美好乡村规划与导则.ppt
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安徽省人民政府2012年9月,规划主要内容 第一章:背景和意义 第二章:目标与原则 第三章:空间布局 第四章:建设要求 第五章:行动建议,第一部分:分析与判断,2011年:农村人口 常住人口:3294万人,占55.2%户籍人口:5299.1万人,占77.1%村庄建设用地 总面积:1.14万平方公里 占城乡建设用地:72%行政村:15539个 按户籍人口:3410村 按常住人口:2120人/村 自然村:228763个 按户籍人口:232人/村 按常住人口:144人/自然村,现状概况,皖北:大规模,高密度 皖中、沿江:中等规模,高密度 皖西:小规模,中等密度 皖南:小规模,低密度,基本判断,结论1:不均衡的分布,平均行政村人数皖北地区按户籍人口约4335人/个,按常住人口约2669人/个。皖中地区按户籍人口约3325人/个,按常住人口约1984人/个。沿江地区按户籍人口约3013人/个,按常住人口约1923人/个。皖西地区按户籍人口约2880人/个,按常住人口约1666人/个。皖南地区按户籍人口约1500人/个,按常住人口约1039人/个。,结论2:变化中的体系变动总体趋势:逐年减少 行政村年均减少:365个/年 自然村年均减少:455个/年变动原因:多因素 城镇化 行政区划调整 政策性搬迁,建设水平总体指数:省际有差距,但逐年减少九省排名由第8升至第7,结论3:非均衡的发展,省内有差距,但逐渐加大如马鞍山与亳州:综合评价指数差由4.9上升到8.6,结论4:待完善的服务,乡村垃圾收集和处理率水平提升最快;集中供水水平和生活污水处理率的提升速度较快。,第二部分:技术路线,要点一:统筹,基于城镇化的发展趋势,规划乡村地区的村庄布局,安徽:城镇化发展阶段:快速发展 城镇化水平:2011年44.8%,2020年58%,韩国新村运动:40%-56%,法国现代农村建设:55%-62%,要点二:差异,历史文化,布局特征,皖北片区,皖中片区,沿江片区,皖西片区,皖南片区,村庄布局与建设方式,发展阶段,自然禀赋,省域:总体规划 构建体系 落实到县(区)县(区)域:村庄布点规划 布点中心村 明确自然村 落实到乡镇镇(乡)域:村庄体系规划 布点自然村 明确中心村和自然村的规模村:村庄规划 村庄空间布局及建设要求,要点三:对接,核心:上一级规划是下一级规划的依据,规划间预留接口,规划核心思路,发展要求,三化协调,省域统筹,分区推进,美好乡村体系构建,分区布局,建设策略,规划部署,分步实施,分类引导,公共服务,行动建议,第三部分:空间布局,村庄体系,1.功能等级体系:构建中心村、自然村两级美好乡村体系 中心村:每行政村一个;功能:乡村基本服务单元,承担基本乡村公共服务及支农服务功能。村“两委”驻地,按标准建设服务设施,吸引人口向中心村集聚。自然村:乡村基层单元,主要建设任务是保留乡村特色,改善人居环境。规划引导逐步减少自然村,2.规模体系 2016年:乡村人口数3040万人,中心村约1.5万个,自然村不多于17万个。2020年:乡村人口数2800万人,中心村约1.3万个,自然村不多于12万个。2030年:乡村人口数2200万人,中心村约1万个,自然村不多于7万个。,3.公共服务体系中心村“11+4”11项基本公共服务:小学、幼儿园、卫生所、文化站、图书室、农村金融服务网点、邮政所、农资站、便民超市、农贸市场、公共服务中心;4项基本基础设施:公交车站、邮电点、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收集点。自然村“2+1”2项基本公共服务:健身活动场地、便民超市。1项基础设施即垃圾收集点。,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自然村,服务配置关系: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市政服务,皖北片区:中心村平均服务半径约1.52公里。,皖中/沿江片区:中心村平均服务半径约22.5公里。,2KM,2.5KM,皖南、皖西片区:中心村平均服务半径约1.82.5公里。,2.5KM,10-20KM,分区布局模式,6-12KM,6-12KM,山,山,山,山,1.布局模式,空间布局,分区村庄规模与分布,2.分区布局,分市中心村分布,2016 年:中心村的40%达标 2020 年:80%以上的中心村,2016 年前,每年重点建成1500 个达标中心村,总计约6000 个;每年整治10000 个自然村,总计约4万个。2020 年前,重点建成1 万个左右达标中心村,整治约8万个自然村庄。,规划预测,3.美好乡村布局,2030 年以后全省中心村个数趋于稳定,达到全面建成美好乡村的目标。,第四部分:建设指引,分区指引,皖北片区,中心村 2016年:5240个,达标中心村约2100个 2020年:4200个,达标中心村大于3400个自然村:2016年:34000个 2020年:23000个主体模式:人口集聚、产业高效的新型农村 社区建设重点:加快农业发展,建设舒适人居,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新社区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三并重。,皖中片区,中心村 2016年:3720个,达标中心村约1500个 2020年:3220个,达标中心村大于2400个自然村:2016年:45000个;2020年:31000个。主体模式:自然生态、产业发展、乡村肌 理共融的多元乡村建设重点:突出城乡统筹,整治乡村环境,集约利用土地,发展多元产业。,沿江片区,中心村 2016年:4120个,达标中心村约1600个 2020年:3800个,达标中心村大于2600个自然村:2016年:61000个,2020年:41000个主体模式:社区建设、产业创新并重的都 市城郊型乡村建设重点:借助城镇化的外部动力和乡村内在创新活力,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打造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示范区。,皖西片区,中心村 2016年:870个,达标中心村约350个 2020年:820个,达标中心村大于650个自然村:2016年:17600个,2020年:14200个主体模式:环境优美的生态型乡村建设重点:加强生态保育,推进舒适人居建设,开发乡村特色旅游,打造中国原生态乡村品牌。,皖南片区,中心村 2016年:1050个,达标中心村约420个 2020年:960个,达标中心村大于760个自然村:2016年:12100个,2020年:9600个主体模式:人居舒适、生态优质、特色彰 显的旅游文化型乡村建设重点:保护乡村的自然、文化、社会与空间肌理,挖掘传统风貌,适度开发旅游,加强综合配套,打造中国文化乡村品牌。,分类建设模式,1、改造提升型村庄适用村庄:达标建设的中心村重点:配套设施建设,适时更新改造,适度扩大规模,吸引人口集聚范例:岳西县响肠镇清水寨村,2、旧村整治型村庄适用村庄:需要整治的自 然村重点:优化村庄布局,改造危旧农房,改善人居环境范例:淮北市榴园村风貌,3、特色保护型村庄适用对象: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重点:保护村庄格局,修缮历史建设,协调建筑风貌范例:绩溪县龙川村,4、拆迁新建性村庄适用对象:政策性搬迁建设的村庄重点:安全选址布点,合理空间布局,满足社区标准范例:利辛县美徽新村,建设要求,村庄建设:守住“四不底线”:不破坏自然环境不破坏自然水系不破坏村庄肌理不破坏传统风貌,选址布局合理选址:结合自然,相对集中,不占耕地,合理避让。完善布局集约用地,自然灵动,建筑风貌环境美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文化保护,第五部分:行动建议,统一规划,整合行动 各部门的计划安排统一到规划上来细化布局,逐级落实 省到县区,县区到乡镇,乡镇到村庄 建立考核机制明确标准,分期建设 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等级水平逐步提高 近期:中心村达标;远期:自然村达标探索创新,培育特色 设立示范区,实施策略,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安徽省村庄布点规划导则(试行)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2年9月,第一章:总则,一、规划名称1、以县(市、区)为单位编制2、村庄布点规划3、规划期限:2012-2020年XX县(市、区)村庄布点规划(2012-2020年)二、规划任务:科学确定中心村和需要保留的自然村1、落实县(市、区)中心村布点,明确自然村数量,并分配到镇(乡)。2、中心村数量多、行政区域面积大的县(市、区)可以在村庄布点规划中只明确各镇(乡)中心村、自然村数量,在镇(乡)村庄体系规划中明确中心村、自然村布点。,三、适用范围1、导则适用于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区域上的村庄布点规划2、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内的村庄建设,应遵守城市、镇总体规划。四、规划依据1、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2、城市、县城、镇总体规划;3、市、县国民经济与“十二五”社会发展规划;4、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5、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第二章:村庄体系规划,一、村庄分级 中心村 自然村 中心村:原则上每行政村一个;功能:乡村基本服务单元,承担基本乡村公共服务及支农服务功能。村“两委”驻地,按标准建设服务设施,吸引人口向中心村集聚。自然村:乡村基层单元 建设重点:保留乡村特色,改善人居环境。,二、乡村人口预测1、预测项:县(市、区)域乡村人口规模 各镇、乡乡村人口规模2、概念:乡村人口规模:是指规划期末的乡村常住人口乡村人口规模=户籍常住人口+非户籍常住人口+两栖人口,问题:乡村非户籍常住人口的宅基地政策,3、预测考虑因素 城镇化发展目标 县城、镇规划人口规模 农村暂住人口 两栖人口4、特殊村庄 如:旅游型村庄要合理考虑持续性旅游人口。,三、村庄规模1、掌握现状行政村、自然村的规模状况2、根据政策及人口迁移特点,确定行政村、自然村的规模发展趋势及中心村的规模3、几个概念:(1)中心村服务规模:即行政村的规模 皖北片区3000人左右;皖中及沿江片区2000人左右;皖西片区1500人左右;皖南片区1000人左右。,(2)中心村集聚规模:中心村的常住人口 皖北片区不少于1000人;皖中、沿江片区不少于500人;皖西、皖南片区不少于200人。(3)自然村规模:自然村的常住人口 皖北片区不少于400人;皖中、沿江片区不少于200人 皖西、皖南片区不少于100人。,四、村庄体系数量分布1、预测各乡镇行政村数量2、预测各乡镇中心村数量3、预测各乡镇自然村数量,县(市、区)域中心村数量依据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确定,第三章:村庄布点规划,一、中心村布点1、要求:中心村落实到点 特别大的县(市、区):近期达标建设的中心村落实到点,其余按数量落实到乡镇2、选址:人口较多、经济基础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完善,交通较便捷,用地条件较好或耕地资源较丰富,有利于生态保育和环境保护的村庄;与城镇和其他村庄有一定间距,在合理半径内可利用现有设施服务周边村庄。,城市、镇近期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尽量不作为达标建设的中心村,具体要求:1)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明显的较大自然村 2)优先考虑:乡镇政府驻地村 特色产业村 交通干道沿线村 重点景区周边村 3)远郊村 城市、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尽量不作为达标建设的中心村 4)结合政策性搬迁建设的新村 5)慎重选择历史文化名村作为中心村,二、确定自然村数量1、要求:确定各乡镇保留的自然村数量2、原则:安全 达到一定的规模 满足农民意愿 满足耕作距离要求 正确处理近远期关系,三、确定中心村的功能和建设模式1、功能定位两大类:城郊型与乡村型乡村型又分为:种植型 养殖型 林业型 旅游型 保护型2、建设模式 改造扩建型 旧村整治型 特色保护型 拆迁新建型,慎提“工业型村庄”,四、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村庄选址应注意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对空心村、废弃地及时进行治理或复垦。注重与基本农田保护区协调,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和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湿地、珍稀野生物种及其生活环境、主要湖泊、水源地和其它生态敏感区等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措施,控制建设活动。充分考虑环境容量,科学规划实施乡村游憩空间开发,合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第四章:村庄设施规划,一、设施建设要求1、提出中心村、自然村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要求2、依据: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标准3、特殊要求:旅游等特殊类型的村庄根据功能需要,合理配置其他各类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二、基础设施规划1、要求:提出建设要求2、有条件的,做出相关规划(1)道路交通提出乡村道路通达要求,细化乡村道路规划。(2)给水工程明确中心村水源、供水方式。适时推行区域供水。(3)排水工程应明确中心村排水体系、污水处理方式。(4)供电工程控制高压走廊通道,确定中心村供电电源。,(5)电信工程统一规划预留邮政服务网点、电信设施的布点,相对集中建设。(6)广电工程根据村庄建设的要求,实现有线电视、广播网络全覆盖。(7)能源利用明确中心村燃气气源、种类、供气方式,鼓励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采用管道气的要明确调压站位置、规模等。(8)环境卫生设施确定垃圾集中收集设施建设要求和中转站位置。,第五章:成果要求,XX县(市、区)村庄布点规划(2012-2020年)由文字和图纸两部分组成:一、文字:简明扼要、含义清晰、定量准确 建议以章节方式 主要内容:现状概况、规划目标、村庄体系规划、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设施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实施措施等 分乡镇中心村布点及中心村和自然村数量等附表表示,二、图纸:四张图,关于规划的编制与审批 规划的编制主体:县(市、区)人民政府编制单位资质要求:有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编制(甲、乙、丙级)规划审批程序:县人大审议设区的市规委会审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批规划备案:审批后的规划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备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