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精品课件.ppt
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风带、气压中心假设地表均匀单圈环流假设地球自转三圈环流(7个气压带6个风带)假设地球公转季节移动假设海陆差异(地表不均匀)季风气候(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气压中心对气候的影响大陆西岸:主要受气压带风带移动影响大陆东岸:主要受气压中心季风影响,气压带、风带、气压中心,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长时期的大气平均运动状态 意义:,全球性大气环流形成探究,假设:1、地球不自转。2、太阳永远直射赤道。3、地球地表均匀(全是陆地或海洋)。,冷,热,低压,高压,高压,低压,单圈环流,在此条件下世界大气环流模式,全球性大气环流形成探究,假设:1、地球自转。2、太阳永远直射赤道。3、地球地表均匀(全是陆地或海洋)。,北半球低纬环流立体图,赤道,北纬30度,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南风,北纬30度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流右偏成东北风,被迫下沉,副热带高压带,2,4,副极地低压带,7,6,1,3,5,8,9,10,-三圈环流,在此条件下世界大气环流模式,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赤 道 低 压 带,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东,南,信,风,盛,行,西,风,极 地 东 风,气压带和风带的干湿属性,低气压带空气上升,水汽冷却容易凝结,气候比较湿润,高气压带空气下沉,水汽受热难以凝结,气候比较干燥,风从高纬吹向低纬,水汽受热难以凝结,气候比较干燥,风从低纬吹向高纬,水汽冷却容易凝结,气候比较湿润,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赤 道 低 压 带,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东,南,信,风,盛,行,西,风,极 地 东 风,受赤道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盛行西风带影响下地区多雨。其余地方少雨。,1.下列全球的气压带中,气流是上升的有(),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A B C D,2.由于受热不均而形成的气压带有:(),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A B C D,D,C,4.关于气压带叙述错误的是()A.全球7个气压带,3个低压带,4个高压带B.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大致在南北纬30左右C.气压带分布具有高低相间的规律D.低压带气流上升,多晴天;高压带气流下沉,多云雨,C,D,3.下列图中,正确反映南半球副热带高压两侧 大气运动的是()B.C.D.,全球性大气环流形成探究,假设:1、地球自转。2、太阳直射点有回归运动。3、地球地表均匀(全是陆地或海洋)。,在此条件下世界大气环流模式,赤道,南极圈,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太阳位置,低压带,高压带,春秋分,夏至日,冬至日,移动方向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一致,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春分日夏至日),90,60,30,0,30,60,90,极地高压带,春分日夏至日,移动规律,夏至日秋分日,90,60,30,0,30,60,90,极地高压带,移动规律,夏至日秋分日,秋分日冬至日,90,移动规律,秋分日冬至日,冬至日春分日,90,移动规律,冬至日春分日,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赤 道 低 压 带,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东,南,信,风,盛,行,西,风,极 地 东 风,1、受赤道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盛行西风带影响下地区多雨。2、副高与西风交界处,赤道低压与信风交界处,有时多雨,有时少雨。3、其他地方少雨。,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中,表示气压带、风带分布的位置,正确的是,Aa Bb Cc Dd,活动,全球性大气环流形成探究,假设:1、地球自转。2、太阳直射点有回归运动。3、现实中的地表形态(海陆相间分布)。,第二课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影响,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成因。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3、高低压中心分布规律4、对大陆东岸影响-季风环流(1)概念(2)东亚季风(3)东南亚、南亚季风5、对内陆地区的影响,全球性大气环流形成探究,假设:1、地球自转。2、太阳直射点有回归运动。3、现实中的地表形态(海陆相间分布)。,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冬季:大陆冷却快于海洋,高压,低压,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600附近原为副极地低压带,冬季因陆地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陆地表面形成高气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低压保留在海洋上。,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夏季:大陆增温快于海洋,低压,高压,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1、成因,北半球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地表不均,海陆相间,二、海陆热力性质对大气环流影响,第二课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影响,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成因。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3、高低压中心分布规律4、对大陆东岸影响-季风环流(1)概念(2)东亚季风(3)东南亚、南亚季风5、对内陆地区的影响,一 月,副 极 地 低 气 压 带,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形成过程,一月:陆地温度低冷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600附近原为副极地低压带,冬季因陆地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陆地表面形成高气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低压保留在海洋上。,七 月,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形成过程,一月:陆地温度低冷高压,七月:陆地温度高热低压,切断,一 月,副 极 地 低 气 压 带,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形成过程,一月:陆地温度低冷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七月:陆地温度高热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形成过程,一月:陆地温度低冷高压,七月:陆地温度高热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形成过程,一月:陆地温度低冷高压,七月:陆地温度高热低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形成过程,七月:陆地温度高热低压,切断,3、分布规律,在此条件下世界大气环流模式,一月,七月,副 极 地 低 气 压 带,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冬:陆地降温快-冷-高压,夏:陆地升温快-热-低压,夏:陆地升温快-热-低压,冬:陆地降温快-冷-高压,气压带断裂成单个的高压中心、低压中心,形成季风,第二课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影响,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成因。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3、高低压中心分布规律4、对大陆东岸影响-季风环流(1)概念(2)东亚季风(3)东南亚、南亚季风5、对内陆地区的影响,冬季风,夏季风,1、什么是季风?2、为什么东亚季风最为典型?,季风环流,第二课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影响,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成因。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3、高低压中心分布规律4、对大陆东岸影响-季风环流(1)概念(2)东亚季风(3)东南亚、南亚季风5、对内陆地区的影响,冬季风,夏季风,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使东亚冬季寒冷干燥。,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温暖湿润,使东亚夏季高温多雨。,东亚季风,南亚、东南亚季风,思考:亚洲东部和亚洲南部冬夏季的盛行风向有何不 同?形成原因是什么?,南亚冬季风是源于亚洲高压,夏季的西南风是来源于印度洋上北移的东南信风。,南亚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澳大利亚西北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季风南移过赤道左偏而形成。,小结,4、季风环流东亚最典型,东亚季风,夏季风东南风暖湿高温多雨,冬季风西北风冷干寒冷干燥,风向,风向,性质,性质,影响气候,影响气候,成因,南亚季风,夏季风西南风暖湿高温多雨,冬季风东北风暖干暖热干燥,风向,风向,性质,性质,影响气候,影响气候,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第二课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影响,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成因。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3、高低压中心分布规律4、对大陆东岸影响-季风环流(1)概念(2)东亚季风(3)东南亚、南亚季风5、对内陆地区的影响,冬季风,夏季风,1、冬季风影响范围大,还是夏季风影响范围大?冬季风,因为内陆地区距离海洋远,且多高山高原阻挡,所以夏季风对内陆影响很小。,季风环流,A,B,C,D,气压带和风带,全球性大气环流结论,一、大气环流影响模式1、大洋及大陆的西部主要受到三圈环流影响。2、大陆内部和亚热带大陆的东岸主要受到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亚洲陆地面积大整个东岸都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气候的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结论,二、风带分布1、受三圈环流影响地区。(1)0-30主要盛行信风(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2)30-40主要盛行西风(北半球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3)40-60主要盛行东风(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2、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地区。(1)内陆冬季受到冬季风影响。(2)沿海地区冬季受到冬季风影响,夏季受到夏季风影响。(即受到季风环流影响)最典型: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全球性大气环流结论,三、降水分布1、受三圈环流影响地区。(1)受赤道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盛行西风带影响下地区多雨(2)副高与西风交界处,赤道低压与信风交界处,有时多雨,有时少雨。(3)其他地方少雨。2、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地区。(1)内陆降水少。(2)沿海地区冬季受到冬季风影响,夏季受到夏季风影响。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受冬季风影响降水少。,气压带、风带、季风对气候的影响,气候:气温+降水一个地区长时间大气的冷暖干湿的平均状况气候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冷暖)大气环流(干湿)海陆分布(季风)地形地势(高山气候)气温:(热、暖、寒)冬季夏季降水:(干、湿)冬季夏季,气温,0-23-30-60-66-900-25 夏热冬热25-35 夏热冬温35-55 夏温冬寒55-90 夏寒冬寒,气压带、风带、季风对气候的影响,气候:气温+降水一个地区长时间大气的冷暖干湿的平均状况气候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冷暖)大气环流(干湿)海陆分布(季风)地形地势(高山气候)气温:(热、暖、寒)冬季夏季降水:(干、湿)冬季夏季,降水,大陆东岸:主要受季风影响夏雨冬干大陆西岸:主要受气压带风带移动影响7个气压带干湿状况(与东岸相同)6个风带干湿状况(与东岸不相同)冬北夏南冬季受北边的气压带风带控制夏季受南边的气压带风带控制赤道、两极:赤道:低气压-全年高温多雨两极:高气压、东风-大风寒冷,7个气压带的干湿状况,干,干,干,干,湿,湿,湿,干,干,湿,湿,干,干,湿,湿,干,干,湿,湿,干,干,低压上升 降水高压下沉干旱,6个风带的干湿状况,海风 湿润陆风 干燥,7个气压带6个风带的干湿状况,低压上升 降水高压下沉干旱,海风 湿润陆风 干燥,降水,大陆东岸:主要受季风影响夏雨冬干大陆西岸:主要受气压带风带移动影响7个气压带干湿状况(与东岸相同)6个风带干湿状况(与东岸不相同)冬北夏南冬季受北边的气压带风带控制夏季受南边的气压带风带控制赤道、两极:赤道:低气压-全年高温多雨两极:高气压、东风-大风寒冷,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夏季北移,夏,热带草原气候(冬季),冬季南移,冬,热带沙漠气候(夏季),夏季北移,夏,热带沙漠气候(冬季),冬季南移,冬,地中海气候(夏季),夏季北移,夏,地中海气候(冬季),冬季南移,冬,温带海洋气候(夏季),夏季北移,夏,温带海洋气候(冬季),冬季南移,冬,降水,大陆东岸:主要受季风影响夏雨冬干大陆西岸:主要受气压带风带移动影响7个气压带干湿状况(与东岸相同)6个风带干湿状况(与东岸不相同)冬北夏南冬季受北边的气压带风带控制夏季受南边的气压带风带控制赤道、两极:赤道:低气压-全年高温多雨两极:高气压、东风-大风寒冷,赤低,副高,副低,极高,大洋东侧,大洋西侧,大陆西部,大陆内陆,大陆东部,雨林气候,草原气候,沙漠气候,气候,0,10,20,30,40,季风气候,季风气候,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70,60,90,0,10,25,35,55,70,90,大气环流,太阳辐射从低纬向两极递减,热带,热带,热带,热带,温带,温带,温带,亚热带,亚寒带,地中海,极 风,西 风,信 风,030热带,3060温带,6090寒带,305亚热带(副热带),605亚寒带(副极地),中高纬度3个带状,东岸3个季风,,西岸3个交替,,中低纬3个稳定,,1.以纬定带,2.以位定型,赤低,副高,副低,极高,大洋东侧,大洋西侧,大陆西部,大陆内陆,大陆东部,雨林气候,草原气候,沙漠气候,气候,0,10,20,30,40,季风气候,季风气候,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70,60,90,0,10,25,35,55,70,90,大气环流,太阳辐射从低纬向两极递减,热带,热带,热带,热带,温带,温带,温带,亚热带,亚寒带,地中海,极 风,西 风,信 风,030热带,3060温带,6090寒带,305亚热带(副热带),605亚寒带(副极地),中高纬度3个带状,东岸3个季风,,西岸3个交替,,中低纬3个稳定,,1.以纬定带,2.以位定型,A,B,C,D,E,A,A,H,G,F,I,J,柱状图气温将水判定,以温定带(月最冷气温)T15:热带0T15:亚热带、西风温带(带“海”:地中海、温带海洋)T0:温带、寒带以水定型年雨型:雨林、海洋性少雨型:大陆性、沙漠夏雨型:草原、季风冬雨型:地中海,A,B,C,D,E,A,A,H,G,F,I,J,例1 读下图,判断A、B两地气候类型,A,B,A为 B为,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例2 下图为22S纬线上穿过的部分 区域,试分析图中各点气候类型。,甲、A、为 乙、B、为 丙、C、为,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