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学旅游者行为.ppt
第三章,旅游者行为,一、国际对旅游者的界定,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定义,国际游客是指到另一国家并且其目的符合下列条件的人,下述几类不属于游客:,为移民或获得一个职业而进入其他国家的人;外交人员或军队人员,隶属于上述分类的任何个人,避难者、流浪者或边境往来工人,下述几类属于游客:,其旅行目的是娱乐、医疗、宗教、探亲、运动、会议、学习或过境的人中途停留的轮船或飞机乘客,逗留时间不到1年的外国商业或企业人员,包括安装机器设备的技术人员国际团体雇用不超过1年的雇员或回国短暂停留的侨民,二、中国对旅游者的界定,游客,是指任何一个因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常住国(或常住地)到其他国家(或地方),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在其他国家或地方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得报酬的人。,海外旅游者,指来华旅游入境的海外游客中,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海外一日旅游客,指来华旅游入境的海外游客中,未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包括乘坐游船、游艇、火车、汽车来华旅游,在车(船)上过夜的游客和相应的乘务人员。,二、中国对旅游者的界定,国内旅游者,是指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国内游客包括在我国境内常住一年以上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但不包括到各地巡视工作的部以上领导、驻外地办事机构的临时人员、调遣的武装人员、到外地学习的学生、到基层锻炼的干部、到境内其他地区定居的人员和无固定居住地的无业游民。,国内一日旅游客,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10km以上,出游时间超过6h、不足24h,并未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三、对旅游者的特征异地性地域性,消费性,旅游者特征,业余性,享受性,第二节,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及活动行为层次,一、旅游动机,旅游动机概念,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个体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一定需,要的意图或愿望,是人们从事某种行为活动的内部驱动力,是人的行为的内在直接原因。动机产生于人的需要,旅游是人类各种需要中的一种。,旅游行为的产生依赖于主客观条件的同时满足。当人们有了一定的闲暇时间、可随意支配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具备健康良好的身体条件和既无牵挂又没有拖累的家庭人口状况时,也就具备了旅游行为产生的客观条件。若再具备促使旅游行为产生的主观条件,人们才会参与现实的旅游活动,促使旅游行为产生的主观条件,通常被称为旅游动机。即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力。,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研究旅游动机的基础。当人们满足了温饱之后,就自然而然地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旅游动机就是人们在满足了最低的生理需求之后提出来的。,二、旅游动机的种类及特点旅游动机的种类日本学者田中喜一的分类,分类、心理动机、精神动机、身体动机、经济动机,目的思乡、交友、信仰等对知识见闻、欢乐的需要治疗、休养、运动等购物或经商,美国学者罗伯特 麦金托什的分类,分类生理动机诱发因素文化动机诱发因素交际动机诱发因素地位和声望诱发动机,目的体力的休息、参加体育活动、娱乐、健康等获得有关其他国家、地区的知识结识朋友、探亲访友、避开日常工作以及家庭或邻居、建立新的友谊等希望受人承认、引人注目、受人赏识、具有好名声等,旅游动机的特点不同旅游者的需,旅游者需求的多样性。,多样性,旅游动机特点交叉性,求具有差异性差异性多种动机并存,三、旅游动机的激发可支配收入、闲暇,人的旅游动机,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内动力,旅游动力构成外动力,时间和交通条件中间条件互补性替代性可达性,四、旅游活动行为层次,游览观光陶冶性情增加知识享受,基本层次,专门层次,娱乐旅游购物旅游提高层次休养旅游出席会议宗教崇拜相关考察,第三节,旅游者的决策行为,一、旅游决策的内涵及一般过程,旅游决策的内涵,决策:是指人们为达到某一预定目标,运用逻辑思维选择,方案,以期达到最佳效果的过程。,旅游决策: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旅游目的,收集和加工有,关的旅游信息,提出并选择方案或旅游计划,最终将选定的旅游方案或旅游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旅游决策的一般过程,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旅游决策过程也是一种心理过程,与心理过程相对应,旅游决策包括三个阶段:,认识需要阶段认识过程,旅游者在旅游决策前,要认识所购买的旅游产品,要明确哪个产品符合自己的旅游偏好。然而,由于旅游产品购买过程和消费过程不同步,旅游者在购买前不可能看到旅游产品,只有通过搜集资料、借助于旅游企业的推介或亲友介绍,才能对旅游产品有个大体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旅游者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知识、经验都在发挥作用。,评价筛选阶段情感过程,旅游者完成了对旅游产品的认识过程后,往往需要根据主客观因素,对几个产品加以比较,在多个方案中筛选出最佳方案。筛选过程与旅游者的情感因素有关。在众多旅游产品中,旅游者对某种产品产生喜爱、偏好、愉悦的情感,就会做出购买该产品的决定。情感过程与旅游者的个性及社会因素有关。,决定旅游阶段意志过程,旅游者在经历了认识、情感两个心理活动过程后,还要经过意志过程才能最终做出购买旅游产品的决策。意志过程是旅游者为达到预定目的、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意志过程和外部刺激与旅游者自身心理特性有关。当然,旅游决策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在旅游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加以调整和完善。,二、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感知环境,影响决策因素旅游偏好,最大效益原则,感知环境,感知环境是旅游者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对外界环境的一个整体印象。影响旅游决策的感知环境包括旅游地的旅游环境和客源地到旅游地的感知距离两方面。,旅游环境包括旅游地的知名度、性质、旅游地资源、内容及组合状况、旅游地的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方面。这些因素均对旅游者的旅游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如人们一般选择知名度较高的旅游地。,感知距离是感知环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客观距离是指地表两点间的实际长度,以里程来衡量。感知距离是指用克服距离所消耗的时间、资金和精力来衡量。客观距离是感知距离的基础,但感知距离还受到交通便利程度的影响。,最大效益原则,最小的旅游时间比:,当从居住地到旅游地的单调旅行所耗费的时间与在旅游地游玩所耗费的时间的比值小于某个临界值时,人们才会作出到该旅游地旅游的决策,这个比值就称为旅游时间比。人们在做旅游决策时总是追求最小的旅游时间比。,最大的信息收集量,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选择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地旅游,旅游偏好,工人农民教师军人,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年龄,职业旅游偏好学历,性别,第四节,旅游者的空间行为,尺度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涉及的空间范围省际、全国、国际省内、地区(市)内县(市)内、风景区内,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特征,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地旅游,具体表现为旅游者倾向于选择有高级别旅游点的地方做旅游目的地。在达到目的地后,尽可能选择附近具有较高级别的旅游点进行旅游。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虽然旅游者想获得最大的旅游效益,但由于经济、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只能在一次旅游活动中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旅游者对旅游地内旅游点等级的选择与其一次旅游的行程呈正相关,即空间行为尺度越大的旅游者对旅游点的界别要求越高。力图采用环状路线旅游,当旅游目的地不只一个时,旅游者总试图用环状路线把它们连接起来,避免走重复路线,这是人之常情。,第五节 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资源个体的评价独特性、共性和近邻效应旅游路线的设计和宾馆选址,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