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理解并翻译.ppt
文言文阅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学目的,准确理解文意并译成现代汉语。教学重点如何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教学难点准确地理解文意。,考点解说,考试说明在古代文阅读方面,对“句子”理解提出两条要求:一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成分省略的词类活用);二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由于高考近几年不直接考查古汉语的句式,而是把它糅合在其它项中作间接考查,所以本讲着重讲后一项。,一、理解句子,正确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的前提,故先讲如何理解句子。理解句子,既要分析语境,又要分析句子本身。这里主要从分析句子本身的角度来说。1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多年来的高考试题表明,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并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都不会理解,而只有一两个词语有较高的难度。从这个意义说,理解句子就是对关键词语的确切认知。一般说来,这关键词语表现为多义实词或词的形态特点(单音词、双音词)或用法特点即活用。,例1:(何子平之)母本侧庶,籍(户口册)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持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参考译文:(何子平的)母亲原本是妾,户籍注册不符合实际情况,没到供养的年龄,而户籍上的年龄已经到了供养的年龄,便离开职务回到家里,当时镇军将军顾觊之是州上的长官,对他说:“你母亲的年龄实际上未满八十,你原来就知道。在州中任职略有少许俸禄,(我)将禀告上司挽留你。”子平说:“官家从户口登记取得凭证,户籍年龄已经到了,我就应该在家俸养母亲,为何要以实际年龄未到冒取荣誉利益而宽容自己呢”,解析:在这段文字中,“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是什么意思呢?“州中”、“有微禄”、“当”、“留”都是不难理解的,难的是“差”、“启”、“相”这三个词。“差”是个多音词,这里该怎么理解?“州中”即在州中;“有微禄”,有少许俸禄。可见“差”应读chi,为当差之意,即任职。“启”有打开、陈述等意,因为要向上陈述某人之任职,所以应理解为“禀告”。“相留”,自然不是互相挽留,而是挽留何子平。于是全句该理解为:在州中任职有少许奉禄,(我)将禀告上司挽留你。小结:这样看来,所谓以易求难,就是根据已知求未知。“求”的过程,就是对语句作分析的过程。,2转换角度,辨析句式特点有些文句,在实词,虚词方面没有太多障碍,但要真正说清其含意遇到麻烦,这时就得转换视角,从句式方面作考虑,这样也许会寻求到正确的理解。例2:(胡)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读cun),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胡威之父)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其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参考译文:胡威这才接受这匹绢,辞别父亲回京。胡威每到一处客站,就自己放驴,取柴做饭,吃完后再与旅伴一道上路,前往途中、回京路上都是如此。胡质帐下的都督,与胡威从不相识,在他将要回去之先,(都督)便请假回家,暗中置下路上所需物品,在百余里外等候胡威,邀胡威作为旅伴,事事都帮助胡威,而且少食少喝,一起行走几百里。胡威心中疑惑,就引他说话得到实情,即知他是父亲帐下的都督,就取出父亲所赐给的那匹绢偿付给都督,向他道谢后打发他回去了。,解析:在这段文字中,“先其将归,请假还家”一句,字词上没有一点疑难,但“先其将归”是什么意思?是“早就要带他回去”吗?自然不是。原来这是一个省略句,在“先“之后省略了一个介词“于”,其,指代胡威。这样看来,全句的意思是:在他将要回去之先,(都督)便请假回家。用这个意思去替代原句,正好与下文意思一致,因为“阴资装”等句意思是: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接他,就与他结伴同行,每次遇到什么事情,就帮助他处理。,小结:从分析句式入手,是理解句子的重要方法。如“至于公事,何由济乎?”句中“何由”是“由何”的倒置,“何由济乎?”就是“凭什么才能成功?”而不是“有什么理有才能成功?”又如“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一句中,破,使动用法;降,也是使动用法,使降。据此全句是说: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部投降。,3烛照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有些文句,仅靠分析句子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跳出文句,综观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上下文。例3:裴晋公为相,布衣交友,受恩子弟,报恩奖引不暂忘。大臣中有重德寡言者,忽曰:“某与一二人皆受知裴公。白衣时,约他日显达,彼此引重。某仕宦所得已多,然晋公有异于初,不以辅助相许。”晋公闻之,笑曰:“实负初心。”,参考译文:裴晋公为相时,平民时交的友人,受过恩惠的人,都报恩不敢相忘。大臣中有重品德但不善言词的人,有天却忽然说:“我和其他几个人裴公都熟知。平民时,约定他日显达,要彼此互相提携,引见。现在裴晋公已经升高官,但是裴晋公与当初不同,不肯答应让我任辅弼之臣。”晋公听说过后,笑着说:“确实有负约定。”,解析:这段文字中,“晋公有异于初,不以辅助相许”是什么意思呢?句中的“异”是“异心”,还是“不同”之意?上文说,裴晋公在未做官时,曾与他人相约,一旦“显重”就“彼此引重”,而现在裴已为相,却不肯答应某人担当辅弼之臣的请求。从这里可以看出,裴晋公的做法似与当初相约有所“不同”,而看不出“异心”对国家有叛逆之心。因此本句的意思是:裴晋公与当初不同,不肯答应让我任辅弼之臣。(“相许”,许之,答应我)小结:“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文中”,强调的就是语境,不论是“理解”还是“翻译”,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往往是要出错的。,二、翻译句子,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多年来,文言文翻译都是用四选一的选择题来考查的,从2002年起改用考查考生自己动手翻译的能力。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高考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其主要之点分述如下:,1字字落实“字字落实”,是一个原则的要求,应区别以下不同情况:(1)留。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原样保留,不必翻译。(2)删。对那些起语法作用原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者是表敬称、谦称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在译文中可以删去。(3)换。对那些古今意义上有差别或多义词,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兵”应换成“兵器”,“利”应换成“锋利”,“弊”应换成“弊病”、“毛病”,等。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指这一类“字”的落实。,2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用词的特点,主要是指活用的词类。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即译文要正确表述出活用的情况。如过秦论“外连衡而斗诸侯”一句中,“外”,名词作状语,应译为“对外”;“连衡”这里用作动词,应译为“使用连衡的策略”;“斗”,用作使动词,应译为“使争斗”。全句译为:(秦国)对外使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这便译出了全句用词的特点。,3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所谓原文造句的特点,指原文所使用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特点。译出这种造句的特点,要分两种情况:一是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要译成现代汉语相应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二是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倒装句要顺过来。,例4:翻译下列句子: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下天笑。(屈原列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解析:“是以”是“以是”的倒置,“臣未之闻也”是“臣未闻之也”的倒置,翻译时的都要顺过来。全句可译为:仲尼的门徒没有说过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因此后代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下天笑。解析:“兵挫地削”、“为天下笑”都是被动句。全句可译为:(楚怀王)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割削,失去了楚国的六个郡,他自己也死在秦国,被天下人嘲笑。,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解析:“求人可使报秦者”是“求可使报秦之人”的倒置(定语后置)。全句可译为:主意拿定,寻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回复秦国的人,没有寻找到。小结:上列三点是就句子本身翻译说的。在动手翻译之前还得顾及语境。这在“理解句子”中已经说过,这里不再重复。,三、典型题分析,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李广)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文:?(2)及死之日,天下知也不知,皆为尽哀。译文:。,参考译文:(李广)于是就拔刀自刎。李广的军士、大夫等全军都哭了。百姓听说李广死,无论认识或不认识他的,无论年老的或年轻的都为他流泪。太史公说:“论语说:本身行为正,不下命令,人们也奉行;本身不正,下命令,人们也不奉行。这是说的李将军啊。我见到李将军,朴朴实实象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他死的时候天下无论认识他的或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十分哀痛。他那忠实诚恳的心地实在使士大夫崇敬,谚语说:桃李不能言语,可树下踩出小路来。这话虽小,却可以喻大啊!”,(1)其李将军之谓也?解析:此题有两个难点:一是“其”是代词还是语气副词?二是“之谓也”是古汉语的固定结构,表达什么意思?太史公引传曰的“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其中的文字不可能是针对李将军的事说的,因此“其”只能是语气副词,表推测,译为“大概”,而不能译成“这”。“之谓也”可译为“说的是”或“是说”。因此全句可译为:大概是说李将军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2)及死之日,天下知也不知,皆为尽哀。解析:此题的考查点在“及”,“知”和“尽哀”这三个点上。及,到;知,了解、熟知;“尽哀”是两个词,尽,竭尽,哀,哀悼。据此,全句可译为: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2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译文:。(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译文:。,参考译文:管仲说:“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因为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我曾经三次出去做官,结果三次都被君主罢免,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能,因为他知道我还没有遇上好的时机。生养我的人是父母,而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鲍叔。”鲍叔使管仲进身为官后,却情愿让自己官居管仲之下。因此,人们不赞美管仲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注:“逐”的原意是驱逐,这里译作“罢免”。,(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解析:此题中,从字字落实的角度,应注意:尝,曾经;穷困,困窘,而不是经济上贫穷;不以我,不认为我;时,时运。全句应译为: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或“却使事情更加糟糕”),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解析:此题中,多,动词,赞美;知,识别,了解。全句应译为:人们(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识别人才。,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译文:。解析:说,用作名词,话;达,了解,明白;仆,“我”的谦称;微,不显露的,内心的;趣,意向,志向;规,打算。全句可译为:先生的话(或:先生说的话),真可以说是苦口良药,但还是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向。人们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四、练 习,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参考译文:有个人要出卖骏马,接连三天站在马市上,却没有人知道他的马是骏马。这人找到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接连三天呆在市上,没有人来问过。希望您给帮帮忙,去围着我的马转个圈儿看看它,临走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您一天的花费。”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就走过去围着那匹马转圈儿看了一看,临走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暴涨了十倍。,(1)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译文:有一个卖骏马的人,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他。解析:比,副词,接连地;旦,早晨,这里指一天;“人莫之知”是“人莫知之”的倒置,翻译时应注意下文“人莫与言”。(2)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译文:希望您环绕着马察看它,离开时再回头看一下它。解析:还,通“环”;去,离开;顾,回头看。,2阅读下列文字,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子贱曰:“钓道奈何?”阳昼曰:“夫投纶错饵,迎而吸之者阳桥也,其为鱼,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博而厚味。”宓之贱曰:“善。”于是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道路。子贱曰:“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于是至单父,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参考译文:宓子贱要做单父县的县令了,他去拜访阳昼,说:“您有什么经验可以告诉我吗?”阳昼说:“我从小地位低下,不懂得治理人民的办法。但是我有两条钓鱼的经验,用来送给您。”子贱说:“你钓鱼的经验是什么?”阳昼说:“钓鱼时,垂下钓丝,安好钓饵,马上迎上来吞食的便是阳桥鱼,这种鱼肉薄而味不美;还有一种鱼,绕着钓饵游来游去、欲食又止的便是鲂鱼,此鱼才是肉肥味又美的鱼。”宓子贱领梧了其中的道理,说“妙!”宓子贱去上任,还没走到单父县,那些官员纷纷赶来在半路上迎接他。宓子贱催促手下人说:快赶路,快赶路!这些人便是阳昼所说的阳桥鱼来了。”到了单父县,他去请出那些年高德重又有才能的人与他共同治理单父县。,(1)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译文:宓子贱当单父的县令,去拜访阳昼。解析:过,拜访;阳昼,从下文可知是人名。(2)子亦有以送仆乎?译文:您有什么(治民的办法)送给我吗?,3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注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参考译文: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1)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译文: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解析:王、霸,都用作动词;足,意动用法;莫之若,“莫若之”的倒置。(2)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译文:我们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解析:其,表推测的语气词;几,将近,接近;是以,“以是”是倒置。,4翻译下面画线句子。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参考译文:有人为齐王作画,齐王问他:“画什么最难?”他说:“狗、马最难画。”齐王又问:“画什么最容易?”他说:“画鬼怪最容易。”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早晚都出现在你面前,不可仅仅画得相似而已,所以难画;鬼怪是无形的,不会出现在人们面前,所以容易画。”,(1)夫犬、马上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译文: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它们早晚都完全显现在人们面前,不容易画得像。解析:罄,尽,完全显现;类,像。(2)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译文:鬼魅是无形的,不显现于人们面前,所以容易画。,5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王世充攻洛口,征见长史郑颋:“魏公虽骤胜,而骁将锐士死伤略尽,又府无见财,战胜不赏。此二者不可以战。若浚池峭垒,旷日持久,贼粮尽且去,我追击之,取胜之道也。”颋曰:“老儒常语耳!”征不谢去。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勣得书,遂定计归,而大发粟馈淮安王之军。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新唐书魏征列传【注】魏公:李密。隐太子;指李建成。秦王:指李世民。,参考译文: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人。小时候死了父亲,家境很贫穷,放弃经营家产,胸有大志,精通写文章和治乱之术。隋末天下大乱,(为避乱)而假装成为一个道士。武阳郡的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让魏征做典书檄。李密收到了元宝藏的信,就说很好,不久听说信是魏征写的,就赶忙召见他。魏征进献了十项策略来劝说李密,李密却不使用。王世充进攻洛口,魏征拜见长史郑颋对他说:“王世充的军队虽然一时得胜,但猛将精兵死伤迨尽;再加上府内没有现成的财物,打了胜仗却得不到赏赐。凭这两点就不可能坚持作战。如果能够加强防守(此处意译,若要直译,应该是这样的:使护城河疏通,使城墙坚固),时间长了,敌人的粮草耗尽将要退兵的时候,我们再追击他们,这才是获胜的办法。”郑颋说:“你这只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魏征没有告辞就离开了。后来跟随李密到了京城,很长时间里都不出名。魏征自己请求去安抚山东(崤山以东,不是现在的山东省),唐王就提升他为秘书丞,从驿道骑马到时了黎阳。,当时李勣还是李密的太守,魏征给他写信说:“当初魏公(李密)起兵反隋,振臂一呼,响应的人有众数十万,他的威势震撼了大半个中国,但是一旦兵败不振,终于归顺了唐朝,本来知道这是天命所归。现在你所处的地方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不及早图谋,那么大事就完了1”李绩收到了他的信,就决定归降唐朝,于是打开粮仓慰劳淮安王的军队。正赶上窦建德攻陷了黎阳,俘虏了魏征,封他为起居舍人。窦建德战败以后,魏征和裴矩跑到长太子李隐让他作太子洗马。魏征见秦王李世民的功劳大,就暗中劝太子及早谋划(除掉李世民)。太子事败之后,秦王责怪魏征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呢?”魏征回答说:“如果太子早点听了我的劝告行事,就不会有现在事败身死的事发生了。”秦王很看重他的耿直,对他再也没有怀恨之心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征典书檄 典:主管B征不谢去 谢:告辞C卒归唐者 卒:通“猝”,仓促D不早自图 图:谋划答案:C解析:卒,最后,终于。,(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贼粮尽且去 若属皆且为所虏B会窦建德陷黎阳 会天大雨,道不通C威之所被半天下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D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 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答案:C 解析:前一个“被”,是“施及,加之于上”的意思;后一“被”表被动。,(3)根据文意,对下列各句补出的人物,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李密)自请安辑山东,乃擢(魏征)秘书丞,驰驿至黎阳B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元宝藏)促召之C建德败,(魏征)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魏征)为洗马D王责谓(李建成)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案:C 解析:A应为“魏征”;B应为“李密”;D应为“魏征”。,(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魏征有远见的一组()有大志,通贯书术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若浚池峭垒,旷日持久,贼粮尽且去,我追击之,取胜之道也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则大事去矣!”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A.B.C.D.答案:C解析:项都不能说明魏征具有远见。,(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接应李密起义,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于是催人召来了魏征。但魏征进十策献秘计,李密都不予采用。B魏征给当时还是李密的部下李勣写了一封信,劝说李勣背叛李密而归附于唐。他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李勣处在必争之地,处境十分危险。李勣得信后听从了魏征的意见。C窦建德攻破黎阳,捉住了魏征,并任他为官。后来窦建德被打败,魏征和别人一起跑到关内,李建成任命他做了官。魏征根据当时的形势,暗中劝说李建成早打主意对付李世民。D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权力斗争中,李建成遭到失败。李世民责备魏征事前挑拨他们弟兄的关系,魏征却坦言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在于他没有听从自己的意见。答案:A解析:李密是对发来的文书“称善”;“说密”是劝说李密,并非“献秘计”。,(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译文:魏征年少时成为孤儿,失意不得志,放弃财产不经营。解析:赀,同“资”。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译文:魏征回答道:“如果太子早一点听从我魏征的建议,就不会死于今日的灾祸了。”秦王器重魏征的坦率,没有不满魏征的意思。解析:蚤,通“早”;器,动词,器重,看重;直,坦直;恨,不满。魏征的答话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