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第七章.ppt
第七章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构成,第一节 广播新闻节目第二节 电视新闻节目,广播电视节目按节目内容的基本属性分为四类:新闻性节目、教育性节目、文艺性节目、服务性节目,第一节 广播新闻节目,一、按体裁分:1.广播消息 广播新闻节目中最常采用的报道形式。以迅速、及时地提供事物发生、发展的信息为内容。特点:时效性强;要素突出;简洁明了广播消息:黑瞎子岛回归祖国,2.广播评论 以口播形式或借助有声语言、实况音响对新闻事实、社会生活中的新问题直接表明观点和意见的评述性体裁。3.广播访谈 主持人与嘉宾就公众关注的新闻事件和热点话题进行讨论的访谈节目,主要以演播室为主,包括人物专访和事件专访。,中国新闻奖广播访谈节目评选办法中要求:新闻访谈节目中插播资料不超过整个节目时长的1/2。新闻访谈要求主题恰当;嘉宾选择有代表性、权威性;谈话主题集中,脉络清晰,结构完整;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准确;主持人引导得当,对现场节奏把握适度;背景资料运用得当。上海台质疑上海二期课改,4.广播专题:是深度报道的形式。对新闻题材作详尽、生动的报道,对新闻事实作比较具体、系统的分析,较完整地反映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广播专题 4个小时的较量二、按报道形式分:1.口播报道2.现场报道 指记者在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所做的报道或评论。是记者在新闻现场边采访、边叙述、边录制的新闻体裁。,现场报道的两种形式:现场直播报道;现场录音报道2.直播报道 也称现场直播报道或现场实况报道,是广播记者或主持人在新闻现场即时观察、即时访问、即时解说、即时录音、同步播出的报道形式。十八届新闻奖 广播 一次救援行动直播,现场报道和直播报道的异同:同:以表现事件的发生现场为主;时效性强;现场感强异:从报道题材上,一般直播要重大些。从报道的时间上,直播要与整个事件共始终,而现场报道可以是整个事件的某个片断。从播出的空间上,直播与事件的发生现场同步播出,现场报道可以同步也可以选择片断稍后安排播出。,3.录音报道 使用实况录音制作的报道,先采录实况录音素材,回来写作解说、剪辑音响,在将二者复制合成,形成完整的报道。录音报道的识别标志:实况录音;非现场解说录音与解说在新闻中的方式:两段式;“三明治”式;穿插式,4.连续报道 指对同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个阶段内不可预知的有关情况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持续性报道。它以新闻事件自身的发展和时间顺序纵向展开,讲究时效性、连续性、完整性、递进性。5.系列报道 围绕一个主题或选择一个题材,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多层次进行的报道。通过多个独立报道对同一新闻主题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系统、全面、深刻的剖析和阐述。广播系列报道:搬出来的新生活,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的异同:同:总体结构都是多集统一,连续播出;报道内容上,多集持续报道都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进行;二者的循环播出影响力大异:定义,题材结构上,连是对同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报道,各集内在结构联系紧密;系是围绕同一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主题作本质性的报道,各集内在结构联系松散选材上,连的题材大多为重要的、突发的、群众关心的影响面较大的事件性新闻;系的题材大多为典型经验报道和反映各方面成就等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传播时效上,连时效性强,注重时效性,时空范围集中;系时效性弱,注重适宜性,时空跨度大,传播安排上,连按事件发展时间顺序进行,是顺时性传播;系按事物的空间关系,是随意性传播舆论导向上,连的舆论导向按事态发展形成,主要是满足广大观众对事态发展最新信息的要求;系的舆论导向事先按主题要求制定,具有很强指导性,新闻报道本身具有极强的宣传价值。,第二节 电视新闻节目,一、按体裁分:1.电视消息形式包括:口播新闻 最新消息;不适合提供画面的新闻,字幕新闻:静态;动态 图片新闻图像新闻 2.电视新闻评论 是运用电视传播手段,以声画一体的电视语言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或重大社会问题发表意见、进行分析和评述的一种节目形态。专题性深度评论:新闻1+1,二、按报道形式分:1.现场报道2.直播报道3.连续报道4.系列报道5.专题报道(策划在先),三、按性质分:预知新闻;突发新闻独家新闻;共有新闻主体新闻;派生新闻静态新闻;动态新闻硬新闻;软新闻无偿新闻;有偿新闻,四、深度报道调查性新闻解释性新闻专题新闻,补充:1.民生新闻: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活、生命、生存、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民生新闻的特点:1.接近性2.报道立场的平民化3.独特的叙述方式 故事化、情景化、悬念化的新闻叙述;幽默、调侃、拉家常的方式进行一家之言式的评论,江苏卫视城市频道 南京零距离“南京零距离”经历的跨越式发展第一次跨越(2002年):在“民生内容、平民视角、民本取向”思想指导下,将镜头下移,对准普通老百姓;第二次跨越(2003年):引入卫星直播,实现技术上革新;第三次跨越(2004年):突出重要题材,提升新闻品位,促进社会和谐。,报道贴近性和公正性 面对同质化竞争,栏目的差异化策略:不同的内容和不同新闻点评 孟非主持风格的变化,也凸显了“南京零距离”整体风格的变迁。他在节目主持中“下结论少了,提问题多了;尖锐的批评少了,客观的分析思考多了。”基本杜绝了开播初期那种简单表象的“舆论监督”报道,压缩了“负面报道”,而增加更客观公正的深度报道,增加了更有益社会和谐的全面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