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的机制与重心.ppt
学校德育的机制与重心,华东师范大学 黄向阳博士,各位老师早上好!,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和分享教育实践中的道德经验,一、学校德育观念与机制,德育是学校的一项工作吗?如果德育是工作,那么是谁的工作?如果德育是全体教师的工作,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那么,为什么普通任课教师甚至连参加优秀德育工作者评选的资格也没有?为什么政教处或德育处只管辖和指导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我们的制度承认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吗?如果德育不是工作,它又是什么?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何种地位?实施全员德育需要何种德育观?,什么是教育?教例:雾都孤儿费金教奥利弗偷东西是教育吗?(A)是教育(B)不是教育(C)是教育,不过是一种有害的教育,费金是教育工作者吗?(A)是教育工作者(B)不是教育工作者(C)是教育工作者,不过是个有害的教育工作者,(一)教育包含使人为善的意图,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不仅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其目的还必须合乎道德。教育不仅是一种有意施加的影响,这种影响还必须出自善意。教育包含使人为善的意图,德育代表使人为善的教育意图。,(二)德育代表使人为善的教育意图,教育必然包含道德的目的,没有道德的目的,就无所谓教育。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活动,只有服务于一定的道德目的,包含使人为善的意图,才是一种教育。纯粹的智力训练并非智育。促进学生体力发展的活动,只有服务于一定的道德目的的意义,包含使人为善的意图,才是一种教育。纯粹的健身运动或竞技运动并非名副其实的体育。,(三)德育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赫尔巴特:“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杜威:“道德目的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并在一切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不论是什么问题的教学。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品德这句尽人皆知的话就成了伪善的托词。”中国国民政府1912年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四)德育属于“教育目的”范畴,1957年,毛泽东:“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人才奠定基础。”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工作与教育目的的关系,教育工作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教育目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五)学校德育“工作化”趋势,1988年,“全国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被改名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1998年,国家教委颁布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学校普遍设置德育处或政教处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专项德育工作经费建立学校德育基地,把德育视为“教育目的”,意味着德育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把德育视为“教育工作”,意味着德育是学校众多工作中的一项工作。这不仅改变德育的性质,也贬低了德育的地位。,理论误区:错把德育、智育、体育的划分当作学校分工依据。实践误区:错把德育设置成学校的一项专职工作,妨碍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学校德育,造成对学校德育的忽视和削弱,甚至于越加强“德育工作”,这项“工作”就越难做。,德育“工作化”的误区,教例1:班主任津贴,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普通中学和小学班主任津贴试行办法(1979年11月27日),班主任任职期间,享受班主任津贴。各地可根据财力实际情况,对国家原规定的津贴标准适当提高。民办教师享受与公办教师同等的班主任津贴。所需费用,可由乡人民政府列入教育事业费附加中计征,也可由各地通过其他方法筹措。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1988年)第十八条 班主任任职期间一律享受班主任津贴(包括民办教师)。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国家拨发的班主任津贴基础上,适当增加津贴。中学班主任暂行规定(1988年)第十一条,广东省佛山市 中小学班主任津贴,班主任津贴国家津贴地方津贴,西藏拉萨中学 100元(1994年)江苏昆山新镇中学 150元上海中学 200元(1996年)上海某窗口学校 470元宁波某中学 700元上海某私立寄宿制学校 800元,班主任津贴国家津贴地方津贴校内津贴,班主任津贴越来越高对班主任工作的要求越来越苛刻,考核越来越严格班主任工作负担和心理负担越来越重教师越来越不愿意参与班级事务教师越来越不愿意担任班主任工作职称晋升成了当班主任的主要动力,“班主任津贴现象”,教例2:学校政教处(德育处),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中学和大学始设“训育处”,与“教务处”、“事务处”并立为学校三大职能机构。20年代中期,江苏省中等学校实行“教训合一”,“训育处”与“教务处”合并为“教导处”,同时在学校实行级任制和导师制。解放后,废除训育制度,撤销训育处,由教导处主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1985年华中师大一附中学率先设立“政教处”;1986年江西省铅山县第一中学设立“政教处”;1987年湖北省京山县罗店高级中学设立“政教处”。,规模较大的中小学(一般在20个班以上)和大中专院校,要设立政教处(与教务处并列),有一名专职主任,统筹学校德育与常规管理工作。中共邯郸市教育工作委员会、邯郸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方案(1995年3月1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机构改革和设置应有利于加强德育工作。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可以设立德育处,具体负责学校的德育工作管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贯彻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精神的若干意见(1997年8月25日),普通中学要明确专门机构主管德育工作。城市小学、农村乡镇中心小学应有一名教导主任分管德育工作。国家教委: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1998年)中学应设立德育处或在教导处内设德育教导,(中专由学生处、职校由政教处)主管学校德育工作,小学应有一名教导分管德育工作。上海市实施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细则(1998年),“这种从计划经济时代沿用下来的学校部门设置,已经不能适应现今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责权利的关系分割不清,不利于在学校里进行科学管理。”“德育处和教务处对年级分别行使德育和教学的管理职能,人为地将德育和教学工作割裂开来,很容易造成德育和教学工作两扇皮,尤其是容易造成德育工作形式化、简单化、走过场,不利于强化德育为核心的思想,不利于将德育渗透在学校各项工作之中。”“同时,从对工作实际效果来看,德育处和教务处都可以从中总结工作的成绩,也都可以把工作效果中不令人满意的地方推脱给对方,因为德育和教学工作的效果是混同在一起反映出来的。”,教导分离现象,(六)重建全员德育机制,淡化德育的“工作意识”,强化“目的意识”。建设班级教师集体,建立班级教师集体德育责任制。减少或取消班主任津贴,班主任制与导师制并行,减轻班主任工作负担。加强政教处对全校德育的领导和协调,特别加强对各科教学中德育的指导;打破教务处与政教处的分工壁垒,实现教导合一。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德育施行目标管理,少把德育当工作来布置、检查和督导。,春秋时代,鲁国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有人出钱赎回来,事后可由国家报销。子贡是孔门高徒,经商有方。一次,他赎了一个同胞归国,事后却拒绝了国家支付的赎金。,(一)教例:子贡赎人,二、学校德育的层次与重心,思考与讨论,你对子贡赎人还拒领赎金作何评价?假如你是孔子,作为老师,你会对子贡说什么?又会对其他弟子说什么?今天的教师遇到像子贡这样的学生,最有可能作出什么样的反应?从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上说,子贡的行为值得赞赏和推广吗?为什么?,孔子听说后对子贡说:“你这是不对的,因为你开了个坏的先例,从此不会有鲁国人再肯为沦为奴隶的同胞赎身了。你接受国家补偿的赎金,不会损害你行为的价值;你拒绝这笔赎金,只会破坏国家那条好法律。”,孔子这么批评子贡对不对?为什么?按照今天的惯例,宣传部门和教育机构会大力表彰、宣传子贡同志的先进事迹。这样做在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上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现代学校德育从这则故事中可以得到何种启发?,思考与讨论,鲁国立那条法律的用意是为了鼓励每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就可以惠而不费地做一件大好事,哪怕你暂时没有预付偿金的能力,也应该去借来赎金为同胞赎身,因为你不会损失任何东西。子贡的错误在于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超拔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如果鲁国君主为子贡之举而龙颜大悦下令通报、嘉奖、宣传乃至推广,会有怎样的后果?一,社会表面的道德水准提高了,因为人人都在表态向大公无私一毫不取的子贡同志学习;二,道德水准的实际滑坡,因为头顶已经高悬了子贡这样的道德高标,谁若赎回同胞后再去领国家支付的赎金就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然而又有几人有足够的财力可以保证损失这笔赎金不致影响自己的生活呢?那么,就让道德高标见鬼去吧!(黄波:尴尬的道德高标),道德和道德教育要从实际出发,着眼多数,不能把个人化的抉择作为普通化的道德要求加以提倡和推广;道德和道德教育要区分层次,注重实效,从基础道德教育做起,如果道德上的高标准会妨碍人们履行道德基准,就应该摒弃这种道德高标;道德和道德教育要承认并尊重道德主体的合理利益,不能无条件地要求人放弃自身的合理利益,否认个人合理利益的道德要求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二)道德层次与教育,道德理想(道德高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道德原则(道德基准)大力倡导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道德规则(道德底线)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损坏公物;不破坏绿化;不乱穿马路;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说粗话脏话。(上海市民“七不规范”),张老师对学生说:“对人要有礼貌,这样别人才会喜欢你,支持你,帮助你。”李老师对学生说:“对人要有礼貌,因为对人有礼貌是尊重别人的表现。”(A)张老师在进行道德教育(B)李老师在进行道德教育(C)张老师和李老师都在进行道德教育(D)张老师和李老师都没有进行道德教育,道德理想人是目的,道德原则尊重人,道德规则对人要有礼貌,一定的道德规则包含着一定的道德原则,一定的道德原则包含一定的道德理想;一定的道德理想体现在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中,一定的道德原则落实在一定的道德规则上;在道德规则调节不到的地方,要发挥道德理想和原则的调节作用;当高层次目标与低层次目标发生冲突时,要首先确保低层次目标的落实。,德育层次 教育用语 教育功能道德理想教育 道德倡议 激励道德原则教育 道德指令 指导 道德倡议道德规则教育 道德禁令 约束 道德指令,(三)我国的道德理想主义传统,“严格要求”的圣贤之道“取法乎上”的道德高标“原心不原迹”的至善论,无论在道德领域还是在非道德领域,倾向于对学生、晚辈、部下提极其严格的要求。即使明知学生、晚辈、部下做不到,依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视理想教育,轻视原则教育,蔑视规则教育。,1.“严格要求”的圣贤之道,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唐太宗:帝范四)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风斯下矣。”尽善尽美大概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人们根本不想追求尽善尽美,又何来较善较美?人们总是在追求尽善尽美中得到较善较美的。在这个意义上理想主义并无“过分”的问题。(秦晖:自由优先于“文化”,告别强制),2、“取法乎上”的道德高标,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论语),3、“原心不原迹”的至善论,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我不是不喜欢你所讲的道理,而是我自己的能力不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如果能力不够的话,至少要走到中途才停止,而你却划地自限,还没有起步就说走不动了。)论语雍也,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向他学习。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四)西方自由主义传统,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那是为人的常轨。雨果,个人自由,以不妨碍他人为度;起码规则是自由的基本保障。在遵守起码规则的前提下,个人享有充分自由,既可以选择做道德高尚的人,也可以选择做道德平庸的人。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重点,在于使人理解并遵守为人的常轨,即起码规则和基本原则。,(五)我国道德建设重心下移趋势,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1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社会主义是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前进的历史运动,我国现在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是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服任何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的精神武器。(4)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用共同理想去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5)为了实现这个共同理想,一切有利于建设四化、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积极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积极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积极思想和精神,都应当加以尊重、保护和发扬。这样,才能在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克服长期造成严重危害的狭隘观点,使共产党员和非共产党员,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无神论者和宗教信仰者,国内同胞和国外侨胞,总之,使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都紧密地团结起来,积极地行动起来,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6)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全民范围的道德建设,就应当肯定由此而来的人们在分配方面的合理差别,同时鼓励人们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发扬顾全大局、诚实守信、互助友爱和扶贫济困的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所要反对的,是一切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金钱至上、以权谋私、欺诈勒索的思想和行为,而决不是否定按劳分配和商品经济,决不能把平均主义当作我们社会的道德准则。,(7)在道德建设上,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连接和引导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一起向上,形成凝聚亿万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团结和引导亿万人民积极向上,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要从实际出发,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积极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大力倡导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带头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校德育目标的调整从天上回到地面的德育面向大众的德育回到基础的德育坚守道德底线的德育小结,(六)促进学校德育重心下移,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学校德育目标的调整,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法制意识、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为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学校思想教育理论应该从天上回到地面,从空想回到现实。在具体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校思想教育的目标、内容的时候,提出要确立主导,注重基础,照顾多数,广泛包容、动态调节,适度超前这平一些原则。(宋宝权:从天上回到地面围绕商品经济转变观念,上海教育(中学版)1988年第1、2期),2.从天上回到地面的德育,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否有利于形成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价值观念、舆论力量、文化条件等,应该明白无误地成为学校思想工作的一个出发点和衡量这项工作的一项根本标准。我们从现在起就要着手研究将那些与我国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逐步纳入思想教育的内容中去。学校教育不应该另唱一种调子,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相悖。(宋宝权:从天上回到地面围绕商品经济转变观念,1988年),长期以来,我国道德教育所推崇是一种“圣人道德”和“英雄道德”,不切实际地要求人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心中只有他人惟独没有自己”,“只讲奉献不讲索取”、“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以及遇到危险就要挺身而出。在普通人心目中,我们所宣扬的这些道德标准就如同海市蜃楼,虚幻飘渺、遥不可及,使人感到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难之又难。原因就在于,这些道德标准没有对合理的个人利益的最起码尊重,缺乏公平、公正的原则和与这些原则相关的必要前提。因此,“圣人道德”是严重脱离社会发展现阶段实际的,也是有违人的本性的;“英雄道德”尽管很感人,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毕竟在实践上难以转化为一般人的道德行为。(扈中平:对道德的核心和道德教育的重新思考),3.面向大众的德育,当代中国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构成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以“责任心”为核心的“为事之德”以“爱国”为核心的“为民之德”以“热爱生命,追求自我完善”为核心的“立身之德”(叶澜:试析中国当代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构成),4.回到基础的德育,“诚信”比起“仁爱”、“忠恕”、“和合”来要求似乎低一些,但要做到并一辈子坚持委属不易。它几乎渗透到人的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小到不说谎、守时等,大到对祖国、事业的忠诚与坚守。这正是“诚信”作为基本操守的实践性表现。同样地,“责任心”也许不及“牺牲”、“奉献”伟大、高尚,却与每个个体相关,显得更为平实与基本。(叶澜:试析中国当代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构成),你可以做不到舍己为人,但你不能损人利己;你可以不是圣贤,但你应该认同道义和人道。你攀升不到道德最高境界,但道德最低下限必须坚守,那是人类最后屏障!何怀宏:底线伦理(1999年),5.坚守道德底线的德育,区分道德要求的层次,对大多数人的广泛群众性、基础性的要求,同对作为共产党员、先进分子特别是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高标准要求应有所区别。从学生实际出发,着眼多数学生,从基础文明和道德规则教育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鼓励先进,倡导学生中的党员、团员和先进分子学习和践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七)小结,淡化德育的“工作意识”,强化德育的“目的意识”,重建全员德育机制;降低重心,着眼多数,加强基础道德教育。,三、结 论,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86年9月28日)。宋宝权:从天上回到地面围绕商品经济转变观念,上海教育(中学版)1988年第1、2期。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6年10月10日)。何怀宏:底线伦理,1999年出版。黄向阳:德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二、五章。,主要参考文献,扈中平、刘朝晖:对道德的核心和道德教育的重新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2期。叶澜:试析中国当代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构成,教育研究2001年第9期。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年10月25日)黄向阳:中国教育的传统与变革,东方教育研究2002年第12期。,欢迎批评指教!,黄向阳 地址: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邮编:200062 电话:0216223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