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美术发展历史.ppt
第二章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第一节 中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中国古代儿童美术教育p27奴隶社会是我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奠基时期,原始社会的社会公育被家庭承担学前儿童教育所取代,尤其到了春秋末年,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私学大兴,学前教育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孔子是思想家,也是教育家,他对艺术教育有精当的论述。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认为仁人君子修身的完成是通过艺术的学习达成的,因此,儒家十分强调礼、乐的美育作用,认为礼能使外在行为得到规范,乐能使内在精神得到修养。读诗使我振奋,学礼使我立足于社会,音乐使我自身修养得以完成。,在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奉行“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观念,对以物质性为特征的工艺采取了鄙视的态度,使工艺的传授只能以世代相继的方式进行,这就是所谓的“世业”。于是,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分为以精神性为主旨的美术教育和以实用性为主旨的美术教育,前者被称为重“艺”的美术教育,后者则被称为重“技”的美术教育。一个人如果德行高尚,那他所取得的成就就会很高;相反,如果一个人品德低劣而只凭技艺高超,那他取得的成就就会很低,从奴隶社会到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美术教育是以重“艺”为特色的。重“艺”的美术教育浮泛于上层社会和文化人中,主要作为一种提升道德、陶冶性情的精神文化活动而存在,基本的学习内容是绘画和书法,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师徒授受式。重“技”的美术教育主要沉落于社会中属于“匠”的一类人身上,此类教育以实用性为特征,包括画、塑、铸、剪、刻、雕、磨、贴等,技艺特色浓郁。,中国近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清末维新运动中,维新运动的领导人康有为在大同书中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幼儿教育,教育包括从胎儿到六岁的教育,妇女怀孕应入“人本院”,婴儿在育婴院养育,三至六岁儿童则进慈幼院。康有为提出的幼儿教育思想有进步意义,但以大同理想改良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民主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在对学校教育进行了一些重要改革的同时,也提出了幼儿教育体系,主张设立胎教院、乳儿院、幼稚园等一套养育机构,以代替家庭教育。他还提出以儿童为根本,在审美教育中让儿童个性得到自然、自由的发展,并认为应从胎儿期就开始进行养育。同时提出出生后为儿童提供优美的环境,人幼儿园后,更要重视儿童的美感发展。他还设置美术馆,举办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召开儿童艺术展览会审查会,编印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纪要和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报告。,现代意义的艺术教育是从20世纪开始的。辛亥革命以后,按照西方模式,学习西洋绘画和西洋音乐的艺术专科学校相继成立,一些有志之士开始探索和开创我国的幼儿艺术教育途径。,陈鹤琴-儿童游戏的理论p29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18921982)对包括造型游戏在内的儿童游戏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研究,他在儿童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中都设专章论述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玩具,对儿童游戏发展的价值、游戏的学说和种类等理论作了阐述,并进行儿童游戏发展的实验。他提出“儿童以游戏为生活”“我们应当依儿童的年龄,给以各种游戏工具,使他有适当的游戏”等观点,主张“游戏性的教育”,“儿童既喜欢游戏,我们就可以利用游戏来支配他的动作,来养成他的习惯”。,他还提出优等玩具的标准和手工制作表现的教学要求:可以引起儿童发生兴趣,质料坚固不易损坏,可以刺激儿童想象力和发展儿童创造力,儿童自己玩弄而能拆开,能适应儿童能力、发展儿童智力,能抒发儿童美感,有变化而活动,这些观点就是在现在也是有价值的。他主张课程应以大自然、以社会为中心,实施单元教学,并且强调尽量在户外进行造型性游戏活动。他还以自己的孩子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了儿童绘画的发展规律。,关于艺术教育中技能技巧训练和儿童的个性、创造性培育的关系问题,他在创造的艺术一文中说:“从前的艺术教育太注重技巧,现在的艺术教育是注重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创作。但是艺术的技能,究竟要不要教儿童,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儿童若是没有相当的技能,断画不出很好的作品。艺术是一定要教的,我们人类所有的经验,是应当利用的,不然让儿童己去瞎摸,就是摸了一辈子顶多不过像初民时代的作品罢了。但是技能应当么时候开始教,应当怎样教,这是我们研究教育的应当解答的。”,经过研究,的结论是:“大概九岁、十岁以前,要注意想象的一面,就是注重儿童天真作品,就是尊重儿童的个性。”也就是说,陈鹤琴先生认为,至少在幼儿教阶段,美术教育对儿童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是更重要的,技能、技巧的训相比较而言应是第二位的。1923年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他将艺术纳入幼稚园学内容之内,在造型美术教学中,主要是围绕某个主题(例如“六一”儿童)来展开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及图画活动。由于他的研究在当时影响很,193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就参照了他的研究成果。,陶行知(18911946)曾提出幼稚园应实施和谐的生活教育,对束缚幼儿个性发展的封建传统的教学方法,他的思想对当时的幼儿美术教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他指出:“做一桩事情,画一幅图画,写一张字,能自慰和慰人就叫做美。”同时他还认为真、善、美合一的教育,必须是知、情、意合一的教育。1927年,陶行知先生在陈鹤琴等人的帮助下创办了中国一个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采取了一些平民化、因地制宜的方进行艺术教育活动。,第二节 外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西方早期儿童美术教育西方美术教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雅典的教育重视智育、德育和美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身心和谐发展、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在雅典教育制度中,儿童从7岁开始就可进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学习。在文法学校中尚未熟悉字母轮廓的儿童,便依照教师所写的描画。图画教学不是传授谋生的技艺,而是旨在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德谟克里特、亚里士多德,文艺复兴时期,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的著作大教学论为在学校中实施美术教育作了铺垫。他主张对儿童实施一种周全的教育,即从道德、知识、身体和艺术等方面去发展儿童,而艺术教育则主要发展儿童的首创精神,培养儿童的艺术才能。夸美纽斯推崇美术在教育中的作用。他认为,美术对儿童有较强的吸引力,能诱发其内在动机,激发儿童主动学习。他说:“一切儿童都有一种要画图画的天生欲望,这种练习就可以给他们快乐,他们的想象就可以从这种感觉的双重动作得到激发。”在述及艺术教学法时,他提出凡是应当做的都必须从实践中去学习,要“从雕刻中去学雕刻,从画图中去学画图”。,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自然教育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的理解,将儿童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四个阶段中的第二个阶段(2岁一12岁)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感官。卢梭将感觉经验看做是对儿童进行智育的前提。在第二阶段对儿童实施的美术教育是以感觉和形象训练为目的的。通过绘画,能训练儿童观察的敏锐性和触觉的真实性。,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认为艺术是人的本能,是人内部生命的表现,因此培养充分和全面发展的人的教学计划应根据儿童的审美兴趣开设文学、唱歌、图画等学科。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并不是让儿童成为艺术家,而是让儿童学会欣赏艺术,掌握多种能力。,P33,18世纪初,欧洲的一些新式学校开始将美术课列入课程。到了19世纪,英国、德国、法国、美国、俄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学校普遍开设了图画课。,裴斯泰洛齐(JohannHeinrichPestalozzi,17461827)是一位瑞士女教育家。她是最早表明可以向几乎一切儿童教授绘画和音乐的学前教育家。在她的学前儿童教育课程中就包括了绘画、制作模型、绘制地图、采集标本等与美术有关的内容。她强调直观的作用,认为获得知识最简单也最可靠的方式就是直接观察,她经常带领孩子到山川溪流中,让儿童接触自然,观察自然的变化,从而引发他们的思绪。,福禄倍尔是德国的教育家,德国幼儿园的创始人。他把艺术教育纳入幼儿的教育活动之中,为学前教育设置的教育内容包括:发展外部感觉、数学、自然、语言、绘画、唱歌、泥塑等。他还专门为幼儿设计和介绍了很多有益的艺术活动,如著名的福禄倍尔“恩物”(Gifts,意为神恩赐儿童的玩具)就是他作为儿童游戏和作业的材料,用以培养儿童造型能力的玩具。,当代外国儿童美术教育,奥地利美术教育家弗兰兹西泽克(FranzCizek,18651946)是一位儿童美术教育的先驱者。他是在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儿童绘画”、给儿童绘画以崇高地位的人。他的儿童美术教育主张与实践对当时的欧美各国特别是英国产生过巨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他的思想与实践陆续被介绍到包括日本、中国在内的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世界范围的美术教育革新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西泽克秉承了卢梭的思想,持一种自然主义的儿童观。基于对儿童充分肯定、信任和尊重的思想,他在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时并不像过去的美术教育那样直接去教儿童怎么画,而是让儿童自己去注意,去画,去创造,认为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并不是教他们成人的画法,而应去助长儿童本身的表现。,里德主张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儿童人格的发展,认为儿童生来具有艺术潜能,并具有不同的表现类型(他将其概括为八大类型)。教师应按照儿童的类型进行指导,以发展儿童的个性。罗恩菲尔德则主张通过儿童的艺术创作发展其个性和创造性,他对创造性推崇备至,认为教师应尽量给儿童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儿童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树立自我表现的信心。,艾斯纳和古力的观点则主要是强调以美术科目为中心来确定课程内容,主张以严谨的美术课程实现美术的自身价值。他们认为美术能力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教育的结果,美术教育必须有严格的课程设计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些著名美术教育家的观点分别形成了当代美术教育中的工具论与本质论两大派别。,本章小结P39,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