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概论-第二部分 (I).ppt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缪东玲,龚锋,夏合群,徐晓英.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 2 章,国际贸易的成因,2023/10/28,3,引导案例-土豆与鱼,2023/10/28,4,基本问题,2023/10/28,5,知识结构,2023/10/28,6,教学目标,2023/10/28,7,重点和难点,重点:国际贸易成因理论难点:主要国际贸易成因理论,2023/10/28,8,本章主要内容,2.1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基本理论概述2.2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2.3 新贸易理论(简单了解),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 1 节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基本理论概述,2023/10/28,10,本节主要内容,2.1.1 国际分工概述2.1.2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的历史演变,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1节 基本理论概述,2.1.1 国际分工概述,2.1.1.1 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指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外延伸的结果。,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1节 基本理论概述,2.1.1.2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1在人类发展史上,社会分工是生产力进步的源泉和标志。2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必然产物,是把社会生产力引向高级发展阶段的一种形式。国际分工属于历史范畴,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这个阶段出现的国际分工主要建立在各国自然条件不同的基础上,并具有明显的地域局限性,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机器大工业对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随着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趋势日益增长,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得以最终形成,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1节 基本理论概述,当代国际分工的新特征,国际分工的形成机制发生变化 二战以前的国际分工格局主要是由市场自发力量即成本、价格决定的,表现为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落后国家因为生产成本的差异而在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领域进行分工。二战以后,随着跨国公司迅猛发展,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上升,并逐渐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者。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的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球跨国公司大约有6.4万家,拥有国外分支机构约85万家。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目前掌管全球1/3的生产,80%的国际直接投资,68%的国际贸易,70%的技术转让。,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1节 基本理论概述,当代国际分工的新特征,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得到迅猛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传统的“垂直型”国际分工的主流地位已经让位于“水平型”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1节 基本理论概述,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逐步演变为产业链条、产品工序的分解和全球化配置 由于国际产业分工正在从传统的产业间分工,向各个产业内部的分工、向产品内分工转变,产品的价值链被分解了,导致国与国之间的优势更多地体现为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上的优势,从而导致国与国之间按价值链不同而进行环节分工的现象。国际产业转移演进为产业链条、产品工序的分解和全球化配置。,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1节 基本理论概述,国际产业转移从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延伸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的应用,新兴市场国家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及全球服务贸易规则的实行,服务业只能局限于一国国内的格局被打破,服务业加快了全球调整和转移的步伐,出现了服务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服务外包成为成长最快的服务业跨国转移。,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视听资料:国际服务外包新浪潮,服务外包,是指作为生产经营业的业主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包给境外服务提供者的经济活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1节 基本理论概述,非要素流动决定产业转移的基本流向 由于各种生产要素流动性的不同,生产要素跨国界配置的成本也不同。资本、技术的跨国界流动的障碍较少,而一些要素则不能流动或流动性较弱。不能流动或流动性较弱的要素,可以在全球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中,借助跨国公司和国际市场从其他国家得到。因此,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本质上是流动要素追逐非流动要素的全球生产重组。,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1节 基本理论概述,2.1.1.3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是分工与交换的相互关系。没有分工,就没有交换,也就没有市场。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取决于分工的发展水平。国际贸易是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如果没有交换,分工后的生产商品的价值就无法实现,分工就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是互为条件、互相决定的两个方面。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决定交换的基本原理,国际分工是更具有决定性的方面,国际贸易发展从根本上说要受到国际分工的制约和影响。,国际分工的扩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分工的形式决定了国际贸易的格局 国际分工领域的扩大促使国际贸易的范围扩大 国际分工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1节 基本理论概述,2.1.2 国贸基本理论的历史演变,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1节 基本理论概述,第 2 节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女士化妆品品牌,2023/10/28,21,男士化妆品品牌,2023/10/28,22,1、欧莱雅LOREAL。欧莱雅有限公司始于1907年法国,世界最大化妆品公司之一,世界著名品牌,世界化妆品行业领先者。2、妮维雅NIVEA。妮维雅有限公司始创于1911德国,妮维雅是拜尔斯道夫公司旗下品牌,大型全球性护肤品与身体护理品品牌。3、曼秀雷敦。曼秀雷敦药业有限公司始创于1889年美国,世界著名品牌,全球外用药物著名品牌,十大男士护肤品品牌。4、卡尼尔Garnier。欧莱雅有限公司始创建于1904年法国,欧莱雅集团旗下品牌,世界最大的化妆品公司之一,世界著名护肤品牌。5、碧欧泉Biotherm。欧莱雅有限公司始创于1950年法国,欧洲三大时尚护肤品牌,世界最大的化妆品公司之一,世界著名化妆品品牌。6、俊士JS。资生堂丽源化妆品有限公司,俊士是资生堂化妆品集团旗下专业男士护肤品牌,属于日本资生堂与北京丽源公司合资企业。7、碧柔Biore。花王投资有限公司,碧柔是全球500强日本最大日用消费品花王旗下品牌,世界最著名综合日用化学品企业之一。8、倩碧Clinique。雅诗兰黛商贸有限公司创始于1968年美国,最大的护肤化妆品和香水公司之一,世界顶级化妆品牌。9、高夫GF。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高夫是上海家化旗下中国第一个专业男士护肤品牌,行业著名品牌,国内著名的化妆品企业。10、兰蔻LANCOME。欧莱雅有限公司始创于1935年,兰蔻是欧莱雅集团旗下品牌,全球知名的化妆品品牌,法国国宝级化妆品牌。,汽车品牌,2023/10/28,23,汽车品牌,2023/10/28,24,汽车品牌,2023/10/28,25,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概述,在传统国际分工下有代表性的理论绝对优势论、比较优势论、要素禀赋论、里昂惕夫之谜及对其解释而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其他国际贸易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前提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2节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本节主要内容,2.2.1 绝对优势论2.2.2 比较优势论2.2.3 要素禀赋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2节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引例,2023/10/28,28,2.2.1 绝对优势论,绝对优势论(The 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又称为绝对成本论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建立的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2节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1723年6月5日,出生于苏格兰。1790年7月,斯密逝世于爱丁堡,享年68岁。1776年3月9日,经济学巨著国富论问世,标志着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一次把经济科学所有主要领域的一切经济知识归结成一个统一和完整的体系国富论研究财富的起源及其产生和增长的条件。该书的中心思想是基于人性论和自利心的自由放任思想,即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故事链接:1776年大事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2节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1776年大事记,闰年/农历丙申年/清乾隆41年/越南景兴37年/日本安永5年。1776年1月,托马斯潘恩的常识(Common Sense)发表,为独立宣言铺平了道路。1776年1月,新罕布什尔州率先制定了州宪法。1776年2月18日早晨,8艘战船集结在特拉华湾口海面,升起大陆海军最早使用的“大联合旗帜”,待命出征。这就是美国历史上组建的第一支海军。2月18日,当明亮攻克河西的甲杂后,乾隆皇帝于1776年2月18日再次指示明亮“统兵渡河,直取雍中喇嘛寺”,尽管早在17日夜晚,明亮就已攻克了舍齐喇嘛寺和雍中喇嘛寺。1776年2月,库克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76年3月9日,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这部经济学巨著问世,标志着创立富国裕民的古典经济体系。,31,2023/10/28,3月15日,南卡罗莱纳宣布脱离英国独立,成为英国在美洲的殖民地中第一个宣布独立的地区。3月17日,华盛顿大战英军,迫使其撤出波士顿,英军以压倒的优势突然进攻布鲁克林高地。长岛一役,美军损失3000多人。1776年3月下旬起,南卡罗来纳、北卡罗来纳、罗得艾兰及普罗维登斯等州纷纷脱离英国宣告独立。1776年4月,英属北美殖民地大陆会议发表了独立宣言,独立宣言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民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1776年5月,在华盛顿的敦促下,大陆会议建立了一个专门领导作战的机构,即“战争与军械委员会”,亚当斯担任了这个委员会的主席。1776年6月7日,弗吉尼亚殖民地代表亨利李在大陆会议上,提出宣布“殖民地是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并且按其权利必须是自由和独立的国家”的议案。6月11日,根据大陆会议的决议,组成了托玛斯杰斐逊、约翰亚当斯、本杰明富兰克林、罗杰谢尔曼和罗伯特利文斯顿五人起草宣言委员会1776年6月12日,弗吉尼亚议会通过了由乔治梅森草拟的弗吉尼亚权利法案。它宣称:“所有人都是生来同样自由与独立的,并享有某些天赋权利”,“享受生活与自由的权利,包括获取与拥有财产、追求和享有幸福与安全的手段。”“所有的权力都属于人民,因而也来自人民。”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了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成为独立的国家,即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但英国不承认美国独立,几年后美国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2023/10/28,32,1776年8月22日,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长岛战役中,华盛顿将军率领的美军本来可能失败,却由于一场大雾使华盛顿避过大难。1776年8月,英军在长岛登陆。1776年10月,杰斐逊回到弗吉尼亚任州议会议员,提出著名的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案等重要法案。1776年11月下旬美军在华盛顿堡防御战失利后,华盛顿的部队被英军追到新泽西州西南部的特拉华河。华盛顿把人马和全部渡船转移到特拉华河对岸。11月16日,圣尤斯特歇斯岛成为第一个正式承认新建立的美国的外国政府。1776年11月,美国大陆会议通过了由大资产阶级的代表约翰迪金森起草的名为邦联条例(全称邦联和永久联合条例)的美国宪法。1776年 博尔登-瓦特蒸汽机在波罗姆菲尔德煤矿首次向公众展示其工作状态。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从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美国独立的年份相同,这也是美国经济之所以发展迅速的原因之一。(出自伟大的博弈)1776年(大清乾隆41年),大清乾隆平定四川大小金川叛乱,此战役从乾隆12年(1747年)开始,历经29年,大小金川的平定,标志着清政府对川西的控制。此役被列为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之一。,2023/10/28,33,绝对优势论的背景,斯密所处的时期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时期。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的产业革命逐渐展开,其经济实力已经超过欧洲大陆的两个对手法国和西班牙。但产业革命的充分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却受到重商主义及其保护政策的抑制。在重商主义制度下建立的经济特许和垄断制度已经暴露了效率低下的弊端,阻碍了新兴产业资产阶级在国民经济各领域迅速发展的强烈愿望。其中最集中的矛盾正是在对外贸易领域。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代表新兴产业资产阶级的要求,猛烈抨击了重商主义,创立了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首次提出了主张自由贸易的绝对优势论。视听资料英国资本主义的起源斯密并非是提出自由贸易的第一人,之前,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尼克拉斯巴本(Nicholas Barbon)、达德利诺思(Dudley North)、大卫休谟(David Hume)等已有关于自由贸易的言论,但是这些言论只能成为自由贸易理论的萌芽。例如,威廉配第在早期主张贸易差额论和贸易垄断,但是到了后期,他认识到了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是违反自然规律的,提出了适度国家干预论。大卫休谟提出了货币数量论,并将其引入国际贸易的分析中,从而形成了他的自动调节机制理论。只有到了斯密,一种系统的自由贸易理论在古典经济学基础上建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2节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绝对优势论的主要论点,(1)国际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家财富。(2)国际分工:交换的结果,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3)国际分工:原则是绝对优势,其基础是自然优势(有利的自然禀赋)或获得性优势(后天的有利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和贸易方面处于比别国有利的地位。(4)贸易所得:贸易参与方双赢。(5)贸易政策取向:自由贸易与完全竞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2节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斯密的论证步骤,交换是人类天然的倾向,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2节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例,假设,英国和葡萄牙两国生产酒和毛呢两种产品。,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葡萄牙应该分工生产酒,英国应该分工生产毛呢。,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2节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自给自足 VS 自由贸易,产出英国:1单位酒1单位毛呢葡萄牙:1单位酒1单位毛呢,消费英国:1单位酒1单位毛呢葡萄牙:1单位酒1单位毛呢,产出英国:0单位酒2.5单位毛呢葡萄牙:2.222单位酒0单位毛呢,产出英国:1单位酒1.5单位毛呢葡萄牙:1.222单位酒1单位毛呢,自给自足,自由贸易,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2节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对绝对优势论评价,1进步意义(1)绝对优势论相对重商主义而言是个巨大的进步,为资本主义自由贸易理论奠定了基础,对国际贸易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2)斯密主张的自由放任原则代表着一个还在同封建社会的残余进行斗争、力图扩大生产力、使工商业具有新的规模的资产阶级的思想和倾向。(3)斯密的分工论揭示了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能使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2节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对绝对优势论评价,2缺陷(1)绝对优势论关于分工与交换关系的观点是错误的。(2)绝对优势论仅是一个特例,并不带有普遍意义,该理论解释不了许多没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普遍现象。例如,当时一些殖民地国家没有绝对优势,但与宗主国之间仍然开展贸易。,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2节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2.2.2 比较优势论,比较优势论(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也称为比较成本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32)提出。视听资料比较优势原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2节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2.2.2.1 比较优势论提出的背景,1815年,英国实施谷物法,禁止粮食进口;围绕谷物法存废展开的激烈论争;既然英国能比他国更便宜地生产粮食,何需进口?李嘉图1817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他建立起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比较成本”的贸易分工思想。,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2节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2.2.2.2 比较优势论的主要论点,基本分工原则:“优中取更优,劣中取次劣”(1)国际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家财富的重要途径。(2)国际分工的原则是比较优势。(3)贸易所得:双赢。(4)贸易政策取向:自由贸易与完全竞争。,“如果两人都能制鞋和帽,其中一个人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一个人强一些,不过制帽时只强1/5或20%,而制鞋时则强1/3或33%,那么这个较强的人专门制鞋,而那个较差的人专门制帽,岂不是对双方都有利么?”李嘉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2节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例,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英国应该分工生产酒,葡萄牙应该分工生产毛呢。,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2节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对比较优势论评价,1进步意义(1)为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成为国际贸易的一大理论基石。(2)比较优势论在历史上曾起过重大的进步作用,它曾经为英国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利的理论武器,其推动自由贸易成效卓越。(3)这一理论表明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世界市场的背景下发生重大变化。,“如果理论能够参加选美比赛的话,那么比较优势理论一定能够夺得桂冠。”-萨缪尔森,比较优势理论提出的比较优势的思想非常深邃,李嘉图本人只是探索了形成各国比较优势的一个原因,即技术的差别。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有很多,而且比较优势还有一个动态化的问题。由此,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后来的贸易理论发展整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即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为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2节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对比较优势论评价,2缺陷(1)就整体而言,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未能正确区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结果,不能解释为什么棉布和酒按照1:1的比例进行交换。(2)限于静态分析,忽略了动态分析。预测了极端的专业化分工,不符合实际情况。假定前提来与现实相去太远。(3)掩盖了国际分工中生产关系的作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2节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练习题1,在古典贸易模型中,假设A国有120名劳动力,B国有50名劳动力,如果生产苹果手机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2部,B国也是2部;要是生产SK-II化妆品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10套,B国则是16套。问题(1)画出两国的生产率矩阵;(2)比较两国在不同产品生产方面的绝对优势?(3)判断哪一国拥有生产SK-II化妆品的比较优势?,2.2.3 要素禀赋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2节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1.HO理论产生的背景,Eil Heckscher,1879-1952,Bertil Ohlin,1899-197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2节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1913年,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18791952)发表了题为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著名论文,第一次用生产要素密集程度来解释国际贸易,提出了有关国际贸易与要素禀赋及收入分配的问题。赫克歇尔的学生,瑞典经济学家贝蒂尔俄林(Bertil Ohlin,18991979)出版了域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对其老师的理论作了重大补充和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国际贸易的形成取决于各国拥有生产要素的相对丰富程度的观点,在西方经济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或HO理论。由于其贡献,俄林与詹姆斯米德分享了1977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2节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对斯密和李嘉图理论的质疑,在斯密和李嘉图的模型中,技术不同是各国在生产成本上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可是到了20世纪初,各国尤其是欧美交往已很普遍频繁,技术的传播已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许多产品在不同国家的生产技术已非常接近甚至相同,但为什么成本差异仍然很大?在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模型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而在现实中,资本、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也在生产中起了重要作用并影响到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是不是也可以把其它要素也引入到贸易模型中?,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2节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回答,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2节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2.与H-O理论有关的几个概念,1)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包括土地、劳动(K)、资本(L)、企业家才能。要素价格(Factor Price)则是指生产要素的报酬,例如土地的地租、劳动的工资(W)、资本的利息(r)、企业家的利润。2)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是相对于产品而言的概念,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如某要素投入比例大,称为要素密集度高。是一个相对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设:其中Kx、Ky为生产X产品、Y产品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如果在任何相同要素价格下,都有则称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时不存在要素密度逆转。,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2节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2.与H-O理论有关的几个概念(续),3)要素禀赋要素禀赋是相对于国家的概念。(1)实物单位定义(Physical Definition,物质定义):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2)要素价格定义(Price Definition):即用两国的资本价格和劳动价格来衡量。,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2节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与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模型相比,HO理论对一国生产可能性的假设有两个方面的不同:第一,关于两国生产各种商品能力不同的原因。前者解释为生产技术上的不同,HO理论则强调要素禀赋的不同。第二,关于产品生产机会成本的假定。前者假设只有一种投入要素,机会成本不变,HO理论则假设有两种要素投入,机会成本递增。,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2节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3.H-O理论的基本假设,第 3 节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Rethinking International Trade),新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国际分工由原来的产业间、垂直型分工转化为产业内、水平型分工;国际贸易也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化,并且产业内贸易更多是在发达国家间进行的。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无法接受要素禀赋相同的国家之间的贸易,需要新的贸易理论解释新的现象。主要代表: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uman)、以色列经济学埃尔赫南赫尔普曼(Elhanan Helpman)、詹姆斯布兰德(James Brander)、兰卡斯特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3节 新贸易理论,保罗克鲁格曼小传,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于1953年出生在纽约市,1974年在耶鲁大学获学士学位。他天资聪颖,年仅24岁于1977年便在著名经济学家巴格瓦蒂的指导下,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现任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教授。1983年他与麻省理工学院的访问学者赫尔普曼(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合著出版了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该书比较完整的体现了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被理论界普遍认为是产业组织应用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序曲。他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经济学家其因新锐的学术观点、流畅犀利的散文以及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准确预言在学术界与社会建立了不同凡响的影响力。,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3节 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概述,纵观现代贸易实践,有三个显著的贸易事实是比较优势理论和HO理论无法解释、不能预见:知识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即贸易产品知识化;工业化国家经济结构的趋同化与国际贸易的高度集中化;产业内贸易的主导化。新贸易理论试图解释这些贸易实践。基本前提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3节 新贸易理论,本节主要内容,2.3.1 技术差距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2.3.2 产业内贸易理论2.3.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3节 新贸易理论,2.3.1 国际贸易的技术差距理论,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U.Posner)1961年在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一文中首先提出了技术差距理论(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该理论认为,由于技术革新领先,新产品总是在工业发达国家最早产生,然后进入世界市场。这时其他国家虽然想对新产品进行模仿,但由于同创新国之间存在着技术差距,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因而,创新国利用对新产品的技术控制,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垄断这一产品,保持领先地位,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优势。但是随着新技术向国外转移,其他国家开始模仿生产并不断加以扩大,创新国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出口下降,以至可能从其他国家进口该产品。,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3节 新贸易理论,波斯纳在分析这一过程时,提出了需求滞后和模仿滞后的概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3节 新贸易理论,2.3.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弗农(R.Vernon)发表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将营销学中的产品生命周期概念引入国际贸易领域,提出了著名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the Product Life Cycle)。,将时间因素引进对比较优势的分析中,对比较优势的转移进行了动态分析。是一个商务理论与经济学分析相结合的典范旨在揭示贸易、投资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3节 新贸易理论,2.3.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1)对贸易国家的分类。贸易国家分为三类:创新国、后进国、第三国。(2)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假设。基本观点如表和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3节 新贸易理论,2.3.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1)对贸易国家的分类。贸易国家分为三类:创新国、后进国、第三国。(2)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假设。基本观点如表和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3节 新贸易理论,2.3.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1)对贸易国家的分类。贸易国家分为三类:创新国、后进国、第三国。(2)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假设。基本观点如表和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3节 新贸易理论,2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1)优点 理论意义:实现了比较优势观念由静态到动态演变的飞跃,揭示了比较优势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转移。实践价值:揭示了实现上述动态演变的客观条件是技术在商品贸易过程不断外传,产品技术密集度不断降低;主观条件是承接国在商品进口消费过程中能吸收、消化产品的生产技术,具有与产品要素密集度相适应的要素禀赋优势。对解释产业内贸易、跨国公司跨国经营现象有一定价值。对后进国家有一定启示:应开放市场,分享经济全球化利益,处理好引进中的吸收与创新的关系,抓住机遇,实现超常规发展。(2)局限性 优势的理解有一点既已生成的思想痕迹既定存在的差异。难以说明当贸易双方不存在技术差异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贸易。,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3节 新贸易理论,2.3.3 产业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3节 新贸易理论,1.产业内贸易概念,产业内贸易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国际贸易模式,并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格局下日渐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模式。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简写为IIT)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因此,产业内贸易又称“双向贸易”(Two-way Trade)或“贸易重叠”(Trade Overlap)。管理学的相关概念:外包,供应链和价值链,转包、物流,网络,竞合关系、联盟,原始设备制造(OEM)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3节 新贸易理论,2.产业内贸易的分类,1)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不包括中间产品。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2)同质产品(Homogeneous Products)的产业内贸易(如大宗原材料的国际贸易、转口和出口贸易)异质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s)的产业内贸易(a)水平差异产业内贸易:即进行双向贸易的是质量相似的物品,只是在特性或属性上不同。(b)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不同质量的相似性物品同时出口和进口。3)据交易主体不同分为:公司内(intra-firm)产业贸易和公司间(inter-firm)产业贸易,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3节 新贸易理论,产品的异质性。产品的异质性是指同一类的商标、款式、包装、规格、销售服务等方面的差异。产品的异质性可以使不同生产者的产品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消费偏好的需求,从而形成不同生产者的优势地位,在此基础上产生产业内贸易;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单位成本最低时的产量规模。规模经济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交通运输、通讯设备等良好的环境,可以提高厂房、机器设备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供给方面,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3节 新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1、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2、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3、企业内部规模收益的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利益来源。,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3节 新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的重要结论,1、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反映出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差异,而行业内贸易主要基于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独立动因。2、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国家之间的相似性。发达国家之间更容易形成贸易伙伴。即要素禀赋差别较大的国家之间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较大,而产业内贸易则主要在具有相同的经济规模和要素比例的国家之间进行。3、产业内贸易具有不确定性,一个国家到底生产哪些产品与他的文化背景、历史或偶然因素有关。,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3节 新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的意义,1产业内贸易或双向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正在逐步上升,在发达国家之间主要是产业内贸易。2消费者能消费到更多具有差别化的产品。3产业间贸易会使一国稀缺资源的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减少,而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会使所有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增加,因此,自由贸易容易被通过,在政治上也容易得到支持。要素禀赋差异大的国家之间进行贸易受到的阻力就比较大。,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3节 新贸易理论,5.产业内贸易理论简评,(1)从理论上部分解释了“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现实”与“对外贸易依赖递减规律”之间的悖论。(2)改变了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础假设,由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过渡到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3)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更多的存在基础,在具有相同生产要素禀赋的国家之间,其贸易的相互依赖代替了相互竞争或冲突。,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成因第3节 新贸易理论,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