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ppt

    • 资源ID:6397843       资源大小:6.45MB        全文页数:111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城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ppt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居住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一,人生的一半时间几乎是在住宅中度过的,其功能、质量关系到人民的身心健康,影响到社会的秩序和安定。所以,搞好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其社会和经济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任务:为居民经济合理地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卫生、安全、宁静和优美的环境。编制:,第一节 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一、居住区的组成居住区用地(R)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住宅用地(R01)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3)道路用地(R03)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4)公共绿地(R04)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以下图表中的规定。其规划组织结构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小区,其它用地(E)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应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它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二、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书 P379)居住区的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区-住宅组团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补充(结合课程设计),日照:日照间距系数 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书P604),正面间距,2.住宅侧面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条式住宅,多层之间不宜小于6m;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宜小于13m;高层塔式住宅、多层和中高层点式住宅与侧面有窗的各种层数住宅之间应考虑视线干扰因素,适当加大间距。,一、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观念和设计要点二、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三、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第三节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1、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布置方式、群体组合和空间环境等因素确定。2、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震、管线埋设、避免视线干扰等要求确定。,住宅侧面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条式住宅,多层之间不宜小于6m;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宜小于13m;高层塔式住宅、多层和中高层点式住宅与侧面有窗的各种层数住宅之间应考虑视线干扰因素,适当加大间距。,3、住宅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选用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段布置住宅,其布置应合理紧凑;2)面街布置的住宅,其出入口应避免直接开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级道路;3)在丘陵和山区,除考虑住宅布置与主导风向的关系外,尚应重视因地形变化而产生的地方风对住宅建筑防寒、保温或自然通风的影响;4)利于组织居民生活、治安保卫和管理。,4、住宅的面积指标和设计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宜采用多种户型和多种面积标准,并以一般面积标准为主,并应利于住宅商品化。5、住宅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1)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综合经济效益,确定经济的住宅层数与合理的层数结构;2)无电梯住宅不应超过六层。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当住宅分层入口时,可按进入住宅后的单程上或下的层数计算。,四、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1、配建设施 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2、公共活动中心 配套公建相对集中的居住区中心、小区中心和组团中心等。,3、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八类设施4、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5、居住区配套公建各项目的规划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1)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性质和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应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并应利于发挥设施效益,方便经营管理、使用和减少干扰;2)商业服务与金融邮电、文体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居住区各级公共活动中心。在使用方便、综合经营、互不干扰的前提下,可采用综合楼或组合体;3)基层服设施的设置应方便居民,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6、服务半径与设施分级(书 P412),服务半径可以参照国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规定以空间距离为标准,也可以以相应的时间距离为参照(表33)。,7、设施布局,基本要求: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以及户外活动场地的布局在满足各自的时空服务距离的同时,以达到使居民有更多的选择性为目标。考虑因素:上述设施在布局中可以考虑在平面上和空间上的结合,其中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教育设施和户外活动设施的布局对住宅区规划布局结构的影响较大。同时应该注意到,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入家庭,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和教育设施的布局特别是管理设施的位置将逐步不受服务半径的限制。,公共服务设施 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宜根据其设置规模、服务对象、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等方面的服务特性在平面上或空间上组合布置。商业设施和服务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在住宅区的出入口处,文化娱乐设施宜分散布置在住宅区内或集中布置在住宅区的中心,为老人和住宅区居民进行综合性社区活动的设施宜安排在住宅区内较为重要与近便的位置。,公共服务设施,住宅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可分为公益性设施和盈利性设施两大类。按其服务的内容,又可分为商业设施、教育设施、文化运动设施、医护设施、社区设施五类,见下表:,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社区中心(中心会所):是一种集社区管理、居民服务、社区活动和社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设施。它是达到住宅区社区发展目标和社区系统组建的重要物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教育设施 各类教育设施应安排在住宅区内部,与住宅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相联系,并宜接近住宅区的中心位置。中小学的位置应考虑噪声影响、服务范围以及出入口位置等因素,避免对住宅区内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正常通行带来干扰。,教育设施,教育设施,五、居住区道路和交通的规划布置(一)定义1、居住区(级)道路 一般用以划分小区的道路。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2、小区(级)路 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3、组团(级)路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4、宅间小路 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二)规范1、居住区内道路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2)小区路:路面宽58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4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10m;3)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0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8m;4)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2、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m;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3)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4)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5)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3、,道路是住宅区内外各种路径的统称,包括小径、车路和街道。道路在住宅区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它在规划结构中是住宅区的空间形态骨架,是住宅区功能布局的基础;在居民的居住心理方面,它是住宅区家居归属的基本脉络,起着“家”与“非家”的连接作用;同时它又是居民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通行通道,有着其最基本的交通功能。,交通方式、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通行功能是住宅区各类通路的基本功能。居民出行与区内交通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住宅区各类各级通路的布局与连接形式,虽然受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习惯、自然条件、年龄和收入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和不同阶层的居民所选择的交通方式有不同的特征,但仍然有其一般的规律。,交通方式选择,1、交通方式选择的一般分析11交通方式按采用的交通工具分有机动车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和步行交通三种。12居民在考虑选择交通方式时的基本要素是交通距离。影响交通距离与交通方式的相关关系的因素有体能、交通时间和交通费用三项。13不同的人在其选择时对三类因素考虑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对老年人、儿童和青少年来说,选择交通方式时体能是最主要的考虑因素;对低收入者来说,费用是其选择交通方式的主要方面;对高收入者来说,可能时间对他来说价值最高。,一)、交通方式选择,2、住宅区的交通特征与类型21住宅区交通呈现出明显的生活性特征,其交通内容主要是上下班、上下学、购物、服务等日常生活行为。22从交通的类型上分析,主要包括;居民上下班、上下学内容的通勤性交通;居民为购物、娱乐、消闲、交往等其他日常生活需要而发生的生活性交通;垃圾清运、居民搬家、货物运送、邮件投递等内容的服务性交通,消防、救护等的应急性交通。,一)、交通方式选择,3、住宅区居民交通方式的选择一般情况下,住宅区的用地规模在100公顷以内,其范围在1000米左右,因此,根据住宅区交通的类型与特征和人对交通方式选择的一般规律,对于居民自身发生的内向性区内交通而言,不论是通勤性交通还是生活性交通,居民在选择交通方式时更注重的是经济性和便利性,因此选择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方式占绝大多数;对于居民自身发生的外向性进出住宅区的通勤性交通和生活性交通,居民在选择交通方式时会更多地考虑交通成本、交通时间、方便程度,并综合考虑舒适与自身的经济条件等因素,交通方式的选择也会多样化,如果交通距离相对较长,居民选择自行车或机动车的比例会大大增加。,二)、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住宅区交通组织的方式有人车分行和人车混行两种基本方式。1、人车分行“人车分行”的交通组织方式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提出的,并首先在纽约郊区的雷德朋(Radbrun)居住区中实施(见下图)。,1、人车分行,1、人车分行,人车分行分为平面分流和立体分流两种方式:1)平面分流 从平面布置上入手,使车行路线和人们活动路线互不交叉。有两种平面分流常用的方法。(1)车走外围,人可以在社区内安全自在的活动;,1、人车分行,(2)采用车行道进入到社区内定一的深度,做尽端式道路布置,减少用车人的步行距离,同时,人们的内部活动,没有车行交叉的干扰。这种方式有效地解决用车和避车的矛盾。尽端式车行路的设计可以和人行路网相连接,用警示及活动阻拦元素来分隔。必要时可联通使用,有利于搬家用车、防火车通行。,1、人车分行,尽端式车行路的长度不宜超过120M,在尽端处应设12M12M的回车场。,1、人车分行,2)立体分离 人和车从立体上、下分行,完全避开交叉,在高层社区中用的最多,低层社区很少采用。主要有两种基本布置方式。(1)车走地下,人行地面。人在地面行走感到方便、舒适;车走地下,用坡道引导,直接入库,甚至可以直达本户的底层附近,和电梯口相接近。这种方式用于小社区比较理想。如规模较大,人们出入社区的步行距离过长,使用公交车及出租车时不太方便。,1、人车分行,(2)车走地面,人上行,走天桥。这种布置方式,车行畅快,可以直达各楼门口,停车泊位可安排在建筑底层,用车最为方便。人们步行进出社区,须要先上(下)一层楼,略感不方便。由于社区车行道和市区路面相平,人们往往会在下面车道上步行,而不上天桥,这就要求在规划布置时,诱导得当,恰到好处。也可在地面局部做人车混行系统,把人行道布置好,保证步行的舒适和安全,同时使上部成为“步行天堂”,诱导上行,做到关心人们的步行环境。,1、人车分行,(3)其他一些布置方式。如车行半地下、人行半地上的局部处理方法。还有车走上空,用立交道路的方式跨过小区,这只能在特殊条什卜采用。高架道路在小区内行驶,虽然解决了和人流的交叉,但工程费用大,而且对居民的千扰太大,除了噪声、废气之外,在视觉感受上也很不好,破坏社区的安逸气氛。,1、人车分行,上海知音,全区策略性的人车分道,提供了安全舒适的步行和车行道。外围人车并行,各走其道,园景区内车行和人行游憩路线完全分离,人行步道和旋转楼梯及景观平台相结合,不但可以获得散步的舒适感,而且可供休憩眺望,这些设施还丰富了全区的景观语汇。,1、人车分行,建立“人车分行”交通组织体系的目的在于保证住宅区内部居住生活环境的安静与安全,使住宅区内各项生活活动能正常舒适地进行,避免区内大量私人机动车交通对居住生活质量的影响,如交通安全、噪声、空气污染等。基于这样的一种交通组织目标,在住宅区的路网布局上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进入住宅区后步行通路与汽车通路在空间上分开,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1、人车分行,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饶住宅区或住宅群落布置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的形式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应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在尽端型车行路的尽端应设回车场地。步行路应该贯穿于住宅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连起来,并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正面的入口,起到连接住宅院落、住家私院和住户起居室的作用。,1、人车分行,人车分行的路网布局一般要求步行路网与车行路网在空间上不能重叠,在无法避免时可以采用局部立交的工程措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如财力或地形),可采取车行路网整体下挖并覆土,营造人工地形,建立完全分离、相互完全没有干扰的交通路网系统;也可以采用步行路网整体高架建立两层以上的步行R昝网系统的方法来达到人车分行的目的。虽然人车分行路网布局要求避免步行路网与车行路网的重叠,但允许二者在局部位置的交叉,此时如条件许可应该采用立交,特别是在行人量大的重要地段。,2、人车混行与局部分行,人车分行的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在居住环境的保障方面有明显的效果,但在采用时必须充分考虑经济性和它的适用条件,因为它是一种针对住宅区内存在较大量的私人机动车交通量的情况而采取的规划措施。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在我国,人车混行的交通组织方式与路网布局有其独特的优点。人车混行的交通组织方式是指机动车交通和人行交通共同使用一套路网,具体地说就是机动车和行人在同一道路断面中通行。这种交通组织方式在私人汽车不多的国家和地区,既方便又经济,是一种常见而传统的住宅区交通组织方式。人车混行交通组织方式下的住宅区路网布局要求道路分级明确,并应贯穿于住宅区内部,主要路网一般采用互通型的布局形式,三)、住宅区交通与路网规划原则,住宅区交通组织考虑的因素包括合理处理人与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快车与慢车、内部交通与外部交通、静态交通与动态交通之间的关系,应使居民日常出行安全、便捷,使居民日常生活安静、舒适。在具体的规划中,如何处理这些关系应综合考虑住宅区规模、居民的交通结构,兼顾建设资金、居住环境等因素。在我国目前居民的交通结构状况下,不必过于强调将人与车(主要指机动车)完全分开而安排两套独立的路网系统。当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完全的人车混行方式将不能符合居住需求的发展,特别是在住宅院落空间和住宅群落空间中,根据条件和需要采用人车分行与人车混行结合的交通组织方式和路网布局形式更加适用。,三)、住宅区交通与路网规划原则,住宅区的路网布局规划应在住宅区交通组织规划的基础上织方式的路网形式,并遵循以下原则:1.顺而不穿,保持住宅区内居民生活的完整与舒适 住宅区内的路网布局包括住宅区出入口的位置与数量,应该吻合居民通勤交通的主要流向,避免产生逆向交通流;应该防止不必要的交通穿行或进入住宅区,如目的地不在住宅区之内的交通穿行和误行;应该使居民的出行能安全、便捷地到达目的地,避免在住宅区内穿行。2分级布置,逐级衔接,保证住宅区交通安全、环境安静以及居住空间领域的完整 应该根据通路所在的位置、空间性质和服务人口,确定其性质、等级、宽度和断面形式,不同等级的通路应该归属于相应的空间层次内;不同等级的通路,特别是机动车道路,应该尽可能地做到逐级衔接,三)、住宅区交通与路网规划原则,3因地制宜,使住宅区的路网布局合理、建设经济 应该根据住宅区不同的基地形状、基地地形、人口规模、居民需求和居民的行为轨迹来合理地规划路网的布局、道路用地的比例和各类通路的宽度与断面形式。4功能复合化,营造人性化的街道空间 住宅区的通路应该属于生活性的街道,应该同时具备居民日常生活活动包括交往活动的功能,住宅区内街道生活的营造是住宅区适居性的重要方面,也是营造社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住宅区交通与路网规划原则,5空间结构整合化,构筑方便、系统、丰富和整体的住宅区交通、空间和景观网络 各类各级住宅区的通路是建构住宅区功能与形态的骨架,住宅区的路网应该将住宅、服务设施、绿地等区内外的设施联系为一个整体,并使其成为属于其所在地区或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6避免影响城市交通 应该考虑住宅区居民产生的交通对周边城市交通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避免在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上设出入口或控制出入门的数量和位置,并避免住宅区的出入口靠近道路交叉口设置。,二、道路类型、分级与宽度,一)、类型依据住宅区交通组织的要求,住宅区内的通路有步行路和车行路两种。在人车分行的路网中,车行路以机动车交通为主兼有非机动车交通和少量步行交通,步行路则兼有步行交通和步行消闲功能,并可兼为非机动车(主要是自行车)服务;在人车混行的路网中,车行路共有机动车、非机动车和步行二种交通形式,也同时有专门的步行路系统,但一般主要是用作消闲功能。,二)、分级、宽度与断面型式,住宅区的道路分级是按照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理论,对应于相应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来进行的,主要针对车行道路。而住宅区道路的宽度则是按照其等级宋确定的。居住区的道路通常可分为四级,即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和宅间小路。,二)、分级、宽度与断面型式,1居住区级道路 居住区级道路为居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山地居住区不小于15米。车行道一般需要9米,如考虑通行公交时应增加至1014米,人行道宽度一般在24米左右。居住区级道路多采用一块板形式,在规模较大的居住区中部分居住区级道路也可采用三块板的形式。2居住小区级道路 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1014米,车行道宽度一般为58米。在道路红线宽于12米时可以考虑设人行道,其宽度在152米左右。,二)、分级、宽度与断面型式,3居住组团级道路 居住组闭级道路为居住小区内部的主要道路,它起着联系居住小区范围内各个住宅群落的作用,有时也伸入住宅院落中。其道路红线宽度一般在810米之间,车行道要求为57米,大部分情况下居住组团级道路不需要设专门的人行道。4宅间小路 宅间小路是指直接通到住宅单元入口或住户的通路,它起着连接住宅单元与单元、连接住宅单元与居住组团级道路或其他等级道路的作用。其路幅宽度不宜小于25米,连接高层住宅时其宽度不宜小于35米。,三)、道路规划设计的其他规定,道路规划的其他规定为:1一个较大规模的住宅区(如居住小区)一般至少需要两个对外联系的通路出入口。2当住宅区向城市交通性干道开出入口时,其出入口之间的间距不应该小于150米。3当住宅区的主要道路(指高于居住小区级的道路或道路红线宽度大于10米的道路)与城市道路相交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4住宅区内应该设置为残疾人通行服务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米,纵坡不应大于25。,三)、道路规划设计的其他规定,5尽端路的长度不宜超过120米,在尽端处应设12米12米的回车场地。6地面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通行,并应在梯步旁设自行车推行车道。7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步行路的纵坡应满足相应的道路纵坡要求,对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道路的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的纵坡要求控制(见下表)。,三)、道路规划设计的其他规定,三)、道路规划设计的其他规定,8各类道路距建筑物边缘的距离应该满足表62的规定。,三)、道路规划设计的其他规定,9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米时应设宽度和高度均不小于4米的消防车通道,建筑物长度超过80米时应在建筑物底层设人行通道,以满足消防规范的有关要求。,三、通达性、景观、街道生活,住宅区的通路起着多种作用,不论哪一级或哪一类通路均同时兼有通行、观景、休闲散步、认知定位和邻里交往等功能。通达性是通路最主要的布局要求,它是满足通路上述功能的基本条件,而通路所处的空间层次及其主体功能影响着通路的通达程度。,一)、通达性,通达性是通路应具备的基本性质。1、通路的通达性包含以下的内容:通路的通畅性;通路与目的地的可达性;通路与目的地的选择性。,一)、通达性,通路的通畅性是通路设置的基本要求,它保证着通路基本功能的实现;通路与目的地的可达性保证着通路自身各种功能使用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它所服务的各类设施的使用的效率和效果;通路与目的地的选择性体现的是社会公平与实现多样化需求的目标,居民对通行路径以及在上面发生的街道生活,对提供服务的各类设施,应该具有相对同等的选择机会。,一)、通达性,2、通路的通达性由以下三方面的要素所决定:通路的线型、空间比例及尺度是体现通达性的主要形态要素。一般来说,通达性要求越高的通路,其线型越平直,可见的比例及尺度也越大;线型越弯曲、转折越多,空间的比例及尺度越小,通路的通达性也越弱。,一)、通达性,通路所处的空间层次是决定通路通达性的空间要素。根据居住空间的层次原理,一般来说,通路所处的空间层次决定了通路的性质和等级。在私密性越强的空间中,通路的等级越低,交通性越弱,通达性也越小;反之,通达性就越强。,一)、通达性,通路所服务的对象和内容是决定通路通达性的功能要素。通路通达的设施对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程度以及居民对它的使用频率,决定了使用该通路的居民数量和该通路的使用频率。一般来说,使用的居民数量多、使用的频率高,要求通路的通达性好,也意味着公共性强。,二)、线型、空间比例、尺度与景观,通路的线型、空间比例及尺度不仅仅取决于通路的通达性,还应该考虑通路景观以及它所表现出的对住宅区整体景观效果的影响、居民对环境的认知定位作用和在街道空间对引发自发性活动的影响,因为它关系到舒适性、特征性、丰富性等心理问题,同时也直接影响到视觉的美观问题(如图所示)。,二)、线型、空间比例、尺度与景观,二)、线型、空间比例、尺度与景观,三)、街道生活,街道生活是都市生活的重要特征。1 我国传统的住宅区中,街道生活丰富而有特色,它是居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行、观景、休闲散步和邻里交往在我国传统住宅区中往往集于街道空间一体。2 街道是住宅区中一种具有特定内容的通路,并不是所有通路都能够或都应该成为“街道”。一般情况下,街道指那些两侧建筑毗邻的通路,两侧的建筑大多是居民使用频率较高、有着较多的吸引居民的设施,通行、观景、休闲散步和邻里交往往往在这类通路上同时发生。,三)、街道生活,3 住宅区的街道是居民日常生活活动不可缺少的场所,营造街道生活应该成为住宅区规划设计与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4 在住宅区中,适合成为“街道”的通路是那些各类服务设施集中地段的生活性通路,同时适宜的位置、良好的通达性、丰富而具特色的景观、舒适的空间比例与尺度是规划设计街道的重要要素。,六、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布置绿地率 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1、居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2、住区内绿地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切可绿化的用地均应绿化,并宜发展垂直绿化;2)宅间绿地应精心规划与设计;3)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3、居住区内的绿地规划,应根据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不同的布局方式、环境特点及用地的具体条件,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并宜保留和利用规划或改造范围内的已有树木和绿地。,4、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 1)中心公共绿地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2)至少应有一个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3)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宜小于70%;(4)便于居民休憩、散步和交往之用,宜采用开敞式,以绿篱或其它通透式院墙栏杆作分隔;(5)组团绿地的设置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的要求。,5、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不少于0.5m2/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m2/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m2/人,并应根据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灵活使用。旧区改造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的50%。,第四节 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2设施布局,23绿地住宅区绿地的布局应以达到环境与景观共享、自然与人工共融为目标,充分考虑住宅区生态建设方面的要求,充分考虑保持和利用自然的地形和地貌,发挥其最大的效益。住宅区的绿地布局系统宜贯通整个住宅区的各个具有相应公共性质的户外空间,并尽可能地通达至住宅。绿地布局应与住宅区的步行游憩布局结合并将住宅区的户外活动场地纳入其中。绿地系统不宜被车行道路过多地分隔或穿越,也不宜与车行系统重合。,23绿地,在绿地中,可安排广场、铺地、道路、小建筑、建筑小品等,但必须保证70的绿化面积(含水面)。带状公共绿地,其宽度不小于8M,面积不小于400M2。绿地率=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道路绿地、区内公建所属绿地总面积X100 居住区用地总面积绿地率要保证大于或等于30,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23绿地,23绿地,2设施布局,24 户外活动场地各类户外活动场地应与住宅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紧密联系或结合,其位置和通路应具有良好的通达性。幼儿和儿童活动场地应接近住宅并易于监护,青少年活动场地应避免其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老人活动场地宜相对集中。,24 户外活动场地,1 住宅区的户外场地设施包括户外活动场地、住宅院落以及其中的各类活动设施和配套设施。户外活动场地在住宅区中有幼儿游戏场地、儿童游戏场地、青少年活动与运动场地、老年人健身与消闲场地和包括老年人健身与消闲场地在内的社会性活动场地。各类活动设施包括幼儿和儿童的游戏器具、青少年运动的运动器诫和为老年人健身与消闲使用的设施。配套设施包括各类场地中必要的桌凳、亭廊、构架、废物箱、照明灯、矮墙和景观性小品如雕塑、喷水等。,24 户外活动场地,2 绿化是户外场地必备的要素,它起着营造环境、分隔空间、构筑景观的作用,绿地布局、绿化设计是户外场地规划与设计必须考虑的内容。3 户外活动场地的配置与设计应该以居民的年龄结构为基础,其分类与设计是根据不同年龄组人群的活动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以及行为特征来进行的。,24 户外活动场地,4 幼儿游戏场地的位置应该尽可能地接近住户或住宅单元,以便家长能够及时、方便甚至在户内进行的监护,一般希望有一个相对围合的空间,而住宅院落是一个理想的位,但要保证基本没有交通特别是机动车交通的穿越。它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米,或每2030个幼儿(或每3060户)设一处。5 儿童游戏场地宜设在住宅群落空间中,可设在住宅院落的出入口附近,有可能时宜设在相对独立的空间中。若干个住宅院落组成的住宅群落(约150户,或100个儿童)设一处儿童游戏场地,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米,相当于居住区中的一个居住组团。,24 户外活动场地,6 青少年活动与运动场地应设在住宅区内相对独立的地段,约200户设一处,服务半径不大于200米7 幼儿和儿童游戏场地一般需要考虑家长监护或陪伴时使用的休息设施考虑到成年人或老年人在监护或陪伴时相互交往的可能。,24 户外活动场地,户外游戏场地类型与设计要点见下表:,24 户外活动场地,8 老年人的健身与消闲场地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的特点,在不同的时间段往往会有不同的使用内容和使用对象。早晨是老年人晨练的主要时间,下午主要是老年人碰面和交流的时间,其他时间可能作为青少年或家庭户外活动(如游玩、散步、读书等)的空间。9 假日更多的是住宅区居民家庭户外活动的场所,有时也会是社区活动的地点。因此,老年人的健身与消闲场地应该考虑多样化的用途,位置布局宜结合在住宅区各种形式的集中绿地内,服务半径一般在200300米左右。,24 户外活动场地,用地平衡表和技术经济指标表,习题,居住区公共绿地是指居住区内居民公共使用的绿化用地,但不包括()居住区公园 林荫道各种道路的行道树居住组团的绿地在居住小区的用地配置中,公共绿地所占的比例为()7.5%-15%B 3%-8%C5%-12%D 10%-15%,3.居住小区级公共建筑合理的服务半径,一般为()A 800m1000m B 150-200m C 400m-500m D 500m-700m 控制住宅建筑密度的指标主要为()A 绿地率 B 容积率 C 日照间距 D 人口住宅面积 居住区道路不宜有过多车道口通向城市交通干道,出口间距不小于()米A 100 B 120 C 150 D220,6.某住宅小区三层住宅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六层住宅建筑面积为38600平方米,则该小区的平均层数为()A 3.8 B 4.4 C 4.8 D 5.2,7、邻里单位理论的目的与基本原则,Radburn规划,

    注意事项

    本文(城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