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基础与成因.ppt
第二章 国际贸易的基础与成因,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第二节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第三节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第四节 新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1)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出现了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2)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3)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次世界大战)形成了以一组国家为中心的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和以自然资源条件为基础的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国际分工体系。(4)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阶段(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在国际分工格局中,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世界工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居于主导地位。发达国家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不同型号、不同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 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二、国际分工深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国际分工领域不断扩大,服务业国际分工逐渐形成。发达国家仍是国际服务业的主体,在服务业国际分工中居于主导地位。在服务业的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在高技术投入、高资本投入、高人力资源投入、管理密集的服务行业占据控制地位,如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设计咨询等部门。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拥有优势,如建筑承包、劳务输出服务项目。发展中国家在服务业国际分工中参与程度不同,发展极度不平衡,只有少数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比较重要,多数国家微不足道。,二、国际分工深化发展的主要特点,跨国公司内部分工与外部分工构成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分工指公司各构成实体之间的分工,分工可以是水平型,如同种产品在不同国家的复制,或不同区位子公司间形成零部件分工生产协作;也可能采取垂直型,如规模庞大的石油公司,子公司分处于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外部分工指公司通过外包合同、长期买卖合同、企业合作而同外部企业建立的分工协作关系。由于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的特性,这种内部分工和外部分工客观上就表现为跨国界的国际分工。实质上,二战后国际分工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和载体。,二、国际分工深化发展的主要特点,Federal Express 1971,United Parcel Service,UPS,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削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了高精尖工业与一般工业的分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分工。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成员国之间内部分工迅速发展。在分工类型上,水平型分工得到迅速发展,垂直分工出现新的形式(例如,由外包形成的垂直分工)。,二、国际分工深化发展的主要特点,举例:2012年1-5月我国服务外包发展情况一是服务外包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商务部服贸司统计,今年1-5月我国共签订服务外包合同45769份,合同金额200.1亿美元,同比增长52.4%,执行金额145.9亿美元,同比增长49%。其中,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37.6亿美元,同比增长45.6%,执行金额102.3亿美元,同比增长51%。二是外包业务向高端拓展趋势明显。1-5月,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占比分别为59.9%、14.3%和25.8%,其中KPO业务占比逐渐提升,较2011年底增加2个百分点,反映出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正逐步从产业链的中低端向生物医药研发、金融后台、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高端业务拓展。三是服务外包业务以美欧日为主要市场。1-5月我国承接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外包执行额分别为27.3亿美元、18.5亿美元和13.8亿美元,占总执行额的26.7%、18.1%和13.5%。四是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快速扩张,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1-5月全国新增服务外包企业1248家,新增从业人员29万人,其中大学毕业生17.1万人。截至2012年5月,全国共服务外包企业18187家,从业人员347万人,其中大学(含大专)以上学历240万人。,按照参加分工的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国际分工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垂直型国际分工(vertical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horizontal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上的分工。混合型国际分工(mixed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即垂直型与水平型混合。,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是分工与交换的相互关系。没有分工,就没有交换,也就没有市场。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取决于分工的发展水平。国际贸易是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如果没有交换,分工后的生产商品的价值就无法实现,分工就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是互为条件、互相决定的两个方面。,三、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第二节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柏拉图论分工和交换宗教神学中的国际贸易思想,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国际贸易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出现分工交换思想的古罗马古希腊时代。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就已经记述过,一个女奴隶等于四条公牛,一个铜制的三角鼎等于二十条公牛等。荷马史诗中间接表现出来的经济思想,就反映出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交换的好处。,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柏拉图的分工与交换思想(最早提出分工学说),每一个人都有多方面的需求,但是人们生来却只具有某种才能,因此一个人不能无求于他人自足自立,而不得不有待于互助;一人而为多数之事,不如一人专心于一事;如果一个人专门做一种和他性情相近之事,他所生产出来的必定较优和较多;一国中应该有专门从事各行各业的人;在社会分工中,每一个人应该从事哪种行业担任何种职务,都取决于各人的秉性,是由先天决定的;,公元前4世纪的利巴涅斯(Libanius)写到:“上帝没有把所有的产品都赠给地球的每个部分,但他把礼物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到头来人们会力求建立起地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他们需要互相帮助。上帝使贸易产生,从而使所有的人都能共同享受地球上的果实,而无论这些果实是在何处生产的。”利巴涅斯和他的追随者提出了地理位置不同造成的产品不同。这种观点在17世纪以后被扩展到生产要素禀赋、气候、技能以及偏好不同所产生的不同优势。到了20世纪,则进一步发展成为赫克歇尔俄林的贸易理论。,宗教神学中的国际贸易思想,对国际贸易的系统研究,开始出现于重商主义经济学时代。这个时期从大约14世纪末到18世纪。这一时期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随着西欧各国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交换的目的已从以互通有无为主变成了以积累货币财富为主。当时积累财富的主要手段是获取黄金,而当时西欧本身黄金的开采和储备已很有限,迫切需要通过国际贸易和对外掠夺来满足当时在西欧国家中出现的“黄金渴望”。重商主义的发展可分两个阶段。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国际贸易系统研究的出现),把货币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态,国内贸易的结果只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的再分配,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增加,而对外贸易可以改变一国的货币总量。重商主义认为一国可以通过出口本国产品从国外获取货币从而使国家变富,但同时也会由于进口外国产品造成货币输出从而使国家丧失财富。早期重商主义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采取行政手段,控制进口,禁止货币输出。晚期重商主义重视总体的贸易顺差认为在一定时期内逆差是允许的,只要最终能保证顺差即可。即只要在对外贸易的总额保持出口大于进口(顺差)即可。,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鼓励出口、限制进口,货币平衡论,贸易平衡论,国家干预贸易,出口退税、颁发奖励金、壁垒,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第二节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18世纪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第一次把经济科学所有主要领域的一切经济知识归结成一个统一和完整的体系,而贯穿这一体系的基本思想就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思想;,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第一个建立起市场经济学分析框架,西方经济学的圣经首次提出“无形的手”的概念,国富论共分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1723年6月5日,出生于苏格兰。1790年7月,斯密逝世于爱丁堡,享年68岁。1776年3月9日,经济学巨著国富论问世,标志着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国富论研究财富的起源及其产生和增长的条件。该书的中心思想是基于人性论和自利心的自由放任思想,即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资料链接:1776年大事记,资料链接:1776年大事记,1776年,确切地说是在1776年3月9日,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1776年,确切地说是在1776年7月4日,美利坚合众国十三州议会一致通过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宣告正式建国;1776(乾隆41年),大清帝国人口规模大约为2.43亿,大清帝国GDP全球第一;1776年瓦特在英国发明了蒸汽机;1776年经济学家大卫休漠去世;,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是实现自由放任原则的主要内容。如果一件物品的购买费用小于自己生产的成本,那么就不应该自己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想自己制作鞋子,而向鞋匠购买。如果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是理性的,那么整个国家的行为就很难是荒唐的。如果一个国家能以比我们低的成本提供商品,那么我们最好用自己有优势的商品同他们进行交换。,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为有利;一个国家最擅长生产什么东西、最具有哪个产业的优势不仅是由历史条件的,而且是由一国的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造成的;,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1.基本假设2*2*1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无运输成本和贸易障碍;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绝对优势贸易模型,如何确定一国哪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模型:一个引例,中国和美国都生产“大米”和“小麦”,但生产技术不同。劳动是惟一的生产要素,两国有相同的劳动力资源,都是100人。由于生产技术不同,同样的劳动人数,可能的产出是不同的。如果两国所有的劳动都用来生产大米,假设中国可以生产100吨,美国只能生产80吨。如果两国的劳动都用来生产小麦,假设中国可以生产50吨,而美国能生产100吨。,表1.1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可能性,中美两国的贸易结构劳动生产率角度,表2.1 中国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中美两国的贸易结构生产成本角度,表2.2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成本,自给自足和自由贸易的比较贸易所得,产出中国:50吨大米25吨小麦美国:40吨大米50吨小麦,消费中国:50吨大米25吨小麦美国:40吨大米50吨小麦,产出中国:100吨大米0吨小麦美国:0吨大米100吨小麦,产出中国:50吨大米50吨小麦美国:50吨大米50吨小麦,自给自足,自由贸易,进步意义:解释了产生贸易的部分原因,也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可以从国际分工与交换中获得利益的思想。把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局限性 只能解释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却无法为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的国家之间的贸易提供合理的理论基础。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绝对优势理论评价,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第二节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如果理论能够参加选美比赛的话,那么比较优势理论一定能够夺得桂冠。”萨缪尔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识李嘉图,177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富有的交易所经纪人家庭;14岁受雇于伦敦股票交易所,25岁时就拥有200万英镑的财产;1799年一次乡村度假,偶然得到一本国富论,成为这本书的一个真正“赞赏者”;李嘉图1817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他建立起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比较成本”的贸易分工思想。,李嘉图敏锐地发现,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在解决下列问题时将面临两难困境: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或者所有商品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地位,那么国际贸易还能否发生呢?如果能,那么国际贸易是否对双方都有利呢?这些问题显然已经超出了斯密理论的范畴。在斯密的理论中,鞋匠有制鞋的绝对优势,裁缝有做衣服的绝对优势,两者的分工比较明确。但假如两个人都能制鞋和做衣服,而其中一个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一个人强,那么应该怎样分工呢?,李嘉图的分析切入点,根据李嘉图的理论,这要看两人在两种职业上的劳动生产率相差多少。如果一个人比另一个人在制鞋上强1/3,而在做衣服上强1/5,那么这个较强的人应该制鞋而那个较差的人应该去做衣服。“如果两人都能制鞋和帽,其中一个人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一个人强一些,不过制帽时只强1/5或20%,而制鞋时则强1/3或33%,那么这个较强的人专门制鞋,而那个较差的人专门制帽,岂不是对双方都有利么?”,李嘉图的回答,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根据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2*2*1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无运输成本和贸易障碍;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比较优势贸易模型基本假设,比较优势模型:一个引例,中国和美国都生产“大米”和“小麦”,但生产技术不同。劳动是惟一的生产要素,两国有相同的劳动力资源,都是100人。由于生产技术不同,同样的劳动人数,可能的产出是不同的。如果两国所有的劳动都用来生产大米,假设中国可以生产100吨,美国能生产150吨。如果两国的劳动都用来生产小麦,假设中国可以生产50吨,而美国能生产180吨。,表2.3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可能性,如何确定一国哪种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 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表2.4 中国和美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如何确定一国哪种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用相对成本来衡量 所谓“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表2.5 中国和美国的相对生产成本,如何确定一国哪种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用产品的机会成本来衡量“机会成本”指的是为了多生产某种产品(例如小麦)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大米)的数量。用大米来衡量的每单位小麦产量的机会成本为:,在中国,一个农民要想多生产1吨小麦,他就不得不少生产2吨大米。每吨小麦的机会成本是2吨大米。在美国,一个农民要想多生产1吨小麦,他就不得不少生产0.83吨大米。每吨小麦的机会成本是0.83吨大米。,贸易所得一般均衡分析,大米,小麦,100,50,25,小麦,大米,180,140,33.3,A,C,P0=0.5,P0=1.2,中国市场,美国市场,50,150,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拓展,特别是说明了在各个方面都绝对劣于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参加贸易,而且能够获得利益;比较优势理论提出的比较优势的思想非常深邃,李嘉图本人只是探索了形成各国比较优势的一个原因,即技术的差别。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有很多,而且比较优势还有一个动态化的问题。由此,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后来的贸易理论发展整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即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为何;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如废除谷物法等;,评价积极意义,静态理论,只能说明短期内贸易利益的问题,但是无法将开展国际贸易同各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联系起来;预测了极端的专业化分工,不符合实际情况;案例:小国与大国之间的贸易,评价局限性,在李嘉图的两国贸易模型中一隐含的假设是,两国的规模大小相似。因此,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两国各自放弃不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将所有的资源用于生产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但在现实世界中,贸易中两国的大小可能相关很大,比如中国与斯里兰卡相比,无论是人口还是土地面积,前者都是后者的几十倍甚至一百多倍。即使中国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斯里兰卡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两国进行自由贸易,中国也不可能只生产小麦而不生产大米,因为即使把斯里兰卡全部生产的大米都出口到中国来也满足不了中国的最低消费。因此,如果大国与小国发生贸易,小国可以只生产其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大国则不会实行专业化只生产一种产品,大国仍然需要两种产品都生产。,小国与大国之间的贸易,练习题1,在古典贸易模型中,假设A国有120名劳动力,B国有50名劳动力,如果生产棉花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2吨,B国也是2吨;要是生产大米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10吨,B国则是16吨。画出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分析两国中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练习题2,下表列出了加拿大和中国生产1单位计算机和1单位小麦所需的劳动时间。假定生产计算机和小麦都只用劳动,加拿大的总劳动为600小时,中国总劳动为800小时。,练习题2,(1)计算不发生贸易时各国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2)哪个国家具有生产计算机的比较优势?哪个国家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3)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计算机交换22单位的小麦,加拿大参与贸易可以从每单位的进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中国可以从每单位进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4)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各国应生产什么产品,数量是多少?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是提高还是降低了?试用图分析。,H-O资源禀赋贸易模型对H-O资源禀赋模型的实证检验,第三节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Bertil Ohlin,1899-1979,1919年,赫克歇尔发表了题为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论文,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思想要素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形成的基本原因作出了初步的分析。1933年,俄林出版了著名的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书中对其老师的思想做了清晰而全面的解释,由于其贡献,俄林与詹姆斯米德分享了1977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Eil Heckscher,1879-1952,理论背景,国际贸易第一个“黄金时代”(1890-1914)的末期:蒸汽船、铁路运输条件极大改善国际贸易量大幅增长HeckscherOhlin的出发点:解释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的大幅增长李嘉图理论贸易的原因:技术差异(劳动生产率的差异)HeckscherOhlin贸易原因:考虑跨境运输的实现,假设技术在国家间相同,用资源在国家间的不均匀分布来解释,国际贸易第一个“黄金时代”(1890-1914)的末期:蒸汽船、铁路运输条件极大改善国际贸易量大幅增长,HeckscherOhlin的出发点:解释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的大幅增长,李嘉图理论贸易的原因:技术差异(劳动生产率的差异),HeckscherOhlin贸易原因:考虑跨境运输的实现,假设技术在国家间相同,用资源在国家间不均匀分布来解释。,在斯密和李嘉图的模型中,技术不同是各国在生产成本上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可是到了20世纪初,各国尤其是欧美交往已很普遍频繁,技术的传播已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许多产品在不同国家的生产技术已非常接近甚至相同,但为什么成本差异仍然很大?在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模型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而在现实中,资本、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也在生产中起了重要作用并影响到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是不是也可以把其它要素也引入到贸易模型中?,对斯密和李嘉图理论的质疑,赫克歇尔和俄林的回答,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 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人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加上企业家的管理才能为四要素,也有人把技术知识、经济信息也当作生产要素。要素价格(factor price)则是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例如,土地的租金,劳动的工资,资本的利息,管理的利润等。,相关概念,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人比例的大小,如果某要素投人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程度高。根据产品生产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生产要素种类不同,可把产品划分为不同种类的要素密集型产品(factor intensity commodity)。在只有两种商品(X和Y)、两种要素(劳动和资本)的情况下,如果Y商品生产中使用的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大于X商品生产中的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则称Y商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称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相关概念(续),要素禀赋和要素丰裕 度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是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则是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衡量要素的丰裕程度有两种方法:一是以生产要素供给总量衡量;另一方法是以要素相对价格衡量,若一国某要素的相对价格某要素的价格和别的要素价格的比率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相对价格,则该国该要素相对于别国丰裕;,相关概念(续),-资源禀赋贸易模型基本假设,核心概念,注意:不发生要素密集度逆转,即生产某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发生变化。,要素丰裕度 vs.要素密集度,factor abundance vs.factor intensity,要素丰裕度是一个相对概念,看一个例子:判断哪个国家是资本丰裕的?(1)美国和瑞士所以,1992年,瑞士相对于美国是劳动丰裕的。(2)美国和墨西哥所以,1992年,美国相对于墨西哥是资本丰裕的。,要素丰裕度是一个相对概念,看一个例子:判断哪个国家是资本丰裕的?,美国和瑞士,美国和墨西哥,瑞士相对于美国是资本丰裕的,美国相对于墨西哥是资本丰裕的,要素丰裕度,商品Y是资本密集型,商品X是劳动密集型,要素密集度,劳动丰裕的国家拥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资本丰裕的国家拥有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如果两国发生贸易,劳动丰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丰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和贸易模式,如果两国发生贸易,中国会增加大米生产减少钢铁生产,并向美国出口大米,从美国进口钢铁。美国会减少大米生产增加钢铁生产,并从中国进口大米,向中国出口钢铁。决定两国生产与贸易模式的基础仍然是生产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而这一比较优势是由要素配置而不是生产技术的差异决定的。,总体均衡分析,钢铁,大米,P0*=1.5,钢铁,大米,A,A,CIC0,o,P0=0.5,o,美国市场,中国市场,自由贸易对各国经济的第一个直接影响是产品价格的变动。对于中国来说,出口大米会使国内大米的价格(Pr)上升,进口钢铁又会使国内钢铁市场的价格(Ps)下降,从而使大米的相对价格上升(从P0到P1);国际贸易所产生的价格变化会引起生产的变动,形成中国多生产大米美国多生产钢铁的“国际分工”局面。但与斯密和李嘉图模型不同的一点是,H-O模型中的分工不是完全的;中国多生产大米少生产钢铁并不意味着中国愿意多消费大米少消费钢铁,而是更愿意用大米换取更多的钢铁。中美两国都会沿着国际相对价格曲线找到一个社会福利水平最高的点进行消费。,国际贸易对相对价格、生产和消费的影响,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也就是说,一国应该出口密集使用该国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稀缺要素的产品。)“A nation will export the commodity that intensively uses its relatively abundant factor and import the commodity that intensively uses its relatively scarce factor”,练习题3,假设大米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钢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没有贸易发生以前,英国的大米/钢铁相对价格为4,菲律宾的大米/钢铁的相对价格为0.5。假设两国自由贸易的结果使大米/钢铁相对价格变成2,请用社会无差异曲线说明贸易发生后两国福利的改变,并标出各国的贸易三角。,练习题4,假设A、B两国生产技术相同且在短期内不变:生产一单位衣服需要的资本为1,需要的劳动为3;生产一单位食品需要的资本为2,需要的劳动为2。A国拥有160单位劳动和100单位资本;B国拥有120单位劳动和80单位资本。哪个国家为资本充裕的国家?哪种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发生贸易前,计算各国各自最多能生产 多少服装或多少食品?假设两国偏好相同,两国间进行贸易,哪个国家会出口服装?哪个国家出口食品?,H-O资源禀赋贸易模型对H-O资源禀赋模型的实证检验,第三节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H-O资源禀赋模型的实证检验里昂惕夫之谜,1953年经济学家里昂惕夫(1973年诺奖得主)在美国经济学与统计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利用美国1947年进出口行业所用资本存量与工人人数的数据来检验H-O模型,其结果引发了持续一代人富有成效的争论。,Wassily Leontief,1906-1999,如果H-O理论正确:即各国应该出口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则美国作为资本丰裕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意味着:美国出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应该大于进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即:(K/L)X/(K/L)M1,实证检验的逻辑,实证检验的结果:里昂惕夫之谜,实证结果令人困惑:在1947年美国向其他国家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是相对资本密集型产品,关键比率(K/L)X/(K/L)M 只有0.77,而根据H-O理论它应远大于1。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表2.6 H-O模型的实证检验:美国数据,要素密集度逆转 关税和政府的其他贸易壁垒 技能和人力资源不同 自然资源,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要素密集度逆转的含义,在H-O理论中,曾假设,如果在某一要素价格比率下,商品X是劳动密集型的,Y是资本密集型的,那么在所有要素价格比率下,商品X总是劳动密集型的,Y总是资本密集型的。但在现实中,要素密集度可能发生逆转。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一种给定的商品(如X)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资本丰裕的国家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果产品要素密集度发生逆转,则H-O定理就会被颠覆。比如玩具在中国是劳动密集型的,如果要素密集度不逆转,则玩具在美国也应该是劳动密集型的,根据H-O定理中国应该出口玩具,美国应该进口玩具。但是,如果要素密集度逆转,即玩具在美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向美国出口玩具,对中国而言属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对美国而言则属于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从而也就解释了所谓的“里昂惕夫之谜”。,要素密集度对H-O定理的影响,要素密集度逆转 关税和政府的其他贸易壁垒 技能和人力资源不同 自然资源,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H-O理论是建立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假设之上的,而现实的国际贸易中存在着大量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美国的贸易政策是:限制高技术产品(一般是资本密集型的)的出口,阻碍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一些研究表明,美国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受到更严格的进口壁垒限制。特别受到保护的是技术落后的产业和非熟练、半熟练的劳工集团。,贸易壁垒,要素密集度逆转 关税和政府的其他贸易壁垒 技能和人力资源不同 自然资源,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H-O模型中劳动力是同质的,即劳动力的知识、技能是相同的。但现实中,各国劳动力的质有很大差别,美国劳动力和越南劳动力相比,很难说是同质的,前者多是技能水平高的熟练劳动力,包含了大量人力资本投资,而后者多是技能水平较低的非熟练劳动力,包含的人力资本投资较少。在里昂惕夫计算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时,只统计了实物资本数量,如果把人力资本加入到实物资本上,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就会大于进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这样,美国出口的仍是资本密集型产品。,技能和人力资本,要素密集度逆转 关税和政府的其他贸易壁垒 技能和人力资源不同 自然资源,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美国学者凡涅克(JVanek)根据自己的研究,在1959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以自然资源的稀缺性解释里昂惕夫之谜的观点。凡涅克认为,“里昂惕夫在进行研究时,仅局限于分析劳动和资本两种投入,忽略了自然资源要素(经济学意义上的“土地”要素)的投入影响。如果美国对于某些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进口来满足需求,而这些资源的开发或提炼在美国是耗费大量投资的,即属于高资本投入的产品,则美国的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密集度必然上升。”于是就出现了里昂惕夫之谜。,自然资源,H-O模型的实证检验:美国数据,H-O模型的检验(自然资源),非熟练劳动,非熟练劳动,熟练劳动,熟练劳动,资本(工厂、设备和库存),资本(工厂、设备和库存),农田地租,开矿权,每百万元出口商品要素构成,每百万元与进口相竞争产品要素构成,美国出口品、与进口相竞争品要素构成简图,尽管有以上解释和讨论,里昂惕夫之谜依然是对H-O理论的一大挑战,它证明了建立在若干严格假设基础上的H-O理论是很难对错综复杂的国际贸易现象作出科学分析和说明的。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规模、结构和流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H-O理论越来越不能解释新出现的贸易现象,催生了新的贸易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里昂惕夫反论也算得上是一个贸易理论转折点。虽然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争论对H-O理论提出了一些质疑、补充和修正,但并未创立一种全新的理论,并没有使国际贸易理论出现新的转折和发展,没有实现理论上新的突破。许多经济学家只是用各种可能的方法来证实H-O理论的正确性,而不是推翻它。,对里昂惕夫之谜及其多种解释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