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第17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 资源ID:6392421       资源大小:36.35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17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第17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习目标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基础知识知识点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 .战国:国家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的开始。2 .秦朝:I实行婚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3 .汉朝(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3)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4 .隋唐(1)隋建立后,重新核定户籍。(2)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5 .宋朝:宋朝户籍分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和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6 .元朝:按职业划分户口类型,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7 .(1)明朝以职业定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2)明朝的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8 .(1)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2)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3)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知识点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 .基层组织(1)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2)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二者,里设里正。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3)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4)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2 .社会治理(1)秦汉:建立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相互监督。(2)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互相监督。(3)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法。(4)明朝: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5)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知识点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 .宋之前(1)社会救济: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汉朝建立赶金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氐回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还鼓励民间自置义色。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2)优抚政策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一鸩杖,以示尊重。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2 .宋之后(1)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代表:北宋迪便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作用: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2)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3 .政府和社会救济的不同(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2)社会力量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等。考点剖析考点Oi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导致该变化的原因是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战国后期铁犁牛耕逐步推广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的兼并【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战国后期,铁犁牛耕逐步推广,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衣经济建立,因此战国出现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宗法血缘关系,排除A;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专制皇权”不符合战国时期,排除C;材料反映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与遏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D。考点02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2 .秦代的基层组织最初是乡、里,后来增加了亭。汉代在此基础上又实行什伍制,令"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这一做法A.提高了国家动员能力B.减轻了民众赋税负担C.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D.导致了地方势力膨胀【答案】A【解析】据材料“秦代的基层组织最初是乡、里,后来增加亭。汉代在此基础上又实行什伍制,令'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可知汉朝的基层组织较秦朝更细化,这有利于国家对基层的管理,提高了国家动员能力,故选A项;材料说的时秦汉的基层组织,并不是赋税,排除B项:政府加强对民众的管理不能等同于人身依附,排除C项;秦汉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遏制地方势力膨胀,排除D项。考点03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3 .养济院是中国古代由官方倡导实行的一种恤养机构,如表为明清时期开封地区养济院的设置及分布情况,据此可知HHftl>RHUH的创"人M党Mm*rn)疆冶东北mz<r知1“张小»H<r知HEfRWJf并f<r知新郎只HifrPMIUWMf三:十一年灿只朱H献A.关注民生是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B.清代官员更注重前代民生事业的传承C.地方官员较之乡绅更热衷于慈善事业D.社会救济是地方政府维护稳定的手段【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养济院是官方倡导的恤养机构,具有赈济作用,可以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故D正确:材料未体现关注民生与政绩考核相结合,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清代和前代的对比,故B排除;材料未体现地方官员比乡绅更热衷慈善事业,故C排除。真题演练1. (2020天津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答案】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内部注重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认同,因此古代乡村基本实行自治,故B正确;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不是乡村实行自治的必然原因,故A错误;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远未达到健全完备的地步,故C错误;“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说明乡村依然受政府的管控,故D错误。2. (2016浙江高考真题)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天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这说明A.实录与户帖,都是第二手史料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答案】D【详解】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可表明其为实物史料,属于第一手史料,故A项排除;口述史料辘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官方的原始记录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使用,故B项错误;“明太祖实录“不属于第一手史料,属于第二手史料,具有加工因素,仍需考究,故C项错误;由“代户帖原件”等信息可表明其是实物史料,且符合朱元璋的学识,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故D项正确。过关检测一、单选题1 .汉代时,公卿贵族在墓地修建的供家族祭祀的屋宇称作祠堂,而庶民家族只能“祭于寝”;从宋代起,祠堂逐渐演变成为宗族组织祭祀祖先及公共活动的场所,这反映了宋代A.等级制度的突破B.君主专制的衰微C.基层权力的扩大D,伦理观念的强化2 .中国灾荒之多之频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中国古代形成了荒政思想。(荒政:古代在遇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周礼地官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防止百姓离散):一日散利,二日薄征,三日缓刑,四日弛力,五日舍禁,六日去几,七日售(Sheng)礼,八日杀哀,九日蕃乐,十日多婚,十有一日索鬼神,十有二日除盗贼.”这说明A.先秦时期荒政思想积极有效对后世影响深远B.先秦时期,我国天灾人祸频仍人民流离失所C.先秦时期,我国已有了较为系统的荒政思想D.秦汉时期,我国对天灾人祸才开始施行救济3 .明洪武三十年颁布的教民榜文对乡老、里甲审理民间诉讼和管理乡村事务的方方面面作了详尽规定。教民榜文的颁布表明A.普通民众的自主性被削弱B.统治者重视地方基层治理C.政令传达和执行得到落实D.明朝法律发展到完备阶段4 .秦汉时期按户征收的户税包括:一是按户征收的“户赋”;二是按户征收的“户刍户赋征收的形式是实物,户刍征收的形式是钱币,其物质形态虽有不同,但性质都是以户为单位,按户征收。这表明,秦汉时期A.小农经济逐渐确立B.国家户籍制度相对严密C.依靠赋役剥削人民D.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减弱5 .据句容新志记载,绍兴九年(公元1139)三月建康府帖称:“句容、上元两县水利人户,推排堰长二人看守,及置团首二人掌管湖水(赤山湖),逐时兴葺岸坡,固护湖水,轮转交替。如遇天旱年岁,要水灌溉田苗,两县团首商议,未放水前,堰长先经县陈状,集水利人并工修作百冈堰坝,断水头,再经县过状,方始放水涌入百冈堰,次第散水入湖,下七乡四十二焊,浇灌田苗。''据此难以推断宋代A.地方豪强把持水利设施B.政府介入民间水利事务C.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D.民间力量发挥一定作用6 .北朝时期,朝廷有军户(营户、府户)伎作户、乐户,屠户、屯田户、牧户、金户、盐户、绫罗户、驿户等,他们的身份世代相袭,不能越籍通婚,这种状况延续到清朝时期逐渐消解。据此可知,古代的户籍制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迅速恢复B.促进游牧民族的封建化进程C.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D,是阻碍经济转型的根本因素7 .与周代相比,春秋时期“民”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统治者从对天的崇拜中脱离出来。左传桓公六年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又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言“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表明A.统治阶层对社会治理持理性态度B.民的尊崇与鬼神的崇拜互相交织C.民的地位与鬼神的地位分庭抗礼D.鬼神成为了国运衰落的罪魁祸首8 .开皇(隋文帝)三年,度支尚书长孙平鉴于“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的社会现实,“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日'义仓”'。"自是州里丰衍,民多赖焉据此可知,设立义仓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维护社会稳定C.促进农业经济发展D.繁荣粮食市场9 .明洪武三十年颁布的教民榜文对乡老、里甲审理民间诉讼和管理乡村事务的方方面面作了详尽规定。教民榜文的颁布表明A.普通民众的自主性被削弱B.统治者重视基层地方治理C.政令传达得到了法律保障D.明朝法律发展到完备阶段10 .以祠堂、家谱、族田等手段增强家族约束力和凝聚力的现象出现在A.西周B.汉魏C.隋唐D.两宋二、材料分析题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的宗族慈善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分散在各个家族中的祭田、族田、贡土庄等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族慈善到了宋朝有显著的发展。当时社会贫富贵贱之分日显频繁,由贱入贵的士大夫或经过漫长的卧薪尝胆,或经过数代人乃至众乡亲的节俭共助,他们早已深感入仕的来之不易,故多怀有对家族或乡井的报恩之念。宋代的许多大家族发展出了多种宗族慈善的形式,如义庄、义田、义塾等。他们通过此类义举,在“睦族敬宗'的旗号下,对族内成员在生养、学业、贫病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难时加以救济。中国慈善发展历史材料二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1941年贝弗里奇设计的社会保障计划涵盖了养老、疾病、残疾、死亡、工伤、失业、妇女、儿童等八大保险项目,此后瑞典发展了这些思想,对公民实行全民性的普遍保障和广泛优厚的公共津贴,而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贝弗里寺报告成为战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里程碑,也为后来社会保障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胡继哗追寻中西方社保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的“福利国家”制度也日渐成为社会各个群体批到指责的对象。面时质疑,加拿大各界也开始将研究的重点指向本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行评估和反思。而真正的转变则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马尔罗尼执政时代加拿大费雷泽研究所经济学家迈克尔沃克认为,当时对加拿大失业政策的批评是有道理的,“我们对人们成为失业者的支出的太多二战后加拿大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启示(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社会保障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对比近代西方社会保障与古代中国的不同之处,并根据所学指出西方“福利国家'的实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加拿大“真正的转变则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原因和所采取的应对措施。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初依据秦制重建了三老体系,在“毋烦民,欲为省''的思想下,汉书高帝纪二年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汉书百官志载:“三老,掌教化。'滁此之外乡官之首的三老作为当地人管理地方治安、解讼理怨、还可向朝廷反映地方官的政绩。后汉书明帝纪注云:三老“劝导乡里,助成风化。''汉初孝廉大多只闻于乡里,没有三老一级的推荐无法闻于州郡。武帝至宣宗时期,拥有较少乡间势力背景的啬夫作为国家控制乡间的最根本官吏,逐渐成为联系朝廷和民间基层的中坚力量。东汉时期许多乡官凭借自身权势决定乡间事务,三老无法再随意行使权力。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宣传礼仪道德为本职的三老原本的功能已基本丧失,自此渐渐湮没。摘编自张智慧汉代乡官研究材料二宋代乡、耆与都保等乡村组织成为整个国家行政组织的“神经末梢”,国家赋予这些组织在乡村社会中催征赋役、维护治安、处理公共事务等职责。熙宁六年(1073)规定的保甲法将十户为一小保改为五户为一小保。因血缘关系形成的宗族组织,其构建依据“有补治道的原则,注重封建伦理的教化与培育,使乡村子弟自觉遵行三纲五常,由“孝'''慈响"忠”“敬”转化,将家族伦理与国家、社会伦理相结合。除此之外,民间经济组织、民间宗教组织、民间武装等各种各样的非血缘组织也不断出现。这些乡村民间组织或有浓重的国家政治设计色彩,或受到国家严格控制,或是非常状态下产生,均非乡民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组织起来的。摘编自谭景玉宋代乡村社会“自治”论质疑等(I)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初设置“三老制''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老”逐渐湮没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意义。参考答案1. D【详解】本题考查宋代儒学社会化的趋势。题干中从汉代到宋代,祠堂从公卿贵族专属祭祀场所发展成为宗族组织祭祀祖先及公共活动的场所,这反映了宋代受程朱理学影响,宗法伦理观念的强化,故选D项;从汉代到宋代,等级制度仍然根深蒂固,不存在突破,A项错误;从汉代到宋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不存在衰微,题干也无从体现,排除B项;题干说明宗族意识增强,但是无法得出基层权力扩大,排除C项。2. 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礼是先秦著作,在这一著作中,荒政思想的总结较为完备,在救济措施方面较为全面,说明当时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荒政思想,C正确;题干中未提及先秦荒政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排除A;B与题无关,排除;周礼是先秦著作,而非秦汉,排除D。3. B【详解】根据“对乡老、里甲审理民间诉讼和管理乡村事务的方方面面作了详尽规定“可得出教民榜文的颁布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B项正确;材料与自主性无关,排除A;其颁布不能保证政令传达和执行得以招待,排除C;“完备阶段”不符合史实,排除D。4. B【详解】秦汉时期国家长期按户征收赋、刍等户税,反映出当时有了编户齐民制度,封建国家己经建立了较严密的户籍制度,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较严格,B项正确;小农经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确立,排除A;对人们的剥削通过户籍制度无法体现,排除C;材料中没有涉及到佃户以及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排除D。5. A【详解】根据“如遇天旱年岁,要水灌溉田苗,两县团首商议堰长先经县陈状再经县过状”可知,灌溉农田需要与团首商议,政府介入民间水利事务,不等推断出宋代地方豪强把持水利设施,故选A;材料“堰长先经县陈状再经县过状”反映了政府参与了民间水利事务,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句容、上元两县水利人户,推排堰长二人看守,及置团首二人掌管湖水(赤山湖)固护湖水,轮转交替”可知,材料反映了国家对基层水利事业的治理,民间力量发挥一定作用,CD符合材料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6. C【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通过严格的户籍限制,来加强对社会基层的管理,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C项正确;材料没有特指北方,排除A;材料与封建化无关,排除B;根本的说法错误,排除D。7. 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民''的地位进一步提高,统治阶层从对天的崇拜中脱离出来更注重民的作用,重视了“民''的作用,这表明统治阶层在对社会治理中认识到了百姓的作用,体现了理性的态度,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对鬼神的崇拜,故B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到民的地位与鬼神的地位分庭抗礼,故C排除;材料主旨是对“民''的作用和地位的提高的认知,不是表明鬼神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8. B【详解】根据“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皿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可以看出其设立义仓是为了要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增收与粮食市场的问题,排除D:义仓与农业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9. B【详解】根据材料”教民榜文对乡老、里甲审理民间诉讼和管理乡村事务的方方面面作了详尽规定“可知,统治者重视基层地方治理,选项B正确;材料并未提及普通民众的自主性、政令传达等问题,故排除AC;教民榜文的颁布不能表明明朝法律发展到了完备阶段,故排除D。10. 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的儒家学者从稳定社会秩序考虑,极力宣扬传统礼教,提倡“敬宗收族”,将分裂成个体小家庭的同姓族人纳入家族,并以祠堂、家谱、族田等手段,增强家族的约束力和凝聚力,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11.(1)特点:历史悠久;由民间发起;属于宗族慈善,由大家主持;帮扶对象以族内成员为主;形式多样;帮扶内容广泛。(2)不同之处:采用立法手段;内容更完备;对象更全面;影响更深远。实质:是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形式。或答国家干预财富的再分配,或答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3)原因: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经济危机;出现“滞胀”的局面;"福利国家'制度受到社会广泛指责。措施: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缩减公共开支;混合经济出现等。【详解】(1)特点:根据“中国的宗族慈善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得出历史悠久;根据“当时分散在各个家族中的祭田、族田、贡土庄等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出由民间发起,属于宗族慈善,由大家主持;根据“对族内成员在生养、学业、贫病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难时加以救济。'得出帮扶对象以族内成员为主,帮扶内容广泛;根据“如义庄、义田、义塾等''得出同形式多样。(2)不同之处:根据”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得出采用立法手段;根据“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得出内容更完备;根据“涵盖了养老、疾病、残疾、死亡、工伤、失业、妇女、儿童等八大保险项目“得出同对象更全面;根据“也为后来社会保障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得出影响更深远。实质:结合所学可得出是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形式。或答国家干预财富的再分配,或答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3)原因:根据70年代危机及滞胀的角度概括,可得出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经济危机;出现“滞胀”的局面;根据“加拿大的“福利国家”制度也日渐成为社会各个群体批到指责的对象'得出"福利国家'制度受到社会广泛指责。措施:根据80年代的内容可概括得出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缩减公共开支;混合经济出现等。12.(1)背景:汉承秦制;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影响;汉初民生凋敝,与民休息;选拔人才的需要;原因:儒学地位的提高;三老逐渐形成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特点:地位重要,职责范围广;注重封建伦理的教化与培育;民间组织分布广泛;政府与民间相结合;体现政治色彩;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社会稳定;强化宗族关系,维护基层的稳定;促进了理学的发展;为后世基层治理提供借鉴;【详解】(1)背景:根据“汉初依据秦制重建了三老体系''得出汉承秦制;根据“毋烦民,欲为省”得出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影响;根据汉初的现状可得出汉初民生凋敝,与民休息;根据“汉初孝廉大多只闻于乡里,没有三老一级的推荐无法闻于州郡”得出选拔人才的需要;原因:根据“武帝至宣宗时期“可从思想方面概括得出儒学地位的提高;根据“拥有较少乡间势力背景的啬夫作为国家控制乡间的最根本官吏,逐渐成为联系朝廷和民间基层的中坚力量“得出三老逐渐形成地方势力;根据''东汉时期许多乡官凭借自身权势决定乡间事务,三老无法再随意行使权力”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特点:根据“神经末梢''得出地位重要;根据“国家赋予这些组织在乡村社会中催征赋役、维护治安、处理公共事务等职责''得出职责范围广;根据“孝”“慈”向“忠'"敬得出注重封建伦理的教化与培育;根据除此之外,民间经济组织、民间宗教组织、民间武装等各种各样的非血缘组织也不断出现。“得出民间组织分布广泛;政府与民间相结合;根据“这些乡村民间组织或有浓重的国家政治设计色彩“得出体现政治色彩;根据“得出同均非乡民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组织起来的。”可得出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意义: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可从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社会稳定;强化宗族关系,维护基层的稳定;促进了理学的发展;为后世基层治理提供借鉴等方面概括。

    注意事项

    本文(第17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