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总体要求.ppt
环境影响评价总体要求,1.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原则(4)、层次划分(2)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3)、工作内容(13)、文件编制要求(13+1)3.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重点(4)、工作程序、文件编制要求(案6+书10)4.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基本工作内容(8)、工作程序、文件编制要求(书9+章4)(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比较),2.1 概述2.1.1 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原则 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客观、公开、公正,综合考虑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按照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以下技术原则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4个),(1)依法评价原则 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应贯彻执行我国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分析规划或者建设项目与环境保护政策、资源能源利用政策、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等有关政策及相关规划的相符性,并关注国家或地方在法律法规、标准、政策、规划及相关主体功能区划等方面的新动向。,(2)早期介入原则 环境影响评价应尽早介入规划编制初期或者工程前期工作中,力使对环境的考虑充分融入到规划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须重点关注选址(或选线)、工艺路线(或施工方案)的环境可行性。,(3)完整性原则 具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把与该规划相关的政策、规划、计划以及相应的项目联系起来,做整体性考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须根据建设项目的工程内容及其特征,对工程全部内容、全部影响时段、全部影响因素和全部作用因子进行分析、评价,突出评价重点。,(4)广泛参与原则 环境影响评价应广泛征求和听取吸收相关学科和行业的专家、有关单位和个人及当地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意见。,2.1.2 环境影响评价的层次划分(2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提出了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因此环境影响评价从层次划分,可划分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不同决策层次(如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的有关规划涉及不同区域或行业,所需要评价的规划可能是区域发展性质的规划,也可能是相应区域内行业部门的发展规划,有些规划本身可能就涉及到一系列具体开发建设项目。,有关开发建设活动,不同程度地与国家或地方的政策、规划和计划联系在一起。在国际上,政策、规划和计划层次上的环境影响评价统称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具体建设项目层次上的环境影响评价,称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对于在规划和计划层次上的环境影响评价,也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和部门环境影响评价的划分。表2-1简要说明了决策与环境影响评价层次划分的关系。,2.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2.2.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3个)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编制阶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具体流程见图2-l。,2.2.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13项)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 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 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清洁生产分析和循环经济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计划 公众参与 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2.2.2.1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1)环境影响识别 环境影响是指人类的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引起的物理、化学、生物、文化、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任何改变或新的环境条件的形成,涉及环境保护法“环境”定义中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人类社会的开发行动的性质、范围和地点不同,受影响的环境要素变化的范围和程度也不同。在研究一项具体开发建设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时,应该首先分析这一开发建设活动全过程对各种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并重点关注那些受到重大影响的环境要素及其质量参数(或称环境因子)的变化。,例如,建设一个大型的燃煤火力发电厂,有可能使周围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显著增加;城市污水经过一级处理后排入海湾会使排放口附近海水中有机物浓度显著升高,会影响原有水生生态的平衡。环境影响的重大性是相对的,例如,对一个濒危物种繁殖地的影响比对数量丰富的物种繁殖地的影响为重大,同样,高强度噪声对居民住宅区的影响比对工业区的影响重大。,环境影响是由造成环境影响的源和受影响的环境两方面构成的,而辨识开发行动或建设项目的实施对环境要素的各种参数或环境因子的各式各样影响,以及各项环境要素对项目实施的制约性,就是环境影响识别。环境影响识别是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础,应根据建设项目工程特点和影响区域环境特征识别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识别就是在了解和分析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环境现状等环境特征和拟建项目工程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和列出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行为,以及可能受上述行为影响的环境要素及相关参数。,影响识别应明确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生产运行、服务期满后等不同阶段的各种行为与可能受影响的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效应关系、影响性质、影响范围、影响程度等,定性分析建设项目对各环境要素可能产生的污染影响与生态破坏,包括有利与不利影响、长期与短期影响、可逆与不可逆影响、直接与间接影响、累积与非累积影响等。对制约项目实施的关键环境因素或条件,应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内容。,在进行环境影响识别时,可按项目建设期、运营期和服务(役)期满后三个阶段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质量划分。环境影响因素识别方法可采用清单法、矩阵法、网络法、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2)评价因子筛选 评价因子筛选就是在环境影响识别的基础上,按环境对开发建设活动的制约因素和开发建设活动对环境资源的影响因子作用关系,识别和筛选出主要行为影响因子和环境制约因子。,依据环境影响识别结果,并结合区域环境功能要求、规划确定的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质量标准、生态保护需要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综合分析开发建设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因子、环境现状污染及超标因子、环境功能目标因子,从中分别筛选确定出需要进行环境现状调查、监测、现状评价和影响预测、评价的主要因子。筛选确定评价因子,应重点关注重要的环境制约因素。评价因子必须能够反映环境影响的主要特征和区域环境的基本状况。评价因子应分别列出现状评价因子和预测评价因子。,2.2.2.2 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1)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系指对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噪声、土壤、生态、人群健康、放射性、电磁波、振动、景观等单个环境要素的专项评价而言。建设项目各环境要素专项评价原则上应划分工作等级,一般可划分为三级。一级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详细、深入评价,二级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较为详细、深入评价,三级评价可只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建设项目其他专题评价可根据评价工作需要划分评价等级。,各环境要素专项评价工作等级以下列因素为依据进行划分:(4个)建设项目的工程特征:包括工程性质、工程规模、工程选址选线、总体布局、工艺流程、原料的使用、能源与水资源的使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方式或途径、主要污染物种类、源强与排放方式、去向以及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进行降解转化的难易程度、对生物的毒理作用等。对于以自然资源开发和区域开发等工程项目,工程特征主要指开发方式、开发规模、开发范围、开发强度及影响环境的有关工程技术参数等。,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特征:包括自然物理环境(如:地形、地貌,地表水文、水质,地下水文、水质,河流水系、水源地,气候、气象,土壤,环境地质、地震、自然灾害、矿物资源等)、自然生态环境(如:渔业、水生生物、野生动植物、森林、草原、植被类型、分布,区内生态系统结构特点,濒危或珍稀物种,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自然保护区类型,区域生态功能区划等)和社会经济环境状况(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农牧业、第三产业等产业结构特征;工矿企业分布、数量、特点;城镇、村落及居民分布,人口数量、素质和生活水准;土地质量、功能、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基础及公共设施状况,如供电、供热、供气、供排水,住房、商业、卫生、学校、交通等,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农业生产结构及耕作制度;水产、畜牧等;就业情况;城镇乡村发展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生活质量,如:社会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如当地的传统文化、历史遗产、文化水平及人文资源;公众健康,如目标人口的寿命与健康状况,医疗保健和医疗设施情况,区域地方病、流行病、受拟建项目影响病的发病率(本底);社会福利和社会安全;环境美学价值;考古或历史文物;旅游资源;娱乐设施,环境功能与环境资源、环境敏感程度等)。,国家或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划要求:包括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及其法定的保护对象、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其他专项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可参照各环境要素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对于某一具体建设项目,各专项评价的工作等级可根据项目所处区域环境敏感程度、工程污染或生态影响特征及其他特殊要求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调整的幅度不超过一级,并应说明调整的具体理由。,对于各环境要素已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则应按导则的有关规定确定该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等级。,(2)评价范围 根据建设项目可能影响范围(包括直接影响、间接影响、潜在影响等)确定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其中项目实施可能影响范围内的环境敏感区等应重点关注。根据环境功能区划和保护目标要求,按照确定的各环境要素的评价等级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相关规定,结合拟建项目污染和破坏特点及当地环境特征,分别确定各环境要素具体的现状调查范围和预测评价范围,并在地形地貌图上标出范围,特别应注明关心点位置。,(3)评价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应以量化评价为主。评价方法应优先选用成熟的技术方法,鼓励使用先进的技术方法,慎用争议或处于研究阶段尚没有定论的方法。当选用非导则推荐的评价或预测分析方法,应根据建设项目特征、评价范围、影响性质等分析其适用性,环境影响评价结论要明确。,2.2.2.3 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1)建设项目概况 建设项目的名称、地点、地理位置、建设性质、工程总投资,建设规模、项目组成(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配套工程、公用工程、环境工程等)及厂区或路由平面布置,主要设备装置、经济技术指标、产品方案、工艺方法或施工建设方案,主要工程点(段)分布、工程建设进度计划、劳动定员和工程投资情况等。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应说明原有及在建工程的规模、项目组成、产品方案和主要工艺方法,以及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与原有、在建工程的依托关系。,(2)工程分析 工程分析是环境影响评价基础工作之一,目的是要通过工程分析,确定污染物源强、污染方式及途径或工程开发建设不同方式和强度对生态环境的扰动、改变和破坏程度。,工程分析应结合建设项目工程组成、工艺路线,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因素、方式、强度等进行详细分析与说明。工作内容一般包括对工程基本数据、主体工程污染影响因素分析、生态影响因素分析、水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原辅材料、产品、废物的储运、交通运输、公用工程、非正常工况、选址选线、总体布局、环保措施和设施等的分析。,工程分析的内容应满足“全过程、全时段、全方位、多角度”的技术要求,“全过程”指对项目的分析应包括施工期、运营期以及服务期满后等;“全时段”指不但要考虑正常生产状态,同时要考虑异常、紧急等非正常状态;“全方位”指不但要考虑主体生产装置,同时应考虑配套、辅助设施;“多角度”指在着重考虑环保设施的情况下,同时应从清洁生产角度、节约能源资源的角度出发,对项目的污染物源强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工程分析应在全面的前提下,结合项目特征和环境特征突出重点。根据各类型建设项目的工程内容及其特征,抓住其对环境可能产生较大不利影响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应用及提出的数据资料要真实、准确、可信。对建设项目的规划、可行性研究和设计等技术文件中提供的资料、数据、图件等,应进行分析后引用,引用现有资料时应分析其时效性;类比分析数据、资料应分析其相同性或者相似性。,在建设和生产运行过程中,以排放污染物为主要形式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通过对工艺流程的分析,确定主要产污环节,通过进行物料平衡、水平衡、供热平衡分析,以及生产规模、技术装备水平和排污系数,估算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以及排放达标状况。,在建设和营运过程中,可能导致植被损坏、水土流失、生态平衡失调等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应通过选址选线方案、施工作业设备、作业方式、运营方式等分析确定环境影响的受体,如土壤、自然植被、水生植物、大型动物、鸟类、鱼类与贝类等,及其影响的方式、范围和持续时间。工程分析的方法主要有类比分析法、物料平衡计算法、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等。,2.2.2.4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基础工作之一,目的是通过环境现状调查获取项目拟建区域的环境背景值,反映具体区域的环境特征,发现和了解主要制约因素。,根据建设项目污染源及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结合各专项评价的工作等级,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范围,并筛选出应调查的有关参数。充分搜集和利用现有的有效资料,当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并分析现状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代表性。对与评价的建设项目有密切关系的环境情况应全面、详细调查,给出定量的数据并做出分析或评价;对一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调查,应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和评价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减,切忌对相关资料不加分析的大量罗列。,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基本内容包括自然环境(自然物理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概况、社会环境状况、各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状况以及评价范围内污染源调查。,(1)自然环境概况(5项)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建设项目所处的经、纬度,行政区位置和交通位置。建设项目所在地区海拔高度、地形特征,周围的地貌类型及有危害的地貌现象和分布情况。当建设活动可能改变地形地貌时,应详细说明可能直接对建设项目有危害或将被项目建设诱发的地貌现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地质与水文地质 概要说明当地各时代沉积岩地层、地质构造特征以及相应的地貌表现,物理与化学风化情况,当地已探明或已开采的矿产资源情况。对于可能存在的不良地质现象和地质条件,要进行较为详细的叙述。概要说明各含水层的埋藏条件、水位特征及地下水类型及开发利用状况。尤其要说明潜水含水层上部覆盖层(包气带)的岩性、厚度及分布变化,或承压水顶板的岩性、厚度及分布变化。说明各含水层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以及含水层之间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气候与气象 概要说明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如:年平均风速和主导风向,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最冷月和最热月),年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降水量、降水天数、降水量极值,日照,主要的灾害性天气特征,大气边界层和大气湍流污染气象特征等。,水文与水资源 说明水系分布、水文特征、极端水情;地表水资源的分布及利用情况,主要取水口分布,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水质现状以及地表水的污染来源。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包气带的岩性,地下水水质现状,污染地下水的主要途径,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与采补平衡问题,水源地及其保护区的划分,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等。涉及近海水域或河口海湾时,需要说明其地理概况、水文特征及水质现状,潮型、海岸带资源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水体污染来源等。,土壤、动植物与生态 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质量现状等。可进一步调查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成分与结构,颗粒度,土壤容重,含水率与持水能力,土壤一次、二次污染状况,水土流失的原因、特点、面积、侵蚀模数元素及流失量等。,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动植物情况,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情况。当地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及现状。包括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物质循环状况、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影响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重要生态情况和主要生态问题、重要生态功能区及其他生态敏感目标等。,(2)社会环境状况 根据现有资料并结合必要的现场调查,简要叙述社会环境状况,包括人口、居民收入及就业、产业结构、能源与利用方式、农业与土地利用、交通运输及经济发展状况、重要的人文遗迹、自然遗迹与“珍贵”景观及其与建设项目的相对位置和题离。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环境影响评价的需要,可安排进行一定范围人群健康调查。,(3)环境质量状况(4项)环境空气质量 说明建设项目周围地区大气环境中主要的污染源及其污染物质、大气环境质量现状。根据评价项目主要污染物和当地大气污染状况对污染因子进行筛选,并根据不同的评价深度或评价等级确定污染源调查范围。,收集评价区内及其周边例行大气监测点位的现状监测资料,统计分析各点位各季的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值、超标量、变化趋势等。根据建设项目特点、大气环境特征、大气功能区类别及评价等级,在评价区内按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布性的原则布点,开展现场监测工作。监测应与气象观测同步进行,对于不需气象观测的三级评价项目应收集其附近有代表性的气象台站各监测时间的地面风向、风速资料。,以确定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限值为基准,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选定的评价因子进行评价,确定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 地表水水质调查一般在枯水期进行,丰水期和平水期可进行补充调查。应尽量采用现有数据资料,如资料不足时需进行实测。所选择的水质组分包括两类:一是常规水质组分,它能反映水域一般的水质状况;二是特征水质组分,它能代表将来建设项目排放的废水水质影响特征。,常规水质组分以最近颁布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或海水水质标准为基础,根据水域类别、评价等级、现状污染源进行筛选。特征水质组分根据建设项目废水污染物、水体环境质量现状选定。地表水(包括海湾)及地下水环境质量,以确定的地表水、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或海水水质标准限值为基准,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选定的评价因子进行评价。,声环境质量 根据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的需要,调查评价范围内现有噪声源种类,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现有噪声敏感目标、噪声功能区划分情况,各噪声功能区的环境噪声现状、超标情况及受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根据声环境现状评价和预测的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点位按规范做好现场监测,并根据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进行评价。,其他 根据当地环境情况及建设项目特点,决定是否进行放射性、光与电磁辐射、振动、地面下沉等项目的调查。,(4)评价范围内污染源调查 根据各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确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确定污染源调查的范围。根据建设项目的工程特性、当地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分布情况,确定污染源调查的主要对象,如大气污染源、水污染源、噪声源或固体废物等。对于改扩建项目或其他“以新带老”的建设项目,还需调查已建工程、在建工程和评价区内与拟建项目相关的污染源。,应选择建设项目等标排放量较大的污染因子、评价区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因子以及拟建项目的特殊污染因子作为主要污染因子,注意点源与非点源的分类调查。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主要有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的方法等,污染源调查的方法主要有物料衡算法、经验计算法、实测法等。一般情况下,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选定的评价因子及各环境要素的质量现状进行评价,并说明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2.2.2.5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是指对能代表评价区各种环境质量参数变化的预测,分析、预测和评价的范围、时段、内容及方法均应根据其评价工作等级、工程与环境特性、当地的环境保护要求而定。,(1)环境影响预测的范围 环境影响预测范围的确定与建设项目和环境的特性及敏感保护目标分布等情况有关,其具体范围按各环境要素的评价等级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要求确定。,(2)环境影响的预测时段 按照项目实施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划分为建设阶段、生产运行阶段和服务期满后的环境影响预测。当建设阶段的噪声、振动、地面水、地下水、大气、土壤等的影响程度较重、影响时间较长时,应进行建设阶段的影响预测。对于在运营阶段有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应预测建设项目生产运行阶段,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事故排放等情况的环境影响。对可能产生累积环境影响的项目,在服务期满后,应进行服务期满后的影响预测。,在进行环境影响预测时,应考虑环境对建设项目影响的承载能力。一般情况下,应该考虑污染影响的衰减能力或环境净化能力最差的时段和污染影响的衰减能力或环境净化能力一般的时段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如十年一遇连续7 天河流枯水流量、冰封期枯水月平均流量,冬季采暖期静小风、熏烟条件、典型日气象条件等。,(3)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内容 预测和评价的环境参数应包括反映评价区一般质量状况的常规参数和反映建设项目特征的特性参数两类,前者反映该评价区的一般质量状况,后者反映该评价区与建设项目有联系的环境质量状况。各建设项目应预测的环境质量参数的类别和数目,与评价工作等级、工程和环境特性及当地的环保要求有关,在各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有明确规定。评价中须考虑环境质量背景已实施和正在实施的建设项目的同类污染物环境叠加影响。如建设项目所造成的环境影响不能满足环境质量要求,应给出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控制即实施环保措施后的预测结果。,在对环境影响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对预测结果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明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特征;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范围、程度和性质;对各环境要素和环境保护目标逐一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明确的结论。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内容一般包括生态系统整体性影响预测,野生生物物种及其生态影响预测,敏感保护目标影响预测以及自然资源、农业生态、城市生态、海洋生态影响预测,区域生态问题预测以及其他特别影响预测,包括施工期环境影响、水土保持、移民安置等。,生态影响评价内容一般包括生态系统整体性及其功能、生物及其生境、敏感生态问题(敏感生态保护目标)、自然资源、区域生态问题等。生态影响评价应绘制必要的评价图,如土地利用及变化图、土壤侵蚀图以及生态质量变化或敏感目标受影响状况图等。对选址、选线敏感的建设项目应分析不同选址、选线方案的环境影响。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应从是否符合法规要求、是否与规划相协调、是否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是否影响敏感的环境保护目标或造成重大资源、经济、社会和文化损失等方面进行环境合理性论证。,(4)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 预测环境影响时应尽量选用通用、成熟、简便并能满足准确度要求的方法。目前使用较多的预测方法有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调查法和专业判断法等。,2.2.2.6 环境风险评价 涉及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资生产、使用、贮运,以及导致物理损伤与危害的机械事故或其他事故(如外来生物入侵的生态风险)的建设项目,需进行环境风险评价。根据建设项目风险特征及周围环境特点,从危险物、事故源及特殊环境条件等方面对建设项目的具体环境风险因素进行识别。,环境风险评价应重点关心化学风险(来自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易燃、易爆物的风险)和物理风险(潜在的运输事故、水坝塌坝造成的洪水,会导致物理损伤与危害的机械事故或其他事故等)可能带来的对环境质量、环境资源、人群健康等的影响。事故防范措施主要从组织制度、设计规范、防护措施及可行性、监督检查、岗位培训和演习、操作规程、警示标志、记录备案等方面提出要求;事故处理应急方案则从事故预想、组织程序、应急措施、应急设施、区域应急援助网络等方面提出要求和建议。,2.2.2.7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明确建设项目在选址、布局和污染物排放及生态保护等方面采取的具体环境保护措施。结合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分析拟采取措施的技术可行性、运行稳定性、经济合理性、长期稳定运行达标排放的可靠性,论证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实现达标排放、满足环境质量要求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及生态功能要求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建设项目的污染控制以预防为主,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建设项目污染控制与区域污染控制相结合,按技术先进、效果可靠、目标可达、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多方案比选,推荐最佳方案。按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等污染控制设施及环境监测、绿化等分别列出其环保投资额,给出各项措施及投资估算一览表。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须针对与该项目有关的原有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以新带老”环境保护措施。,生态保护措施应重在预防,同时综合运用减缓影响、恢复生态系统、补偿生态功能损失以及改善生态的措施。结合国家对不同区域的相关要求,从保护、恢复、补偿、建设等方面提出和论证实施生态保护措施的基本框架;生态保护措施须落实到具体时段和具体点位上,重视减少对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影响,同时应逐个落实敏感保护目标的保护措施。应特别注意选址选线的环境可行性,以及施工建设的环保措施和管理措施、植被恢复与重建措施。对于生态影响重大而一时不能确切把握的影响,应考虑长期的生态监测措施。处于山区、丘陵区、风沙区的建设项目需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环评报告书中应引用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的主要结论。,2.2.2.8 清洁生产分析和循环经济 国家己发布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和相关技术指南的建设项目,应按所发布的规定内容和指标进行清洁生产水平分析,必要时提出进一步改进措施与建议。国家未发布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和相关技术指南的建设项目,结合行业及工程特点,从资源能源利用、生产工艺与设备、生产过程、污染物产生、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管理要求等方面确定清洁生产指标和开展评价。,从企业、区域或行业等不同层次,进行循环经济分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优化废物处置途径。优化废物处置途径过程中应注意对可依托条件的说明,如接受某单位固体废物中的矿渣作为原料的水泥厂的建设时序、生产规模及工艺、与矿渣产生单位的运距等可依托条件调查与说明,用以佐证废物处置条件的落实情况。,2.2.2.9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十一五”期间国家对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种主要污染物实行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管理,在国家确定的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海域专项规划中,还要控制氨氮(总氮)、总磷等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在各专项规划中下达,由相关地区分别执行,国家统一考核。鼓励各地根据各自的环境状况,增加本地区必须严格控制的污染物,纳入本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在建设项目正常运行、满足环境质量要求、污染物达标排放及清洁生产的前提下,按照节能减排的原则给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建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必须纳入所在地区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在区域环境质量达标的前提下,根据国家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有关要求和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具体指标,分析建设项目能否满足国家和地方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论证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措施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在环境质量现状已超出环境功能区划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地区,原则上应提出具体可行的区域平衡方案或削减措施,在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所减少、环境质量改善的前提下,方可进行项目建设,确保区域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和目标管理要求。技术改造类建设项目必须采取“以新带老”、区域削减及其他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措施,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2.2.2.10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环境经济损益的分析主要任务是衡量建设项目需要投入的环境保护投资所能收到的环境保护效果。通过分析、计算建设项目的环境代价(污染和破坏造成的环境资源损失价值)、环境成本(环保工程投资、运行费用、管理费用等)、环境经济收益(采取环保治理、综合利用、生态建设和保护等措施获取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对环境工程措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进行分析、评述。,环境经济损益的分析应从建设项目产生的正负两方面环境影响,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估算建设项目所引起环境影响的经济价值,并将其纳入项目的费用效益分析中,以判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对其可行性的影响。以建设项目实施后的影响预测与环境现状进行比较,从环境要素、资源类别、社会文化等方面筛选出需要或者可能进行经济评价的环境影响因子,对量化的环境影响进行货币化,并将货币化的环境影响价值纳入项目的经济分析。,2.2.2.11 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计划 根据国家和地方的环境管理要求,结合建设项目具体情况,针对建设项目不同阶段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管理措施与监测计划。对建设单位提出关于本建设项目所需的环境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管理机构的职责要求;明确设计、施工建设、试生产、竣工验收和生产运行阶段的主要环境管理工作内容及安排;必要时对各环保设施岗位提出制定操作制度、规程及其岗位责任制等要求;对各污染源排污装置(如排气筒、排污管道)、排污口,提出规范化建设、监测、监控和管理的要求。,结合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特征,依照相关监测技术规范,提出制定相应的环境质量跟踪监测、污染源监测以及生态监测等方面的监测计划要求。对于非正常工况特别是事故情况和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问题应提出制定预防与应急处理预案要求;施工周期长、影响范围广的建设项目还应提出施工期环境监理的具体要求,公路、铁路、水利、水电、输运管线等项目,应强调建设全过程的环境管理(含监理)措施与监测计划;对于涉及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和可能具有较大生态风险的建设项目和区域、流域开发项目,应提出长期的生态监测计划。,2.2.2.12 公众参与 除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外,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前,识别建设项目实施的利益相关者,以有效的方式发布有关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信息,收集公众对环境影响和项目建设意见,客观公正地归纳总结和合理采纳公众意见。公众参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过程参与,即公众参与应贯穿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全过程中。,(1)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 公众参与的法定主体为建设单位,按照相关规定还有承担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机构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部门。公众参与的公众对象是有关单位、专家、公众。应充分注意参与公众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参与对象应包括可能受到项目建设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有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居民、专家和公众等。报告书中应列出公众意见调查主体对象的名单,并标明主体对象的基本情况。,有关单位:包括位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范围内的单位和社区组织及其他团体,特别是与建设项目存在相关利益或承担环境风险的相关机构。有关专家:由熟悉建设项目所属行业、熟悉相关环境问题及所需要的其他特定专业的专家组成,为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和公众提供科学的咨询,提出中肯的建议。有关公众:系指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有关自然人,包括直接受影响的人、预期要获得收益的人和其他对项目建设感兴趣的人。要充分注意公众意见人的广泛性与代表性,如妇女、儿童、弱势群体和少数民族,对宗教信仰、知识结构、职业、党派等社会属性均应给予关注。,(2)公众参与的形式 公众参与的形式有论证会、听证会以及其他形式,包括:会议讨论,如座谈会、讨论会、听证会等;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如设立网站、热线电话和公众信箱;新闻媒体发布以及开展社会调查,如问卷、通信、访谈等。可根据实际需要和具体条件,采取一种或者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3)发布的环境影响信息与征求意见内容的要求 应以非技术性文字发布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信息,内容应包括建设项目概况、清洁生产水平、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影响、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及预期效果、对公众的环保承诺等信息。征求意见的内容应包括对建设项目实施、项目选址的意见,对项目主要不利影响的可接受程度、对项目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及预期效果等。可针对不同的征求意见对象,对征求意见的内容及深度进行调整,防止出现诱导、暗示被调查者等具有调查者倾向性的内容。,(4)公众参与意见的总结 应认真收集、保存所征求意见的原始记录,并按征求意见的条款分别按“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所有的反馈意见进行归类与统计分析,并在归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述;对每一类意见,均应进行认真分析、回答,建设单位报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附具对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2.2.2.13 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5条)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一般应包括建设项目的建设概况、环境现状与主要环境问题、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论、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结论与建议等内容,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其中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编写。,(1)建设项目的建设概况(2)环境现状与主要环境问题 利用代表性数据,简述建设项目评价范围环境质量现状与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项目建设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以及对建设项目实施的约束条件。(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论 利用代表性环境影响预测数据和评价结果,简要说明建设项目实施可能带来的主要不利环境影响和拟采取的主要环境保护措施及预期效果。,(4)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 阐明建设项目在规模、产品方案、工艺路线、技术设备等方面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利用代表性数据,简述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和污染物排放水平。明确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总最控制因子,地方政府对建设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或指标。明确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能否满足所在环境功能区质量标准要求与地方政府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以及建设项目采取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措施。,明确达标排放稳定性,说明项目建设选址选线是否符合当地的总体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要求,阐明上述规划对建设项目的制约因素,对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及总图布置的环境合理性提出明确结论。当建设项目涉及环境敏感区时应进行特别说明。明确环境保护措施可靠性和合理性,拟采取的主要环境保护措施(包括环境监测计划)与投资。明确公众参与接受性,说明公众意见调查方式,受影响公众对项目建设的态度与意见;对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5)总体结论与建议 从环境保护角度,对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项目实施必须满足的要求,给出结论性意见与建议。,2.2.3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要求2.2.3.1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总体要求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包括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和环境影响登记表。它们都是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拟建项目进行环境可行性决策的技术支持文件。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同意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其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要求具有法律强制性,建设单位必须在项目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和生产、运营中予以落实。,(1)应全面、概括地反映环境影响评价的全部工作,环境现状调查应细致,主要环境问题应阐述清楚,重点应突出,论点应明确,环境保护措施应可行、有效,评价结论应明确。(2)文字应简洁、准确,文本应规范,计量单位应标准化,数据应可靠,资料应翔实,并尽量采用能反映需求信息的图表和照片。,(3)资料表述应清楚,利于阅读和审查,相关数据、应用模式须编入附录,并说明引用来源;所参考的主要文献应注意时效性,并列出目录。(4)跨行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或评价内容较多时,其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各专项评价根据需要可繁可简,必要时,其重点专项评价应另编专项评价分报告,特殊技术问题另编专题技术报告。,2.2.3.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求 根据工程特点、环境特征、评价级别、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要求,污染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应根据评价内容与深度选择下列、但不限于下列全部或部分专项评价,亦应根据国家或地方新的保护要求适当调整或增加专题评价。(13+1项),总则 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清洁生产分析和循环经济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公众参与 方案比选*(注:其中“*”号标注的内容视拟建项目的工程特点和环境影响特征而定。)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和建议。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设项目还必须有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生态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还应设置施工期、水土保持、动物、植物、社会等影响专题。,(1)总则(7条)执行总结 简要说明建设项目的特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及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结论。编制依据 须包括建设项目应执行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及规划、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