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社会风俗.ppt
汉字与社会风俗,汉字与古代婚俗,汉字与群婚汉字与抢夺婚汉字与交换婚,群婚,一是女感天而孕,人感天而生。说文:姓,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孩子因母亲与天象感应而生,何等离奇!然而这样的事情在古籍中屡有记载。,诗经大雅生民:(姜嫄)履帝武敏歆载生载育。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东汉郑玄笺:“天使鳦下而生商者,谓鳦遗卵,娀氏之女简狄吞之而生契,为尧司徒,有功封商。”,史记五帝本纪张守节正义说黄帝的出生是:(附宝)之郊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又说到舜的出生是: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二是子依母得姓。说文女部:姜,神农居姜水,因以为姓。姬,黄帝居姬水,因以为姓。姚,虞舜居姚虚,因以为姓。,由此推断,上古的嬴、妫(舜后,封于陈)、“姞”(吉)等姓都是因母亲而得。这是母系社会早期实行的群婚制度的反映。男女交接混乱,女子受孕而不知时,于是认为与神灵相感应,事实上是一种回避事实的说法。吕氏春秋恃君:“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抢夺婚说“婚”、“娶”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昏。白虎通义嫁娶: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许慎的解释是说按照礼法要在黄昏时候举行婚礼,原因何在?实际上是抢婚习俗在文字上的反映。抢婚是由族内婚发展到族外婚的一种婚俗,其特征当初是男子未经女子本人及亲属同意,将女方劫归为妻。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仪式,当今有些少数民族有昏夜迎娶,假抢新娘的婚俗。,比如瑶族就有这种迎亲方式:夜晚男方结伙高举火把冲向女家,半路上女方人马也杀出来,南方抢到新娘,女方回抢。最后新娘新郎悄悄溜出队伍,战斗停止,再举宴庆贺。女部:娶,取妇也。从女从取。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取”是用武力获取,由“取”构成的“娶”字也就有了抢新娘的文化含义。,从文献中也可以发现蛛丝马迹。周易屯卦六二爻辞: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贲卦六四爻辞: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男婚女嫁本来是喜庆的事,却偏偏采取武力的方式,原因何在?我认为这和人类历史上母权与父权的斗争有关。,在母权时代女子生活在娘家,以保障母系的权力和财产。比如现代个别民族还实行妻方为主、夫从妻居的婚俗。旧唐书北狄室韦传:“婚嫁之法,男先归女舍,三年役力,因得亲迎其妇。”这也许就是母权的遗留。男权形成以后,男子要求女子落户男家,女子一旦从夫而居,则将丧失其地位,成为男权的附庸,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就要在婚姻上采取反抗行为,其结果就是抢夺。,交(表)换婚:说“媾”、“甥”、“舅”、“姑”说文女部:媾,重婚也。清段玉裁注:“重婚者,重叠交互为婚姻也。”意思就是交换婚姻。,甥,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舅,母之兄弟为舅,妻之父为外舅。段玉裁注:异姓可称舅,故妇称夫之父曰舅,男子称妻之父曰外舅。,男子称妻父为舅,称母之兄弟亦为舅;同样,妻称丈夫的父亲为舅,称母亲的兄弟也为舅。显然,这种关系存在的前提只能是两个家族的同辈女子实行交换成婚。因为交换是在异姓家庭之间发生,所以丈夫称呼妻子的父亲时要加“外”。释名释亲属:“妻之父曰外舅,言妻从外来,至己家为父,故反以此义称之。”,姑,夫母也。尔雅释亲: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这是近亲结婚,男子娶舅父的女儿或姑母的女儿为妻,女子亦以舅父的儿子或姑母的儿子为丈夫,在这种交表婚制下,舅父当然就是公公(舅)或岳父(外舅),姑母就是婆婆(姑)或岳母(外姑)了。,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籍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晓来堂前拜舅姑。这里妻称公婆为舅姑。家庭虽是一对,但辈分关系却是双重互相,也就是段玉裁所说的“重叠交互为婚姻”。,汉字与医疗习俗说文解字:醫,治病工也。得酒而使,从酉。酒所以治病也。周礼有医酒。古者巫彭初作医。,古代巫师作医,文献中有记载,吕氏春秋有“巫彭作医”,世本作篇有“巫咸作医”,太平御览卷721引宋衷说:“巫咸,尧臣也,以鸿术为帝尧之医。”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东汉高诱注:“皆神医也。为距却死气,求更生。”,正因为如此,“医”字又写作“毉”,广雅释诂四:“医,巫也。”清代王念孙解释说:“毉即巫也,巫与医皆所以除疾,故毉字或从巫作医。”巫师是人神之间的代言人,而古代所谓疾病往往被认为是神祟。巫师是最早的知识分子,是文化精英。,现在还使用的“针砭”一词就是最早的外科手术疗法。说文解字:“砭,以石刺病也。”淮南子说山训“医之用针石”高诱注:“针石所抵,弹人痈痤,出其恶血。”黄帝内经素问“其病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注:“砭石如玉,可以为针。”一些学者指出甲骨文“殷”字本象人身腹有病,另一人手持针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