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实施.ppt
第九章 城市规划实施,一.城市规划实施的目的与作用二.城市规划实施与公共行政三.城市规划实施的机制和原则,一、城市规划实施的目的与作用,(一)城市规划实施的概念 城市规划编制的目的是为了实施,即把预定的计划变为现实。城市规划的实施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既是政府的工作,也涉及到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的行为。,1.政府实施城市规划,城市人民政府依法律授权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所以,政府在实施城市规划方面居主导地位,体现为依职权的主动行为和依申请的控制、引导行为。(1)主动行为政府实施城市规划的主动行为表现为三个方面。(a)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城市规划,制定其他相关的计划,如近期建设计划,土地使用计划、市政公用设施各系统的发展计划等,以使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得以具体落实;政府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组织编制城市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以使城市规划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从而可以付诸实施操作。,(b)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及信贷等筹资手段,直接投资于某些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建设项目,如道路交通设施和供排水设施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以便实现规划的目标。(c)政府根据城市规划的目标,制定有关政策来引导城市的发展。例如,通过制定产业政策,促使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以体现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城市性质和职能。,(2)控制、引导行为 除了直接的行为以外,城市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还负有管理城市各项具体建设活动的责任。对于非政府直接安排的建设投资项目,政府规划主管部门的工作主要是对建设项目的申请实施控制和引导。从城市规划实施的角度看,这是依申请的建设管理工作,如建设项目选址管理,建设用地控制管理,建设工程规划管理,以及对建设活动及土地和房屋设施的用途方式实施监督检查。,2.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与城市规划的实施,经批准的城市规划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纲领,城市规划的实施关系到城市的长远发展和整体利益,也关系到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方方面面的根本利益。所以,实施城市规划既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事情。,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实施城市规划的作用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根据城市规划的目标,可以主动有所为,如对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公益性和公共性项目进行投资,关心并监督城市规划的实施等。(2)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即便是完全出于自身利益的投资和置业等活动,只要遵守城市规划的规定和服从城市规划管理,客观上即有助于城市规划目标的实现,也就可视为是对城市规划的实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既要靠政府的公共投资,更要靠商业性的投资,所以城市规划的实施离不开非公共部门的作用。,(二)城市规划实施的目的与作用,1.城市规划实施的目的 城市规划实施的根本目的是对城市空间资源加以合理配置,使城市经济、社会活动及建设活动能够高效、有序、持续地进行。,2.城市规划实施的作用,城市功能与其物质性设施之间总是处于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动态过程之中。城市的功能会不断的发展和调整,城市的物质性设施和空间结构需要不断的更新和优化。城市规划的实施就是为了使城市的功能与物质性设施及空间组织之间不断趋于平衡。城市规划实施的作用表现为:(1)使城市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经济的结构、规模、发展阶段和水平等内涵的不同,对城市的要求也不同;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规划的实施首要目的就是要为经济发展服务,与经济发展形成互动的良性循环。(2)使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服务。城市社会由不同的人群和利益集团所组成。适应城市社会的变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及平衡不同利益集团的福利是城市规划实施所要发挥的作用。(3)使城市各项功能不断优化及保持动态平衡。城市的发展与更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空间拓展要与交通设施的建设相匹配,建筑量的增加要与市政基础设施的扩容相结合、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与环境质量的改善相呼应,城市物质财富的积累要与城市人文氛围的优化相同步。这一切都有赖于通过城市规划的实施来加以解决。,二、城市规划实施与公共行政,(一)城市规划实施与公共政策 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加以规划和实施规划管理,是有别于市场自发行为的公共干预行为。这种干预是为了社会公众的利益,由政府以公共的名义来施行某些特定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讲,制定城市规划就是制定城市公共政策,实施城市规划就是实施公共政策。从实践的角度看,土地使用方式和客运交通方式等重大的规划问题无不是公共政策问题。,在城市发展和建设领域中,要有公共政策来干预市场的自发过程,是基于市场机制的缺陷。对于城市开发和城市土地资源配置而言,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低效主要存在于以下五个方面。(1)外部不经济性的存在。经济活动的外部性是普遍存在的。在土地开发中,房地产开发企业追求的是自身利益,往往把外部不经济性推给社会。例如,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追求最大利润,总是尽可能提高建筑容积率。然而过高的开发强度会使街道的日照和通风受到阻碍,不适当的建筑群体对视觉协调性及小气候等产生不良影响。显然,这些矛盾和利益关系是不能由市场本身得到调节的。这样,不仅违背了公共经济学中的公平准则,又使土地资源无法得到经济有效的配置。,(2)近期利益的驱动。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经营有一定的时间阶段性,房地产开发企业追求的是开发期内的经济收益,所以往往不能客观地预计宏观经济形势和城市长远发展目标,总是趋于尽快尽量地利用自然资源和城市资源,而不顾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城市远期发展可能付出的代价。(3)对公共设施的忽略。市场不能保障社会公共设施的充分开发。城市的公共设施涉及社会的整体利益,但是往往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或效益很低,所以难以用利润刺激市场的活动和投资。公共设施一般都关系到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这显然是与追求最大利润的市场原则是相违背的。但是,公共设施的价值在于为城市活动提供必要的和充分的基础条件,带来为社会所需要的积极外部效应。,(4)合成谬误的出现。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以凯恩斯学说为代表的宏观经济学揭示了另一种类型的市场失败-“合成谬误”。在土地开发中,个别地块的最优配置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整体的最优效果。例如,城市中心区土地的区位条件好,经济效益高,因此,开发商希望尽可能多开发商业用地,这是合理的行为,然而,如果商业用地开发过多和用地比重过高,将会使中心区用地结构失调,环境质量下降,这将反而降低中心区土地的经济价值。表现在物业开发上,过多地开发某一类用房会形成供过于求的局面,造成大量空置甚至导致市场滑坡和金融危机。,(5)社会价值判断的缺乏。市场机制完全建立在价格体系基础上,缺乏社会价值判断。例如,在城市更新中,城市历史文脉和特色风貌的社会价值是无法简单地以货币来衡量的,因而是属于整个社会范畴的价值。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项目建设会不顾对历史文脉和特色风貌带来的破坏。又如,城市旧居住区的改造中,一些城区建筑破旧,环境恶劣,急待改造,但由于建筑密度极高,拆迁量大,不具有市场商业化的开发价值。这时政府有义务从社会公平和安定的角度出发,引导开发活动,以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国外的各种福利房计划及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经济适用房”等计划,就是从社会目标出发,在政府干预组织下进行的。城市规划的实施,就是为了贯彻既定的公共政策,克服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低效,使城市空间资源等得到优化的配置。,(二)城市规划实施与行政权力,1、城市规划实施与行政权力 对城市进行规划,实施规划管理,涉及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把握,因此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城市规划在实践中又表现为对资源的配置,涉及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涉及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判断和对人们行为的规范。所以现代城市规划又是城市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建制。无论是对城市发展的有意识、有计划的主动行为,还是对无数项开发活动的被动控制,都必然联系到权威的存在及权力的应用。正如一位法国学者所指出的,“人们可以对城市规划进行更深入的理论分析,但是为此必须同意将它作为权力行为来研究,以便理清政治管理的决策、意识形态和专业实践经验各个范畴之间的关系”。,纵观世界各国,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均是城市政府的一项主要职能,城市规划无不与行政权力相联系。,2.城市规划行政与立法授权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政府的一项职能,在现代国家中有不同的起因和不同的立法授权方式,但是政府的城市规划行政权力来源于立法授权却是共同的。(1)在英国,城市规划作为城市政府的职能起源于公共卫生和住房政策。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大大发展了生产力,同时也造成了城市人口的急剧聚集,产生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造成了社会不安甚至动荡,从而迫使政府采取对策。为了克服由于人口过密以及不适的卫生条件给城市带来的经济代价和社会政治代价,就必须对市场经济的自发行为以及私人财产权益加以公共干预。十八世纪英国在公共卫生方面的立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为了使城市能够达到适当的卫生标准,地方当局被授权制定和实施地方性的法规。这些法规的内容包括对街道宽度的控制,对建筑高度、结构及平面布局的规范等。,城市公共卫生方面政策的成功和经验导致这种公共政策扩展到了对城市开发的规划。1909年英国产生了第一部城市规划法住房和城市规划法1909。这部法律授予地方当局编制用于控制新住宅区发展规划的权力。从1909年至今,英国的城市规划法已多次修改,城市规划方面的法律已增加到数十部,法律对地方政府规划行政的授权已十分详尽,其内容也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更新。,(2)从美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看,政府对私人财产权利实行控制的权力演变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自二十世纪20年代以来,区划作为城市土地使用的公共控制方式和城市规划实施的工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持续的发展。由于美国是个联邦制国家,地方政府的结构、权力与职能是由州宪法、宪章和法律所具体规定的。地方政府在城市规划方面的职能和权限主要由州的授权法所确定。州的规划授权法可要求县、城市、镇设置规划委员会,并可规定编制综合规划的要求,及规定地方政府的规划过程。州的区划授权法往往详细地定义区划的范围、制定和批准区划的过程,区划委员会的构成及其权力等。,就规划的作用而言,关键的是地方政府拥有制定规章来约束居民的行为及处理他们的财产的权力。政府的行政权力来源于州宪法和具体授权法。同时,立法中通常也指出这些法律仅仅保障市政当局在行政权力的范畴内的作为。(3)在我国,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规划行政的立法授权也已基本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及其他的有关行政法律赋予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的权力。1990年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在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城市规划制定和实施的要求,明确了规划工作的法定主体和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第十一条、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分别组织编制全国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城市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也赋予了城市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修改、公布、实施城市规划,以及城市规划行政执法方面的种种必要权力。我国通过城市规划法及其相关法规、配套法规的建设,使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体获得了相应的授权,规划行政管理的原则、内容和程序也得到了明确,从而使城市规划行政实现了有法可依,城市规划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三)城市规划行政行为与其他公共行政行为的关系,现代社会的结构极其复杂,需要政府管理的事务极其繁多。政府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和社会,需要设立一定数量的工作部门,由各工作部门来主管指定的事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是政府众多行政主管部门中的一个,因此对城市规划行政行为与其他政府公共行政行为的相互关系要有正确的认识,并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1.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与城市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执行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管理本行政区内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根据法律的这些规定,应当明确,地方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是同级地方人民政府领导下的一个工作部门。地方人民政府的行政权限和责任要高于部门行政的主体。,2.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部门行政主管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往往设有多个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来分管不同的事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各行政主管部门是平行的职能机构。各个机构依据法律授权或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的指定,各有其主管的事务范畴,互不覆盖,各部门应当各司其职,互不越权。但是,城市规划与计划、土地、房产、环保、环卫、防疫、文化、水利等许多方面的工作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各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需要相互衔接和配合。各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行为均是代表政府的行为,要体现行政统一的原则。这就要求:,(1)各级主体所制定的行政法律规范的内容要相互协调、衔接,不能相互抵触和冲突,不同主体制定的行政法律规范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遵守立法的内在等级秩序。(2)各级各类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活动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来进行,及时沟通联系。并且,一旦行政行为成立后,非经法定程序改变,无论是管辖该事务的主体,还是它的上级行政主体或下级行政主体,以及其他行政主体,都要受其内容的拘束,不得作出与之相抵触或相互矛盾的另一行政行为。,(四)行政区划及城市建置,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与行政区划及城市的建置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节介绍行政区划的基本知识及城市的设置标准。,1.行政区划的概念 行政区划是国家的结构体制安排,是国家根据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的需要,遵循有关的法律规定,充分考虑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人口、民族、文化、风俗等客观因素,按照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成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并在各级行政区域设置相关的地方机关,实施行政管理。,2.行政区划的基本要素(1)一定规模人口和面积的地域空间 人口和地域是行政区的最基本要素。任何一级行政区必须拥有一定规模的人口和一定的领土范围,人口多少和面积大小是行政区域划分的基本依据。世界上有极少数面积很小或人口很少的国家,如梵帝冈和新加坡等,这些国家没有必要再划分地方行政区域,也就不存在行政区划。但应当指出,作为行政区划的地域空间要素与自然区域、经济区域的空间要素相比,其范围应有明确的、封闭的边界线,即行政区域界线。不仅在地图上能明确标出,而且在实地也应有相应的界线和标志,这就是行政区的法定界线。国与国之间有法定的边界线,一国之内各级行政区之间也应有法定边界线。我国至今尚有一些行政区之间没有明确的法定边界线,往往导致相邻行政区之间的边界争议,成为不安定的一个因素,应当设法逐步加以解决。,(2)一个设有相应行政机构的行政中心 各级行政区都应有一个行政中心,它是该行政区行政机关的驻地。在驻地设有相应的行政机关,包括权力机关(立法机关,我国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政机关(地方政府,我国为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司法机关(检察院、法院)。行政中心是本级行政区的政治、行政核心,也是区内重要的城镇,在中国则多为最大的中心城镇。如果在行政中心设置的行政机关是一级准政府机构,即上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如地区行政公署、街道办事处等,则可称之为准行政区。一个行政区域内行政中心的选择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行政区域的行政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在中国特有的“行政区经济”模式下,处理好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关系极为重要。,(3)一个明确的上下级隶属关系的行政等级 行政区划是国家结构体系的反映,在统一的行政区划结构体系中,地方行政单位之间上下级的从属关系构成一个国家的地方行政层次。某一层特定的行政区的隶属关系表明其行政地位,这即为行政等级。实行联邦制的国家,如美国,行政区划的等级并不十分重要和敏感。中国是社会主义的单一制国家,上下级隶属关系及其行政等级则十分重要。不同的行政权力,干部的级别和待遇也不相同。中国的宪法规定,地方行政建制和行政区划分为四级,即省级、地级、县级和乡级。同是城市建制,其行政等级有省级(直辖市)、地级和县级。,(4)一个与行政建制相对应的行政区名称 国家出于不同的目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设置了各种地方行政建制,任何一个行政区必须有一个与地方行政建制相对应的名称(通名与专名)。行政建制通过行政区的通名加以反映,行政区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行政区的行政等级和行政区的性质(类型)。不同国家的地方行政建制有不同的名称(通名),我国的行政区通名可分为四类:()地域型通名:省、县、乡;()城镇型通名:直辖市、市、市辖区、镇;()民族型通名: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自治旗、民族乡;()特殊型通名: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工农区、特区、林区等。此外尚有反映准行政区的通名:地区行署、盟区公所、街道办事处等。,任何一级、任何性质(类型)的行政区都必须同时具备上述四大要素。如江苏省,“江苏”为专名,“省”为通名;江苏省的行政区域范围面积为10.26万平方公里,与邻省市(浙江、上海、山东、安徽)有严格的边界线;其行政中心(省会)为南京,设有相应的行政机关;为国家一级行政区。,3.设市标准,1993年民政部提出和国务院批准的设立县级市的标准为:(1)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400人以上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撤县。(a)县人民政府所在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12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8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30,并且不少于15万。(b)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80,并且不低于15亿元(1990年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10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20以上;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100元,总收入不少于6000万元,并承担一定的上解支出任务。,(c)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用率不低于65,道路铺装率不低于60,有较好的排水系统。(2)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00-400人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撤县。(a)县人民政府所在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10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7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30,并且不少于12万。(b)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70,并且不低于12亿元(1990年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20以上;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80元,总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并承担一定的上解支出任务。,(c)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用率不低于60,道路铺装率不低于55,有较好的排水系统。(3)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00人以下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撤县。(a)县人民政府所在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8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6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20,并不少于10万。(b)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60,并不低于8亿元(1990年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20以上;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60元,总收入不少于4000万元,并承担一定的上解支出任务。,(c)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用率不低于55,道路铺装率不低于50,有较好的排水系统。(4)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设市时适当放宽:(a)自治区人民政府或地区行政公署驻地。(b)乡、镇以上工业产值超过4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25亿元,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超过1亿元,上解支出超过50,经济发达,布局合理的县。(c)沿海、沿江、沿边境重要的港口和贸易口岸,以及国家重点骨干工程所在地。(d)具有政治、军事、外交等特殊需要的地方。具备上述条件之一的地方设市时,州(盟、县)驻地镇非农业人口不低于6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4万。,(5)少数经济发达已成为该地区经济中心的镇,如确有必要,可撤镇设市。设市时,非农业人口不低于10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8万,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500元,上解支出不低于财政收入60,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高于90。(6)国家和部委以及省、自治区确定予以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和财政补贴县原则上不设市。(7)设置市的建制,要符合城市体系和布局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地质、地理环境条件。,设立地级市的标准为:市区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25万人以上,其中市政府驻地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20万人以上。工农业总产值30亿元以上,其中工业产值占8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在25亿元以上;第三产业发达,产值超过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35以上;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2亿元以上,已成为若干市县范围内中心城市的县级市,方可升格为地级市。设立县级市及地级市的标准中的财政收入指标将根据全国零售物价指数上涨情况,由民政部报经国务院批准适时调整。,三、城市规划实施的机制和原则,(一)城市规划实施的机制 城市规划的实施,需要有一定的手段和作用力,即称之为城市规划实施的机制。从中外城市规划实施的经验看,城市规划实施的机制具有多角度、多层面、作用相互补充的特征。,1.城市规划实施的行政机制(1)城市规划实施与行政机制 城市规划主要是政府的行为,在城市规划的实施中,行政机制具有最基本的作用。我国宪法赋予了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管理本行政区的城乡建设的权力。城市规划法更是明确地授予了城市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组织编制、审批、实施城市规划方面的种种权力。所谓城市规划实施的行政机制,就是城市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宪法、法律和法规的授权,运用权威性的行政手段,采取命令、指示、规定、计划、标准、通知许可等行政方式来实施城市规划。,(2)行政机制的法理基础 行政机制的基础在于政府机关享有的行政行为的羁束权限及自由裁量权限,即政府的行政行为既有确定性和程序性的一面,又有可以审时度势和灵活应对客观事物的一面,可通过个案审定来作出决策,城市规划行政机构依法享有的羁束权限及自由裁量权限的存在是规划实施的行政机制的法理依据。,(3)行政机制的有效的条件 行政机制发挥作用,产生应有的效力,需要有几个条件,主要为:(a)法律、法规对行政程序和行政权限有明确、完整的授权,使行政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b)行政管理事务的主体明确、行政机构的结构完整,有相应的行政决策、管理、执行、操作的层级,从而使行政管理真正落到实处。(c)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支持和服从国家行政机关的管理。在出现行政争议的时候,可以通过法定程序加以解决。,(d)有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依法的行政行为是具有法律效果的行为,行政行为成立后,行政主体必须有权采取一定的手段,使行政行为的内容得到完全的实现。城市规划等具体行政行为虽是以规划行政主体的名义作出,但又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因此,需要有国家强制力为保障。,2.城市规划实施的财政机制 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在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与各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这种分配关系与一般的经济活动所体现的关系不同,它是以社会和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治、行政权力而进行的一种强制性分配。因此,也可以说,财政是关于利益分配和资源配置的行政。,财政机制在城市规划实施中有着重要地位,表现为:(1)政府可以按城市规划的要求,通过公共财政的预算拨款,直接投资兴建某些重要的城市设施,特别是城市重大基础工程设施和大型公共建筑设施。(2)政府经必要的程序可发行财政债券来筹集城市建设资金,以加强城市建设。(3)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杠杆来促进或限制某些投资和建设活动,以实现城市规划的目标。如开征建筑税、投资方向调节税,或免征部分房产开发项目的营业税和交易契税等。前者是为了限制某些投资和建设活动,抑制过热的开发,后者是为了扩大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促进存量房产的消化。它们都与城市规划的实施有关。,3.城市规划实施的法律机制 城市规划实施的法律机制与行政机制相衔接,但有不同的内涵。城市规划实施的法律机制体现为:(1)通过行政法律、法规的制定来为城市规划行政行为授权和提供实体性、程序性依据,从而为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经济、社会、环境的健全发展提供条件。(2)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为了促使城市规划有效、合理地实施,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可以依法对城市规划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提出行政诉讼。司法程序是城市规划实施中维护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利益的最后保障。(3)法律机制也是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的执行保障。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受规划行政处罚的违法建设工程当事人在接到处罚通告后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4.城市规划实施的经济机制 经济机制是指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是以自愿等价交换为原则。城市规划实施中的经济机制是对行政机制、财政机制及法律机制的补充,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行为。城市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既是规划行政主体,同时又享有民事权力。城市规划实施中经济机制的引进,是政府部门主动运用市场力量来促进城市规划目标的实现。,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城市规划实施中经济机制主要表现为:(1)政府依法律规定及城市规划的控制条件有偿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从而既实现了符合规划的物业开发,又可为城市建设筹得资金。(2)政府借贷以解决实施城市规划的资金缺口。借贷是要还本付息的,所以是一种民事的经济关系。(3)城市基础设施使用的收费,包括各种附加费,通过有偿服务来筹集和归还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并维持正常运转。从而使城市规划确定的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实施。(4)通过出让某些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权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有偿出让基础设施的经营权,以及采用BOT方式(即让非政府部门来投资建设,并在一定期限内经营某些城市设施,经营期满后再将有关设施交返给政府部门)。,5城市规划实施的社会机制城市规划实施的社会机制是指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参与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服从城市规划、监督城市规划的实施的制度安排和作用力量。城市规划实施的社会机制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制定,有了解情况反映意见的正常渠道。人民政协等社会团体在制定城市规划和监督城市规划实施方面的有组织行为。新闻媒体对城市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报道和监督。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做到政务公开,并有健全的信访、申诉受理和复议机构及程序。,(二)城市规划实施的原则 城市规划实施是在城市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导下的工作,因此城市规划实施的原则主要是针对政府部门而言的行政原则。对于什么是城市规划实施的原则还需进一步研究,并经实践检验。但以下几条原则显然是城市规划行政中必须遵循的。,1.行政合法原则行政法首要的和基本的原则是行政合法性原则,它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在行政管理中的体现和具体化。行政合法性原则的核心是依法行政,其主要内容是:(1)任何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都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律,在法定范围内依照法律规定办事。(2)任何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都不能够享有不受行政法调节的特权,权利的享受和义务的免除都必须有明文的法律依据。(3)国家行政机关进行行政管理必须有明文的法律依据,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法律对行政机关行为的规定与行政相对人的规定不一样,对于行政机构来说,只有法律规定能为的行为,才能为之,即“法无授权不得行、法有授权必须行”。而对于行政相对人来说,只要法律不禁止的行为都可以为之,只有法律明文禁止的行为才不能为之。因为行政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它以影响公民的权益为特征。为了防止行政机关行使权力时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就必须对行政权力的使用范围加以设定。,(4)任何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都是行政违法行为,它自发生之日起就不具有法律效力。一切行政违法主体和个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行政合理原则如果说行政合法原则解决了行政机关行政行为合法性的问题,那么行政合理原则的宗旨在于解决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合理性问题。这就是要求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在合法的范围之内还必须做到合理。,行政合理原则的具体要求是:行政机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不仅应事实清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范围内作出行政决定,而且要求这种决定符合立法目的。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存在有其客观基础,行政行为固然应该合法,但是任何法律的内容都是有限的。由于现代国家行政活动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别是象城市规划行政这类管理的专业性、技术性因素很多,立法机关没有可能来制定详尽的、周密的切实可行的法律规范。为了保证对国家的有效管理,行政机关需要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裁量权。行政机关需要有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复杂局面的行为选择权。此时,行政机关应在法定的原则指导下,在法律规定的幅度内,运用自由裁量权,采取适当的措施或作出合适的决定。,赋予国家行政机关以自由裁量权,以便使国家行政机关将普遍性的法律、法规适用于具体的、个别的法律事实。但必须对自由裁量权利的使用加以必要控制。以防止泛用,所以在现代行政法制的发展中,普遍接受了行政合理的原则。行政合理原则的具体要求是: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在合法的范围内还必须合理。合理的具体要求是:行政行为要符合客观规律,要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有充分的客观依据,要符合正义和公正。,在某些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采取超越法定要求和正常秩序的措施。例如,抢险工程可以先施工后补办规划许可证。不合理的行政行为属于不适当的行为,作出不合理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3.行政效率原则 遵循依法行政的种种要求并不意味着可以降低行政效率。廉洁高效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要求,提高行政效率是许多国家行政改革的基本目标。为追求效率,行政管理机关一般都采用首长负责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决策,按法定的程序办事,遵守操作规则,将大大提高行政效率,有助于避免失误和不公,并可减少行政争议,4.行政统一原则 行政统一原则分为三项内容。(1)行政权统一: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权力分工原则,行政权由行政机关统一行使。(2)行政法制统一:行政法制的统一是指行政法律制度的统一。我国行政法律规范由多级主体制定。这就要求各级主体所制定的行政法律规范的内容要相互协调、衔接,不能相互抵触和冲突;不同的主体制定不同效力等级的行政法律规范要遵守立法的内在等级秩序。此外,城市规划的建设管理要与已批准的城市规划相统一。,(3)行政行为统一:行政权力的属性要求在行政机关内部要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一个国家的管理是否有效,取决于它的行政行为是否统一。行政统一原则要求政府上下级之间要有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要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此外公务员的行为要与行政机关一致。,5行政公开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总纲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行政公开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原则在行政法上的体现,我国行政公开的原则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各种职权行为除法律特别规定的外,应一律向社会公开。具体要求为:(1)行政立法程序、行政决策程序、行政裁决程序和行政诉讼公开。,(2)一切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必须向社会公开,未经公布者不能发生法律效力,更不能作为行政处理的依据。(3)国家行政机关及公务员在进行行政处理时,必须把处理的主体、处理的程序、处理的依据、处理的结果公开,接受相对人的监督,并告知相对人对不服处理的申诉或起诉的时限和方式。(4)行政相对人向行政主体了解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时,行政主体有提供和解释的义务。,主要参考文献1 修义庭等.法学概论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2 温晋锋.行政法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3 孙宁华主编.权力与制约行政法研究.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年。4 让-保罗拉卡兹.城市规划方法.商务印书馆.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