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ppt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南极,北极,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单圈环流,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2、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赤 道 低 压 带,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东,南,信,风,中,纬,西,风,极 地 东 风,3、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2326N,2326S,6634S,6634N,0,4、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夏至,春秋分,冬至,1、季节移动的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 而南北移动引起的。2、季节移动的规律:6月22日 北移 北半球(夏季):向高纬移动 南半球(冬季):向低纬移动12月22日南移 北半球(冬季):向低纬移动 南半球(夏季):向高纬移动,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单圈环流2、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3、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4、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南北半球 夏季向高纬移动,冬季向低纬移动,地球表面均匀的情况下:,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夏季:大陆增温快于海洋,低压,高压,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夏季:大陆上形成的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冬季:大陆冷却快于海洋,高压,低压,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冬季:大陆上形成的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一月,七月,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副 极 地 低 气 压 带,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东亚季风,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东亚季风,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东亚季风,三、大气环流的作用,大气环流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热量平衡和水平衡;同时对天气和气候有很大影响。,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是指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信 风,中纬西风,极地东风,副热带高压指向赤道低压,干燥,副热带高压指向副极地低压,温湿,极地高压指向副极地低压,冷干,00附近,赤道低气压带,热力原因热低压,上升,湿热,300附近,副热带高气压带,动力原因热高压,下沉,干热,600附近,副极地低气压带,动力原因冷低压,上升,温湿,900附近,极地高气压带,热力原因冷高压,下沉,冷干,赤道地区气流上升,终年高温多雨,副热带高压控制,赤道低气压带与东北信风交替控制,副热带高压与西风交替控制,西风控制,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受极地气团控制,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或冰洋气团控制,纬度最高,太阳辐射弱,受冰洋气团控制,距海洋较远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热带终年高温;亚热带冬暖夏热温带冬冷夏热;寒带终年严寒,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特点?夏雨型、冬雨型、年雨型,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以最高气温出现的月份确定所属半球以最冷月气温确定所属温度带:最冷月气温在15C以上热带最冷月气温在0C 15C之间亚热带或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C 以下温带或寒带气候最热月气温在5C 以下寒带以降水状况确定气候类型:a年雨型全年每个月降水较均匀,有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b夏雨型夏季多雨,有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c冬雨型冬季多雨,主要是地中海气候d少雨型全年降水量少,有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这两个地区的气候都受到西风带的控制,但是在北美太平洋沿岸,西风受到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加之洋流的影响,使温带海洋性气候呈南北狭长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而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