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基础知识讲座课件.ppt
计量基础知识,第一章 计量的概念第二章 法定计量单位第三章 量值传递及量值溯源第四章 计量检定的法制管理第五章 计量器具产品管理,第一章 计量的概念,第一节 测量、计量、计量学,一、测量 1、测量需求的提出;2、定义: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3、测量的方式:1)根据结果的获得方式分:直接和间接测量;2)根据测量条件可分:等精度和非等精度;,二、计量 1、计量需求的提出;2、定义:实现单位统一,保障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3、特点:准确性、一致性、溯源性、法制性;4、对象:目前主要是物理量;三、计量学 1、定义:关于测量的科学;2、研究的对象:单位制、计量基(标)准、误 差理论、测量方法、物理常数等 3、分类:1)科学计量(基础性、探索性、先行性的计量科学研究);2)工程计量(各种工程、工业、企业中的实用计量);3)法制计量(与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有关的计量。涉及计量单位、计量器具、测量方法、及实验室法定要求等),目的:贸易结算、安全防护、一量卫生、环境监测、资源控制、社会管理等有关的测量工作公正性、可靠性,根据观测的量可分:十大类计量;,几何量计量(长度、角度、工程参量)力学计量(质量、力值、硬度、压力、振动与冲击转速、流量、容量)温度计量电磁计量(电学、磁学)无线电计量时间频率计量化学计量(标准物质、标准方法、标准数据、化学计量计量器具)声学计量光学计量电离辐射计量,第二节 计量管理,一、计量管理的概念 1、概念:协调计量技术、计量经济、计量行政 和计量法制间关系的总称;2、内容:1)计量保证;2)计量监督;3、特征:1)统一性;2)准确性;3)法制性;4)社会性;5)权威性;6)技术性;7)服务性;8)群众性.,第三节 我国现行计量法规体系,一、计量行政法规体系组成 1、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2、法规 3、规章 二、计量技术法规体系组成 1、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2、计量检定规程;3、国家计量技术规范,第二章 法定计量单位,第一节 法定计量单位的内容,一、法定计量单位的概念:是指国家法律承认,具有法定地位的计量单位,它是以法令的形 式规定允许使用的计量单位。二、构成 1、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2、国际单位制的辅助单位和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3、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4、由以上单位构成的组合形式的单位;5、由词头和以上单位构成的单位;(20个词头),SI基本单位,1、时间:分、小时、天;2、平面角:秒、分、度3、旋转速度:转每分;4、长度:海里;5、速度:节;6、质量:吨、原子质量;7、体积:升;8、能量:电子伏;9、级差:分贝;10、线密度:特(克斯);11、土地面积:公顷;,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16个),第二节 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方法,一、单位和词头的中文名称的使用 1、读写顺序的要求;kW.h kg/m3 2、数学符号名称读写;N.s J/(kg.)t/m3 3、常用词头的读写;二、单位和词头的符号的使用 1、书写形式;2、注意事项;1)正体,无复数;2)一般小写,3)人名时大写;4)词头的使用;,三、法定计量单位使用规则 1、单位名称和符号的使用场合;2、组合单位加词头原则;MN.m 3、单位名称或符号作为整体使用;20 4、不能单独和重叠使用词头;20F 四、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1、若是单位名称则不应出现任何数学符号,可 以用全称或简称;牛顿.米 牛.米 2、若是单位的中文符号,名称用简称,没有简 称可以用全称;3、单位的国际符号和中文符号不能混用;,第三章 量值传递及量值溯源,第一节 概述,一、量值传递 1、量值传递的概念:就是通过对计量器具的检 定(或 校准),将国家基准(标准)所复现的计 量单位量值,通过计量标准逐级传递到工作计 量器具的过程.2、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3、与实现量值统一的关系;4、与计量执法、科技发展的关系;5、量值传递实现的方式:a)检定;b)校准;,二、量值传递的意义 1、保障国家计量单位制的统一的重要手段;2、保证量值结果准确可靠的基础;3、没有量值传递,量值也就无源可溯;,三、量值传递系统 1、系统构成 a)机构(依法设置、依法授权、自主设 立)b)大区计量检定机构(华北、东北、华南、中南、西南、西北、华东);c)检定系统表;d)基准、标准装置;2、系统链国家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工作计量器具,四、量值传递的方式 1、决定量值传递方式的因素 a)十大类计量(几何量、温度、力学、电 磁、电子、时间频率、光学、电离辐射、声学、化学);b)科学技术的水平;2、我国量值传递的主要方式:a)实物标准逐级传递;b)有证标准物质传递;c)发播标准信号传递;d)用传递标准(map法)传递;,五、量值溯源 1、概念: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连续比 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 定的参考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2、溯源性的提出 a)量值的有效性;b)量值的可靠性;3、溯源的目的量值统一、准确可靠;4、量值溯源实现的方式:检定、校准、比对等,六、量值溯源的必要性 1、是测量结果经济、价值具体体现;2、是量值统一、准确可靠手段之一。,七、量值溯源与量值传递的比较 1、量值传递含是自上而下的,内含有强制性的 成分,量值溯源自下而上的,自发性的、自 主自求的;2、量值传递含检定和校准两种方式,量值溯源 未作设定;3、量值传递按等级传递,量值溯源可以越级上 溯;4、量值传递体现器具管理,量值溯源体现数据 管理;,八、量值传递和量值溯源的共同点:无论是量值传递或者量值溯源,都能通过连续的比较链与国家计量基准(或国际计量基准)联系起来。两者都是实现量值统一、提供计量保证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九、量值传递与量值溯源的几种方法:P75 1、用实物计量标准进行检定或校准 实物量具以固定形态复现或提供给定量一个或多个已知值的器具。2、发放标准物质(CRM)标准物质具有一种或多种足够均匀和很好地确定了的特性,用以校准测量装置、评价测量方法或给材料赋值的一种材料或物质。3、播发标准信号。4、量值比对。(P76)比对在规定条件下对相同准确度等级的同类计量基准、计量标准、或工作计量器具的量值进行相互比较。十、计量检定系统表与溯源等级图:P78,第二节 计量基准与计量标准,一、国家基准 1、概念:是指用以复现和保存计量单位量 值,经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批准,作为 统一全国量值最高依据的计量 器具;2、必备条件 a)高稳定性;b)最高准确度;c)有复现 和保存计量单位量值的功能;d)经批准,3、分类 a)主基准;b)副基准;c)工作基准;4、建立方式 a)依法建立;b)授权建立;5、管理 a)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b)计量基准管理办法;,二、计量标准 1、概念:是将计量基准(标准)的量值传递给 工作计量器具的一类计量器具。2、必备条件 a)较高稳定性;b)具有传递功能;c)经批准 3、分类 a)按法律地位分:社会公用、非社会公用;b)按等级分:原级(最高)、次级;4、建立:依法建立,授权建立。,5、管理 a)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b)计量标准考核办法;6、考核程序 a)申请;b)初审(一个月);c)受理(规程);d)指定承担考核机构(建有计量标准);e)考核(现场考核、函审);f)审核发证。7、考核的依据:计量标准考核规范(JJF1033-2001);,8、主持考核、组织考核及承担考核单位 a)主持考核单位:即受理申请、发证的计量行 政部门;b)组织考核单位:组织实施考核的计量行政 部门;c)承担考核单位:计量检定技术机构;9、考核结果的处理 a)考核合格的,发计量标准考核证书;b)不合格的,限期整改;10、证书的效力和有效期 a)具备特定条件下的传递资格;b)35年;,11、计量标准的复查考核 a)证书有效期满前6个月提出申请;b)向原核发计量标准考核证书的计量行 政部门申请复查;c)考核要求与新建要求一致;,第三节 计量检定、校准和比对,一、计量检定 1、计量检定在计量工作的地位;2、概念: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 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 具检定证书;3、计量检定的实施 a)送检;b)现场检定;,二、计量检定的方法 1、整体检定法:直接用基准或标准进行检定;2、单元检定法:对计量器具不同的计量单元进 行检定,综合单元误差,评价 合格与否;其适用:a)按定义法建立的计量标准;b)整体检定不满足或不合格的;三、计量检定的特点 a)对象-计量器具(含标准物质);b)目的-计量单位制统一,量值准确可靠;c)依据-计量检定规程;d)结论-合格与否;e)属法制计量术语;,四、计量检定的分类 1、按法制管理的要求分 a)强制检定;b)非强制检定;2、按检定的目的和特性分 a)首次检定:对未曾检定过的新计量器具的 检定,其实施可在出厂、销售和使用前;b)后续检定:计量器具首次检定以后的任何 一次检定。它包括周检、修理后的检定、有效期内的检定(如仲裁检定);仲裁检定:以裁决为目的,解决因计量准确度 而引起的纠纷,用基准(社会公用 计量标准)进行的检定。,五、检定周期的确定和检定结果的处理 1、检定周期确定的因素 a)计量器具的长期稳定性;b)使用环境条件;c)使用频度;d)历年检定情况;e)维护保养水平;2、检定结果的处理 a)经检定合格的处理;b)经检定不合格的处理;,六、计量检定的印、证的性质,作用和种类P91 1、性质:计量检定的印、证是计量检定机构出 具的,证明计量器具合格与否的法制 性、权威性标志。2、作用:a)确定计量器具产品能否销售或交付 使用的凭据;b)判断计量器具能否投 入使用的根据;c)处理计量纠纷,调 解或仲裁案件的依据;3、种类:a)检定证书;b)检定合格证;c)检定 合格印;d)检定结果通知书;e)注销 印;f)检定/校准证书;,七、校准 1、概念:在规定的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或 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或参考 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标准所复现 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2、目的:a)确定示值误差;b)给相关物质赋值;c)实现溯源;3、校准的依据 a)校准规范;b)约定采用的合格评定标准;,4、校准和检定主要区别 a)校准无法制性,检定有法制性;b)校准主要用以确定计量器具示值误差,检 定是对计量器具全面评定;c)校准主要依据校准规范和约定采用的合格 评定标准,检定必须依据检定规程;d)校准不判断计量器具合格与否,检定结论 必须明确合格与否;e)校准出具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检定出具 检定证书、合格证、合格印或检定结果通 知书;5、计量校准规范的编写规则,九、比对 1、概念:在规定的条件下,相同准确度等级的 同类计量基准、计量标准或工作计量 器具间的量值进行比较;2、比对的实施:缺乏高一等级计量标准时,通过 比对来实现量值的统一;3、与检定的比较 a)比对用同类、同准确度的计量器具进行量 值比较,检定用高一级计量标准进行量值 传递;b)比对是确定量值的一致性,检定是全面评 定计量性能合格与否;,第四节 计量技术法规及其管理,一、概述 1、计量技术法规的地位;2、计量技术法规的作用;3、分类 a)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b)计量检定规程;c)计量技术规范;,二、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 1、概念:从国家计量基准到各级计量标准直到 工作计量器具的检定主从关系所作的技术规 定,称为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2、作用 a)规范量值传递和溯源的行为;b)建立量传体系的依据(建标、制定计量技 术法规、进行检定校准的重要依据);3、制定: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组织制定。4、国家计量检定系统现状(93个),三、计量检定规程 1、概念:是用于评定一种或一类计量器具合格 与否所作的技术规定;2、作用:a)规范检定程序和方法;b)保证计量器具量值准确可靠;3、分类:a)国家;b)部门;c)地方;4、制定 5、适用范围,四、国家计量技术规范 1、分类 a)通用计量技术规范;b)专用计量技术规范;2、作用:a)规范方法和程序;b)保证所有相关工作的一致性;,第四章 计量检定的法制管理,第一节 强制检定与非强制检定的概念,一、计量立法基本原则 1、就地就近,经济合理的原则;2、统一立法,区别管理的原则;二、强制检定的概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 量法第九条第一款的规定“县级以上政府 计量行政部门对属于强制检定范围的计量器 具实行强制性定点定期的检定。”,三、非强制检定的概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计量法第九条第二款的规定“由使用单位对 强制检定范围以外的其他依法管理的计量器 具自行进行的检定。”四、强制检定和非强制检定的区别 1、强制检定是定点的,非强制检定非定点;2、强制检定是定期的,非强制检定检定周期可 调的;3、强制检定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实行监管,非 强制检定由使用单位自行依法管理;,第二节 强制检定与非强制检定的范围,一、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范围 1、社会公用计量标准;2、部门、企事业单位最高计量标准;3、用于四个方面,并列入强制检定的工作计 量器具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共61项118 种;二、非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范围 凡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法管理计量器具目录,除强检目录以外的计量器具。,第三节 强检与非强检的意义,一、强检的意义 1、保障计量监督的公正性、有效性;2、保障单位内部量值的统一;3、保障国家、集体和广大群众的利益;二、非强检的意义 1、维护正常的生产、科研、经营秩序;2、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三、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管理 1、调整原则:根据国家局2000182号文件 a)连续两个检定周期合格率低于95%,或连续两个周期检定不合格的计量器具,可缩短其检定周期,但不得低于规程规定周期的50%,连续两个检定周期合格率在97%以上,或连续三次周期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应恢复执行规程规定的周期;b)经省质量技术技术监督局审核批准备案后,方可调整相应的检定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