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ppt
6.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张春兴 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年5月第1版。7.教育心理学第8版 Anita Woolfolk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8.教育心理学,斯滕伯格 著 校图书馆有书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网站http:/,高等教育心理学课主要学习的内容,第一编 心理学与高等教育第二编 高等学校学习心理第三编 高等学校教学心理第四编高等学校德育心理,教学主要内容,解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掌握什么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理解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第一章心理学概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第一节 人类心理现象一、个体心理系统(p.2)个体心理现象可分成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四个方面。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的区别在于其稳定性。心理过程是流动的,动态的、变动不居的;心理特征是相对稳定的、人各不同的;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居于其间。,(一)心理动力(个性心理倾向性)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是人对现实的倾向、朝向、态度。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世界观。,(二)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心理过程分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1)认识过程:指人认识现实的各种形式: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2)情绪情感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可分为情绪和情感。情绪又有激情、热情、应激等形式。高级情感就其内容来说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客观事物是情绪、情感的客观来源;人的需要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认知在情绪情感产生中起中介作用。,(3)意志过程:自觉的确定目的、克服困难,通过有意识地调节行动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体现在对行为的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基本意志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三)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如忧郁、孤寂的心境;犹豫不定的抉择;睡眠、催眠与觉醒状态;注意集中与分散状态。,(四)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特征就是人们在认识、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的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比较稳定,具有个体差异。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影响各种活动成效的认识性能力叫智力。气质:个人在心理活动与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动力性特征,及在速度、强度、稳定性、指向性方面的个性特征。气质受生理素质影响较大。典型的气质类型有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性格: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二、西方心理学流派,(一)构造主义 创始人是冯特(W.Wundt),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铁钦纳()。主张心理学研究人的意识经验。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科学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怀抱并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二)机能主义 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James),代表人物有杜威(J.Deway)。主张心理学研究意识,但不把意识看作是个别心理元素的复合,而是看作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三)行为主义 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Watson),代表人物还有斯金纳()。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无头无脑的心理学)。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四)精神分析学派 创始人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S.Freud)。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的分析,重视对无意识的研究。强调性本能的作用。,(五)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有马斯洛(A.Maslow)、罗杰斯().认为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人的尊严、价值、自由意志、自我实现等。主张采用整体分析法。,第二章教育心理与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对象一、教育心理学对象 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任务不同;2教育对象不同;3社会职能不同;4地位作用不同;5培养方式不同.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问题:请谈谈你对教育心理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的认识。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具有“高”和“专”的特点;3、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4、高等教育心理学要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直接为社会服务)和适应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二)高等学校学习心理研究(三)高等学校教学心理研究(四)高等学校德育心理研究(五)高等学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估,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高等教育心理学对大学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活动有什么作用?(一)有助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二)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含哪些环节?心理学在其中起什么作用?1.明确教学目标 2.分析任务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4.设计课程 5.教学 6.评价,心理学可以为教学过程科学化提供依据:1.明确教学目标:依靠心理学知识,可以正确规定和陈述目标。2.分析任务:依靠心理学知识可以分析达到目标所需要的从属概念、基本技能、主要策略。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借助各种测量工具,确定学生知识、动机、技能、身心发展的准备状态。,4.设计课程:借助心理学知识,选择适当教学媒体,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过程。5.教学:呈现教材,激发动机,引起反应,给予强化。6.评价:借助心理测量的知识,制定或选择恰当的测评工具,对测评结果作合理的解释。,教育心理学历史上重大事件1.瑞士教育家裴斯特洛齐(J.M.Pestalozzi,1746-1827)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2.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把这一主张付诸实现,提出教育的四个形式阶段,后由其学生定型为广为流传的五段教学法(准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联想-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系统-做出概括和总结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3.1867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1824-1870)发表了人是教育的对象,指出生理学、心理学、逻辑学是教育的“三个主要基础”,而心理学“当然站在一切科学的首位”;4.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问世,标志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诞生;5.1924年廖世承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研究的具体方法 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四种。,第三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第一节 教师的社会角色(一)角色 角色,亦称社会角色,它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二)教师角色 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这是教师职业的中心角色。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3榜样和模范公民。4学生灵魂塑造者。5,教育科学研究人员。,二、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一)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二)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在讨论教学风格时,经常涉及到两个问题:1、讲演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2、以学生集体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风格。,(三)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罗森塔尔(Rosenthal 美国心理学家)效应(1968年做的试验):教师对学生寄以期待,学生就会发生相应于这种期待的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四)教师的举止言谈对学生的影响,三、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一)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 1角色认知阶段。认知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区别;2 角色认同阶段。不仅有认知,而且有情感上的体验;3角色信念阶段。坚信教师职业在促进儿童与青少年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二)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1全面正确认识教师职业;2 树立学习榜样;3积极参与教育实践。,教师的能力素质,一、教师的教学效能感(p.51)什么是教学效能感?影响教学效能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教学效能感来自班杜拉(A.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个人对自己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与信念。结果期待与功效期待,班杜拉区分了功效期待与结果期待.结果期待指一个人对某一特定的行为将造成某种结果的估计;功效期待指一个人能成功地执行某种可以产生一定结果的行为信念.,教学效能感的构成: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一般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作用的看法,相当于班杜拉所说的“结果预期”;(随着教学时间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个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相信自己具有通过努力教好学生的能力,相当于班杜拉所说的功效预期。(随着教学时间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教学效能感影响教师的工作动机、情绪体验、经验积累。,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1、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2、良好的人际关系;3、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4、个人的成功经验;5、同行的替代经验;6、他人鼓励和劝说。培养有关技能:发展敢于尝试的精神;获得成功经验;获得反馈;观察他人成功范例;受到鼓励;减少焦虑等,都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发展与提高,1、外部环境:全社会必须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必须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规则并严格加以执行努力创立进修、培训条件2、教师自身:要树立形成科学的教育观,不断地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增强自信心:向他人学习、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二、教学的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反思有三种:1、对活动的反思;2、在活动中的反思;3、为活动反思。,教学反思的过程(教学反思的四个环节):具体经验阶段观察分析阶段抽象的重新概括阶段 积极的验证阶段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反思最集中地体现在观察和分析阶段。,教学反思的成分1认知成分。它指教师如何加工信息和做出决策。2批判成分。指驱动思维过程的基础。3教师的陈述。教师的陈述反映教师自己的声音。教学反思的方法:1、反思日记;2、详细描述;3、实际讨论4、行动研究,三、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称为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监控能力能力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1、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2、教师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类型,根据教学监控的对象,可以把教学监控能力分为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两类:自我指向型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操作因素进行调控的能力。任务指向型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材料、教学方法等任务操作因素进行调控的能力。,根据作用范围,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可分为一般型和特殊型两类:,一般型指教师对自己作为教育者这种特定角色的一般性的知觉、体验和调控的能力。特殊型指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各具体环节进行反馈和调控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的结构因素,1计划性与准备性。2课堂教学的组织性。3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4沟通性。5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6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7职业发展性。,教学监控能力的特征,1能动性 2普遍性 3有效性,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 与趋势:1他控到自控;2从不自觉经自觉达到自动化;3敏感性逐渐增强;4迁移性逐渐提高。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1)角色改变技术;(2)教学反馈技术;(3)现场指导技术。,四、教育机智,(一)教育机智的涵义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教师的思想品质、性格与气质,教育机智基本原则,教育机智应该把握二个基本原则:第一,教师应遵循因势利导,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为达到正确教育效果的指导原则 第二,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有这样或那样的优点和长处,蕴藏着等待诱发的积极因素,教育机智的运用策略,1善于因势利导;2善于随机应变;3善于对症下药;4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问题与知识点,1.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专业能力?教师的基本能力要求:a.敏锐的观察力;b.准确的记忆力;c.丰富的想象力;d.优良的思维品质 教师的教育能力。a.教学设计能力;b.言语表达能力;c.组织管理能力d.因材施教能力;e.教学监控能力和反思能力;f.自我教育能力;g.教育科研能力;h.教育机智。,你认为高校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1)思想道德素养(2)科学文化素养(3)业务素质(4)心理素质,第三节 教师威信与师爱,一、教师威信(一)教师威信的涵义 教师的威信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二)教师威信的形成,1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2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3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有助于教师树立威信。4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影响威信的树立。5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三)教师威信的维护和提高,1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2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3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4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二、师爱,(一)师爱的涵义 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教育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二)师爱的特征1职业对象性;2原则性;3广博性。(三)师爱的心理功能 1激励功能;2感化功能;3调节功能;4榜样功能。(四)师爱的表现形式 1关怀和爱护学生;2尊重和信任学生;3同情和理解学生;4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2.怎样树立和维护一位大学教师的威信与尊严?3.高等教育心理学将对大学教师的工作起什么作用?,成为一名现代合格教师的条件,觉悟比什么都重要,制定合理的教育目的;科学文化素养是基础,选择科学教育内容;教育理论素养是专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优秀的教育能力,选择现代教育手段与途径;1、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2、了解和分析学生的能力;3、选择并运用教学原则及方法的能力;4、精彩的语言表达能力;5、非同凡响的组织能力。,现代教师应当避免的几种行为,1、专制、独断,不尊重学生的人格;2、放任、冷漠,只提供信息,不评价学生3、以自我为中心,以种种借口不为学生着想,不与学生沟通;4、对教育活动热情不高,不思提高自己的教育本领,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本领;5、封闭在自己的专业里面,不注意学科知识应用,也不主动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第二篇 高等学校学习心理 第四章 学习心理概述一、学习的定义(P.82)学习指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注意:1.学习总是意味着个体身上发生的某种变化;2.这种变化要维持一个相对持久的时间;3.这种变化不是由先天倾向、成熟等因素带来的。,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1、成人每天早晨做广播体操 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3、幼儿上幼儿园不再怕见生人 4、成人用筷子吃饭,说明:作业与学习 作业(Performance)是学习现象发生及其数量、质量的标志,它可以标志学习,但并不等于学习。,二、学习变量影响学习的因素与条件 1.认知变量与非认知变量 认知变量:认知结构、智商、智力发展水平、学习策略、认知方式。非认知变量: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情感特征、意志特征、人格特点。2.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 内部条件:智商、知识准备、学习态度、意志特征;外部条件:教材内容与编排方式、教师的特征、教学方法、集体风气、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文化背景。,认知方式举例,场依存型场独立型分析考量型囫囵吞枣型冲动型沉思型敏锐型平稳型冒险型谨慎型认知繁化型认知简化型宽容型偏执型主动求知型被动求知型统观策略型集中策略型谭顶良:学习风格论,三、学习的分类(p.84)1.我国的分类:知识的学习 智力技能的学习 动作技能的学习 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2.加涅(RMGagne)按学习结果的分类 言语信息的学习 智慧技能的学习 认知策略的学习 运动技能的学习 态度的学习,3.布卢姆的分类 认知领域的学习 运动技能领域的学习 情感领域的学习4.奥苏伯尔的分类 按照学习材料的性质及其与学习者知识经验的关系将学生的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又按照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全面把握学习目标和内容,树立全人教育观念.,全人教育(Whole-person education)是致力于人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从社会文化取向说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从学生个人成长取向上说是知、情、意、行整体发展的教育。,第五章 学习动机及其培养听课,讨论;解释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的结构和种类;掌握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特点知道如何培养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的含义(识记),定义:学习动机指个体发动、维持其学习活动并使其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结构:在学习动机结构中需要和诱因是两个主要的因素,而需要又是更为基本的。诱因是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那些客体、情景和条件。,二、学习动机的分类,1.高尚的、正确的动机与低级的、错误的动机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直接动机:分数、赞赏、奖励间接动机:求知、探索、成就、创造、贡献3.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由学习活动本身提供奖励所维持的动机。此时学习者的目的指向学习活动本身。外部动机:由学习活动以外的情境提供奖励所维持的动机。此时学习者指向学习活动以外的目的。4.亲和动机与成就动机 亲和动机:希望同社会中的人保持亲近关系的动机。成就动机:个人对于他认为是有价值的工作愿意去做,并力求有所成就的动机。,三、学习动机的作用,1.学习动机既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学习的充分的条件。但它是对学习起促进作用的重要条件。2.对于长期进行有意义学习来说,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3.学习动机不直接影响和改变学习中的认知过程,因而它对学习的影响是间接的。4.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有利于各种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倒U型关系 5.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表现在三方面(1)激活作用(2)指向作用(3)强化功能,四、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求知、友情交往、成就、自尊自主动机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求知、探索、成就、创造、贡献占主要地位3、学习动机的社会化:远大理想逐步树立4、学习动机职业化,学习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由默里(!938)提出。麦克来伦()对之加以研究。亚特金森()加以修正。他从成就动机中区分出两种不同的倾向:追求成功的动机倾向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倾向。,奥苏伯尔关于课堂学习中的成就动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含3种成分(P113)1.认知的内驱力: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的需要。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3.附属的内驱力:为了获得成人和同伴的赞许而把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学业成败归因理论 归因(Attribution)指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断过程。归因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Heider,F)在其对人际知觉的研究中首先提出的。凯利一致性、一贯性、特异性三度归因原则。归因理论是一种比较系统的认知动机理论。这一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动机的主要来源。,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结局原因的推断的过程叫学业成败的归因。归因可按三个维度分类:内外源、稳定性、可控性。维纳(Weiner,Bernard)使归因理论不断完善。(1)他将归因研究与动机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动机归因理论。(2)从自我归因扩大到人际归因。,归因影响个人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归因后果),归因后果又影响后继的行为。于是归因就具有动机功能。即:1.成功能力强自豪、自尊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2.失败缺乏努力内疚对成功的相对的高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3.成功运气好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4.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沮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缺乏对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成层次排列: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每个人都有使他的潜能得到实现的需要,这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属于自我实现需要。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力的源泉。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理论(识记),是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强化理论,强化的分类及后人对强化概念的扩展:(1)经典条件反射强化与操作条件反射强化(2)正强化与负强化(3)内部强化与外部强化(4)及时强化与延宕强化(5)连续强化与间歇强化(6)经验强化与替代强化(7)他人强化与自我强化(8)物质性强化与活动性强化,如何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识记),(一)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发挥目标激励作用(二)引起心理上的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三)通过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五)利用学习反馈和学习评定(六)利用学习竞赛和奖惩激发学习动机(七)与学生签订学习协议(八)在课堂教学中可供教师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技巧,本次课重点解决学习动机的问题讨论题一:学习的实质及其心理学意义讨论题二:怎样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第六章学习迁移及其促进(识记),学习重点:1、什么是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有哪些类型?研究迁移类型对高校教学有何帮助?2、大学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迁移?,学习的迁移,(一)学习的迁移及其分类(识记)1.定义:学习的迁移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2.分类(识记)1按照迁移的性质来划分,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2按照迁移的先后来划分,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3按照迁移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1)正迁移与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 也称干扰。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2)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平衡生态平衡逆向迁移: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动物植物丰富了概念(3)特殊迁移与一般迁移()特殊迁移:具体知识与动作技能的迁移,这是习惯与联想的延伸。一般迁移:原理和态度的迁移。这一类迁移是教育的核心。,(二)影响迁移的基本条件,1.两项学习具有共同因素 两项学习具有共同因素是迁移现象发生的必要的客观条件。两项学习,如果刺激相似,反应也相同或相似,则容易产生正迁移;如果刺激相同或相似,而反应不同或相反,则容易产生负迁移。启示:1.注意教材内容的适用性;2.在教学中可适当地将同类或类似的内容安排在一起,以便利用迁移的规律来使学习得到简化;3.对教材中反复出现的知识技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概括是迁移的核心,掌握普遍性的原理、原则,提高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有利于学习的迁移。启示:1.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概括出支配事实的原理和原则;2.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把那些具有高度概括性、包摄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放在教材的中心地位上;3.在教材呈现的顺序上,最好从一般到个别,体现不断分化的认识路线;4.教授基本概念和原理要提供恰当的实例,使学生懂得如何把实例与原理搭配起来。,3.学习的定势 定势:亦称心向,指个体以特殊方式进行反应的心理准备状态、倾向或趋势。其表现形式有思维定势、学习定势、功能固着。学习的定势:泛指以特殊的方式进行学习或作业的心理准备状态或倾向。学习的定势包括学会如何学习效应(解决一类问题或学习一类课题时的一般方法的改进),和准备动作预热效应(从事某种活动的暂时准备状态)两方面。启示:1.鼓励学生建立一种寻找事物相似性、同一性的态度、习惯或定势。2.注意克服定势的消极影响。(识记),3.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或由学生自己发现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提高迁移效果的重要条件。过度学习:超过掌握标准以后的继续学习.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研究发现,学习程度为150%时,记忆效果最好。,5.学习的精熟程度 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越是精熟,就越是能从多方面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对能运用这些知识经验的情境就越是敏感,迁移就越是顺利。,联系实际,试论述研究迁移分类对高校教学有何帮助?(识记),(一)学习迁移的分类 1按照迁移的性质来划分,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2按照迁移的先后来划分,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3按照迁移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二)对教学的帮助 1通过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迁移的种类,可以帮助我们拓宽对迁移的认识,从整体上来把握迁移。2迁移的种类不同,其教学要求的条件也不一样,了解迁移的分类有助于促进对不同类型迁移规律的研究。这样才能在教育工作中充分认识并灵活运用迁移规律,以提高教学成效。,大学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迁移?(识记),(1)合理确立教学目标精确把握学习内容(2)科学精选教材了解学科领域新成就(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形成网络化知识体系(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达到融会贯通(5)教授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第三篇 高等学校教学心理,大学生认知的发展1感知及大学生的观察(1)感知与观察,2思维及大学生的思维(1)思维与思维品质(识记)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地、间接的反映。思维品质主要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方面。(2)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历程:言语前思维阶段;思维的发生期直觉行动思维阶段;3岁前实物、动作具体形象思维阶段;7岁前表象形式逻辑思维阶段;小学形成、初中典型概念辩证逻辑思维阶段。高中形成、大学生典型辩证概念,(3)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首创、突破、发现、发明、技术革新创造的最佳年龄:20-45岁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大学生能直接思考自己的认知活动意识到自己的认识过程及其活动方式,3、直观与知识的感知1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的类型与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多种不同的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的方式。就直观的对象而言,可以把直观分为:(识记)(1)实物直观 参观广场、实验(2)模象直观(模拟性)图片、图标、模型(3)言语直观,2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用;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像直观)的配合。,(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强度律;达到一定强度,才为学习者清楚地感知。差异律;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感知效果。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对象容易感知。组合律。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实物,容易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楚地感知。,2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一般过程(1)分析与综合(2)比较(3)抽象和概括,3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肯定的例证,有利于概括信息反例:否定的,传递有利于辨别的信息(2)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同类比较、异类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教学方法:指导法加涅学生应该接受教师的系统的有计划的指导。发现法布鲁纳强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探索,自行发现原理和原则,学会如何学习。,第八章记忆发展与知识巩固,一、记忆及大学生记忆的发展1记忆的实质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等方式,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2、记忆类型,3、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敏捷性、持久性、精确性、准确性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二、知识遗忘的过程与特点(识记),1、知识遗忘的过程与特点遗忘及其进程先快后慢2、记忆遗忘的理论解释(1)衰退说(2)干扰说(3)同化说(4)动机说,3合理复习,防止遗忘(1)复习时机要得当(2)复习的方法要合理(3)复习次数要适宜“过度学习”是指学习达到刚好程度以后的附加学习。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研究发现,学习程度为150%时,记忆效果最好。学习10分钟刚好能背诵再读5分钟,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记忆效率?(识记),(1)明确记忆的目的性,提高兴趣和责任心(2)集中注意力,增强记忆(3)理解了的东西才易记住(4)利用无意记忆,培养有意记忆的能力(5)把意义记忆与机械记忆结合起来(6)“五官”和“五到”是记忆的根本“五官”眼、耳、口、手、脑“五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7)引起联想,有益于记忆(8)“过度学习”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本章的重点,记忆、记忆类型、大学生 记忆发展的特点知识遗忘的过程是怎样?遗忘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止遗忘?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记忆效率?,第九章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形成,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1知识、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关系(1)知识、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涵义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安德森的知识分类加涅程序性知识分类;梅耶的知识分类。陈述性知识:知识概念程序性知识:智慧技能 认知策略(策略性知识),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1、认知策略(识记)认知策略是个人对自己的注意、记忆、思维、学习等认识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以提高认知操作水平的一类内部组织起来的认知技能。认知策略的功能是对信息加工的具体操作过程执行控制。,(2)元认知与元认知策略元认知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它包括两个基本成分:元认知知识:有关认知过程的知识。有关学习者的知识、有关任务的知识、有关学习策略知识元认知控制。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计划、监视、调节元认知策略是个体调节和控制认知行为的方法与规则。它可分为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三种类型。,(3)学习策略的性质学习策略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注意策略、编码策略、自学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认知策略及其教学,1认知策略分类有助于学习的认知策略(1)注意策略通过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注意问题位置对学习效果有影响(2)编码与组织策略分类结构、比较结构、系列结构、概括结构(3)精细加工策略“关键词方法”、做笔记摘抄、评注、加标题(4)复述策略划线作用、边看书边讲述、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第十一章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涵义与结构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它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具有自觉性和能动性。(重要),二、自我意识的结构(一)从形式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生理自我(身高体重)、心理自我(思维活动、个性特征)和社会自我(人际关系)的认识。,自我体验(自信、自卑、内疚、自豪感)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反映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自我调控(自主、自立、自我监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指个体对自己行为与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过程。,(二)从内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生理自我指个人对自己的生理属性的意识。社会自我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心理自我是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三)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从自我观念来看,可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三个维度。现实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的我的看法,即对实在的我的认识。投射自我是个体想像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将来的我的希望,即对想像中的我的认识。,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一、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1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2自我评价能力在增强,但仍有片面3自我概念的变化。自我概念的丰富性;自我概念的完整性;自我概念的概括性;自我概念的稳定性。,第二、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1自我体验的丰富性和波动性;2自我体验的敏感性和情境性;3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第三、大学生自我调控的发展特点:1。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愿望强烈;2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倾向。,第三节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一、全面认识自我(一)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二)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三)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四)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五)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六)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二、积极悦纳自我悦纳自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1、喜欢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如果你连自己都不喜欢自己,别指望别人会喜欢你”2、保持乐观、性情开朗3、全面的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我的缺点可以转化为相应的优点,三、努力完善自我(一)确立正确理想自我。(二)努力提高现实自我,第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培养,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一)态度的实质 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二)态度的结构 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 行为成分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作出的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一)品德的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二)品德的心理结构(识记)1.道德认识 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3.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实质是相同的。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第一,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价值内化的各级水平实际上也就是态度变化的水平,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总之,态度和品德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属于同质的问题。,下面哪些是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他总是烟酒不离 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 他有病也不去看病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柯尔伯格(L.Kohlberg)把儿童道德发展过程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1)习俗前水平:大约在学前幼稚园至小学低中年级阶段。此一 时期又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特征是避罚服从取向 第二阶段:特征是相对功利取向(2)习俗水平: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此一时期又分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特征是寻求认可取向 第四阶段:特征是顺从权威取向(3)习俗后水平:约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时开始。此一时期又分两个阶段:第五阶段:特征是法制观念取向 第六阶段:特征是价值观念取向,二、道德价值观辨析论,(一)价值观辨析理论的产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