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精品.ppt
发展心理学,孙庆均,第一章 概述,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一、心理发展的内涵,广义: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仅指个体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的内涵,心理的种系发展指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研究它的学科领域是动物心理学。动物心理学是对动物演进过程中从反射活动到心理的出现,由低级动物到高级的类人猿心理(与人类心理接近,却有本质差异)的不同级别的现存代表进行比较研究,以构成动物心理发生发展的大致图景。,一、心理发展的内涵,心理的种族发展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研究它的学科领域是民族心理学。民族心理学是对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各民族的心理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轮廓。,一、心理发展的内涵,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研究它的学科领域是个体发展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对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研究,以揭示现代人心理发展的规律。以下谈到发展心理学均指个体发展心理学。,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一)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心理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遵循确定的先后顺序,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方向进展,各阶段的先后顺序是排定了的,不能超越阶段等级,不能颠倒顺序,更不能随意前后错乱。,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三)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四)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五)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二)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三)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四)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简史,一、儿童心理诞生前的准备阶段 在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儿童”并未被作为个体发展的特殊的重要阶段来看待,只被视为“具体而微”的成人而已。文艺复兴以后,人本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们以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为主导,提出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观念,他们强调儿童天性在其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简史,二、科学少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于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被公认为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简史,二、科学少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普莱尔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早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其研究内容包括感知、动作、言语、意志等多个方面;他的研究方法涉及纵向跟踪、横断比较,采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普莱尔的研究价值在于:开启了儿童心理学的科学性研究,推动了其后的儿童心理学研究的蓬勃发展,为心理学开创了发展心理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对发展心理学界影响深远。,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简史,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是儿童心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涌现出一批先驱人物,出现了重要的理论派别。,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简史,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先驱人物:霍尔(G.5.Hall)的问卷法、比内(A.Binet)的智力测验、格塞尔(A.Gesell)的儿童发育常模等。,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简史,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理论派别:霍尔提出的“复演说”;施太伦的人格主义学派;杜威的机能主义观点、儿童中心说以及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华生的行为主义;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等。,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简史,四、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将心理发展的概念只局限于从出生到青年期这一阶段的心理成长上。20 世纪后半期,随着人们对心理发展内涵认识的加深,毕生发展的观点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发展心理学概念开始被确认,并取代了儿童心理学在心理学中所处的地位,使儿童心理学成为发展心理学的组成部分。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式,一、横断研究是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式,一、横断研究优点在于: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大量资料;可以使研究工作降低成本,节省时间和人力。缺点在于: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各事件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式,二、纵向研究是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也叫追踪研究。,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式,二、纵向研究优点在于:便于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变化进程;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比较容易发现心理发展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缺点在于:样本少而且在追踪过程中容易流失样本;由于时间较长,会因环境变迁而出现某些新的变量;同一测量方法反复应用会导致重复效应;成本较高,耗费人力和时间。,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式,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 先从横断方向抽取不同年龄组进行横向研究,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对这同一批被试进行所需次数的重复测查,使之又成为纵向研究,从而使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结合在一起。是对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优缺点的取长补短,所以日益受到发展心理学研究者的重视。,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单因素论 这种观点又分为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两大阵营。,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单因素论 1 遗传决定论: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环境的作用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单因素论 1 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顿,他断定“人的能力得自遗传”。他还进行家谱调查研究,并归纳出遗传定律。该定律表示人的遗传性 1/2 来自父母,1/4 来自祖父母,1/16 来自曾祖父母。,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单因素论 1 遗传决定论:属于遗传决定论阵营的霍尔曾说过:“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直至最近,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詹森还认为人的智商 80 来自遗传。,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单因素论 2 环境决定论: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单因素论 2 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他的一段名言是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观点的典型写照。,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单因素论 2 环境决定论:这段名言是:“给我 12 个健全的形体良好的婴儿,和一个由我自己指定的抚养他们的环境,我从这些婴儿中随机抽取任何一个,保证能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商人和领袖人物,甚至训练成乞丐和小偷,无论他的天资、爱好、倾向、能力、察性如何以及他的祖先属于什么民族。”他还提出“让我们把能力倾向、心理特征、特殊能力遗传的鬼魂永远赶走吧!,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二)二因素论 主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把两者视为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他们关注各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施太伦说过:“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是天赋本能的渐次显现,也非单纯由于外界影响,而是内在本性和外在条件复合的结果。”,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二)二因素论 主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把两者视为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他们关注各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施太伦说过:“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是天赋本能的渐次显现,也非单纯由于外界影响,而是内在本性和外在条件复合的结果。”,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二)二因素论 美国的吴伟士(R.S.woodworth)认为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之关系是相乘而不是相加。,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三)相互作用论 在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三)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既不是来源于主体之外的客体,也不是来源于独立于客体的主体,而是来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来源于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主客体相互作用是主体相对于客体而作出的能动作用。相互作用论注重的是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以什么关系发生作用,深入到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企图揭示其间的内在机制。,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二、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是生物学家、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儿童心理学家,一生论著颇丰。他的研究路线是从生物学出发,通过儿童认知发展研究,而达到揭示人类认识发生规律的目的。其学说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1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他认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从哲学的高度,皮亚杰认为他属于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2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2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图式是指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这里的动作或活动是指外部动作和内化了的思维活动。图式最初来自遗传,是一些先天性的无条件反射,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丰富起来。图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进行的。,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顺应是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顺应则是质的变化,创立了新的图式或调整原有的图式。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是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的过程。,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平衡是主体的发展趋向,主体主动趋向于与环境平衡;这种平衡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实现的。皮亚杰强调主体在认知发展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3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皮亚杰认为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是遗传提供的发展的基础;经验分为物理经验和数理一逻辑经验两种;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平衡是指不断成熟的认知结构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l)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阶段儿童主要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大约在 9 一 12 个月,儿童逐渐获得了客体永久性。,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2)前运算阶段(26、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把上一阶段中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系统,具有了符号功能,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但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具体表现为:,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1)泛灵论,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2)自我中心,认为所有的人与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3)思维的不可逆性,只知道 A B,不知道 B A。(4)未掌握守恒。掌握守恒是指不论事物的形态如何变化,儿童都知道其本质是不变的。如同样多的水,无论倒在细长的量筒中还是倒在低矮的盘子中,水都是一样多的。但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掌握守恒,表现为儿童在做出判断时只能从一个维度(如高度或底面积)考虑问题,不能同时运用两个维度。这一阶段的认知活动处于表象思维水平。,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获得了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可以进行逻辑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这一阶段的认知水平处于依靠具体经验支持的逻辑思维水平。,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约束,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能够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其认知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识。皮亚杰对儿童道德认知的研究也受到普遍重视,他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也得到普遍的认同。,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皮亚杰采用含有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对412岁儿童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他把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l)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这个时期儿童尚不能判断,他们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属于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他律道德判断又称道德实在论,这个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以他律为主要特征。他律道德判断是指儿童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之所以又称道德实在论就是指儿童对行为作出判断时主要是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而不考虑行为者的主要动机。,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自律道德判断又称为道德相对论。自律道德判断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之所以又称为道德相对论就是指儿童进行道德判断时个人的良心具有了相对的自主权。,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20世纪4050年代,新精神分析学派兴起,代替并系统地修正了弗洛伊德的学说,其突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著名精神分析理论家艾里克森。,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他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获得积极的解决。,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由此,艾里克森将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以区别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一性发展阶段。,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艾里克森认为,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对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个体自身的需要和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就出现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给个体带来紧张感,称为心理社会危机,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l)婴儿前期(0 一 2 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2)婴儿后期(2 一 4 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3)幼儿期(4 一 7 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4)童年期(7 一 12 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5)青少年期(12 18 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6)成年早期(18 25 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7)成年中期(25 50 岁):这个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8)成年后期(50 岁以后):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特点如下:(1)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2)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即他将个体一生人格发展视为连续的而又具有不同阶段特质的统一的过程;(3)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他的心理发展阶段划分包括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4)维性的发展阶段说,即他不是一维的纵向发展观,而是强调人格发展成功与否与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有关。,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对传统的行为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社会学习理论坚持行为主义的客观化立场,认为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仍然在于说明、预测和控制行为,但同时,这一理论也超越了传统行为主义的局限性,成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社会学习理论的特点是:突破了传统行为主义的研究领域,探索认知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强调行为与认知结合;突出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调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其中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具有典型性。,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1 三元交互决定论:班杜拉认为,在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三个决定因素之间是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与传统的行为主义相比,明显地重视人的因素在行为中的决定作用。,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2 观察学习: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矫正已有的某些行为反应特征,而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未对示范反应做出实际的外部操作。观察学习是一种示范行为学习,是通过替代强化,以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一种最主要的社会学习形式。,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3 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把人的自我调节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人不是环境刺激的消极的反应者,而是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塑造者;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因。,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四)维果斯基的文化一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维果斯基(18961934)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他在 20 世纪 20、30 年代提出的“文化一历史发展理论”至今尚有一定影响。,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这种理论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类。前者的发展受个体的生物成熟所制约,后者的发展则受社会文化一历史所制约。,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间接的“物质生产工具”导致在人类的心理上出现了精神生产工具,即符号、语言。人类特有的符号、语言的出现,使人的心理发生质的变化,形成了新质的意识系统。因此,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五)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柯尔伯格(1927-1987)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他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人的道德发展。在柯尔伯格所编的故事中,以“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最为有名。内容如下:,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药剂师最近研制的一种新药。配制这种药成本为 200 元,但药剂师却索价2000元。病人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借钱,最终才凑得1000元。海因兹迫不得已,只好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说:“我研制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撬开了药店的门,为妻子偷了药。,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开始比较行为和个人的关系,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图和需要。海因兹为妻子偷药符合他的自身利益,药剂师赚钱也符合自己的自身利益。,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2 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这种要求去做。在这个阶段,儿童已经开始从关心自己的需求发展到较全面地关心别人的需求,从而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2 习俗水平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开始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思考什么行为是正确的,认识到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当遵守全社会共同约定的某些行为准则,即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因此,海因兹偷药值得同情,但不能宽恕,否则,社会就会发生混乱。,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3 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认识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来改变。如果一个人感到法律有失公平,就有权利通过正当途径说服别人改变法律。,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3 后习俗水平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其认识超越了法律,认为除了法律以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个人的尊严等更高的道德原则。因此,海因兹有责任挽救任何人的生命,不管这个人是他的妻子、朋友还是路不相识的陌生人。,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只能决定发展的速度或改变其道德的内容,但不能改变它的发展顺序。在生活中,要让儿童不断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心 理 结 构,智力:元 智 力:注意,观察,多元智能:语言,逻辑,情绪:艺术,人格:个性倾向性:价值观,态度,信念 性格:智慧,勇敢,节制,正义,第二章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期的年龄范围是03岁。这个时期的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都非常迅速,是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第一节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在婴儿发展的过程中,动作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动作本身并不是心理,但是动作的发展在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节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和继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活动。婴儿动作发展的速度非常迅速,动作发展受生物成熟的程序化制约,也受环境的影响。,第一节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一)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婴儿运用已有的动作模式和感知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获得对环境的最初的知识。没有动作,婴儿心理就无从发展。,第一节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二)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婴儿动作的发展反映着心理的发展,通过动作发展的研究,可以了解婴儿心理发展的内容和水平。,第一节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三)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手的抓握动作和独立行走等动作的发展可以促进婴儿空间认知的发展。运动经验在空间认知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第一节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四)婴儿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随着动作能力的发展,婴儿与周围人的交往从依赖、被动逐渐向具有主动性转化。动作的发展可以诱导婴儿社会交流能力的发展。,第一节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二、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1 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2 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3 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l)头尾原则:从上到下,即从头部开始向脚部发展。(2)近远原则:从中心到外周,即从身体的中轴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3)大小原则:粗细指向,即从粗的动作向精细的活动发展,从大肌肉动作向小肌肉动作发展。,第一节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三、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动作的发展遵循共同的顺序和大体一致的时间表,如我国民间有“三翻六坐八爬”的说法。婴儿的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动作和独立行走。,第一节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一)手的抓握动作手的抓握动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发展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五指分化抓取物体与视动协调活动对婴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节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1)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2)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3)使动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协调活动,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化和手眼协调动作通常在 5-6 个月期间出现,也因营养、健康、教养方式等环境因素而有所提前或滞后。,第一节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二)独立行走独立行走使儿童能够主动移动躯体,这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独立行走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l)婴儿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2)主动行走可以扩大认知范围;(3)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一、感知觉发展 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婴儿认识的开端。他们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以此适应周围环境。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一)研究方法的突破传统的观点一直把新生儿、婴儿视为软弱无能、消极被动的生物个体。有人认为他们一生下来就是一块“白板”。这种歪曲性的认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据着统治地位。但随着研究方法的突破,特别是习惯化范式和优先注视范式 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婴儿感知能力发展的研究。研究发现,新生儿、婴儿具有了不起的反映外界刺激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通过一个特殊的观察小屋呈现刺激、观察反应并记录注视时间,发现婴儿早期就能够察觉刺激源。,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根据对不同刺激物注视时间的长短,还发现他们能够区别不同的刺激物,且对某种图形产生偏爱,如鲜艳的色彩、运动的物体、物体轮廓线密集的地方或黑白对比鲜明处、正常人脸、曲线或同心圆图案等。,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偏爱的注视可说明新生儿可能生来就具有某种预定的程序 偏爱注视某些轮廓和图形。这些轮廓和图形承载的信息量较大,表明他们对所接触的外部事件具有选择性。,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二)视觉的发展人对周围环境的信息大多数是通过视觉系统获得的。视觉主要是对物体所展现的复杂信息的察觉和辨认。眼睛察觉和辨认刺激物需要具备一定的视觉技能,主要有视觉集中、视觉追踪运动、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和视敏度。,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1 视觉集中:研究发现,出生后3周婴几的视线开始集中到物体上,理想的视焦点是距眼睛约 26 厘米处 哺乳时母亲的脸与婴儿眼睛的适宜距离。,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2 视觉追踪:出生 12 一 48 小时的新生儿中有 3/4 可以追视移动的红环。,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3 颜色视觉:出生后巧天就具有颜色辨别能力,3 一 4 个月的婴儿颜色辨别能力基本上趋近成熟水平。,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4 对光的察觉:出生后 24 小时的新生儿就能察觉光的闪烁。,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5 视敏度:在出生后 24 小时只有成人的 13/100,其后开始稳定发展。有的研究认为视敏度发展最快的时期是 7 岁,也有人发现在 10 岁以前视敏度仍有明显发展。,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总之,婴儿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内探索世界的视觉手段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三)听觉的发展听觉是婴儿从外部环境获取信息,认识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婴儿的听觉发展包括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和视听协调能力等。,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三)听觉的发展1 听觉辨别能力:出生第一天婴儿已有听觉反应。新生儿就能区别不同的音高。低音容易引起明确而一致的反应,而高音则多引起惊跳反应。婴儿对声音的反应主要有三种表现,即感受抚慰、警觉、痛苦。,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三)听觉的发展2 语音感知:婴儿对人的语音的感知能力十分敏感,对母亲的声音尤为偏爱。出生几天的婴儿在听到母亲声音时,吮吸活动加速。,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三)听觉的发展3 音乐感知:婴儿偏爱轻松优美的音乐曲调。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经能够辨别音乐的旋律和曲调,6个月左右会出现表达偷快的身体动作,1 岁左右已表现出伴随音乐节拍的身体动作。,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三)听觉的发展4 视听协调能力:初生婴儿就有听觉定位能力,表现出视一听协调活动能力。新生婴儿几乎都能将头转向声源,即根据听觉方向进行视觉定位;当声音刺激和视觉刺激来源于不同方向时,婴儿多倾向于注视声音刺激来源的方向;当声、像刺激来源方向一致,婴儿的注视时间会更长些。这表明婴儿视听协调能力已发展到能使他辨别视、听信息是否一致的水平。,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四)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发展 1 味觉的发展味觉是选择食物的重要手段,是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新生儿能以面部表情和身体活动等方式对甜、酸、苦、咸 4 种基本味道作出反应。这表明他们已具有了辨别能力。,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四)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发展 2 嗅觉的发展嗅觉功能在出生24小时就有表现,并能形成嗅觉的习惯化和嗅觉适应。出生一周能够辨别不同气味,且表现出对母体气味的偏爱。人的嗅觉改善延续至成年,到老年又衰退。人的嗅觉敏感性个别差异很大。,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四)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发展 3 肤觉的发展新生儿的触觉敏感性和触觉分化发展迅速。刚一出生就有温觉反应,而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新生儿适应环境的一个关键。婴儿早期就有痛觉反应,但比较微弱和迟钝。,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五)空间知觉的发展婴儿知觉发展表现为各种分析器的协调活动,共同参加对复合刺激的分析和综合。,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五)空间知觉的发展1 形状知觉通过习惯化研究说明,3个月的婴儿已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形状知觉研究还表明,幼小婴儿就具有模式化的、有组织的视觉世界。他们偏爱一定程度的复杂的世界、信息量多的图形和对他们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某些形状,不喜欢没有图案的模式。,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五)空间知觉的发展2 深度知觉吉布森(E.J.Gibson)等通过视崖装置的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觉。有人发现23个月婴)七能够把视崖作为新异刺激物来辨认。,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3 方位知觉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通常,3岁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知觉个别差异很大,有的人一生方位知觉都不清楚。,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二、记忆的发展出生到3个月婴儿的记忆:这个时期婴儿具有日益增长的保持能力。新生儿末期经反复训练建立起的眨眼条件反射可保持10天之久;2-3个月的婴儿建立起的记忆可保持 30 天之久。,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3-6个月婴儿的记忆:这一时期婴儿的长时记忆能力有很大的发展,他们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可保持数天或数周。,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6-12个月婴儿的记忆:这个时期婴儿长时记忆保持时期继续延长。出现“认生”现象,寻找物体的能力增强,出现了大量的模仿动作。这都说明长时记忆的发展。,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12个月以后婴儿的记忆:这一时期符号表象的出现使婴儿词语逻辑记忆能力的产生得以可能,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三、思维的发展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婴儿期的思维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即婴儿思维依靠动作进行,而不能离开动作在动作之外思考,只能反映动作所触及到的事物。婴儿直觉行动思维具有如下主要特点:,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1 直观性和行动性。动作是思维的起点;动作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动作有某种交往功能。2 间接性和概括性。能初步比较和区别物体的特性,遇到类似情境可以采用同样行动。3.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4 思维的狭隘性。思维活动仅限于同感知和动作联系的范围,思维内容具有狭隘性。5 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四、言语的发展语言在儿童认知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获得的最复杂的符号系统。这一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载体、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建构规则而组织起来的符号系统。儿童言语的发展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涉及复杂的理论问题。,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一)言语发展的理论1 后天学习理论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其代表人物是斯金纳、班杜拉和布鲁纳。后天学习理论又分为强化说和社会学习说两类。强化说以操作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正强化、负强化等概念来解释言语的获得。社会学习说认为儿童学习言语是通过模仿成人而获得的,强调模仿作用,后又提出“选择性模仿”的概念。,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2 先天成熟理论先天成熟理论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所以也称自然成熟说。其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乔姆斯基是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他假设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在结构 普遍语法,在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下,通过大脑中的语言获得装置(LAD),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法,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3 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这种理论是认知学派的言语发展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理论强调环境和主体的相互作用对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的重要作用。皮亚杰认为语言源于认知,而认知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语言源于主客体相互作用;儿童的认知结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发展的,言语是在环境和主体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二)婴儿言语的发展 1 语音的发展婴儿语音的发展分为语音感知和发音。语音感知是对语音的辨别,这主要表现在声音定位、区别语音与其他的声音、对语音的情绪反应。婴儿的发音:在言语发展的准备阶段,婴儿发音的发展顺序分为三个阶段,即简单发音阶段(。一 4 个月),多音节阶段(4 一 9 个月),有意义的语音,即学话萌芽阶段(9 一 12 个月)。婴儿真正发音是从掌握第一批词开始的;婴儿最初的语音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婴儿只能发出他可以辨别的语音;到 3 岁左右,婴儿基本土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2 词汇的发展婴儿在 l 岁到 1 岁半之间获得第一批词汇,词汇量约 50 左右。此后,词汇量迅速发展,到 3 岁能达到 10()0 左右。与此同时,他们掌握词汇的内涵和外延的质量也不断提高。,第二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3 句法的发展 1 岁半到 2 岁半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