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城镇的规划理论与实践.ppt
卫星城镇的规划理论与实践,1.卫星城镇规划理论提出的背景,定义和 发目的 2.卫星城镇的发展经历,功能 3.中心城市联结卫星城市理论 4.一些城市以卫星城市理论发展的过 程与结果,卫星城镇规划理论提出的背景,“卫星城市”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田园城市理论。1898 年英国人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y of Tomorrow)一书中提出“田园城市”的理论,迅速引起欧美各国的普遍注意。他以一个规划图解方案具体地阐述其“田园城市”理论。城市人口30000 人,占地404.7 公顷,其中城市外围有2023.4 公顷土地为永久性绿地,供农牧业生产用。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有6条大道由圆心放射出去,中央是一个占地20公顷的公园。沿公园也可建公共建筑,其中包括市政厅、音乐厅兼会堂、剧院、图书馆、医院等,它们的外面是一圈占地58公顷 的公寓,公寓外圈是一些商店、商品展览馆,再外一圈是住宅,再外面是宽度为128m的林荫道,大道当中为学校,儿童游乐场及教堂,大道另一面又是一圈花园住宅。在“田园城市”中我们虽然没有看到多个明显的功能组团分布与城市核心四周,但已经看到了将城市功能向周边扩散化分布的城市构成形态。直到1915年美国的泰勒才正式提出并使用了“卫星城市”(Satellite Town)这个概念。他主张在大城市郊区,建立类似宇宙中卫星般的小城市,把工厂从大城市人口稠密地区迁到那里去,以解决大城市因人口过密而带来的种种弊端。,什么是卫星城市,卫星城市的发展目的,卫星城市是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后的反城市化,使大城市里的要素往城市郊区流动。卫星城的目的是为了分散中心城市(也有人称之为母城)的人口和工业,减小中心城市规模,避免出现中心城市功能过于集中和庞大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诟病;卫星城市与母城之间保持着相对独立但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一般来说,卫星城有按规则构建的自成体系的工业企业、住宅区和成套的生活服务设施,具有建筑密度低,环境质量高,一般通过绿地防止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卫星城市是“大城市体系中的一个层次,是依附于大城市、与大城市联系紧密、处在大城市周边而又与大城市相对独立的中小城市。”“卫星城市”与母城的关系类似于宇宙中卫星和行星之间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并在空间关系上,“卫星城市”环绕于母城周边分布。,卫星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起初是附属于大城市的近郊居住城。如1912-1920年巴黎制定了郊区的居住规划,城镇仅供居住,工作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要需去巴黎解决,这种城镇一般也被称为“卧城”。以后又出现了半独立的卫星城。如1918年芬兰建筑师沙里宁按照有机疏散理论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立一些半独立的城镇。后来瑞典斯德哥尔摩附近也建造了一些半独立的城镇,著名的有魏林比,它有一定的工业和服务设施,部分人可以就地工作。第三代的卫星城就是独立的卫星城镇。它距母城较远,有自己的工业,有全套的服务设施,可以不依赖母城而独立存在,再实施以行政与财政的鼓励措施,吸引了许多人口,达到了真正疏散大城市的目的。如英国60年代建造的米尔顿 凯恩斯,该城在伦敦西北,占地9000公顷,规划人口25万人,其规划特点是城镇具有多种就业机会,社会就业平衡,交通便捷,生活接近自然,规划方案具有经济性和灵活性。城市平面为方形,纵横各约8公里,高速干道横贯中心,方格形路网的道路间距为1公里,邻里单位内设有与机动车道完全分开的自行车道与人行道。城市中心设大型商业中心,邻里单位设小型商业点,位于交通干道的边缘。,卫星城市的功能,卫星城同大城市一样,具有一般的城市功能,是经济活动及其空间集中的结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也是一定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但由于卫星城与母城之间的附属关系,作为母城功能组团的一部分,使其还具有一些其他功能。,城乡联系协调发展 卫星城一般处在交通方便、位置优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大城市周围,它们与其他城市相比,在距离大城市上有很强的空间优势。同时卫星城又与广大农村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城乡联系的必要环节,因此具有城乡联系协调功能。卫星城作为城乡之间进行联系和交流的中间环节,不仅可以为大城市提供从农村聚集而来的原材料、农副产品、各种劳务,而且还可以为大城市向农村转移产品、技术、资金、人才,开辟广阔的市场。因此,卫星城作为连接城乡的纽带,能够充分发挥其城乡经济的网络功能,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产业聚集和经济辐射功能 卫星城作为一个中小城市,同样具有大城市所表现出来的产业聚集和经济辐射功能。但是由于卫星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功能定位,其产业聚集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农村乡镇工业的聚集2)吸收所依托城市经济技术的能力,实现区域产业链的延伸。人口聚集功能 卫星城的人口聚集功能主要指缓解城市中心区人口压力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卫星城的发展能够疏散大城市中心区过密的人口,缓解住房、交通压力,减少环境污染,改善人居环境,保证中心区的从容发展。,中心城市联结卫星城市理论,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存在着辐射扩散与依托承接的关系,两者应相互联结,联结的要素与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发展观念上的联结一般而言,要实现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的协调发展,两者首先要在发展观念上联结。卫星城市可以采取到中心城市学习参观等形式,了解中心城市在经济体制改革、招商引资、发展高科技企业等方面的经验作法,开阔思路,加强与中心城市的联系与合作,依托中心城市发展自己。.2 产业上的联结 在一定区域内,将相同产业进行归并以形成一定规模,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联结途径:第一,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瞄准中心城市的产业发展趋向和特点,围绕配套服务上项目,与之联合形成产业链(群),或是吸引中心城市的大企业兼并、联营托管,购买卫星城市的小企业,成为中心城市的支柱产业基地,实现跨地区资产重组。第二,卫星城市可以采取依托中心城市的大企业、借用中心城市的名牌、挂靠中心城市的上市公司等办法,使自身的某些产业同中心城市融为一体。第三,吸引中心城市将自己的一些产业项目放到卫星城市发展,或在卫星城市建立分厂或基地。,3 科教方面的联结科技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心城市强大的科技实力是卫星城市发展经济的极好条件,各地要善于“借技生财”。联结途径:第一,吸引中心城市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集团到各卫星城市创办企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第二,鼓励企业与大学合作,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把企业的基础条件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术结合起来,发挥双方的优势,更有利于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第三,开展技术入股,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4 市场方面的联结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依托有形市场建设,形成规模大、门类齐全的全国性或区域性批发交易中心。各卫星城市应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为“买全国、卖全国”建立桥梁和纽带。联结途径:第一,在卫星城市设立连锁店、中转站或分销店,利用中心城市各大商业企业的牌子,将外地的产品推销给本地消费者,这样既可以丰富产品市场,同时也带活了本地的商业流通。第二,向中心城市各大市场输送、提供产品,丰富中心城市各专业市场的品种类别,扩大其市场规模,增 加份额。,5 信息方面的联结中心城市是信息产业的集中地,是区域信息形成、加工和扩散的中心,是区际信息交流的枢纽。联结途径:第一,通过中心城市了解国际经贸走势、国内政策动态等方面的信息。第二,通过各种综合和专业网,了解并对外发送各自的信息。6 城市职能上的联结 中心城市应以承担组织物资集散和商业流通,以及为自身和区域提供金融信息、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服务为其主要职能。联结途径:及时调整城市用地结构,规划各类配套的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大型批发市场及市内工厂外迁的详细规划。,这样的实例城市很多,一些城市也是依靠这种发展方式来壮大和发展的。例如:国外的加拿大的哈密尔顿(多伦多的卫星城市)亚博斯福(温哥华的卫星城市)拉瓦勒,朗基尔(蒙特利尔的卫星城市)美国的安娜堡(底特律的卫星城市)安纳波利斯(巴尔的摩、华盛顿特区的卫星城市)大西洋城(费城的卫星城市)澳大利亚的基隆(墨尔本的卫星城市)黄金海岸(布里斯班的卫星城市)戈斯福德(悉尼的卫星城市)卧龙岗(悉尼的卫星城市)等等 国内的城市一般的也是靠这种里理论来发展的。例如:,宁波市的卫星城市,泗门卫星城:泗门镇地处姚西北的中心,濒临杭州湾,东距宁波市区约70公里,离余姚、慈溪、上虞三市中心城区均为20公里。全镇总面积66.3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4个社区,常住人口近10万人,建成区人口约5万人。城镇化程度达到50%。泗门镇是一座悠久历史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中心城镇,明清两代,泗门谢氏家族累科高举,官至阁老,至今镇上还留有“阁老府”、“大学士第”、“大方伯第”、“谢氏宗祠”、“万安桥”等许多谢氏家族的古迹。王阳明、李东阳、黄宗羲等名人学士也常在汝仇湖畔研究学问,留下了诸如“不妨常作四门人”的诗词佳句。泗门也博得了“名邦之源”、“阁老故里”之美誉。,综合实力:2009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42.77亿元,财政收入6.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628元。全镇综合经济实力列省百强镇第十位,宁波市第一位,并先后获得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全国文明镇、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等多个国家级荣誉称号。产业发展:农业经济:2009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54.41亿元,农业收入6.61亿元。泗门镇农业产业主要是榨菜种植和加工,全镇榨菜种植面积近4万亩,以榨菜加工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14家,有4万多农民从事榨菜种植,3000名职工从事榨菜加工生产,每年的榨菜产值达到2亿元。(二)工业经济:泗门镇是一座滨海工业城镇,共有企业2893家,带动就业3.2万人。全镇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3件,中国名牌产品一个。2009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235.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5家,完成产值89.8亿元、销售85.3亿元、利润3.9亿元。已形成高新技术、电缆电线、灯具照明、有色金属深加工、机械电器及食品深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三)第三产业:积极实施“商贸活镇”战略,完成泗门镇商贸网点专项规划,2009年全镇第三产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商贸企业销售达10亿元,新增各类投资项目67个,累计达2.2亿元,各类商品市场成交额5.98亿元。六个金融机构设立了分支机构,建成区人口规模约5万人,城镇化程度达到50%。宁波市首家乡镇商贸中心-泗门华联商厦建成运行。商贸园区招商引资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洛阳一拖集团已达成投资框架性协议,拟建设总投资规模4亿元的物流中心,项目将在今年开工建设。(四)工业功能区:功能区入园企业达到230家,成功引进了大建工业等有实力的外资企业,浙江海通集团、宁波惠康集团等镇外企业也相继落户泗门,云环集团、长振铜业、亿鑫诚电器等一大批镇内企业迅速发展。功能区内规模企业达到75家,占全镇的65%,销售超亿元企业9家,占全镇的70%,为全镇工业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社会事业:(一)社会保障:社保覆盖率约为59.89%;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315;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211;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7093;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0566。(二)教育事业:泗门镇是省级教育强镇,目前共有学校8所,其中初中2所,小学5所,外来民工子女学校1所;共有在校学生5991人,教师398人。泗门镇中心小学是余姚境内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校之一,前身为余姚诚意学堂,创办于清朝光绪28年(1902年),是浙江省内第一所新式私立高等小学堂。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杨贤江曾在泗门镇中心小学里读过书、教过书。(三)文化体育:以“汝湖金秋农民文化艺术节”、“元宵灯展系列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加强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木偶摔跤”、“犴舞”是泗门镇独特的地域民间艺术,也是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该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四)基础设施:泗门镇交通便利,329国道和329国道复线穿镇而过,离杭州湾大桥仅20分钟车程。积极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战略,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将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推向市场,初步形成了城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房产开发公司、社会私人资本等构成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建设步伐。到目前止,已累计投入资金超过7亿元,初步建成方便快捷、四通八达的市政交通道路网络,标准化公路通村率100%,累计建设主干道路98公里;完成日供水8万吨级的自来水厂扩建工程和22万伏,这个城市对他的发展前景也有了新的定论:通过5年左右的试点,力争把泗门镇建设成为功能完善、辐射有力、工贸发达的姚西北区域发展中心和宁波西部重要门户城市,成为长三角地区统筹发展、先行先试、富有活力的改革创新典范这种发展不仅发展了城市中心,郊区也同样得到了更好地发展。,演讲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