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如何落实基础.ppt
一、什么是“基础”?,二、掌握学情,复习课因材施教,三、在第一轮复习落实“基础”的策略,四、必修三复习举例,无论高考命题如何变化,其实都离不开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养成,都离不开对主干知识的掌握及知识网络的构建。只有重视学科基础知识的储备、学科思维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才能在高考中做到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掌握主动,高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一、什么是“基础”?“基础”包括历史基础知识和学习历史知识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也就是常说的“双基”。,1什么是历史基础知识?历史基础知识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本线索、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制度和历史现象;既有规律性的认识,也有具体史实,是史论结合的。史实性知识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历史现象的记录,结论性知识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评价,如性质、意义、成败原因等。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要点,在考试大纲里有明确规定。,2什么是基本能力?,二、掌握学情,复习课因材施教,学生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1课本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在历史概念的理解 与运用上欠缺。2学生普遍缺乏对历史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掌握,阶段特征相当模糊。3对材料的阅读能力和准确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欠 缺,审题、解题能力差。表现为:有些学生教材背 的很熟,但考试分数不高,原因在于不会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4日常练习和中对问题设问的要求和设问角度把握 能力欠缺,语言表达缺乏学科特点,对答案的语言组 织能力欠缺;规范性要求不够(卷面不够规范,段 落、要点不清;随意性较强,逻辑不严密;轻易 划掉写在试卷上的文字;在卷中乱划乱改等。),三、在第一轮复习落实“基础”的策略,(一)充分利用好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二)把新课标的理念与高考试题的 特点渗透到复习之中,(三)基础知识的全面和整体把握上认真 落实读、记、听、写、练、讲六个环节,(四)强化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五)注意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六)重视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三、在第一轮复习落实“基础”的策略,(一)充分利用好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照学科教学中规定的”三维目标”,明确把握每一课的 教学要求(分为基本要求、发展要求、说明),使学生 明了各课内容要知道什么、了解什么、认识什么、体会 什么、拓展什么,做到有的放矢,保证学习效率。历史 课程标准应该怎样读呢?一般说来,历史课程标准中的 每句话都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对基本史实的表述,后一部分是对该史实进行价值判断。,例如,“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我们研读历史课程标准,主要就是从这两方面进行,因为高考命题也不外乎是从这两方面切入的。请看下面的两道题目:例1在”新航路的开辟”地图中,线路1和线路2分别是哪个航海家的航线?【图略】A达伽马 哥伦布 B麦哲伦 哥伦布 C迪亚士 麦哲伦 D哥伦布 麦哲伦例2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这一”转折”主要是指 A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B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历史开始联为整体的历史C封建主义开始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D欧洲经济发展逐渐超过亚洲而成为世界重心,第一道题目,其命题思路就是考查基本的史实:第二道题目,其命题思路就是考查对新航路开辟的价值判断。同学们可能有疑问:“第一道题目所涉及的达伽马、麦哲伦等人。历史课程标准并没有提到啊,我们也需要去记忆吗?第二道题目中的A、C、D项都有一定的道理,为什么要选择B项呢?”对第一个问题,我们的回答是,用历史课程标准我们要做到一点,就是要“把课标读厚,把教材读薄”。把课标读厚,是指在掌握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本知识点,再不断地扩大知识面。渠道既可以通过阅读教材,也可以通过阅读课外读物。因此,在知道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后,能够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史实是越多越好。此外,我们也要掌握好解题的技巧。第一道题目你不一定知道达伽马和麦哲伦的航海路线,但你必须清楚迪亚士和哥伦布的航海路线,利用排除法。你还是能够选出正确的答案的。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关系到如何把教材读薄了。现在每一套教材的知识点都很繁琐,不少同学是陷进去了就难以自拔。把教材读薄,意味着一定要抓住教材的核心思想,不要迷失在历史知识点的森林中。教材呈现的知识点无论有多少,教材的知识体系无论有多复杂,它归根到底还是依据历史课程标准来制定的。解答上面的第二道题目,只要你领会了历史课程标准表述中的第二句话,就很容易选择B选项。,(二)把新课标的理念与高考试题的 特点渗透到复习之中,1研究新课标,理解和体会新课标对教材的要求,做到有的放矢、整体把握。从高考的角度而言,一个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就是新的课程标准注重了从文明演进的线索来叙述历史发展的进程,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成为历史新课程的总纲,与之相应的就是突出了文明史观的理念,它与整体史观、现代史观、社会史观相结合,越来越多的反映在高考试题中去。,2文明史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教学要求: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文明史可以划分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三个部分。物质文明史包括物质的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内容;政治文明史包括政治的观念、组织、制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内容;精神文明史则包括思想学术、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3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与王朝史观和阶级斗争史观 相比,文明史观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和考试的基本要求有以下 重要变化:(1)在认识历史的主线上,要求以人类文明为主题、以农业 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线索,从不同的文明类型中把握人 类文明的多样化,将中国历史视为世界文明史的一部分。(2)在认识历史的着眼点上,注重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 成果,如政治制度文明、物质生产和生活文明以及思想、文 学、艺术等精神文明。(3)在认识历史的范围上,要改变以往偏重政治史的习惯,将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内容视为文明演进的重要内容。(4)在认识历史的视角和教育价值上,重视从现实追溯历史 以及从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知识是解决懂不懂,能力是解决会不会。知识靠听,能力靠练,高考考能力。一节课,前10分钟讲的,学生能记住70%,以后讲的只能记住10%。课堂上学生光靠听,能记住10%,光看书学生能记住20%,既听又看能记住60%,又听又看又写能记住80%。综合起来算,1/3的时间教师讲,1/3的时间学生做练习,1/3的时间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会更好一些。,(三)基础知识的全面和整体把握上认真 落实读、记、听、写、练、讲六个环节,读:要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阅读教材,不留死角。通过阅读,使全面、系统、准确、牢固地掌握历史基本理论。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导言:(2)课文大、小字,是教材的主体内容,其中大字是复习的重 中之重。(3)地图、图片是复习的重要内容。(4)文献资料。(5)注释。(6)目录。,记:识记基础知识是历史基础知识落实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也是学生深感头痛的问题。学不好历史,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记不住。从记忆的角度来说,我们必须正视历史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是识记量最大的一个学科。因此复习中要指导、示范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如如类比记忆法、规律记忆法、谐音记忆法、理解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类比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等。,3.听。有些同学认为,老师讲的教材上基本都有,听不听无所谓,这大大影响了学生复习课的有效性。教师要采取措施使学生在在听课中思想不能开小差,注意力集中、紧随老师的思路,并随时作好笔记。,4.写作好课堂笔记。5.练合理训练。历史试题练习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帮助理解、掌握所学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学科能力的有效途径。现在高考复习效果最终由考试来检验,而应试能力必须通过训练来培养。,在平时的练习中,注重进行五个方面的训练:一是审题训练,要求认真审读材料及设问要求,特别要注意设问的规定性条件如时间、空间、中心问题等等。切忌粗心大意,造成不必要的失分。二是信息筛选的训练,找准关键词,它们是答题的依据和切入点。三是寻找试题与己有知识关联点的训练,这是作为解题的依托。四是答题速度的训练。在平时训练中规定训练时间,要求不仅要做到“会”,而且要注意“快”。五是组织答案的训练。,6.讲即上好讲评课。讲评课要做到:四讲四评;四要四不要;四原则“四讲”:讲共性与个性讲思路与规律 讲题型与技巧讲发散与变化“四评”:评错误解答,防重蹈覆辙;评优秀解法,培创新能力;评新题生题,强应变能力;评旧题新考,增忧患意识。“四要”:错误要讲透,思路要讲清,示例要讲活,规律要讲明白;“四不要”:不要面面俱到,不要教师一人讲,不要就题讲题,不要离开高考的要求讲。四个原则:针对性原则;发展能力的原则;双主体原则;智力与非智力因此并重的原则。,(四)强化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强化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既是突出基础知识的问题,也是提高基本能力重要手段。具体来说,应注意加强以下几方面的联系:l纵横联系。2中外联系。3史论联系。,(五)注意构建历史知识体系高考重点考查学科内综合,因此,在加强对历史知识记忆的同时,要加深理解,构建出知识结构,在知识结构中能准确理解历史,并灵活运用所掌握的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在建立知识结构方面,首先,我们应高度重视建构章节知识结构。在建构知识结构时,可采用结构图,高屋建瓴,对主干知识进行复习。由于单元章节知识结构,一般都有比较好的落实,这里不举例赘述。在章节复习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注意建立小专题的知识结构图示。,(六)重视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 对课本上的基本事实、基本结论和基本历史 原理要在 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灵 活运用的能力。最有 效的办法是平时复习 中,对已经形成的历史结论、历史现象、阶 段特征、相关材料等多问“为什么”,多将句 号变问号。“?”的过程就是分析理解的过程。例罗斯福新政复习时设计以下问题:,l新政的实质是什么?(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2新政与传统政策相比有什么重大变化?3新政的成功说明什么问题?(生产关系调整与生产力相适应,关注民生有助于社会和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可以相互借鉴等)4新政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5新政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发展的需要,从美国国情出发),四、必修三复习举例,(一)历史必修三模块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必修()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艺术”5个专题是按照中国历史发展进程,选取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最能体现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史成就的内容,构成课程内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近代以来世界科学发展历程”;“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3个学习专题基本依据西方历史的发展线索,选取以西方为主体的世界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内容,构成课程内容。这样,中外历史结合,形成发展脉络清晰、专题特色鲜明的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史课程体系。,新课标的要求:在知识目标上,通过学习,要能够了解中外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等基本史实,进而基本把握思想文化史的发展线索。通过学习,认识科学技术史的基本风貌和主要特色。(重点知识、基本线索)在方法与能力目标上,要学会搜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正确认识人类精神生产与经济活动及政治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而认识到思想文化的进步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不可忽略的巨大影响。(注重课程资源,把握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情感教育,文化的多元性,文化的交流、融合)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二)高考考情分析:近几年文综命题关于考查文化史的基本规律:主要考查思想文化现象的纵向、横向发展规律:纵向思想文化现象间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横向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互动关系;不同地域、类型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从高考试题的文化史考察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高考试卷文化史所呈现的特点:1渗透了我国史学研究和大学历史教育发展显示的新趋势。即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现代化范式、社会史范式。尤其是加强了对文明史观的考查,在”文明史观”命题走势下,文化史的考查地位日渐重要,我们要把这个理念通过讲课和平时的训练,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学生。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构成的三足鼎立的态势已经很明显,总体看,从近几年的全国卷以及地方卷的高考历史试题中已经凸现出来。思想文化史内容在近年来的高考中,无论是全国卷还是自主命题的省份,考查呈不断上升趋势,特别是中外文化史中的思想史,近年来成为高考的文科综合卷中考查的热点,以天津卷为例说明:,2006年14题考了中国近代的思想之争、16题考了活字印刷术、17题考了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每题4分,37题考了自明清以来到19世纪90年代的中西文化交流29分,共41分。2007年13题考了张衡、14题考了第三次科技革命、21题考了三民主义、23题考了启蒙思想,各4分,37题考了中外的思想与政治的关系32分,共48分。2008年37题考了中外思想、教育31分。2009年对于文化思想史考察比例相对少。2009年4题考了维新思想梁启超、7题考了世界文学、12题材料一、三考了古代民本思想和孙中山三民主义民生思想,总计12分。,2以文化史为依托,立体、交叉地考查政治、经济等相关内容。与文明史构成有机的整体,试题注重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文化史的考察不是孤立的,它以文化史为切入点考察与政治、经济的联系,中外文化的联系相互交错。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从命题角度看,着眼于思想演变的背景、产生的影响,对各种思想体系的评价和分析,形成了三个结合,即: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者的结合;中外思想文化的结合;思想文化与当今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结合。复习教学中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1)遵循从文化现象到文化发展规律的过程。,(2)知道有什么。宏观把握教材,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单元下的专题。,3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让题目出彩,试题角度的多元化趋势加强。教材是课程的资源之一,新课改强调的是课程观,教材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因而高考会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来命题,超越教材来综合考查考生对学科能力的掌握程度已成为高考命题的必然选择。用材料进行补位。,4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体现了历史的时代功能。,(三)文化史复习的基本原则:1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高考试题的特点,在复习中划分三个专题,即:思想史专题:中西方的思想发展史。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 演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 成果、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中外科学技术史专题:包括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现代中国的科学 技术、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中外文学、艺术史专题:包括中国古代、现代的文学艺术、19世纪 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2在三个专题的框架内,从以下三方面微观处理:知道是什么,一是基本知识点的落实。二是梳理基本线索,形成专题背景下的通史。知道为什么,加强知识的规律性总结,适度的升华。三部分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高考设问梯度的要求。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思想文化史。所谓历史的角度,就是要把文化中的思想、科技、文学、美术、音乐等内容放到特定的时代社会环境中去考察,探讨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对整个历史进程的影响。牢牢把握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又对一定时期的社会产生影响,这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一原理的体现。文化又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的规律。,(四)具体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中国思想史的复习。本专题包括古代的儒家思想演变、近代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以及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复习中注意与必修一必修二及选修教材的联系,围绕两大主题去把握:一是思想产生和演变的历程与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的关系。二是其思想对历史进程、社会发展的影响。,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 学思想的发展。【强化基础知识方法】其一,教师列表归纳,让学生回归教材完成,项目包括 朝代(从春秋到明清)、代表人物、主张、地位、影响。其二,学生完成知识框架图示其三,同步巩固练习其四,依据复习内容,适当补充材料,以丰富学生思维载体同时 培养学生在新情境下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解决的能力。,【教师重点讲的内容】,一、基本线索二、规律性知识:1、演变规律(1)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明清批判继承、构成时代特色新思想,维新出新意、新文化运动动摇、新时期焕发新春的过程。(2)就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而言,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这正是儒家思想能够长久不衰原因。引深:一个民族、一种思想要想充满活力,就必须要继承、发展、完善、与时俱进。(3)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根本出发点。(4)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如百家争鸣。,2、演变原因(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综合反映,经济是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思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的稳定起着较大作用。(2)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分散、保守、落后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决定了政治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而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就要求思想的高度集中与统一,因而催生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3、评价:,拓展内容,拓展:(1)如何评价古代民本思想(2)小结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社会转型时期。加强与必修一、二知识的联系。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文学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综合能力。(3)比较春秋战国思想与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4)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5)古代儒家思想与古希腊罗马人文精神的比较,拓展:春秋战国与秦汉时期思想文化领域有何显著不同?分析导致不同的主要原因?儒家学派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拓展内容:小结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社会转型时期)从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学等方面归纳。对比黄宗羲与韩非子关于君主专制的不同观点并分析原因比较明清时期进步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异同及导致不同的原因。,与专题相关内容的链接:(七)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八)儒家思想被利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九)儒学统治地位动摇新文化运动前期 特点:前期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继续,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文化反封建文化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十)儒学焕发新春文革结束至今,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标要求】(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 放的影响。(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 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强化基础知识方法】(1)列表归纳所属阶级、派别、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影响、结果。(2)比较各种派别的思想主张:林魏与洋务派、洋务派与维新派、维新派与革命派(3)利用图示巩固基础知识(4)依据复习内容,适当补充材料,以丰富学生思维载体同时 培养学生在新情境下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解决的能力。(5)同步巩固练习,【教师讲解重点】基本线索: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为代表,坚持“(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思想,主张效仿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继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和新文化运动兴起,构成了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3)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其间经历了“学俄国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思想历程。中国人民第一次真正找到自己的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路。,中国近代前期思想文化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主要特点: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在斗争中不断吸取先进文化,获得新生。救亡图存,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探索民族复兴之路,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近现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旋律。近代前期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救亡图存、克服民族危机是近代中国人对外学习的动机之一。就过程而言,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层面。学习西方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碰撞交融的过程,伴随着是否学、学什么、怎样学、学哪国的过程。,(五)思想文化问题分析思维公式文化现象原因的分析思维公式社会存在 文化继承 阶级要求思想变化原因分析思维公式社会存在变化 阶级力量变化 阶级立场变化思想传播(或被排除)原因分析思维公式社会存在 思想特点 阶级立场思想作用大小的原因分析思维公式社会存在 思想成熟性 应用者状况,补充拓展内容:(1)制度变革阶段补充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相关内容(2)对比维新派与激进派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点,分 析原因。(3)文艺复兴运动与中国维新变法思想对待传统文化 的相似点,分析原因。(4)对古代儒学独尊、近代新文化运动打到孔家店、当今官方大型祭孔现象的认识,西方:追求民主、平等、自由,适应并促进 资本主义发展中国:(1)儒家思想:走向极端(2)反封建民主思想:反封建具有民主色彩(3)19世纪:救亡图存(包含爱国主义内涵,同时也包含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的内容),(5)15-19世纪中外思想发展的主题和特点,(6)传统文化走向近代的动因,外因:,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所带来的文化的冲击,内因:,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成长,要求创造和发展为它服务的新文化,根本动力,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人民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救国救民道路,典型题例,1、下列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主张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以德治民 反对任何社会变革A、B、C、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孔子思想中“仁”的学说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弄清其“仁”学的含义。“仁者爱人”从某一方面能够起到调节人与人关系的作用,又有以人为本,反对暴政的思想,既主张以礼治国,又要求统治者及时改良社会政治。因此要排除。答案:C,典型题例,2、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转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思想控制的加强大一统的局面 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B、C、D、解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由于当时面临一系列问题,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但西汉的“罢黜百家”并不是消灭各家,由此排除。答案:D,典型题例,3、明清时期出现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家的根本原因是A、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 B、封建专制的残酷压迫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接受了资本主义民主思想解析:首先,由于明清时期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知识分子不可能接受资本主义民主思想,故排除D项,其余A、B、C三项皆是原因。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可排除A项;而B项并不是导致民主思想产生的必然结果;商品经济恰恰是民主思想产生最重要的社会基础,故C项符合题目要求。答案:C,典型题例,4、阅读下列材料: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伸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请回答:(1)在上文中,作者是怎样概括儒家学说的特征的?(2)这一特征对儒学的历史地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简要分析其原因。,典型题例,解析:本题一方面要注意概括材料的基本要点,另一方面要结合时代背景去分析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受到重视,而汉代以来却成为正统思想。答案:(1)特征:“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伸向未来”。(2)影响:在当时成为“显学”,但迂阔难行,汉代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原因: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不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所以没有受到重视。在汉代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成为正统思想。,典型题例,5、明清之际,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提出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后人对此有下列两种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这种思想是当时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思想领域中产生的新因素;第二种观点认为,这种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解析:选择哪种观点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做到逻辑严密,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无论选择哪种观点,都宜从思想主张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和影响等方面去论证。,典型题例,答案:第一种观点:(1)提出一些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是前人未曾提出的,有民主色彩。(2)当时封建制度日趋腐朽,商品经济空前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这说明,历史发展已提出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课题,黄宗羲等人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3)这种思想影响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二种观点:(1)这是对民主思想的继承,并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2)是当时的黑暗统治激起了黄宗羲等人的不满和批判,这与以前的进步知识分子改造时弊的政治抱负是一致的,虽然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已产生,但影响十分有限。(3)这种思想是被后世加以发挥,也起过一定的影响,但决不能把它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1、魏源作为新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其突出贡献在于()A关心时局,勇于探索新知 B编写海国图志,介绍外国史地C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D主张引进西方技术,研制新式兵器,2、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但近代以来儒家学说不断受到拷问和冲击。下列图片能反映对儒学冲击最大的历史事件是:(),A B C D,C,C,3、出生于福建侯官的林则徐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是因为()A、编译外国书籍,重新认识世界 B、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C、认识到鸦片泛滥的严重危害 D、领导了禁烟运动,4、维新思想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民主制度”。促进这一转变的因素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中国无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A、B、C、D、,A,5、鲁迅是新文化运动干将,被毛主席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其重要功绩有()为新青年撰稿,宣传新文化 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本质 最早提倡文学革命 他创办了青年杂志A B C D,B,C,6、下面四幅图片中,把封建思想作为其直接斗争目标,反映了20世纪初思想解放运动的是(),D,7、近代康有为“尊孔”、陈独秀“力排孔教”,他们的相同目的是()A为维新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B全面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C确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D否定守旧思想推进社会变革,D,8、新文化运动兴起是下列哪些要求在文化上的反映()推翻帝制 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反对封建军阀统治 宣传马克思主义A、B、C、D、,B,9、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以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民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A、辛亥革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运动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戊戌变法、护国运动、护法运动,10、陈独秀、蔡元培和胡适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巧得是三人都属兔。当时胡适年轻气盛,曾向别人夸耀说,北大是由“三只兔子”而成名的。下列关于北大“三只兔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B、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C、胡适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D、三人在新文化运动后期都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C,D,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那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上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请回答:,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材料一认为外来侵略是中国面临的大祸;材料二则认为中国的大祸是国内的“民权之说”。,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重大影响?,材料四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影响:李大钊宣传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旗帜。,据以上材料,试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从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的政治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发展历程。,参考答案,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种经济成分?材料二反映了建立国家政治制度上的主张有何不同?材料一、二、三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从中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材料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发展和传播,同时为社会变革奠定阶级基础;民主思想的发展和传播奠定社会变革的思想基础。社会的变革反过来又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