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介与存款货币银行.ppt
金融学36课时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黄昌利,第7讲 金融中介体系与存款货币银行,金融中介 金融中介体系 存款货币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存款货币银行的业务 存款货币银行的经营管理,居民单位,住户,公司,非营利性机构,广义政府,金融性公司,非金融性公司,存款性公司,其他金融性公司,中央银行,其他存款性公司,非居民单位,居民单位分类,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五类经济部门,ODC与OFC的重要区别,一、金融中介,(一)金融中介的界定金融中介(financial intermediary),也称金融机构,指专门从事各种金融活动的组织,包括间接金融活动中的金融交易媒介体和直接金融活动中的中介服务机构等。包括:间接融资中介机构,商业银行、信用社等直接融资中介机构,投资银行、证券机构等其他金融中介机构,保险、信托、租赁等机构,(二)金融中介的特殊性1.经营的特殊性 经营对象:特殊商品货币资金 经营内容:货币收付、借贷和相关金融活动2.经济关系的特殊性 金融中介与客户之间形成借贷或投资关系 经营原则:恪守信用3.行业的特殊性 金融中介承担较大风险性:风险的集聚 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影响范围较广,二、金融中介体系,(一)中央银行与存款货币银行 1.中央银行(Central Bank)中央银行是一国的货币当局(monetary authority),不以盈利为目的,2.存款货币银行存款货币银行(deposit money banks),也称商业银行,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负债,以发放贷款为主要资产,以办理转帐结算为主要中间业务,具有创造存款货币功能的银行。按IMF的定义,称之为:其他存款性公司(Other Depository Corporations):是主要从事金融中介的金融性公司(中央银行除外)和准公司,其负债包括存款或金融工具,这些金融工具可作为存款的近似替代物,并被包括在广义货币的国家定义中。,可被归类为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单位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s)商人银行(Merchant banks)专业银行(Specialized banks)存款和贷款协会(Savings and loans associations)农业银行(Agricultural banks)信用社(Credit unions)财务公司(Finance companies)主要从事金融性公司活动的旅行支票公司(Travelers check companies)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oney-market mutual funds),(二)现代银行业(banking)的产生 1.货币保管业务转变为存款业务,标志着古老的货币经营业转变为银行业(1580年威尼斯银行)货币经营业:铸币的鉴定和兑换;铸币的保管;汇兑货币经营业者积累了大量货币,商人资金短缺时,向货币经营者借款;货币经营者以支付利息来吸引更多存款 2.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建立现代银行改造高利贷,转变为银行建立股份制银行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标志着现代银行产生,(三)商业银行的作用 1.充当信用中介充当资金借贷双方的中介人作用:降低了直接借贷风险2.充当支付的中介为客户办理货币结算和货币收付业务作用: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3.收入、储蓄转化为投资将社会各阶层积蓄提供给投资者使用作用:扩大了社会资本总额4.创造信用流通工具,银行券和存款货币支票转账基础上创造存款货币作用:增加货币的供给,促进经济发展,四、存款货币银行的三大业务(一)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吸收资金并形成资金来源的业务。1.存款业务吸收活期存款,创造派生存款吸收定期存款,储蓄存款2.向中央银行借款,再贴现、直接(抵押)借款3.其他负债银行同业拆借,调剂头寸国际货币市场借款,吸收定期存款、发行大额定期存单、出售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和债券发行金融债券,筹集指定用途的资金,(二)资产业务商业银行运用资金并形成资产的业务,是商业银行获取收益的重要方式。1.国外资产业务(外汇资产业务)2.国内资产业务库存现金存放中央银行的款项(准备金)对中央政府的债权业务(发放贷款、持有公债)对私人部门的债权(发放贷款业务:不同角度分类;持有私人部门债券)3.其他资产业务(持有金融债券、同业拆借等),“6C”原则(principles of 6C)商业银行为了确保贷款的安全与盈利,在对放款对象进行审查时所采用的信用分析方法。这种审查主要从品德(Character)、才能(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品(Collateral)、经营环境(Condition)、事业的连续性(Continuity)6个方面展开,由于每个方面的英文字母均以“C”打头,故称作6“C”原则。,其他存款性公司概览(ODCS)框架,(三)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表外业务(off-balance-sheet business)是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以外的业务,这些业务当时并不直接引起资产负债表的金额发生变动,但能够改变当期损益及营运资本,从而提高银行收益率。表外业务有广义与狭义之分。1.中间业务:银行不需要运用自有资金,而是利用银行人才、技术、设备等优势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及提供各种金融服务,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也称为无风险业务。2.表外业务: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且不影响资产负总额的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既包括传统的中间业务,又包括金融创新中产生的一些有风险的业务,如互换、期权等衍生品等。,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的区别中间业务没有什么风险,或风险较低,例如各种代理业务。而狭义的表外业务有风险,例如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业务、担保业务(它属于或有资产或者或有负债)等,可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巨额的收益或损失。,表外业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我国商业银行拓展表外业务还受到金融创新水平、金融监管制度、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的制约。目前各国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的发展及其潜在的风险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尤其是允许商业银行开展衍生金融交易业务的国家更是关注有加。巴塞尔协议中专门制定了表外资产风险系数划分的条款,以此作为表外业务风险影响下安排银行资本充足率应考虑的要素。,(四)金融中介作为服务业有别于其他产业的特点 资产结构以金融资产为主。资金结构以债务资金为主,高负债经营。前两个特点决定了金融中介具有高风险的特性。金融中介具有较强的外部性,所以经常处在政府的严格监管之下。,五、存款货币银行的经营管理(一)西方商业银行的类型 1.职能分工型(functional division)也称分业经营模式,指法律限定各类金融机构从事的业务具有明确的分工,商业银行只能经营短期工商信贷业务,吸收使用支票的活期存款职能分工型银行以日本、英国为代表2.全能型模式(multi-function)也称混业经营模式,商业银行可以经营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信托业务等全能型银行以德国、奥地利、瑞士为代表,(二)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 1、分业与混业并存 20世纪30年代开始分业与混业并存:1933年美国通过了Glass-Steagall Act,银行分为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业务分离 德国、瑞士和北欧国家继续保持混业经营,理由是业务多样化可以吸引客户、了解客户、增加利润、分散风险,2、美、日等国的发展趋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能化、综合化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主流 1998年日本颁布金融体系改革一揽子法(称为金融Big bang)允许金融机构跨行业经营业务 1999年10月,美国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银行、证券、保险相互渗透3、混业经营模式 一家银行开展信贷、保险、投资、信托等业务 金融控股公司控制不同金融业务的公司,(三)金融创新1.金融创新是指突破金融业传统的经营局面,在金融工具、金融方式、金融技术、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进行了明显的创新与变革参与金融创新的市场主体有商业银行、非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当局。市场、制度、技术是影响金融创新的三大因素。2.避免风险的创新可变利率的债权债务工具:可变利率存单、抵押契约、可变利率贷款开发金融工具,远期市场,发展金融期货开发债务工具,期权市场,3.规避行政管理的创新自动转账制度ATS,避开了活期存款不支付利息的规定可转让支付命令NOW,储蓄账户可以开出具有支票功能但名称不是支票的支付命令 货币市场互助基金MMMF,避开了利率上限的规定吸收欧洲美元、回购协议来规避准备金要求,4.技术技术进步推动创新 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引发的技术进步引起并支持了金融服务的创新。一是技术进步引起银行结算、清算系统和支付制度创新,进而导致金融服务相应创新,电子银行获得发展,例如网络银行或网上银行业务,自助银行(ATM),电话银行(银行客户服务中心的电话服务),手机银行;银行卡,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银行间电子资金转帐系统和售货点终端机的转账系统也不断发展。二是技术进步使得某些高技术含量的金融工具的创新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例如技术含量高的衍生金融工具的设计。,贷款证券化(loan securitisation):P210-211 这是资产证券化的一种形式,属于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贷款证券化是商业银行以贷款为抵押发行证券筹资的金融创新业务,是复杂的结构性金融活动,这种活动可以使贷款资产转变成可转让的证券,进而增加信贷资产的流动性,降低银行信贷业务的流动性风险,并将证券市场与金融中介联结起来。贷款证券化产生于美国,最初运用于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现在已经推广到其他资产。目前美国一半以上的住房抵押贷款、四分之三以上的汽车贷款是靠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提供的。目前我国贷款证券化也已经进入实际操作阶段。,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欧美的金融市场,是7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的金融创新的主要创新手段之一,它是衍生证券技术和金融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自从它产生以来,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成为当今金融市场上的一种重要融资手段。可以将资产证券化归纳为: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的、稳定的未来现金流的资产组经过一定的构造,转变成为资本市场上可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的过程。,资产证券化形式多样,流程复杂,但一般包括下面这些主要的主体和相应的过程。首先存在一个发起人(Originator),它是发起资产证券化的公司,一般由银行和非银行企业承担。发起人把持有的各种流动性较差的金融资产,如住房抵押贷款、信用卡应收款等,分类整理为各种资产组合,销售给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SPV通过对所购得的资产进行重新组合、信用增级和评价,再用这些资产为担保发行资产支持证券,以收回购买资金。用支撑资产的现金流支付投资者回报,SPV的管理费用,以及其它相关费用。资产抵押证券是以现存和未来的可预期的现金流支撑的固定回报的投资票据,而不是以发起人信用支持的票据。,根据资产证券化的标的资产来分类,一般可以将资产证券化产品分为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ies,ABS)和房屋抵押贷款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MBS)两大类。在ABS包括企业应收账款、信用卡贷款、学生贷款、汽车贷款、设备租赁、消费贷款等为标的资产的证券化产品。,资产证券化特点从资产证券化的融资结构上看,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1)为使担保资产的信用和风险独立于发行人,必须设立独立的法人实体(特殊目的机构SPV),将资产出售给SPV;(2)为了吸引投资者、降低筹资成本,必须对证券作出信用增级安排。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在于设计出一种严谨有效的交易结构,它一方面能够保证融资活动充分的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种税收优惠,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有效的交易结构和信用增级手段改善证券的信用状况,达到吸引投资者的目的。,与传统的融资方式相比较,资产证券化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1)资产证券化通常是将多个原始权益人的资产集中成一个资产池,通过结构性重组并证券化,实现资产的流动性和可转让性。(2)被证券化的产品在证券化后从资产负债表中消失,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经过组合后成为市场投资品,相关资产成为资产支持票据的抵押品,从而使得原始权益人分散了风险,并降低了成本。(3)资产证券化是出售资产的预期收入。对于出售者来说,它的资产的流动性增加了,因为它是将流动性差的资产转变为了流动性高的资产。,(4)投资者的风险取决于可预期的现金流,而不是金融机构的资产状况和信用等级;另外,由于信用评级机构的参与,使得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得到了相应得信用保证。(5)资产证券化的适用范围广泛,从理论上来说,凡是有预期现金流的资产都可以作为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四)存款货币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1.经营原则: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商业银行经营三原则是金融特殊企业的客观要求。商业银行的“三性”经营原则:安全性:避免经营风险,保证资金安全。这是“三性”原则中的首要原则。,流动性:能够随时满足客户支付提现的要求。流动性是安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桥梁。绝大多数国家的银行,其流动性资产的保留比例经验是25%;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余额占其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另外25%的存款体现为以满足业务经营需要的库存现金、准备金存款、投资的有价证券、结算账户上的资金等资产。盈利性: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是银行持续发展的源泉,也是考核其经营业绩的指标之一,但在“三性”中应位列第三(教材P220认为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的核心原则)。,“三性”原则之间的矛盾与统一一方面,流动性与安全性同方向,与盈利性反方向。例如银行资产组合中的货币性资产与中长期信贷资产比例的高低就可以说明该问题。另一方面,三者又具有一致性,只有同时保持“三性”,银行才能稳健经营。,“三性”管理与银行外部融资环境也有关系不同国家金融市场的融资环境不一样,有些国家的银行外部融资条件较好,所以对其资产流动性的要求就可以低一些,而盈利性就可以要求高一些。反之,银行外部融资条件不佳的,对银行资产流动性的要求就高一些,而对盈利性的要求就低一些。,(四)存款货币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2.经营管理理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随经济、金融发展而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资产管理:这是商业银行传统的管理思路。认为银行负债(20世纪60年代以前,银行负债主要是存款)是被动的,而资产是银行主动运用资金的结果,又是其盈利的主要来源,所以银行应当重视资产业务的管理,尤其是资产的流动性管理。,资产管理阶段又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真实商业票据论:认为,银行所有贷款都应当以具有真实交易背景的商业票据为基础,这类货币性资产的安全性高,流动性强,盈利性也较高。例如票据可以贴现、转贴现、再贴现。但这种管理方式要以该国信用良好,票据市场发达为条件。另外,在经济繁荣阶段,单纯的融资票据也容易偿还,而在经济萧条阶段,商品滞销也会造成真实票据的支付难以保证。,证券信用论(可转换型理论):20世纪初提出的这种理论强调,银行为了保持资产的流动性以应付客户提取存款,银行应当投资于具备转让能力或较容易变现的证券,例如公司股票和债券,而不仅仅是持有商业票据。这个时期银行开始重视和深度卷入证券市场,证券业务获得发展,但是20世纪30年代,许多银行因为股市崩盘而破产,所以才有了美国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预期收入论: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重视借款人的信用、能力以及贷款的预期收入,强调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取决于借款人具有的任何可用于还本付息的可靠的预期收入,而不是取决于信贷项目本身能否自偿或担保品的变现能力。这种理论仍然强调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要求。事实上,该理论已经进一步放宽了银行可以持有的资产的范围。,负债管理: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金融工具创新拓宽了银行资金的来源渠道和融资能力,银行可以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来融资,进行主动负债。银行认为只要自身有足够的融资能力能够便利地从金融市场上主动融入外部资金,就可以做大银行的资产业务,做到规模经营、提高盈利性,并保持其流动性、安全性,所以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产生,银行从被动负债,转向主动负债。,负债管理理论认为,不仅银行的流动性可以通过加强资产业务的管理来获得,而且可以通过拓展银行的融资渠道,增强银行对外借款的能力来获得。该理论确实拓宽了银行流动性管理的视野,开始重视负债业务的管理,强调银行的融资能力和盈利性,推动了银行业务的发展;但是负债管理也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尤其是市场风险。看来,负债管理也有“双刃剑”的作用。,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这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盛行的一种审慎经营的管理方式。该理论注重资金的来源和资金运用的结构及其匹配,通过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管理并重来实现银行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统一。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模式有助于商业银行的审慎经营。我国从1994年开始,在商业银行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通过规定一系列的监控、监测比例指标体系来实现对银行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同时管理,以保证银行在传统业务方面能够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规避传统业务风险。,随着银行传统业务竞争的加剧和盈利空间的缩小,银行转向发展表外业务,银行的业务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或价格风险、政策法律风险、国家主权风险、技术风险、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增多,资产负债管理的局限性也显露出来。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方位的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P223-226)。,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风险识别(管理的基础)、风险度量(管理的依据)、风险控制(管理的最终目的)。风险管理的方法主要有:风险价值法、信贷矩阵系统、全面风险管理法、资产组合调整法。当然,上述的风险管理方法不可能应对商业银行的所有风险,风险管理方法也要不断创新。,随着金融业竞争的加剧和广义表外业务的发展,银行服务于客户的意识增强,市场营销学的理论也逐渐引入银行业之中,国内外银行业又出现了“全面质量管理”等新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这种理论不单纯注重资产或负债的规模数量,而是关注资产、负债的质量(即关注资产与负债的期限、成本、收益、风险),这种理论提出后得到许多银行家的赞同,另外,银行能否提供优质的中间业务服务,也关系到其盈利和发展。,(五)存款保险制度1.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银行业具有内在的脆弱性,银行倒闭会给存款人造成损失,进而引发金融、经济和社会危机。为了维护存款人对银行的信心,有必要建立这样一种保护存款人利益、稳定金融体系的保险制度。2.存款保险制度,凡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需按照吸收存款数额和规定的保险费率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一旦存款机构破产,保险公司承担支付法定保险金的责任。,3.组织形式官方建立的保险机构:美国英国加拿大1933年,美国组建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官方与银行界共同组建的存款保险机构:日本比利时等官方支持下银行同业组建的保险机构:德国法国荷兰等,4.存款保险制度的内容各国存款保险制度在存款保护范围的限制、存款保险限额、存款保险体系的保费征集方面有不同的具体规则。有些国家不保护同业存款、大额可转让存单、外币存款、外资银行存款。各国都制定存款保护金额的最高点,超出限额部分不予保护。保费要么按照一定的比例事先征集,要么按照投保银行的总资产的比例或者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例,或者是被保护存款的比例事先收取;要么在银行破产的时候临时征集资金偿付存款人(法国、瑞士、荷兰等),5.存款保险制度的优缺点优点:维护存款人利益,稳定金融体系。存款保险制度与金融监管当局的审慎监管、以及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功能共同构成金融安全网的三大基本要素。缺点:对不同银行的处理方式有欠公平,倾向于救助大银行。容易引发投保银行的道德风险行为。存款保险制度弱化了存款人挤兑对银行经营的市场约束作用。,6.目前我国实际上实行的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在国有金融业比重高、银行数量少、银行业垄断程度高的情况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不大。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对象仅限于国有大银行的存款人,其它银行的存款人不在保护对象的范围之内,这明显不公平。而公开的存款保险制度下,保护对象是参加存款保险的银行的存款人。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政府并没有公开承认实施该制度,存款保险并没有制度化、具体化。而在公开的存款保险制度下,保护对象、保险范围、保险限额、保险机构、保费征集、存款保险机构的职责以及权利义务等都已经制度化、规范化了。国内正在讨论建立公开的存款保险制度的问题。,我国的其他存款性公司包括(至2007年底):1)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中国进出口、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中国农业、中国、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埔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商业银行;合作金融机构: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财务公司;,目前,从机构规模和数量上看,存款货币银行占我国“银行概览”类机构的80%以上。另外,存款货币银行可以创造货币,而存款货币又占流通中货币量的80%以上。所以,存款货币银行在金融与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很重要。案例:中国ODC的资产负债表,邮政储蓄机构及其改革:P185,中国邮政储蓄最早始办于1919年,民国末期陷于停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银行于1951年委托邮政部门代理储蓄业务,1953年再次停办。1986年,为支持经济建设,国务院批准邮政部门恢复办理储蓄业务,并在邮电系统内设置了邮政储汇局,对邮政储蓄、汇兑等项金融业务进行管理。邮政储汇机构办理储蓄及绿卡发行、汇兑、代理、其他业务(清算业务、2003年8月开始的自主运用资金业务、稽查业务等)。由于邮储“只存不贷”的制度安排,使得邮储从农村吸纳了大量资金,但又缺乏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贷款机制,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多方诟病。,199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人民银行首次提出通过组建邮政储蓄银行,来解决转存政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到了1999年,国务院和人民银行明确批复表示同意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只等挂牌。但由于涉及利益错综复杂,进程缓慢: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面临两难国家邮政总局依靠邮政储蓄生存,如果邮政储蓄独立,国家邮政总局将面临巨额亏损;同时,邮政储蓄又是依托国家邮政总局的网点而生存,若邮政储蓄从国家邮政总局独立出来,将不能利用邮政网点,这将会相应地增加邮政储蓄的运营成本,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必将面临亏损。,2003年8月,央行打破了邮储的“包养”政策,将邮储资金推向市场:一方面将央行给邮储的高转存款利率下调到比居民储蓄存款的一年期利率还低,邮储当年因此减少了45%左右的收入。规定迫使邮政储蓄改变过去多年奉行的“只存不贷吃利差”的经营模式。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允许邮政储蓄在一定范围内自主运用其资金。考虑到邮政储蓄的实际情况,邮储资金陆续被允许进入三个领域:银行间债券市场、与商业银行办理协议存款、购买商业银行转让的资产。自主运用的邮储资金只局限于新增存款,暂不包括原有存款。,截至2004年6月,已经有1700亿邮储自主运用资金投入到金融市场当中,资金主要用于对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国内商业银行的协议存款,国债和金融债的承销,以及银行间债券交易。尽管如此,仍有剩下的8000亿以上的储蓄资金投向的问题摆在监管者面前。在2005年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邮政体制改革方案被讨论并原则通过,其中包括了加快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实现金融业务规范化经营。由于邮政总局内部利益集团的反对,该银行未能在2005年设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于2007年3月6日成立。邮储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一支重要的金融力量,有连接我国城乡的最大金融网。至07年初,提供邮储服务的营业网点3.6万个,提供汇兑服务的营业网点4.5万个,其中有2万个网点可以办理国际汇款业务。巨大的网络遍布全国,沟通城乡。其中有近60的储蓄网点和近70的汇兑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成为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据统计,到2007年3月,全国邮储存款余额已突破了一万七千亿元,居全国第5位。邮储银行主要从事对个人的存贷款、保险及其他特殊业务,不能经营对企业的贷款业务。邮储银行将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向城乡居民提供小额信贷、消费信贷、信用卡、投资理财、企业结算等更丰富的金融服务。,六、其他金融性公司(OFC)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MFSM)要求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子部门单独进行区分其他金融中介(Other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保险公司和退休基金(Insurance corporations and pension funds)金融辅助机构(Financial auxiliaries),其他金融中介(OFI)其他金融中介存款性公司、保险公司与退休基金、金融辅助机构以外的金融性公司其他金融中介的特征资金来源(Funding)特殊存款(Specialized deposits)发行证券和股本(Securities and equity issues)资金使用(Use of funds)特殊放款(Specialized lending)金融协定(Financial arrangements),若干典型的其他金融中介财务公司(Finance companies)金融租赁公司(Financial leasing companies)投资汇集金(Investment pools)证券承销商和交易商(Securities underwriters and dealers)载体公司(Vehicle companies)特殊金融中介(Specialized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保险公司和退休基金保险公司(Insurance corporations)为个人单位或群体单位提供人寿和/或非人寿保险的共同和其他金融实体退休基金(Pension funds)为特定雇员群体提供退休福利持有资产/负债,并进行自营帐户交易独立于创建该基金的单位雇主和/雇员缴款社会保障体系不包括在此类中,金融辅助机构(Financial auxiliaries)从事与金融中介密切相关的活动,但不充当金融中介的金融性公司若干典型的金融辅助机构公共交易所和证券市场证券商和代理商外汇公司金融担保公司保险和养老辅助机构其他金融辅助机构,七、国际金融机构体系国际金融机构体系的作用:维持汇率稳定:例如IMF要监督会员国的汇率政策。进行行业协调和国际间行动的协调:例如国际清算银行旨在促进各国央行的合作,为国际金融往来提供额外的便利,接受委托办理国际清算业务,制定作为银行业国际监管准则的巴塞尔协议。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如在IMF的提款权和贷款。,提供短期资金,积极防范并解救国际金融危机。提供长期资金,促进会员国的经济发展:例如世界银行、国际开放协会、国际金融公司、亚洲开发银行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长期优惠贷款。积极组织商讨、调研国际经济金融领域中的重大事件;提供多种服务:例如IMF和国际清算银行经常邀请或组织各国央行行长和其他官员商讨国际货币金融合作问题。,国际金融机构体系作用的局限性.许多国际金融机构都以会员国认缴股份的方式筹集资金组成,各成员国在这些国际金融机构内部的投票权与其认缴的股份额有关这些国际金融机构的领导权大都被西方发达国家所控制。一些发达国家可能操纵这些国际金融组织来打压那些急需财政援助的困难国家,迫其进行符合西方国家利益的财政经济改革和其它让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成立及宗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是联合国系统专门为促进国际货币与金融合作而建立的、由主权国家自愿参加的多边合作组织。根据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镇召开的联合国货币与金融大会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以下简称“基金组织协定”)于1945年底成立。现有成员国185个(2007年),总部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1945年12月27日,美国、英国、中国等29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国务院举行仪式,正式签署基金组织协定,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成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35美元兑一盎司黄金;二是实行固定汇率制;三是基金组织通过预先安排的资金融通措施,保证提供辅助性储备供应来源;四是成员国不得限制经常项目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货币措施,要在可兑换的基础上实行多边支付;五是规定“稀缺货币条款”,成员国有权对“稀缺货币采取临时性兑换限制”。竞争性通货贬值;(4)协助在成员国之间建立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体系,取消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外汇管制;(5)在具有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向成员国提供暂时性普通资金,以增强其信心,使其能有机会在无需采取有损本国和国际经济繁荣的措施的情况下,纠正国际收支失衡;(6)根据上述宗旨,缩短成员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时间并减轻失衡的程度。,基金组织的宗旨是:(1)通过设置一个常设机构就国际货币问题进行磋商与协作,从而促进国际货币领域的合作;(2)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从而有助于提高和保持高水平的就业和实际收入,以及各成员国生产性资源的开发,并以此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3)促进汇兑稳定,保持成员国之间有秩序的汇兑安排,避免竞争性通货贬值;(4)协助在成员国之间建立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体系,取消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外汇管制;(5)在具有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向成员国提供暂时性普通资金,以增强其信心,使其能有机会在无需采取有损本国和国际经济繁荣的措施的情况下,纠正国际收支失衡;(6)根据上述宗旨,缩短成员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时间并减轻失衡的程度。,60年来,IMF成员国已从最初的29个增加到2007年的185个;它的份额经8次普遍增资和几次特别增资,已从最初计划的约88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3月底的2167.48亿特别提款权(约合3276.27亿美元)。在维护汇率稳定方面,从1945年至1971年,加入IMF的国家必须承诺将他们的汇率钉住美元不变,美国则将美元按固定比率与黄金挂钩;成员国只有在纠正国际收支的“基本失衡”并争得基金组织同意时,才可对钉住汇率进行调整。1971年,美国政府放弃美元(及其他政府持有的美元储备)与黄金的可兑换,IMF成员国可以自由选择任何形式的汇率制度。,(二)成员国和组织结构1、成员国基金组织的成员必须是主权国家。2、份额和投票权每个成员国在加入IMF时都要认缴一定数额的资金,称为“份额”(quota)。份额是IMF的主要资金来源,它决定了成员国投票权的大小、可从IMF获得的贷款的最高限额,以及一国可获得特别提款权分配的大小。每一成员国有250票基本投票权,然后按其份额每10万特别提款权份额增加一票。长期以来,美国的投票权一直最多,2007年3月底美国的投票权占总投票权数的16.83%。IMF主要政策和业务决定都需要多数票通过,,3、组织结构IMF现设有由成员国财长或中央银行行长构成的理事会,由各成员国官员按选区形成的执行董事会,有一位总裁和三位副总裁。此外,还成立了具有咨询职能的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IMFC)。执董会是常设机构,负责行使理事会的决定,并代表理事会对IMF日常事务做出决策。IMF总裁为执董会主席,在副总裁的辅助下,负责管理IMF日常事务。下设一位首席经济学家,负责重大经济政策咨询。总裁、副总裁之下共设四大类业务部门,即地区部门、职能和特殊事务部门、信息和联络部门以及辅助服务性部门。,(三)基金组织的基本职能包括对成员国和全球经济的监督及维护、向成员国提供援助、消除贫困、监督汇兑安排以及加强国际金融体系建设等。1、加强各项监督工作,促进各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与成员国就其经济和金融政策的国内和国际影响保持对话。该“监督”职能是IMF危机防范工作的核心。IMF的监督主要有国别监督、地区监督和全球监督三种形式。(1)国别监督与成员国定期举行磋商(通常每年一次),讨论其经济政策。(3)全球监督。IMF执董会还通过每年两次审查IMF工作人员撰写的世界经济展望和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来评估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市场发展和前景,以实现全球监督的目的。,2.向成员国提供援助IMF的主要职能之一是在有充分保障的情况下向遇到国际收支困难的成员国提供资金援助。资金主要来自成员国以各种货币和特别提款权认缴的份额。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借款安排扩大其资金来源。贷款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它向成员国贷款的目的是帮助其解决国际收支困难,并恢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二是其贷款是有政策条件的。借款国必须采取能够纠正国际收支问题的政策。成员国需与IMF就需要采取的经济政策行动达成一致。3.减贫与减债,4.对汇兑安排的监督和管理各成员国的汇兑安排要与IMF的目标相一致,要与IMF和其他成员各国合作,使汇兑安排有利于汇率体系的稳定,避免多重汇率和妨碍国际收支的有效调节或获得不公平的比较优势。为确保国际货币体系的有效运转,IMF要对成员国的汇率政策及汇兑安排进行监督。IMF努力在各成员国之间建立一项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并通过消除限制来促进世界贸易的均衡发展。,5、加强国际金融体系建设(1)加强金融部门建设(2)推动国际标准和准则在成员国的实施这些标准和准则包括数据公布、财政透明度、货币与金融政策透明度、银行监管、证券与保险业管理、支付系统、公司治理、破产清算、国际会计和审计等领域的内容。(3)主权债重组机制,二、中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作(一)资金往来中国曾在改革开放初期向IMF借用过两笔贷款,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到90年代初已全部偿还。此后,中国一直是其债权国,为其各项贷款安排提供资金。(二)定期磋商分金融、财税、对外和实际四大宏观经济部门,就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交换意见。(三)技术援助先后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央行体系改革、1994年汇率并轨、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的制订、1996年经常项目可兑换,以及90年代以来相继实施的财税体制改革等改革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咨询。并在技术层面开展合作,为政府机构人员提供了培训。,本章思考题,1、中国的金融中介体系由哪些机构组成?2、存款货币银行的三大业务。3、论述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4、存款保险制度有哪几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