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ppt
第四部分 科学技术社会论,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二、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 二、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 三、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一、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支撑 二、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 三、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文化,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一)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科学“是人的生产力的发展即财富的发展所表现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也就是说,科学是生产力的“知识的形态”。(二)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形态变革 科学技术革命是与社会形态的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二、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马克思、恩格斯有多方面的论述。如:马克思指出:“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各要素的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通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手段的强化和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实现的。科学技术促进整个生产力系统的优化和发展,导致社会生产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和演化,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引发一系列经济转型,科技革命,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一)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 1、马克思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运用所产生的异化现象。他提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所以文明的进步只会增大支配劳动的客体的权力。”“这种科学并不存在于工人的意识中,而是作为异己的力量,作为机器本身的力量,通过机器对工人发生作用。”2、但马克思并没有把技术本身当作罪恶之源,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3、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现象的批判,把对技术的人本主义批判和生态批判,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批判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现代社会的反思,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1、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发挥正面社会作用的同时,使人变成商品的奴隶、消费的奴隶,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既是“富裕社会”,又是“病态社会”,造成了畸型的、“单向度”的人;2、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价值中立的,具有明确的政治意向性,作为新的控制形式,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3、工具理性成为惟一的社会标准,现代科学技术成为独裁的手段。法兰克福学派指出了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性,对科学技术的全面认识做出了重要贡献。,(三)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探讨。1、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资本的逐利本性驱使技术沦为资本家牟利的工具,这是技术应用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2、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把技术从资本主义生产的非理性动力中解放出来。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高兹、莱斯、奥康纳、福斯特、阿格尔、克沃尔等。,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一个历史过程。科学技术体制是根本,各种组织机构及其科研组织运行是保证,科学技术的的伦理规范是导引。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内涵及形成 1、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的内涵是指科学技术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和物质支撑四大要素,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建构环境、存在形式和发展条件。2、科学的社会建制的形成是从科学家创建科学学会而组成特殊的小社会开始逐渐形成壮大的。技术的社会建制与工程教育、工程师社会角色的确立有关。这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制度化过程。,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一)科学活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科学认识总要采取一定的社会形式,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展开的;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项基本内容。(二)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内涵 1、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社会组织制度,旨在支持推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2、科学技术的体制化包括:组织领导体制、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制、交流与传播体制、人才教育培养制度等等。,二、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 科学技术与其他各种事业密切相关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以保证科学技术活动的顺利进行。科学技术组织机构随着历史的演化而变化具有各自的特点,实行着相应的功能,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组织保证。(一)科学技术组织机构的分类 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有科学技术决策、管理与咨询机构;科学技术活动组织机构;科学技术传播机构;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机构,等等。,(二)科研组织的特征 各种科学技术活动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的推进,科研组织呈现出新的特征。1大科学兴起成为一种新的科学活动方式,且日益得到政府的重视。2后学院科学科学活动出现制度性分化,科学进入到后学院科学时代。在学院科学存在的同时,产业科学和政府科学出现了。它们分别在大学、产业组织和政府实验室中进行,具有不同的作用和特点。3形成官产学三螺旋结构科学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形成“政府、产业界、学术界”三螺旋发展,政府、企业与大学之间呈现出新关系。4出现虚拟科研组织人类进入21世纪初,计算的数量和信息的范围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扩张,由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发展进程所推动,科研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人提出虚拟科研组织或e-科学的概念。避免科学技术组织活动的行政化对科研的不利影响,是当代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三)科学技术共同体与科学分层 1、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和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工作者或技术工作专者群体,是科学技术社会组织的基础和核心。2、在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内部,科学工作者和技术工作者按照职称、学术职务、学术声望等维度进行社会分层。这种分层呈金字塔形态,呈现“马太效应”和优势积累,在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同时,也加剧科学体制内部不平等现象和学术不端行为。(四)科学技术共同体内部成员的互动 1、科学技术共同体通过学习、交流、合作、竞争与冲突等形式进行互动。良性互动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良互动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2、科学共同体的交流方式有两类:一类是正式的学术交流系统,包括正规的学术会议、学术期刊、学术专著、文献摘要和目录索引等;另外一类是非正式的学术交流系统,就是“无形学院”。3、技术共同体有一种重要的交流形式叫“创新者网络”,它提供创新者非正式直接互动的机会,从而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三、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一)马克思科学技术伦理观 1、马克思认为技术活动有其道德合理性,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道德的进步。“凡是表现为良心的进步的东西,同时也是一种知识的进步”。2、他指出自由应该建立在非异化的技术基础之上,未来技术的社会发展目标应该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和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科学技术伦理思想,论证了科学技术与道德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技术道德根本原则,论述了科学技术道德的主要规范献身科学、科学技术创新、实事求是、团结协作、谦逊勤奋。这些论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二)科学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伦理准则 1、科学技术工作者是从事智力劳动的职业群体,具有特殊的社会责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下开展工作的。2、科学和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取向。3、默顿提出了科学精神气质的四原则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1999年7月1日布达佩斯世界科学大会通过并颁布的“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宣言”声明:科学促知识,知识促进步;科学促和平;科学促发展;科学扎根于社会和科学服务于社会。4、国外一些国家公布的工程师伦理准则明确指出,工程技术活动要遵守四个基本的伦理原则: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诚实公平;维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等等。,(三)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伦理规范 科技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1、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2、工程师在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四)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击及其应对 1、随着一些新兴科学技术,如生命科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能源科学技术等的发展和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难题。2、如克隆人的伦理问题、基因治疗和增强的伦理问题、网络伦理问题、核伦理问题等,需要我们结合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伦理规范,以更好地实现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一、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支撑(一)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 1、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深刻地分析了科学发生、发展的历史性前提和构成性原则,认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大规模应用,是与机器大工业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后者是前者的不可逾越的社会基础。2、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大工业已经达到较高的阶段,一切科学都被用来为资本服务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发明就将成为一种职业,而科学在直接生产上的应用本身就成为对科学具有决定性的和推动作用的着眼点。”3、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相关论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从社会的经济结构出发,揭示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需要社会的支撑,社会需要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恩格斯提到:“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也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中不难看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既是科学技术产生的基础,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条件。,(二)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社会的经济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量;社会的经济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社会的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刺激因素。(三)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社会制度层面的社会制度背景下,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呈现出很大差异。2政策和体制层面科学技术政策和体制实际上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并完成着对科学系统与整个社会大系统关系的调整。3社会政治行为层面政治思想和军事对抗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评价。(四)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必须运用理论思维。科学愈是向前发展,理论思维也愈益重要。一切理论思维过程不管从事理论思维的科学家们愿意与否、承认与否、自觉与否都要受到他们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对科学技术活动有重要指导作用。,(五)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1、教育发展的状况决定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2、教育的普及程度决定着科学技术成果在社会中传播、消化、吸收和 应用的速度和程度。(六)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制定 1、为了保证科学技术的顺利开展,必须制定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充满活力的科学技术运行机制,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恰当的科学技术法律体系与奖励模式,充足且结构合理的科研经费投入,高素质的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等;2、必须处理好政府规划与自由探索,自主创新与消化引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战略性研究与非战略性研究之间的关系。,二、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一)科学技术运行的目的 科学技术运行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符合国家利益,服务于民生,为提高人民的福祉做出贡献。(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治久安以及可持续发展服务,必须制定政府公共政策。包括: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发展的科技公共政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国防安全等科技公共政策;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科技公共政策。,(三)以人为本的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以人为本,促进民生,推动社会的公平、公正,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这方面包括:大力发展最贴近百姓生活,直接服务于人的科学技术民生科学技术;改善科学技术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发挥科学技术在缩小贫富差距、关注弱势群体中的作用等。(四)科学技术风险的公共决策与国家治理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运行在给人类带来巨大正面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风险,如克隆人的伦理风险、水坝和核电站的环境风险、转基因食品的健康风险等,引发了一系列争论。应以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为指导,运用科技哲学、科学知识社会学、利益群体理论等的相关知识,对科学技术风险进行全面深刻的评价,进行正确的公共决策,实施科学技术风险的社会治理。,三、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文化(一)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与科技文化紧密关联,并由此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默顿在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提出的“清教主义促进英国近代科学的制度变化”,以及“李约瑟难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就说明了这一点。(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1要分析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2必须以社会先进文化来引领科技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广泛提倡的环境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努力,是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绿色文化的良性互动产物。,(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科学技术研究 自20世纪60年代,形成女性主义科学技术研究 它对科学技术领域的性别分层原因、科学技术的性别化特征以及性别建构等作了深入阐述,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从女性主义的经验主义到立场理论,从差异女性主义到反本质主义,给我们启发。后殖民主义的“科学研究”对科学的多元文化起源与欧洲中心论进行了反思,指出地方性知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西方科学并非惟一的科学知识,还有民族科学;西方科学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欧洲中心主义与男性至上主义的社会建构,成为剥削殖民地国家的手段;从西方发达国家输入科学思想和技术制品会导致虚弱的依附性,会导致科学技术的殖民主义。反思扬弃这些思想,有助于深刻理解欠发达国家科学与西方科学,正确处理消化引进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四)科学主义和“反科学思潮”科学主义试图用科学的标准来衡量裁决人类的认识和生活,把一切与科学不相符合的人类认识与价值信仰看作是没有多少价值的或是错误的,把科学技术看成是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工具。这是科技乐观论和科技万能论的集中体现,应该反思批判。反科学主义不能走向极端,否则会走向“反科学”,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出现在西方学术界的“反科学思潮”,具体表现在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极端的环境主义者等的论述中 因此,如果对此不加分析地接受,会走向科学技术悲观论甚至“反科学”,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