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疾病护理.ppt
内科护理学,孟共林,1学小时。,第六节 肌肉疾病,肌肉疾病的概念,是指骨骼肌本身或神经-肌肉接头间传递障碍所引起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是肌无力、肌张力低下或肌强直、肌萎缩及肥大,但无肌束震颤与感觉障碍。,一、重症肌无力(MG),(一)定义:是乙酰胆碱受体(AchR)免疫性破坏,导致的一种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与发病机制,1自身免疫 2胸腺异常 3遗传因素 发病机制,有人说MG主要是Ach合成和释放减少导致的,对吗?,课堂练习题,1、是一种与胸腺异常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2、最先表现为一侧眼睑下垂3、肌无力呈进行性发展逐渐累及其他肌肉4、症状晨轻暮重、活动后重,休息后轻,(三)临床特点,5、临床分型,:眼肌型 单纯眼肌受累,出现上睑下垂和复视。A:轻度全身型 四肢肌群轻度受累,多伴有眼外肌受累、有咀嚼、吞咽及说话困难、生活能自理。,B:中度全身型 四肢肌肉中度受累,眼外肌受累、有咀嚼、吞咽及讲话困难,生活处理有一定困难。:重度激进型 发病急,进展快,于发病后 数周内或数月内出现呼吸肌麻痹,病死率高。:迟发重症型 多在发病2年内逐渐由、A、B型发展到眼球麻痹和呼吸肌麻痹,常合并胸腺瘤,预后较差。,(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肌疲劳试验 2、腾喜龙试验3、新斯的明试验 4、重复电刺激和单纤维肌电图。(五)治疗要点1、药物治疗(1)抗胆碱酯酶药 是治疗MG的基础药。(2)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CTX。2、血浆置换术 起效快。,3、胸腺切除或放疗。4、MG危象处理:尽快改善呼吸功能,对呼吸困难者上呼吸机。同时应确定是何种类型危象。(1)肌无力危象;(2)胆碱能危象;(3)反拗危象;,(六)护理诊断与措施 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肌无力致吞咽困难有关。(1)病人吞咽能力较差时,调整饮食计划,安排在病人用药后15-30分钟药效较强时进餐。(2)咀嚼无力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缓慢进食如吞咽动作 消失,或气管插管给予鼻饲,给以高维生素、高蛋白质、高热量的营养饮食。(3)必要时给以静脉营养。(4)及时评估病人的营养情况,每天称体重一次。,2、自理能力缺陷 与全身肌无力、不能行动有关。(1)协助生活护理,满足病人合理的需要。(2)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本病的病因、临床表现,鼓励病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尽量生活自理。,3、潜在并发症 重症肌无力危象。(1)对重症肌无力的病人,应避免感染、外伤、过度紧张等,以免诱发肌无力危象;适当运动,但不要过度劳累,遵医嘱上氧,准备好抢救器械(气管切开包、呼吸机)。(2)密切观察病情:肌张力、呼吸频率、节律有无改变特别是呼吸肌无力,可致呼吸困难、发绀,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抢救。,(3)抬高床头,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4)禁食禁饮,以免发生窒息。(5)遵医嘱使用新期的明,以抢救肌无力。(6)、用药护理,4、焦虑 与肌无力反复发作、担心预后有关。(1)主动向病人介绍环境,消除陌生感。(2)耐心向病人解释病情,消除心理紧张和顾虑。(3)指导病人掌握放松的技术。(4)护理病人时,保持冷静和耐心。,(七)其他护理诊断1、语言沟通障碍 与肌无力有关。2、感知改变 与眼肌无力引起眼睑下垂、斜视、复视有关。3、潜在并发症 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八)保健指导1、注意休息,预防感冒,注意保暧。2、避免诱因:过度劳累、外伤、精神创伤、情绪不稳定、各种感染。3、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有吞咽困难者,进食在用药15-30分钟后,按时服药。4、育龄妇女应避免妊娠、人工流产等。5、外出时要带急救药盒。,二、周期性麻痹,是以骨骼肌反复发作迟缓性瘫痪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发作多与血清钾水平异常有关。分型:根据发作时血清钾的水平,分为低钾型、高钾型和正常钾型,临床以低钾型最为多见。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骨骼肌反复发作性瘫痪、发作间隙期正常。,病因与发病机制,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是一种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诱因:进食大量的碳水化合物、饮酒、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受寒、感染、创伤、月经前期等。机制;由于葡萄糖进入细胞合成糖原需要带入大量的钾离子,使血液中 离子降低。继发性周期性麻痹:往往由甲状腺功能亢进、醛固酮增多症、肾功能衰竭、代谢性疾病等引起。,临床表现,发病多与血钾代谢有关,低钾型最多见,发作时血钾往往低于3.5mmol/L常于饱餐后发病肌无力一般从下肢开始心电图有典型低钾表现:U波出现,PR间期QT间期延长,QRS波增宽,T波平坦,ST段降低,治疗要点,急性发作时立即补钾。继发性周围性麻痹除补钾外积极治疗原发病。,护理诊断,活动无力 与钾代谢紊乱所致双下肢无力有关。知识缺乏 缺乏自我防护知识。,护理措施,1、用药护理2、饮食护理3、活动与休息4、心理护理5、健康指导,健康指导,1、病因指导;2、指导病人避免过饱、受凉、酗酒、劳累等诱因。3、告诉病人发作前驱症状的表现,一旦出现及时就诊。4、对本病伴有甲状腺功能 亢进者,应积极治疗,在甲亢控制后发作明显减少或终止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