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波动与宏观经济政策.ppt
第九讲 经济波动与宏观经济政策,思考经济波动的重要性,“在长期内我们都已经死了。如果经济学家们在暴风雨的季节只能告诉我们风暴过去大海就会恢复平静,那么他们的任务就太简单、太无用了!”,凯恩斯,凯恩斯“能够同时做无数的事情:教经济学,组织芭蕾舞演出,搞金融投机,收藏绘画,开办投资信托公司,为剑桥学院筹集资金,还是一家保险公司的董事,实际经营着剑桥艺术剧院,亲临剧院关心旅馆提供的食物和酒水这样的细节问题”哈耶克,凯恩斯,“事实上,它作为一位经济学家的影响力之所以会那么广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他总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由于他的兴趣无所不包,由于他的人格力量和令人信服的魅力,以及他对经济学贡献的原创性和理论上的健全。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功于他把思想的卓越与敏锐,与旁人无可匹敌的娴熟英语技巧罕见地融为一体作为一位经济学家,他感受着一种强烈的直觉的导引,因而,它的特点是敏锐,而不是深刻和彻底,这使他努力地从不同的角度一遍又一遍地证明同样一个观点”哈耶克,凯恩斯,“我怎么可能信奉这样一种学说呢,它青睐烂泥巴而不是鱼,它把乡巴佬似的无产阶级置于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之上,后者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也起码具有生活的品位,也确实承载着人类一切进步的种子”凯恩斯,主要内容,经济波动的宏观解释宏观经济政策微观基础,经济波动的宏观解释,潜在GDP,实际GDP,经济波动的宏观解释,实际GDP为何有能力大于潜在GDP(充分就业下的产出)产能一般并不会充分的利用;加班;实际GDP小于潜在GDP的表现 产能的闲置;失业的增多;,经济波动的宏观解释,大多数的经济波动来自于总需求的波动总需求:C+I+G+X-M,经济波动模型,模型的组成总需求曲线(AD)通货膨胀调整线(IA),经济波动模型,总需求曲线 通货膨胀率与实际GDP之间所具有的负相关关系,实际GDP,通货膨胀率,经济波动模型,逻辑链条 通货膨胀率与真实利率具有正相关关系 真实利率与实际GDP具有负相关关系 推出:通货膨胀率与实际GDP具有负相关关系,经济波动模型,真实利率与实际GDP的负相关关系 C I X-M,经济波动模型,真实利率与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真实货币供给 真实利率 通货膨胀率中央银行名义利率且提高的幅度超过通货膨胀率的提高幅度以抑制总需求 真实利率,经济波动模型,点在线上的移动 通货膨胀率变化对总需求的影响线的移动 政府购买的变化 货币政策的变化 国外经济变化对出口的影响 税收的变化 消费者选择的改变,经济波动模型,实际GDP,通货膨胀率,政府购买减少提高税收出口减少消费减少调低目标通货膨胀率,政府购买增加降低税收出口增加消费增加调高目标通货膨胀率,经济波动模型,通货膨胀调整线:任一时点的通货膨胀水平,实际GDP,通货膨胀率,价格粘性,经济波动模型,实际GDP,通货膨胀率,经济波动模型,较长时间内,如果实际GDP大于潜在GDP,IA将上移较长时间内,如果实际GDP小于潜在GDP,IA将下移预期和商品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IA的位置,经济波动模型,实际GDP,通货膨胀率,经济波动模型,实际GDP,通货膨胀率,经济波动模型,实际GDP,通货膨胀率,经济波动模型,政府购买减少价格冲击,经济波动模型,实际GDP,通货膨胀率,经济波动模型,潜在GDP,实际GDP,经济波动模型,石油价格突然提高(price shock),通货膨胀率,实际GDP,宏观经济政策,要了解如下问题: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2、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依据什么作出?3、达到目标的具体实施手段有哪些?4、效果如何?,主要内容,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二、自动稳定器三、财政政策四、货币政策五、宏观经济政策评价,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四大目标:1、充分就业(4-6%)2、物价稳定(3%以下的通货膨胀率)物价整体水平稳定,不是每种商品的价格不变 3、经济增长(2-3%)4、国际收支平衡,二、自动稳定器,所谓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运行中所内在蕴含着的弥平经济波动,使经济保持稳定的平衡力量!一般认为,自动稳定器的典型代表是:财政制度中所蕴含的自动稳定器挤出效应,二、自动稳定器,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所谓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是指由于制度的原因,政府收入和支出会随经济状况自动变化。这种自动变化恰可以减轻或消除经济波动。,二、自动稳定器,收入方面累进所得税 收入上升政府税收上升由于实行累进税,即税上升幅度超过收入增加幅度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收入减少税收减少由于实行累进税,即税下降幅度超过收入下降幅度抑制衰退税收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时上升,在经济衰退时下降,有助于稳定经济增长的状态。,二、自动稳定器,支出方面失业救济 收入上升失业率下降转移支付(救济)减少;反之,转移支付上升经济过热,政府支出会自动减少,经济萧条时则会自动增加,三、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影响需求来影响经济,但它势必会波及利率、汇率、物价等关键宏观经济变量。,财政政策选择的依据,使用的原则是“逆风行事”(leaning against the wind)总需求不足,要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 总需求过旺,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影响,增加政府购买的政策,到底有些有多大?1、乘数作用2、挤出效应3、其他思考,1、乘数作用,数学推导 Y=C+I+G+X-M(注意C=C(Y)自发投资增加收入增加引致消费增加收入增加,Y=C+I+G+X-M,C=a+b(1-t)Y,2、挤出效应,AD=GDP=C+I+G+NX,增加政府购买,需要融资,提高利率,挤出私人投资,提高利率,增加储蓄,挤出消费,提高利率,资本流入,提高汇率,减少净出口,3、其他思考,(1)要有剩余生产能力 如果生产能力已达到极限,那么新增的对投资品、消费品的需求都是无法得到满足的。所以,乘数效应一般会在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环境下存在。否则按乘数思维决策,只能提高物价。,3、其他思考,只有总需求量增加才会有乘数效应,需求构成的变化一般不会造成收入的乘数增加 乘数的作用是双向的,用于A的投资增加会导致收入乘数增加,但如这一投资是从B方面拿来的,那么在B方面投资减少也会造成收入的乘数减少,最后国民收入是否增加是不一定的。,3、其他思考,只有在资源过剩的情况下,才有道理,如果资源稀缺则完全错误。与之类似的观念包括:灾害有益论等,3、其他思考,(2)乘数效应属于需求决定论的一部分,适用于短期,从长期看,应更多从供给能力角度着眼。如若不加区分,滥用乘数思维决策,有可能损害长期增长能力。,3、其他思考,3、其他思考,哈耶克与凯恩斯之争“如果财政部把钞票塞进旧瓶子,以适当的深度埋进废弃的煤矿,然后用城市的垃圾填平,根据切实可行的自由放任原则,任由私人企业再把这些钞票挖出来那就没有失业了。而且通过这些活动的影响,社会的实际收入,还有它的资本财富,也会比原来大得多。当然盖房子之类的事要比干这个明智一些,但是如果有政治上和实际工作上的困难和阻碍,那么上述做法总比什么也不干好些”凯恩斯,3、其他思考,“我们必须说,任何花费总比不消费强。在地上挖洞,然后再填起来;把德国西南部的黑树林涂成白色也好。如果不能支付工资让人们做些有意义的事情,那就花钱让他们做一些蠢事吧。”罗宾逊夫人,3、其他思考,一个学生的问题:“您是否认为如果我明天上街买一件新外套,就会增加失业?”哈耶克:“是的,不过,要解释清楚为什么,得费很长时间进行数学上的论证”。,3、其他思考,哈耶克说:“我从来不相信、也永远不会相信,总需求与就业之间存在着简单的函数关系。我的看法是,如果你把整个生产活动比作一条河流,那么这条河的上游部分与下游部分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关系。有一次,我几乎让凯恩斯明白了我的这个观点,当时我拚命向他解释,在某种条件下,最终需求的增加,反而会抑制投资,因为这时重要的是迅速产出以获取利润,即使成本上升也在所不惜,而在需求下降的时候却会迫使,3、其他思考,企业增加投资以压缩成本。因而这里的关系也许是,需求减少会刺激投资,而需求增加反而会抑制投资。当时,他对我的论证非常感兴趣,他说:但这与就业取决于最终需求的公理是矛盾的啊。由于这条公理在他的生命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他必须坚持最终需求与总就业之间存在正相关,因此与此相反的任何理论在他看来都是荒唐的,他都视而不见”。,3、其他思考,哈耶克的观点是:短期消费的增加会抑制长期投资,影响经济增长潜力。是以长期的需求不足来取代短期的需求不足。,四、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具体执行,以改变货币供给或利率水平为目标,以公开市场业务、改变再贴现率和改变法定存款准备率为手段的宏观经济政策,关于利率,利率的种类非常多,如银行间利率、各种年限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国债利率、贴现率、各种票据的利率等等。各种利率往往同向变动银行间短期利率往往是宏观经济政策关注的焦点,关于利率,利率与私人投资的反向关系利率与货币投机需求的反向关系利率与债券价格的反向关系,关于利率,以息票债券为例,其特点是按期向持有者支付固定利率(10%)。如果利率上升到12%,持有人会试图出售自己的债券,但如不降价则无人购买面值1000,固定利率10%,5年到期。如果利率升至20%,则其价格应降为:700.94,关于利率,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是资金使用的真实成本,但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利率的决定必须包括通货膨胀溢价,此时我们所观察到的利率是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预期通货膨胀率,关于利率,实际利率 还是名义利率 决定企业、个人的投资决策?货币供给的增加会降低 实际利率 还是名义利率?,货币政策选择的依据和原则,经典规则:leaning against the wind 总需求不足,失业增加,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促进投资以刺激经济 总需求过剩,通货膨胀,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抑制投资以抑制经济,货币政策选择的依据和原则,逆风行事规则太过含糊,对于货币政策调整的力度没有任何帮助。,货币政策选择的依据和原则,相机抉择(Discretion)货币规则(monetary policy rules),货币政策选择的依据和原则,目标规则 确定目标,货币政策力图保证目标的实现 inflation targeting工具规则 规定中间性的传递变量的目标 Friedman constant money growth rate rule Taylor rule McCallum rule,货币政策选择的依据和原则,Taylor rule,货币政策选择的依据和原则,泰勒规则给出了政策工具的反应力度,形式简单,操作性强利率的调整取决于产出的偏差的通货膨胀状况通货膨胀增加1%,利率应提高1.5%,货币政策选择的依据和原则,货币政策选择的依据和原则,货币政策选择的依据和原则,货币政策选择的依据和原则,英国的情况,美联储,主要瞄准联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s rate)。这是美国商业银行之间隔夜拆借的利率(今天借明天还,所标示的利率水平为年利),在银行一天的营业结束以后,各银行的准备金有的多余,有的不足,故互相拆借,所使用的利率即联邦基金利率。该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美联储,由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FOMC)设定目标联邦基金利率,并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保证目标的实现。FOMC通常每年固定召开八次会议,日期为 2/23、3/30、5/18、6/2930、8/24、10/5、11/16、12/21。会议后宣布联邦基金利率水平。在每次会议14天之前,FOMC会先发表一份景气褐皮书。从中可以推断FOMC的利率決策。,中国的情况,“2006年货币政策的预期调控目标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分别增长16%和14%,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5万亿元。”,英国,力图将通货膨胀率稳定在2.5%的水平上。通过一系列模型确定具体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选择的依据和原则,无论哪个国家,货币政策的目标都是:物价的稳定产出等其它指标不要因货币政策有大的波动,货币政策选择的依据和原则,在不考虑通货膨胀时,以利率为目标和以货币供给为目标是一致的。利率是货币的价格,货币供给增加,则利率下降!要想增加货币供给,则需买入债券,因此需要提高价格,这就意味着利率的下降,货币政策选择的依据和原则,考虑通货膨胀因素,以稳定物价为目标,则盯住名义利率并不合适 通货膨胀上升名义利率提高保持利率稳定增加货币供给提高通货膨胀预期进一步提高名义利率,货币政策选择的依据和原则,以货币供给为目标的缺点:货币量的测量远比利率复杂控制更困难货币需求在变化之中,不容易匹配,达到目标的手段,公开市场业务调整再贴现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1、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市场上购入或卖出国家债券,这是对商业银行存款准备和基础货币的直接调节当需要扩大货币供给,降低利率时应买入债券 买入商业银行或个人所持债券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增加新的货币被创造当需要减少货币供给时,提高利率卖出债券,1、公开市场业务,美联储的实施方法 理论上的实施方法:当希望降低利率时,应买入债券,此时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不需要拆借,需求减少则价格下降,联邦基金利率会下降。实践中,不需要频繁、大规模的操作,仅凭预期的力量就可以达到目标。,1、公开市场业务,中国没有足够的交易品种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因此,央行发行了央行票据,简称央票。央行票据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从而影响货币供给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3个月到1年),每周发行一期,发行总量由央行决定,由各主要商业银行通过投标进行购买,到期按成交利率兑付。,1、公开市场业务,如果中央银行增加央票发行数量,则会回笼更多的货币,从而有助于提高利率。反之回购央票,则会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通过央票,增加了货币政策工具,其发行利率,也已经成为中国的短期基准利率,1、公开市场业务,2006年3月23日,央行在例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中,以价格招标方式发行了今年数量最少的一期央行票据。当天3个月期央行票据发行数量仅为100亿元。这意味着什么?,1、公开市场业务,(1)货币政策放宽,利率下降,债券价格上升(2)货币政策将从紧,因此少发央票保持流动资金的充裕以减少即将发生的紧缩货币政策对市场的冲击。因此,利率会上升,债券价格下跌,1、公开市场业务,如果大量发行央票又意味着什么?(1)央行认为经济过热,实施紧缩货币政策(2)外汇占款增加过快,为避免货币供给过多,造成通货膨胀,适度回笼货币,1、公开市场业务,不仅关注发行量等量的因素,也要关注发行利率等价格因素考虑一些央行不能控制的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有些政策是针对它们而发考虑政策实施会追求平稳性,因此有些看上去是扩张性的政策是为即将到来的紧缩性政策作铺垫,2、改变再贴现率,票据贴现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倒扣利息的方式购买企业未到期票据的行为。用以计算倒扣金额的利率为贴现率,对中央银行购买商业银行票据而言,所使用的利率为再贴现率再贴现率越高,倒扣金额越多,2、改变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贷款,一般要求商业银行以票据为担保,所以如果再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就会降低寻求贷款的欲望,反之则会刺激贷款,增加存款准备,进而增加货币供给。,2、改变再贴现率,如果总需求不足,降低再贴现率总需求过剩,提高再贴现率,3、改变法定存款准备率,法定存款准备率是国家规定的准备金对存款的比率 派生存款=准备存款/法定存款准备率 所以,法定存款准备率提高,货币创造将减少,供给下降 法定存款准备率下降,货币创造将增多,供给上升,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购入债券 降低贴现率 降低准备率紧缩性货币政策:卖出债券 提高贴现率 提高准备率,货币政策,通常,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调节宏观经济水平,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采用激烈的改变准备率的手段。,五、宏观经济政策评价,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固定规则还是相机抉择政策有效性的其他讨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斜率决定一切,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容易导致资源的低效率配置,货币政策好的多财政政策有一个项目选择问题,而且选择者并非资源的所有者,因此往往选择不当。货币政策好的多如果政府支出用以建设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有助于提高长期竞争力。强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时滞较长,政策风险大,影响其效果的因素多,固定规则还是相机抉择,主要针对货币政策而言,固定规则的好处,稳定的预期,稳定的长期通货膨胀率,创造自动稳定器,免于政治的干扰和避免出错,固定规则的坏处,货币增长速度不完全可控,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不能保证通货膨胀率稳定,丧失灵活性,政策有效性的其他讨论,政策会有时滞 政策从制定到执行有一段时间,此时经济形势会发生变化,有时原来设计的逆风行事甚至会变成顺风行事,加剧经济波动;时滞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前者指从决策到实施的时间距离,后者指从实施到生效的时间距离,政策有效性的其他讨论,理性预期理论与政策失效 即使经济形势不发生变化,仅仅由于人们的理性预期,政策也会失效。,我们真的需要宏观经济政策吗?,微观基础,在短期经济波动的治理中,宏观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名义价格和名义工资的缓慢调整(粘性)为什么会有粘性的存在?,微观基础,信息不完全交错价格调整调整成本,卢卡斯不完全信息模型,生产者可以观察到自己产品价格的调整,但无法判断这是源于总价格的调整还是自己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化是自己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增加生产通货膨胀的结果,不调整生产决策,卢卡斯不完全信息模型,生产与需求微观行为的描述完全信息时的均衡结果不完全信息时的均衡结果,生产与需求微观行为的描述,生产者行为 每个人用自己的劳动生产产品,在竞争市场中销售以获得收入,用收入购买其他生产者的产品,生产与需求微观行为的描述,生产与需求微观行为的描述,将价格视作既定,生产者选择劳动投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生产与需求微观行为的描述,需求方 产品需求取决于:真实收入 产品相对价格 需求冲击,生产与需求微观行为的描述,产品i的一个典型生产者所面临的需求的对数为:,生产与需求微观行为的描述,生产与需求微观行为的描述,总需求:,完全信息时的均衡结果,产品i的每个生产者的需求等于供给,不完全信息时的均衡结果,生产者可以观察到自己产品价格的调整,但无法判断这是源于总价格的调整还是自己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化,不完全信息时的均衡结果,生产者根据相对价格作出生产决策,但无法观察到相对价格,因此必须依据自己的价格估计相对价格,不完全信息时的均衡结果,需要增加两个假设:1、计算条件期望作出决策;2、理性预期,不完全信息时的均衡结果,不完全信息时的均衡结果,模型中会影响价格水平的有两类冲击货币冲击(m)相对需求冲击(zi)假设都服从正态分布且互相独立,不完全信息时的均衡结果,这意味着整体价格水平和相对价格水平都服从正态分布且独立,不完全信息时的均衡结果,不完全信息时的均衡结果,不完全信息时的均衡结果,不完全信息时的均衡结果,不完全信息时的均衡结果,不完全信息时的均衡结果,只有未预期到的总需求冲击会产生对真实变量的影响,如果被预期到将无效 依据公开得到的信息制定的政策都是无效的。价格的不完全调整,未预期到的部分只会部分的影响价格,影响的程度取决于b,不完全信息时的均衡结果,不完全信息时的均衡结果,交错价格调整模型,由于合同等原因,每一期并非所有价格和工资都能自由调整,它们在实际中一般是交错调整的,交错价格调整模型,不完全竞争,价格自由调整不完全竞争,价格前定不完全竞争,价格固定,不完全竞争,价格自由调整,在供给方,个人设置产品价格并进行生产,劳动是唯一的投入要素,但个人并不亲自生产自己的产品,而是到一个竞争性要素市场上雇佣工人不考虑需求的冲击,货币供给也可直接观察,不完全竞争,价格自由调整,需求方,不完全竞争,价格自由调整,供给方,不完全竞争,价格自由调整,不完全竞争,价格自由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