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科学版《内科护理学》(传染病).ppt

    • 资源ID:6326957       资源大小:532.50KB        全文页数:141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科学版《内科护理学》(传染病).ppt

    内科护理学,夏泉源 刘士生 主编,全国高职高专医药院校课程改革规划教材,供护理、涉外护理、助产等专业使用,第9章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第1节 总 论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等)和寄生虫(原虫、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人类历史上,烈性传染病如天花、霍乱、鼠疫等流行十分猖獗并造成重大灾难。时至今日,鼠疫处于活跃期,霍乱时有流行,结核病卷土重来,AIDS有蔓延之势;病毒性肝炎、感染性腹泻、肾综合征出血热等仍然广泛存在;新发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对人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构成了新的威胁,传染病防治工作仍然严峻。只有坚持贯彻“预防为主”和“防治结合”的方针,切实落实“三级预防”措施,才能最终达到控制或消灭传染病的目的,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一、感染与免疫 感染又称传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的一种寄生过程,也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此过程受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机体的免疫应答(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及外界干预(如药物治疗)的影响,而可产生不同的表现。(一)传染病感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 2.隐性感染 大多数传染病以隐性感染最常见。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3.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潜伏于机体内不排出体外,人体不出现临床表现;在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引起显性感染。4.显性感染 大多数传染病中,显性感染仅占小部分;少数传染病(如麻疹),则以显性感染为主。显性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少数可转为病原携带者。5.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成为重要的传染源,而不出现临床表现。,(二)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1.侵袭力 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2.毒力 包括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和其他毒力 因子。3.数量 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与致 病力成正比。4.变异性 病原体可因遗传、环境、药物等因素发 生变异。经人工多次传代培养可使病原 体的致病力减弱(如预防结核病的卡介 苗),在宿主之间反复传播可使病原体 致病力增强(如肺鼠疫),抗原变异可 逃避机体特异性免疫,引起疾病不断地 发生或使疾病慢性化(如艾滋病等)。,(三)感染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应答作用1.非特异性免疫 又称先天性免疫。(1)天然屏障: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与附属器等外部屏障及血-脑脊液屏障、胎盘屏障等内部屏障。(2)吞噬作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各种粒细胞)和肝、脾、骨髓、淋巴结中的吞噬细胞,具有非特异性吞噬功能。(3)体液因子:补体、溶菌酶和各种细胞因子。2.特异性免疫 后天获得的主动免疫。(1)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被某种病原体抗原刺激后能对该抗原产生致敏,再次与该抗原相遇时,通过细胞毒性和淋巴因子杀伤病原体及其所寄生的细胞。(2)体液免疫:致敏的B淋巴细胞再次受到该抗原剌激后,转化为浆细胞,并产生与致敏B细胞抗原相对应的抗体(免疫球蛋白),如IgG、IgM、IgA、IgD、IgE等。,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一)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 病人 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2.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尘埃 水、食物、苍蝇 手、用具、玩具 吸血节肢动物 血液、体液、血制品 土壤 母婴传播3.人群易感性(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 包括地理、气象、生态环境等2.社会因素 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水平、生活条件、文化水 平、风俗习惯、职业活动、医疗卫生条件等,三、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3.有流行病学特征 流行性 季节性 外来性和地方性4.有感染后免疫(二)传染病的临床特点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潜伏期 前驱期 症状明显期 恢复期2.常见症状和体征 发热皮疹3.临床类型 急性、亚急性、慢性;轻型、中型(或普通型)、重型、暴发型(极重型);典型、非典型等。,四、传染病的诊断和防治(一)传染病的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2.临床资料3.辅助检查资料 一般常规检查项目 病原学检查(二)传染病的治疗1.治疗目的2.治疗原则3.治疗方法 一般及支持治疗 病原或特效治疗 对症治疗 康复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三)传染病的预防1.管理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五、传染病区的护理管理和隔离消毒(一)传染病房的区域划分和隔离要求 1.清洁区 2.污染区 3.半污染区(二)传染病的隔离种类和要求1.隔离2.隔离的种类及要求 严密隔离(黄色标志)呼吸道隔 离(蓝色标志)消化道隔离(棕色标志)接 触隔离(橙色标志)虫媒隔离血液和(或)体 液隔离(红色标志)结核菌隔离(AFB隔离)(三)传染病的消毒种类和方法1.消毒的定义2.消毒的种类3.消毒方法分类4.常用消毒方法 物理消毒法 化学消毒法,六、传染病的护理(一)传染病护理工作内容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准确及时报告疫情3.按照护理程序进行身心护理 4.密切观察病情5.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二)传染科护士应具备的职业素质1.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2.基本掌握隔离消毒知识和技能3.掌握常见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的规律4.重视病人的心理护理5.熟悉各种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情况及预防措施6.严格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三)传染病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 发 热 传染病共有的、最常见的症状,多系感染性发热。【护理评估】1.健康史 2.临床表现(1)发热的特点:短期高热,见于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长期 高热,见于伤寒、布氏菌病;长期低热,见于结核病、艾滋病 等。稽留热,见于伤寒极期、斑疹伤寒;弛张热,见于伤寒 缓解期、流行性出血热;间歇热,见于疟疾、败血症等。(2)伴随状况:发疹、黄疸,咳嗽、咯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以及头痛、乏力、肌肉酸痛、意识障碍等。(3)护理体检:生命征,意识状态,皮肤黏膜色泽、发疹,肝脾淋 巴结,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等。(4)心理状态:紧张、焦虑、恐惧和被约束等不良心理反应。3.辅助检查 血、尿、粪常规和血液、脑脊液、排泄物病原学检查等,【主要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体温过高【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 卧床休息,保持病室环境整洁、空气新鲜,维持室温2024,湿度55%60%。2.补充营养与液体 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多饮水,每日至少摄入 2 000 ml,必要时静脉输液。3.皮肤和口腔护理 温水擦浴,更换内衣,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饭后、睡前漱口,协助口腔护理。4.物理降温 冷敷头部或大动脉处,用3236温水或25%50%乙醇擦浴或冷(温)盐水灌肠等。脉搏细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者,禁用冷敷和乙醇擦浴,全身发疹者禁用乙醇擦浴。5.病情观察 监测并记录体温变化,观察生命征及病情变化。6.用药护理 按医嘱使用退热药物和病因治疗,观察疗效及药物副作用。【健康教育】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传染病流行期间尽量不去公共场所,防止感染。,发 疹 传染病可伴有皮疹(又称外疹)和黏膜疹(又称内疹)。【护理评估】1.健康史 2.临床表现(1)皮疹的特征:出疹时间,皮疹形态及出疹顺序、分布部位等。(2)伴随状况:皮疹部位瘙痒、疼痛,及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3)护理体检:皮疹状况,红肿、破溃或感染和皮疹消退后的色素沉着;以及生命征、意识状态、浅表淋巴结和心、肺、腹部等情况。(4)心理状态:有无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3.辅助检查 皮疹局部穿刺病原学检查有助于病因诊断。【主要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组织完整性受损,【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 注意饮食护理,避免进食过冷、过热及刺激性食物。2.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日温水洗浴(禁用肥皂水、乙醇),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内衣,避免皮损处受压、碰撞、损伤。剪短指甲,避免搔抓皮损处,瘙痒重时用炉甘石洗剂和抗组胺类药物等。皮疹消退、脱皮时,用消毒剪刀修剪;出现皮肤大面积淤斑、坏死时,用海绵垫、气垫保护,防止大、小便浸渍,避免发生溃破。皮肤破溃或合并继发感染时,局部涂用2%甲紫、消炎软膏等。3.口腔护理 口腔黏膜疹,每日用温水或朵贝液漱口23次,进食后用温水清洁口腔;合并溃疡时,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后涂冰硼散。4.眼部护理 注意保持眼部清洁,防止继发感染,用4%硼酸水或生理盐水清洁眼痂,滴0.25%氯霉素眼药水或涂抗生素眼膏。5.病情观察 观察皮疹(黏膜疹)消长情况以及与全身症状的关系,退疹时是否伴有脱屑、脱皮、结痂、色素沉着等变化。【健康教育】保持皮肤清洁,保护受损的皮肤和黏膜,瘙痒时不能用手搔抓、不能用热水洗烫,出现脱屑、脱皮时,不能用手撕扯。,第2节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案例91男性,45岁。因腹胀、乏力伴皮肤瘙痒1个月,加重1周入院。意识清,精神差,慢性肝病面容,颈部及前胸见数枚蜘蛛痣,皮肤巩膜黄染,心肺无异常体征。腹饱满,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1cm,质地中等、有触痛,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轻度压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ALT 243U/L,AST 345U/L,ALB 29g/L,A/G1,TBIL 102mol/L。HBsAg、抗HBe、抗HBc均呈阳性。腹部B超报告:腹水少量。问题:主要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主要护理措施。,(一)概述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简称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细胞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5种病毒性肝炎,以甲型和乙型肝炎最多见,均可通过疫苗预防。1.病原学 甲型肝炎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随胆汁经肠道排出。耐酸碱和低温,对热和紫外线敏感。乙型肝炎病毒:在肝细胞内合成后释放入血,存在于唾液、精液及阴道分泌物等各种体液中;对热、低温、干燥、紫外线及一般浓度的消毒剂均能耐受,煮沸、高压蒸汽消毒可使之灭活;戊二醛、过氧乙酸等有较好消毒效果。丙型肝炎病毒:易变异,不易被机体清除,1005分钟及10氯仿、1:1000甲醛6 小时、高压蒸汽和紫外线照射等可使之灭活。丁型肝炎病毒:以HBsAg作为外壳,必须与HBV共存才能复制,大多在HBV 感染基础上再感染HDV,引起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在肝细胞内复制,经胆道随粪便排出体外,碱性环境下较稳定,对热、氯仿敏感。2.发病机制 与病毒的损伤作用和机体的免疫应答相关3.病理 基本病理改变以弥漫性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炎症细胞浸润和间质增生为特征。,(二)护理评估1.流行病学资料(1)传染源:甲型和戊型肝炎:急性期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在发病前2周至起病后1周从粪便排出HAV量最多,传染性最强;亚临床感染者为重要传染源。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慢性病人和病毒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2)传播途径:甲型和戊型肝炎:以粪-口途经为主,水源和水生贝类(如毛蚶)食物的污染可导致暴发流行。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血液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次要传播方式是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在我国母婴传播是导致婴幼儿HBV感染的重要途径。(3)人群易感性:人类对各型肝炎普遍易感。(2)流行特征:甲型肝炎:有明显季节性,秋冬季为发病高峰。戊型肝炎:多在雨季或洪水后,呈地方性流行。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以散发为主,HBV感染有家庭聚集现象。,2.临床表现(1)急性肝炎1)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甲、戊型肝炎起病较急,乙、丙、丁型肝炎起病较慢,突出表现为病毒血症和消化系统症状。黄疸期:发热逐渐消退,黄疸逐渐加深于13周达高峰,尿色加深如浓茶样,自觉症状减轻,以巩膜及皮肤黄染为标志。常见体征有肝大、压痛和叩击痛,部分有轻度脾大,肝功能明显异常。恢复期: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食欲好转,黄疸逐渐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恢复正常。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除无黄疸外,其他和黄疸型相似。临床症状较轻,肝功能轻、中度异常。乙型、丙型肝炎多见此型,易转变为慢性。(2)慢性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或原有急性乙、丙、丁肝炎或有HBsAg携带史而因同一种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肝功能异常者称为慢性肝炎,仅见于乙、丙、丁3型肝炎。表现为乏力、畏食、恶心、腹胀、肝区痛等症状,肝大、质地中等硬度、有轻压痛;较重者有慢性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和脾大;肝功能检查异常。,(3)重型肝炎(肝衰竭):病毒性肝炎最严重的类型,各型病毒性肝炎均可引起,预后差,病死率高。1)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性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在2周内病情迅速进展,出现:黄疸急剧加深,出现“酶-胆分离。肝进行性缩小、肝臭。有出血倾向。迅速出现腹水或中毒性鼓肠。肝性脑病。急性肾衰竭。病程不超过3周,常因肝性脑病、继发感染、出血、电解质紊乱及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而死亡2)亚急性重型肝炎又称亚急性肝坏死:发病1526日之后出现上述表现,病程长达3周至数月,易转化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3)慢加急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急性肝功能失代偿。4)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基础上出现亚急性肝炎的表现,预后差,病死率高。(4)淤胆型肝炎又称毛细胆管型肝炎:起病似急性黄疸型肝炎,梗阻性黄疸持续3周以上,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5)肝炎肝硬化:除外其他原因后,有食管及腹壁静脉曲张、腹水等门静脉高压表现的慢性肝炎或影像学检查发现肝缩小、脾大、门静脉和脾静脉明显增宽等表现。(6)心理状态:紧张、焦虑、不安、忧愁、消极悲观、怨恨愤怒、抑郁、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3.辅助检查(1)血常规(2)肝功能检查:血清酶,血清蛋白,血清和尿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氨,胆固醇,肝纤维化指标。(3)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三)治疗要点1.急性肝炎 早期卧床休息,急性期应隔离,恢复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过度劳累,待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后继续休息13个月;饮食宜清淡富于营养,补充多种维生素和选用保肝药物;急性丙型肝炎早期可使用干扰素或长效干扰素或加用利巴韦林治疗。2.慢性肝炎休息和营养。抗病毒药物治疗。非特异性护肝药物。其他药物。3.重型肝炎支持疗法。促进肝细胞再生。治疗并发症。抗病毒治疗。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和肝移植。4.淤胆型肝炎 在护肝治疗的基础上,试用泼尼松或地塞米松。5.肝炎肝硬化,(四)主要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1.活动无耐力 2.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3.焦虑 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5.潜在并发症: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肝肾综合征等。(五)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1)休息:急性肝炎:在发病1个月内,应安静卧床休息,症状好转、肝功能改善后,可逐渐增加活动。慢性肝炎:根据病情和肝功能状况合理安排休息,活动期应静养,稳定期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疲劳为度。重型肝炎应绝对卧床休息。(2)饮食护理:合理的饮食可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促进肝细胞再生和修复,有利于肝功能恢复。各型肝炎病人均应戒烟和禁酒。(3)心理疏导2.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修剪指甲,以防瘙痒时抓破皮肤,造成感染。大量腹水、长期卧床者应预防压疮的发生。有出血倾向时,应避免碰撞、损伤,不用手挖鼻、牙签剔牙和硬牙刷刷牙。3.生活护理,4.病情观察 观察生命体征、消化道症状和黄疸程度、神志和瞳孔,注意有无肝性脑病、肾功能不全等早期表现。5.用药护理 按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时,注意剂量和疗程,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六)健康教育 介绍病毒性肝炎的相关知识,强调适当休息和合理饮食的重要意义,指导用药和家庭护理、自我保健的方法。(七)预防措施1.控制传染源 甲型、戊型肝炎自发病之日起消化道隔离3周;急性乙型肝炎进行血液(体液)隔离至HBsAg转阴;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病人应分别按病毒携带者管理,禁止献血。接触甲型、戊型肝炎患者的儿童应检疫45日;密切接触急性乙型、丙型肝炎者亦应医学观察45日;密切接触戊型肝炎者应医学观察60日。2.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消化道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措施以预防甲型和戊型肝炎的传播流行。预防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的重点是防止病毒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3.保护易感人群 幼儿、学龄前儿童和其他高危人群接种甲型肝炎纯化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以获得主动免疫预防甲型肝炎。HBsAg和抗-HBs阴性的高危人群接种乙肝疫苗;为阻断母婴传播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普种。,第3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的护理,案例92 弟弟,5岁。高热、头痛、呕吐3日,清晨抽搐1次,于7月28日急诊入院。体温39.5,血压100/62mmHg,呼吸30次/分;浅昏迷,唇绀,颈抵抗明显,双侧Babinski征(+);心肺无异常现。血白细胞14109/L,中性84;脑脊液微混,细胞数200106/L,多核80。临床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问题:主要护理问题。抢救配合。病情观察。,(一)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可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高达2050,存活者可有后遗症。1.病原学 乙脑病毒,抵抗力不强,对温度、乙醚和酸敏感,易被一般消毒剂杀灭,加热100、2分钟或56、30分钟可灭活病毒。2.发病机制 乙脑病毒进入人体后引起病毒血症,当机体免疫力低下、病毒量多、毒力强,病毒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炎。3.病理 乙脑病变可累及脑和脊髓,以大脑皮质、间脑和中脑病变最为严重。脑实质和脑膜血管充血扩张,大量浆液性渗出,形成脑水肿;脑实质病变、颅内压升高、脑水肿等,引起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等临床表现,以及脑实质损伤部位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二)护理评估1.流行病学资料(1)传染源:人感染后病毒血症短暂,血中病毒含量少,不是主要传染源;猪易感率高(幼猪感染率可高达100)、感染后血中病毒含量多、病毒血症时间长、传染性强,是最主要的传染源。(2)传播途径:蚊虫是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蚊感染病毒后不发病,但可携带病毒越冬、经卵传代,成为乙脑病毒长期的储存宿主。(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4)流行特征:有严格的季节性,主要流行于夏秋季,8090的病例集中于7、8、9月,与气温、雨量和蚊虫孳生密度高峰有关。,2.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421d,一般为1014d。(1)初期:起病急,体温在12d内达3940,伴头痛和恶心、呕吐,或有嗜睡,少数出现颈项强直及抽搐。(2)极期:高热:体温高达40以上,体温越高、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重。意识障碍:昏迷的深浅及持续时间与病情轻重和预后呈正相关。惊厥或抽搐:因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所致,频繁抽搐使缺氧和脑水肿加重,导致发绀、甚至呼吸暂停。呼吸衰竭: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多见于重症病人,是乙脑最严重的症状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3)恢复期:大多于2周内完全恢复,重症大多于6个月内恢复。(4)后遗症期:重症病人在发病6个月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如神志迟钝、失语、痴呆、吞咽困难、肢体瘫痪等)者称后遗症。,(5)临床类型:分轻型,普通型,重型和极重型。,乙脑的临床类型,(6)并发症:支气管肺炎最常见。(7)心理状态:有功能障碍或后遗症者,易产生悲观、抑郁等情绪。3.辅助检查(1)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初期中性粒细胞增高、随后淋巴细胞增多。(2)脑脊液:非化脓性改变,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或微混,白细胞计数常在(50500)106/L以上、早期中性粒细胞稍增多,氯化物正常、糖正常或偏高,蛋白质轻度增加。(3)血清学检查: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血及脑脊液中出现特异性IgM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检测血清中乙脑病毒抗原,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是目前较理想的快速诊断方法。,(三)治疗要点1.抗病毒治疗 试用利巴韦林、干扰素等。2.对症治疗 降低乙脑病死率的关键。(1)高热:物理降温为主,药物降温为辅。(2)惊厥或抽搐:高热引起者,以降温为主;脑水肿所致者,脱水剂降低颅内压为主;呼吸道分泌物堵塞所致者,吸痰和给氧,必要时气管切开、加压呼吸;镇静剂首选地西泮,也可用水合氯醛鼻饲、灌肠,阿米妥钠或巴比妥钠肌注或亚冬眠疗法。(3)中枢性呼吸衰竭:应用脱水剂、血管扩张剂,以改善微循环、减轻和消除脑水肿;应用呼吸兴奋剂、使用高频呼吸器、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适当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3.恢复期及后遗症处理 进行功能训练和针灸、理疗、按摩及高压氧治疗等。,(四)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1.体温过高 与病毒血症及脑部炎症有关。2.气体交换受损 与脑实质损害、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有关。3.有受伤的危险 与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有关。4.躯体移动障碍 与意识障碍、肢体瘫痪、长期卧床有关。5.潜在并发症:脑疝。(五)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安置于安静、光线柔和、配有防蚊设备的病室内,室温控制在30以下。卧床休息,防止意外;做好生活护理及皮肤、眼、鼻、口腔的清洁护理,减少对病人的刺激,以免诱发惊厥或抽搐。饮食护理。心理护理。,2.对症护理(1)高热:积极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将体温控制在38左右;降低室温;按医嘱药物降温,观察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定时监测并记录体温,直至体温恢复正常。(2)惊厥或抽搐:病人仰卧位,头偏向一侧,松解衣服和领口,有义齿应取下,及时清除口咽部分泌物和痰液,以保证呼吸道通畅。用缠有纱布的压舌板或开口器置于病人上下臼齿之间,防止咬伤舌头。按医嘱使用镇静药物,严格执行给药剂量及用药间隔时间,注意观察呼吸和意识状态变化。遵医嘱进行原因治疗,做好相应护理。(3)昏迷:病人仰卧头偏向一侧,用舌钳拉出舌头,以防舌后坠阻塞呼吸道,定时翻身、拍背、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鼻饲或静脉补充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做好生活护理,预防压疮等。鼻导管吸氧,氧流量12L/min,或漏斗法吸氧,氧流量24L/min。,(4)脑水肿:安置病人头高脚低位,头部抬高15 30,以利脑水肿消退;注意静脉输液滴速,避免颅内压进一步升高诱发脑疝。备好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和人工呼吸器等抢救物品,加强监护,配合抢救。3.病情观察 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呼吸衰竭。注意意识状态。有无惊厥发作先兆。有无颅内压增高和脑疝的先兆。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注意有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观察各种生理功能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4.用药护理 按医嘱及时准确使用呼吸兴奋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并注意观察疗效和副作用。,(六)健康教育 宣传乙脑的预防知识,强调开展防蚊、灭蚊工作,消灭越冬、早春蚊和蚊虫孳生地的重要性;阐明10岁以下儿童和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的易感者进行乙脑疫苗接种的目的和意义。(七)预防措施 以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1.控制传染源 主要是针对易感家畜、尤其是幼猪,流行季节前进行疫苗接种,减少猪群的病毒血症,可有效地控制乙脑在人群中的流行。2.切断传播途径 消灭越冬蚊和早春蚊,消灭蚊虫孳 生地,用蚊帐、驱蚊剂防蚊。3.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注射疫苗。,重点提示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可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高达2050,存活者可有后遗症。目前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积极对症治疗和护理是降低乙脑病死率的关键。预防乙型脑炎主要采取灭蚊、防蚊及易感人群预防接种乙型脑炎疫苗的综合性措施。,案例92分析:1.主要护理问题:体温过高。急性意识障碍。潜在并发症:脑疝。2.抢救配合:温水擦浴、头部冰帽、体表大血管冷敷,体温控制在38左右。置病人于头高脚低卧位(头部抬高1530),头偏向一侧。遵医嘱静脉补充足够的营养。保持呼吸道通畅,鼻导管给氧,氧流量12L/min。遵医嘱给予退热药、镇静剂、脱水剂、呼吸兴奋剂等。备好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器等急救物品。3.病情观察:生命体征,重点是体温及呼吸。意识状态和瞳孔变化。惊厥发作先兆表现。颅内压增高和脑疝的先兆表现。,第4节 艾滋病病人的护理,案例93:男性,50岁。3个月前曾因突感发热、干咳,肺部X线检查发现左侧肺炎,经多种抗生素治疗3周痊愈出院,因发热、乏力再次入院。意识清楚,紧张焦虑。体温37.8,慢性消耗病容,脾轻度肿大,胸部CT示右肺脊柱旁高密度影,血CD4+T淋巴细胞显著降低,血清抗HIV阳性。问题:主要护理问题?护理要点?,(一)概述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病毒侵犯和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最终因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而死亡。1.病原学 HIV-l和HIV-2,对热及化学消毒剂敏感,5630分钟、25以上的乙醇、0.2次氯酸钠及漂白粉等均能灭活病毒,但对0.1甲醛、紫外线不敏感。2.发病机制 HIV侵入人体后,选择性地侵犯并破坏CD4T淋巴细胞,最后使CD4T淋巴细胞迅速耗竭,导致整个免疫系统崩溃,促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HIV侵入人体数周至6个月后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但作用极弱,血清中抗体和病毒同时存在,仍具传染性。3.病理 机会性感染;免疫器官病变;神经系统病变及肿瘤。,(二)护理评估1.流行病学资料(1)传染源:病人和HIV无症状携带者(后者尤为重要)终身为本病的传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血液、精液、子宫和阴道分泌物中,唾液、泪液和乳汁也含病毒,均具有传染性。(2)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主要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其他途径:器官移植、人工授精及破损皮肤意外受污染。(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青壮年。同性恋、性乱交者、静脉药瘾者、血友病和多次接受输血、使用血制品者、HIV感染的母亲所生婴儿为高危人群。(4)流行状况:1981年美国报告首例艾滋病,目前已有150个以上的国家发生艾滋病,我国于1985年发现首例AIDS病人。,2.临床表现(1)临床分期 期(急性感染期):症状轻且无特异性,易被忽略。血液中可检出HIV。期(无症状感染期):临床无任何症状,有传染性,此期可持续210年或更长。血清中能检出HIV及HIV抗体。期(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除腹股沟淋巴结以外,全身其他部位2处或2处以上淋巴结肿大,持续肿大3个月以上,1年后逐步消散,亦可再次肿大。期(艾滋病期):体质性疾病。神经系统症状。机会性感染。免疫缺陷继发 肿瘤:最多见为卡氏肉瘤和淋巴瘤。继发其他疾病。,淋巴瘤,(2)AIDS的各系统临床表现:肺部,胃肠系统,神经系统,皮肤黏膜,眼部等部位。(3)心理状态:恐惧、焦虑、抑郁和悲观等。3.辅助检查(1)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降低,主要为淋巴细胞减 少。(2)免疫学检查:T细胞绝对计数下降,CD4+T淋巴细 胞计数下降(正常0.81.2109/L),CD4/CD8 1.0(正常1.21.5)。(3)血清学检查:HIV抗体阳性。HIV抗原检查。(4)HIV RNA检测:有助于诊断、判断疗效及预后。(5)其他:胸部X线、食管镜、胃肠内窥镜、脑脊液及 CT检查。,(三)治疗要点无特效疗法。早期抗病毒治疗对缓解病情、减少机会性感染和肿瘤、预防和延缓相关疾病发生有重要意义。1.抗病毒治疗 治疗艾滋病的重要手段。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如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司坦夫定、双脱氧胞苷、双脱氧肌苷等。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如奈韦拉平、施多宁等。蛋白酶抑制剂,如沙奎那韦、英地那韦、奈非那韦、利托那韦等。2.免疫治疗 基因重组IL2与抗病毒药物同时应用。3.并发症治疗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卡氏肉瘤;隐孢子虫感染;弓形虫病;巨细胞病毒感染;隐球菌脑膜炎。4.支持及对症治疗5.预防性治疗6.预防母婴传播的治疗,(四)主要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1.体温过高 与HIV感染和继发其他感染有关。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消耗过多、热量摄入 不足有关。3.腹泻 与肠道感染有关。4.有感染的危险 与免疫功能受损有关。5.有传播感染的危险 与缺乏AIDS预防知识和人群普遍 易感有关。6.皮肤黏膜完整性受损 与皮肤黏膜感染、卡氏肉瘤有 关。7.恐惧 与疾病预后不良、病情严重、担心受到歧视有 关。8.社交孤立 与实施强制性管理及担心他人歧视有关。,(五)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 隔离和防止各种机会性感染。休息和活动。评估营养情况,做好饮食护理。加强生活护理,预防继发感染。2.心理护理 3.对症护理 腹泻,发热,呼吸困难、发绀,呕吐、咽 痛、食欲减退等护理。4.防止医源性感染 5.病情观察 6.用药护理(六)健康教育1.普及AIDS的传播和防治知识2.对无症状HIV感染者的知识教育3.对HIV患者及其家属的指导,(七)预防措施1.管理传染源 健全艾滋病监测网络,对献血员、性病患者和吸毒者等要进行重点监测。主动、自愿咨询检测,及早发现感染者和病人。接触者进行必要的检疫。隔离、治疗艾滋病病人及HIV感染者。关心、帮助、不歧视HIV感染者和病人,鼓励他们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2.切断传播途径 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接触感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拒绝毒品。提倡无偿献血,严格筛选献血员。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器具。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毛巾、牙刷、刮脸用具等。对感染HIV的孕产妇及时采取抗病毒药物干预。3.保护易感人群 学习和掌握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避免危险行为,加强自我保护。,重点提示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最终因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而死亡。HIV感染者经过约210年的潜伏期,发展成为艾滋病,出现原因不明的低热、体重下降、盗汗、慢性腹泻、咳嗽、皮疹等症状,经HIV抗体或抗原的检查及HIV RNA的检测可明确诊断。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和治愈药物,但有较好的治疗方法,可以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护理重点是合理休息,加强营养,重视心理支持,做好症状护理、皮肤护理和用药护理。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医源性感染,对高危人群实施行为干预,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案例93分析:1.主要护理问题:体温过高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有传播感染的危险 恐惧2.护理要点:休息和隔离 保证热量和足够的营养供给 遵医嘱应用抗病毒药物和抗菌药物 加强心理护理,第5节 狂犬病病人的护理,(一)概述狂犬病(rabies)又名恐水症(hydrophobia),是由狂犬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致命性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病死率几乎达100%。1.病原 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线照射、季胺化合物、碘酒、高锰酸钾、乙醇、甲醛等灭活,加热100、2分钟可杀灭病毒;但对石炭酸等苯酚类化合物有高度抵抗力。2.发病机制 狂犬病毒自皮肤和黏膜破损处进入人体后,对神经组织有强大的亲和力,由于迷走神经核、舌咽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受损,导致吞咽肌及呼吸肌痉挛,出现恐水、吞咽及呼吸困难;交感神经受损时出现唾液分泌增加和多汗。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时,可引起病人心血管功能紊乱或猝死。被病兽咬伤后是否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头、面、颈、手指处神经血管分布丰富、咬伤后发病机会多。伤口深而大者,发病率高。伤口及时彻底清洗处理者,发病机会较少。衣着厚,感染机会少。及时、全程、足量注射狂犬疫苗者,发病率低。被咬者的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者,发病机会多。,(二)护理评估1.流行病学资料(1)传染源:带狂犬病毒的动物,在我国主要传染源是 狂犬。病人的唾液可含有少量病毒,一般 不会成为主要传染源。(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病兽咬伤、抓伤的皮肤伤口侵 入人体。(3)人群易感性:人对狂犬病毒普遍易感,人被病犬咬 伤后的发病率为1530,被病狼咬伤 后的发病率为5060。感染后及时处 理伤口和正确接种疫苗,发病率可降至 0.15左右。(4)流行特征: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无明显年龄差异,亦无季节性变化。,2.临床表现 病程一般不超过6日。(1)前驱期:最有意义的早期症状是在愈合伤口周围及神经支配区有痒、痛、麻及蚁走等异样感觉。(2)兴奋期:高度兴奋,表情极度恐怖、激动不安、限制其行动常会引起反抗。体温高达3840。恐水为本病的主要特征,此外,风、光、声、触动等刺激也可激发躁动,引起咽喉肌痉挛,严重时出现全身肌肉阵发性抽搐和强直性惊厥,且可因呼吸肌痉挛而致呼吸困难和发绀。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大量流涎、大汗淋漓、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神志清晰,少数病人可出现幻听、幻觉等精神失常症状。(3)麻痹期:肌肉痉挛停止,全身弛缓性瘫痪,由安静进入昏迷状态,最后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4)心理状态:焦虑、恐惧、忧伤的心理。,3.辅助检查 周围血象及脑脊液。病原学检查:病人的唾液、脑脊液、泪液或脑组织接种鼠脑分离到病毒,取狂犬病动物或死者的脑组织切片染色,镜检找到内格里小体,均可确诊。病毒抗体检测: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可达98,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三)治疗要点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以对症支持、综合治疗为主。1.一般治疗 单室严格隔离病人,尽量保持环境安静,加装床栏,防止病人痉挛发作时坠床受伤。2.支持及对症疗法 保证热量供应,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痉挛发作严重时,应用安定或巴比妥类镇静剂。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护呼吸功能。加强监护治疗,有脑水肿时给予甘露醇等脱水剂;有心动过速、心律失常、高血压等病情时,应用受体阻滞剂、降压药及强心剂。适当使用抗生素防治继发感染。,(四)主要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1.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病犬、病猫等动物咬伤或抓伤有关。2.有受伤的危险 与病人极度兴奋、狂躁、挣扎及攻击性行为有关。3.低效性呼吸型态 与病毒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呼吸肌痉挛有关。4.体液不足 与液体摄入不足、体液丢失过多有关。5.恐惧 与病情进行性加重,病人失去应对能力有关。(五)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 安置于安静、避光的单人房间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干扰和声光的刺激,注意安全;禁食、禁饮水,痉挛发作间歇期或应用镇静剂后采用鼻饲徐徐注入高热量流质饮食,以补充营养;保证每日摄人量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准确记录出入液量。2.消毒隔离 单独隔离病房、专人护理,实施严密接触隔离,医务人员接触病人时要穿隔离衣,戴口罩、手套,注意自身防护。3.对症护理 减轻惊厥与抽搐。保持呼吸道通畅。4.用药护理5.病情观察6.心理护理,(六)健康指导 宣传狂犬病的预防知识。(七)预防措施1.管理传染源 以犬的管理为主。2.伤口处理(1)尽快用20肥皂水或0.1苯扎溴铵溶液反复冲洗(二者不可合用)至少30分钟,力求祛除狗涎挤出污血,再用大量凉开水反复冲洗后,局部用70乙醇及25碘酊反复消毒,以清除和消灭局部伤口的病毒,伤口较深者清创,用注射器插入伤口进行灌注清洗。(2)伤口一般不宜缝合或包扎,以便排血引流。(3)使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免疫血清在伤口底部及周围局部浸润注射,每次剂量为40U/kg,皮试阳性者采用脱敏疗法。要注意预防破伤风和细菌感染。3.预防接种 疫苗接种。免疫球蛋白接种。,重点提示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致命性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人主要通过被犬、狼、猫等动物咬伤或抓伤而感染发病。临床表现为特有的高度兴奋、恐水、怕风、流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本病无特效治疗,病死率几乎100。主要护理措施包括:一般护理、对症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心理护理等。预防是关键,预防措施包括加强犬类等动物的管理,及时正确处理伤口,应用狂犬病免疫血清与狂犬病疫苗联合接种。,第6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人的护理,案例94:男性,27岁。突起发热6天,伴全身酸痛、头痛,腰痛更甚,有恶心呕吐、牙龈出血、尿量减少。T 39.5、P 124次/分、R22次/分、Bp100/70mmHg,急性痛苦面容,面部潮红,腋前及胸部有散在出血点及条索状淤斑,双眼睑浮肿,咽部充血,两肺呼吸音增粗,心率124次/分,肾区轻叩痛。血常规RBC 3021012L,Hb 122gL,WBC 8.9109L、N 0.64,L 0.26,异型L0.04,尿RBC 35个HP、尿蛋白(+),BUN 35

    注意事项

    本文(科学版《内科护理学》(传染病).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