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总论脊髓脑干外形.ppt
第六篇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第一章 总论,包括脑(颅腔)和脊髓(椎管)及附于脑和脊髓并分布于全身各处的周围神经。,神经系统的作用 主导作用:1)使内环境保持平衡 2)使人体与内外界环境相适应,一、神经系统的区分,中枢神经系统(CNS),周围神经系统(PNS),脑,脊髓,脊神经(31对),脑神经(12对),(一)按部位分,(二)按纤维成分分:1、内脏感觉纤维(内脏传入纤维)内脏神经 2、内脏运动纤维(内脏传出纤维)植物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3、躯体感觉纤维(躯体传入纤维)躯体神经 4、躯体运动纤维(躯体传出纤维),二、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组织:,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胶质:无传导功能,胶质细胞,神经元,支持、营养神经元 防御、修复损伤,神经元,胞体,突起,树突 轴突:,(一)神经元,1.神经元的基本构造,树突,胞体,轴突,接受冲动,传出冲动,2.神经元分类,1)根据神经元突起的数目:,假单极神经元 双极神经元 多极神经元,周围支,中枢支,周围支,中枢支,2)根据神经元传导方向和功能:,传入(感觉)神经元 传出(运动)神经元 中间(联络)神经元,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3.神经元间的联系:,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感受器,效应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中枢,膝反射:,四、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9个),中枢神经内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聚集的部位,在新鲜标本上呈灰色,称灰质(grey matter)。在大、小脑表面形成一个灰质层称皮质(cortex)。,灰质和皮质,白质和髓质,中枢神经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因多数纤维外面包有髓鞘而成白色,称白质(white matter)。分布在大、小脑深面的白质又称髓质(medulla)。,神经核和神经节,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其胞体常聚集在一起,在中枢神经内称神经核(nucleus),在周围神经内称神经节(ganglion)。,纤维束和神经,在中枢神经内,行程与功能相同的纤维走在一起,称纤维束(tract;fasciculus),在周围神经中,神经纤维都形成粗细不等的条索状结构,称神经(nerve)。,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部位,灰质和白质混杂交织的区域称为网状结构。,中枢部,神经元胞体集聚,灰质 皮质 神经核,神经纤维集聚,白质 髓质 纤维束,神经元胞体集聚 神经节神经纤维集聚 神经,周围部,9个常用术语,网状结构,第一节 脊髓 spinal cord,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一、外形,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处续于延髓,下端平L1体下缘,约45cm长。,呈前后略扁粗细不等的圆柱状。,终丝,六条沟裂:,前正中裂:内有脊髓前动脉后正中沟前外侧沟:有脊神经前根穿出后外侧沟:有脊神经后根进入,前正中裂,脊神经,前根,后根,脊神经节,后正中沟,后外侧沟,后中间沟,脊神经:31对,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马尾:,脊髓节段:31个,脊髓节段:,与每一对脊神经相连的那段脊髓。,颈节:8个,胸节:12个,腰节:5个,骶节:5个,尾节:1个,Table.1脊髓节段与同序数椎骨对应关系,临床意义:在创伤中可凭借受伤椎骨的位置来推测脊髓可能受损的节段,二、内部结构,灰质,白质,白质,灰质,中央管,白质,灰质,白质,白质,灰质,白质,前角(前柱)后角(后柱)中间带,(一)灰质:,“H”形,灰质后连合,前角,后角,中间带,灰质前连合,1、前角 anterior horn:,由运动(传出)神经元组成。,1)内侧群:,支配躯干肌,2)外侧群:,(数量少,体积小),(数量多,体积大),宽短,支配四肢肌,内侧群,前角,内侧群,外侧群,前角有两种运动神经元:,1)-运动神经元:,大型,支配梭外肌纤维,直接引起运动。,小型,支配梭内肌纤维,调节肌张力。,2)-运动神经元:,2、后角posterior horn:,1)后角边缘核,2)胶状质,3)后角固有核,细长,4)胸核:,由中间神经元构成。,内侧群,缘层,胶状质,后角固有核,胸核,后角,3、中间带 intermediate zone,1)中间内侧核,发出纤维:脊髓小脑前束,2)中间外侧核,在侧角内(T1-L3段),交感神经的低位中枢。,3)骶副交感核:,位于骶2-4段,副交感神经的低位中枢。,内侧群,中间内侧核,中间外侧核,(二)白质,包括前索、后索、外侧索,内侧群,后索,前索,外侧索,白质前连合,薄束,楔束,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1.上行纤维束:,薄束,楔束,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内侧群,薄束,楔束,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1)薄束:,起自:同侧脊神经节内假单极神经元中枢突;(T5以下)去向:延髓(薄束核)功能:向大脑传导下半身本体感觉(位置觉,运动觉,振动觉)、精细触觉。,位置:后索内侧,内侧群,薄束,楔束:,起自:同侧脊神经节内假单极神经元中枢突;(T4以上)去向:延髓(楔束核)功能:向大脑传导上半身本体感觉、精细触觉。,位置:后索外侧,内侧群,楔束,起自:同侧的脊髓胸核去向:小脑皮质功能:向小脑传导本体感觉冲动。,位置:外侧索周边后部,(2)脊髓小脑后束:,内侧群,脊髓小脑后束,起自:脊髓中间内侧核去向:小脑皮质功能:向小脑传导本体感觉冲动。,位置:外侧索周边前部,(3)脊髓小脑前束:,内侧群,脊髓小脑前束,脊髓丘脑束:,脊髓丘脑侧束:,位置:外侧索,功能:传导对侧痛温觉。,脊髓丘脑前束:,位置:前索,功能:传导双侧粗略触觉。,(4)脊髓丘脑束:,内侧群,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2、下行纤维束:,1)皮质脊髓束:,位置:外侧索后部,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位置:前索,支配同侧四肢肌的运动。,功能:,支配双侧躯干肌的运动。,功能:,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2、红核脊髓束:3、前庭脊髓束:4、顶盖脊髓束:5、内侧纵束:6、网状脊髓束:,维持屈肌的肌张力,调节身体平衡,完成视觉听觉的防御反射活动,把内耳的平衡器与眼球运动和头的运动联系起来,调节肌张力,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内侧纵束,脊髓顶盖束,1.薄束 2.楔束3.脊髓小脑后束4.脊髓小脑前束5.脊髓丘脑侧束6.脊髓丘脑前束7.皮质脊髓侧束8.皮质脊髓前束9.红核脊髓束10.顶盖脊髓束11.前庭脊髓束12.内侧纵束13.网状脊髓束,1,2,3,4,5,6,7,8,9,10,11,12,13,三、脊髓的功能,1.传导:,通过上、下行纤维束传导神经冲动。,2.反射:,是反射中枢,完成反射,如腱反射等,第二节 脑 brain,一、脑干 brain stem,位于颅后窝,脊髓和间脑之间,小脑腹侧。,(一)脑干的外形,1.脑干的腹侧面,延髓脑桥沟,延髓,脑桥,中 脑,锥体,锥体交叉,橄榄,前正中裂,前外侧沟,小脑中脚(脑桥臂),基底沟,大脑脚,脚间窝,脑干一、外形(一)前面观:1、延髓:脊髓前面的一裂两沟延续到延髓 下端:锥体交叉 前外侧沟:舌下神经出脑 前外侧沟与前正中裂间:锥体(深面为锥体束)前外侧沟后方的突起:橄榄(深面为下橄榄核)橄榄后方:橄榄后沟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出脑。,锥体交叉,2、脑桥:向两侧横行膨大基底部:中央为基底 沟,走行基底动脉;两侧变细为桥臂:与基底部交界处有三 叉神 经根出入脑。脑桥延髓沟:脑桥与延髓的分界,有展神 经、面神经、位听神经出入脑。位听神经稍上方脑桥小脑三角:此部如有 肿瘤可压迫面神经,位听神经。,3、中脑:大脑脚倒八字形柱状结构。脚间窝动眼神经出脑。,2.脑干的背侧面,延髓,脑桥,中 脑,髓纹,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后正中沟,小脑下脚(绳状体),小脑中脚(脑桥臂),小脑上脚(结合臂),上丘,下丘臂,下丘,(二)后面观:髓纹为脑桥与延髓的分界标志 1、延髓:薄束结节(薄束核)楔束结节(楔束核)绳状体(小脑下脚),2、脑桥:结合臂(小脑上脚):两侧小脑上脚之 间的白质板 上(前髓帆)脑桥臂(小脑中脚)3、中脑:上丘深面有上丘核:视觉皮质下反射 中枢 下丘深面有下丘核:听觉皮质下反射 中枢,下方有滑车神经出脑,二、第四脑室:(一)位置:脑桥、延髓背面与小脑之间,.第四脑室fourth ventricle(一)位置:脑桥、延髓背面与小脑之间,第四脑室,(二)分部:1、底:脑桥后面、延髓上端后面菱形窝(外上界为小 脑上脚,外下界为小脑下脚和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正中沟:界沟:正中沟两侧平行沟、其间为内侧隆起 内侧隆起:面丘髓纹以上,深面为展神经核、面神 经膝。舌下神经三角:髓纹以下,深面有舌下神经核 迷走神经三角:舌下神经三角外侧,深面有迷走神经 背核。界沟以外:前庭区,前庭神经核 听结节:前庭区外侧,蜗神经背核,正中沟,内侧隆起,界沟,前庭区,听结节,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髓纹,最后区,面神经丘,蓝斑,菱形窝,2、顶:前髓帆、后髓帆和第四脑室脉络组织构 成,朝向小脑,上有正中孔与蛛网膜下隙 相通3、侧壁:菱形窝的外上界和外下界。4、交通:上中脑水管通 第三脑室 下脊髓中央管 并借正中孔和外侧孔通蛛网膜下隙,第四脑室正中孔,第四脑室外侧孔,上髓帆,下髓帆,顶:上髓帆,下髓帆,第四脑室脉络丛,侧壁:前部:左右小脑上脚后部:左右小脑下脚,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底:菱形窝,动眼神经根,三叉神经根,展神经根,面神经根,前庭蜗神经根,舌下神经根,舌咽神经根,迷走神经根,副神经根,(),(),(),(),(),(),(),(),(),出入脑干的脑神经根:-,滑车神经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