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探讨领域经济学.ppt
社會科學探討領域經濟學,一、經濟學含意經濟學是研究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經濟關係和經濟活動規律的科學。,二、經濟學派的緣起經濟學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社會科學,早在古希臘時代,即已有粗略的經濟著作,其中提出了物品有使用和交換兩種功用,同時認為貨幣可以成為財富的積累手段,並瞭解商品價格的波動是依存於供給和需求的變化。,經濟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社會科學,是源於十五世紀末到十七世紀中葉,出現了重商主義學說。,十七世紀中葉到十九世紀初:古典經濟學代表人物是英國:威廉柏弟 法國:重農學派 英國:亞當史斯密 英國:大衛李嘉圖。威廉柏弟最先提出了勞動價值論的一些最基本的命題,認識到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它所耗費的勞動所決定。商品交換就是以它們所包含的勞動量為依據。,重農學派的論述,從維護農業的立場出發,提出了只有農業才能真正增加財富。亞當史斯密拋棄了重商主義者和重農主義者認為只有對外貿易和農業才能創造財富的偏見。強調勞動分工、區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區分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以及對利潤、地租等對經濟的貢獻。,大衛李嘉圖進一步發展了斯密的關於勞動價值的理論。,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法國:聖西門 法國:傅立葉 英國:歐文運用政治經濟學理論剖析當時的社會及經濟環境,並且對資本主義制度做了尖銳和無情的批判,論證資本主義必然為社會主義所代替。,三、經濟學的變革新制度學派於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即一九二年代和三年代在美國廣泛傳播,五年代有了很大的發展。新制度學派反對後凱恩斯主義各派,又反對貨幣主義、自由主義學派。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把經濟學研究對象確定為制度。進行考察時,假定制度是固定的;然後在既定制度下,對經濟變量(總量或個量)進行分析。制度一方面是指各種有形的機構和組織,如公司、工會、國家、家庭等;另一方面也指無形的機構或組織,如所有權、集團行為、社會習俗、生活方式、社會意識類型等。(二)以演進的、整體的方法來研究制度問題。,約翰梅德納凱恩斯是二十世紀西方一位著名經濟學家。他系統地提出了被人們命名為凱恩斯主義的經濟理論。經濟學界認為這是一場重大的變革,主要包括三個部份:,(一)理論上的變革在凱恩斯以前,傳統派的理論歸納起來就是一句話:經濟是和諧的,制度是完美的。其根據有兩項律則:一、是薩伊定律,認為供給能夠自己創造需 求,賣就是買,買就是賣,這樣就不會 產生經濟危機;二、是利息(率)自行調節。通過利息率的升 降,社會的儲蓄和投資可以自動趨於平 衡,不會發生持久的儲蓄大於或小於投 資的情形。,凱恩斯認為資本主義經濟是不和諧的,是有缺陷的,經常存在失業和生產過剩。,(二)政策上的變革傳統經濟學的觀點認為,經濟是和諧的,制度是完美的,國家干預是不必要的,故提出經濟自由主義政策。凱恩斯卻從理論上論證了有效需求不足,失業和生產過剩是經常存在的,因此在政策上就把經濟自由主義否定了。,凱恩斯提出國家干預主張,即用宏觀財政政策和宏觀貨幣政策對經濟進行干預,亦即進行需求管理。*需求管理,即在短期、供給不變的情況下,藉著需求的調節來達到調節經濟的目的。,(三)方法上的變革傳統學派主要進行微觀經濟分析,認為既然整個資本主義經濟是和諧的,故經濟學研究重點應該是企業的經濟活動、市場商品供求關係、價格決定、利潤取得等。,凱恩斯卻認為經濟是需要國家進行干預,於是採取的是宏觀經濟分析方法。,新古典經濟學(後凱恩斯學派):係指1.以馬歇爾為代表的邊際效用學派2.以凱恩斯為代表的劍橋學派的經濟理論。新古典經濟學在理論上把資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即充分就業)作為基本前提,來論證資源配置問題,其中心是均衡價格理論。它的內容即現在所說的微觀經濟學。,在研究方法上,新古典經濟學用的是均衡分析法,即經由對局部和一般均衡的形成與變動的分析來解釋經濟的運行。在政策方面,主張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以解釋私人經濟活動和政府公有經濟活動同時並存的混合經濟的各種問題,並力圖把宏觀經濟政策和微觀經濟政策結合在一起,以解決經濟的問題。,貨幣主義(傅利曼主義)貨幣主義是一九七年代以來國際經濟的主要理論。貨幣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被認為是一場對抗凱恩斯主義的革命。為了能解釋和克服經濟不景氣現象,貨幣主義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貨幣主義倡導者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教授米爾頓傅利曼,因此有人稱貨幣主義為傅利曼主義。,貨幣主義的中心命題是:(1)貨幣最重要,貨幣的推動力是說明產量、就業和物價變化的最主要因素;(2)貨幣存量(或者說貨幣供應量)的變動是貨 幣推動力的最可靠的測量標準;(3)貨幣主管當局的行為支配著經濟周期中貨 幣存量的變動,因而通貨膨脹、經濟蕭條 或經濟增長都可以運用對貨幣供應旳管理 來加以調節。,貨幣主義的政策主張:重新強調自由放任的經濟思想,實行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推行所得稅方案等。,四、經濟學的主要領域1、經濟史2、經濟思想史3、經濟理論4、數理經濟5、計量經濟6、經濟發展7、國際經濟,8、區域經濟9、公共經濟10、貨幣與金融11、管理經濟12、農業經濟13、工業經濟14、資源經濟15、環境經濟,16、都市經濟17、運輸經濟18、人口經濟19、勞工經濟20、經濟統計,五、經濟學的基本議題簡介(一)機會成本 從資源有限因而必須進行選擇這樣的前提出發,經濟學面臨一個魚與能掌,不可兼得的問題,也就是面臨取捨的問題。機會成本代表了一個極為重要的經濟原則_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任何抉擇有所得必有所失。正是因為如此,才會產生經濟問題,經濟學才有成立的可能。,(二)供給與需求現實的經濟活動中,生產與消費、供給與需求、買與賣是相互關聯在一起的,把它們關聯起來的就是供需原理(均衡點)。,(三)市場經濟與價格機能上述的供需模型是經濟學原理的基礎,但此模型必須被安置在一個自由交昜的市場制度中才有可能。亦即,這裡預設了一個市場經濟制度的存在,在這個體制讓經濟行為者具有就業的自由和消費選擇的自由,而且經由法律保障人民的財產權和交易自由。,由於人類的理性自利的行為方式,自己會在競爭中去尋找自己的最佳利益,如此就會使得供給和需求雙方面均會拒絕買入,使得產品賣不出去,若買方要求的價格太低,則賣方會因為少賺或賠本而拒絕賣出。最後雙方總會在均衡價格和數量的地方達成交易,這就是價格機能或稱市場機能。,市場經濟的順利運作,不僅尊重每個個體的選擇的自由,讓其能力能夠發揮,而且可以在市場機能的調節下,使得社會中最基本的經濟問題:如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得到適切的解決,達成最佳的資源配置,亦即最佳的選擇。,(四)市場失靈與外部效果經濟學家也體認到現實世界時常無法達成這樣的狀態,有時候自由放任反而造成市場失靈的後果。例如當市場自然形成獨占時,市場供給過多,貨幣因素會影響正常的市場運作。,外部效果也是造成市場失靈的重要原因。在供需模型設計下,要達成資源的最佳配置,就必須假定生產和消費的過程中沒有產生外部效果,亦即沒有造成一些利益不能歸自己享受,以及一些成本不必自行負責。正因為市場失靈和外部效果,使得政府介入經濟活動有了較正當的理由,凱恩斯經濟學和總體經濟學也因此而生。,(五)人類的欲望人類有種種欲望,而以生存欲望最為強烈。所謂生存欲望不但要維持生存,且要改善生存。這個生存欲望乃是人類活動的動力。欲望的成立乃有兩個條件:1.客觀上該財貨是有限的;2.主觀上人類對該財貨有取得之意。,人類的欲望常隨時隨人而異。每個欲望既有彈性,因之滿足欲望的每個財貨也有彈性。1.凡彈性極弱的財貨,縱令價格下落,人們 對它的需要卻不會因之增加。價格高漲,人們對它的需要亦不會因之減少。2.凡彈性極強之財貨,價格稍跌,人們對其 需要必因之增加;價格稍漲,人們對其需要 又必因之減少,即人們需要奢侈品的分量 是會變化的。,(六)財貨的效用人類要滿足其維持生存、改善生存的欲望,必須取得外界的財貨而利用之,這個滿足人類欲望的財貨,在經濟學上,須具有下述各種性質:1.存在於外界2.稀少的3.可以占有4.可以直接滿足人類的欲望,(七)價值吾人既然感覺財貨的重要,就評定其重要程度,評定所得的結果稱為價值。凡重要性大者,價值大;重要性小者,價值小。價值可分為兩種,一種叫作使用價值;另一種叫作交換價值。,1.使用價值 財貨對於吾人之效用。2.交換價值 即一個財貨與別個財貨交換的比率。,六、現代經濟制度特質 現代經濟制度有多種特質:(一)私有財產制度,(二)商品生產 商品不是單純的貨物,須將貨物運到市場,再由市場賣給消費者的,才是商品。在現代社會,一切生產物都是為市場而生產,任何工廠的生產物都不是供給廠主自己一家之用,所以一切生產物都是商品。商品生產必以私有財產制度為前提。有了私有財產制度,人類對於財產就發生興趣,而願努力求之。,(三)自由競爭現代社會除觸犯法律之外,各人為營利之故,有行動的自由,而發生自由競爭。主要的因素有三:1.擇業自由2.營業自由3.契約自由。,各人在經濟上均有行動的自由,就免不了競爭,因為有了競爭,於是技術提升了,物價低廉了,社會也進步了。但是同時也逐漸發生了流弊,自由競爭可使大部分人破產,小部分人大獲其利。,(四)自由勞工(五)貨幣經濟 現代經濟是以貨幣為基礎,稱為貨幣經濟。在貨幣經濟之下,人們所要求的不是財貨數量的增加,而是貨幣數量的增加。,經濟通常指的是個人與社會中的經濟行為,這包括日常生活的生產、消費、休閒日常、工作、儲蓄、貸款,與政府決策等。生活中經濟行為的選擇過程,就涉及人們主觀上對於政治權力的接納或拒絕的態度、或是客觀上觀察政治權力介入經濟的程度。,整體而言,對於經濟本身或社會經濟制度的強調,是在一個自由主義的民主意識型態下的產物,而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私有財產權制,正是讓經濟上的交換與生產能夠順利進行的保證。是以經濟思維成為現代社會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