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期大诗说.ppt
清代中期四大诗说,王士禛与“神韵说”沈德潜与“格调说”翁方纲与“肌理说”袁 枚与“性灵说”中国古代文学 彭静静,一、王士禛与“神韵说”,1、王士禛 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康熙时期最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成为“南朱北王”。,2、思想及创作 王士禛注重诗歌的艺术方面,倡导“神韵”,要求诗歌创作超脱空灵、意味无穷的艺术境界,从各个不同方面阐述和总结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审美传统。诗论著作渔阳诗话、带经堂诗话,其他的散见于笔记杂著和文集之中,如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古夫于亭杂录、居易录、分甘余话、渔洋山人精华录等等,还有诗歌选本唐贤三昧集、渔洋山人诗集、唐诗神韵集。,清俞兆晟在渔阳诗话序中引用王士禛自述,说道:一、少年时,“博综该恰,以求兼长”,“入吾室者,俱操唐音。”二、中年时,“越三唐而事两宋,良由物情厌故,笔意喜生,耳目为之顿新,心思于焉避熟。”三、晚年时,“以太音希声,药淫哇锢习,唐贤三昧之选,所谓乃造平淡时也。”贯穿始终的诗学主张:神韵。理想的艺术境界,基本的美学特征是自然传神,韵味深远,天生化成,无人工造作的痕迹。,二、神韵说,1、发展:清人翁方纲曾言;“诗人以神韵为心得之秘,此义非自渔洋始言也,是乃自古诗家要妙处,古人不言而渔洋始明著之也。”最早见于南朝刘宋时期宋书王敬弘传:“神韵冲简,识宇标峻”。南朝谢赫古画品录:“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神韵气力即指气韵生动。气,生气,人的生命活力;韵,韵味,含蓄蕴藉之余味。,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北宋范温潜溪诗眼:“有余意之谓韵”,“于简易闲淡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以及“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明胡应麟诗薮用“神韵”评诗有20余处,如称“盛唐气象混成,神韵轩举”等。明陆时雍诗镜总论:“五言古非神韵绵绵,定当捉衿露肘”。“神韵”:一是指作品中的意象或意象群体逼真传神,气韵生动;二是特指在作品具体描绘的形象之外,更蕴含着一种深邃隽永、绵缈无穷的意味。,2、神韵,(1)充分发挥“虚”的作用。钱塘洪昉思升,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并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昼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虚”的作用和意义。,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天籁”,“天乐”。文外之旨,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等。“新唐书如近日许道宁辈画山水,是真画也。史记如郭忠恕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然而使人见而心服者,在笔墨之外也。”香祖笔记,秋柳四章其一,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1)李白杨叛儿:“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2)黄骢:唐太宗的爱马。(3)乌夜村:晋穆帝何皇后出生地。,(2)创作过程中的“兴会神到”。,严羽“兴趣”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刘勰:“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渔阳诗话:“萧子显云:登高极目,临水送归,蚤雁初莺,花开叶落,有来斯应,每不能已。须其自来,不以力构。王世源序孟浩然诗云:每有制作,伫兴而就。余平生服膺此言,故未尝为人强作,亦不耐为和韵诗也。”,“大抵古人诗画,只取兴会神到,若刻舟缘木求之,失其旨矣。”“古人诗祗取兴会超妙,不似后人章句,但作记里鼓也。”,孟浩然下赣石:“暝帆何处泊?遥指落星湾。”江淹登香炉峰;“日落长沙渚,层阴万里生。”江上望青山忆旧 扬子秋残暮雨时,笛声雁影共迷离。重来三月青山道,一片风帆万柳丝。,(3)以自然入神、清远为重要特色 渔洋诗话:“律句有神韵天然,不可凑泊者。”高季迪:“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曹能始:“春光白下无多日,夜月黄河第几湾。”程孟阳:“瓜步江空微有树,秣陵天远不宜秋。”池北偶谈:“汾阳孔文谷云:诗以达性,然须 清远为尚。薛西原论诗,独取谢康乐、王摩诘、孟浩然、韦应物。”“白云抱幽石,绿篠媚清涟”(清)“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远)“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清远),真州绝句,江干多是钧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1)真州:今江苏仪征,在扬州西南,南临长江。这组诗是作者在扬州做官时来到真州时所写的一组诗,晓上江楼最上层,去帆婀娜意难胜。白沙亭下潮千尺,直送离心到秣陵。(1)白沙亭:在仪征白沙洲上。(2)秣陵:今南京市。,二、沈德潜与“格调说”,1、沈德潜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著名诗人、诗歌批评家。江南常州(今江苏苏州)人。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其诗学理论批评主要见于诗话说诗晬语 以及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 等,深受乾隆皇帝赏识。沈德潜是叶燮的学生,在强调“诗教”、提倡“温柔敦厚”方面是一致的,有明显的维护封建正统的色彩。沈德潜主张有益“诗教”、有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平和”之作,故而归之于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的格调,但反对模拟因袭。他的,“格调”是在神韵基础上侧重含蓄蕴藉而形成的。2、格调说(1)源流 格调,即体格声调,最早的解释包括思想内容和 声律形式两个方面。文镜秘府论论文意:“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唐皎然诗式:“得其格”、“宏其调”,“格高”、“体贞”、“调逸”、“声谐”。,宋姜夔白石道人说诗:“意格欲高”、“句调欲清、欲古、欲和。”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明人论诗多标举“格调”。如李东阳怀麓堂诗话云“眼主格,耳主声。”李梦阳驳何氏论文书云:“高古者格,宛亮者调。”并以“格古”、“调逸”视为诗之“七难”之二难,即两种基本要素。,王世贞艺苑卮言:“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沈德潜认为“忠孝”和“温柔敦厚”是格调的最终依据,强调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对格调的重要性。强调“学古”和“论法”,对诗歌的体格声调做出严格的规定,就是为了保证诗歌内容体现“温柔敦厚”的宗旨,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规范。这是他倡导格调说的实质。只要诗歌内容符合“忠孝”和“温柔敦厚”的原则,它的格调就是雅正的。,2、内涵,沈德潜论诗并未直接采用“格调”这一概念,但其重视诗之“格调”的思想却散见于说诗晬语。他的格调说包含以下几点:(1)重在“蕴蓄”,不尚“质直”。说诗晬语:“事难显陈,理难言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郁情欲舒,天机随触,每借物引怀以抒之。比兴互陈,反覆唱叹,而中藏之欢愉惨戚,隐跃欲传,其言浅,其情深也。倘质直敷陈,绝无蕴蓄,以无情之语而欲动人之情,难矣。”唐诗别裁集凡例:“唐诗蕴藉,宋诗发露,蕴藉则韵流言外,发露则意尽言中。”,“以灵心妙悟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番深情妙理。元长诸人,未齐肩背。”(谢脁)“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弦外有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恭和御制落叶诗元韵,袅袅风前可自由,霜凋万木那能留?空村堆去添寒色,断涧飘馀碍浅流。忽露鸟巢唯觉瘦,顿逢山骨欲惊秋。不须送远兼怀旧,极目平林惹暮愁。,(2)富有“理趣”,不以“理语”入诗,清诗别裁集凡例:“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不贵下理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韦应物)杜甫:“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邵雍:“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杜诗有“理趣”,而无“理语”;邵诗无“理趣”。,“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 然。但议论须带情韵以行。,“读秋兴八首,诸将五首,不废议论,不弃藻绘,笼盖宇宙,铿戛韶钧;而横纵出没中,复含酝藉微远之致。”吴山怀古四首其三夫差曾报阖闾仇,宋室南迁事竟休。和议有人增岁币,偏安无诏复神州。中朝已洒苌弘血,塞北空闻杜宇愁。莫上凤凰山顶望,冬青谁认旧陵邱?,3、自然入神的化工境界,沈德潜称赞李白诗:“太白七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可及。”说诗晬语中强调:“元声”、“元气”。批评孟郊的诗强作苦吟而元气有损:“孟东野诗,亦从风骚中出,特意象孤峻,元气不无斫削耳。”“太白夜泊牛渚,孟浩然晚泊浔阳,皎然寻陆鸿渐等章,兴到成诗,人力无与。”古诗源中评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胸有元气,自然流出。稍着痕迹便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