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全解.ppt
流行性腮腺炎,概 况,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全身性病毒性感染,多发生于学龄期儿童,亦见于青壮年。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为非化脓性唾液腺肿胀和触痛,大部分病例累及一侧或双侧腮腺。疾病良性且自限性。1/3人表现为亚临床感染。附睾-睾丸炎和脑膜炎是本病两大重要并发症。如同一般病毒性疾病,青春期后患腮腺炎症状重于儿童,且易发生唾液腺以外的全身性感染。,病原学,致病菌: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属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系RNA型病毒。-人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迄今只有一个血清型,病毒很少发生变异,各毒株间抗原性较近似,再次感染发病者很少见-病毒在1%甲酚皂液(来苏)、乙醇、0.2%甲醛溶液等于25分钟内灭活。56 20分钟可灭活。但在4时保持活力2个月,-70可以存活数年。,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病毒呈球形。核酸为-ssRNA。衣壳为螺旋对称。包膜上有HA和NA等突起。病毒可在鸡胚羊膜腔内增殖,在猴肾等细胞培养中增殖能使细胞融合,出现多核巨细胞。腮腺炎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此病毒有5种主要的蛋白质:1。核蛋白(NP),相当于S 抗原。病后1周出现 NP抗体,无保护作用,可用于诊断。2.多聚酶蛋白(P)3。基质蛋白(M)4。含血凝素的神经氨酸酶糖蛋白(HN),又称 V抗原,感染后2-3周出现相应的抗体,有保护作用。5。血溶-细胞融合糖蛋白(F),和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有关系。,生物学性状,流行病学,传染源 腮腺炎病人,在早期阶段有传染性,自腮腺肿前7日至腮腺肿后9天均可自患者唾液中检出病毒,因此在此2周内有高度传染性。传播途径 腮腺炎病毒由飞沫经呼吸道感染。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男女均患。在1967年前腮腺炎发生在59岁儿童占50%,而14岁以下的儿童患者占90%。2岁以下较少。流行特征 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可发病,温带地区以冬季或春季最多。,发病原理,腮腺炎病毒从呼吸道侵入人体后,在局部黏膜上皮细胞和脸部淋巴结中复制,然后进入血流,播散至腮腺和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腮腺炎和脑膜炎。有2次病毒血症,临床上出现多个器官相继发生病变,是一种多器官受累的疾病。,病理变化特点,腮腺炎的病理特征是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导管壁细胞肿胀,导管周围及腺体壁有淋巴细胞浸润,间质组织水肿等病变可造成腮腺导管阻塞,扩张和淀粉酶潴留。淀粉酶排出受阻,经淋巴管进入血流,使血和尿淀粉酶增高。脑膜,睾丸,卵巢和胰腺等亦可受累;腮腺炎合并脑膜炎,考虑是血溶-细胞融合蛋白所致的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和炎性浸润,亦可见急性血管周围脱髓鞘。,诊断要点,临床表现: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自然病程约为1014天 1 发热:大多起病急,伴全身不适,体温与病情成正比,热型可呈双峰型。1-2日后腮腺肿胀疼痛。2 腮腺肿胀:一侧或两侧,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质韧、胀痛、触痛、张口及咀嚼时加重,局部皮肤发亮但不红,表面发热无化脓。肿胀多于13天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3 其它系统损害:可有睾丸炎、胰腺炎、脑膜炎的表现。,儿童腮腺炎,流行性性腮腺炎的腮腺乳头,化脓性腮腺炎的腮腺乳头,诊断要点,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或稍增加,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血清和尿淀粉酶:90%患者有轻至中度增高。此检查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但诊断胰腺炎需做血清脂肪酶检测。血清学检查:-补体结合试验对可疑病例有诊断价值,双份血清效价4倍以上的增高或一份血清效价达1:64者有诊断意义-亦可进行血凝抑制试验-或以ELISA法检测特异性IgM抗体,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检查:无脑膜炎表现的流行性腮腺炎,约50%的病例脑脊液中白细胞数轻度增高,且能从脑脊液中分离出腮腺炎 病毒。如并发脑膜炎,脑脊液变化和其他病毒性脑膜炎相同。,鉴别诊断,化脓性腮腺炎:局部红肿压痛明显,多为单例,有波动感,挤压时有脓液自腮腺管流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症状性腮腺肿大:常并发于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肝病或应用碘化物、羟保泰松、异丙肾上腺素等过程中,腮腺肿大双侧对称,质软无肿痛感。颈部或耳前淋巴结炎:局限于颈部或耳前区,为核样坚硬边缘清楚,压痛明显,肿大不以耳垂为中心,伴有咽峡炎、耳部疮疖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腮腺肿大:如单纯性腮腺肿大多见于青春期男性,无症状,与功能性分泌增多致代偿性腮腺肿大。,并 发 症,1.神经系统并发症 1)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多见于儿童患者。-腮腺炎脑炎的发病率约0.3%8.2%-在无并发症的腮腺炎中有30%65%脑脊液中白细胞增高-脑膜炎和脑膜脑炎症状可发生于腮腺肿前6天或肿后2周内。头痛、呕吐明显,有脑水肿表现。-脑脊液与症状与其他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相仿。脑电图以脑受累为主。2)多发性神经炎:-常发生于腮腺炎后13周,预后良好。-腮腺肿大压迫面神经致暂时性面神经麻痹。-偶有出现共济失调、三叉神经炎、偏瘫、截瘫或上升性麻痹。也可有导水管狭窄而并发脑积水。3)耳聋:因听神经受累。发病率约1/1.5万,但可成为永久性和完全性耳聋,75%为单侧性。,并 发 症,2.生殖系统并发症 腮腺炎病毒侵犯成熟的生殖腺体,多见于青春期以后病人 1)睾丸炎:-占男性成人14%35%-一般1314岁后发病率明显增高-常在腮腺肿大1周左右开始消退时,突发高热、寒战、睾丸胀痛伴明显触痛,一般约10天左右消退。阴囊皮肤水肿,鞘膜腔积黄色液体。约1/31/2病例发生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缩,病变常为单侧且仅部分曲精管受累,故很少引起不育症。附睾炎常合并存在。2)卵巢炎:-占成人女性5%7%-症状有腰酸痛、月经失调-严重时扪及肿大卵巢伴压痛,未见由此导致不育的报道。,其他并发症,胰腺炎-儿童少见,见于5%成人患者-常发生于腮腺肿胀后34天或1周时-上腹剧痛和触痛伴呕吐、发热、腹胀、腹泻或便秘。一般7天内消失。-脂肪酶常在起病后72小时升高,超过正常值2倍即提示最近发生过胰腺炎。血淀粉酶不宜作诊断依据。肾炎:病毒侵犯肾脏,轻者尿中少量蛋白,重者如同肾炎表现,个别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心肌炎-多见于病程第510天,可与腮腺肿同时或恢复期后发生-发生率4%5%-表现为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减慢、心音低钝、心律不齐、暂时性心脏扩大、收缩期杂声。可有心电图改变。,治疗原则,隔离患者,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流质饮食,避免酸性食品,注意口腔清洁,保证足量液体摄入等。一般抗生素和磺胺药物无效。中医中药治疗,采用内外兼治。内服以普济消毒饮方为主随证加减。局部外涂可用紫金锭或青黛散醋调外涂,1日数次。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无肯定效果,仅在重症或并发脑膜脑炎、心肌炎时给予短期使用。男性成人患本病早期应用己烯雌酚(乙芪酚),每日3次,每次1mg口服,以防睾丸炎发生。,预防原则,1及早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失,自发病起算,隔离10天。2注射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1岁以上儿童及青少年均应接种。,填空,1。流行性腮腺炎 病毒含有5种蛋白,即()()()()()2。流行性腮腺炎 常见的并发症有()()()()()3。拟诊流行性腮腺炎 并发胰腺炎时应做()检查。,单选题,1。流行性腮腺炎 的隔离期:2。流行性腮腺炎 最常见的并发症:a胰腺炎 b睾丸炎 c脑膜脑炎 d卵巢炎 e肺炎3.流行性腮腺炎 表现为:a呈非化脓性炎症,腮腺管口红肿 b腮腺肿大,局部红肿痛明显 c腮腺肿大,压痛明显,挤压后腮腺管口有脓性分泌物 d颌下肿大,局部皮肤发红 e耳后肿大,有压痛,局部皮肤发红4。患者,男,10岁,发热伴双侧腮腺肿大2天,上腹部疼痛伴呕吐1天入院,入院拟诊流行性腮腺炎 并发胰腺炎,应做下列哪一项检查以确诊:a血尿淀粉酶 b血常规 c血培养 d血脂肪酶 e尿培养5。预防该病的重点是:,多选题,5。流行性腮腺炎时腮腺肿大:a多是双侧肿大 b 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 后 下蔓延 c 边沿不清,触之有弹性并疼痛 d局部皮肤发亮但不发红,表面发热但不化脓。6.流行性腮腺炎治疗应选择:a体温过高时给予药物和物理降温 b局部涂敷中药紫金锭,醋调如意金黄散等 c早期可应用病毒唑 d 首选抗生素。,流行性感冒,流感是至今尚不能有效控制的世界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流行特点:-传染性强,发病率高,病毒易变异-可引起大小不同的区域性流行,甚至世界性的爆发流行,概 况,临床表现:-全身症状明显,而上呼吸道症状较轻。-表现为骤然发病,畏寒、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体弱等。病程:常呈自限性,病程一般34天 易感人群:婴幼儿、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及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并发肺炎合并症等,预后较差。,概 况,流感分型,人流感病毒根据病毒核蛋白和膜蛋白的抗原性不同而分为甲、乙、丙三型 甲型流感病毒-根据血凝素(H1H13)和神经氨酸酶(N1N9)抗原不同分为若干亚型-其中H1H3与人流感病毒相关-N1、N2为人流感病毒所特有,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简称流感病毒,是流感的病原体。正粘病毒。甲(A):抗原性易发生变异,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B):对人类致病性较低;丙(C):只引起人类不明显的或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很少造成流行。,病原学,形态与结构 形态,生物学性状,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 结构:核衣壳 核酸:分节段的 ssRNA。核蛋白(nucleoprotein,NP):螺旋对称,无感染性,抗原结构稳定,有型特异性。RNA多聚酶:三种蛋白质PA、PB1、PB2组成。包膜 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MP):稳定,有型特异性。脂蛋白(Lipoprotein,LP):来源于宿主细胞膜 刺突 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抗原结构易改变。是甲 型流感病毒分亚型的主要依据。功能 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抗原性也很 不稳定,易发生变异,与HA一起是甲型流感病毒分亚 型的主要依据。,生物学性状,HA的主要功能:能凝集多种动物或人的红细胞。这是因为HA与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受体结合,使红细胞发生凝集(简称血凝)。血凝现象可以被特异性抗体所抑制,称为血凝抑制(HI)现象;病毒颗粒可借助于HA吸附到宿主细胞上,是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先决条件;具有抗原性,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NA的主要功能有:可水解受染细胞表面糖蛋白末端的N-乙酰神经氨酸,使成熟病毒体自细胞膜出芽释放;可以破坏细胞膜上病毒特异的受体,液化细胞表面的粘液,使病毒从细胞上解离,有利于病毒的扩散。,生物学性状,分型与变异 分型,生物学性状,根据NP和MP的不同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三型。,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HA和NA抗原性的不同,又分为若干亚型。,分型与变异 变异 最主要的是抗原性变异:HA和NA,生物学性状,1。抗原性漂移(antigenic drift):,2。抗原性转换(antigenic shift):,又叫变种(株)变异。H和N都是小变异。多引起小流行。经常发生。,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即病毒株表面H和N都发生了变异,与前次流行株抗原相异,形成新亚型。可引起世界性的大流行。每30-40年发生一次。3。亚型变异。H发生大变异,N不变或仅小变异。10余年发生一次。也可引起大流行。,分型与变异 甲型流感病毒容易发生亚型变异的机制可能与基因组分8个节段以及病毒对猪、禽等动物宿主的感染有关。,生物学性状,抵抗力 较弱 不耐热,5630min即可使病毒灭活。在室温情况下传染性很快丧失,但在0-4能存活数周。病毒对干燥、日光、紫外线以及乙醇、甲醛和其他常用消毒剂也很敏感。,生物学性状,疾病的特点:,1.流感病毒一般只引起表面感染,不引起病毒血症。2.症状出现1-2 天内呼吸道排出病毒量较多,以后减少;3.无并发症患者发病后第3-4d就开始恢复;如有并发症,则恢复期延长;4.传染性强并可迅速蔓延,发病率高,病死率低,死亡通常由细菌性并发感染所致,如流感嗜血杆菌等。5.Seyes综合症:儿童常见的并发症,急性脑病,肝脂肪变性,死亡率10-40%。认为与服用水杨酸类药物有关,故儿童流感时不宜用阿司匹林类药物降体温。,致病性和免疫性,致病性,免疫性 三个型别的流感病毒在抗原上没有联系,因此不能诱导交叉保护。体液免疫:Ab:抗HA:中和抗体,抵抗感染;抗NA:减轻病情,阻止病毒传播。SIgA:防止感染的最重要因素。细胞免疫:,致病性和免疫性,致病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致病性和免疫性,病毒,机体,感染呼吸道上皮少数细胞,空泡、变性并迅速产生产生子代病毒,易扩散使许多细胞受损,产生症状。,流 行 特 征,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主要经飞沫与空气传播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同型与同株的免疫力-但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之间和甲型流感病毒不同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同一亚型的不同变异株之间有一定的交叉免疫 流行特征:流感流行常很突然,传播迅速,发病率高,流行期短,冬季多发。常沿交通线传播。-甲型流感可散发或爆发世界性大流行-乙型流感以散发为主,近年来也常发生区域性流行-丙型流感仅呈散发,诊 断 要 点,1.流行病学-甲型流感常呈暴发或小流行(每2-3年一次),可引起大流行甚至世界性大流行(每10-15年一次)-乙型流感呈暴发或小流行-丙型流感常为散发,病前有与急性期患者的接触史,诊 断 要 点,2.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日(数小时日)-典型流感:急起畏寒高热,显著乏力、头痛、咽痛、胸骨后烧灼感、鼻塞流涕等。可有鼻衄,腹泻水样便。-轻型流感:急性起病,发热不高。全身和呼吸道症状都轻。病程2-3日。-肺炎型流感(流感病毒肺炎):主要发生于老年,幼儿,初起典型流感,出现高热、衰竭、剧咳、血性痰、呼吸迫促、发绀等。胸片。重症者多于5-10日发生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诊 断 要 点,3.实验室检查-病毒分离:起病日内用咽部含漱液或棉拭子接种鸡胚或组织培养-快速诊断:可行鼻甲粘膜印片进行荧光抗体检查-血清学检查:取初期和周后双份血清进行血凝抑制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鉴 别 诊 断,(1)上呼吸道感染:起病较缓慢,症状较轻,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全身症状不明显。血清学等检查可确诊。(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脑早期症状与流感相似,但流脑的季节性明显,儿童多见,早期有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瘀点等。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脑脊液检查可确诊。(3)支原体肺炎:X线征象相似,但支原体肺炎病情较轻,冷凝集试验和MG链球菌凝集试验可呈阳性。(4)钩端螺旋体病:发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等与流感有类似之处。钩端螺旋体病呈地区性,多见于夏收季节,发病初期常见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淋巴结肿大“三体征”等特征性症状。血清凝溶试验阳性。,治 疗 原 则,1一般治疗-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一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卧床休息-多饮水,易消化的半流质或流质饮食,补充多种维生素-注意鼻咽部口腔卫生,预防并发症 2对症治疗-高热病人采用物理降温或适当的解热镇静剂,-必要时给予静脉补液-不宜用阿司匹林,尤其是婴幼儿,以防Reye综合征,治 疗 原 则,3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满意的抗流感病毒药物-现应用的抗病毒药只能减轻单纯型流感的症状和缩短病程,未能证实其对重型流感的疗效,也无减少并发症的证据。,治 疗 原 则,常用的抗病毒药有:(1)金刚烷胺(amantadine):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阻断病毒吸附于敏感细胞。发病48小时内用药疗效较好,可缩短热程,加快恢复。19岁4.48.8mg/(kg.d),1464岁每日200mg,分 2次口服。(2)金刚乙胺(rimantadine):抗流感病毒活性高于金刚烷胺,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较低。100200mg/d,分2次口服。此类药物对流感极易产生耐药。有报道用金刚烷胺治疗H3N2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用药25天约30%的毒株耐药,而耐药株均可导致典型流感。(3)利巴韦林(ribavirin,病毒唑):可用利巴韦林25mg/ml滴鼻或20mg/ml雾化吸入,每天34次。流感病毒性肺炎可用利巴韦林1020mg/(kg.d),加入250500ml液体中静脉缓滴。,治 疗 原 则,(4)扎那米韦(Zanamivir,GG167):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能特异性地抑制人的甲型、乙型流感病毒的NA,阻止复制的病毒从受染细胞表面释放,防止病毒扩散。经滴鼻、喷雾或吸入给药。口服无效。起病24小时内使用,疗效明显。(5)干扰素(INF-):5000U/(kg.d),肌肉注射,37天。亦可雾化吸入。(6)中医药:可选用清热感冒冲剂、板蓝根冲剂、羚(连)翘解毒片、藿香正气口服液等。(7)抗菌药物:继发细菌感染者,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抗菌药物治疗。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用药,培养结果出来之前可选用抗革兰阳性球菌类药物或广谱抗菌药。,预 防 原 则,1.隔离:疑似病人进行呼吸道隔离与对症治疗 2.消毒:在流感流行期间,公共场所应加强通风,喷洒漂白粉液。3.疫苗预防:-减毒活疫苗主要用于健康成人及儿童-灭活疫苗主要用于老人、婴幼儿及有基础疾病者 4.药物预防:可试用金刚烷胺或甲基金刚烷胺,成人每日二次,每次100mg,连服714天。,Thanks!,填空题,1。根据()抗原性的不同,流感病毒分()()()三型。()型流感病毒是人类的主要病原。2。流感病毒的抗原结构容易发生变异。尤以()型为甚,()型次之,()基本稳定。3。()型流感容易发生流行,大流行。()流感常是爆发或小流行。()型流感常为散发。4。典型流感()症状较重,()症状较轻。5。单纯流感其病变主要局限于(),主要有()细胞的变性,坏死和脱落。6。胃肠型流感,除发热外,以()()()症状为主7。()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经过()传播8.抗原转换是指()。抗原漂移是指()。亚型变异是()9。肺炎型流感主要见于()()()(),选择题,1。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的依据是:a所致疾病的临床特征 b 流行特征 c病毒的核蛋白抗原性 d表面抗原血凝素 e 神经氨酸酶抗原性2.流感的免疫状况是:a病后可获得稳固免疫力 b接种疫苗后可获得稳固免疫力 c病后可获得对同型病毒的免疫力 d各亚型之间有交叉免疫力e 接种疫苗后对同一亚型变种间无交叉免疫力。3.关于流感,下列哪一项不正确:a老人和儿童容易并发肺炎 b患者需隔离至退热后2日 c白细胞总数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d 确诊主要靠病毒分离 e金刚烷胺对各型病毒都有抑制作用,多选择题,1。流感的临床特点:a急起高热,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严重 b呼吸道症状轻 c流感病毒肺炎呼吸道症状明显,但无肺实变体征 d流感病毒肺炎X线胸片呈双肺弥漫性结节性阴影2.流感流行的特点是:a突然发生 b迅速蔓延 c病例较多 d流行过程短3.一个人一生中可多次患流感是因为:a抗原易变 b型间无交叉免疫 c病后抗体水平维持时间不长 d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