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水稻主要病害.ppt

    • 资源ID:6304222       资源大小:2.72MB        全文页数:148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水稻主要病害.ppt

    单元四,单元四 作物主要病害,时间安排:作物主要病害课堂系统讲授22学时左右。,一)水稻主要病害概述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4,年产量将近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2。水稻病害的危害一直严重影响水稻的生产,如不进行有效地防治,年均损失产量300亿公斤,即使在现行防治条件下,年均损失可能达200亿公斤。因此,研究和防治水稻病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稻病害的种类很多,全世界有近百种,我国正式记载的达70余种,有经济重要性的有20余种,其中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发生面积大、流行性强、危害严重,是水稻上的“三大重要病害”。在四川省,水稻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稻纹枯病、稻白叶枯病、稻粒黑粉病、烂秧等。,(一)稻 瘟 病 稻瘟病俗名烂颈瘟、火风。此病在四川各稻区都有发生,是当前水稻的主要病害。尤其是盆周山地常年发生严重,病害流行年份,发病稻区一般减产成,严重时可达成,甚至颗粒无收。1症状 根据危害部位和生育期,可分为苗稻瘟、叶稻瘟、叶节瘟、节稻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1)苗稻瘟 发生在三叶期以前,病苗在靠近土面的基部变成灰黑色,上部变成淡红褐色而枯死,潮湿时在病部可见到灰绿色霉层。(2)叶稻瘟 三叶期后的秧苗和成株期的叶片均可发生,开始时,叶片上出现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然后扩大,随水稻抗病性及气候条件不同而形成几种类型的病斑,常见为慢性型和急性型。,慢性型 为常见的典型病斑,呈梭形,外层为黄色晕圈叫中毒部,内层为褐色叫坏死部,中央灰白色为崩坏部,病斑两端有向纵脉伸展的褐色线条(坏死线)潮湿条件下,病斑背面可产生灰绿色霉层。急性型 多为椭圆形,鸟眼状,病斑呈暗绿色水渍状,正反两面密生灰绿色霉层。这种病斑多发生在氮肥施用过多或感病品种的稻株上,病斑发生很快,危害最大,是稻瘟病流行的预兆。当天气干旱,植株抗病力增强时,可转变为慢性型。褐点型 病斑成褐色小点,局限于叶脉之间,周围有黄色晕圈,病斑上无霉状物,常发生于抗病品种或植株下部的老叶上。白点型 病斑多数近圆形,呈白色,病部不产生孢子,若温湿度适宜时,可转变成急性病斑。,(3)节稻瘟 多发生于穗颈以下、节上,初期为针头大小的褐色小点,以后呈环绕节部扩展,使整个节部变黑腐烂。干燥时,病节干缩凹陷,茎节易折断,潮湿时病部可见到灰绿色霉层。,(4)穗颈瘟 发生于穗颈、穗轴和枝梗上,病部初见褐色,最后呈黑褐色,发病早的常造成白穗,与螟害极相似。病害严重时,易从感病穗节处折断倒吊,故叫吊颈瘟。发病轻的成秕谷,千粒重降低,影响产量。,(5)谷粒瘟 发生于谷粒或护颖上,病斑一般为褐色或黑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中央为灰白色,严重时谷粒不饱满,米粒变黑。护颖最易感病,其发病情况基本代替谷粒发病情况。,诊断要点:病斑呈梭形或纺锤形,两端有向外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称为崩溃部,边缘褐色称为坏死部,病斑外常有淡黄色晕圈称为中毒部,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霉层,“三部一线”是稻瘟病的典型病斑的识别要点。,2病原 稻瘟病菌属半知菌亚门。分生孢子梗数根丛生,多自气孔伸出,长有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洋梨形,基部钝圆,顶端狭窄,无色透明,多数有个分隔。,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形成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在96以上,并有水滴存在时孢子萌发良好,因此稻瘟病菌属一种“温暖潮湿型”病菌。病菌对低温和干热有较强的抵抗力。分生孢子的形成要求光、暗交替的条件。直射阳光可抑制孢子萌发和芽管的伸长。稻瘟菌具生理分化现象,存在不同的生理小种,据研究,四川稻区有群18个小种,7群分别命名为A、B、C、D、E、F和G,在每群中又包含几个生理小种,都是用阿拉伯数字编号表示。如中A25、中B13、中B25等。稻瘟菌在自然条件下只侵染水稻,近年证实马唐瘟菌可侵染水稻,主要引起穗稻瘟,铺地黍的叶瘟菌可侵害水稻中的一些品种。,3侵染循环 稻瘟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节和穗颈)和种子上越冬。在干燥情况下,分生孢子可以存活半年至年,病组织里的菌丝体可存活年以上。但在潮湿情况下经过个月便死亡。种子上的病菌容易引起苗稻瘟,病稻草是次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春季气温均温回升到15左右,四川约在月上旬前后,若又遇降雨,空气湿度大,露天堆放的病草就陆续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到稻田。水稻叶片受初侵染发病后,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较大的风力更有助于扩大传播范围。水稻成熟收割,病菌在病组织内外越冬。,稻瘟病侵染循环图,4发病条件(1)品种和生育期 水稻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很大,目前培育的抗病品种大都是垂直抗性,这类品种抗病性容易发生变异,同一品种的抗病性还常有地区性和年度间的差异。这是因为稻瘟病菌存在着不同致病力生理小种。四川稻区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大面积种植杂交稻汕优号,八十年代初就变成了感病品种,1986年全省开始推广抗性较好的汕优63、优63等替换品种,但近年来这两个品种又已逐渐丧失抗病性。导致汕优二号、汕优63、优63等品种抗病性丧失的原因,主要是长期的、大面积种植单一的品种,其抗性基因单一,为病菌新小种产生适应性变异和强毒力小种的增殖、积累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汕优二号大量种植,导致生理小种ZB群替代原来的ZG群成为优势小种,使其该品种严重丧失抗性。汕优63、优63等品种大面积种植;ZA、ZC群逐渐上升,又使这两个品种丧失抗病性。另外,水稻在不同生育期因组织老嫩所表现的抗病性也不一样,一般幼嫩组织易感病,故一般苗期(四叶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而圆秆期和齐穗后期一般较抗病。就叶片而言,抗病性随出叶日数增加而增强,出叶当天最感病。品种对叶稻瘟和穗颈瘟的抗性一般呈正相关。,(2)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温湿度,其次是光和风。稻瘟病流行的适宜温度为2030,特别是2428。田间湿度在90以上,稻株体表每天保持一层水膜达10小时的情况下,最宜发病。光照少,稻株组织柔嫩,抗病性降低。连续晴天,大气湿度低于85,温度超过32或低于15,病害则会受抑制。因此,一般在温暖、高湿、阴雨天多,日照不足的山区、丘陵易于发病。四川稻区一般年份月份开始发病,月份是发病盛期。川西北此时阴雨较多,故中稻发病较重,川东南此时多天旱,份和月份多雨,故中稻发病轻,早、晚稻发病重。(3)栽培管理 凡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常引起稻株徒长,表皮细胞硅化程度低,叶片柔嫩披垂,兼之体内氮素营养丰富,易被病菌侵染。长期深灌或山泉冷灌,土壤缺O2,土温低,根系发育不良,这样削弱了植株抗病性,易发生稻瘟病。长期水份不足或干旱,对水稻生长不利,也容易发病。(4)病菌越冬基数 病稻草多,种子带菌率高,稻瘟病的初次侵染源广,来年病害可能重。反之初侵染源少病害较轻。,5病情调查(1)叶瘟调查 自分蘖始期开始到拔节,调查长势嫩绿的感病品种,每天一次,发现中心病株后,固定丛,调查发病率和病斑。水稻孕穗后,调查次叶片(上部片)叶瘟发病率。(2)穗瘟调查 自齐穗开始到蜡熟期,选早、中、迟不同类型田各2块,五天调查一次,每块查200穗,记录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6防治方法 消灭越冬菌源为前提,选用丰产抗病良种为中心,农业栽培技术为基础,药剂防治为辅助,是防治稻瘟病的策略。(1)选用高产抗病良种 当前我省主要推广的水稻品种有:冈优22、汕优多系号、优838、汕优22号、冈优12、优802、辐优63、冈优多系号。搭配品种有:优501、优63等。应当注意,同一抗病品种在一个地区不能单一种植,几个抗病品种布置的面积也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以延缓品种抗病性丧失。,(2)消灭越冬菌源 处理病稻草 病区收稻时将病草分开堆放,尽早于播稻前用光,未用完的搬入室内或加覆盖。不能用病草盖房或覆盖催芽和捆秧把。利用病草堆肥或垫圈要充分腐熟后才能使用。种子消毒 稻种先用清水预浸24小时滤水稍晾干,再用300倍强氯精(TCCA)药液浸种12小时,或用40富士一号乳油10001500倍液浸种24小时,再用清水洗净催芽。(3)加强肥水管理 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不过多过迟施用氮肥,在水源方便的地方应以深水返青,浅水分蘖,晒田拔节和后期浅水为原则,以控制稻瘟病。(4)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采取“普治秧田苗、叶瘟,挑治本田叶瘟,狠治穗颈瘟的防治策略”。,秧田防治:病区提倡秧田普遍打药,避免病苗栽入本田,还可在栽秧前进行药液浸苗。方法是: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0;或40富士一号乳油750倍液,或30稻瘟灵乳油500倍液,浸秧苗分钟,再堆放半小时后移栽。挑治本田叶瘟:水稻移栽返青后,加强田间检查,当叶瘟病株率为,或病叶率为,或出现发病中心或有急性型病斑的稻田,应立即施药防治。预防穗颈稻瘟:预防的对象田以常发病区、重病区、感病品种以及叶瘟发生重的田块,孕穗破口期始见剑叶叶枕瘟等田块为重点。一般轻病田打药次,重病田次。打药适期:第一次在水稻孕穗末到破口初期;第二次在齐穗期;第三次在第二次打药后第天。目前防治稻瘟病的高效药剂有:40富士一号乳油每亩用100mL;30稻瘟灵乳油每亩用150mL;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每亩用75100g;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主要用于预防穗颈瘟),每亩用20g;40克瘟散乳油每亩用100mL。以上药剂,任选一种,按每亩用药量加水6075kg常量喷雾,或加水7.510kg低容量喷雾。,作业:1水稻胡麻斑病与稻瘟病在症状上有何异同点?在防治措施上是否相同?2、稻瘟病的侵染循环和发病条件是什么?怎样进行防治?,(二)水稻纹枯病一、症状从苗期至穗期都可以发生,主要侵染叶鞘和叶片,以抽穗前后发病受害最重。叶鞘发病先在叶鞘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边缘不清楚的小病斑,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云纹状病斑,病斑边缘暗绿色,中央灰绿色,天气干燥的条件下,病斑边缘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经常几个病斑相互愈合成为云纹状大斑块。重病叶鞘上的叶片常发黄或枯死。叶片发病的病斑与叶鞘相似,但形状不规则,病斑外围褪绿或变黄,病情发展迅速时,病部暗绿色似开水烫过,叶片很快呈青枯或腐烂状,病害常从植株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蔓延。穗部发病轻者,穗呈灰褐色,结实不良;重者不能抽穗,造成“胎里死”或全穗枯死。在多雨多湿的条件下,病部产生白色或灰白色蛛丝状菌丝体,形成白色绒球状菌丝团,最后变成褐色坚硬菌核。在潮湿条件下,病组织表面有时常产生一层白色粉末状子实层(担子和担孢子)。,诊断要点:病斑云纹状,后期产生鼠粪状菌核。二、病原菌(病原真菌的无性世代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有性世代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mk),担子菌亚门亡革菌属。1形态:菌丝幼嫩时物色,老熟时浅褐色,较粗8-12m。分枝与主枝成锐角,分枝处缢缩,距分枝不远处有分隔菌核由菌丝体交织纠结而成,初期白色,后变为暗褐色,扁球形、肾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有菌丝相连,一般1-5mm。,担子倒卵形或圆筒形,顶生2-4个小梗,其上各生一个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2.寄主范围:立枯丝核菌的寄主范围很广,自然发病的寄主有15科近50种植物、人工接种的发病寄主可达54科210种植物。3.生理分化:用菌丝融合法将立枯丝核菌区分为7个融合(AG,Anastomosis-Grop),水稻纹枯病菌为AG1三、病害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核和菌丝在病稻草、田边杂草和其他寄主上越冬。水稻收割时大量菌核落人田间的土壤中,成为第二年或下季水稻的主要初侵染源。稻田翻耙、灌水后,越冬菌核漂浮在水面上,栽秧后随水漂流附着在稻株基部叶鞘上湿、适温条件下,菌核萌发长出菌丝,从叶鞘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长出菌丝蔓延进行再侵染。病部形成的菌核脱落到水中,随水流漂附在稻株基部,萌发侵入引起再侵染。在稻田,灌溉水是菌核传播的动力,密植的稻丛是菌丝体进行再侵染的必要条件。,纹枯病病害循环图,四、发病因素菌源数量:菌源数量大发病重。2.气候条件:温度22,湿度达90%以上,开始发病,最适温度28-32,湿度96%以上,湿度在90%以下不利于病菌的生长发育。3.水肥管理:长期深灌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发病重。4.品种和生育期:矮秆阔叶型比高秆窄叶型感病,粳稻比籼稻感病,糯稻最感;生育短、早熟比生育期而迟熟的品种发病重。五、防治(1)农业防治 种植抗病品种。合理排灌(改变水稻生长中高湿的环境条件,水稻生长前期浅水灌溉,中期(分蘖末期至拔节前)适当晒田,后期干湿交替灌溉,既避免长期深灌,也要防止过度晒田。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施用,做到长效肥与速效肥相结合,农家肥与化肥相结合,以农家肥为主,氮肥应早施;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清除菌源:在秧田或本田翻耕灌水耙平时,用网筛等工具打捞菌核;不用病稻草和未腐熟的病稻草还田,铲除田边杂草,可减少菌源,减轻前期发病。(2),药剂防治 水稻分蘖末期丛发病率达到15或拔节至孕穗期发病率达到20的地块,要采取防治措施。在病害盛发初期,可选用井冈霉素675750 ghm2针对稻株中、下部加水喷雾或泼浇施药13次,间隔10一15天。在分蘖盛期至圆秆期,也可选用甲基硫菌灵按有效成分900 ghm2加水喷雾23次。在水稻始穗期和齐穗期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加水喷雾23次。,作业:1、水稻纹枯病和 叶鞘腐败病有什么区别?2、水稻纹枯病的发病条件是什么?怎样进行防治?,(三)稻白叶枯病 水稻白叶枯病俗称着风、白叶瘟等,系细菌性病害,曾为四川省水稻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但近年来,我省稻区的白叶枯病呈现了下降趋势,只局限在少数地区(如西昌等)常年发生,大部分稻区很少发生,其原因有待调查。水稻发病后,常引起叶片干枯,不实率增加,未质松脆,千粒重降低;发生凋萎型白叶枯病的稻田,造成死丛现象。1症状 白叶枯病的常见症状有叶枯型和凋萎型。(1)叶枯型 大多数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产生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斑点沿叶脉从叶缘或中脉迅速向下加长加宽而扩展成条斑,长可达叶片基部,宽可达叶片两侧。病健组织交界明显,分界处有时呈波纹状。病斑最后呈灰白色或黄白色。田间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特别是近叶缘的病斑处,有淡黄色露珠状菌脓,菌脓呈鱼子状小粒。(2)凋萎型 病株主要是心叶或心叶下第个叶片青枯纵卷,似螟害“枯心”,但无虫孔食痕。折断病株茎基部,可发现节部呈褐色坏死状,用力挤压或剖开病节空腔,可见大量粘稠状的黄色菌脓;如剥展刚刚青卷的心叶,也常见叶面有珠状黄色菌脓。发病后期整株凋萎死亡。,诊断要点:白叶枯病在未产生菌脓时易与生理型枯黄混淆,两者主要区别是受害叶片里有没有细菌,这可用溢菌现象的有无加以鉴别,即切取病叶组织放在滴在净水的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约停半分钟,在光线不太强烈处用显微镜观察,如在与叶脉垂直的切口处见到混浊的液体不断流出,即为细菌性病害,反之为生理性枯黄。2发病特点带菌的种子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原因,也是病菌的越冬场所之一。有病的稻草则是病区第二年病菌侵染的主要来源。田边杂草或稻桩上的病菌,也是病害的侵染来源之一。病菌在田间的传播和再侵染,主要是通过灌溉水、暴风雨、昆虫以及人畜的活动而传带扩散。伤口和水孔是病菌侵入植株的两个重要途径。,稻白叶枯病病害循环图,高温、高湿、多雨、强风与少日照是诱发本病流行的气象五要素。台风、暴雨、洪涝之后常导致病害的蔓延与流行,肥水管理失调的田块发病较重,如多肥而长期灌深水的田块,酸性土壤的田块,施肥过多、过迟的田块等。浅水勤灌而适时烤田的发病轻。一般籼稻比粳稻洜更感病,但籼稻和粳稻都有高度抗病的优良品种。,3防治要点(1)加强检疫工作 水稻白叶枯病目前虽已不再是检疫对象,但在四川省分布仍是零星的,尤其近年来发生更少,所以仍要注意检疫问题,应查清病区与无病区。调运种子时必须检疫,无病区不得引进病种子,以控制病害传播与蔓延。(2)选用抗病品种 不同水稻品种对病害抗性的差异十分明显。IR26、特青、青华矮、扬稻号、扬稻号等均有较强的抗病性;南京14、鄂宜105、湘早籼、武育粳、黎明、南粳15及汕优桂33等丰产性和抗性较好。(3)消灭初染源 可用链霉素、敌枯唑、叶枯净等药剂进行种子处理,并处理好病草。(4)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科学用水、灌排分开,适时晒田等丰产栽培技术均有利于提高稻株的抗病力,控制病害的发展。(5)药剂防治 秧田期以叶期施药次效果较好。本田期宜在出现病株或病团时立即施药。可亩用25叶枯宁可湿性粉剂200g,或亩用10叶枯净可湿性粉剂250g,兑水60kg,手动喷雾器喷雾。,作业:1如何识别稻白叶枯病?2、稻白叶枯病的侵染循环和发病条件是什么?怎样进行防治?,二)麦类主要病害概述麦类作物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病害的危害一直严重地影响着麦类的生产。麦类病害的种类很多,全世界正式记载的小麦病害约200种,我国发生较重的有20余种,其中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有小麦赤霉病、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纹枯病等。,(一)麦类锈病 小麦锈病在世界各国小麦产区均严重发生。可分为条锈、叶锈、秆锈三种。小麦被病菌侵染后,植株营养物质大部分被锈菌消耗,呼吸作用加强,光合作用减弱,增加水分蒸发,一般比健株蒸发量增加2060,严重的达到200一300。发病轻时,小麦穗短而小,种子不饱满,千粒重降低;发病比较早而重时,不能正常抽穗。三种锈病以秆锈对产量影响最大,条锈次之,叶锈较小。20世纪70年代中期小麦条锈病曾在我省大流行,造成严重损失,仅绵阳地区就损失小麦5000万kg左右,南部县一县1975年就损失小麦850万kg此后由于推广抗病品种,此病危害有所下降,但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新的生理小种的出现,现有推广品种抗性降低,小麦锈病的流行又有回升。,1症状 三种锈病的共同特点是在被害处产生夏孢子堆,后期在病部生成黑色的冬孢子堆。根据孢子堆的大小、颜色、形状、着生的部位、排列的情况和表皮穿透的特点区分三种锈病,农民形象地说:“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诊断要点:“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2病原 三种锈病均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柄锈菌属。小麦条锈病的病原菌为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ormis WestL sptritici Erikset Henn小麦专化型;夏孢子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灰黑色,柄较长;转主寄主不明。小麦叶锈病的病原菌为小麦隐匿柄锈菌Pucciniarecondita RobexDestoL sptritici Erikset Henn;夏孢子单胞球形、近球形,表面有微刺,黄褐色;冬孢子双胞、棍棒状,上宽下窄,顶部平截或稍倾斜,暗褐色,柄极短;在我国转主寄主未得到证实,国外证实是唐松草和小乌头。小麦秆锈病的病原菌为禾柄锈菌Puccicinia graminis PersL sptritici Erikset Henn,夏孢子单胞、长圆形,表面有细刺,暗黄色;冬孢子双胞、椭圆形或长棒形,表面光滑,顶端壁厚,横隔处稍缢缩,浓褐色,柄很长;转主寄主是小蘖和十大功劳。小麦锈菌均为专性寄生,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3发病规律小麦锈病的病原菌都是专性寄生物,只能在寄主上发育和繁殖,并通过夏孢子传播为害,气流是主要传播媒介。当夏孢子成熟后,只要有轻微的气流,就会从夏孢子堆中向外飞散,可随气流上升到5 000 m以上的高空,传送到几百千米以外的地区,造成小麦病害的大流行。如下图:,小麦条锈病病害循环图,小麦叶锈病病害循环图,小麦秆锈病病害循环图,夏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寄主,在寄主表皮下形成夏孢子堆。夏孢子成熟后突破表皮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锈病流行。小麦三种锈菌对湿度的要求基本相同,都需要有饱和湿度。小麦叶片及孢子表面必须有持续46小时的水膜存在,病菌才能侵入寄主。故多雨、多雾或田间湿润、结露的情况下,锈病容易发生。锈菌最多可产生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和担 孢子等5种孢子。如小麦秆锈菌就是全孢型转主寄生菌,在小麦上产生夏孢子和冬孢予,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侵染转主寄主,并在其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4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锈病最经济而有效的办法。可选用8619481、绵阳29、30号等品种。精耕细耙,消灭杂草和自生麦苗,控制越夏菌源;避免过早播种,可显著减轻冬小麦幼苗发病,减少越冬菌源。合理密植和适量适时追肥,避免过多过晚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促进小麦生长发育,适时收割。锈病发生时,南,方多雨麦区要开沟排水,北方干旱麦区要及时灌水,可减轻产量损失。,(2)药剂防治 条锈病和叶锈病在点片发生时,即病叶普遍率在110时,开始防治;秆锈病在病秆严重率在1以上时,立即防治。在冬小麦苗期常发病区,可选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重量的003(有效成分)拌种,播种后 45天仍可保持90左右的防治效果。冬小麦苗期发病早的地区或地块,可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60120 ghm2喷洒幼苗。要根据品种的抗病性不同确定用药量。一般喷药12次,如果流行时间早,流行速度快,又是感病品种,则喷药23次。防治条锈病可选用萎锈散l 000倍液喷雾。防治叶锈病可选用叶锈特1 000倍液喷雾。防治三种锈病还可选用粉锈宁,用药量按有效成分12375 ghm2。在田间初见病叶时进行喷雾。施药间隔期为3周。,通过调查三种锈病病叶、病秆的普遍率及严重率,确定防治地块和防治日期。要确定锈病始发期,就要定期调查病叶,先查感病品种、地势低洼地、播种早的麦田,再查一般品种和地块,条锈病和叶锈病每隔57天查一次,秆锈病每隔35天查一次,当查到某种锈病开始发生时,即为始发期。调查病秆的普遍率(发病率)及严重率(严重度)。每块地查5点,每点查50株,共查200株。普遍率指病叶(秆)占总叶(秆)数的百分率。条锈和叶锈病采用病叶普遍率,秆锈病采用病秆普遍率。严重率要依据病害分级标准计算病情指数。,三唑酮用于拌种处理时,要严格控制用药量,特别是麦类种子播种后,如遇长期干旱容易产生药害,表现为出苗率低,已出苗的生长矮小,叶片变小,颜色深绿等。受药害严重时,生长停止。,作业:1小麦三种锈病的症状和病原有什么区别?怎样防治小麦锈病?,(二)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属于世界性病害,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小麦赤霉病不仅影响小麦产量,而且使小麦品质下降,出粉率降低。感病麦粒内含有多种毒素,可引起人、畜中毒,发生呕吐、头昏、腹痛等症状。严重感染赤霉病的小麦不能食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赤霉病曾在我省大流行,造成严重损失。如1977年,全省赤霉病大流行,共发病700余万亩,平均病穗率达20%,减产小麦1.75亿2.00亿kg。小麦赤霉病的典型症状是在发病部位长出明显的粉红色的胶质状霉层,故称赤霉病。赤霉病多发于潮湿多雨的地区,我省雅安部分地区、川东部分地区,因春雨早而多,是常发区;川中地区、成都平原,因春雨时多时少,属偶发区;而西昌、凉山及雅安沿大渡河流域,因春季少雨干旱,赤霉病一般不危害。,1、症状 小麦赤霉病在小麦各个生育期均能发生。在苗期形成苗枯,在成株期形成茎基腐烂和穗腐,其中以穗腐危害最严重。苗枯:种子带菌引起苗枯,使芽鞘和根鞘变成黄褐色、水渍状腐烂,地上部叶色发黄,重者幼苗出土不久即死亡。基腐:麦的茎基部变褐腐烂,严重时整株枯死。穗腐:几个小穗或整穗受害,小穗被害初期在基部变成水渍状,后逐渐褪色失绿呈褐色病斑,潮湿时在颖壳合缝处及小穗基部产生粉红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一个小穗发病后,可以向上、向下蔓延扩展,侵染相邻的小穗,并向穗轴内部扩展,使穗轴变褐坏死,因水分、养分不能输送到上部小穗使其变黄枯死。籽粒发病以后逐渐皱缩干瘪,变为紫红色或苍白色,有时籽粒表面有粉红色霉层。后期在病部出现紫黑色粗糙的颗粒(子囊壳)。,诊断要点:潮湿时在小穗颖壳合缝处及小穗基部产生粉红色霉层,后期在病部出现紫黑色粗糙的颗粒。,2病原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zeae(Schw)Petch.,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赤霉属。无性态为禾谷镰孢菌Fusariumgraminearum Schw,属半知菌亚门真菌,镰孢菌属。禾谷镰孢菌大型分生孢子多为镰刀形,一般有35个隔膜,顶端钝,稍弯曲,单个孢子五色,聚集成堆时呈粉红色。一般不产生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有性态产生子囊壳,多数散生或聚生于感病组织表面,圆锥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深蓝至紫黑色顶端有瘤状突起的孔口,子囊棍棒状,无色,两端稍细,内生8个子囊孢子,排列呈螺旋状。子囊孢子五色,纺锤形,有3个隔膜。,3发病规律 病原菌腐生能力强,以子囊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的形式在各种寄主植物的病残体上越冬。在北方地区麦收后也可以在麦秸、豆秸、稻桩、玉米秆、稗草等植物残体上继续存活,此外土壤和带病种子也是重要的越冬场所。带病种子和病残体上的子囊壳、分生孢子是下一个小麦生长季节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种子带菌可以引起苗枯,而土壤中的病菌多引起茎基腐烂。小麦抽穗后至扬花末期是最易感病期,病菌主要通过凋萎的花药侵入小穗。子囊孢子借气流和风雨传播落在麦穗上,萌发侵入花药,菌丝可向水平方向的相邻小穗扩展,也可垂直方向扩展穿透小穗轴侵染穗轴的输导组织,使侵染点以上的小穗枯萎。潮湿条件下,病部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小麦赤霉病病害循环图,菌源量大病害重,距离菌源近的麦田和有充足菌源的重茬地块发病严重;在病害大流行年份,空中孢子出现早,数量多,发病严重;种子带菌量大,或不进行种子处理,病苗和烂种率高;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开花期灌水过多,造成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决定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是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降雨量、降雨日数和相对湿度其次是日照时数。小麦抽穗以后降雨次数多,降雨量大,相对湿度高;日照时数少是构成穗腐大发生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小麦扬花到乳熟期高温、多雨,穗腐严重。穗期多雾多露也可促进病害的发生流行。,4防治措施,防治小麦赤霉病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及时喷药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 精选种子,减少种子带菌率,播种量不宜过大,以免造成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控制氮肥的施用量,按需合理施肥,氮肥作追肥时不能太晚。小麦扬花期不能大水漫灌,多雨地区要注意排水降湿。为了减少初侵染菌源,要在小麦扬花前尽可能处理完麦秸、玉米秸等植株残体;作物收获后应及时翻耕灭茬,尽快促使植株病残体腐烂,减少田间菌源的数量;小麦成熟后要及时收割脱粒晒干,减少霉垛造成的损失。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2)药剂防治 如果品种抗病性较差,药剂防治是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和有效措施。种子处理是防治芽腐和苗枯的有效措施,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100 kg种子用药 100200g湿拌。喷雾是防治穗腐的关键措施,一般应于扬花1050时施药,防治穗腐的最适施药时期是小麦齐穗期至盛花期,施药应宁早勿晚。可选用25施保克乳油800一 l 000mLhm2或80多菌灵微粒剂7501 000mLhm2加水常规喷雾、也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450600 ghm2加水常规喷雾。,作业:影响小麦赤霉病病害流行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如何防治小麦赤霉病?,(四)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小麦栽培区均有发生。小麦白粉病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才发生普遍,危害逐年加重的,现已成为我省主要小麦病害之一。1症状 小麦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以侵染叶鞘、茎秆和穗部。最初在病部产生黄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在叶片上产生一层白粉状霉层(分生孢子),后期霉层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浅褐色,其上生有许多黑色的小颗粒(闭囊壳)。一般叶片正面病斑多于反面,植株下部叶片多于上部叶片。病斑多时常愈合成片,使叶片发黄枯死。发病严重的植株矮小细弱,穗小粒少,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产量。,诊断要点:在叶片上产生一层白粉状霉层,后期其上生有许多黑色的小颗粒。,2病原 有性态为禾布氏白粉菌Blumeriagraminis(DC)Speerf.sptritici Marchal,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布氏白粉菌属;无性态为串珠状粉孢菌 Oidiummonilioides(Nees)Link,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粉孢属。该病菌为表面寄生菌,在寄主植物体上表生,无色,以吸器伸入寄主的细胞内吸收营养。菌丝向上垂直生成分生孢子梗,基部膨大成球形,梗上生有成串的分生孢子,一般有67个或10多个。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分生孢子寿命较短,其侵染力只能保持34天。病斑霉层内的黑色小颗粒为病菌的闭囊壳。闭囊壳为黑色、球形,外有发育不全的丝状附属丝。闭囊壳内含有930个子囊。子囊为长椭圆形,内含8个或4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3发病规律在低温干燥地区以含有闭囊壳的病残体在田间越冬,在夏季气温较低的地区,以分生孢子在自生麦苗上继续侵染繁殖,或以潜伏菌丝状态越夏。病菌越夏后,先侵染越夏区秋苗,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向附近麦田传播,分生孢子还可借助高空气流远距离传播到非越夏区。以菌丝体潜伏在植株下部叶片或叶鞘上越冬。冬季温暖,雨雪较多或土壤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的越冬。东北地区白粉病菌不能越冬,春小麦白粉病初侵染源主要来自胶东半岛的冬麦区。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到感病品种上后,萌发产生芽管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在表皮细胞内产生吸器,吸取寄主营养。菌丝可在寄主组织表面蔓延生长,形成分生孢子梗并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由气流向周围传播蔓延引起病害的再侵染。,小麦白粉病病害循环图,小麦白粉病发病最适温度为1520,空气湿度较高有利于病菌孢子的形成和侵入,病害加重,但湿度过大、降雨过多则不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和传播;播种量大,白粉病发生较重;氮肥施用过量,灌水过多,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侵染;水肥条件好的高产地块易于发病,但肥力不足,土壤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性下降,也会引起病害严重发生。,4防治措施 采取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在病原菌越夏区,麦播前要尽可能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菌源,降低秋苗发病率;在病原菌闭囊壳能够越夏的地区,麦播前要妥善处理带病麦秸。适期适量播种,控制田间群体密度,防止小麦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相对湿度增加,造成植株生长势弱,易倒伏,发病加重。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增加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合理灌水:,降低发病高峰期的田间湿度。(2)药剂防治 种子处理:在秋苗发病较重的地区,可选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03拌种,能有效地控制苗期白粉病和锈病的发生,还能兼防根部病害。喷雾防治:小麦白粉病流行性很强,在春季发病初期(病叶率达到10或病情指数达到1以上)要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20三唑酮、或125烯唑醇等可湿性粉剂,一般喷洒一次可基本控制白粉病为害。,作业:影响小麦白粉病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如何防治小麦白粉病?,三)玉米主要病害概述玉米的主要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瘤黑粉病及纹枯病等。玉米大斑病是我国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分布于北方春玉米产区和南方玉米产区的冷凉山区。玉米大斑病适于中温高湿的气候,我省山区玉米常发此病;一般减产15一20,大发生年减产50以上。,玉米小斑病是世界普遍发生的病害之一。1970年美国玉米小斑病大流行,减产165亿公斤,损失产值约10亿美元,此病在我国早有发现。20世纪60年代以后,推广感病的玉米杂交种,玉米小斑病的危害日趋严重,成为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玉米丝黑穗病在我国发生普遍,以北方春玉米区、西南丘陵地区的玉米受害严重。(一)玉米大斑病玉米大斑病是玉米重要叶部病害。在我国以东北、西北和南方山区、华北北部的冷凉玉米产区发病较重。一般减产15一20,大发生年减产50以上。,1症状 在整个玉米生育期均可感染大斑病。往往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扩展。苗期很少发病,抽雄后发病逐渐加重。病菌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叶鞘、苞叶和籽粒。叶片发病后,先出现水渍状或灰绿色的小斑点,随后沿叶脉方向迅速扩大,形成黄褐色或灰褐色梭形大斑,病斑中间颜色较浅,边缘较深。严重发病时,多个病斑相互连片,使植株过早枯死。田间湿度较大,大雨过后或露水较重时,病斑表面常密生一层灰黑色的霉状物(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侵染叶鞘、苞叶和籽粒,病斑多呈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枯死株根部腐烂,果穗松软而倒挂,籽粒干瘪细小。,诊断要点:叶片上出现梭形大斑,病部有灰黑色的霉状物。,玉米大斑病常与生理性大斑病混淆,玉米大斑病病斑呈梭形,病部组织极易破碎,病部保湿后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生理性大斑病一般不呈梭形,患部病组织不易破碎,保湿不出现大斑病菌的分生孢子。,2病原有性态为大斑刚毛座腔菌Setosphaeriaturcica(Luttrell)Leonard et Suggs,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毛球腔菌属。无性态为玉米大斑凸脐蠕孢菌Ezcserohilumturcicum(Pass)Leonard Suggs,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凸脐蠕孢属。分生孢子梗多单生或26根丛生从气孔中伸出,橄榄色,一般不分枝,直立或上部膝状弯曲,有28个隔膜。多数分生孢子有47个隔膜,着生在分生孢子梗顶端或弯曲处。分生孢子有直的或弯的,灰橄榄色,两端渐细,中间宽,呈梭形,基部细胞尖锥形,顶端细胞钝圆或呈长椭圆形;脐点明显且突出于基细胞之外。萌发时由分生孢子两端产生芽管,越冬前形成厚壁孢子。,3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中越冬;种子上和堆肥中尚未腐烂的病残体上的病菌也能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越冬期间的分生孢子,因原生质浓缩,细胞壁加厚而成为厚壁孢子。一个分生孢子可以形成23个厚壁孢子,厚壁孢子的抗逆性较强。分生孢子萌发产生侵入丝从玉米表皮直接侵入,少数也可从气孔侵入,在潮湿的条件下,病部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在玉米整个生长期内可进行多次再侵染。特别是在春玉米和夏玉米混作区,由于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大量菌源,再侵染更加频繁。种植感病品种是病害大流行的主要原因,不同玉米品种抗病性有明显差异。78月份温度偏低,多雨高湿,日照不足,均有利于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北方各玉米产区,68月气温大多适于发病,降雨就成为大斑病发病轻重的决定因素。无论春玉米还是夏玉米,晚播、密植、连作、靠近村庄及地势低洼的地块发病均重。,玉米大斑病病害循环图,4防治措施 以农业防治为主,田间发病时根据发病程度进行必要的药剂防治。(1)农业防治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大斑病经济有效的措施。根据品种特性和栽培条件合理密植,降低田间湿度。施足基肥,适期追肥,氮、磷、钾肥合理配合。利用该病存在阶段抗病性的特性,适期早播可避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清除菌源,及时处理带病秸秆。(2)药剂防治 可选用9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在发病初期喷雾,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23次,也可选用10世高、或70可杀得、50扑海因、50菌核净等药剂。,(二)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是温暖潮湿玉米栽培区的重要叶部病害。随着抗病品种的推广,小斑病的发生为害基本得到控制,但由于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在一些玉米产区小斑病仍发生严重。玉米小斑病适宜于高温高湿的气候,盆地内玉米易发此病。,1症状 玉米小斑病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苗期发病较轻,玉米抽雄后发病逐渐加重。病菌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叶鞘、苞叶、果穗和籽粒。常从植株下部叶片发病,逐渐向上部蔓延。病部初为水渍状斑点,后变为黄褐色。有三种类型:一是病斑为坏死小斑点,黄褐色,且有黄褐色的晕圈,病斑一般不扩展;二是病斑长椭圆形或椭圆形,边缘颜色较深,黄褐色,病斑的扩展受叶脉限制;三是病斑椭圆形或纺锤形,黄色或灰色,无明显边缘,病斑扩展不受叶脉限制。前一种为抗病型病斑。后两种为感病型病斑,感病品种病斑常相互联合使整个叶片发生萎蔫,严重的植株会提早枯死。天气潮湿或多雨季节,病斑上出现大量灰黑色霉层。,诊断要点:叶片上有数量较多的黄褐色椭圆形小病斑,病部有灰黑色霉层。,2病原有性态为异旋孢腔菌Cochliobolusheterostrop

    注意事项

    本文(水稻主要病害.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