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统计分析》第五章国际收支统计分析.ppt
第五章 国际收支统计分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结构应当是经常账户逆差与资本账户顺差的组合。从国际经验比较看,大国经济多年持续出现双顺差案例极为罕见。然而中国国际收支在过去十几年除个别年份外均持续出现双顺差,尤其是近年双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长规模呈不断扩大趋势,2006年外汇储备跨过万亿美元的历史台阶。如何理解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其深层次根源是什么?双顺差和外汇储备急剧增长对中国经济有何影响?这些已经成为认识现阶段中国开放型经济运行特点和未来走势的关键问题。,双顺差指一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与不包括官方储备的资本项目同时出现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的双盈余状态。从国际收支账户定义关系来看,如果不考虑“误差和遗漏”,双顺差实现的两个账户盈余之和等于外汇储备增加。,以20世纪90 年代初为界把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分为两个阶段,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状态发生了结构性变动。前期国际收支结构较多表现为经常和资本账户逆顺差不同方向平衡方式组合,1982-1993年12年间有9个逆顺差配合,其中5年经常账户逆差和4年资本账户逆差。后期国际收支结构通常形态转变为双顺差。1994-2005年经常项目始终保持顺差并呈现上升趋势。累计顺差4133亿美元,年均顺差344亿美元。资本账户除了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出现小额逆差外,其他年份一直保持顺差,累计顺差4309亿美元,年均顺差359亿美元。,本章目录,国际收支核算的基本问题 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国际投资头寸表分析 国际收支统计应用分析,本章学习目标1掌握国际收支、国际投资头寸和常住性的概念;2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结构及其平衡关系;3掌握国际收支统计与国内部门统计之间的关系。,国际收支统计又称国际收支核算,它国际收支平衡表为核心,是对一国核算期内国际收支状况的系统记录。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收支统计体系得到重视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组织(主要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开始系统研究国际收支统计,以期对各国国际收支统计进行规范。,中国自1982年起开始编制和公布国际收支统计资料。当时主要依靠从各行政主管部门获得数据,如从海关获得进出口数据,从财政部获得外债发行数据等,然后由国家外汇管理局进行汇总,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种统计制度的弊端日益突出,为此,1995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了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自1996年开始陆续实施。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系统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系统,包括通过金融机构进行逐笔申报、直接投资企业按季度进行直接申报、金融机构按季度进行直接申报,以及按季度进行的证券投资统计申报。,国际收支统计是对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交流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商品、劳务、利息、股息、援助、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以及储备资产的交易结果所作的系统记录和分析。它是国际收支的一种反映方式,其主要内容是编制和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用来系统地反映一国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各项国家收支交易(流量)和反映存量的国际投资头寸统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3年公布的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BPM5)将国际收支定义为“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它系统地记载了在特定时期内一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大部分交易是在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进行,包括货物、服务和收入、对世界其他地方的金融债权和债务的交易以及转移项目(如礼赠)”。,国际收支框架是从流量入手,与其紧密相连的则是从存量入手的国际投资头寸。投资头寸是在特定日期编制(如一年的年底)的一种统计报表,它包括:(1)一经济体的金融资产或其对世界其他地方的债权存量的价值和构成;(2)一经济体对世界其他地方的负债存量的价值和构成。,第一节 国际收支核算的基本问题,随着全球贸易与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资本跨境流动的加剧,国家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大。为这种不确定性风险进行衡量和控制,编制一个完整的国际账户体系就变得必不可少。因此,各国纷纷建立了国际收支统计制度,以制定有效的对内和对外经济政策。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首的国际组织系统地研究了国际收支核算的基本方法,以期对各国国际收支核算进行规范,一、常住性分析,国际收支手册将核算的范围定义为“经济体”,不仅包括行政区域意义上的有独立主权、有自己的货币制度的国家,也包括虽然没有主权、但是由于某些原因拥有自己独立的货币制度而自成为一个经济实体的地区因此,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地区与地区之间发生的“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的收支行为都属于国际收支的范围。这里“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就是明确划分“一经济体”(即本国)与“世界其他地方”(即国外)界限的标准。,中国国际收支统计中的常住单位,根据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中国国际收支统计中的常住单位主要包括以下四类:1在中国(不含港澳台)境内居留1年以上的自然人,不包括外国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在境内的留学生、就医人员、外国驻华使馆领馆外籍工作人员及其家属2中国短期出国人员(在境外拘留时间不满1年)、在境外留学人员、就业人员及中国驻外使馆领馆工作人员及其家属3在中国境内依法成立的企业事业法人(含外商投资企业及外资金融机构)及境外法人的驻华机构(不含国际组织驻华机构、外国驻华使馆领馆)4中国国家机关(含中国驻外使馆领馆)、团体、部队,二、国际收支核算的基本方法,(一)交易与资产负债存量的计价国际收支核算中,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间货物和服务的提供,按照供应者和消费者协议的实际价格估价,即市场价格.而资产和负债的存量则按与资产负债表有关的现价估价.(二)交易的记录时间交易的记录时间同样按照“权责发生制”,即在经济价值产生、转换、交换、转移或消失时进行记录.接受货物和服务属于支出,记录为借方项目;提供货物和服务属于收入,记录为贷方项目.,(三)记账单位和折算方法,实际资源和金融项目的交易价值以及外部金融资产和负债存量的组成部分价值最初都是用各种不同的货币或价值尺度来表示的,将这些价值量折算成一个参照记账单位(通常是本国货币),是编制前后统一且便于分析的统计报表的先决条件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一般采用美元和人民币两种记账单位分别编制,进行货币单位转换离不开汇率 把交易价值折算为记账单位的最适当汇率是进行交易时的通行市场汇率,如果没有交易时的市场汇率,则采用最短时期的平均汇率,即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之间的中间值,这样就可以不包括服务费(中间值和买入与卖出汇率之间的差价)。如果得不到发生交易时的实际平均汇率,可以取数据编制期间的平均汇率,三、国际收支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账户的关系,国际收支核算中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与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中,专门设置了国外部门账户来反映国际间的经济交易两者在常住单位定义、交易估价和记录时间原则等方面保持一致。但是,由于分析的需要不完全一样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两者的核算角度、核算范围、交易分类及其详略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 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与国外部门账户都反映国际间的经济交易,但国外部门账户是站在国外部门的角度来核算各种对外交易流量和资产负债流量,而国际收支平衡表则站在国内的角度来核算各种对外交易流量,第二节 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 of Payment Presentation)系统地反映了一经济体与其他经济体的经济交易概况,本节主要介绍其标准组成和主要项目的核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分析。,一、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标准组成部分,经常账户(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账户(资本和金融项目),货物和服务,收入,经常转移,资本账户,金融账户,金融项目,储备资产,中国情况,二、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项目的核算方法,(一)经常账户中的货物1货物项目下的各种货物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货物包括一般商品、用于加工的货物、货物修理、各种运输工具在港口购买的货物和非货物黄金 2列在其他项目下的货物(1)列在服务项下的货物 例如,旅游时购买的货物(2)作为金融项目的货物 例如,纸币、流通中的硬币和发行在外的有价证券,(二)经常账户中的服务,经常账户中的服务贸易指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间进行的服务交易其中,服务出口表现为由常住单位向非常住单位提供服务,可能是销售、易货交易,也可能是赠与,统一记录为出口收入服务进口则是指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那里获得服务,可能是购买、易货交易,也可能是赠与,记录为进口支出由于服务活动涉及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外服务贸易的内容构成也相对比较复杂,主要包括十一个方面:运输、旅行、通信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特许使用费和许可费、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三)经常账户中的收入和经常转移,在经常账户上记录的收入和经常转移属于国内和国外之间发生的收入分配活动,收入部分相当于收入初次分配,经常转移相当于收入再分配收入包括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间的两大类交易:一类是支付给非常住工人的“职工报酬”一类是“投资收入”项下有关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收入和支出,包括有关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收入和支出以及储备资产的收入,(四)资本账户,资本账户记录对外发生的“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放弃”交易资本转移通常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实物转移就是资本转移,只要它涉及了固定资产所有权的变更;或债权人放弃债务,而且未得到任何回报 第二,现金的转移也是资本转移,只要转移是以交易一方或双方涉及的固定资产的收买或放弃(比如投资赠款)或以其为存在的条件资本转移导致交易一方或双方资产存量发生相应的变化区别资本转移时,还可以考虑资本转移的规模大而且不是经常出现,但是资本转移不是根据规模大小或出现频率的高低来衡量,(五)金融账户,金融账户包括涉及一国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更的所有交易,包括资产和负债的产生和清偿,其中金融资产是指常住单位对非常住单位的债权,负债是指常住单位对非常住单位的债务金融资产被分为四个类型: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很多国家将储备资产单列为一个项目,在金融账户中,一般只记录与前三种类型有关的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变化,金融账户,直接投资是能够使投资者在管理其经济体外的企业活动时拥有有效发言权的投资证券投资包括股本证券和债务证券,投资者进行这类投资往往是为了获得差价收入或财产收入,而不是为了控制企业经营 其他投资是一个剩余项目,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储备资产没有覆盖的对外金融资产,主要有贸易信贷、贷款、利用基金组织的贷款、货币和存款等,(六)储备资产,储备资产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拥有的可随时利用并控制在手的对外资产,包括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外汇、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主要目的是保证货币当局可以利用这些资产为国际收支失衡提供直接融资,以及通过干预外汇市场影响汇率间接地调整国际收支失衡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储备资产项目不是记录储备资产的存量,而是记录货币当局在核算期内通过交易增加或处置的储备资产,(七)净误差与遗漏,在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时,经常会由于统计资料来源和记录时点不同而产生统计误差,或者由于统计范围不全而产生遗漏,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统计过程中各项目记录总额的不平衡为了保证国际收支的平衡,一般国际收支平衡表都要设置净误差与遗漏项目,所记录数额取决于国际收支其他各账户记录数额的不平衡状况误差与遗漏在指示国际收支平衡表准确性的同时,还有很重要的分析用途,如果该项目长期出现较大数额而得不到扭转,则意味着有重要的信息没有被反映出来,例如,研究者常常通过误差与遗漏来分析一国的资本外逃或热钱涌入状况,三、我国国际收支情况分析,实例:以我国2007年国际收支平衡表为例,根据国际收支主要项目情况,分析我国2007年的国际收支情况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我国2007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显示,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较快增长。2007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3718亿美元。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项目顺差3154亿美元,服务项目逆差79亿美元,收益项目顺差257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387亿美元。2007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735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1214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入187亿美元,其它投资净流出697亿美元。我国国际储备资产继续增长。2007年末,外汇储备资产较上年末增加了4619亿美元,达到15282亿美元。,四、我国国际收支差额分析,对国际收支差额的分析是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的实质差额可以表现为顺差和逆差收入大于支出为顺差;支出大于收入为逆差,(一)货物和服务贸易差额分析,图5.1 中国货物和服务贸易差额(单位:亿美元),图5.1解读,从图5.1可以看出,1982-2006年的25年中,有5个年度表现为逆差,其中4个年度集中在80年代后期,90年代只有1993年表现为逆差,所有其余年度均表现为顺差,并且在1994-1998年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均呈上升趋势。1999-2001年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有所下降。2002年以后,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有所回升,尤其是2005和2006年两年上升很大,(二)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分析,图5.2 中国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单位:亿美元),图5.2解读,图5.2数据显示,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把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分为两个阶段,中国国际收支平衡态势发生了结构性变动前期国际收支结构较多表现为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逆顺差不同方向平衡方式组合,1982-1993年间有8年逆顺差配合,其中5年经常账户逆差和3年资本与金融账户逆差后期国际收支结构通常形态转变为双顺差,双顺差指一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与不包括官方储备的资本与金融项目同时出现收入大于支出的盈余状态,图5.2解读,从国际收支平衡表定义的关系来看,如果不考虑“净误差与遗漏”,双顺差实现的两个账户盈余之和等于外汇储备的增加。1994-2006年经常项目始终保持顺差并呈现上升趋势。累计顺差6632亿美元,年均顺差为510亿美元。主要由于直接投资大规模进入,资本与金融账户除了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出现小额逆差外,其他年份一直保持顺差,累计顺差4409亿美元,年均顺差339亿美元。,(三)净误差与遗漏分析,在实践中,由于资料不完整、记录时间、估价标准和汇率折算的不一致,上述关系往往不能保持恒等。因此,在考虑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及储备资产变动额之间的关系时,还必须考虑误差与遗漏项目,即在实践中各种项目差额的关系为: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储备资产变动+净误差与遗漏=0一般来说,储备资产变动是比较准确的,误差与遗漏项目主要是由经常项目及资本与金融项目引起的。所以在误差与遗漏数额较大时,必须考虑主要是由经常项目还是资本和金融项目引起的,这对于准确判断对外经济状况非常重要。,净误差与遗漏分析,图5.3 中国国际收支核算中的主要项目差额(单位:亿美元),图5.3解读,从图5.3可以看出,1992年以前中国国际收支核算中主要差额项目的绝对值都比较小,1992-2000年对外交易规模变化较大,2000年以后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及储备资产项目都呈现很大变动除1982、1983、1985、1989、2002-2004七个年度外,我国国际收支核算中的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均表现为逆差;1989年以前,误差与遗漏项目的绝对值较小;1989年以后,误差与遗漏项目的绝对值较大,并且1989-1997年逆差呈上升的趋势,1997年以后净误差与遗漏项目波动较大1989年以前误差与遗漏绝对值由小到大的变化以及1989-1997年逆差呈上升的趋势,与中国对外经济交易规模的变化有关。1997年以后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呈现波动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建立了金融机构、直接投资统计、证券投资统计、汇兑业务统计等申报制度,改进了国际收支核算的基础工作,图5.3解读,1989年以后,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的绝对值较大。因此,在考虑影响储备资产变动原因时,不能忽略该项目的影响,而需要结合误差与遗漏项目进行分析净误差与遗漏既可能来源于经常项目,也可能来源于资本和金融项目。按照国际惯例,该项目的大部分属于难以统计的资本流出。这种假定与中国国际收支核算中的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在绝大多数年度均表现为逆差似乎也比较吻合因此不妨先假定误差与遗漏项目全部来源于资本和金融项目,从而把1990 年以后的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差额全部归入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那么,图5.3中的1990-2006年部分在图5.4中,1990-2006年储备资产变动的原因分析,将净误差与遗漏全部归入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假定有些绝对化 为了更接近实际情况,我们对上述假定调整如下:假定净误差与遗漏的三分之一来源于经常项目,三分之二来源于资本和金融项目,从而按此比例将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差额分摊到经常项目差额及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这样分摊后,1990-2006年部分在图5.5中,(四)储备资产变动分析,根据国际收支核算原理,国际收支主要差额项目满足以下关系: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储备资产变动=0可以推出 储备资产变动=-(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即储备资产变动等于经常项目差额及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之和的相反数该公式反映了储备资产变动与经常项目差额及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之间的关系,(四)储备资产变动分析,从图5.3可以看出,1982-2006年的25个年度中,只有1985、1986、1989和1992年四个年度储备资产变动表现为正值,其余21个年度均为负值。1994-1997 和2001-2006年度储备资产变动负值的绝对值非常突出由于储备资产变动额为负值时表示储备资产增加,为正值时表示储备资产减少。因此,只有1985、1986、1989和1992年四个年度储备资产是减少的,其余21个年度都是增加的,1994-1997 和2001-2006年度储备资产增加的幅度较大,1982-1989年储备资产变动的原因分析,表5.1 中国储备资产变动分析表I,1982-1989年储备资产变动的原因分析,表5.1中,1982-1989年,由于误差与遗漏项的绝对值较小,在研究影响储备资产变动原因时,不妨忽略该项目的影响从图5.3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除1987 年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同时表现为顺差外,其余年度两者既不同时表现为顺差,也不同时表现为逆差,即当经常项目表现为顺差时,资本和金融项目表现为逆差,或者相反1987 年储备资产增加是由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共同产生的,但是由于经常项目顺差较小,所以储备资产增加额主要是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产生的。而其余年度储备资产的变动则是由经常项目差额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中绝对值较大的一方产生的具体说来,1982-1984年储备资产的增加是由经常项目顺差产生的;1985、1986和1989年储备资产的减少是由经常项目逆差引起的;1988储备资产的增加是由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产生的,1990-2006年储备资产变动的原因分析,图5.4 中国国际收支核算中的主要项目差额(单位:亿美元),1990-2006年储备资产变动的原因分析,从图5.4可以看出,1998、1999、2000 和2006年,经常项目表现为顺差,资本与金融项目表现为逆差,储备资产是增加的,其增加额必然来源于经常项目顺差1992 年,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也分别表现为顺差和逆差,但储备资产是减少的,其减少额必然来源于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1993年,经常项目表现为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表现为顺差,储备资产是增加的,其增加额必然来源于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990-2006年储备资产变动的原因分析,1994-1996 年和2001-2004年,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均表现为顺差,储备资产增加额来源于两者之和,但由于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比经常项目顺差较大,所以储备资产增加额主要来源于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990、1991、1997和2005年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均表现为顺差,但由于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比经常项目顺差较小,所以储备资产增加额主要来源于经常项目顺差上述储备资产变动的原因分析可以概括在表5.2中,表5.2 中国储备资产变动分析表II,1990-2006年储备资产变动的原因分析,图5.5 中国国际收支核算中的主要项目差额(单位:亿美元),1990-2006年储备资产变动的原因分析,从图5.5可以看出,1998、1999和2000 年,经常项目表现为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表现为逆差,储备资产是增加的,其增加额必然来源于经常项目顺差;1990、1991、1997、2005和2006年,经常项目表现为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虽然也表现为顺差,但数量很小,储备资产是增加的,其增加额主要来源于经常项目顺差;1992 年,经常项目表现为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表现为逆差,储备资产是减少的,其减少额必然来源于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993和1995年,经常项目表现为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表现为顺差,储备资产是增加的,其增加额必然来源于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990-2006年储备资产变动的原因分析,1994、1996、2001、2003、2004年,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均表现为顺差,储备资产增加额来源于两者之和,但由于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比经常项目顺差大得多,所以储备资产增加额主要来源于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990、1991、1997、2005和2006年,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均表现为顺差,储备资产增加额来源于两者之和,但由于经常项目顺差比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大得多,所以储备资产增加额主要来源于经常项目顺差;2002年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均表现为顺差,且二者几乎相当,所以二者对储备资产的贡献额度几乎相等上述储备资产变动的原因分析可以概括在表5.3中,表5-3 中国储备资产变动分析表III,储备资产变动小结,为了简化分析,以上对误差与遗漏的来源做出了某种假定。实际上,即使取消上述假定,通过对图5.3中的某些年度资料做一些具体分析,也能得出大致相同的结论:90 年代以来中国储备资产的增加,部分年度来源于或主要来源于经常项目顺差,部分年度来源于或主要来源于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 综上所述,不能盲目地认为,中国储备资产的增加就是中国对外净金融资产的增加,就是中国对外支付能力的增加。其中来源于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部分,在增加了中央银行的对外净金融资产的同时,减少了国内其他部门的对外净金融资产也不能认为某些年度中国储备资产的减少就是中国对外净金融资产的减少,其中产生于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的部分,在减少了中央银行的对外净金融资产的同时,增加了国内其他部门的对外净金融资产,因此只是减少了中央银行的对外支付能力,但并没有减少全国的对外支付能力,五、我国服务贸易规模的分析,国际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将服务贸易定义为服务的供应模式:模式1跨界供应:自一个成员国领土向任何其他成员国领土提供服务模式2境外消费:在一个成员国领土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国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模式3商业存在:一个成员国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任何其他成员国领土内的商业存在提供服务模式4自然人存在:一个成员国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任何其他成员国领土内的自然人存在提供服务,表5.4 1997-2006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四种供应模式估计值表,我国服务贸易规模的分析,从表5.4中可以看出,1997-2006年期间,中国服务贸易总体规模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02-2005年增幅较大,这主要是因为模式1和模式2规模在近3年迅速增加除模式3的总体规模变化不大之外,1997-2006年,其他供应模式的服务贸易总量都呈上升趋势。尤其以模式4变化最大,2005年的规模是1997年的25.4倍(4.32/0.17)。从图5.5可以看出,模式4在四种供应模式中所占比例也显著提高,但其他三种供应模式的规模仍占据主要部分。其中,模式1跨界供应所占比重有上升趋势,模式3商业存在则相反,所占比重具有下降趋势,模式2境外消费的比例变化不大,相对比较稳定,我国服务贸易规模的分析,图5.6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四种供应模式间的比例关系,第三节国际投资头寸表分析,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一个完整的国际账户体系不仅包括国际收支平衡表,还应包括反映一国是否为债权国或债务国的国际投资头寸表。各国央行一般把国际投资头寸表作为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附表。,国际收支交易与国际投资头寸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经济体一套完整的国际账户。目前中国没有公布国际投资头寸数据,2000年中国外汇管理局内部已经开始试遍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国际投资头寸表的概念与分类国际投资头寸表是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存量的平衡表。它既反映一经济体的金融资产或其对世界其他地方的债权存量的价值和构成,又反映一经济体对世界其他地方的负债存量的价值和构成。其标准表式见下表。对于一经济体的资产负债表,国际投资头寸加上一经济体非金融资产的存量等于该经济体的净值。,一、国际投资头寸表的标准组成,国际投资头寸表(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Position)是反映特定时点上(如年末)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存量(余额)的统计报表 国际投资头寸的变动由特定时期内的国际收支交易、价格变化、汇率变化等引起。表中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差额就是净头寸,表明此国家或地区是对外净债权国还是净债务国 对于一经济体的资产负债表,国际投资头寸加上一经济体非金融资产的存量等于该经济体的净值,国际投资头寸表的标准组成,国际投资头寸表的标准表式可参见下表在表的横栏中,主要突出的是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区别,两者之间的差额反映了净头寸的规模同国际收支平衡表金融账户的标准组成部分完全一致,详细划分是按功能进行资产细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负债以同样的方式划分(储备资产除外),国际投资头寸表的标准组成,在表的竖栏中,期初期末造成头寸变化的各种因素都被记录下来。第一个项目是同标准组成部分(即对于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等而言)联系在一起的各项交易下面两个项目价格变化和汇率变化影响各组成部分的计价变化,如直接投资和储备资产项下的股本和债务证券在一个时期的期末记录投资头寸之前,还要加进第四个项目(其他调整)其他各项调整中包括特别提款权分配/撤消所引起的变化、黄金货币化/非货币化所引起的变化,重新分类(如在股本额达到10%的界限时,证券投资转变为直接投资),债权人单方面取消债务,和没收或不加偿还的占有,国际投资头寸的计价国际投资头寸统计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一是期初、期末的投资头寸存量;二是核算期内引起投资头寸变化的各种流量。由上述概念和核算原理可知,国际收支中的金融交易是引起国际投资头寸变化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这构成国际收支与国际投资头寸之间在统计上的主要联系,二者在统计原则上是一致的,明确体现了流量统计与存量统计的对应关系,原则上,金融资产和负债都应该按照统计时点(期初和期末)的当期市场价格估价,但在实践中全面贯彻该原则并不容易。具体来说,直接投资常常按照直接投资企业资产负债表的账面价值确定,如果资产负债表是按照历史成本记录,就需要将搜集的数据予以价格转换;证券投资要以适当的参考日期根据当期市场价格计价,对那些在有组织的市场上挂牌或可随时交易的股票和债务证券,应该按实际价值计价,否则就要参照类似股票的价值计价,或者按照预期未来收款/付款的净现值计价;在各种其他投资中,贷款、存款、其他应收/应付款项和货币一样,一般要按照名义价格或面值计价;储备资产也要按适当的参考日期的市场价格计价,其中货币黄金按照当前的市场价格计价,特别提款权按照基金组织公布的市场汇率计算,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按照基金组织的计算方法计算,外汇资产和其他债权按照参考日期的市场价格计价。,二、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的组成,2000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内部已经开始编制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国家外汇管理局2006年6月25日发布2005年末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这是中国首次公布国际投资头寸统计数据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的标准编制并公布,记录的是特定时点上中国(不含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下同)对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存量状况。其项目按资产和负债设置,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的组成,1直接投资 以投资者寻求在本国以外运行企业获取有效发言权为目的的投资分为对外直接投资和来华直接投资2证券投资 包括股票、中长期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等形式的投资3其他投资指除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储备资产之外的所有金融资产/负债,包括贸易信贷、贷款、货币和存款、其他资产/负债等四类形式4储备资产指中国中央银行可随时动用和有效控制的对外资产,包括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外汇,三、中国国际投资头寸状况分析,国际投资头寸表所反映的对外经济状况是产业政策、贸易政策、经济发展协调性等各种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为中国制定对外经济发展政策和调整对外资产负债结构提供基础性信息。根据2005和2006中国国际投资头寸状况的主要特点如下:第一,中国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均保持增长态势,但资产增幅快于负债 2005年末和2006年末,中国对外金融资产存量分别为12226亿美元和16266亿美元,环比增长分别为31.5%和33.0%;对外金融负债存量2005年末和2006年分别为8001亿美元和9645亿美元,环比增长分别为25.6%和20.5%,三、中国国际投资头寸状况分析,第二,中国国际投资头寸呈现对外净资产态势,且对外净资产大幅增加 2005年末和2006年末,中国对外金融净资产分别为4226亿美元和6621亿美元,环比增长44.3%和56.7%第三,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结构分布较为集中 中国2005年末和2006年末对外金融资产中,储备资产分别占67.5%和65.9%,而其增量分别占中国对外金融资产增量的70.8%和61.2%;中国金融负债中,来华直接投资占比分别为58.9%和56.4%,其增量分别占中国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增量的62.9%和44.2%,四、投资头寸与国际收支的关系,国际收支中的金融交易是引起国际投资头寸变化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这构成国际收支与国际投资头寸之间在统计上的主要联系,二者在统计原则上是一致的,明确体现了流量统计与存量统计的对应关系。第一,对外资产负债会引起投资收益发生及其在国际间的流动,形成对外支付的投资收益和从国外获得的投资收益,这些记录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账户中 投资头寸是决定国际收支核算之投资收入的主要因素,在其他因素(如投资盈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投资头寸的大小决定投资收入的大小,净投资头寸的正或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投资收入分配是净收入或净支出,第二,在核算关系上只有金融账户和储备资产账户与投资头寸具有直接联系,但由于国际收支统计采用复式记账方法,大部分对外交易体现为经常账户与金融账户、储备资产账户之间的借贷对应关系,因此,在间接意义上,经常账户的记录数额也会对国际投资头寸产生影响,第四节 国际收支统计应用分析,一、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实质是国际收支差额的分析,其中顺差和逆差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收入大于支出为顺差;支出大于收入为逆差。1982-2005年中国国际收支差额情况见下表。,双顺差指一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与不包括官方储备的资本与金融项目同时出现收入大于支出的盈余状态。从国际收支平衡表定义的关系来看,如果不考虑“净误差与遗漏”,双顺差实现的两个账户盈余之和等于外汇储备的增加。下图为中国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平衡(单位:亿美元),图中数据显示,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把改革开放时期分为两个阶段,中国国际收支平衡态势发生了结构性变动。前期国际收支结构较多表现为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逆顺差不同方向平衡方式组合,1982-1993年间有8年逆顺差配合,其中5年经常账户逆差和3年资本与金融账户逆差。后期国际收支结构通常形态转变为双顺差。1994-2005年经常项目始终保持顺差并呈现上升趋势。累计顺差4133已美元,年均顺差为344亿美元。主要由于直接投资大规模进入,资本与金融账户除了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出现小额逆差外,其他年份一直保持顺差,累计顺差4309亿美元,年均顺差359.1亿美元。,伴随着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呈现增长趋势。尤其今年来外汇储备增长表现出加速趋势,2002、2003和2004年分别增加742亿、1168亿和2066亿美元,2005年增加2089亿美元,2006年前10个月1907亿美元达到10096亿美元,已经突破万亿美元大关。下图为中国外汇储备年末存量(单位:亿美元),二、国际投资头寸分析利用国际投资头寸数据,可以分析一国持有的国外资产负债的规模和结构以及头寸变动的原因。中国尚未正式发布国际投资头寸表,只是公布外汇储备和外债的数据,此外还有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有关存量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和有关的宏观经济变量,可以进行一些初步分析。下面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例说明。从下表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是目前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改革开放初期,利用外资规模较小,1979-1984年间,对外借款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达71.7%。此后的7年中,外商直接投资逐渐增加,但外商直接投资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始终低于对外借款占实际利用外资所占的比重。从1992年开始,外商直接投资总额首次超过对外借款总额,此后,外商直接投资所占比重逐年上升,而且增幅较大,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高达94.5%。从1992年起,直接利用外资已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概况 单位: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是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外资经营三种类型,外商投资股份制和合作开发的经营方式微乎其微(见下表,单位:亿美元)。就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发展的总体情况而言,外资经营方式占主导地位。,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极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占绝对优势,而广大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非常低(见下表)。表中显示,东部沿海地区在“三资”企业的数目、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和外方资金认缴额等方面均占绝对优势。例如,1979-1995年间,在“三资”企业总数中,东、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81.7%、13.0%和5.3%;在“三资”企业投资总额中,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占86.9%、9.0%和4.1%。1998-2005年间,东、中、西部“三资”企业注册资本分别为82.34%、9.76%和5.09%;在外方资金认缴额中,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占84.82%、8.12%和4.3%。造成外方对华直接投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国家宏观政策的倾斜使东部沿海地区长期处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另一个原因是东部沿海地区自身的经济基础及地理位置等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 单位%,三、外汇储备分析,(一)外汇储备的波动原因及分析指标、波动原因宏观经济形势、国际经济波动(国际资本流向)、外汇管理体制、外汇政策目标、分析指标 外汇储备率 是指储备额与年进口额的比值 外汇储备与短期负债的比例 是衡量一国快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过低会伤害外资信心,过高则表明外汇储备可能过度。、实际数据,中国历年外汇储备单位:亿美元Table:State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1950-2005年(in 100 millions of USD),适度外汇规模分析,分析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利用经验法则的比例分析法二是成本收益分析法三是利用多元回归与相关分析的储备需求函数分析法,比例分析法的突出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RTriffin)教授。尤其是特里芬的储备/进口的比例法。这种方法是采用国际储备与进口的比例水平和变化情况,用以粗略评判储备需求水平。不过比例分析法存在不少缺陷。首先,它是一个经验法则,缺乏严格的理论依据;其次,比例分析法只含有一个变量,不足以反映储备需求的全部内容;最后,储备/进口比例还表示将储备需求与进口交易额的弹性设定为1,忽视了储备运用的规模效应,从而使其对储备需求的估计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