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二章-人体形态评定资料.ppt
第二章 人体形态评定,第一节 人体形态评定概述,一、基本概念二、内容(一)体格评定:身高、体重、胸围、肢体长度和围度(二)体型评定:内胚型(肥胖型)、中胚型(健壮型)、外胚型(瘦小型),(三)身体成分评定 皮肤、脂肪、肌肉、骨骼及内脏器官1.水中称重法 2.皮脂厚度的测量 3.生物电阻抗法(四)身体姿势评定,第二节 身体姿势评定,身体姿势(posture)是指身体各部在空间的相对位置,它反映人体骨骼、肌肉、内脏器官、神经系统等各组织间的力学关系。正确的身体姿势应具备如下条件:1、具有能使机体处于稳定状态的力学条件;2、肌肉为维持正常姿势所承受的负荷不大;3、不妨碍内脏器官功能;4、表现出人体的美感和良好的精神面貌。,一、正常姿势及其评定(1)前面观 双眼应平视前方,两侧耳屏上缘和眶下缘中点应处同一水平面上,左、右髂前上棘应处同一水平面上。(2)后面观 头后枕部、脊柱和两足跟夹缝线都应处于一条垂直线上;与脊柱相邻的两肩和两侧髂嵴,对称地处于垂直脊柱的水平线上。,(3)侧面观 从侧向看,耳屏、肩峰、股骨大转子、膝、踝应五点一线,位于一条垂直线上。同时可见脊柱的4个正常生理弯曲,即向前曲凸的颈曲;向后曲凸的胸曲;向前曲凸的腰曲和向后曲凸的骶曲。颈曲和腰曲最大,胸曲次之,骶曲最小。,二、常见的异常姿势及其评定,(一)前面观1下颌骨不对称 2锁骨和其他关节不对称 3髋外旋、髋内旋 4膝外翻 5膝内翻 6胫骨外旋 7胫骨内旋 8拇外翻 9爪形趾锤状趾,(二)后面观1头部倾斜 2肩下垂 3肩内旋、外旋 4脊柱侧弯,脊柱侧弯悬垂测量法,脊柱侧弯COBB角测量法,5骨盆向侧方倾斜 6骨盆旋转,7扁平足 8高弓足,(三)侧面观正常颈曲和腰曲度介于35cm之间 1头向前倾斜 2胸脊柱后凸 驼背 3平背 4鞍背,5胸部畸形(1)扁平胸(2)桶状胸(3)鸡胸(4)漏斗胸(5)不对称胸 6骨盆后倾 7骨盆前倾,8膝过伸 9膝屈曲,三、异常姿势的影响1、肌肉和韧带失平衡2、关节负重增加和压力分布异常3、继发性功能障碍4、诱发疼痛(以慢性无菌性炎症为主),第三节 体格评定,一、体表标志的确认,二、身体长度的测量(一)上肢长度的测量1.上肢长测量体位:坐位或站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中立位。测量点:从肩峰外侧端到桡骨茎突或中指尖的距离。,上肢长度测量,2.上臂长测量体位:坐位或站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中立位。测量点:从肩峰外侧端到肱骨外上髁的距离。,上臂长度测量,3.前臂长测量体位:坐位或站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中立位。测量点:从肱骨外上髁到桡骨茎突。,前臂长度测量,4手长测量体位:手指伸展位。测量点:从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连线的中点到中指尖的距离。,手长度测量,(二)下肢长度的测量1下肢长测量体位:患者仰卧位,骨盆水平位,下肢伸展,髋关节中立位。测量点:从髂前上棘到内踝的最短距离,或从股骨大转子到外踝的距离。,下肢长度测量,2大腿长测量体位:患者仰卧位,骨盆水平位,下肢伸展,髋关节中立位。测量点:从股骨大转子到膝关节外侧关节间隙距离。,大腿长度测量,3小腿长测量体位:患者仰卧位,骨盆水平位,下肢伸展,髋关节中立位。测量点:从膝关节外侧关节间隙到外踝的距离。,小腿长度测量,4足长测量体位:踝关节呈中立位。测量点:从足跟末端到第二趾末端距离。,足长度测量,(三)截肢残端长度的测量1上臂残端的长度测量体位:坐位或站位,上臂残肢自然下垂。测量点:从腋窝前缘到残肢末端的距离。2前臂残端的长度测量体位:坐位或站位,上臂残肢自然下垂。测量点:从尺骨鹰嘴沿尺骨到残肢末端的距离。,上肢残肢断端长度测量,3大腿残端长度测量体位:仰卧位或用双侧腋杖支撑站立,健侧下肢伸展。测量点:从坐骨结节沿大腿后面到残肢末端的距离。4小腿残端长度测量体位:仰卧位或用双侧腋杖支撑站立,健侧下肢伸展。测量点:从膝关节外侧关节间隙到残肢末端的距离。,下肢残肢断端长度测量,三、身体围度(周径)的测量(一)四肢围度的测量1上臂围度(1)肘伸展位测量体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肘关节伸展。测量点:在上臂的中部、肱二头肌最膨隆部测量围度。,肘伸展位上臂围度测量,(2)肘屈曲位 测量体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肘关节用力屈曲。测量点:同肘伸展位。,肘屈曲位上臂围度测量,2前臂围度(1)前臂最大围度 测量体位:前臂在体侧自然下垂。测量点:在前臂近端最膨隆部测量围度。,前臂最大围度测量,(2)前臂最小围度 测量体位:前臂在体侧自然下垂。测量点:在前臂远端最细部位测量围度。,3大腿围度 测量体位:下肢稍外展,膝关节伸展位。测量点:分别从髌骨上缘起向大腿中段每隔 6、8、10、12cm处测量围度,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应注明测量的部位。,大腿围度的测量,4小腿围度 可以分为最大围度和最小围度 测量体位:下肢稍外展,膝关节伸展位。测量点:分别在小腿最粗的部位和内、外 踝最细的部位测量围度。,小腿围度的测量,(二)截肢残端围度的测量1上臂残端围度 从腋窝直到残端末端,每隔2.5cm测量一次围度。2前臂残端围度 从尺骨鹰嘴直到残端末端,每隔2.5cm测量一次围度。,上肢残端围度测量,3大腿残端围度 从坐骨结节直到残端末端,每隔5cm测量一次围度。4小腿残端围度 从膝关节外侧间隙起直到残端末端,每隔5cm测量一次围度。,下肢残端围度测量,(三)躯干围度测量1颈围 测量体位:坐位或站立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测量点:通过喉结处测量颈部的围度,应注意软尺与地面平行。,颈围测量,2胸围 测量体位:坐位或站立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测量点:通过胸中点和肩胛骨下角点,绕胸一周。测量应分别在被测者平静呼气末和吸气末时进行。,胸围测量,3腰围 测量体位:坐位或站立位,上肢在体侧自 然下垂。测量点:通过第12肋骨的下缘和髂前上棘连线中点的水平线(通常是腰部最窄处)。测量腹围时,应考虑消化器官和膀胱内容物充盈程度对其结果的影响。,腰围测量,4臀围 测量体位:站立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测量点:测量大转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间 上臀部的最粗部分。5腰臀比 即测量的腰围除以臀围的比值。,臀围测量,四、身高和体重的测量(一)体重,一天中体重变化模拟曲线图,(二)身高,一天中身高变化模拟曲线图,(三)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BMI的计算公式 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2我国临床目前常用的成人肥胖诊断指标(1)消瘦:BMI 26,3儿童和青少年的体重指标 212岁:标准体重(kg)=年龄281316岁: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30%为轻度肥胖,超过30%50%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