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三章-土地分区利用.ppt
知识回顾,一、土地利用定义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二、土地利用内容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开发 土地保护三、土地利用基本原则,第三章 土地分区利用,科学区划,统筹布棋,决胜千里,第三章 土地分区利用,新疆:“肉准备好了,米准备好了,锅也准备好了就要看我们怎么去做一锅好抓饭?”,乌鲁木齐:上哪买衣服?上哪买家具?方便吗?(不同角色:消费者/生产者/相关者:环保?效益?舒适?),我国主体功能分区、用途分区、农业区划?,第三章 土地分区利用,掌握土地区位经济概述;理解土地分区利用原理;掌握农业土地和城市土地分区;,中国西部地区土地开发利用,第三章 土地分区利用,土地分区利用原理,其他非农业土地分区利用,农业土地分区利用,城市土地分区利用,第五节,第一节,第四节,第二节,第三节,第一节 土地分区利用原理,一、区位理论及其发展区位,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客观物体分布的地区和地点。区位理论则是关于自然物体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区位理论是指导土地分区利用的基本原理。,一、区位理论及其发展,区位理论作为一种学说,产生于19世纪20-30年代,其标志是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和农业地理学家杜能发表的著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后人简称为孤立国)。杜能在这部著作里,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继杜能之后,1909年,韦伯(W.Weber)的论工业的区位的发表,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问世。,一、区位理论及其发展,20世纪3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Ohristaller)又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几年后,德国经济学家廖什(August Losch)从市场区位的角度分析研究了城市问题,提出了与克里斯塔勒的城市区位论相似的理论。为与前者相区别,后人称之为市场区位论。在此之后,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区位理论又有新的发展,人们开始研究各种经济实体的动态空间布局关系,从而使区位理论走向成熟。,(一)农业区位论杜能的 孤立国,杜能的孤立国的中心内容是: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杜能阐述了对农业生产区位选择进行经济分析的方法。,基本假设,(1)在一个大面积的区域内,有一个圆形范围的“国家”,其中有人居住和耕种,而在这个“国家”的外围是大片荒凉不能耕种的土地;这个“国家”的土地是一定的,且完全被投入使用,并要获得尽可能高的纯收益;(2)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业用地,城市是农产品的消费中心;(3)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只有陆上大道联系;(4)在这个“国家”中,各地的土壤质量和气候条件是相同的;(5)运输费用与农产品的重量和生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基本假设,图41 杜能的农业圈,基本结论,在距城市最近的郊区,可以生产易腐烂的、不适宜长途运输或者是重量大、单位重量价值低的产品。距市场远一些的企业就应种植单位重量价值较大的产品,并相应降低生产资料和劳动费用,结果,随着到消费地距离的增加,土地经营逐渐粗放;相反,距城市最近的郊区,经营集约度最高。,基本结论,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及农业集约化程度都是呈圈层变化的。围绕城市消费中心形成一系列的同心圆,被后人称作“杜能圈”,其相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如下:(1)第一圈距市场最近,种植园艺作物,饲养奶牛,以及种植饲料、土豆、甜菜等;(2)第二圈发展林业,因为它的产品量大、运费高;(3)第三圈以非常集约的方式种植农作物,并实行六区轮作制;(4)第四圈种植牧草及粮食,不实行集约生产;(5)第五圈实行粗放的三圃制;(6)第六圈放牧等。,基本结论,从经济实质上看,杜能圈的理论基础是农业区位的级差地租。在这里,区位级差地租可以解释为土地的区位价格,它与需求之间是正相关的。这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经济依据。,(二)工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以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为前提的,寻求的是在原材料和消费中心一定的情况下,工业企业的最佳分布点。韦伯在其区位理论中运用了“区位因素”的概念。,(二)工业区位论,区位因素是指一个地理点能对工业生产起积极作用和吸引作用的因素。根据区位因素的特性,可分为:(1)自然技术方面的区位因素,例如气候、劳动力技术水平等;(2)社会文化方面的区位因素,例如居民的消费水平与习惯、利息率的地区差异等。,(二)工业区位论,韦伯在研究区位论时,排除了社会文化方面的区位因素,认为只要考虑到原材料、劳动力和运费就足够了。至于原材料费用及其他区位差异,可纳入运费之中,价格贵一些的原材料可以理解为运输距离远些。这样,工业的区位选择仅涉及两个因素:运输费用和劳动成本。,1.运费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运输费用差异的产生,除了运输距离外,就是原材料的性质,而后者往往对工业区位的选择有决定性的意义。原材料可区别为地方原材料和常见性原材料。地方性原材料是指特定地点开采的或储存的,其中又可分成纯重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全部进入到制成品中去)和失重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有一部分重量损失);常见性原材料,指到处都有的原材料。,1.运费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依据原材料在生产中的上述特点,韦伯设计了原材料系数公式:韦伯就此公式阐明了三个基本原则。,原材料系数,地方性原材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韦伯阐明的三个基本原则,(1)凡原材料系数1的工业,即运进工厂的物质总重量运出工厂的总重量,为节省运费,这类工厂应设在产品的中心消费区。适于这一条件的工业,其所用物质大都是随地物质,如制冰厂、酒厂、汽水等饮料厂,及砖瓦、水泥厂等。,韦伯阐明的三个基本原则,(2)凡原材料系数1的工业,即运进工厂的物质总重量运出工厂的总重量,为节省运费,这类工厂应设在地方性原材料产区,属于这一类的产业有金属冶炼业、食品加工业等。(3)凡原材料系数1的工业,即运进的物质与运出的产品重量相等,工厂可选择在原材料产地与产品消费区之间任何一点。,2.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 影响,韦伯为分析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提出了劳动成本、地域重量和劳动系数的概念。劳动成本是指制造一单位产品所支付的平均劳动工资,地域重量是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运输的重量,劳动系数则是劳动成本与地域重量的比例。计算公式为:,2.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凡劳动成本高,而地域重量小,也就是劳动系数大的工业,其厂址的选择应离开运输成本最低点,偏向于劳动成本较低点,使劳动成本减少的数量超过运输成本增大的数量,最终使产品成本下降。劳动成本较低的地区与其他地区比较,可能节省的劳动费用较高,这样它对各种制造业,特别是对劳动系数大的制造业就具有较强的吸引力。,2.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 影响,韦伯通过上述分析,推导出工业区位分布的基础网,继而又考虑到集聚因素,对基础网再作进一步的变换。集聚形成的经济效益可使运输和劳动力定向的区位产生偏离,一个工厂如果因集聚所节省的费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聚因素决定。,(三)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从城市中心居民点的物品供应、行政管理、交通运输等主要职能的角度,论述了城镇居民点的结构及形成过程,被后人概括为“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的基本内容是关于一定区域内城市和城市职能、大小及空间结构的学说,即城市的“等级规模”学说,被克里斯塔勒形象地概括为区域内城市等级与规模关系的六边形模型。,(三)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任何一个确定级别的中心地生产的某一级产品或提供的某级水平的服务,都有大致确定的经济距离和能达到的范围 中心地的规模与其所影响区域的大小、人口规模,是通过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这个环节而建立起相关关系的 交通运输 行政管理,(三)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克里斯塔勒分析了城市等级的形成,同时指出:城市对其周围地区承担的各种服务职能,理论上必须最接近所属地区的地点。由此他从几何上推导出,这些地点在正常情况下应当位于六角形服务区域的中央,这样,就形成了他的六边形的城市空间分布模型。,(三)中心地理论城市区 位论,图42 正六边形城市空间分布模型图,(三)中心地理论城市区 位论,(四)市场区位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的特点是把生产区位和市场结合起来分析。他从工业配置要寻求最大市场的角度,得出了与克里斯塔勒的城市区位论模型相似的六边形区位模型。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是通过对整个企业体系的考察,从总体均衡的角度揭示整个系统的建立问题。他更把生产区位与市场结合起来,以利润来判明企业配置方向,并且把利润同产品的销售范围联系起来。他还从市场区的概念出发,提出了区域集聚和点集聚的问题,从理论上剖析了经济区形成的内部机制。,(五)空间结构理论,对空间结构理论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德国学者E.V.博芬特尔。他力图将杜能、韦伯、廖什等人的区位理论综合起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空间结构理论看作各种区位理论的综合。,(五)空间结构理论,空间结构理论是涉及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区位的综合区位论。它所考察的对象包括生产部门、服务部门、城镇居民点、基础设施的区位、空间关系,以及人员与商品、财政、信息的空间流动等许多方面。,(五)空间结构理论,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的基础问题与古典区位论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又具有“综合”、“整体”和“动态”的特点。更由于空间结构理论是在区位理论基础上通过实践应用发展的产物,用它建立的理论模型更能刻画社会经济客体的运动、分布状态,对区域发展和规划有更直接的参考价值。,(六)区位理论的新发展,(1)区位理论从单个经济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2)从抽象的纯理论的模型推导,转为力求接近实际的区域分析和建立在实践中应用的模型,为实际的决策提供依据。(3)区位决策的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以外,还加进了范围更加广泛的第三产业。,(六)区位理论的新发展,(4)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对传统的区位论提出挑战。现代交通工具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区位论的研究条件和范围,为区位论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软资源(非实物资源)的要求,和一般意义上的工业生产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区位论的研究内容。(5)数学模型的广泛建立、计算机技术的大量使用、遥感技术的应用等,为区位理论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提高了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城乡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一)农业土地利用的区位选择 由于农业生产对土地的强烈依赖性,农业生产受到土地条件的严格限制,因而农业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只能是在同等土地条件下,受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时才得以表现出来,这就是杜能首先发现并总结出来的“杜能圈”。,(一)农业土地利用的区位选 择,杜能指出,在相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影响农业土地利用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生产地到消费地之间的距离。在这种距离因素的影响下,农业生产的空间差异不仅表现在产品方向上,而且表现在经营种类、经营方式和强度上。,(一)农业土地利用的区位选 择,只要还存在为集中的消费市场(城镇)而进行农业生产和因距离差别而引起的运费差异,农业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就还必然要受距离这一主导因素的影响。因此,杜能的理论在今天也还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二)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过 程,图43 城市地域分化系列,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城市土地利用的分化过程。,城市各业用地的区位过程特点,1.商业用地的区位特点 2.工业用地的区位特点 3.居住用地的区位特点,三、土地合理配置原则,(一)地域分异原则(二)区位利用原则(三)生态系统平衡原则(四)系统综合原则,第二节 农业土地分区利用,一、农业土地分区利用原理(一)农业区位地租,图44 城郊不同农作物的区位地租线,(二)农业生产专业区理论,农业地区专业化理论以单位土地面积上可能获得的纯收益作为分析手段确定农业地区专业化方向。R=Y(P-C)式中:R单位土地面积上可能获得的纯收益;Y单位面积产量;P单位农产品在其产地的收购价格;C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二)农业生产专业区理论,公式本身说明,在决定农业地区专业化方向时,考虑的是如何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大的纯收益,而不仅是其中的级差地租。,二、中国农业土地综合分区利用,(一)中国农业的地域差异规律 1.东部与西部的差异 2.南北之间的差异 3.高中山地区的垂直差异,(二)土地利用综合分区,1.东南沿海区 2.环渤海区 3.东北区 4.中部五省区,5.西南区 6.黄土高原区 7.西北区 8.青藏高原区,三、农业地区专业化(单一功 能区),要从宏观上因地制宜地确定一个国家或较大地区的农业生产布局,就必须建立合理的地区农业分工体系,从宏观上确定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专业化方向。从宏观上确定农业地区专业方向所依据的是比较利益原则。,第三节 城市土地分区利用,一、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及其意义(一)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 1.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的特殊重要性2.利用途径的多样性3.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4.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更为显著5.改变土地用途,要付出巨大代价,(二)土地利用在城市建设中 的经济地位和作用,1.土地是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的运行空间2.城市是工业、商业、科教文化事业等的 中心3.城市土地是居民生活的基本空间4.城市承接及转运功能的发挥,是其土地 利用具体功能的体现5.土地是城市生态经济的基础,二、城市土地分区利用原理,为了研究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与各功能区的结构组合,西方布局学引进了杜能所创立的、建立在比较利益原则基础上的圈层说与级差地租理论。,二、城市土地分区利用原理,图45 城市中不同行业支付地租能力曲线 图46 城市各业用地合理布局范围,二、城市土地分区利用原理,以上述理论为基础,形成了五种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设想。(一)圈层布局设想,二、城市土地分区利用原理,图47 圈层布局模型,(二)三维布局设想,这是对圈层布局设想的一个重要补充。当考虑到城市范围由于受到交通条件、地形条件、水陆交通分布状况以及一些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的限制而不可能太大时,城市土地立体利用就成为必然趋向。这样一来,城市内部各地的交通方便程度、营业额的大小不但会随着它距离市中心的远近而变化,也会随着其距地面的高低而变化。因此,一座楼房的各层按其与外面联系的方便程度,可分别划归不同圈层。,(三)扇形布局设想,当考虑到城市对外联系的主要交通干线多是由市中心向四周辐射,而且各功能区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吸引与排斥的关系时,就会发现城市的功能区不可能按同心圆成圈层分布,而是按扇形发射分布的,事实上也往往是这种情况。扇形布局设想是在圈层布局设想基础上,考虑到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功能区的性质而作出的更为科学的城市布局设想。见图48。,(三)扇形布局设想,图48 扇形布局模型,(四)多核心布局设想,有些城市并不是围绕着一个核心,而是围绕着多个空间位置分离的核心逐渐形成的。以后由于某个核心得到了强有力的发展,其他一些核心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发展的核心逐渐融合成一体,形成一个整体的城市。在这种城市的形成过程中,对其进行规划指导时,不能强求各功能区按圈层状或扇形状布局,而只能是适应其具体情况,因势利导地使其在原有基础上发展。,(五)多中心布局设想,为了解决城市规模过大,中心商业区负荷过重的人流、物流压力,出现了多中心的城市布局设想:把城市大致依其区域间的联系密切程度,划分成几个大区,在每个大区内有意识地布局一个次一级的交通中心,围绕着这些中心发展起次一级的商业、服务业网点系统,使得每个城区各自成为一个相对独立于中心商业区的经济和生活单元。它与多核心的布局设想不同,多中心的设想没有自然的基础,它基本上是根据城市迅速发展和扩大的要求由人们采取的主观规划措施(见图49)。,(五)多中心布局设想,图49 扇形布局模型,三、中国城市土地分区利用的 问题与对策,(一)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土地利用问题(二)中小城市土地利用问题,第四节 其他非农业土地分区利用p71,一、矿业土地利用(一)矿地的特性 不具有主观随意性具有纯攫取性 交通的发展,往往是矿地利用的先决条件,(二)中国矿地利用的问题及对策 开发利用不够合理,浪费严重 全面的调查勘探 合理的开发规划 矿地的复垦工作,二、交通运输业土地利用,(一)特性线性,(二)问题与对策和谐的网络系统?高效公平?(密度、等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旅游业土地利用,(一)概念p73(二)特点1综合性2持续性 3变动性 4多效益性,(三)分类1自然风景旅游地 2人工旅游地,(四)旅游地的利用,1旅游地的综合评价(1)旅游资源构成要素种类的多少。(2)构成旅游资源的各要素组合情况。(3)人文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4)旅游功能和容量。(5)开发难易程度。,2旅游地开发利用的 原则(1)个性原则。(2)综合性原则。(3)协调性原则。(4)适应性原则。(5)经济性原则。,第五节 中国西部地区土地开 发利用,一、西部地区发展战略二、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特性及问题三、西部地区土地开发在西部大开发中的 地位四、西部地区土地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