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新时期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docx
-
资源ID:6260624
资源大小:351.05KB
全文页数:5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课题名称新时期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docx
课题名称:新时期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DJAlOO321课题类别: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资助经费:3万元学科分类:职业技术教育课题鉴定时间:2011年6月课题负责人:刘洪银天津农学院主要成员:郑红梅、阳耀芳、杨菊超、韩晓强、孟玉环、林霓裳、鞠杰、吴宝华、邹卫星、周立群研究总报告新时期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简介部分:序言摘要内容结构图.主体部分1 .研究问题.1.1 研究目的1.2 研究意义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1.1.1 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错误!未定义书签。1.1.2 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双升级”和产业与农民就业“双转型”错误!未定义书签。1.1.3 有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错误!未定义书签。1.1.4 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错误!未定义书签。1.1.5 有助于促进城乡教育公平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1.3 研究假设1.4 核心概念2 .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1. 1研究背景1.1.1 研究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1.1.2 理论基础:农村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一一劳动本位错误!未定义书签。2. 2文献综述错误!未定义书签。3. 2.1农村职业教育的概念界定错误!未定义书签。4. 2.2农村职业教育的必要性研究错误!未定义书签。5. 2.3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研究错误!未定义书签。6. 2.4农村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错误!未定义书签。7. 2.5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错误!未定义书签。8. 2.6现有研究评析和本课题研究空间错误!未定义书签。3 .研究程序错误!未定义书签。3.1 研究对象错误!未定义书签。3.2 研究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3.3 技术路线错误!未定义书签。4 .主要研究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4.1 农村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农民就业转型的互动关联机制错误!未定义书签。1.1 .1农村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演进的互动关联机制错误!未定义书签。1.2 .2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就业转型的互动机制错误!未定义书签。4.2 国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中国的启示错误!未定义书签。4.2.1农村职业教育着力于地方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转型错误!未定义书签。4.2.2学术性教育与技术性教育融合发展提高了职业教育社会评价一错误!未定义书签。4.2.3行业和企业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参与主体并承担法律义务错误!未定义书签。4.2.4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时延长国家义务教育年限错误!未定义书签。4.2.5职业教育成为入职前必备阶段并建立全行业职业资格能力证书制度错误!未定义书签。4.2.6建立健全农村职业教育法律法规错误!未定义书签。4.3 各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探索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4. 3.1上海综合高中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5. 3.2苏南企业办学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6. 3.3海南“三段式”职教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7. 3.4广西免费职教试点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8. 3.5辽宁义务职教试点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9. 3.6天津工学结合职教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4.4 农村实行中职“9+2”义务教育的经济学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4.4.1国家实行农村中职“9+X”义务教育的必要性错误!未定义书签。4.4.2国家实行农村中职“9+2”义务教育的可行性错误!未定义书签。4.5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4. 5.1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构建错误!未定义书签。5. 5.2模式诠释错误!未定义书签。5 .研究结论和讨论错误!未定义书签。5.1 研究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5.2 讨论错误!未定义书签。6 .对策建议错误!未定义书签。6.1 营造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6.2 建立产业就业双转型、劳动力素质升级与农村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错误!未定义书签。6.3 实行农村中职国家义务教育,提高全社会职业技术水平错误!未定义书签。6.4 确定政府在农村职业教育中的主导责任,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分担机制错误!未定义书签。6.5 鼓励“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立“课堂学习、基地实训和企业实习”三位一体农村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6.6 在各行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严格执行劳动准入制度错误!未定义书签。6.7 整合农村中职教育、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培训,拓展农村中职学校生源错误!未定义书签。6.8 建立学术教育与技术教育交互发展通道,构筑人才成长立交桥.错误!未定义书签。6.9 改革农村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科学引导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方向错误!未定义书签。6.10 修改职业教育法,保障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发展错误!未定义书签。6.11 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的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主要研究成果错误!未定义书签。主要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简介部分序言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发展没有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当前三大就业困难群体:农民工、大学生和城市困难群体就业难的根源在于职业教育的缺失。每年春节过后如期而至的“民工荒”既是劳动力相对短缺又是技能结构性短缺所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许多大学毕业生主动学习职业技术;城市困难群体就业难,原因之一也是技能素质不高。就业是民生之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将就业问题放在首位。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之一就是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从宏观层次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民就业转型。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非农产业由“三高一低”的传统低端产业向节能减排的现代高端产业升级;农民就业从人畜力的传统农业向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等现代农业就业转型,从不稳定的体力型低收入非农转移就业向稳定体面就业转型。“双转型”需要依赖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培育新型产业,引领产业升级演进,而科技研发人才和科技应用人才都是学术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结果。尤其从事产业技术应用的技术工作者,技术的掌握运用主要依靠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我国重学术轻技术的教育理念主导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教育在培养了大批全面型人才同时忽视了专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当前发展职业教育已刻不容缓。与城市职业教育相比,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更是匮乏。计划经济时期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和市场经济时期低廉农村土地征用价格、低农民工工资使农民利益不断被城市侵占,农村生产要素向城市流动,本该需要资源支持的农村却不断为城市发展作贡献。近几年虽然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但农村经济薄弱地位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农村职.业教育同样如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与农村职业教育之后互为因果关系。可喜的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重视,教育行政部门已着手制定和实施具体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战略。2009年12月,国家初步推行农村职业免费教育,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涉农专业学生以及城市家庭困难学生实行免学费政策,并对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提供生均1500元的中职助学金。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2011年2月20,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在北京师范大学成立。职业教育尤其农村职业教育已成为现阶段教育发展战略的重点。新时期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摘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双转型的新时期,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为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的重点内容。课题运用深度访谈和思辨方法研究县(县级市)以下农村地区职业教育(主要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窕表明,农村中职教育承担着未成年人保护,新生劳动力就业以及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提升等社会责任,国家应该将拟逐步实施的中职学校免学费教育升级为农村中职两年义务教育,到2015年基本实现中职义务教育农村全覆盖。实证表明,2009年,上海、北京、天津等省市经济能力已经率先步入9+X阶段,2015年农村普及中职“9+2”义务教育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与占财政支出比重均在合理范围,表明现阶段国家具有发展农村中职义务教育的经济能力和财政可行性。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建立以农村中职义务教育为特征,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产业与农民就业双转型为导向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提出政府主导农村职业教育,执行全行业劳动准入制度,构建产业就业双转型与农村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机制,创新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合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并将农村中职教育、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培训纳入农村职业教育等政策建议。内容结构图研究背景研究背景意义、目的、方 法、假设、文献综述等文献评述理论基础:劳动本位论职教与产业就业关联性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农村职业教育与 产业就业双升级 双转型的关联性较性 比 述要状际式 综必现国模评析:以往成效与不足本研究目的 与重点对策建议图1课题内容结构图主体部分1 .研究问题1.1 研究目的课题选取农村职业教育尤其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为研窕对象,研究目的在于建立一个以农村中职义务教育为主要特征的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以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农民参与率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质量低下,教育发展水平不高等弊端。通过本课题研究给相关部门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决策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以期普遍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促进产业结构顺利升级和农民就业转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转型。1.2 研究意义研究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具有较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2.1 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杼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二要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两者迫切需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富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步伐。如低碳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等都需要科技研发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支持。技术教育与学术教育相辅相成,学术教育培养能够推出科技成果的科研创新人才,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有助于克服农村技能型人才短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1.2.2 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双升级”和产业与农民就业“双转型”农村职业教育通过提高全民职业技能水平,助推产业升级转型。要实现农民就业转型,农村职业教育就不但覆盖适龄学生,还需要对成年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将正规学历教育、成人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统筹起来纳入职业教育范畴,树立“大职教观”,让中考、高考落榜的往届生、农村富余劳动力、退转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农民、在岗职工,能够无门槛或低门槛进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培训。1.2.3 有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民经过近30年的转移就业,劳动力的技能素质没有显著提高,农民的生存状态没有根本改善。转移劳动力从事的多是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较差,工作不稳定,尚未实现体面就业。较高的城市生活成本使仅获得生存工资的农民工每年收入所剩无几,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仍未能发家致富,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前没有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1.2.4 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经营管理水平,需要培养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和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现代农业发展不但要求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还对农业发展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在保隙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前提下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设施农业等科技农业将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新内容。只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农民综合技能素质,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才能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1.2.5 有助于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城乡教育二元结构表现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教育政策的不公平。就职业教育而言,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集聚在城市,农村只有少数的初、中等职业学校。从全国各地区来看,职业教育师资、投入和基础条件配置都不同程度地向城市倾斜,而迫切需要职业教育的农村地区职教资源匮乏。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通过政策倾斜让农民子女拥有与城市相同的职业教育权利和职业教育机会,有助于促进城乡教育公平。1.3 研究假设本研究设定四个假设问题。第一、农村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演进、农民就业转型之间存在一个互动关联机制。农村职业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提升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演进,也能够实现农民就业转型。也就是说,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民就业转型的制约瓶颈主要是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的缺乏。第二、农村职业教育是公共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并且国家在农村职业教育中承担社会责任。这种公共产品不但需要国家免费供给而且需要国家强制力保障供给。第三、国家在“十二五”期间有经济能力逐步提供两年的农村中职义务教育,并具有财政负担能力可行性。第四、作为市场主体的个人、家庭和企业都是经济理性人和行政相对人。个人和家庭在成本与收益比较下做出教育行为的理性选择。在国家实行职业义务教育的条件下,职业教育的直接成本趋近于零会吸引个人和家庭会选择付出努力,取得预期的教育培训效率。成本与收益对比也会改变企业的组织行为。政府通过金融财税等经济政策能够改变企业预期,还可以通过法律强制约束企业的行为。企业在经济利益诱导和法律约束下愿意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1.4 核心概念(1)新时期2010年我国人均GDP将接近4000美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发展面临环境资源的约束,经济发展需要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的方式转变。这就要求我国发展能够节能减排的高端产业,实现产业升级与劳动力就业转型,教育结构也要根据产业与就业结构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我们称这一阶段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2)农村取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是指在城市以外的乡村地域内(包括城关镇和一般乡镇地区)进行的,以农村社区人口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以促进农村人口职业素质提升、就业能力提庙和生活质量提高,以及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与发展为宗旨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应该包括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和非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既涵盖农业技术人才培养也包括非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村转移劳动力技术技能的培养。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农村居民,发展目标是提高农村居民技术技能素质,实现产业升级与农民就业转型,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3) “9+2”中职义务教育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后,国民普遍达到初中学历水平,但初中毕业生并不具备直接从事职业劳动的资格,无法顺利实现就业,尤其是体面就业。职业教育与就业具有正的外部性,在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国家义务教育不应该嘎然而止,而应该随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延续。九年基础义务教育后,义务教育进入后义务教育时期,后义务教育阶段是指中职义务教育,即未升学初中毕业生必须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免费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国家承担中职教育成本。(4) “双升级”指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升级。产业升级即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非农产业由“三高一低”的传统低端产业向节能减排的现代高端产业升级。相应地,农民技能素质也要升级,即从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向现代农业和非农产业技术升级,做新型农民。(5) “双转型”指产业转型与农民就业转型。即产业从依靠资源优势和投资驱动向依靠资源节约和科技拉动的新型产业转型;农民就业从人畜力的传统农业向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等现代农业就业转型,从不稳定的体力型低收入非农就业向稳定体面就业转型。(6) “两后生”与“三后生”“两后生”是指小学毕业后未升入普通初中学习以及初中毕业后未升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学生。“三后生”是指除两后生外,还包括高中毕业后未能进入大学继续学习的学生。(7) “三教”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2 .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2.1 研究背景2.1.1 研究背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产业转型与农民就业转型,而“双转型”受农民职业技能缺失的约束。长期以来,我国依赖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传统产业引致制造业陷入“低成本陷阱”,破解“资源诅咒”的秘诀就是提高全民职业技能素质。发展职业教育尤其中等职业教育成为现阶段教育发展战略的重点。但传统观念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劳动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的主要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受封建儒家思想“劳力者治于人”影响,社会尤其农村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望子成龙”的父母都期望独生子女能够进入普通高中学习,将来升入大学从事白领工作,只有在考不上高中而就业年龄又小时才不得已让子女进入中职学校混几年。因此,农村初中毕业生报考中职学校几乎都不是出于自愿,农民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热情也不高。职业教育社会参与积极性不高,职业学校招生困难,农村职业教育难以普及开展。2.1.2 理论基础:农村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劳动本位职业教育是关于劳动者技能的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劳动价值论和劳动本位论。第一、马克思认为,一切价值都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劳动创造产品的使用价值构成了社会物质财富。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的效率,提高价值创造的能力水平,就必须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教育。第二、创造价值的劳动者社会地位是平等的。技术教育与其对应的学术教育的社会评价也应该是一致的。但中国五千年的封建儒教思想歪曲了社会价值观。孔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即工于心者是统治人的而创造财富的劳动者是受人统治的。不但如此,孔子还将人分为“君子”和“小人”。肖筝父、李锦全说:“在中国奴隶社会中,君子和小人一般被作为统治与被统治的对立阶级来使用的。”“孔丘是蔑视劳动人民和生产实践的。”钟肇膨认为:“在孔子的思想中,一方面是承认这种分工的,另一方面他认为这种分工中有着贵贱高下的区别。这个等级观念是以土为界限的,士以上凡卿、大夫、公侯!、天子都是属于贵者,叫做君子,以下农、民的商贾、百工技艺都是贱者,叫做小人'君子'和'小人'是两个对立的阶级,有着严格的区别。”这就是“官本位”封建思想。与“官本位”相对应的是“劳动本位”,劳动本位才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 .劳动本位涵义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来源。劳动创造了全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是和人的劳动分不开的。劳动完成了人类从猿到人的转变,又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什么是劳动?马克思给生产劳动最初下的定义是:“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节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人类支出劳动力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是社会生活最基本的抽象,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在人类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由此看出,劳动是人们通过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来满足自己需求的有目的的活动。人的本质是劳动。“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久劳动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这样说: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就是劳动。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在非乐上中说:“今人固与禽兽、麋鹿、飞鸟、贞虫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购肯定了人生本质是劳动,人类文化精神的物质前提和第一要素,就是生产劳动。劳动本位就是将劳动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即将劳动作为处于社会主导地位的价值标准和导向,形成社会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和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劳动本位表明,劳动创造了人类并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劳动将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求。劳动本位观包括三层涵义:第一,劳动本位是相对于资本本位而言的。劳动本位表明,劳动摆脱了资本的控制和剥削,不再遭受资本的奴役而成为劳动者的自主活动。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劳动收益积累的资本化使劳动摆脱了对他人资本的依赖,劳动与自有资本相结合或者劳动者之间形成劳动与资本一定形式的联合而产生社会生产力,劳动行为变为劳动者的自愿和自觉活动。中国哲学史1982年版第77页孔子研究1983年版第13、15、21页圆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7.第二,劳动本位体现在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求上。劳动满足了人类的生存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劳动创造了人,又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的形态,而且创造了人的本质,它不仅使人获得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而且提高了人的价值。人类的劳动不是自发的,是有目的性的活动,劳动的目的表现为两个层次。劳动的最初动因是生存的需要,即“把自己的产品变成自己的生活资料”,这是人类的自然属性,是生命的基本要求。正如马克思所说:“饥饿是我的身体对某一对象的公认的需求,这个对象存在于我的身体之外,是使我的身体得以充实并使本质得以表现所不可缺少的J人类的历史就是从这种“原欲”开始的,人类为原欲进行的劳动,是历史发展的基本条件。劳动的第二层次需求是自我实现,这是劳动的精神需求和满足。劳动是肯定自我的唯一途径。马克思说:“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的特点。劳动是我的真正的、活动的财产。”实现自我是劳动的深层次满足,是在第一层次需求基本满足之后产生的心理需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种需求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在劳动中都能得到满足:工资收入能满足劳动者生存需求;劳动组织能够提供安全需求;与共同劳动者的交流和以工作为纽带的人际交往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劳动的性质和取得的绩效可以得到社会的尊重;劳动成果和个人目标的实现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由此看来,人类的劳动不仅能够满足初级层次的需求,而且能够满足高级层次的需求,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人类劳动正从以谋生为重心向以自我价值体现为重心演变。如果脱离了劳动的本位价值,将劳动活动和劳动成果与人的需求相分离,就导致劳动的异化。异化的劳动脱离了人的本质,使劳动失去了个人的目的,失去了个人的意义,因而是不自主,不自愿的劳动。异化劳动表现为被动性劳动和被迫性劳动两种形式。被动性劳动不是为了实现自我,而是为了生存,是一种谋生的劳动。如小生产者的劳动;被迫性劳动是被人剥夺,被人剥削的劳动,劳动活动是被迫或强制的行为,劳动的价值被别人占有或部分占有,如奴隶、农奴和雇佣劳动者。异化劳动剥夺了人的劳动意愿和劳动目的,使人失去了劳动的乐趣,无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无法实现人的发展。第三,劳动本位要求劳动权益在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劳动价值论表明,一切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按照生产决定分配原则,劳动应该获得全部价值。但资本作为价值创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对价值创造做出贡献,资本也应该在价值分配中获得相应的收益。但资本分配是作为价值创造条件参与分配,在价值分配中处于次要地位;而劳动分配是作为价值创造主体参与分配,在价值分配中处于主导地位,应该获得所创造价值中大部分收益。劳动本位要求价值分配中劳动的分配能力居于主导地位。2 .劳动本位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妇宿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42、46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钟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42、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劳动价值观不同。劳动本位的实现是一个历史发展趋势,而劳动异化是历史社会发展的常态。即使在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中,劳动本位也尚未充分体现。从普遍意义上说,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中的劳动还不是一种自觉自愿的活动,而是为了生存而不得已的被动性劳动,尤其是低技能体力劳动,劳动的目的尚处在生存阶段,劳动给人们带来的艰辛多于快乐。同时,劳动的分配能力还较弱,劳动收益在收益分配中尚未处于主导地位,劳动的贡献与收益不对等。这使得劳动收益的积累缓慢,劳动仍然无法摆脱对他人资本的依赖,资本雇佣劳动的现象在私有经济中还持续存在。劳动本位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中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劳动本位的实现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劳动与资本权益对比关系由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劳动权益在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分配中尚未处于主导地位,劳动分配能力提高尚有较大空间。另一方面,现阶段的劳动力还是一种商品,个人劳动力交换的目的是获取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在较长时期内,劳动还不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被动性劳动还将长期存在。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劳动变成知识性、创造性而不再是重复性劳动,劳动产品远远超过个人消费需求,这时,人们会从让渡自己的劳动成果中获取自我价值的实现,劳动的所有权和劳动成果的使用权相分离,劳动才能变成一种乐趣,劳动价值观才能回归劳动本位。劳动本位的实现需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教育和培训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劳动本位的实现。劳动者拥有能够变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知识,就可能实现劳动雇佣资本,改变资本雇佣劳动的定律,即拥有技术专利的劳动者可以租借资本开办高技术企业,拥有企业股权的技术专利人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借贷资本家只获得资本利息。即使资本雇佣劳动,高技能劳动者也能在价值分配中获得更多话语权。资本的趋利性使资本密集型产业与高技能劳动力呈互补关系而与低技能劳动力呈替代关系,这样资本能够占有高技能劳动力创造的较多剩余价值。与低技能劳动力相比,高技能劳动力稀缺性使其拥有更多与资方讨价还价的能力,这种话语权有助于劳动本位的实现。劳动力的高技能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的结果。职业教育尤其农村职业教育出发点和归宿就是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技能素质,提高劳动的分配能力,满足劳动者的各种需求,削减劳动异化的程度,最终实现劳动本位。2.2文献综述2.2.1 农村职业教育的概念界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已是中国三农问题的结症所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农村职业教育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的最重要的功能。许多学者认识到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能太狭隘,要有“大农”职业教育的观念。如胡晓勤(2008)认为:传统的就农村范围来解决农村职业教育的思路很成问题。主要表现:一是对“农”字的理解太狭窄,往往局限于传统农业;二是对培养目标的定位太落后,仍然局限于培养“不离土、不离乡”的“扎根派”;三是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划分不科学,统计口径仍然局限于县及县以下,实际上城市里许多职业学校、大中专学校、民办学校主要招收的都是农村学生;四是对农民和就业市场的新需求不适应,仍然在开办游离于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对农民青年毫无吸引力的传统专业;五是把农村职业教育局限于高中阶段或者职业高中,忽视了大批不能升高中阶段的初中毕业生。李宁清(2007)比较了农村职业教育、农民教育、农村教育、农业职业教育的区别。认为:农村职业教育包括农业职业教育。陈红颖等(2007)认为:农村职业教育,既包括农业职业教育,也包括工业和其他产业的职业教育;既要为农业和农民服务,也要为农村第二、三产业服务。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有关“三农”,即包括农村、农民、农业的职业教育都属于农村职业教育。以“农村职业教育”为关键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搜索,在19792010年,31年之间,共有2224条结果。在1979年到1999年20年之间,只有342条检索结果,可在2000年到2010年,11年间竟有1882条之多。可见,国家及社会各界对农村职业教育日益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从已有的研究内容来看,绝大多数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必要性研究以及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议研究。2. 2.2农村职业教育的必要性研究1 .从经济学角度看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的必要性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经济学家愈来愈重视人力资本(HUmanCaPitaD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李宁清(2007)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农村的各项基础投资中,教育投资对减贫的作用位列第一。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才分别是通讯和农业科技推广。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不同的目标。上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承包责任制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更活跃和全面,乡镇企业,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也异军突起。学者普遍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一是满足农业生产对科技知识的需求,二是满足乡镇企业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如赵树凯(1985)认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乡镇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完整、高效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张小林(1987),高葆珍(1988)等指出,发展乡镇企业需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90年代,随着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质和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三农”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李守福(1994)认为,农村职业教育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谢谖(1996)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能力提升。因此,我国还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李星东,2007)经济发展凸显出几大矛盾:一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迫切需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迫切需要将巨大的人口压力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更加突出,劳动力如何转移迫切需要解决;三是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改头换面的变化,但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可持续地发展,党和政府把“三农”问题作为首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学者从统筹城乡发展,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方面探讨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如雷重熹(2005)认为农村职业教育在劳动者素质提高、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把农村职业教育称为“经济助推器王庆国(2005)论证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紧密关联。徐美琪(2006)认为,应该重视职业教育以促进农业现代化。李星东(2007)认为:农村劳动力是潜在的产业大军和城镇居民,他们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必须依靠职业教育和培训。再如李宁清(2007)坚持:我国农村经济脱贫致富依靠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以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他认为:一个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力度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急需通过农村职业教育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农村职业教育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严建红(2007)认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经济结构矛盾的解决。2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的必要性还有部分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必要性作了一些研究。认为农村职业教育对稳定社会、教育公平起着重要作用。如胡蓉(2004)从教育公平的视角分析认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公平,为大批农村人口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同时,也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机会。徐涵(2004)从社会稳定的角度研究认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缩小城乡差别,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稳定和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严建红(2007)认为,我国高校教育大众化程度提高之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同时,由于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城镇下岗职工剧增,有转岗培训的需求。科技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农民离开土地进城务工,可就业市场供求矛盾相当突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帮助就业大军发展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稳定。2.2.3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研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期。白媛媛(2006)整理了中国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的产生、发展和特征进行。王怡(2010)对新中国60年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进行了整理。把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六十年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时期:为农业恢复和发展服务时期(1949-1978);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服务的时期(19782000);为培养新型农民服务的时期(2001今)。王继平(2010)追索了我国现代形式的职业教育发展阶段,对中国职业教育30年来的发展进行了回顾、思考和展望。学者们对农村职业教育现状的研究,主要是指向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及其因素,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外部问题与因素研究,主要包括观念、体制、投入等。二是内部问题与因素研究,主要有办学条件与办学方法等方面。1 .传统观念阻碍农村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长期以来,中国社会重视学术,鄙薄技术。观念的偏颇成为制约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王法延、张忠诚(1988)认为,滞后的社会心理环境,包括鄙视职业教育、鄙视农村、鄙视农民的观念是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出刚(1994)认为困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的就业观念,弱化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新一代农民的职能;二是狭义的农业意识,限制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服务领域;三是学历教育的思维倾向,压抑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灵活性。这三个方面,归根结底都是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孙文学(2004)基于湖北省的研究提出: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职业教育缺乏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已成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受阻的社会原因。胡晓勤(2008)也把农民职业教育观念陈旧列为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矛盾之一。方艳丹(2008)认为传统的重学历,轻技能的文化观、人才价值观使中职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遭遇阻力。2 .体制不合理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困难王法延、张忠诚(1988)认为,农村职业教育未理顺内部机制,表现为专业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不适应,办学形式与农村的要求不适应,学校管理、教学方法与职业高中的办学目的不适应,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农村的生产实际不适应。张小林(1987)基于江苏省的研究认为,农村职业教育存在四个不适应:一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和人才培养的数量与乡镇企业的需求很不适应;二是农村职业教育的结构与乡镇企业多品种、多规格的人才要求不适应;三是部分学校毕业生的水平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