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设计标准.docx

    • 资源ID:6257712       资源大小:555.49KB        全文页数:8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设计标准.docx

    T/CECSXXX-2023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设计标准Designstandardfordoublecoldsourcecascadeairconditioningsystem(征求意见稿)*衣出版社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设计标准DesignstandardfordoublecoldsourcecascadeairconditioningsystemTCECS*-2023主编单位: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批准单位:xxxxxxxxxx施行口期:20XX年XX月XX口XXXX出版社2023北京前言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印发2020年第二批协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协字202023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共分8章和6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冷热源系统、冷冻水系统、末端风系统、冷却水系统和数字管理系统等。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直接或间接涉及专利,本规程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环境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归口管理,由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反馈给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天目山路148号;邮政编码:310027;邮箱63880109QqCOm)。主编单位: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主要审查人:目次1总则12术语23基本规定44冷热源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4.1 一般规定错误!未定义书签。4.2 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冷源的当量能效系数评价等级错误!未定义书签。4.3 双冷源温湿解耦的空调系统冷源错误!未定义书签。4.4 双冷源梯度利用的空调系统热源错误!未定义书签。5冷冻水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5.1 一般规定错误!未定义书签。5.2 双冷源温湿耦合的冷冻水输送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5.3 双冷源温湿解耦的冷冻水输送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6末端风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6.1 一般规定错误!未定义书签。6.2 温湿合的空气处理过程错误!未定义书签。6.3 温湿解耦的空气处理过程错误!未定义书签。7冷却水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7.1 一般规定错误!未定义书签。7.2 冷却水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8数字管理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8.1 一般规定错误!未定义书签。8.2 系统采集与计量点位错误!未定义书签。8.3 系统控制及功能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A双冷源温湿耦合空调系统冷冻水输送系统原理图错误!未定义书签。A.1四管制输送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A.2两管制输送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B双冷源梯级空气处理过程错误!未定义书签。8.4 双冷源温湿耦合的空气处理过程错误!未定义书签。8.5 双冷源温湿部分解耦的空气处理过程错误!未定义书签。8.6 双冷源梯度利用温湿完全解耦的空气处理过程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C变水温工况下表冷器性能参数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D冷源性能参数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E双冷源空气处理机组的试验工况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F(规范性附录)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的能效系数错误!未定义书签。用词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引用标准名录6464附:条文说明Contents1 GeneralProvisions12 Terms23 BasicRequirements34 AccessmentIndex44.1 CommonIndex44.2 CharacteristicIndex45 On-siteTestingAccessment65.1 GeneralRequirements65.2 TestingPointArrangement65.3 TestingConditionsandRequirements75.4 TestingofAirTemperature,HumidityandVelocity75.5 TestingofConcentrationsofPM2.5,PMlOandTSP75.6 TestingofConcentrationofTotalDust85.7 TestingofConcentrationofSulfurDioxide95.8 TestingofConcentrationofSuIfurictrioxide105.9 TestingofConcentrationsofLeadandItsCompounds105.10 IOTestingofConcentrationsofMercuryandItsCompounds105.11 TestingofConcentrationofHydrogenChloride115.12 TestingofConcentrationsofBenzene,TolueneandXylene115.13 TestingofConcentrationofHydrogenSulfide125.14 TestingofConcentrationofAmmonia125.15 TestingofConcentrationofNMHCandTVOC136 SimulationAccessment146.1 GeneralRequirements146.2 AnalogyMethod146.3 CFDSimulation146.4 ModelingExperiment16ExplanationofWording171.istofQuotedStandards18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641总则.o.为贯彻节能、低碳、高效的设计理念在空调领域的应用,解决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的冷热源系统、冷冻水系统、末端风系统、冷却水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难题,规范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的设计,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的设计。10.3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的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现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是一种在供冷季采用高温和低温冷源共同承担系统冷负荷的空调系统,利用高、低温冷源对空气分别进行梯级处理,以满足空气的冷却除湿处理要求。在供热季,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利用高低温热源或单一热源对空气加热处理,以满足冬季室内的热负荷需求。2.0.2双冷源耦合的空调系统双冷源耦合的空调系统的空气处理过程采用温湿耦合的空气处理方式,是一种利用高温冷源处理高温高湿的空气,低温冷源处理低温空气的空调系统。2.0.3双冷源解耦的空调系统双冷源解耦的空调系统分为双冷源完全解耦的空调系统和双冷源部分解耦的空调系统。双冷源完全解耦的空调系统又称双冷源温湿度独立控制的空调系统。2.0.4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空调区域的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由两套独立系统分别处理的空调系统,显热负荷由于工况末端设备承担,潜热负荷全部由低湿度空气承担。2.0.5自然冷源自然冷源是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以直接作为空调冷源的资源,包括江河湖海、深层地下水等资源。2.0.6人工冷源人工冷源是通过机械的方式获取冷量的冷源,主要包含以电机驱动的冷源、以蒸汽或者燃气驱动的溟化锂冷源等。2.0.7高温冷源空调系统中供水温度不低于12的人工或者自然冷源。2.0.8中温冷源空调系统中供水温度高于7且低于12的人工或者自然冷源。2.0.9低温冷源空调系统中供水温度不高于7的人工或者自然冷源。2.0.10大温差冷源采用双蒸发器或双冷凝器的且冷冻水供回水温差大于等于7的冷源。2.0.11双冷源当量制冷性能系数(ECOP)基于高温冷源与低温冷源的能效系数,按高温冷源与低温冷源负荷百分比加权计算获得。用于表示冷源的制冷性能。2.0.12空调负荷的时间频数空调负荷的时间频数是一个反映空调系统全年负荷变化规律的参数。定义全年逐时空调冷负荷相对于该年最大负荷的比值为负荷率,计算该负荷率出现时数占制冷设备全年总运行时数的比例,即为空调负荷的时间频数。2.0.13双冷源年制冷性能系数(YCoP)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在一个供冷季中,高低温冷源的总制冷量与总耗电量之间的比值。2.0.14数字控制系统数字控制系统利用数字电动调节阀采集系统的运行流量、压力、温度等数字量,利用485传输协议量传输运行流量、压力、温度等数字量,控制系统利用运行流量、压力、温度等数字量对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的冷源系统、输送系统、冷却系统和末端系统进行实时调节和显示的控制系统。2.0.15数字化空气处理机组数字空气处理机组内置数字化电动调节水阀和数字化电动调节风阀的空气处理机组,利用数字化电动调节阀采集空调水系统的温度、压力、流量和风系统温度、相对湿度、流量、风压等机组运行数字量,数字化空气处理机组的控制系统根据运行数字量对机组进行实时调节和显示的机组。2.0.16数字化电动调节阀数字化电动调节阀是一种压力无关型的电动调节阀,可采集系统的流量、压力、温度等基本运行参数并可根据运行参数进行实时调节。3基本规定3.0.1经技术、经济、安全比较确认合理时,应根据建筑的规模、类型、负荷特点、参数要求及其所在的气候区,优先设计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并采用合理的系统配置。3.0.2民用或者工业建筑中的舒适性空调系统宜优先采用双冷源温湿耦合的空调系统或双冷源温湿部分解耦的空调系统,工艺性空调系统宜根据需求优先采用双冷源完全解耦的空调系统。3.0.3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的各设备性能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规定。4冷热源系统4.1 一般规定4.1.1 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可采用自然冷源和人工冷源以串联、并联等多种组合的复合冷源形式。4.1.2 经可行性分析,当自然冷源的供冷季平均供水温度不高于18C,且温度波动范围不大于3时,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高温冷源可采用自然冷源。自然冷源宜采用以下几种形式:1江、河、湖等地表水;2直接蒸发冷却的冷源;3冷却塔等免费冷源。4.1.3 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应优先且最大限度采用高温冷源处理空调负荷,高温冷源的制冷量不应低于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总负荷的50%。4.1.4 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中低温冷源采用电机驱动的蒸气压缩循环冷冻水(热泵)机组时,其在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的性能系数(Ce)P)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中表3.2.9-1的规定值。4.1.5 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采用电机驱动的蒸气压缩循环冷冻水(热泵)机组作为高温冷源时,其在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的性能系数(CoP)应符合下列规定:4.1.6 机组及风冷或蒸发冷却机组的性能系数(COP)不应低于表4.1.5的数值;2水冷变频离心式机组的性能系数(CoP)不应低于表4.1.5中数值的0.90倍;3水冷变频螺杆式机组的性能系数(CC)P)不应低于表4.1.5中数值的0.95倍。表4.1.5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冷冻水(热泵)机组的制冷性能系数(CoP)类型名义制冷量CC(kW)性能系数COP(W/W)严寒A、B区严寒C区温和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水冷活塞式/涡旋式CC5285.135.135.135.135.255.50螺杆式CC5285.755.885.885.886.006.84528<CC11636.256.256.256.386.506.88COl1636.506.636.756.887.007.00离心式CC<5286.256.256.386.506.636.75528<CC<11636.636.756.756.887.007.13COl1637.137.137.137.257.387.38风冷或蒸发冷却活塞式/涡旋式CC503.253.253.253.253.383.50CC>503.503.503.503.503.633.63螺杆式CC503.383.383.383.503.633.63CC>503.633.633.633.753.753.75高温机组名义制冷工况:1冷冻水出口水温12(供水温度每升高1,机组性能系数CoP提高3%),水流量为0.172m3(hkW);2热源侧(或放热侧):水冷式冷却水进口水温30,水流量为0.215m3(h.kW);3蒸发器水侧污垢系数为0.018m2°CkW,冷凝器水侧污垢系数0.044m2.CkW°4.1.7 电机驱动的蒸气压缩循环冷冻水(热泵)机组作为高温冷源时,其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应符合下列规定:1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计算方法应符合本标准第4.1.6条的规定;2水冷定频机组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不应低于表4.1.6的数值;3水冷变频离心式冷冻水机组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不应低于表4.1.6中水冷离心式冷冻水机组限值的2.00倍;4水冷变频螺杆式冷冻水机组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不应低于表4.1.6中水冷螺杆式冷冻水机组限值的1.20倍。表4.1.6冷冻水(热泵)机组综合部分负荷制冷性能系数(IPLV)类型名义制冷量CC(kW)综合部分负荷制冷性能系数(IPLV)严寒A、B区严寒C区温和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水冷活塞式/涡旋式CC5286.136.136.136.136.316.56螺杆式CC<5286.696.816.816.816.947.06528<CC11637.197.197.197.317.447.50CO11637.317.447.637.757.887.88离心式CC<5286.446.446.566.696.816.94528<CC11636.756.886.947.007.197.31CO11637.447.447.447.637.757.75风冷或蒸发冷却活塞式/涡旋式CC503.883.253.253.253.383.50CC>504.194.194.194.194.254.31螺杆式CC<503.633.633.633.883.883.88CC>503.883.883.884.004.004.00高温机组名义制冷工况:1冷冻水出口水温12(供水温度每升高1,机组性能系数CoP提高3%),水流量为0.172m3(hkW);2热源侧(或放热侧):水冷式冷却水进口水温30,水流量为0.215m3(hkW);3蒸发器水侧污垢系数为0.018m2°CkW,冷凝器水侧污垢系数0.044m2°CkWo4.1.8 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的电制冷源综合制冷性能系数(SCe)P)不应低于表4.1.7的数值。对多台冷冻水机组、冷却水泵和冷却塔组成的冷冻水系统,应将实际参与运行的所有设备的名义制冷量和耗电功率综合统计计算,当机组类型不同时,其限值应按冷量加权的方式确定。表4.1.7电冷源综合制冷性能系数(SCOP)类型名义制冷量CC(kW)电冷源综合制冷性能系数(SCoP)严寒严寒温和寒冷夏热冬夏热冬A、B区C区地区地区冷地区暖地区水冷活塞式/涡旋式CC<5283.803.803.803.803.914.14螺杆式CC5284.144.144.144.144.144.26528<CC11634.604.604.604.604.724.72CO11634.604.724.835.065.065.06离心式CC5284.604.604.604.724.724.83528<CC<11634.724.834.835.065.065.18CO11635.185.185.185.185.295.294.1.9 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冷源的当量能效系数评价等级划分见表4.1.80表4.1.8当量能效系数评价等级(ECc)P)等级总装机容量(kW)<1758>1758一级7.0(1.40)7.7(1.54)二级6.0(1.20)6.6(1.32)三级5.5(1.10)6.0(1.20)四级5.0(1.00)5.5(1.10)注:括弧中的数值为其与基准运行能效EER=5.0与其比值。4. 2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冷源的当量能效系数评价等级4.1.1 双冷源温湿耦合的空调系统的应具备高温冷源单独供冷、低温冷源单独供冷、高低温冷源联合供冷的3种供冷模式。4.1.2 双冷源温湿耦合的空调系统高低温冷源均采用人工冷源时,优先采用蒸发温度有限可变的冷源。4.1.3 双冷源温湿耦合的空调系统的冷源可以采用自然冷源,当自然冷源不适宜作为低温冷源时,低温冷源宜采用水源热泵机组。4.1.4 双冷源温湿耦合的空调系统的高温冷源的供水温度不应低于12,低温冷源的供水温度不宜低于7,供回水温差不宜小于IOoC0如有工艺需求,可以按照工艺要求设计。4.1.5 双冷源温湿耦合的空调系统冷源可采用高温冷源和低温冷源组合的冷源形式,推荐采用大温差冷源。4.2.64.1.6 在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双冷源温湿耦合的空调系统的当量能效系统性能系ECOP数按下式4.2.6计算:ECOP=(QI+QJ/(式中:Q1高温冷源承担的空调冷负荷(kW);。2低温冷源承担的空调冷负荷(kW);COP1、COP2高温、低温冷源当量能效比,自然冷源的COP/取值8。4.1.7 双冷源温湿耦合的空调系统冷源采用大温差冷源时,其冷源的性能系数不应低于高低温冷源串联工况下的冷源当量能效比的计算值。4.1.8 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应根据建筑夏季逐时冷负荷、空调末端的空气处理方式和输送系统的类型,分别计算高温冷源和低温冷源的空调冷负荷及机组台数。4. 3双冷源温湿解耦的空调系统冷源4.1.1 空调区散湿量较小且技术经济合理时,宜采用双冷源温湿解耦空调系统。4.1.2 双冷源温湿解耦空调系统的高温冷源应采用集中式冷源,低温冷源宜采用集中式冷源,经济技术比较分析合理时可采用分散式冷源。433双冷源温湿解耦空调系统中高温冷源的供水温度应进行经济性分析,选择合理的供水温度,当采用人工冷源时,高温冷源的供水温度不应低于15,低温冷源采用冰蓄冷时供水温度不宜低于2C,低温冷源采用水蓄冷时供水温度宜为4,低温冷源采用电制冷压缩机时供水温度不宜低于TC04.3.4 双冷源温湿解耦空调系统中高温冷源承担的冷量不宜小于总冷负荷的60%o435双冷源温湿解耦空调系统的空气处理机组制冷性能系数EER不应小于表4.3.5 规定值:表4.3.5空气处理机组制冷性能系数EER风量(m3h)<30003000-10000>10000外接冷源+自带冷源风冷型机组制冷性能系数EER7.07.27.4外接冷源+白带冷源水冷型机组制冷性能系数EER9.59.810.0自双冷源风冷型机组制冷性能系数EER2.52.62.7注:表4.3.5空气处理机组制冷性能系数EER额定工况详见附录A4.3.6 温度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温度控制系统,末端设备应负担空调区的全部显热负荷,并根据空调区的显热热源分布状况等,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2湿度控制系统,新风应负担空调区的全部散湿量,其处理方式应根据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和露点温度、新风送风状态点要求等,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3当采用冷却除湿处理新风时,新风再热不应采用热水、电加热等;采用转轮或溶液除湿处理新风时,转轮或溶液再生不应采用电加热;4应对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进行监测,并采取确保末端设备表面不结露的自动控制。4.3.7 双冷源温湿部分解耦空调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湿度控制系统,新风应负担空调区的全部散湿量和部分的显热冷负荷,其处理方式应根据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和露点温度、新风送风状态点要求等,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2温度控制系统,末端设备应负担空调区剩余的显热负荷,末端设备形式应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3当新风采用低温送风时,新风口应采用防结露风口,并避开人员活动区域布置;当新风不采用低温送风时,新风再热应采用冷回收方式,严禁采用热水、电加热等;4应对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进行监测,并采取确保末端设备表面不结露的自动控制。4.4双冷源梯度利用的空调系统热源4.4.1 双冷源梯度利用的空调系统热源可采用市政热源,也可以采用独立热源。独立热源可采用锅炉、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等。4.4.2 热水供水温度宜采用50,热水回水温度宜采用45o5冷冻水系统5.1 一般规定5.1.1 通过经济性分析,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的冷冻水输送系统宜选择两管制或者四管制冷冻水输送系统。5.1.2 双冷源湿度耦合空调系统、双冷源温湿度完全解耦的空调系统应优先选择两管制输送系统。5.1.3 当采用强制对流末端设备时,两管制冷冻水输送系统的空调系统冷冻水供回水温差不宜小于IOC;四管制冷冻水输送系统的空调系统冷冻水供回水温差不宜小于5,宜适当增大供回水温差。当采用其他末端设备时,可根据末端换热能力合理确定冷冻水供回水温差。5.1.4 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集中冷冻水系统不应采用定流量一级泵系统;冷冻水水温和供回水温差要求一致且各区域管路压力损失相差不大的中小型工程,宜采用变流量一级泵系统;单台水泵功率较大时,经技术和经济比较,在确保设备的适应性、控制方案和运行管理可靠的前提下,可采用冷冻水机组变流量方式运行。51.5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作用半径较大,设计水流阻力较高的大型工程,宜采用变流量二级泵系统。当各环路的设计水温一致且设计水流阻力接近时,二级泵宜集中设置;当各环路的设计水流阻力相差较大或各系统水温或温差要求不同时,宜按区域或系统分别设置二级泵。5.1.6 双冷源温湿耦合的空调系统冷源采用大温差冷水机组时,额定工况下供回水温差不宜小于IOoCo5.1.7 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冷冻水系统宜选择数字化电动调节阀。5. 2双冷源温湿耦合的冷冻水输送系统5.1.1 双冷源温湿耦合空调系统采用两管制输送系统时,应分别计算水泵串联和并联工况下运行参数,宜采用变频水泵。5.1.2 双冷源温湿耦合空调系统采用两管制输送系统时,输送系统的管径应按照5温差进行水力计算。5.1.3 冷源温湿耦合空调系统采用四管制输送系统时,高温冷冻水输送系统应独立于低温冷冻水输送系统。5.1.4 双冷源温湿耦合空调系统采用四管制输送系统时,供热系统优先与高温冷水系统合用。在满足使用要求时,供热系统可与低温冷水系统合用。5. 3双冷源温湿解耦的冷冻水输送系统5.1.1 双冷源温湿解耦空调系统的冷冻水输送系统采用两管制输送系统时,供回水温差不小于5。5.1.2 双冷源温湿解耦空调系统的冷冻水输送系统采用四管制输送系统时,高温冷源的供回水温差不小于5;低温冷源的供回水温差不小于5O5.1.3 双冷源温湿解耦空调系统的冷冻水输送系统采用四管制输送系统时,热水系统应与冷水系统合用,在满足使用要求时,可仅与高温水系统合用。6末端风系统6.1 一般规定6.1.1 经技术、经济、安全比较确认选用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合理时,应根据建筑的规模、类型、负荷特点、参数要求及其所在的气候区等,选用温湿耦合或温湿解耦或者两者混合的空气处理过程。6.1.2 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宜优先选用数字化空气处理机组。6.1.3 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应根据房间结构、功能特征选择集中式或者分散式的空气处理过程。6.1.4 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的空气处理过程应在焰湿图上绘制出空气的处理过程。6.1.5 双冷源温湿耦合的集中式空气处理过程的空气水之间的温度效率应按照下式6.1.5计算:6.1.5th式中:小一空气的进口、出口温度(C);1.冷冻水的进口温度(C)O6.2 温湿耦合的空气处理过程6.2.1 双冷源温湿耦合的空调系统的集中式空气处理过程应根据房间负荷特点选择适合的空气处理过程,空气的处理过程详见附录B。622在双冷源温湿耦合的四管制系统中,集中式的空气处理过程应根据附录B中相应公式分别计算各个空气处理过程中高低温冷源承担的空调负荷,并结合空经济性分析选取最优的空气处理过程。6.2.3 在双冷源温湿耦合的四管制系统中,分散式空气处理过程的高温冷源应承担全部的新风负荷和部分房间全热负荷,新风从室外状态点处理至室内等含湿量状态点,低温冷源应承担房间剩余全热负荷。6.2.4 空气处理过程推荐高温冷源处理高温空气,低温冷源处理低温空气,并尽可能最大限度利用高温冷源。625在双冷源温湿耦合的两管制系统中,根据经济性和房间需求,可选择两组表冷器串联的方式或一组集成式的表冷器。6.2.6 双冷源温湿耦合系统的空气处理机组的表冷器水阻不宜大于60kpa,空气风阻不宜大于300Pao6.2.7 在双冷源温湿耦合的两管制系统中,空气处理机组的表冷器应进行校核计算,满足高低温冷源单独或联合供冷的工况。6.2.8 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中空气处理机组应采用逆流表冷器,表冷器出口空气的最小温度与冷冻水供水温度之间的差值不宜大于306.3 温湿解耦的空气处理过程6.3.1 双冷源温湿解耦的空调系统的集中式空气处理过程应根据房间负荷特点选择适合的空气处理过程,空气的处理过程详见附录B空气处理过程。6.3.2 双冷源温湿解耦的空调系统新风系统承担房间的潜热负荷,回风承担房间的部分或全部显热负荷。6.3.3 双冷源温湿解耦的空调系统严禁采用电加热空气再热的处理方式。6.3.4 双冷源温湿解耦的空调系统中空气处理机组可选择外接冷源加自带冷源风冷型机组、外接冷源加自带冷源水冷型机组、自带双冷源风冷型、外接双冷源四种机组,自带冷源机组的供冷性能系数EER应按照下式6.3.4计算且不应小于表4.3.5中的规定值:EER=-634N式中:EER机组的供冷能效系数,kW/kW;©一机组的供冷量,kW;N机组的消耗功率,kW;不含外接冷源的制备和输配能耗,不含外接冷却水的制备和输配能耗。6.3.5 双冷源温湿解耦空调系统的空气处理机组(不包含干式风机盘管)在规定试验工况下,压缩机外置机组的声压级噪声不应大于表6.3.5的规定,压缩机内置机组的声压级噪声不应大于同规格型号的压缩机外置机组限值+3dB(八)O表6.3.5机组声压级噪声限值dB(八)额定风量m3h机组全静压Pa3505007501000150030006063666972500062656871746(X)06366697275100006568717477120006669727578200006871747780250006972757881300007073767982500007275788184800007477808386100000757881848716000077808386892000007881848790注:1.风量和机组全静压在表中规定值之间,可按插入法确定。2.在额定频率和额定电压下,按照单元式空气调节机GB/T17758-2010中的附录D的方法进行试验。3如服务场所存在工艺要求,从其规定。7冷却水系统7.1 一般规定7.1.1 在具备条件的地区经可行性分析,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可采用地表水作为冷却水,但水温不应低于14,应配置水处理装置以保证冷却水系统水质。7.1.2 技术经济比较合理且条件具备时,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可采用冷却塔可作为高温冷源。7.2 冷却水系统7.2.1 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的冷却水水温应符合下列规定:7.2.2 冷水机组的冷却水进口温度宜按照机组额定工况下的要求确定,且不宜高于33;7.2.3 冷却水进口最低温度应按制冷机组的要求确定,电机驱动的蒸气压缩循环冷冻水(热泵)机组不宜低于15.5,澳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不宜低于24;全年运行的冷却水系统,宜对冷却水的供水温度采取调节措施;7.2.4 冷却水进出口温差应根据冷水机组设定参数和冷却塔性能确定,电机驱动的蒸气压缩循环冷冻水(热泵)机组不宜低于5,澳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宜为5°C-7oCo725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的冷却塔的选用和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条件下,冷却塔的出口水温、进出口水温降和循环水量应满足冷水机组的要求;2若双工况制冷机组在两种工况下对于冷却水温的参数要求有所不同时,应分别进行两种工况下冷却塔热工性能的复核计算。3高低温制冷机组与冷却塔应一一对应设计。8数字管理系统8.1 一般规定8.1.1 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应根据建筑物的功能、空调系统类型、系统运行时间以及用户的需求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设计数字管理系统。8.1.2 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宜采用模块化的数字管理模块。8.1.3 数字管理系统应符合制冷机房的功能要求、运营管理和能效评价要求,并应实现设备安全、可靠、节能运行。8.1.4 数字管理系统宜将制冷机房设备和末端空调系统设备全部纳入控制管理范围,实现统一管理调控。确因经济技术原因无法实现单一系统集成的,则两个数字管理系统全部应采用开放的数据接口协议,实现末端空调系统与制冷机房的传感、控制数据互通。8.1.5 数字管理系统应包括风系统和水系统运行数据采集、设备运行状态监测控制、空调系统运行工况自动转换、设备故障预警与自动保护、冷热量计量、系统能效评价、管理功能以及无人值守等功能。8.1.6 数字管理系统设计配置应包括下列文件:1设计说明;8.1.7 说明及控制逻辑图;8.1.8 图及监控点位表;8.1.9 平面图。8.1.10 字管理系统所用传感器或计量仪表(或含变送器)应满足项目控制需求,同时不应低于如下标准:1温度传感器量程范围宜为0-1300C,精度±0.2K;2室外温湿度传感器,温度量程范围-4060C,精度允许偏差为0.5K;湿度传感器量程O-100%(不结露),精度允许偏差为5%;3压力传感器,量程宜根据项目水系统最大压力确定,精度允许偏差为1%;4流量传感器,宜采用管段式,量程宜根据项目安装水管路最大流量确定,精度允许偏差为1%;5电能表,电能计量精度1级,电流精度0.5级;6热量表,冷热量计量精度允许偏差为1%。8.1.11 字管理系统所用执行器应满足项目控制需求,在经济技术条件相似时,宜选用自带感知的智能数字式执行器:如自感知风量的风阀执行器,自感知水流量的电动水阀等;智能数字式执行器带有MOdbUs、BaCnet等开放现场总线接口,方便控制集成。大功率风机水泵变频器或远距离驱动电机时应在进线与出线侧安装电抗器,降低谐波干扰。8.1.12 字管理系统所用控制器及IO模块应满足项目控制需求。可编程控制器及IO模块应采用同一品牌的同系列工业级产品,可编程控制器应具有长期稳定运行、免维护、抗电磁干扰等特性。宜具备在线编程能力,有良好的扩展性,具有开放的通讯接口。8.2系统采集与计量点位8.2.1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的能量计量与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采集空调系统燃料的消耗量;2应采集冷水机组、水泵、空气处理机组、冷却塔等设备耗电量;3应采集空调系统的供冷量和供热量;4应采集系统补水量。8.2.2 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的冷热源系统,应对下列参数进行检测:1冷水机组蒸发器和冷凝器进、出口水温、压力及流量;2冷水机组制冷剂蒸发压力、温度,冷凝压力、温度;3冷水机组蒸发器及冷凝器管路阀门启闭状态、水流开关状态;4冷水机组运行状态、故障状态;5冷水机组冷机实时功率、负载率、供冷量。8.2.3 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的输送系统,应对下列参数进行检测:1水泵进出口压力;2水泵启停、故障状态;3水泵运行频率、功率、流量;4分、集水器总管的温度、压力(或压差)、流量。8.2.4 对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的冷却塔,应对下列参数进行检测:1冷却塔进出水温度;2环境干、湿度温度;3冷却塔风机运行、故障状态;4冷却塔风机频率、功率。825对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的江、河、湖等地表水,应对下列参数进行检测:1水源的进、出水温度;2水源的液位;3水源侧过滤器的两端压差。8.2.6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的空气处理机组宜对下列参数进行采集:1新气、送风及回风的温湿度及风量;2空气表冷器、加热器进出口的冷水温度及流量;3空气过滤器进出口静压差的越限报警;4风机、水泵、转轮热交换器、加湿器、压缩机等设备启停状态。8.3系统控制及功能83.1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的数字管理系统应设计操作者权限控制等安全机制,预留与其他弱电系统数据共享的集成接口,并符合下列规定:1应能改变各被控参数的设定值,并能远程根据预定的时间表或节能控制程序直接进行启、停和调节;2应能实现高温冷源供冷工况、高低温冷源联

    注意事项

    本文(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设计标准.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