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大关节的X线解.ppt
第一章 骨伤科发展简史 第二章 损伤的分类 第三章 损伤的病因病机 第四章 损伤及骨病的症状 第五章 六 诊 第六章 骨伤科临床检查,返回,一、骨伤科概念,二、发展史,骨伤科发展简史,第一章,返回,中医骨伤科概念:,中医骨伤科学是研究人体皮肉、筋骨、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的损伤及疾病防治的一门学科。,返回,骨伤科发展简史:,一、骨伤科的渊源二、骨伤科的萌芽三、骨伤科理论的初步形成四、骨伤科临床医学的进步五、骨伤科的繁荣与发展六、骨伤科的兴盛与提高七、骨伤科的厄运与危急八、骨伤科的新生与空前发展,返回,一、骨伤科的渊源(远古_公元前21世纪),1 发明了人工取火2 发现了外用药3 发现并使用简单的医疗工具4 发现并使用简单的治疗方法,返回,二、骨伤科的萌芽(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 夏、商、周),1 夏代发明了酿酒,这是医学史上的重大创造,洒是最早的兴奋剂和麻醉剂,可以通血脉,行药势也可用以止痛,这对处理创伤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2 商代的伊尹创制了汤液,这是医药发展史上的一次跃进,标志着复合方剂的诞生,大大提高了药物疗效,对创伤施行内治具有广泛的作用。3 商代达到青铜器的全盛时期,青铜器的广泛使用,改进了医疗工具,砭石逐渐被金属的刀、针所代替,这是我国针术的萌芽,也是骨伤科应用原始医疗工具的开始。4 周代,出现了专门的医生职业,使医学从巫术中解脱出来而独立,医学本身也出现了分科专业化。,返回,三、骨伤科理论的初步形成(公元前475一公元221年 战国、秦汉时代),1 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基发掘的医学帛书,表明了当时骨伤科技术的进步。五十二病方载 有52种病,共103个病名,涉及内、外、骨伤、妇、儿五官诸科。还载录中药247种,方剂283首,其中治伤方17首。五十二病方中应用水银膏治疗外伤感染,这是世界上应用水银于外伤科的最早记录。,返回,三、骨伤科理论的初步形成(公元前475一公元221年 战国、秦汉时代)(續),2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基础理论,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如灵枢经脉曰:“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的描述。3 西汉初期,名医淳于意留下的“诊籍”记录了两例完整骨伤科病案:一则是堕马致伤;一则是举重致伤。西汉中期居延汉简的“折伤部”记载了创伤骨折的治疗医案。,返回,四、骨伤科临床医学的进步(公元221960年魏、晋、隋、唐、五代),1 骨伤科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方面,都有显著的进步和提高,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晋葛洪著肘后救卒方记载了颞颌关节脱位口腔内整复方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颞颌关节脱位整复方法,直至现在还普遍沿用。2 南北朝时期,龚庆宣整理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伤科专书,对金疮和痈疽的诊治有较详尽的论述。,返回,四、骨伤科临床医学的进步(公元221960年魏、晋、隋、唐、五代),3 隋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探求诸病之源、九候之要,为我国第一部病理专著,该书巳将骨伤科病,列为专章。4 唐孙思邈著各急千金要方(公元640年),在骨伤科方面总结了补髓、生肌、坚筋、壮骨等类药物,介绍了人工呼吸复苏、止血、镇痛、补血、活血化瘀等疗法。5 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公元841846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返回,五、骨伤科的繁荣与发展(公元9601368年 宋元时期),1 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对骨折、脱位的整复手法和固定技术有所创新。是世界上采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的第一人。2 宋代医家王怀隐等编的太平圣惠方,对骨折提出了“补筋骨,益精髓,通血脉”的治疗思想。3 宋代法医学家宋慈著洗冤集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返回,六、骨伤科的兴盛与提高(公元13681840年 明清时期),主要著作有王肯堂著证治准绳、钱秀昌著伤科补要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沈金鳌著沈氏尊生书杂病源流犀烛等,其中代表性的为薛己著正体类要。,返回,七、骨伤科的厄运与危急(公元18401949年),1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医学务受摧残,骨伤科面临危机。21941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教育总长汪大燮即主张废除中医中药。31929年2月,国民党政府召开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余岩等人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障碍案”。,返回,八、骨伤科的新生与空前发展(公元1949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国各地有条件的省、市、县均相继成立了中医院,中医院多设有骨伤科,不少地区还建立了专门的骨伤科医院。20世纪70年代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与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科所相继成立。嗣后其他不少省市也纷纷成立骨伤科研究机构。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全国各省市普遍建立中医院与中医学院,大批骨伤科人才;80年代各中医学院相继成立中医骨伤系。,返回,八、骨伤科的新生与空前发展(公元1949一),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广州、福建、江西等14所中医院校编写了我国第一部骨伤专业系列教材。各地著名老中医的正骨经验也普遍得到整理与继承。我国著名骨伤科专家方先之、尚天裕学习名老中医正骨经验,博采各地中医骨科之长,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总结出打的正骨八大手法,研制成功新的夹板外固定器具,提出“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治疗骨折的四项基本原则。,返回,八、骨伤科的新生与空前发展(公元1949一),近年来,由于临床与实践形容的发展,在传统方剂的基础上,各地都总结出了各种有效方剂。如吉林省刘伯龄教授研制的“骨质增生胶囊”,贵州省时光达教授研制的“仙灵骨葆”治疗骨痹证,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1986年,中国中医药学会骨伤科第一届委员会在上海成立,由此中医骨伤科学术交流日趋频繁。近年来光镜、电镜、电生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放射性核素、电子计算机横断扫描、磁共振等现代科学技术在骨伤科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中普遍得到应用,推动了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全国先后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培养了一批新一代中医骨伤科人才。,返回,损伤的分类,外界各种致伤因素作用于人体,使皮肉、筋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出现结构上的破坏和功能上的紊乱,此即为损伤。在周代礼记卷九已将损伤分为金疡、折疡,书中并记载了损伤可分为伤(皮伤)、创(肉创)、折(骨折)、断(骨肉皆离断)四类。唐代外台秘要又将损伤分为外伤和内伤两类。,第二章,返回,损伤的分类,一、按损伤部位分类二、按损伤的过程和外力作用的性质分类三、按损伤后就诊时间的长短分类四、按损伤部位的皮肤或黏膜完整与否分类五、按损伤部位的多少及严重程度分类六、按损伤因素的性质及种类分类七、按致伤因素的职业特点分类,返回,一、按损伤部位分类,外 伤,内 伤,返回,1.骨伤:由于外力作用而使骨关节遭受损伤。(1)骨折:古称折骨,根据损伤的程度不同而分为骨裂、骨断、骨碎。(2)脱位:根据脱位的原因临床上常有:A.外伤性脱位 B.病理性脱位 C.习惯性脱位 D.先天性脱位。2筋伤:中医学筋伤的范畴较为广泛。由于扭转、闪挫、切割以及劳损常使筋络、筋膜以及韧带、软骨等受伤或组织退行性变等,均属筋伤的范畴。根椐损伤的程度可分为:(1)筋断伤:是指筋发生撕裂或断裂的损伤。(2)未断筋伤:是指筋未发生断裂的损伤。断筋古代文献把未断筋伤分为筋走、筋弛、筋强、筋挛、筋翻、筋错等。,(一)外 伤,外伤包括皮肉、筋骨的损伤,具体可分为骨伤(包括骨折和脱位)、筋伤。,返回,1 按内伤病理特点分类:可分为伤气(气滞、气闭、气虚、气脱)、伤血(血瘀、血热、血虚、血脱)、伤脏腑(包括脏腑功能损伤和脏器结构的实质性损伤)2 按内伤部位不同分类“可分为头部伤、胸部伤、腹部伤。,(二)内 伤,返回,(一)急性损伤 急性损伤是指由突发暴力所致造成的损伤。(二)慢性劳损 慢性劳损是指由于外力持续作用,劳逸失度或长期姿势不正确的工作而致的损伤,又称劳伤。,二、按损伤的过程和外力作用的性质分类,返回,(一)新伤 新伤是指受伤时间比较长(一般为23周之内)的损伤,又称新鲜性损伤。(二)陈伤 陈伤是指受伤时间比较长(一般为23周以上)的损伤,又称陈旧性损伤、宿伤,俗称老伤。,三、按损伤后就诊时间的长短分类,返回,(一)闭合性损伤 闭合性损伤是指由钝性暴力作用而致的损伤,受伤部位的皮肤或黏膜完整,无创口。(二)开放性损伤 开放性损伤多由锐器、火器致伤,但亦可由钝性暴力碾挫造成,受伤部位的皮肤或黏膜破裂而出现创口。,四、按损伤部位的皮肤或黏膜完整与否分类,返回,(一)单发性损伤(二)复杂性损伤和多发性损伤,五、按损伤部位的多少及严重程度分类,返回,(一)物理性损伤(二)化学性损伤(三)生物性损伤(四)复合性损伤,六、按损伤因素的性质及种类分类,返回,按致伤因素的职业特点分类可分为:生活损伤、工业损伤、农业损伤、交通损伤、运动损伤等。,七、按致伤因素的职业特点分类,返回,一、病 因,二、病 机,损伤的病因病机,第三章,返回,病 因,外因,内 因,外力伤害,外感六淫,邪毒感染,虫兽伤害,七情内伤,生理因素,病理因素,职业工种,返回,外 因,是指外界的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而使机体造成损伤的各种原因。,返回,外力伤害,外力伤害 外来各种暴力的作用引起人体皮肉筋骨的损伤。,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强力牵拉慢性劳损四种,返回,外感六淫,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熱、燥、火之六气太过而致病的因素。形成痺、痿証(皮肉筋骨)形成宿傷(與瘀互結),返回,内因是指人体内部影响损伤发病的 各种因素。,内 因,返回,七情内伤,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感活动。在损伤疾病中,如严重外伤患者的疼痛、恐惧、焦虑等都可可导致反射性血管舒缩紊乱,使微循环障碍加重易引起创伤性休克。,返回,生理因素,某些机体生理内在因素对损伤疾患的发生及预后都有一定的影响,如:年龄、体质、解剖结构。,返回,病理因素,损伤的病因与组织的病变有密 切关系。,返回,病 机,皮肉与损伤的关系筋骨与损伤的关系气血与损伤的关系经络与损伤的关系脏腑与损伤的关系,返回,病 机,人体是由脏腑、气血、经络、皮肉、筋骨与津液共同组成的统一的整体机体的活动主要是脏腑功能的反映,其物质基础是气血、津液。脏腑通过经络联系全身的皮肉筋骨等组织,各组织之间互相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保持着相对的平衡与统一,构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外力损伤不仅皮肉筋骨受损,也常导致脏腑、经络、气血的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的内外症状。,返回,皮肉与损伤的关系,腠理不固 皮肉失荣 皮肉瘀阻 皮肉破损,返回,筋骨与损伤的关系,伤筋:筋断碎裂 筋纵弛软 筋挛拘急 筋离其位伤骨:骨骼折裂 骨骼错缝,返回,伤气 气滞 气闭 气虚 气脱,伤血血瘀 血虚血热血脫,气血同病 气滞血瘀 气血两虚 气不摄血 气随血脱,气血与损伤的关系,返回,经络与损伤的关系,主要为损伤时引起局部经络阻 塞,导致气血凝滞而发病。,返回,脏腑与损伤的关系,心与损伤的关系:瘀血攻心、浊扰心神、心阳暴脱、心血不足、心火亢盛;肝与损伤的关系:肝血亏损、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胆湿热;脾胃与损伤的关系:脾虚不运、瘀阻胃皖;肺与损伤的关系:肺气不足、瘀滞大肠、氣貫胸膈、瘀貫胸膈;肾与损伤的关系:肾气不固、瘀阻肾经、瘀阻膀胱、膀胱湿热;,返回,损伤及骨病的症状体征,第四章,损伤的症状体征,骨病的症状体征,返回,损伤的症状体征,一、全身情况二、局部症状体征,返回,1、往往有神疲纳呆、夜寐不安、便秘、形羸清瘦、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浮弦等全身症状;2、妇女右见闭经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若瘀血停聚,积瘀化热,常有口渴、口苦、必烦、便秘、尿赤、烦躁不安等表现,3、严重损伤者可出现面色苍白、肢体厥冷、出冷汗、口渴、尿量减少、血压下降、脉搏微细或消失、烦躁或神情淡漠等休克表现。,全身情况,返回,(一)一般症状体征1疼痛 伤后患处经肪受损,气机凝滞,经络阴塞,不通则痛,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2肿胀青紫 伤后患处经肪受损,营血离经,阴塞络道,瘀滞于皮肤腠理,“血有形,故病肿”,因而出现肿胀。3功能障碍 由于损伤后气血阴滞引起剧烈疼痛,肌肉反射性痉挛以及组织器官的损害,可引起肢体或躯干发生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局部症状体征,返回,(二)特殊症状体征1畸形 暴力作用以及肌肉、韧带的牵拉,常使骨折端移位,出现肢体瑚状改变,产生特殊畸形。2骨擦音 骨折时,由于断端相互触碰或摩擦而产生。3异常活动 在非关节部出现类似关节活动或在关节部产生超出正常运动范围活动4关节孟空虚 原来位于关节孟的骨端脱出,处于异常位置,致辞使关节孟空虚。5弹性固定 脱位后,关节周围的肌肉痉挛收缩,可将脱位后骨端保持在特殊的位置上。对该关节进行被动活动时,仍可轻微活动,但有弹性阻力。被动活动停止后,脱位的骨端又恢复原来的特殊位置。这种情况,称为弹性固定。,局部症状体征,返回,骨病的症状体征,一、全身症状体征二、局部症状体征,骨骼、关节及其周围筋肉的疾病,称为骨病。,返回,先天性骨关节畸形、良性骨肿瘤、骨关节退行性疾病等,对整个机体影响较少,故全身症状通常不明显。骨痈疽发病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出汗、烦躁不安、口渴、脉数、舌红、苔黄腻等全身症状;骨痨发病时表现骨蒸潮热、盗汗、口燥咽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数等阴虚火旺的症状;后期呈慢性消耗性病容、倦怠无力、舌淡苔白、脉濡细等气血两虚的症状。,全身症状体征,返回,痹证可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痿证多表现为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肢体痿软无力、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等症状。骨肿瘤晚期可出现精神萎靡、欲不振、消瘦、血等恶羰质症状。,全身症状体征,返回,(一)一般症状体征1 疼痛 骨病罹患部位常发生疼痛,不同类型大中型病期,临订表现各异。2肿胀 骨痈疽、骨痨、痹风性、血友病性关节炎等,关节部位常肿胀。3功能障碍 发生骨关节疾患后,常引起肢体功能障碍。主动和被动运动均有障碍;,局部症状体征,返回,(二)特殊症状体征1 畸形 骨关节疾患,可出现典型的畸形。2肌萎缩肌肉萎缩是痿证最主要的临床表现。筋肉挛缩身体某群筋肉持久性挛缩,可引起关节畸形与活动功能障碍。肿块骨肿瘤、痛风性关节炎、骨突部骨软骨病等,局部可触及肿块。疮口与窦道骨痈疽的局部脓肿破溃后,疮口流脓,慢性附骨疽反复发作者,有时可出现数个窦道,骨痨的寒性脓肿破溃后,即形成窦道。,局部症状体征,返回,六 诊,第五章,问诊 望诊 闻诊 切诊 摸诊 量诊,返回,一、问 诊,骨伤科的问诊除收集年龄、职业、工种等一般情况,以及既往史、“十问”的内容外,还必须重点询问以下几个方面:,主 诉,发病时间,发病过程,问 伤 情,返回,主 诉,问患者主要症状及发病时间。骨伤科主诉症状主要有疼痛、肿胀、麻木、功能障碍、畸形、挛缩及瘫痪等。,返回,发病时间,问明损伤日期或发病时间,以判断是新伤或陈旧损伤,突然暴力外伤或急骤发病,急性损伤或慢性损伤,劳损或其他骨病。,返回,发病过程,应详细询问受伤及发病的原因及情况,暴力的性质、强度及受伤时的体位,当时有无昏厥及昏厥时间长短,及醒后有无再昏厥,有无出血及出血多少,当场是否抢救效果如何。目前还存在哪些症状及其程度。,返回,问伤情,1 疼痛 问疼痛发生的部位、时间、范围、程度及性质等,是剧痛、胀痛、酸痛,还是刺痛;是持续性还是间歇性痛,疼痛加重与什么因素有关,是否有窜痛、放射痛及麻木等。2肿胀 询问肿胀出现的时间、部位、程度、范围。损伤性疾患多是先痛后肿;感染性疾患常是先肿后痛,可有局部发热;如有肿胀包块,应了解其是否不断增大,其增重,经过一段时间,才影响肢体功能。,返回,问伤情,3肢体功能 是否有功能障碍。若有功能受限,应问明是受伤后立即发生,还是伤后缓慢发生。一般脱位或骨折后,其功能大部分立即丧失,软组织损伤常是血肿逐渐加重,经过一段时间,才影响肢体功能。4畸形 询问畸形发生的时间和演变过程。外伤后可立即出现肢体畸形,亦可经过几年后出现,若无外伤可考虑先天性、发育性或其他骨病等。5 创口 了解创口形成的时间、受伤的环境、出血情况、处理经过以及是否使用破伤风抗毒血清等。,返回,望全身 望局部 望 舌,二、望 诊,返回,望 全 身,1望神色 一般说来,若神色无明显异常者,伤势较轻;若面容憔悴、神色萎靡,色泽晦暗者,是正气已伤,伤情较重。严重损伤或失血过多时可出现面色苍白、神志昏迷、呼吸微弱或喘急异常、四肢厥冷、汗出如油、瞳孔散大或缩小,则为危候。出如油、瞳孔散大或缩小,则为危候。2望姿态 肢体形态的改变,多为骨折、脱位或严重伤筋的表现。,返回,望 局 部,1望畸形 畸形往往说明有骨折或脱位的存在。某些特点的畸形可有决定性的诊断意义,如肩关节前脱位的方肩畸形;桡骨远端伸展型骨折的“餐叉”畸形;肘关节后脱位及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靴形畸形;2望肿胀、瘀斑 人体受损,多伤气血,而致气血凝滞瘀积不散,瘀血滞于肌表则为肿胀、疼痛及瘀斑。根据肿胀的程度及瘀斑的色泽,可判断损伤的性质。3望伤口 有伤口者,须观察伤口的大小、深浅,创缘是否整齐,色泽,创面分泌物或脓液多少,有无出血等。4望肢体功能 通过肢体功能的观察,对诊治骨与关节的损伤与疾患有重要意义。除观察上肢能否上举,下肢能否行走外,还应进一步检查关节活动的情况。,返回,望 舌,(一)舌质(正常舌质颜色为淡红色)(二)舌苔(正常舌苔为薄白),返回,舌 质 淡:提示损伤气血虚。舌质红绛:为热证,多见于创伤感染发热,烧伤和创伤手术以后发热。舌色青紫:全舌青紫表示血淤程度较重。青紫而滑润表示阴寒血凝,绛紫而干表示热邪深重,津伤血滞。,舌 质,返回,舌苔厚薄白:可见于年伤复感风寒。舌苔厚白而滑:为损伤伴有寒湿或寒痰兼证苔薄黄:多由寒邪化热或感染初起。苔黄厚:创伤咸染、淤血化热,脾积热等。灰黑苔:多见于严重创伤脓毒血症伴有高热或脱水等。舌苔剥落:舌面光滑多为创伤津液亏耗,阴虚津涸之症。,舌 苔,返回,三、闻 诊,闻诊除注意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呻吟、呕吐物及伤口、二便或其他排泄物的气味等方面临床资料外,骨伤科闻诊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听骨擦音(二)听入臼声(三)听伤筋声(四)听啼哭声(五)听创伤皮下气肿音,返回,听骨擦音,骨擦音是骨折的特殊体征之一。无嵌插的完全性骨折,当摆动或触摸使骨折断端移动时,互相摩擦可发生音响或摩擦感,称骨擦音(感)。,返回,听入臼声,关节脱位在整复成功时常能听到“格登”一声,此声称为入臼声。当复位时听到此响声,说明已复位。,返回,听伤筋声,1 关节摩擦音 做关节活动,可听到或触到关节摩擦音。柔和的关节摩擦音可在一些慢性或亚急性关节疾患中出现;粗糙的关节摩擦音可在骨性关节炎时听到;当关节活动到某一角度,关节内出现尖细弹响音、则表示关节内有移位的软骨或游离体。,返回,听伤筋声,2腱鞘炎及肌腱周围炎的摩擦音 腱鞘炎伸屈活动时可有摩擦音,肌腱周围炎在检查时,可以听到或触到如捻头发一样的声音,称为“捻发音”。多在肌腱周围有炎性渗出物时可出现此声音。3 关节弹响声 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或关节内有游离体时,可出现弹响声。当此类患者作膝关节屈伸旋转活动检查时,可发生较清脆的弹响声。,返回,应用于小儿患者,以辨别受伤之部位。小儿啼哭或哭声加剧,则往往提示该处可能是损伤部位。,听啼哭声,返回,当皮下组织中有气体存在时,就有一种特殊的捻发音或捻发感,称为皮下气肿。创伤后若有与创伤程度不相称的大片弥漫性肿胀时,应检查有无皮下气肿。,听创伤皮下气肿音,返回,骨伤科常用的切诊脉象有以下几种:损伤之脉象,有表、里、寒、热、虚、实及顺逆变化的反应。浮脉:多见于新伤瘀肿挟表或疼痛剧烈时。沉脉:多见于内伤气血,腰脊损伤疼痛病在里。迟脉:多见于筋伤挛缩及损伤后瘀阻凝滞之症。数脉:数而有力,一般损伤积瘀化热或热毒炽盛时多见。滑脉:在胸部损伤、血实气雍时及妇妇妊娠期多见。涩脉:涩脉主血虚、血瘀、精血不足。,四、切 诊,返回,弦脉:在胸胁内伤以及各捉损伤剧烈疼痛时多见。濡脉:劳伤气血不足,气血两虚时多见洪脉:在损伤疾患中热邪炽盛及损伤后血虚生热时多见。细脉:此脉多见于气血不足,诸虚劳损或久病体弱时亦多见。芤脉:此为失血之脉,是亡血失精之候;多见于创伤大出血或内伤出血过多的患者。结代脉:多见于损伤疼痛剧烈脉气不能相接。,四、切 诊,返回,五、摸 诊,一、摸诊概念二、摸诊内容三、摸诊方法,返回,摸诊(触诊),摸诊是伤科诊断方法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医者的手对损伤局部的认真触摸,可帮助了解损伤的性质,有无骨折、脱位,以及骨折、脱位的移位方向等。,返回,摸诊内容,摸压痛 摸畸形 摸肤温 摸异常活动 摸弹性固定 摸肿块,返回,摸压痛 根据压痛的部位、范围、程度来鉴别损伤的性质种类。,摸畸形 触摸体表骨突变化,可以判断骨折和脱位的性质、移位方向,以及呈现重叠、成角或旋转畸形等变化。,返回,摸异常活动 在肢体没有关节处出现了类似关节的活动,或关节原来不能活动的方向出现了活动。或超出原范圍活動,多见于骨折或韧带断裂。,摸肤温 从局部皮肤冷热的程度,可以了解患肢血运情况伤肢远端冰凉、麻木、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表示血运障碍。,返回,摸弹性固定弹性固定 脱位后,关节周围的肌肉痉挛收缩,可将脱位后的骨端保持在特殊的位置上。对该关节进行被动活动时,仍可轻微活动,但有弹性阻力,被动活动停止后,脱位的骨端又恢复原来的特殊位置。这种现象,称为弹性固定。,摸肿块 首先应区别肿块的解剖层次,骨性的或是囊性的,是在骨骼还是在肌肉、肌腱等组织中。还须触摸其大小、形态、硬度,边界是否清楚,推之是否可以移动及其表面光滑度等。,返回,摸诊方法,(1)触摸法(2)挤压法(3)叩击法(4)旋转法(5)屈伸法(6)摇晃法,返回,(1)触摸法 以拇指或拇、食、中三指置于伤处,稍加按压之力,细细触摸。(2)挤压法 用手掌或手指挤压患处上下、左右、前后,根据力的传导作用来诊断骨骼是否折断。有助于鉴别是骨折还是挫伤。,返回,(3)叩击法 本法是以手掌根或拳头施以冲击力,利用对肢体远端的纵向叩击所产生的冲击力,来检查有无骨折的一种方法。(4)旋转法 用手握住伤肢下端,作轻轻的旋转活动,以观察伤处有无疼痛、活动障碍及特殊的响声。旋转法常与屈伸关节的手法配合应用。,返回,(5)屈伸法 本法一手握关节部,另一手握伤肢远端,作缓缓的屈伸运动。(6)摇晃法 本法一手握于伤处,另一手握伤肢远端,作轻轻的摇摆晃动,结合问诊与望诊,根据患部疼痛的性质、异常活动、摩擦音的有无,判断是否有骨与关节损伤。,返回,六、量 诊,一、量诊的适用范围二、量诊时的注意事项三、测量肢体长短常用方法四、测量肢体周径常用方法,返回,量诊常用于以下几方面,1患肢长于健侧 伤肢显著增长者,多为脱位的标志,常见于肩、髋等关节向前或向下脱位,亦可见于骨折纵向分离移位等。2患侧短于健侧 多见于有重叠移位之骨折;或见于髋关节、肘关节向后上脱位之肢体短缩。3患侧粗于健侧 常见于骨折或脱位之重症;若无骨折与脱位,则为伤筋肿胀。4患侧细于健侧 可为陈旧性损伤而致筋肉萎 缩,或有神经损伤而致肢体瘫痪者。,返回,量诊时的注意事项,1 量诊前注意有无先天畸形与陈旧性损伤,应与新伤区别。2 患肢与健肢须放于完全对称的位置进行测量,以防有误差。3 测量定点要准确,可在起始与终止点做好标记,带尺须拉紧。,返回,测量肢体长短常用方法,(1)上肢长度 从肩峰至桡骨茎突(或中指尖)。(2)上臂长度 肩峰至肱骨外上髁。(3)前臂长度 肱骨外上髁至桡骨茎突。(4)下肢长度 髂前上棘至内踝下缘;或脐至内踝下缘(骨盆骨折或髋部病变时用之)。(5)大腿长度 髂前上棘至膝关节内缘。(6)小腿长度 膝关节内缘至内踝。,返回,测量肢体周径常用方法,两肢体取相应的同一水平部位测量,若测量肿胀时应取肿胀最重之处;测量肌萎缩时取肌腹部位。如在下肢常取髌上1015cm处测量大腿周径;在小腿最粗处测定小腿周径等。,返回,骨伤科临床检查,一、头颈部检查 二、胸腰背部检查三、上肢检查 四、下肢检查五、骨盆部检查 六、神经肌力检查,第六章,返回,头颈部检查,一般检查特殊检查,返回,一般检查法,头颅大小是否正常、头皮有无伤口。血肿、凹陷。并记录其大小范围。五官是否端正,有无溢血、溢液,瞳孔是否对称。视觉、听觉、嗅觉是否正常。头部外伤后是否出现神志改变,有无颈椎生理曲线反张。形态是否正常侧弯扭转畸形。颈部有否肌肉痉挛、斜颈。颈部有否肿块、疤痕或窦道。压痛部位与颈部结构的关系,是否引起放射痛颈椎运动疼痛。,返回,特殊检查法,(1)深呼吸试验(2)挺胸试验(3)超外展试验(4)侧屈位椎间孔挤压试验(5)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返回,用于检查有无前斜角肌综合征,锁骨下动脉是否因前斜角肌肥大或痉挛而受压迫。,(1)深呼吸试验,返回,用于检查有无肋锁综合征,即锁骨下动脉及臂丛神经是否在第一肋骨与锁骨间隙受压,(2)挺胸试验,返回,用于检查有无超外展综合征,即锁骨下动脉是否为喙突及胸小肌压迫。,(3)超外展试验,返回,用于检查颈椎间盘突出或神经根型颈椎病,(4)侧屈位椎间孔挤压试验,返回,检查颈椎病,是否颈神经根受压,(5)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返回,胸腰背部检查,一般检查特殊检查,返回,一般检查法,胸部观察呼吸情况:有无反常呼吸;有无凹陷畸形、肿块、皮下瘀血;皮下气肿;检查肋骨压痛及间接挤压痛。腰背部观察情况:有无畸形、肿块、皮下瘀血;棘突是否成角后凸畸形;胸腰椎是否侧弯;腰背肌是否对称;脊柱侧弯应记明方向和部位,是C形、反C形,S形或反S形。,返回,特殊检查法,(1)直腿抬高试验(2)腰骶关节试验(又称骨盆回旋试验)(3)“4”字试验(4)股神经牵拉试验(5)拾物试验(6)脊柱被动伸展试验(7)胸廓间接挤压试验,返回,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骶骼关节的病变。,(1)直腿抬高试验,返回,检查下腰部软组织劳损或腰骶椎有病变。,(2)腰骶关节试验,返回,主要用于检查同侧的髋关节或骶髂关节的病变。,(3)“4”字试验,返回,检查腰34椎间盘突出症。,(4)股神经牵拉试验,返回,用于检查腰椎病变。,(5)拾物试验,返回,检查腰椎病变。(多用于兒童檢查),(6)脊柱被动伸展试验,返回,检查是否有肋骨骨折。,(7)胸廓间接挤压试验,返回,上肢检查,(1)肩部(2)肘部(3)腕部,返回,肩 部,一般检查特殊检查,返回,一般检查法,外形为浑圆型两侧对比;观察有无活动受限及异常活动;检查肩关节周围的压痛点;检查肩关节各方向的主动和被动运动功能。,返回,特殊检查法,搭肩试验 直尺试验 肩外展疼痛弧试验 冈上肌腱断裂试验 肱二头肌腱抗阻试验,返回,搭肩试验,又称杜加(Dugas)征。将患肢肘关节屈曲,患肢手搭在对侧肩部肘关节能贴近胸壁为正常。若肘关节不能靠近胸壁,或肘关节贴近胸壁时而患肢手不能搭在对侧肩部,或两者均不能,为阳性征。表示肩关节脱位。,返回,直尺试验,正常人肩峰位于肱骨外上髁与肱骨大结节连线的内侧。用直尺贴在上臂的外侧,下端靠近肱骨外上髁,上端如能与肩峰接触则为阳性征,表示肩关节脱位。,返回,肩外展疼痛弧试验,在肩外展60120范围内时,因冈上肌腱与肩峰下摩擦,肩部出现疼痛为阳性征,这一特定区域内的疼痛称为疼痛弧。见于冈上肌腱炎。,返回,冈上肌腱断裂试验,在肩外展30-60范围内时,三角肌用力收缩,但不能外展举起上臂,越外展用力,肩越高耸。但被动外展到此范围以上,患者能主动举起上臂。最初主动外展障碍为阳性征,提示冈上肌腱断裂。,返回,肱二头肌腱抗阻试验,患者屈肘作前臂抗阻力旋后动作,引起肱骨结节间沟部位疼痛为阳性征。见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返回,肘 部,一般检查特殊检查,返回,一般检查法,有无畸形;携带角为515;注意肘部肿胀,肘关节肿胀时,肘后肱三头肌腱两侧饱满;触摸关节周围皮肤张力、压痛的部位,肱动脉的搏动;注意有无窦道、痿管和肿块;记录主动和被动运动的范围。,返回,特殊检查法,肘三角腕伸肌紧张试验,返回,肘三角,正常的肘关节在完全伸直时,肱骨外上髁、内上髁和尺骨鹰嘴在一条直线上。肘关节屈曲90时,三个骨突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称为肘三角。肘关节脱位时,此三角点关系改变。用于肘关节脱位的检查,和肘关节脱位与肱骨髁上骨折的鉴别。,返回,腕伸肌紧张试验,患者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前位,作腕关节的被动屈曲,引起肱骨外上髁处疼痛者为阳性征,见于肱骨外上髁炎。,返回,腕 部,一般检查特殊检查,返回,一般检查法,腕部肿胀;腕的伸屈活动范围;腕部压痛点:鼻咽窝压痛点多见于舟骨骨折;腕背正中压痛,见于月骨无菌性坏死,关节囊损伤;桡骨茎突压痛,见于桡骨茎突部腱鞘炎。,返回,特殊检查法,握拳尺偏试验腕三角软骨挤压试验,返回,握拳尺偏试验,又称芬克斯坦(Finkeisten)征。患者拇指屈曲握拳,将拇指握于掌心内然后使腕关节被动尺偏,引起桡骨茎突处明显疼痛为阳性征,见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返回,腕三角软骨挤压试验,腕关节位于中立位;然后使腕关节被动向尺侧偏斜并纵向挤压,若出现下尺桡关节疼痛为阳性征,见于腕三角软骨损伤、尺骨茎突骨折。,返回,下肢检查,(1)髋部(2)膝部(3)足踝部,返回,髋 部,一般检查特殊检查,返回,一般检查法,1.观察病人的步态。疼痛性跛行为仓促步态,强直性步态见于关节感染。麻痹性步态见于臀中臀小肌麻痹。鸭步见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剪刀步态见于脑性瘫痪。2.检查髋部畸形。腰脊柱代偿性前凸非腰椎疾患。髋关节外展和内收畸形见于腰脊柱侧凸,髋关节外展内收内旋畸形见于后脱位,髋关节外展外旋见于前脱位。3.髋部检查要注意压痛和冲击痛。确定损伤性质。4.检查有无肿块、窦道、瘢痕。5.检查髋关节运动功能。,返回,特殊检查法,髋关节屈曲挛缩试验髋关节过伸试验单腿独立试验下肢短缩试验望远镜试验蛙式试验股骨头位置的测量,返回,髋关节屈曲孪缩试验,又称托马斯(Thomas)征。患者仰卧,将健侧髋膝关节尽量屈曲,大腿贴近腹壁,使腰部接触床面,以消除腰前凸增加的代偿作用。再让其伸直患侧下肢,若患肢随之跷起而不能伸直平放于床面,即为阳性征。说明该髋关节有屈曲挛缩畸形,并记录其屈曲畸形角度。,返回,髋关节过伸试验,又称腰大肌孪缩试验。患者俯卧位,患侧膝关节屈曲90,医生一手握其踝部将下肢提起,使髋关节过伸。若骨盆亦随之抬起即为阳性征。说明髋关节不能过伸。腰大肌脓肿及早期髋关节结核可有此体征。,返回,单腿独立试验,又称屈德伦堡(Trendeienburg)征。此试验是检查髋关节承重机能。先让患者健侧下肢单腿独立,對侧腿抬起,對侧臀邹襞(骨盆)上升为阴性。若让患侧下肢单腿独立,健侧腿抬高,则可见健侧臀皱襞(骨盆)下降,为阳性征。表明持重侧的髋关节不稳或臀中、小肌无力。任何使臀中肌无力的疾病均可出现阳性征。,返回,下肢短缩试验,又称艾利斯(Allis)征。患者仰卧,双侧髋、膝关节屈曲,足 跟平放于床面上,正常两侧膝顶点等高、若一侧较另一侧低即为阳性征。表明股骨或胫腓骨短缩或髋关节脱位。,返回,望远镜试验,又称套迭征。患者仰卧位,医生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握患侧腘窝部,使髋关节稍屈曲,将大腿纵向上下推拉,若患肢有上下移动感即为阳性征。表明髋关节不稳或有脱位,常用于小儿髋关节先天性脱位的检查。,返回,蛙式试验,患儿仰卧,将双侧髋膝关节屈曲90位,再作双髋外展外旋动作,呈蛙式位。若一侧或双侧大腿不能平落于床面,即为阳性征,表明髋关节外展受限。用于小儿先天性髋脱位的检查。,返回,股骨头大粗隆位置的测量,内拉通线 布莱安三角 休梅克线,返回,内拉通(Nelaton)线,又称髂坐结节联线。患者仰卧位,髋关节屈曲4560,由髂前上棘至坐骨结节划一联线,正常时此线通过大粗隆顶部。若大粗隆顶部在该线的上方或下方,都表明有病理变化。,返回,布来安三角,患者仰卧位,自髂前上棘与床面作一垂线,自大粗隆顶点与垂直线作一水平线,再自髂前上棘与大租隆顶点之间连一直线,构成一直角三角形。对比两侧三角形的底边长度,若一侧变短,表明该侧大粗隆向上移位。,返回,休梅克(Shoemarker)线,患者仰卧位,双下肢伸直于中立位,两侧髂前上棘在一平面,从两侧髂前上棘与大粗隆顶点分别连一直线,正常时两线延长交于脐或脐上中线。若一侧大粗隆上移则延长线相交于脐下且偏离中线。,返回,膝 部,一般检查特殊检查,返回,一般检查法,1 检查膝部的形态:有无股四头肌萎缩,侧副韧带两侧“象眼”有无消失。检查膝部畸形:“X”形腿为膝外翻畸形,“O”型腿为膝内翻畸形,膝关节屈曲挛缩同时兼膝内、外翻畸形;膝反张见于膝关节囊侧副韧带松弛。膝部肿胀:见于关节积液。观察步行姿势,股四头肌麻痹呈瘫痪步态。检查压痛部位:以鉴别损伤性质。检查膝关节内的摩擦感或摩擦音检查膝关节活动弹响声。,返回,特殊检查法,浮髌试验 膝关节侧向挤压试验 抽屉试验 挺髌试验 回旋研磨试验 研磨提拉试验 侧卧屈伸试验,返回,浮髌试验,患肢伸直,医生一手虎口对着髌骨上方,手掌压在髌上囊,使液体流入关节腔,另一手示指以垂直方向按压髌骨,若感觉髌骨浮动,并有撞击股骨髁部的感觉,即为阳性征,表明关节内有积液。,返回,膝关节侧向挤压试验,又称膝关节分离试验。患者仰卧膝关节伸直,医生一手按住股骨下端外侧,一手握住踝关节向外拉,使内侧副韧带承受外展张力,若有疼痛或有侧方活动,为阳性征,表明内侧副韧带损伤。反之,以同样的方法检查外侧副韧带。,返回,抽屉试验,又称推拉试验。患者仰卧,屈膝90,足平放于床上,医生坐于患肢足前方,双手握住小腿作前后推拉动作。向前活动度增大表明前交叉韧带损伤,向后活动度增大表明后交叉韧带损伤,可作两侧对比检查。,返回,挺髌试验,患侧下肢伸直,医生用拇、示指将髌骨向远端推压,嘱病人用力收缩股四头肌若引起髌骨部疼痛为阳性征。常见于髌骨软骨软化症。,返回,回旋研磨试验,又称麦克马瑞(McMurry)征。患者仰卧,患腿屈曲,医生一手按在膝上部,另一手握住踝部,使膝关节极度屈曲,然后作小腿外展、内旋同时伸直膝关节,若有弹响和疼痛为阳性征,表明外侧半月板损伤。,返回,回旋研磨试验,反之,作小腿内收、外旋同时伸直膝关节出现弹响和疼痛,表明内侧半月板损伤。,返回,研磨提拉试验,又称阿波来(APler)征。患者仰卧,膝关节屈曲90度,医者用小腿压在患者大腿下端后侧作固定,在双手握住足跟沿小腿纵轴方向施加压力的同时作小腿的外展外旋或内收内旋活动,返回,研磨提拉试验,若有疼痛或有弹响,即为阳性征,表明外侧或内侧的半月板损伤;提起小腿作外展外旋或内收内旋活动而引起疼痛,表示外侧副韧带或内侧副韧带损伤。,返回,侧卧屈伸试验,又称重力试验。患者侧卧,被检查肢体在上、医者托住病人的大腿,让其膝关节作伸屈活动,若出现弹响,表明内侧半月板损伤;若膝关节外侧疼痛表示外侧副韧带损伤。同样的方法,被检查的肢体在下作伸屈活动,出现弹响为外侧半月板损伤,出现膝关节内侧疼痛为内侧副韧带损伤。,返回,足 踝 部,一般检查特殊检查,返回,一般检查法,1 先观察有无跛行。2 迈步是否正常自如。3 踝足有无肿胀。4 观察脚的畸形:马蹄足、跟足、内翻足、外翻足、高弓足、扁平足。5 足踝部压痛点:内外踝部、侧副韧带处、踝关节间隙前后部、跟骨结节跟腱处、足跟底部、跗舟骨、第一跖趾关节底部的内侧及内侧及跖骨头等处。,返回,特殊检查法,足内、外翻试验 小腿三头肌捏挤试验 前足横挤试验 跟轴线测量 跟腱挛缩试验,返回,将踝关节内翻引起外侧疼痛,表示外侧副韧带损伤;踝关节外翻引起内侧疼痛,表示内侧副韧带损伤。,足内、外翻试验,返回,患者取俯卧位,足垂床缘下,检查者用手捏挤患肢小腿三头肌肌腹,正常时可引起足踝跖屈,若跟腱断裂则无跖屈活动。,小腿三头肌捏挤试验,返回,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检查者用手握住患足前足部横向用力加压,如出现剧烈疼痛,即为阳性反应,多见于跖骨骨折。,前足横挤试验,返回,当患者站立位时,跟骨纵轴线与跟腱纵轴线重叠为正常;当足出现内翻或外翻畸形时,则跟腱轴线向内、外侧偏斜,记录其偏斜角度。,跟轴线测量,返回,跟腱挛缩常由比目鱼肌和腓肠肌挛缩引起,该试验可对两者进行鉴别。患者取坐位,小腿自然下垂,若膝关节屈曲,踝关节下垂跖屈畸形,则为比目鱼肌挛缩;若膝关节伸直位,踝关节跖屈不能背伸,则为腓肠肌挛缩。,跟腱挛缩试验,返回,骨盆部检查,一般检查 特殊检查,返回,一般检查法,先观察前面,两侧髂前上棘是否在同一水平线上,有无骨盆倾斜,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