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阶段专题通史整合课件.ppt
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及特征,安宁中学 缪长春2011、10、7,中国世界(略),古代史,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约170万年前约公元前2070年(元谋人夏朝建立前),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夏朝春秋),公元前475年1840年(战国鸦片战争前),拓展:历史分期问题,第一讲 中国先秦历史整合,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 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170万前221年)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夏朝,怎样理解“开始”?,商朝,怎样理解发展?,西周,怎样理解繁荣?,春秋,怎样理解瓦解?,一、商周政治形式,(一)早期国家的出现,1、时间:2、地点:3、原因:4、标志:,约五千年黄河、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发展(生产力进步)5方面(金属器具使用、贫富分化产生、文字成熟、城的出现、礼制初成),一、商周政治形式,(一)早期国家的出现,(二)夏朝的政治,1、建立:2、制度建设:,约公元前2070年,大禹,王位世袭制,材料二:而夏朝建立后:“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这就是所谓“小康之世”。,(1)创立者:(2)特点:(3)实施必然性:,开始“家天下”,实行世袭制;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禹的儿子启,私有制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阶级对立和国家产生发展的产物。,注意表述方式的多样化: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天下为家”代替“天下为公”c.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材料一:礼记礼运是这样描述远古社会的状况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就是所谓的“大同之世”。,“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文中的“大道”是指 禅让制 世袭制 公有制 私有制A B C D,A,一、商周政治形式,(一)早期国家的出现,(二)夏朝的政治,(三)商朝的政治,1、建立:2、政治特点:3、考古印证:,(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2)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突出表现: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甲骨文资料殷墟考古,商汤灭夏桀后建立,二、西周政治制度,(一)西周建立:(二)制度建设:,周武王;前1046年“牧野之战”,1、分封制,分封对象:主要诸候国:诸候权利与义务:,巩固周的统治,扩展周的统治范围,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姜尚(功臣),纣王之兄微子启(古帝王之后),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二、西周政治制度,(一)西周建立:(二)制度建设:,周武王;前1046年“牧野之战”,1、分封制,含义:目的:内容:评价,分封对象:主要诸候国:诸候权利与义务:,巩固周的统治,扩展周的统治范围,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同姓王族、异姓功臣和先代贵族鲁、齐、燕、卫、宋、晋等,权利:授民、授土、授职,义务: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其特点是层层封授,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结合。,西周分封,下列对西周分封制表述正确的是: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受封诸候绝对服从周王,无独立性通过分封扩大了周人的势力范围分封制的实行促进了西周交通事业的发展ABCD下列对西周王朝周王和诸侯关系的评述,正确的是根据分封制,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君臣关系 根据宗法制,周王和同姓诸侯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 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的控制权A.B.C.D.“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历史现象反映出本质是A、诸侯国帮助周王室巩固统治 B、周天子把权力下放给诸侯C、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D、周王室文化衰败军事落后,ADC,易错题:在分封制下,诸侯在其领地所具有的权利是镇守疆土 设置官员 建立武装 征派赋役A.B.C.D.,分封制中诸侯的义务与权利:五个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五个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扩大统治区域(诸侯有向异族地区扩张的权力),荀子富国载:“故天子朱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封建礼制周初先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周武王姬发封其兄弟立国者15,姬姓立国者40人。这说明分封制的突出特点是()A等级 B血缘 C嫡长子继承 D世袭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A分封制 B封建制度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ABA,二、西周政治制度,(一)西周建立:(二)制度建设:,1、分封制,含义:目的:内容:评价,初期巩固统治;扩大范围;通过分封使西周贵族统治集团形成了等级序列。,诸候独立性强,是导致分裂割据的原因,积极:局限:,瓦解破坏,原因:表现:,根本:直接:,春秋时期,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诸候国相对独立且力量日益强大,至战国时期,废分封制,行郡县制,如楚王问鼎:诸侯争霸,2、宗法制,二、西周政治制度,(一)西周建立:(二)制度建设:,1、分封制,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反映中央对地方的统辖关系体现统治者对奴隶的阶级剥削反映诸侯与周王的经济关系体现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殷商后期,帝乙的长子微子启生在“微”,封为子爵,名启;因启的母亲身微,非正妻,因此启虽为长子却不能承袭帝位。帝乙的小儿子辛(即纣王),因其母是正宫,嫡出,故继承了殷商的帝位。正是这位辛使殷商走向灭亡。图一 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庶兄,图二 商纣王(电视剧照)宋国的始祖 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殷商后期兄终弟及制为父子相承制代替 殷商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殷商后期,长子能否承帝位,关键看才能 殷商后期,实行兄终弟及的制度A.B.C.D.,DC,从文化的角度讲海外华人回乡扫墓祭祖、认祖归宗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 A.夏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明清时期(2009扬州模拟)新华社报道,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受到国人的追捧,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郡县制B.宗法制C.分封制D.科举制(2008广东单科)下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ABB,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体系,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小宗是相对的);按血缘关系形成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父权制社会演化而来,2、宗法制,(一)西周建立:(二)制度建设:,1、分封制,二、西周政治制度,(2011上海单科6)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了解:内外服制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的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域分为内服和外服,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和组织方式。“内服”指由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大体位于以今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外服”指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即当时四周数量众多的方国和部落。内外服关系:A、存在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 B、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C、方国的向背影响商朝的兴衰 商朝实行的内外服制,实际上就是一种方国联盟,商王是天下共主,外服实际就是诸侯统治地区,不过在夏商时期谈不上分封,到了西周,才真正实施分封制。,C,(2009山东文综9)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2009辽宁、宁夏文综25)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CA,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7分),(1)主要原因:受宗法制传统的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作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材料二 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2)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3分),(2)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完全统一。,材料三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3分),(3)家谱是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来源;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提示:“辩证看待”,一般要从积极、消极或进步性、局限性两个方面回答,家谱、家族观念在当代农村基层民主改革中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消极因素;但材料中并未涉及消极方面的信息,而设问又强调“依椐材料”、“学术价值”,要是不看要求,仅经验主义回答,这一问抓分就很难。),2、宗法制,(一)西周建立:(二)制度建设:,1、分封制,二、西周政治制度,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的影响?探究思路和方向:,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民族凝聚力)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其他如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任人唯亲、唯上是从的作风等,2、宗法制,(一)西周建立:(二)制度建设:,1、分封制,二、西周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体现了西周政治和血缘结合的特点。两者就其实质来看均为等级制度。,(2009黄冈模拟)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西周时期,统治者极力推行的宗法制,A.与分封制度互为表里B.以血缘排斥政治关系C.削弱了世卿世禄特权D.便于选拔、考核官吏,BA,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A与商贵族共掌天下 B拉拢并控制商贵族C巩固中央集权体制 D确立自己的专制权威,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孔子这句话中的“礼”的含义是()A.礼仪礼节 B.政治制度 C.风俗习惯 D.国家政权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A.楚王关注青铜鼎的铸造 B.楚王想替代周王号令天下 C.楚王欲与周王平分天下 D.楚王想要兼并其他诸侯国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A.B.C.D.,BBC,西周时期的城市建置等级比较明显,天子的都城大于诸侯的国都。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国君在此设立稷下学宫,吸纳各学派人才,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A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强大C百家争鸣促进了经济发展 D个体商人及私人讲学出现(2009全国文综二)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名 B邑名 C爵号 D官名,AC,解析:先秦时期,“姓”“氏”是不同概念。姓以别婚姻(同姓不婚),氏以别贵贱(贵者有,贱者无)。从时间上看,姓产生于氏前。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会分成若干支系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秦汉以后,姓与氏合一,遂称“姓氏”。氏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以国名为氏。如齐、鲁、晋、郑、卫、陈、蔡、曹、许等。以封地(采邑)为氏。如周武王封岔生于苏,岔生后代便姓苏;以官名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寇也是此类。以职业(技艺)为氏。如巫、卜、祝、史、匠、陶、屠等。以出生地、居住地为氏。这类姓氏中,一般都带邱、郭、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的居住地点。以同周王或诸侯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周僖王之子虎称王子虎,其孙称王孙苏;郑穆公之子喜称公子喜,其孙舍之称公孙舍之。以祖辈的字为氏。得氏途径还有:直接承袭姓为氏;天子赐氏;以次第为氏;古代少数民族带来的姓氏;以谥号为氏;因赐姓、避讳而改氏等。,2、宗法制,(一)西周建立:(二)制度建设:,1、分封制,二、西周政治制度,3、礼乐制度(礼乐秩序)(扩展,了解即可),(1)含义:(2)作用:(3)发展:,礼:指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则、礼仪和仪式等,讲究敬天法祖、等级规范,形式森严。成为调整社会关系的准则。,乐:一般指音乐、舞蹈、歌咏等,它辅从于“礼”,以其艺术美,使得讲究等级规范、形式森严的“礼”具有征服人心的感染力。,“礼”和“乐”的使用,限定一定的社会范围之中,实质上是维护奴隶制等级制度的工具;是西周文化的精髓,保证了社会安定和谐。,春秋时代,社会动荡,传统政治秩序受到了冲击。,“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来历?按礼,天子的舞用“八佾(yi)”(“佾”是“列”的意思,每列八人),这时季孙氏也用“八佾舞于庭”,于是孔丘斥责其,(2010广东文综1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变式: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的说法,这表明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下列对于宗法制理解最正确的是()A是维系西周等级制度的有效工具 B与分封制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C表现了传统政治中较高理性成分 D按照地域远近来区别亲疏关系,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发挥了维护政治稳定的功能;有利于凝聚宗族,“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表现了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较高理性成分。,国家政治结构 以血缘关系为 纽带,,神权和王权 密切结合,最高执政集团 尚未实现权力 的高度集中,早期政治制度 有继承性和 发展性。,特点,礼乐制度,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古代政治制度的三次创新:,禹传位于启(王位世袭制),开始“家天下”的国家制度 西周确立起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政治上: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2、经济上: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井田制;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后世的农作物已具备。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商业活动得到鼓励,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3、文化上: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夏朝历法夏小正。,小结:奴隶社会,奴隶社会的强盛,奴隶社会的强盛,血缘维系政治尚未高度集权等级制度严格神权王权结合,农业:生产工具有提高奴隶集体劳动井田制土地国有实行贡赋制度手工业:官营手工业青铜时代,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早期国家政治制度,时间界定:主要内容:,时间界定:演进发展:,奴隶社会(前2070前476)(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本专题体系构建,夏:首创王位世袭制商:实行宗法制度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前475年1912年)(包括战国秦朝清朝),战国:初步形成秦朝:正式确立汉至元:不断完善明清:空前强化,春秋战国,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大动荡:战争频繁,争霸兼并,民族融合,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第二讲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瓦解(前770前476年),政治:大国群起,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经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出现铁器和牛耕技术),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的剥削关系逐步产生。政治经济的剧变,反映到思想文化上来,就是道家和儒家学说的产生。面对渐行渐远的奴隶制,老子绝望了,而孔子则试图以“仁”的学说拯救“周礼”。,战国时期:初步形成?(前475前221年),A、政治上,注重两点:一是封建制的确立(商鞅变法);二是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积极因素。B、经济上,虽然战乱频繁,但战国的经济却获得了较大发展,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活动尤其是新兴封建城市的兴起,令人印象深刻。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封建制度的确立,新的生产关系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地的经济联系,从而有利于统一。C、思想文化方面:“百家争鸣”;科技进步;,生产关系的确立(由公田到私田),过程:铁器使用、牛耕的推广,私田出现,改变剥削方式(交地租),角色转换,平民和逃亡奴隶,自耕农,贵族、商人,地主,影响:小农经济形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耕作方式的演进: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A、春秋末年牛耕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革命B、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之上的,两者都是奴隶制存在的重要条件。两者的瓦解预示着奴隶制的消亡。,改革,铁器牛耕与都江堰,二牛三人,一牛挽犁,二牛抬杠,“鱼嘴”使岷江水从两边分流,右边的外江用于分洪,左边的内江用于灌溉。,如果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负责人,请你给都青文化遗产写一个批准理由,1)都江堰在世界水利史、青城山在中国道教史上具有开创性;2)都江堰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独树一帜3)青城山道教和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华民族文化划时代的杰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4)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天师道的祖山、祖庭5)青城山-都江堰是全世界亚热带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完整的地区,社会变化的新气象,一、社会经济的发展:,1、农业生产的发展:,2、手工业技术的进步:,3、商业日趋活跃:中原市场形成,铁农具、牛耕、兴修水利,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改革,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1、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新的阶级力量产生:,新兴地主、自耕农,三、上层建筑的改革:,1、目的:,2、途经:,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变法,决定,上层建筑改革,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一、春秋时期:,1、齐国管仲的改革:,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相地而衰征”,2、鲁国的改革:,公元前594年“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二、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前),1、经济基础:,2、阶级基础:,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3、内在动力:,“富国强兵”,2、著名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氐,匈奴,犬戎,齐,魏,赵,楚,韩,商鞅富国强兵,战国时期形势图,“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商鞅,我是卫国人,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后在秦因功被封为商君,所以历史上也称为商鞅。我精通儒、墨、法、道、兵、阴阳各派学说,早年是魏国丞相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我为相,惠王不同意。公叔痤就建议杀了我,免的被其他国家重用,惠王答应了。惠王离去后,公叔痤就对我说:“我向惠王推荐你为相,没有被采纳,就建议惠王杀了你,免得被其他国家重用,我先君后臣,告诉你,让你马上逃走。”我认为惠王既然不按照公叔痤的意见重用我,又怎么会按照公叔痤的意见杀掉我呢?因此,我并没有逃走。公叔痤死后,我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才来到秦国。,一.背景:,【基础知识回顾】,1、大动荡大变革是变法的有利外部条件诸侯争霸的推动:各国面临政治经济制度的重建。变法风潮席卷各国:首先魏国李悝变法,之后楚国吴起变法。百家争鸣的推动: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推动当时的社会变革。,2、秦国统治者锐意变革是变法内部动因必要性:时代的要求;秦国摆脱落后,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可能性:秦国国君立志改变落后状况,推行社会改革。秦献公:废除用人殉葬的恶习;由雍迁都栎阳;允许商业活动。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吸引有志之士。,3、商鞅来秦并得到赏识是变法的重要条件游说:商鞅以变法强国之术游说秦孝公,劝说他“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变法要坚决果断。辩论:与反对派辩论,宣传变法思想,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得到秦孝公赏识。立信:南门徙木,取信于民;并打击破坏新法的人。4、变法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三、商鞅变法的内容,1、军事改革:根本目的:实现强兵,在激烈的战争中取得优势。内容:(1)建立军功爵制。(以军功行赏为中心)(2)废除“世卿世禄制”。(无军功不能享受贵族待遇)(3)实行什伍制度。(满足征兵的需要)作用:(1)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2)贵族衰落,军功地主的兴起,百姓被国家控制。,材料一:“富贵之门必出于兵”。商君书赏刑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韩非子定法,2、经济改革:根本目的:实现富国,为战争奠定国力基础。内容:(1)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井田制正式被废除)(2)奖励耕织,免除徭役。(提高人民从事农业积极性)(3)重农抑商,保护农业。(通过处罚保证农业地位)(4)统一度量衡。(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作用:促进农业发展,稳定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力。,掘开土地上的旧疆界,3、政治改革:根本目的:加强中央集权,行使政府权力。内容:(1)建立县制。(分封制被正式废除,强化中央集权)(2)实行连坐制度。(在家庭和军队中实行,互相监督)(3)轻罪重刑。(强化人民法律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作用:强化中央集权。,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D,案例:某人深夜行窃归,邻人望而不语。又日,某人为官府所拿,定酷刑。依秦律,某人的邻居将被 A、无罪释放 B、没收资产 C、同某人定酷刑 D、充军发配,C,分封制,国君,诸侯,诸侯国官吏,国君,地方县吏,县制,分封制与县制之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任 免),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D、建立县制,D,4、文化改革:根本目的:从思想文化上加强控制内容:(1)实行严刑峻法。(轻罪重罚,强化法律意识)(2)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控制)作用:强化了中央集权。,5、社会习俗改革:内容:(1)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2)推行一夫一妻制。作用:增加财政收入。,变法的特点,核心:农战、法治,(1)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等方面(2)实行最彻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3)历时最长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4)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四、商鞅之死,一、原因:,1、贵族保守势力对新法的抵制:,2、秦孝公去世:,二、过程:,1、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2、商鞅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三、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想一想:商鞅变法的结果,守旧势力的反扑 商鞅之死商鞅被害后,新法并未被废除。,为什么?,“商鞅虽死,秦法犹存”,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2)改革符合了秦国的实际情况。,商鞅变法为何能成功?,重要因素,司马迁曾经对商鞅这样评价,他认为商鞅天性残忍少恩,在被任用之后,不择手段,非常刻薄,最后落得个谋反的罪名。,你认为这样评价合不合理呢?,五、商鞅变法的影响,1、实施情况:阻力重重2、产生影响:成效巨大,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有利于秦国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上,健全了国家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军事上,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它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后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二、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2、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3、法律严苛,容易造成暴政。4、改革不彻底。5、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6、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7、对忠孝、诚信、仁义、贞廉等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了社会道德的支持。,如: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拓展延伸】商鞅变法为什么带有局限性?,1)处于过渡时期(新旧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2)以法家思想为理论指导,提倡强权;,3)商鞅作为地主阶级的局限性。,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前后109年之间,秦除了同若干残存的小诸侯国以及和西戎、巴、蜀少数民族作战以外,同东方六国共作战65次,获取全胜58次,斩首129万,拔城147座,在攻占之地共建立了14个郡,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的仅5次,败北仅4次。秦王嬴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即位以后,统一战争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仅用了10年时间,便于公元前221年消灭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高度集权的专制帝国,结束了长期以来的诸侯分裂割据局面。,对比:东西方两次思想解放运动,背景:人物:思想:影响:,经济发展、政治变革先哲辈出(孔子孟子;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关注社会、研究人类思想解放,文化源头,小农/商业,专制/民主,专制/民主,1“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经济:时期,崩溃;政治: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阶层活跃,受诸侯国统治者重用;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发展到“”,私学的兴起。,春秋战国,井田制,周王室,士,学在官府,学在民间,用一句话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形成,社会的大变革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孔子:春秋末期,代表没落 贵族的利益思想核心:“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_”政治思想:,包含了 思想;教育思想:;实践:,奴隶主,仁,为政以德,民本,首创私学,有教无类,克己复礼,1.孔子的主要思想,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孟子,1孟子其人:孟子,名,是 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2思想主张:(1)仁政学说(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要求统治者以 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发展:提出“”的主张。实现途径: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土地、人民 和 政事 是国家的三件宝物。(2)性善说(道德思想,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主张人性本善说,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3)义利观(道德思想):倡导“”;他强调先 后、舍 取;要求人们应具有“”的人格精神。影响:“重义轻利”思想,对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形成和精神文明有着巨大的影响。,3地位及影响(1)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他们的仁政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2)唐代以后,一书被当作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称为“”,地位仅次于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1荀子其人:荀况是 时期儒家的另一重要代表,代表 的利益。2思想主张(1)哲学思想(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有其运行的规律,不以 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发挥自己的 去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由此可以看出荀子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这是他思想的最精华的部分。)(2)道德思想“性恶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顺从人的本性就会引发争夺和暴乱,所以 和 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3)政治思想“礼法并施”:内容:认为治国应以 为主,礼法并施。来源:继承,吸收 3思想特点及影响(1)荀子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2)在很长时间里,荀子学说不为正统的儒家所重视,被视为儒家的异端,但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1墨子及墨家组织: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创立了严密的组织,成员被称为。墨者团体的领导人称。墨子是第一个巨子。墨者的行动必须遵从巨子的指挥。2思想主张(1)“兼爱”(哲学的中心概念)(2)“非攻”:,就是反对 的战争,主张各国。(3)“尚力”、“节用”、“节葬”:强调 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同时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约。3墨家思想地位的变迁:(由“兼爱”和“尚力”可以看出)墨家思想代表了,特别是 利益。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也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但战国以后,其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1庄子其人:庄子,名周,战国时期的隐士,家的的主要代表。性格特征:鄙视。2思想主张(1)哲学思想“齐物”:即齐一万物。庄子认为,任何事物在 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2)人生态度:“逍遥”“逍遥”的人生态度是对“齐物”观点的发展;具体含义: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的态度;实现方法:是“”,不要受各种外在条件左右。(3)哲学思想(天命论)天与人“不相胜”:庄子说的“天”是指,“人”是指人为,人必须顺从自然。3庄子在文学、美学方面的成就:庄子的寓言、散文中蕴含着深邃的 和神奇的 风格;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1韩非其人:战国 的思想家,思想的集大成者。2思想主张(1)法、术、势相结合目的:建立一个 的中央集权国家。基本含义:法律是处理政事的;权术是君主控御君臣的:势力是君主的、,即权威,是君主的“”。关系:法、术、势三者不可分离,是法和术的前提;是要求臣下必须遵守的;是统治者个人掌握的,是君主时刻不能离开的。(2)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3对历史发展的影响(1)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 政治体制的需要。(2)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 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即“外儒内法”),探究五:孙膑与兵家1孙膑其人:孙膑是战国时期 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来源主要受 的影响,并广泛吸收 和其他各家的想。2军事思想(1)强调要懂得战争的;(2)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的;(2)重视 的作用。,【考点1】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考点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特别提示:诸子百家中有很多相反的观点,学习时注意归纳:(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庄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认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