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调语文复习之现代文阅读二篇.ppt
现代文阅读二【总原则】1、读。认真读懂文章A、了解文章主要内容;B、理清文章层次;C、明确文章叙事侧重点;D、把握文章主旨;E、明确写作意图。2、审。认真读题,找准题干要求,例如:有几问,在哪几段找答案、限制语等3、答尽量用原文词语、短语作为答题依据;分条作答,并根据分值判断答题要点多少;表达简洁,不赘叙描写,没有要求不必细加分析结论得来;尽量避免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作答和口语化答题。,【文章解读示例】(元月卷)想起梁思成一、读题目,思考问题明确:“什么时候想起了梁思成?”“想起来梁思成的什么?”“为什么想起梁思成?”二、读文章,理清层次。划出抒情议论句或表示情感的词语。第一层(12)写京城为了圆一个古都之梦开展了“爱北京城捐城墙砖”的活动。1、京城开展了“爱北京城捐城墙砖”的活动。2、开展这个活动是为了圆一个逝去已久的古都之梦。第二层(37)我们没有听从梁思成的建议,古老城墙已消失殆尽。3、我们没有听从梁思成的建议,古老的城墙已经消失殆尽。以跟马寅初有关的事类比。(第一个梦)4、北京五十多年来的变化,只能从仅剩的城墙上寻觅梦痕。5、梁思成为保护城墙所做的努力和他认为城墙可负起新的任务的展望。(第二个梦)6、梁思成的建议没得到采纳,他体验到孤独与悲凉。7、梁思成亲眼看着古建筑被毁坏的苦恼。第三层(8)照应开头,反思古建筑遭到破坏,感到困惑和悲凉。,三、思考回答之前的问题1、什么时候想起了梁思成?(12)明确:每当老北京人想起了那逝去已久的古都之梦的时候。2、想起了梁思成的什么?(37)明确:(1)想起了梁思成让我们保护明清古建筑,而我们没有听从,古老的城墙已经消失殆尽。(2)想起了梁思成为了城墙展开的激烈辩论,遭到了反对;(3)想起了梁思成设想古城墙在现代可以担负起新的任务,但只能亲眼看到古都被破坏。3、为什么会想起梁思成?明确:这个问题是关于写作意图的,其实跟上一个问题是紧承着的。基本可以一一对应。(1)为了告诫人们,要听从像梁思成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建议,保留文化遗产;(2)怀念梁思成,因为他为了保护古城墙所做的努力;(3)为了提醒我们,要懂得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四、概括文章内容,明确写作意图。内容:写我们没有听从采纳梁思成的建议,使得古城墙已经消失殆尽,表达了作者对此现象感到的困惑和悲凉。意图:想表达希望人们能够保护古文化,不让它们渐渐消失;也希望能听从有远见卓识的知识分子的建议。,(四月卷)历史告诉我们一、读题目,提问题明确:什么历史让我们看见?历史让我们看见什么?二、读文章,理清层次。划出抒情议论句或表示情感的词语。第一层(14)写历史中的大事件(通过第5段的过渡句可知)1、(12)写赵简子考儿子,赵襄子因为狠毒被立为太子。(这是大事件的铺垫)2、(34)写赵襄子用诡计残杀了代国精英,灭了代国,拓展了疆土。(这是大事件)(概括事件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但不是所有的都需要概括,叙述时侧重的内容一定要概括出来。如此段作者着重写了赵襄子杀害代国精英的诡计。)第二层(511)写赵襄子的姐姐不堪忍受仁与义的纠结,选择了自杀。(这是小细节。此事件着重叙述她如何纠结。)第三层(1219)借写司马迁的伟大来评价姐姐的行为,来回答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抒情议论段,点明中心和写作意图),三、回答问题1、什么历史让我们看见?明确:(1)赵襄子用诡计残杀代国精英的大事件;(2)赵襄子的姐姐不堪忍受仁与义的纠结选择自杀的小细节。2、历史让我们看见什么?(与前一个问题是一一对应的)(1)战国时代这种无道德甚至不道德的力量强大到操纵了历史的进程,对这种力量的赞美和崇拜,鼓噪到淹没了人们的良知。(2)小细节所体现出来的道德悄悄地影响着历史的进程;改变着历史的成色,决定着历史的性质,创造着历史的正面价值。(3)读历史,不能总是关注那些所谓的宏大叙事,要关注小细节,小细节所体现出来的道德仁义才是民族之魂。,四、概括文章中心,明确写作意图。内容:通过拿历史大事件与小细节对比,体现了小细节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决定着历史的性质,创造着历史的正面价值,是民族之魂。意图:告诉我们读历史不要只是关注大事件,更要关注小细节,关注小细节中所体现出的道德仁义对历史对民族的正面价值。,(五月卷)邂逅温暖的陌生人一、读题,思考问题明确:谁邂逅了温暖的陌生人?发生了些什么事?为什么他们给人“温暖”的感觉?作者想借叙事表达什么中心?二、读文章,理清文章层次。划出抒情议论句。第一层:(1)总起,说邂逅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际遇之一。第二层:(217)记叙我与的士司机邂逅的经历。1:(213)记叙我与的士司机的邂逅经历。2:(1416)借留言的形式表达自己对邂逅司机的感触。3:(17)议论:感受和付出善意是生而为人的一个额外收获。第三层:(1837)记叙我与阿富汗小伙子邂逅的经历。1:(1831)记叙与阿富汗小伙子邂逅的经历。2:(3237)借留言生发感触,表达心怀善意的人应该被善待,世界才会更美好。,三、回答问题1、谁邂逅了谁?明确:(1)“我”在一个深夜邂逅了的士司机;(2)“我”在德国邂逅了一个阿富汗小伙子。2、发生什么了些什么事?(紧承上一题分两方面概括)明确:(一)(1)司机空着肚子答应送我回家;(2)司机放心地接受我的蛋糕;(3)司机一路上和我聊天谈心;(4)司机在远未到达目的地的地方停了计价器;(5)司机停车时还担心我未到目的地。(这是第一次邂逅的经历。每一个经过都紧扣“邂逅”紧扣作者重点交代的来概括。)(二)(6)经历了重大命运打击的阿富汗小伙子主动帮助我提行李。3、为什么他们给人温暖的感觉?(紧承上面问题对应回答)明确(1)因为陌生人之间的互相信任和充满善意。(2)因为这么一个命运如此遭遇的小伙子的善良4、中心明确:通过记叙两次邂逅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和充满善意的愿望,希望善良的人们能够被善待的愿望。,第十三题要点概括【考查点】1、指的是在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之后,用简洁的语言转述文章内容的考查形式。2、“要点概括”分为局部概括和整体概括两种。“局部概括”指针对文章中某一段落或某几个段落的内容进行概括。(如元月卷和五月卷)“整体概括”指的是针对全文内容或观点进行概括。(如四月卷)【答题要点】1、审题:明确概括的范围:首先审题应明确是进行局部概括还是整体概括;2、抓住概括的重点(题干中的关键词),明确答题要求;3、确定答题内容,理清层次;抓住中心句;提炼关键词;4、表述力求简洁;注意字数的限制;应分条加以表述;5、如果题目有示例,一定要仿照示例的形式作答。,【例题再现】13、从本文看,梁思成的梦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元月卷【解析】1、审题:审限制语(“本文”、“梦”),根据分值(4分)判断答题要点多少(2点),并分条作答。2、明确答题范围,根据文章层次,可判断出来答题范围在37段,主要是第3段和第5段。3、表达简洁,要素要清晰:涉及对象、希冀结果(关注核心词)答案:希望能保留北京的明清古城墙,留住古都的风貌。希望能让古城墙成为现代城市的有机的组成部分。,13、作者在此文中所说的“大叙事”和“小细节”具体指的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四月卷审题:审限制语(“大叙事”“小细节”“具体”),根据分值(4分)判断答题要点多少(2点),并分条作答。明确答题范围,根据层次可得,“大事件”集中在14段,小细节集中在511段概括事件,注意需要表述时间、地点(这两个方面根据具体情况看,文章有具体点明,就概括)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这几个方面根据文章着重描写内容定。)通过阅读,可知文章在表述事件的时候着重写了赵襄子杀害代国精英的方式,其姐姐自杀的原因,因此概括事件的时候这两点要突出体现。语言简明,不赘述描写。答案:大叙事:赵襄子用诡计残杀了代国精英,灭了代国,拓展了疆土。小细节:赵襄子的姐姐代国夫人在丧父亡国后,不堪忍受仁与义的纠结而自尽。,13.第一个故事中,作者从陌生的司机的哪些行为语言上感受到了温暖?品读文章细节后简要概括,并根据提示填写在下面横线上。(6分)五月卷(1)司机空着肚子仍然答应送我回家。(2)(3)司机一路上和我聊天谈心。(4)(5)【解析】审题:审题限制(“行为语言”“细节”),分条回答。根据层次,判断答题范围为217段。根据题目要求,找出主要细节,注意紧扣“温暖”。按照提示的格式(司机+语言行为+我)答题,提炼文章相关内容。答案:(2)司机放心地接受了我的蛋糕;(4)司机在远未到达目的地的地方停了计价器;(5)司机停车时仍担心我还未到达目的地。,【错误示例】一、审题时不能抓住关键词,明确概括的范围和表述的重点。【示例1】:13、作者在此文中所说的“大叙事”和“小细节”具体指的什么?请简要概括。(四月卷)【错误答案】大叙事:指的是历史上那些大人物为权为利斗得你死我活;小细节:指的是历史上的小人物的悲欢。【解析】该答案得了0分,因为没有审准确题目,题目要求回答“具体指什么”。【示例2】13、第一个故事中,作者从陌生的司机的哪些行为语言上感受到了温暖?品读文章细节后简要概括,并根据提示填写在下面横线上。【错误答案】司机吃了我的蛋糕。【解析】该答案虽然概括了一点,但是没有紧扣“温暖”概括。,二、没有提炼,以复述或照搬原文代替概括;【示例】13、作者在此文中所说的“大叙事”和“小细节”具体指的什么?请简要概括。(四月卷)【错误答案】赵襄子请来代王及其僚属,招待他们宴席时,厨师们用硕大的铜勺子为他们斟酒,当挥起铜勺子,猛击代王和僚属们的脑袋。【解析】只是照搬了原文,把整个过程抄了下来,没有简要概括。三、铺得太开,企图以多取胜,答题超过规定字数;喜欢写上自己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示例】13、作者在此文中所说的“大叙事”和“小细节”具体指的什么?请简要概括。(四月卷)【错误答案】这里的小细节具体指的是“姐姐在夫死国灭之后,一方面如果为夫报仇,就对弟弟不义,不为夫报仇,就是对丈夫不仁,面对感情与道德上的两难,也就是仁与义的纠结,最后选择了自尽。【解析】此答案将自己对小细节的概括答案”在仁与义之间纠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写上了自己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四、没有按照示例作答。【示例】13、第一个故事中,作者从陌生的司机的哪些行为语言上感受到了温暖?品读文章细节后简要概括,并根据提示填写在下面横线上。(1)司机空着肚子仍然答应送我回家。(3)司机一路上和我聊天谈心。【错误答案】接受作者的好意吃了蛋糕。【解析】题目如果有示例,一定要认真分析示例所提供的答题内容和答题形式,在内容上要与示例相关,在形式上要与示例一样。,第十四题词句理解【考查点】对语段的理解和赏析【答题要点】1、审清题干,明确答题的落脚点,确定答题的句子表达形式。2、基本准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先把语句放到文章中去读明白,此句是表达某种情感、观点还是对某人某事的态度。3、明确对句子表达形式进行分析的基本入手点:A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夸张、通感B句式特点:排比、反复、设问、反问C人物形象: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外貌等描写D环境景物描写E表现手法:对比、类比、渲染、烘托F词语:形容词、副词、动词、叠词、关联词、拟声词(一定是最明显的最能体现此段写作意图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句式),【例题再现】14下面语句表明作者对梁思成持怎样的态度?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4分)(元月卷)当如此诗意和苦口婆心的表白碰上现实冷冰冰的硬壳被反弹回来的时候,一颗崇高无私的心灵所体验到的是怎样的孤独与悲凉啊!14.下面语句有很好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品析。(4分)(四月卷)透过历史天空中遮天蔽日攻城掠地的刀枪剑戟,让我们能看见那根细小的闪着凄光的簪子。【解析】以上两种为一类,都是需要从两个方面回答的,一方面要回答表达了什么情感(态度、观点),一方面要回答是通过什么形式表现出来的。【答题】此语句通过-,写出了-,表达了-的情感(态度、观点)【参考答案】14、(1)、此句运用褒义词“诗意”、“苦口婆心”、“无私”,写出了梁思成的表白是“诗意”和“苦口婆心”的,他的心灵是“崇高无私”的,表达了对梁思成的赞美之情;(2)而后一句以强烈的感叹句表达了对梁思成的孤独与悲凉心境的强烈认同。14、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将“遮天蔽日的刀枪剑戟”和“细小的闪着凄光的簪子”进行对比,突出了帝王攻城略地的战绩记载之多,和小细节被忽略,表达了作者认为读历史应该关注小细节的观点。,14.作者虚拟的这两则留言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愿望?(五月卷)“你觉得昨天在车上吃到的蛋糕美味吗?”如果我来写一则寻人留言。“昨天那家砂锅店果然不错。你可以告诉我哪里能买到昨天在车上吃到的蛋糕吗?如果他来写一则寻人留言。【解析】此类只需要回答情感与愿望,不需要分析写作形式。【答题】此语句表达了因-而产生的-情感(态度、愿望)【参考答案】1、表达了作者对与陌生司机温暖的邂逅的留恋之情;2、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与人之间事能够被信任被善待的和谐人际关系的愿望。,14、仔细品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它是如何展现出作者对苏东坡的喜爱的。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了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解析】此类已经写出了情感(态度、观点),只需要回答通过什么形式表现出来的(从哪里体会到的)【答题】此语句通过-,写出了-,表达了作者对苏东坡的喜爱的。【参考答案】1、此句运用排比的修辞,列举出了苏东坡在绘画、烹饪、服饰等方面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体现了作者对苏东坡的喜爱之情;2、此句运用“一-就”的句式,强调突出了了苏东坡只要稍一动弹,就对中国文化某一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的效果,体现了作者对苏东坡的喜爱。,14下面语句表明作者对梁思成持怎样的态度?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4分)(元月卷)当如此诗意和苦口婆心的表白碰上现实冷冰冰的硬壳被反弹回来的时候,一颗崇高无私的心灵所体验到的是怎样的孤独与悲凉啊!【解析】审题:确定答题角度:两问怎样的态度;如何体会出来的。读语段,并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态度。(同情、赞扬)判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褒义词、对比、感叹句。确立答案:选取句中任何一处作析,言之成理即可。共4分,态度2分,理由2分。(此题若非需要,不必要面面俱到,答一种即可)【示例】作者对梁思成持同情与赞美的态度。作者借助褒义词“诗意”和“苦口婆心”、“崇高无私”来表达了对梁思成的赞美之情;而后一句以强烈的感叹句表达了对梁思成的孤独与悲凉心境的强烈认同。,14.下面语句有很好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品析。(4分)(四月卷)透过历史天空中遮天蔽日攻城掠地的刀枪剑戟,让我们能看见那根细小的闪着凄光的簪子。解析】审题,确定答题角度表达效果。需要从表现形式和表达情感(观念)来回答联系上下文、文章主旨,分析出此段是表达作者对读历史的看法:要我们要关注小人物小细节。判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对比。确立答案:共4分,观念2分,表达形式2分。【示例2】作者用语意的对比来强化语意的表达效果。如:用“遮天蔽日”来形容史书中对帝王功绩的记载之多,用“细小的闪着凄光”来形容史书中细节是容易被忽略的,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强化对小人物的关注。,14.作者虚拟的这两则留言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愿望?“你觉得昨天在车上吃到的蛋糕美味吗?”如果我来写一则寻人留言。(五月卷)“昨天那家砂锅店果然不错。你可以告诉我哪里能买到昨天在车上吃到的蛋糕吗?如果他来写一则寻人留言。【解析】审题,确定答题角度(情感、愿望)。不需要分析语言,直接回答。联系上下文、文章主旨去分析作者情感和愿望。【示例】情感:对温暖的邂逅留恋之情。愿望:对和谐的人际交往的向往之情。(对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充满善意的期望),14、仔细品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它是如何展现出作者对苏东坡的喜爱的。(考试说明)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了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解析】审题:确立答题角度,题目已经写出了情感是对苏东坡的喜爱,只需要回答通过什么形式表现出来的。判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一-就-”的句式和排比的修辞。【示例】作者运用排比的手法,写出了苏东坡对中国文化影响的范围之广,在多种领域的列举中体现出她对苏东坡的喜爱。作者用“一-就”的句式表现了速度之快,展现了苏东坡非凡的才情对世人的影响之快、之大,由此传达出对苏东坡的喜爱。,【错误示例】一、审题错误,回答不到位或答多了。14、作者虚拟的这两则留言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愿望?“你觉得昨天在车上吃到的蛋糕怎样的情感和愿望?”如果我来写一则寻人留言。“昨天那家砂锅店果然不错。你可以告诉我哪里能买到昨天在车上吃到的蛋糕吗?如果他来写一则寻人留言。(四月卷)【错误答案】1、作者运用了语言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司机的感激和对司机能够过上快乐生活的希望。【解析】没有审题,回答的是“这段语句的表达效果”。没有根据上下文,没有结合中心去揣摩情感和愿望。主观臆断。0分,二、只回答了表现形式和表达的情感,没有分析此种表现形式如何体现此情感的。14、下面语句有很好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品析。(4分)(四月卷)透过历史天空中遮天蔽日攻城掠地的刀枪剑戟,让我们能看见那根细小的闪着凄光的簪子。【错误答案】把攻城略地的刀枪剑戟和那根细小的簪子进行对比,表达了希望我们能关注小人物的想法。【解析】作者用对比的手法,用“遮天蔽日”来形容史书中对帝王功绩的记载之多,用“细小的闪着凄光”来形容史书中细节是容易被忽略的,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强化对小人物的关注。,三、没有把语段放到文章中去读,对文段理解错误。14、下面语句有很好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品析。(4分)(四月卷)透过历史天空中遮天蔽日攻城掠地的刀枪剑戟,让我们能看见那根细小的闪着凄光的簪子。【错误答案】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将遮天蔽日的刀枪剑戟与那根细小的闪着凄光的簪子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姐姐的赞美与同情。【解析】此答案没有把语句放到文章中去读,此段不是表达对姐姐的情感,而是表达对读历史的态度和认识。,第十五题文意把握【考查点】对文章部分或整体内容深层次的理解,对作者的情感和观点的体会,对语句含义或作用的理解,对标题的作用或含义的李家,对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的思考。【答题要点】题型一:结合文章整体或部分理解文章标题的内涵或作用【示例1】、文章为什么以“乌篷摇梦到春江”为题?分析其作用,应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回答。在结构上题目多起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在内容上有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或情感的作用。【参考答案】结构方面:起着线索作用,全文就是以“梦”贯穿全篇,分别写梦的产生、梦的实现、梦的展示、梦的感受。内容方面: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描写富春江的美景,写出了游览富春江时的闲适、惬意和怡然自得的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示例2】、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决不辜负春天”的理解。是对标题的含义的理解,一般由两层含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深层含义可能是很含蓄的,也可能是用了比喻的修辞。如果是深层含义,就直接写出其意思;如果是比喻义,就直接写出其本体和特点。【参考答案】1、表层含义:决不辜负春天的美景2、深层含义(1)米勒画中的贫穷而辛劳的农人没有放弃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感恩;(2)一生苦难的米勒没有放弃对生活、农人、大地、艺术、家人的热爱;(3)作者决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题型二:结合文章整体或部分,考查对作者的情感态度、写作意图的把握。【示例1】、文章的结尾谈到了“悲凉”,作者认为梁思成的“悲凉”源于什么?我们的“悲凉”源于什么?(4分)元月卷【解析】(1)审题:明确答题角度梁思成和我们的“悲凉”源于什么,有两问。(2)明确应该联系的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后,分条陈述。【示例】(1)梁思成因为保留古都融入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建议没有被采纳,眼睁睁地看着古建筑被毁坏而悲凉。(2)我们因这些具有远见卓识的知识分子的建议没有被采纳而导致今天我们必须面对的种种困惑而感到悲凉。,题型三、考查语句在文章中的含义。【示例1】、作者为什么说“这位姐姐的血,是一个民族最干净的血,最高贵的血”?(4分)(四月卷)【解析】审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明确答题方向,一般有两种一是句子有深层含义,一是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有深层含义的就直接将含蓄的词语换成直接表达;用了比喻的就直接写出本体和特点。此题有比喻义,也有深层含义,解释点为“血”、“最干净”、“最高贵”。明确应联系的文章内容,结合文章主旨,进行概括。【示例】(1)因为她的血里包含着“善”的一面,她的心中留存有“仁”和“义”。(2)道德(或善,或仁义)是支撑一个民族延续发展的真正的力量。,题型四:考查文中关键词语、关键句子、段落、材料与文章主要内容、作者写作意图、情感倾向、中心观点之间的联系的理解。【示例1】、文中第二个邂逅温暖的故事深化了主题,请作具体分析。(4分)(五月卷)【解析】、审题:明确限定“第二个故事”;明确答题方向对“主题”的深化作用、联系第二个故事内容、人物形象和主旨的联系等方面回答,与第一个故事对比。【示例】(1)第二个故事中的陌生人经历过战乱,饱受命运的不公,这样经历过苦难,仍保留善意的人更可贵,更应该被信任,被善待。(2)第一个故事表达善意能使陌生人之间感到温暖,第二个故事在此基础上强调心怀善意的人应该被善待,世界才会美好。,【错误归因】1、审题不当,没有找准答题的切入点。2、认识肤浅,对文章情节、内容、主旨的理解不准确深入。3、答题思路混乱、以偏概全、整合不当、表达啰嗦。,第十六题内容探究和作品感受【考查点】对文章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知形象、领会情感、学习方法与态度【答题要点】一、对文章写作意图的把握和写作意蕴的探究16、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要“想起梁思成”?(6分)(元月卷)【解析】审题:明确范围“全文内容”,答题方向写作意图联系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条陈述。【示例】1、是为了缅怀梁思成,因修复古城墙而想起梁思成为保护古建筑而作的努力。2、是为了提醒我们,要认识古建筑的价值,应懂得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3、是为了告诫我们,要尊重有价值的建议,要有远见卓识,要为后世留下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不要留下遗憾。,二、结合文本谈谈对待事物(历史、阅读、某人等)的态度及方法16、在这篇文章里,对如何品读历史,作者表明了哪些看法?(6分)(四月卷)【解析】、审题:问什么,答什么(“如何品读历史”),不赘述文章内容。、联系文章主旨(反映作者观点的关键句子)作答,分条陈述。【示例】1、读历史,不能只关注史书中记载的重大事件,还要关注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2、读历史,应该珍重那些决定历史性质、创造历史正面价值的内容。,16、不是每个人都能邂逅温暖,除了机缘还需要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概括。(4分)(五月卷)【解析】审题:需要什么邂逅温暖,作简要概括,不须赘述。联系文章主旨,分条作答。【示例】1、细心感受生活细节,可以让我们邂逅温暖。2、心存善念,付出善意,才能相互温暖。,三、结合文本对文中某句话或是某个观点的看法。,16、“画家远去了,而画还在。可是,欣赏画的眼和心还在吗?”体现了作者的担忧。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解析】1、审题:对作者的一个观点的看法。联系实际。2、确定答题思路:表明态度(1分)+分析作者观点(语句)(1分)+联系实际谈看法。(2分)【答案】(1)我认同作者的看法。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当前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米勒画的担忧。在当今这样一个喧嚣、浮躁的时代,人们很难拥有这样一种宁静和悲悯的“向下”的眼和心,像米勒以大地和农人为主题这样的画作被欣赏恐怕已经成为奢望。(2)我不认同作者的看法。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当前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米勒画的担忧。对大地的眷恋,对底层人的悲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是人类灵魂的底色,而米勒的画作正充分体现了以上三个方面,所以永远都会有这样的欣赏者。,【错误归因】1、审题不当,没有找准答题切入点;2、没有分条陈述,笼统作答;3、对文本内容情节作很多表述,难以看到得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