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ppt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第3课 宋明理学,儒学产生,初步发展,春秋,儒家思想演变线索,魏晋南北朝隋唐,正统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秦朝,战国,宋明,面临挑战,三教合一,理学产生,儒学复兴,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概述宋明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北宋理学创立;南宋理学成熟;南宋、明朝理学发展(发展为心学),儒学理论化体系化,背景:中央集权强化。,北宋程颢程颐理学,“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就是“天理”。,仁与万物俱生。,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理气论”。理与气构成宇宙;理先气后;伦理道德是天理。,“心性论”。人应克制感情,让道德理性支配行动。,明朝王阳明的心学,“宇宙便是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物”人心是万物的本源。,“致良知”的学说,主张“视天下为一家”,发挥了“仁”的思想。,三教图(清)丁云鹏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画面中,释氏趺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材料一 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材料二 宋代高僧智园曾经说:“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正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上述材料反映了唐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历史趋势?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一、宋明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三教合一1、两汉以来,儒学占据了统治地位。2、魏晋南北朝儒学面临严重挑战;原因:社会动荡不安;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自孔子到董仲舒,多伦理原则和教条,思辨性、理论性较弱。最主要)3、三教之间相互吸纳渗透4、隋唐时期“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1)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2)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5、儒学复兴运动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韩愈率先提出;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二、宋朝的程朱理学,理学理学,是儒家学派回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并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在宋代确立的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理学”一词指两宋时期所呈现出来的儒学,又有“道学”、“性理学”、“新儒学”、“宋学”等几种不同的称法。儒学体系的更新: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国的学说理学。以儒家为基础,吸收了佛、道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1、理学的产生(1)原因:社会政治根源: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魏晋以来,三教合一,儒学吸收佛、道有益成分,发展为更为理性、思辨化的新的儒学体系;儒学的复兴和疑古惑经的环境。宋朝建立,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在此基础上,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2)条件: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不低。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2、思想来源:3、基本含义:4、代表5、统治地位的确立:,宋明理学是以儒学为基础并吸收了A 佛教和道教思想 B 佛教和法家思想C 道家和墨家思想 D 佛教和墨家思想,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新儒学),北宋:程颢、程颐(“二程”)南宋:朱熹,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A,程颢,河南洛阳人,世称明道先生。,程颐,世称伊川先生。,本朝之治以理学为之根底也。义理之学独盛本朝,以程先生(二程)为之宗师也。黄震,6、二程理学思想理学创立,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核心)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理的本质:世界的本原,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人伦者,天理也”。认识论: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字有二义,一是“来”的意思,格物也就是“达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穷至”、“极至”的意思,所谓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穷理。对于“物”,可训为“事”或“理”。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这和“格”字的意义相近。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格物致知”的基本含义就是:通过接触、研究万事万物去认识、体验“理”,最终达到贯通明“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一物需有一理。万物皆有理。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天下只有一个理。天者,理也。有理而后有象,有象然后有数。二程遗书,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性即是理。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四库全书将二程遗书列为“儒家类”的重点内容。,朱熹著书图。朱熹(11301200),号晦庵,是二程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开创儒学,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主要骨干。北宋理学之兴,乃儒学之重光。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钱穆,7、朱熹理学思想理学成熟,朱熹首先提出“四书”之名,对它们加以注释并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等书。元以后的科举考试,都首重“四书”,并以朱熹的注解作为释读的惟一标准。,1、著述:,四书章句集注,论语孟子中庸大学是熟饭。看其它经是打禾为饭。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处。朱子语类,2、思想:,“理气论”。认为理和气浑然一体,主张理先而气后。把人间的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起来,认为仁、义、理、智等道德准则,也是天理的反映。心性论:“心有体用”、“心统性情”。性是心之体,情是心之用,心是包括体用的总体。认识论:朱熹说:“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至也;物,犹事也。”推尽吾之知识,穷致事物之理,是为“格物致知”。修养(功夫)论: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存天理,灭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C,评价:理气论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心性论:认识论:程朱理学所强调的“格物致知”,并不是要求科学真理,而是明德之善,主要是道德层面的。功夫论朱熹认为三纲五常即是天理,“天理”和“人欲”是根本对立的。人们应克制自己的私欲,顺乎天理.反映了朱熹提出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但另一方面,在伦理学上则有用理性原则来作为社会普遍道德法则的意义。,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探究,“格物致知”思想的前提是:“理”是在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一理论,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人们思想中是否有先天存在的的“理”(或“真知”)。,(1)适应统治需要(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成为南宋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2)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3)影响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8、程朱理学的影响,朱熹的主张和贡献是 著有四书章句集注 提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 提出“致良知”学说 A B C D,A,陆九渊南宋思想家,人称象山先生。心学创始人,王守仁明思想家,世称阳明先生。心学集大成者,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由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陆王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三、陆王心学理学的发展,走向极端,朱、陆两人学术观点不同,但经常邀请对方到自己主持的书院讲学,反映宋代书院打破了不同学派之间的门户之见,提倡学术争鸣论辩的良好学风。,陆九渊应朱熹的邀请到白鹿洞书院讲课时的讲义书影,王阳明全集,阳明墓(位于浙江绍兴的鲜虾山麓),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朱熹、陆九渊、王守仁都曾在此讲学。,1、陆九渊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心即理”,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发明本心”。与格物致知不同的是,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陆九渊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王阳明言论,2、王阳明对心学的发展:,背景:明中叶,明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内容:“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人固有的善性)。“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阳明思想体系的核心“知行合一”。知行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知是心之本体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发而为客观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就是行。特点:,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材料一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材料一中王守仁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材料二 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贼易,破心中贼难”。,材料二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王守仁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他的做法能够成功吗?山中贼是对农民起义军的污蔑说法,心中贼就是不符合封建制度各种新思想及由此新思想产生的新事物,特别是指劳动人民不能忍受压迫而萌发的造反的念头。破心中贼克服私欲,回复良知(人所固有的善性)王阳明把社会的治乱完全归之为人的道德的好坏。他积极提出“致良知”的学说,企图通过加强封建思想、道德的灌输来挽救社会危机,维护封建统治的基本秩序。人民反抗斗争的根源是腐朽的封建压迫和剥削,这随着封建社会走向末落而不断加剧,这个情况是王阳明所无法改变的。因此他的破心中贼只能以失败而告终。,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2、实质相同: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3、影响相同:A、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B、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心学提出“发明本心”(内心的反省)以求理的方法,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材料一 唐代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北派首领神秀所作佛偈(佛教唱词):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材料二 神秀的同门、南派首领慧能所作佛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分析宋明理学家程、朱、陆、王分别与以上两则材料所反映思想之间的同异与渊源关系。,异同:材料反映了佛教禅宗的“佛”、“法”就在心中,“自心是佛”,“本性是佛”的主张。禅宗北派领袖神秀主张不断排除外界对内心的影响。禅宗南派领袖慧能强调发掘内心的佛性,主张“顿悟”成佛。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陆九渊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指出,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求“理”的方法就是进行内心反省。王守仁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渊源关系主要体现在:神秀认为只有通过长期苦修,排除杂念,才能渐悟成佛。程朱理学吸收了这一思想。慧能认为佛在心内,只要静心自悟,便可顿悟成佛。陆王心学承袭了这一思想。,儒学复兴,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立,成为中唐以后的 重要背景。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儒家学者促进下,理学于 兴起,在 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它绵延700余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代,明代,宋明理学,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理学的发展,创立:北宋五子成熟:南宋朱熹发展:陆王心学,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背景:,知识梳理,说明理学已走向极端,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理”是世界的本原,“格物致知”,“心即理”、“致良知”,“发明本心”,思辨化的儒学。把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学。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融合佛老的儒学。,四、宋明理学的特点:,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哪些重大发展?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倡导“经世致用”学说 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AB CD,A,前沿视点,为纪念朱熹诞辰875周年,2005年9月19至21日中国(武夷山)朱子文化节在武夷山举办。期间活动包括:宋明理学研究中心挂牌仪式、朱熹纪念馆迁址开馆典礼、“朱子学与和谐社会”高峰论坛、海内外朱子后裔祭祀活动等等。,对于现在朱熹成为焦点这种现象你是如何认识的?,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中国文化概论,五、宋明理学的影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1、消极:,“存天理,灭人性”,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2、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史料选萃,汉代以后,作为正统思想的儒学在冲击与吸纳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至北宋时形成理学,成为宋明时期的官方哲学。西方学者一般将宋明理学称为“新儒学”(Neo-Confucian-ism)。宋明理学之为新儒学,其所以为新是指,在外来佛教文化与本土道教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建构在具有理性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维之上,通过诠释心性与本体、伦理与天道的联系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使儒家道德学说获得了形上性和整体性的论述,传统儒学内部的逻辑结构、价值转向、道德结构都获得了新的认识。作为一种哲学化的儒学,理学具有双重性。它的出现更加强化了封建主义的精神压迫,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的统治,桎梏人们的创造思维。同时宋明理学又是儒学思想中的精华的发扬光大。理学家们的辩证思维言论,体现出丰富的价值。,新儒学,材料辨析题:材料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3: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材料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材料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2、材料2和材料3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程、朱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陆王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3、可取的一面: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