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安石变法》第一节.ppt
第一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庆历新政的失败,要点轻巧突破,经典例题探究,速效提能演练,第一节,教材研读学案,教材研读学案,一、冗官、冗兵、冗费与尖锐的社会矛盾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集中兵权: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实行_,最高军事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枢密院管理军事、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相权;派文臣任知州,另设_来监督知州,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戍法,通判,集中财权:设立转运使,将地方赋税大部分运送中央。(2)作用积极作用:对巩固政权、防止_局面出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藩镇割据,消极影响:使北宋王朝陷入冗官、冗兵、冗费和积弱积贫的困境。2北宋中期的困境(1)积弱:过度集中_,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作战指挥失灵的状况,军队战斗力大大下降。,兵权,“澶渊之盟”、宋辽、宋夏战争的结果,反映了北宋政府的腐败和兵力的虚弱。(2)冗官: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实行“_”特权制度等形成冗官现象。(3)冗兵:军队数量激增。,恩荫,(4)冗费与积贫:冗官、冗兵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加上支付辽和西夏的高额_,北宋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贫局面。(5)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起义连续爆发。,岁币,二、庆历新政及其废止1实施:宋仁宗任命_为首的改革派实施改革,史称“庆历新政”。2内容:中心是整顿吏治,还提出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农业生产和提高军队素质等改革方案。,范仲淹,3失败:遭到_官僚的抵制与反对,仅施行一年多便夭折。三、王安石受命变法1背景(1)改革的呼声:庆历新政夭折后,北宋朝野士大夫要求改革、变法图强的呼声一直不断。,保守派,各类有识之士不断提出改革方案。(2)王安石上书:先后上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_论述变法的必要性。,本朝百年无事劄子,(3)皇帝的支持:宋神宗力图富国强兵,重用王安石。2实施: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又称“_”。,熙宁变法,要点轻巧突破,1社会矛盾激化:(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2)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3)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北宋初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北宋中期,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所谓“三冗”问题。,其中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给北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使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积弱的局面。因此,冗官、冗兵、冗费的出现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的局面。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1原因:(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2)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3)改革措施太激进,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4)改革没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5)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2启示: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并要做好充分的宣传和动员,改革者还要树立坚定的改革信心,改革才能成功。,经典例题探究,北宋初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这从反面证明了()A分权、强兵弊端无穷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C加强中央集权弊大于利D机构改革要量财力而行【解析】北宋初年,统治者奉行养兵政策,每逢灾荒年月,政府就把大量的流民编入军队,军队数量猛增;,为了削弱官员的权力,朝廷实行一职多官,官僚机构膨胀臃肿。上述做法导致了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造成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答案】B,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永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2:夷狄者,皮状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患深自比。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3: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请回答:(1)据材料1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2)综合材料1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2、3,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为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解析】最大限度地提炼材料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是回答历史材料解答题的两个重心。为了节省时间,最好是先看设问,知道题目要求回答什么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有目的地阅读材料。,三则材料中提供了“冗吏”“内忧”“外患”及政府的财政问题等方面的信息,据此可以判断朝代和所出现的问题。至于问题出现的原因、对材料观点的评价和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主要还是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危机十分严重。原因:一是政府不断扩充军队,增设官吏,军费和官俸开支越来越大;二是北宋还要给辽和西夏“岁币”。(2)范仲淹之言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官僚机构臃肿,百姓贫苦,辽和西夏的威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3)北宋中期发生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中心的王安石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