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健康教育.ppt
残疾人健康教育,残疾人问题的严重性,1987年4月1日,我国第一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残疾人口5164万,当时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约为十亿,如果1998年按有人口十二亿来计算的话,我国大陆现有残疾人约6200万,其中听力言语残疾2057万人。智力残疾1182万人,肢体残疾877万人,视力残疾877万人,精神残疾225万人,多重及其他残疾782万人。,残疾怎样分类?,残疾是指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陷,包括躯体残疾和精神残疾两大类。躯体残疾:感觉器官残疾(如视力残疾的盲、听力残疾的聋)、运动器官残疾(如肢体残疾、言语器官残疾)和内脏器官残疾(如严重的心、脑疾病)等。精神残疾:智力残疾和精神病等。,残疾人是不是残废人?,人类残疾产生和存在的必然性,自有人类,就有残疾人残疾原因的必然性人类本身的多元性,残疾人是不是残废人?,残疾人不应被认为是残废人。躯体残疾者的思维能力和其他心理功能可以是完好无损的。精神残疾者也还保持着部分正常的心理能力,且躯体通常是完好的。只要受到必要的教育和训练,通过代偿作用,许多人甚至可以成为超越正常人的出类拔萃的人物。这种身残志坚终于成为生活强者的例子,无论在世界上还是在我国都不胜枚举。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是个小儿麻痹后遗症致残者,每天坐着轮椅上班,但成了美国有史以来淮一的连任四届的总统。我国有下肢瘫痪的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高位截瘫的张海迪以及成千名在各项世界残疾人运动会中为国争光的残疾运动员。在1997年表彰的自强模范中就有靠双拐行走,自学成才,奇迹般地走上讲台的北京林业大学外语系教授李健。只要有健康的心理,残疾人并不等于残废人。,残疾人问题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具有产生的多样性、存在的普遍性、影响的广泛性以及治理的综合性的特点。残疾是社会的产物,不是某个家庭或是残疾人个人的产物。作为一个社会,一个有责任的社会,有义务为残疾人平等的享受社会资源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同样他们有权利和其他人一样享受社会的各种资源。解决残疾人问题是社会的责任,需要政府、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各自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与义务。,残疾人实现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的基础和前提,平等的公民权利充分的参与机会机会均等,新型的残疾人观(1),1)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具有与生俱来的公民权利,包括生存的权利,发展的权利,康复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劳动的权利,娱乐的权利,爱与被爱的权利,得到各种社会补偿的权利,并尽自己应尽的义务。2)通过现代社会提供的各种补偿手段,各类别的残疾人能够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教育,掌握知识与技能,认知世界。3)残疾人在现代社会提供的各种条件下,不再是社会的负担而是参与社会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推动社会前进的一个力量。4)“残疾”不是造成残疾人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为残疾人提供的条件不够,因而使“残疾”成为一个问题。为残疾人提供各种补偿条件,使残疾人无障碍地接受教育、参加生产劳动、参与社会生活,在事实上享有公民权利,是政府与社会的责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我国人权普遍化原则的体现。,新型的残疾人观(2),5)“残疾”是人体的一种遗憾,所以要加强残疾预防,但残疾并不构成人性的差异,奋斗精神的差异。时常倒是相反,由于残疾的磨练,残疾人往往具有更加坚强的意志,更加宽容的胸怀,更加渴望社会祥和、稳定、繁荣。6)残疾人的残疾是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付出的代价。要善待残疾人。建立残、健融合的关系,做到人人平等、人人参与、人人共享,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方向。7)实现“平等参与”的局面,是政府、社会与残疾人双向的责任,缺一不可。残疾人要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残疾人的人生观,残疾人如何看待自己?残疾人如何看待歧视?残疾人的自我认识,关注残疾人群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社会代价与弱势群体的关系看 从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关系看 从社会协调发展与弱势群体的关系看,从社会代价与弱势群体的关系看,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代价往往大多数是由社会弱势群体来承担的。在市场竞争中,缺乏资金、权力、能力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的,是弱者,他们改变自己处境的机会相当少,一步赶不上,往往步步趕不上,处在竞争中的劣势地位。正是这样,社会弱者最先也最强烈地感受到改革的代价。从理论上说,改革的社会代价应当由全体社会成员来共同承担,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受到改革带来的社会风险冲击最大的往往是承受力最低的社会弱势群体成员。社会弱者比社会强者为改革付出更多的成本,承受着来自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更大压力。所以,从社会群体的角度看,应该关注弱势群体。,从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关系看,社会学理论指出,利益被相对剥夺的群体可能对剥夺他们的群体怀有不友好的心理。当弱势群体将自己的不如意境遇归结为获益群体的剥夺时,社会中就潜伏着冲突的危险,甚至他们的敌视指向也可能扩散。社会风险最容易在承受力最低的社会群体身上爆发,从而构成危及社会稳定、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巨大社会隐患。因此,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减轻来自经济、社会和心理的巨大压力,不仅是各级政府部门的责任,而且也是全社会的义务,其中社会强者应尽更多的义务,只有双赢,才能共同维护社会稳定。,从社会协调发展与弱势群体的关系看,从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与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高度上看,关注弱势群体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可以说,一个弱势群体得不到保障的社会,一个社会弱者受到歧视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稳定型的社会,更谈不上是协调发展的社会。,残疾人的社会化,一般来讲,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学习社会行为规范、明确生活目标以及培养社会角色。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需要经历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残疾人社会化的主观影响因素,有特殊的需要有和正常人一样的学习能力 大多数有语言能力 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有较强的代偿和补偿能力,残疾人社会化的客观影响因素,家庭学校劳动组织同辈群体大众传媒,残疾人对社会社会的参与,社会应该提供什么条件(环境无障碍、信息无障碍和交通无障碍)对残疾人自身的要求,社会对残疾人的基本要求,残疾人的义务:残疾人必须遵守法律,履行应尽的义务,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残疾人应当发扬乐观进取精神,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独立生活和谋求可持续生计。,社会对残疾人的政策支持,我国现阶段社会政策的价值基础 我国现阶段社会政策的模式选择与基本框架:补偿性社会政策;发展性社会政策,残疾人的权益,康复权受教育权劳动就业权婚姻家庭权文化社会权福利和环境权,对残疾的观念态度的新趋势,医疗模式残疾被看作是个人的缺陷,是由疾病、创伤或健康状态导致的后果。要求以个人形式给予治疗康复。为了让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就要修改政策,提供专门的帮助、保健、福利等。,社会模式残疾人面对的种种障碍不是残疾本身所致,主要是社会做出的排斥决定所致。残疾不仅是残疾人个人应该应对的问题,而应该对整个社会和环境进行调整,使所有人都能顺利地参与社会生活。强调社会的集体行动。,医学模式理论对“残疾”的定义,例1 耳聋:听觉系统的传音、感音功能异常所致听觉障碍或听力减退,概称耳聋。一般称轻者为重听,在一般情况下能听到对方提高的讲话声;重者为耳聋,听不清或听不到外界声音。聋哑:因先天因素或婴幼儿时期种种原因使双耳发生重度耳聋,以致全聋,完全或基本不能接受外界声音刺激,无法学习言语或巩固和发展已掌握的言语造成既聋又哑的状态。,例2 1987年我国对听力语言残疾的规定听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觉障碍,耳听不到或听不真周围环境的声音;从而难与一般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活动。听力残疾分为聋和重听两类。语言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不能说话或语言障碍。听力语言残疾:听力和语言功能完全丧失(既聋又哑)。听力丧失而能说话或构音不清(聋而不哑)。单纯语言障碍,包括失语、失音、构音不清或严重口吃。,社会模式理论对“残疾”的定义,例1 英国国际发展部残疾、贫困与发展:导致社会和经济不利地位、权利被否定以及在社区生活中发挥平等作用及会受到限制的长期缺陷。,例2美洲国家关于消除对残疾人的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残疾一词是指某种生理、心智或者感官上的缺陷,永久地或者暂时地使人从事日常生活中的一项或者多项重要活动的能力受限,且该缺陷可由经济和社会环境导致或者加重。,例3关于残疾人保障法修改的信息 残疾人保障法的名称,主要有两种观点:继续沿用原来的名称。将名称改为“残疾人权益保障法”,以着重强调新法对残疾人权益的保障和维护,同时使之与其他相关法律如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的命名方式相一致。,比较这两个名称,如改名有利于实现以残疾人权利为本,有利于全面促进和保障残疾人的各项权利,有利于增加关于残疾人权益的规定,符合我国立法进一步保障人权的趋势,符合国际残疾人立法的最新发展趋势,并能和国内其他相关法律的立法理念相统一。但如果改名,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残疾人保障法立法之初的起草思路。,关于残疾人的概念,除大陆用残疾人这一概念外,韩国、港澳及东南亚大多称“残障人士”,台湾称“身心障碍者”,日本则用“身心障害者”。,关注对残疾人理念的变化,涉及有关听力残疾有种种名称民间:聋子、哑巴医学:耳聋、聋哑教育:聋哑、听力障碍、听力残疾、法律:听力残疾,比较残疾与残障(或身心障碍)两个概念,残疾更侧重强调疾病或缺陷,残障更多地强调外界障碍和不利影响。采用残障的概念更符合我国对残疾人的定性,更符合把残疾人作为权利主体的理念,但社会上对残疾人的概念已广泛接受,而且现行法律都已采用残疾人这一概念,如改为残障,社会上要有一个较长的接受过程,并且残障也不是一个十分理想的用语。,对残疾状况评估方式的新趋势,1980年WHO制定公布国际损伤、残疾和障碍分类,是对疾病造成的后果的分类。它是一种单向的评估模式:损伤残疾障碍,2001年WHO制定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是对健康状态的分类。它是多向交互的评估模式:功能和残疾活动与参与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a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disability and health ICF)的几个定义,身体功能:身体各系统的生理心理功能。身体结构:身体的解剖部位,如气管、肢体及其组成成分。损伤:身体功能或结构出现的问题,如显著变异或缺失。,活动:是个体执行一项任务或行动。活动受限:是个体在进行活动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参与:是个体投入到一种生活情境中。参与局限性:是个体投入到一种生活情境中可能经历到的问题。,评估功能与结构,对视力残疾诊断初步确定:采用视功能检查+眼结构检查光感受性:感觉最低光量和最小强度差别的视功能。颜色视觉:区别和匹配颜色的视功能。对比感受性:将图形从背景中分离的视功能。视觉图像品质:涉及图像品质的视功能。,对听力残疾诊断初步确定:采用耳声发射测试+行为测听法+综合听力学评估;听功能检查声音检测:感受存在的声音。声音辨别:感受不同背景、双声合成、分离及混合的声音。声源定位:辨别声音来源的方位。单侧声音:确定左、右的声音。言语辨别:将语音与其他声音区别。,智力评定标准:保持智商和适应行为作为分级变量不变,此外对结构和功能、活动和参与、环境和支持三个维度进行具体描述;智力残疾测量工具:从心理测量学的角度出发,注重题目的区分度;智力残疾测量问卷和记录表的结构化、具体化。,2005年2月21日智力残疾标准研讨会主要意见及建议(节选)对于智力残疾的概念要有更明确的界定,在名称上要有中英文的固定说法。对分级的几种意见:难于分级,如果要分级,最好引入标准差。与国际接轨分为四级。主要按适应性行为分级。分三级。轻度智力残疾是较难确定的一个类别,处理不当会有法律等方面的纠纷。重度和极重度差别不大,有的专家建议合二为一。,对于智力残疾的诊断工具。6岁以下的智评工具有两种意见:采用CDCC中国儿童发展量表,采用格塞尔诊断测验。6-16岁有三种不同意见:采用林传鼎的韦氏版本,由张厚粲负责再修订、取常模;小范围修订新版韦氏儿童智力测验,供本次调查之用;采用龚耀先韦氏版的智力测验。16岁以上用龚耀先的韦氏成人智力测验。,关于适应性行为的评价6岁以下用发展商;6-16岁之间可考虑左启华修订或汪文均编制的适应性行为评定量表;适应性行为的内容变化较小,可以不修订;16岁以上采用龚耀先的成人智力评定量;关于活动与参与的评定:这一评定反映了对智力残疾概念和WHO关于健康的最新理解,但要注意处理好与适应性行为评定的关系。,残疾人群体的特点,残疾人有其自身的特殊心理和特殊需求,并且他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由于其特殊性会采用某些特殊的手段。由于历史原因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残疾人的总体发展水平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身体方面的残疾在主观上使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受到限制,平等权利的实现遇到障碍。残疾人的生活、教育、就业、康复乃至婚姻家庭等方面遇到的困难远比健全人多的多。,残疾人有哪些认知特点?,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除了与一般人有着共同的心理特点外,还有着其独特的心理表现和认知特点。由于残疾的类别不同,残疾的程度不同,以及致残发生的时间(先天致残或后天致残)不同,其认知特点也不同。,残疾人有哪些认知特点?,盲人由于视觉丧失,尤其是先天性视力残疾人或幼年致残的人,就缺乏甚至根本没有空间概念,没有视觉形象,没有周围事物的完整图景认识。由于人的外界信息 90是来自视觉通道,因此,盲人的形象思维很不发达。他们的听觉和触觉非常灵敏。盲人没有视觉信息的干扰,形成了爱思考、善思考的习惯,相应地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就比较发达。由于他们的言语听觉能力较发达,而且记忆力比较好,所记住的词汇比较丰富,也促成了他们言语能力强的特点。所以许多盲人都给人一种健谈、说话有条理、词汇丰富、语言生动、说理充分的印象。,残疾人有哪些认知特点?,聋人丧失了听力,靠手势语言和别人进行交往,靠视觉器官的直观形式获得信息,并进行交流,因此视觉敏感,形象思维非常发达,而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就相对地差些。,残疾人有哪些情感特点?,孤独感:这是残疾人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体验。残疾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种缺陷(如聋哑人言语障碍、肢残人和盲人行动障碍),在社会上常常受到歧视,活动的场所太少,不得不经常呆在家里,久而久之,孤独感就会产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孤独感的体验会日益增强。,残疾人有哪些情感特点?,自卑感:这是每个残疾人都有的一种情感体验。残疾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陷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遇到的困难比普通人多得多,如果从他人甚至亲属那里又搞不到足够的帮助,甚至遭到厌弃或歧视,就会产生自卑情绪。他们在婚恋、家庭和就业等问题上比普通人困难得多,自尊心受到伤害,可能加重自卑的情感体验。,残疾人有哪些情感特点?,敏感、自尊心强:由于他们身上的残疾容易使自己过多地注意自己,因而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都特别地敏感,尤其是容易计较别人对他们不恰当的称呼。如称他们为“残废人”,会引起普遍的反感;盲人反对别人称其为“瞎子”;瘫痪病人忌讳称其为“瘫子”等等。如果别人做出有损于他们自尊心的事情,他们往往难以忍受,甚至会立即产生愤怒情绪,或采取自卫的手段加以报复。,残疾人有哪些情感特点?,情绪反应强且不稳定:这种特点在许多残疾人身上都相当突出。如聋哑人情绪反应强烈,而且多表现于外,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盲人情绪反应则多隐藏于内,虽然情感体验很激烈,但情绪表现却不十分明显,而且爆发性情感较少。,残疾人有哪些情感特点?,富有同情心:残疾人对自己的同类有特别深厚的同情心,不是同类的残疾人却很少交流,如盲人很少与聋哑人交流,更少通婚,不是因为其没有同情心,而是因为残疾类型不同,交流起来很不方便。,残疾人有哪些性格特点?,残疾人不仅因身上的残疾而特殊,而且生活环境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来说,交往的圈子比较小,周围社会环境与普通人不同,就形成了某些特殊的性格特征,如孤僻和自卑是各类残疾人共同具有的性格特征。此外,每一类残疾人又有其独具的性格特点。,残疾人有哪些性格特点?,盲人性格比较内向,在他们的内心世界有着丰富的情感,情感体验比较深沉而含蓄,很少爆发式的对外表达;他们喜欢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比较深刻。,残疾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聋人则与盲人相反,他们的性格比较外向,情感反应方式比较强烈,频度高但持续时间短。聋人性格豪爽、耿直,“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很少拐弯抹角。聋人观察问题,往往只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而不大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 有的聋人倾向于眼前世界,考虑长远利益少。有的聋人偏重于物质世界和情感的直接表达,而不愿意去深入探索知识世界的内涵。他们对生活是通过直接乐趣、具体行动和自己的情感表达来分析的。,残疾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肢体残疾者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为倔强和自我克制,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可以把一切不平和怨恨忍受下来,只是到了难以忍受的时候才会爆发。智残患者,他们的整个心理水平都是低下的,因而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特别是严重智残者,只能由生物本能来支配其行为。,怎样做好残疾人的心理康复?,广泛宣传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使全社会都来关心残疾人,尊重、理解和帮助残疾人。继续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大力发展解决残疾人就业的福事业。继续抓好残疾人的教育工作,提高残疾人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积极开展残疾人的医疗、文娱、体育等各种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为残疾人办实事,解决住房、婚姻、乘车以及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大力开展残疾人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鼓励残疾人自强自立,调动残疾人自身的积极因素。鼓励残疾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各项社会活动,以消除孤独感和自卑感,提高自我价值。,肢体残疾人的心理康复,肢体残疾包括哪些情况?(1)上肢或下肢因外伤、疾病致截肢或先天性短缺。(2)上肢或下肢因外伤、疾病、发育异常造成畸形或功能障碍。(3)脊柱因外伤、疾病、发育异常而造成畸形或功能障碍。(4)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因外伤、疾病、先天异常造成畸形、偏瘫、截瘫等躯干或四肢功能障碍。,肢体残疾人有哪些心理特点?,肢体残疾人一般仅有肢体上的残疾或缺陷而心理上并无明显的特点和缺陷。他们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与常人并无明显的区别,只是在个性特征方面存在着不同于正常人的突出特点。肢体残疾,给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在这样的困难面前,有些残疾人对外界刺激敏感,加上经常遭受挫折、取笑和不合宜的怜悯,容易产生自卑感,感到处处不如别人,因而会严重地压抑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对此,应当在教育的基础上加以克服,肢体残疾人有哪些心理特点?,对于多数肢体残疾人来说,残疾并没有把他们吓倒,而是给了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残疾进行不屈斗争的条件,因而肢体残疾人常常表现出较为顽强的意志力,在意志品质方面得到更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往往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表现出惊人的毅力。,自卑感,自卑感是一种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偏低的自我意识,它往往带有强烈的自我贬抑性的情绪色彩,因而又被称为消极的情绪性意识。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自卑感强烈的人,遇事往往怀疑自己的能力、知识。经验和才华,或者缺乏信心,稍遇困难就打退堂鼓,对那些本来稍事努力即可完成的任务也往往认为无法办到。有自卑感的人精神活动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被压抑。肢体残疾人再加上自卑感的折磨,会使肢体功能的补偿与训练受到严重干扰。因此,进行必要的心理康复,克服自卑感,对残疾的补偿训练具有现实意义。,自卑感,要克服自卑感,必须认识自卑感的起因。自卑感产生的关键在于社会的评价,一种不正确的社会评价若被个人所了解,就会像导火线和催化剂一样迅速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并成为个人自我意识、自我评价的错误依据,造成不正确的自我估价,贬损、低估自己的能力、素质、经验和知识,破坏自信心。错误的自我评价一旦形成,就会加重个人心理上的负担,又会进一步强化自卑的心理,毁掉自信心,进取心以及创造精神,给人带来巨大的危害。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自卑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人际关系木正确反映的结果,是在把个人与他人进行不正确比较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避免对残疾人进行不正确的评价、木正确的比较,是消除自卑感的重要前提。,听力残疾人的感知觉有哪些特点?,l)听力缺陷使物体的声音特性得不到反映:这就使听力缺陷者失去了对外部世界一种重要属性的认识,缩小了认识客观世界的范围。声音特性往往还是认识事物其他特性的线索(如机器运转的声音反映了机器的性能是否正常),听力丧失的结果,无疑将导致这类线索的难以利用。,听力残疾人的感知觉有哪些特点?,(2)听力缺陷对其他感觉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例如,前苏联学者施夫所做的视觉反应时间的实验表明,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听力残疾儿童的视觉反应速度均比正常儿童慢。年级越低,二者间的差距越大。同样,听力缺陷对触觉、动觉、振动觉也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消极影响。人的感觉能力,会因经常使用而得到加强,变得灵敏。但是,这不是某种感觉缺失的自然结果,一个各种感觉完好的人,若对某种感觉也经常地使用,则感受力同样会变得灵敏起来。,听力残疾人的感知觉有哪些特点?,(3)听力缺陷影响了知觉的完整性:感觉和知觉是两种不同而又木可分割的心理过程。感觉反映物体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物体的全局。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的完整性取决于感觉材料的丰富程度。听力残疾人的知觉形象,其主要成分是视觉形象,而不能形成视听结合的综合形象。动理学家的实验研究表明,听力残疾儿童的视知觉较同龄有听力的儿童更周密细致,他们观察敏锐,视觉表象完整、清晰,更接近实物,这是视知觉对于耳聋的特别补偿作用。听力残疾儿童的视知觉常常在知觉细节上超过同龄正常儿童,但在概括能力上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这可能与他们的知觉过程缺少语言的组织,因而难以对直观形象进行综合和概括有关。,听力残疾人的个性有什么特点?,对于听力残疾人的个性特征,目前多见于对他们的个性特征的罗列。美国学者梅多写道:“个性特点的罗列,总是表明比正常儿有更多的顺应问题,他们表现出行动固定化、自我中心、缺乏内部控制能力、冲动和易受暗示的特点。”日本的大桥正夫在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写道:“聋儿在思想交流上有困难,社会经验狭窄。因此,他们在社会的、情绪的各个侧面的行为特征,一般地说显著落后于正常儿童。主要的特征表现为畏首畏尾、过分盲从等等。”台湾学者何华国在列举听力障碍学生的行为特征时提到:“如果学生无法听,他的人格与行为问题便可随之而生。他也可能为寻找补偿而显得特别浮动。有的学生也会经常表现出退缩、固执或害羞的行为。”,听力残疾人的个性有什么特点?,我国一些从事聋儿教育的人员,从各自接触到的聋儿的实际表现中,概括出一些聋儿的个性特点,诸如孤僻、自高自大或自卑、急躁、主观片面、猜疑心强、自私等。,正移情(异性)处理:应婉转地说明这是心理咨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但这不是现实中正常的、健康的爱。咨询师要有策略地、果断地及早地进行处理,将其引向正常的咨询关系。如果咨询师觉得自己难以处理移情现象,可以转介给别的咨询师。采取反移情的技巧,即把自己扮成移情的对象,鼓励求助者发泄自己压抑的情绪,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咨询师则从中进行深入的分析,探寻求助者深层的心理,包括潜意识。求助者在充分宣泄情绪后,心理上会感到放松,再经咨询师的分析得以领悟后,心理症状会逐渐化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