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与中学语文教育PPT.ppt
美学与中学语文教育 华中师大 黄念然 2009年10月,第一讲 接受美学与中学语文教育,本讲重点,一、接受美学的兴起二、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三、接受美学的理论意义四、接受美学与中学语文教育五、问题,前接受美学的重要看法,1、中国2、西方,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诗无达诂说,语出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三精华。指文学艺术鉴赏中审美的差异性。,文心雕龙知音,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偶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诗无达诂说,“观诗各随所得,或与此语本无交涉。”-宋人刘辰翁在须溪集卷六题刘玉田题杜诗古人赋诗,独断章见志。固有本语本意若不及此,而触景动怀,别有激发。”-刘将孙所作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序,“诗无达诂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人情之游也无涯,而各以其情遇,斯所贵于有诗。”-王夫之姜斋诗话,“诗无达诂说,侧出其言,傍通其情,触类以感,充类以尽。甚且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谭献复堂词录序,“诗中章句并无正解真旨。作者本人亦无权定夺”-(法)诗人瓦勒利,“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作得最多的诗人,而是启发得最多的诗人。-(法)圣伯夫,“当音调抓住了你的时候,是什么东西抓住了你呢?你在音调里听到了什么呢?难道听到的不是你自己的声音吗?”-(德)费尔巴哈,“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成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一本书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气盎然,情感是否热如火,冷如冰,还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或者换句话说,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魔灵的手指,它只拨动我们脑纤维的琴弦和灵魂的音板,而激发出来的声音却与我们心灵相关。”-(法)朗士:乐图之花,鲁迅论及红楼梦时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绛洞花主小引,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金)元好问论诗绝句,宋黄朝英缃素杂记:“山谷道人读此诗,殊不晓其意,后以问东坡。东坡云:此出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案李诗,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一篇之中,曲尽其意。”,细味此诗,起句说无端,结句说惘然,分明是义山自悔其少年场中,风流摇荡,到今始知其有情皆幻,有色皆空也。次句说思华年,懊悔之意毕露矣。-清叶矫然龙性堂诗话,清朱鹤龄李义山诗集辑评:“朱彝尊曰: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善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一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三字,意其人年二十五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葬之也,。,老外眼中的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探讨了对男女之情的几种看法。本书似乎有三个男主人公,他们后来成为朋友。其中的萧看起来是一个禁欲主义者,而段则与他相反,是个好色之徒(但尊重女性),另外一个(虚竹)介于二者之间,心里一直想禁欲,但当美女来到眼前时,又惊又喜,最终成了一个国王的女婿,而且是一个女性社团的领袖。他们最终都成了英雄,反映了作者对这一问题所抱有的宽容态度。另外还有许多次要角色,可以看作是他们的变种,例如段的父亲,是一个彻底的好色之徒,最终吃了一些苦头;慕容为了事业完全不在乎男女之情,甚至加以利用,遭到可耻的失败;游坦之由于先天因素和后天的刺激,成了一个受虐狂;少林寺的僧侣领袖后来被人发现有私生子诸如此类。,老外眼中的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对人类的智力的作用提出了质疑。书中有五个拥有最强内力的人,骄傲地将他们自己封为五个方向的虚拟君主(原文如此)。但在小说结尾,他们惊奇地发现自己并不比一个略有弱智的青年更强。书中一个似乎是拥有罕见美貌和聪明的女子,最终也被这个青年拥有了。更为微妙的是,这五个虚拟君主中的那个西方君主,后来似乎拥有最强大的内力,但他的智力情况却更糟成了一个严重的失忆症患者。,老外眼中的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蒙古兴起之初的畜牧业状况。书中有一个孤独的少女,是一位养蜂专家,但看来这个行业在当时实在不受重视,她惟一的一个学生后来成了她的丈夫并没有学会这门技艺,而是成了一个养雕专家,并因此一举成名。最后这门技艺只好传给了一个无所事事且极富孩子气的百岁老人。当然,他们都是很高级的格斗家,特别是其中的养雕专家后来可以通过吼声指挥许多动物,但其中惟独没有蜜蜂。他的妻子曾经想通过蜜蜂向他传递消息,但他视若无睹。,一、接受美学的兴起,1、哲学背景 a、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人类的认识具有深刻的历史特性。文艺的阐释必定受到产生文本的历史环境以及读者本人的状况的制约。,b、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以哲学解释学为基础,把艺术当做是真理得以显现的方式真前见、时间距离文本的解释活动是不同视域的融合,由于相异而向对方开放,进行平等对话效果历史,c、英加登的现象学美学,“具体化”:作品是一个充满了未定点 和空白图式结构,作品的未定点、空白图式结构,需要读者去填补。,Roman Ingarden 18931970,英加登,前理解,前理解:读者由于期待视野存在而对于作品先入为主的看法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对话”,相应者为正解,相悖者为误解,20世纪以来的文学愈来愈突出读者在审美接受过程中的能动的创造作用。阅读不再是被动的感知,而成为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活动。读者角色的这一转变无疑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划时代的转折。,2、二十世纪文艺研究范式的转变,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说,世界 读者 作家 作品,艾布拉姆斯,文艺接受对文艺创作的制约,作者与读者的原初关系呈现出一种绝妙的吊诡:在创造读者角色的同时,作者也判决了自己的死亡,因为,为了让一篇正文得以完成,作者必须撤身,停止存在。只要作者仍然存在,正文就无法完成。只有当作者放弃正文时,正文才得以诞生。在那一刻,正文的存在是个沉默的存在,一直沉默到读者阅读它的时候。只有当有阅读努力的目光接触到刻写板上的这些标记时,正文才有了主动的生命。所有的书写都有赖于读者的包容与接纳。阿尔维托曼古埃尔阅读史,二、接受美学的主要理论观点,1、读者中心论2、期待视野3、召唤结构4、隐含读者5、文艺价值的两极组合,姚斯,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姚斯:走向接受美学,姚斯 Hans Robert Jauss,姚斯(Has Robert Jauss),读者在接受文学作品时自身具有某种思维定向和先在结构,它包括伽达默尔所谓历史视界和个人视界两方面内涵:一方面,“第一个读者的理解将在这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实和丰富”,“另一方面,读者以往的阅读记忆也积累了阅读经验,这两方面的融合就形成一代代读者的期待视野”。,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隐含的读者”,开启由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内在转变 作家在从事创作的时候,都已设定了阅读对象,这些对象需要用作品中的空白结构去召唤,伊瑟尔 Wolfgang Iser,伊瑟尔(Wolfgang Iser),隐含读者,一是指文本结构本身包含的、允许读者用不同方式实现的各种不同解释的可能性;二是指文本意义及其生产过程,即读者通过阅读使文本潜在因素具体化的过程。伊瑟尔认为文本是一个充满各种潜在因素因而有待于读者在阅读活动中加以具体化的结构。读者根据自己想像对文本加以填充和再构建。,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期待视野具有历史性和开放性。,姚斯认为,读者的审美接受往往也取决于阅读前的某些对于未来的期待因素,如作品预告信息、以往阅读记忆等。“一部文学作品,即便它以崭新面目出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但它却可以通过预告、公开的或隐蔽的信号、熟悉的特点、或隐蔽的暗示,预先为读者提示一种特殊的接受。它唤醒以往阅读的记忆,将读者带入一种特定的情感态度中,随之开始唤起 中间与终结 的期待”。这些预先期待因素对于随之而来的文本阅读是必要的暗示、预示或准备因素。,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这类本文的流派和风格的特殊规则被完整地保持下去,或被改变、重新定向,或讽刺性地获得实现。在审美经验的主要视野中,接受一篇本文的心理过程,绝不仅仅是一种只凭主观印象的任意罗列,而是在感知定向过程中特殊指令的实现。这一新的本文唤起了读者(听众)的期待视野和由先前本文所形成的准则,而这一期待视野和这一准则则处在不断变化、修正、改变,甚至再生产之中。”,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层次,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便条 威廉斯,便条 This Is Just to Say我吃了 I have eaten放在 the plums冰箱里的 that were in梅子 the icebox它们 and which大概是你 you were probably留着 saving早餐吃的 for breakfast请原谅 forgive me它们太可口了 they were delicious那么甜 so sweet又那么凉 so cold,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形成,接受者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构成期待视野的要素,意趣所见,多见于嗜好。欧公文忠喜士为大下第一,常好诵孔北海“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范文正公清严,而喜论兵,常好诵韦苏州诗“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东坡友爱子由,而性嗜清境,每说“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惠洪冷斋夜话,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类型个人性期待视野公共性期待视野,个人性期待视野,由读者以往的审美经验(读者对文学类型、体裁、风格、主题、结构、语言等因素的理论储备和审美经验)所构成的文学解读视野。,公共性期待视野,由广阔的社会生活经验(读者对历史或现实社会人生的生活经验)所构成的文学解读视野。它以一种十分隐蔽的方式制约、影响着个人期待视野的构成,并决定着文本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解读的深度和广度。,“召唤结构”,由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组成的能够激发读者阅读文本并进行再想象或再创造的文学文本,潜在结构或图式化框架。,黛玉两眼直瞪瞪的瞅了他半天“哼”了一声,说道:“你这个-”刚说了三个字,便又叹了一口气。仍拿起绢子来擦眼泪。宝钗见他(宝玉)睁开眼说话,不象先时便点头叹道:“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眼圈微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了。,文学语言的多义形成的复合意义。,例:“女子是水做的骨肉”。这里的“水”除了表示与男性世界的对立外,还可以有多种理解。既可以表示深闺里的少女像水一样的洁净,又可以体会出女性的柔情,还有着“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感叹。,含混,独钓寒江雪,画鉴析览: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金圣叹评本二十:“武大叫妇人坐了主位,武松对席,武大打横”双夹:只一坐法,写武大浑沌,武二直性,妇人心邪,色色都有。,水浒传第二十四回写梁中书与蔡夫人商量跟泰山大人蔡太师送生辰纲一事,金圣叹对“只见蔡夫人道”几字作分析:“蔡夫人道”写尽骄妻,“只见”写尽弱婿;“蔡夫人道”言梁中书不敢则声也;“只见”者,言梁中书不敢旁视也,,你有这样的慧性灵心吗?,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又用“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闰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cu)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故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叠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叠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设使其征人为女,居者为男,吾知其破题儿便已确信伊人之不在迩也,当无寻寻觅觅之事,男儿之心粗故也。能词之士,多昂藏丈夫勉学莺莺燕燕者,故不能下如此之十四叠字耳。-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云:“如果刘希夷是卢、骆的狂风暴雨后宁静爽朗的黄昏,张若虚便是风雨后更宁静更爽朗的月夜。”“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渎亵。”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恐惧,只有憧憬,没有悲伤。”“有限与无限,有情与无情诗人与“永恒”猝然相遇,一见如故,对每一个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于是他又把自己的秘密倾吐给那缄默的对方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隐含读者,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接受动机,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借鉴动机,创作动机与隐含读者 作家的创作动机会决定文本中隐含的读者。,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功高虞人箴,痛甚骚人辞。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白居易:寄唐生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白居易:新乐府序,爱尔兰现代派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在作品中广泛运用了“意识流”手法,往往晦涩难懂。在这样的文本中,隐含的读者主体不可能是普通群众,而是学者型读者。乔伊斯本人曾经宣称:他期待的理想读者,是那些“毕生研究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而其他什么都不做的人。”,价值的两极组合,接受美学认为,文艺价值由两极组合而成,一极是具有未定性的文学文本,一极是读者阅读过程中的具体化。这两极的合璧才是文学作品的完整价值。,三、接受美学的理论意义,接受美学对于人文学科中的文学欣赏、审美欣赏活动、文学创作活动乃至文学教育活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课程目标:发现与创新 教学与评价:鼓励个性化,对语文教育的重要启示,1、读者或学生特定的接受模式对其学习效 果有巨大影响2、教育必须与受教育者、与时代同步3、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接受是最本质的”4、接受效果取决于学生的“第二文本”5、“期待视野”对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四、接受美学与中学语文教学,(一)、接受美学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二)、接受美学与中学诗歌教学,(一)、接受美学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一、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1.教学内容一元化 2.教学文本被肢解 3.阅读过程被简化 4.阅读教学目标功利化 5.鉴赏理论知识贫乏,接受美学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二、原因:1.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2.传统文艺理论和阅读理论的束缚 3.现实功利性因素的束缚,接受美学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言必称师”、“以六经为准绳”、“师道尊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接受美学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传统文艺理论和阅读理论的束缚:“文以载道”文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接受美学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实功利性因素的束缚:以考定学 以练代读 科学主义的技术性训练,接受美学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三、解决方法:1.从理论高度明确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 2.肯定学生各种理解的“合理性”3.文本解读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应成 为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 4.建立开放性的语文阅读的评价机制与体系,四、实施策略,1、了解并预设期待视野 2、课堂多留空白,形成张力3、寻找“空白”,唤醒创新意识4、填补“空白”,激活创新思维 5、发掘文本意义,丰富创新想象 6、大胆质疑,打造创新精神,创造的诠释学的五个辩证层次。一,“实谓”层,即原典(作者)实际说了什么?二,“意谓”层,即原典(作者)想要说什么?真正意思是什么?三,“蕴谓”层,即原典(作者)可能想说什么?四,“当谓”层,即原典(作者)本来应该说什么?五,“创谓”层,即为救活原有思想,我必须创造地表达什么?-傅伟勋:从德法之争谈到儒学现代诠释学课题,五、实现目标:生成式阅读教学,1、完善学生阅读心理图式:实现主体内在 认知结构与外在客体的顺应和同化 2、达成主体间的视界融合3、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促进不离传授 促进讲究引导 促进贵在互动,六、问题,1、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的局限性 2、防止“过度诠释”,警惕“惟个性化”a、解读必须由文本而发 b、解读必须符合情与理的要求 3、准确理解“多元解读”,注意不同文体的差别(文学性与非文学性作品的区别)4、正确对待“误读”,(二)正误与反误,正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反误,指读者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 如历朝的文字狱,(二)接受美学与诗歌教学,诗歌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初中教学采用朗读、背诵、辩词析句、翻译、试读试讲等方式的水平上,而应逐渐增加评论鉴赏的分量,多采用讨论、改写等方式,以启发阅读兴趣、培养欣赏能力和陶冶思想情操。,分析柳宗元江雪的张力美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松、童子、药、山、云1、“遇”还是“不遇”2、隐者是一种实际的存在还是一种理想人格3、对隐者是一种赞美还是一种否定,(二)接受美学与诗歌教学,诗歌教学过程中感知形象、整体把握和审美判断等方面存在“意义不确定性”与“意义空白”。这种不确定性与空白,是作品与接受者之间的某种关系所产生的综合效应,也是诗歌艺术作品“召唤结构”所产生的社会功能。,诗歌特点,欣赏诀窍,浓缩,含蓄,主观性,精约,概括,跳跃性,泡,找,进,猜,补,再创造,想象,生活,繁复,诗歌,浓缩,创作,还原,泡,理论参考书目,1、瑙曼等:作品、文学史与读者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2、姚斯等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3、伊瑟尔:阅读活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4、霍埃:批评的循环,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5、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理论参考书目,6、姚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7、费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8、霍兰德:文学反应动力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9、布鲁姆:影响的焦虑,三联书店,1989.10、姚斯等:接受美学译文集,三联书店,1989.,理论参考书目,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曾祥芹:阅读教学新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曹明海、宫梅娟: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王纪人:文艺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王松泉:阅读教育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蒋成禹:语文课读解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