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汇篇.ppt
古 代 汉 语,浙江万里学院 肖 萍,通论“词汇篇”,第一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第二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第一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 二、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类型与方式 三、词义发展的历史性与地区性 四、辨析古今词义异同时应注意的问题 五、关于同义词辨析 六、掌握词的古义的手段,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三)古今词义有同有异,(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主要表现在基本词汇上,如自然现象的名称、亲属的称谓、肢体的名称等。象“天地人、马牛羊、日月星辰、风雨雹(bo)霜、父母兄弟、心耳手口、东南西北、上下大小、轻重长短”等等。,(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豆”,在古代汉语里指一种高脚的盘子,是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现在“豆”指一种植物,古今词义之间没有任何联系。“绸”,在古代是“缠绕”的意思;现在“绸”作“绸缎”的“绸”,跟古义没有联系。“该”,古代是“完备”的意思,现在“该”表示“应该”的意思。,(三)古今词义有同有异,“怜”,古今都有可怜的意思,但是古代还有“爱”的意思。如: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售”,古今都有卖东西的意思,但是“售”在古代强调的是卖的结果,即把东西卖出去,卖掉。晏子春秋:“而酒酸不售。”意思是直到酒味变酸了也卖不掉。而今天“售”指卖的行为。,续上页,“睡”,古今都有睡的意思但是它在古代专指打瞌睡。如: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现在则泛指所有的睡觉。“劝”,在古代表示对人的鼓励、劝勉。如鞌之战:“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即以此来鼓励事奉国君的人。又如“劝学”、“劝农”都是鼓励的意思。但是人们常会从现代语感出发,把“劝”简单地理解成劝说(劝解)。,续上页,“敌”,在古代是匹敌、相对等的意思。左传有“凡公女嫁于敌国”的说法。意思是国君的女儿嫁到大小对等的诸侯国去(即门当户对的意思)。但是人们从许多语感出发,会把“敌国”误解为敌对的国家。由于古今义有联系,有相同的方面,我们往往忽略了不同的方面。,二、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类型与方式,(一)词义范围的差异(二)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三)词义使用范围的变化,(一)词义范围的差异,1、词义的扩大 2、词义的缩小 3、词义的转移,1、词义的扩大,“菜”,古代专指蔬菜,现在既可以指蔬菜,又可以指肉类、蛋类等副食品,与“饭”相对。“皮”,古代专指带毛的兽皮,人的皮肤称“肤”,诗经卫风硕人:“肤如凝脂。”今指物体表层,去毛的兽皮可以称“皮”,如“皮鞋”、“皮夹克”之类,人的皮肤也可以称“皮”,如皮科、植皮等。“响”,古代的意思是回声,后来的意思泛指一切声音。,续上页,“色”,古代的是脸色,后来的意思指颜色、色彩。“脸”,古代指目下颊上,今指面部。“焚”,说文:“烧田也。”本义是放火烧山林进行围猎(“田”的意思是田猎,后来写作“畋”)。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象有齿以焚其身。”意思是大象因为有价值昂贵的象牙,因而导致自身遭受围猎。又如孟子许行:“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后来“焚”的意义范围扩大,泛指一切焚烧。,2、词义的缩小,“宫”,在上古时代泛指所有的房屋。后来“宫”只能指帝王居住的宫殿,现在指某些文化娱乐场所。“瓦”,古代泛指烧制的各种陶器,古人称人家生女孩叫弄瓦之喜,这个瓦是指纺锤;现在“瓦”主要指盖屋顶用的一种建筑材料。“金”,在古代本是所有金属的总称,说文里的一些释义可以证明:“银,白金。”“铜,赤金。”“铁,黑金。”等等。汉代以后,“金”专指黄金。,续上页,“亲戚”,在古代指自己家庭的所有成员以及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外亲,大戴礼记曾子疾病:“亲戚既殁,虽欲孝,谁孝?”意思是说,父母亡故之后,即使想尽孝,又去向谁尽孝呢?后来“亲戚”不能指自己家庭的成员,只能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血缘关系的人。“丈人”,在古代是对老者的尊称。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现代“丈人”专指妻子的父亲,即岳父。“臭”,古代指气味,现在指臭味。,3、词义的转移,“暂”,在汉代以前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汉代以后表示不久、短暂的意思,到了现代汉语里,“暂”表示暂时。从古至今,“暂”的词义范围发生了两次变化,这三个意义之间既不是词义的扩大又不属于词义的缩小,而且三个意义都是表示时间范畴,相互之间有联系,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转移。“汤”,在古代表示热水,到现代汉语里表示菜汤、米汤,古今词义所指称的对象不同,但是古今词义之间有联系,属于词义的转移。,续上页,“脚”,在古代指小腿,说文:“脚,胫也。”庄子徐无鬼:“乳间股脚。”“股脚”即大腿和小腿。中古以后,“脚”开始指踝骨以下的部分,并在口语中逐渐替代了“足”,我们说“脚”的词义发生了转移。“走”,本来指跑,如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后来指步行,行走。,续上页,“坟”,本义是指大土堆,后来引申出两个意思,一是指河堤,如楚辞九章哀郢:“登大坟以远望兮。”意思是说,登上江边的大堤向远方眺望。诗经周南汝坟:“遵彼汝坟。”意思是沿着那汝水边的大堤走。二是指在墓上堆土,如礼记檀弓上:“古者墓而不坟。”又史记文帝纪:“不治坟,欲为省。”本来堆土只是作为一种标记,后来成为惯例,“坟”就发展出“坟墓”的意思。说文:“坟,墓也。”,续上页,“兵”,本来指兵器,如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后来指拿兵器的人即士兵,再由士兵的意义引申为军队、战争。词义发生了转换。词义发生了转换。“狱”,本来指案件,如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后来指监狱。“领”,古代指脖子,今指领子。“忙”,古代指心中烦乱,今指工作多。,小结,要求掌握词义演变的这三种主要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三种方式去分析说明具体的语言材料。请看下面的例子:理:治玉治理(扩大)官:官府官员(转移)替:废弃、衰微代替(转移)玺:印章皇帝的印章(缩小),(二)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1、褒贬不同、轻重不同,、褒贬不同,(1)古义褒今义贬的:复辟古:恢复君位。今:泛指被推翻的反动统治者恢复原来的制度或地位。爪牙古:得力助手。今:坏人的帮凶。吹嘘古:替人宣扬、称扬。今:说大话,并且含贬义。(2)古义贬今义褒的:锻炼古:玩弄法律进行诬陷。今:使身体强壮,使思想提高。,续上页,(3)古义中性今义贬的:谣言古:指民间的歌谣谚语。搜神记:“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今:流传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下流古:地位或处境低下。报任安书:“下流多谤议。”报孙会宗书:“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今:品德恶劣。谤古:批评议论。今:诽谤,毁谤。背后无中生有地说别人的坏话。(4)古义中性今义褒的:客古:外地人。今:宾客。,、轻重不同,(1)古义轻今义重的:恨古:遗憾、不满。司马迁报任安书:“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私恨”即内心私下的遗憾。汉书苏武传:“子为父死亡所恨。”“亡所恨”即没有什么遗憾。今:痛恨、怨恨。诛古:责备。今:诛杀。,续上页,(2)古义重今义轻的:怨古:怨恨、痛恨。史记秦本纪:“缪公之怨此二人入于骨髓。”用“入骨髓”来形容“怨”的程度,可见“怨”在古代的词义比今义要重得多了。汉书苏武传:“闻汉天子甚怨卫律。”用副词“甚”来修饰“怨”,可见怨恨的程度之深。今:埋怨。感激古:愤激。今:感谢。饿古:比“饥”重。今:与“饥”同。病古:比“疾”重。今:与“疾”同。,(三)词义使用范围的变化,主要是指古代的一些词,到现代汉语里不能单独使用,而成为构词成分,即语素。例如“济”这个词,在古代单独使用,主要有三个义项:1渡河。2成功。3帮助。“济”的这三个意义现在都还使用,不过不是作为独立的词,而是作为语素存在于成语或复合词中,如“同舟共济”(渡河),“济事”(成事,如“人少了不济事。”),“救济”、“杀富济贫”(帮助),等等。,三、词义变化的历史性与地区性,(一)词义变化的历史性(二)词义变化的地区性,四、辨析古今词义异同应注意的问题,(一)要在细微的地方多下功夫(二)要注意词义异同的系列性(三)要注意词与概念的对应问题(四)要结合一定的社会历史去分析,五、关于同义词辨析,(一)从形制用途不同辨析(二)从方式状态不同辨析(三)从事物部位不同辨析(四)从范围大小不同辨析(五)从程度轻重不同辨析(六)从适用对象不同辨析(七)从语法功能不同辨析(八)从感情色彩不同辨析,(一)从形制用途不同辨析,环玦“环”和“玦”在供人佩带的玉器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它们的形制和用途却不一样。“环”是平圆中间有孔的佩玉,古人常以“环”暗示“回还”和“复好”;“玦”是环形有缺口的佩玉,古人常用“玦”来象征“决断”或“决裂”。如:绝人以玦,反绝以环。(荀子大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续上页,府库“府”和“库”在收藏财物的屋舍这一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它们的形状和用途却有区别。“府”是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库房。而“库”却是较大型的收藏兵器和兵车的库房。如: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商君书去强)/焚库无聚,将何以守矣?(左传哀公十六年),续上页,筵席“筵”和“席”在地上铺的席子这一意义上是同义词。但“筵”多是竹子编的,形状较大,只铺一层,铺筵的目的是为了与地面隔开,保持清洁。而“席”多是蒲草编的,铺在筵上供人坐卧,形状较小,多为长方形,铺席的目的是为了隔潮,席可以铺几层。如:或斯之筵,或授之几。(诗经大难行苇)/卧不设席,行不骑乘。(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二)从方式状态不同辨析,盟誓“盟”和“誓”在“发誓”、“立誓”这一意义上是同义词。但“誓”多表示一人的决心和誓言,可以没有什么仪式。而“盟”是“宣誓结盟,多表一方或多方的决心和诺言,立誓结盟要举行仪式,一般是杀牲歃血为盟。如:遂寘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秦伯说,与郑人盟。(左传僖公三十年),续上页,侵袭“侵”和“袭”在偃旗息鼓地进攻这一意义上是同义词,但进攻的方式不尽相同。“侵”指不宣而战,直接进犯别人的国土。而“袭”是乘人不备,偷偷地进攻,比“侵”更富于秘密性。如: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僖公四年/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左传隐公元年),续上页,坐跽“坐”和“跽”在两膝着席而坐这一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它们的状态却不一样。“坐”是臀部压在脚后跟上,身体比较松弛和自然。而“跽”是上身挺直,臀部离开脚跟,表示一种恭敬和戒备的姿态。如: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项王按剑而跽。(史记项羽本纪),(三)从事物部位不同辨析,牙齿“牙”和“齿”作为人的咀嚼器官这一意义是同义词,但它们分布的部位却不相同。“牙”指排列在牙床后部的大牙。而“齿”指排列在唇部的门牙。因而“唇亡齿寒”不能说成“唇亡牙寒”。如:齿牙完坚。(后汉书华佗传)/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虞虢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续上页,根本“根”和“本”在树的根基部分这一意义是同义词,但它们的部位也不相同。“根”一般指树根,是树体埋在地下的部分。“本”有时指树根,但更多的是指树干,是树体挨近地面的根茎部分。如: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左传文公七年)/乘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左传成公二年),续上页,颈项“颈”和“项”都有“脖子”的意思,但它们所指的部位却有区别。“颈”指脖子的前部。而“项”则指脖子的后部。如:使罪人三行属剑于颈而辞。(左传定公十四年)/案灌夫项,令谢。(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四)从范围大小不同辨析,法律“法”和“律”都有“法令”、“法律”的意思,是同义词。但它们词义所概括的范围却有大小的区别。“法”多指“法律”、“制度”,所指范围大。而“律”多指具体的刑罚条文,所指范围较小。如: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目氏春秋察今/致汉权制,而萧何造律。(扬雄解嘲),续上页,树木“树”和“木”在表示“树木”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树”的词义范围小,只指“树木”。而“木”的词义范围大,除指“树木”以外,还可以指与树木有关的木材或木制品。如:后皇嘉树,桔徕服兮。(楚辞桔颂)/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续上页,壹 一“壹”和“一”在“专一”这一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壹”的词义范围小,只用于“专一。”而“一”的词义范围却很大,即可指基数“一”,又可以表示“统一”或“一致”。该用“壹”的地方都可用“一”,而该用“一”的地方,一般不用“壹”。如:不谷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左传成公十三年)/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韩非子五蠹),(五)从程度轻重不同辨析,饥饿“饥”和“饿”在“饥饿”需要吃东西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饥饿”的程度却有轻重之分。“饥”指没有足够的东西吃,只是吃不饱,为一般的“饥饿”。而“饿”是指一点吃的东西都没有,为严重的“饥饿”,有时指饿得病倒或濒于饿死。如: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左传宣公二年,续上页,愠怒“愠”和“怒”在“生气”、“恼怒”这一意义上是同义词。但“恼怒”的程度却有明显的差异。“愠”的程度轻,是心里生气、恼怒,但隐而不发,或者只在脸上呈现怒色,并不表现在行动上。而“怒”的程度重,常指愤怒不可遏止,并表示在行动上,如:草创末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司马迁报任安书)/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淮南子天文),续上页,驱驰“驱”和“驰”在“赶马使之快跑”的意义上是同义词。但“驰”有使劲赶马的意思,有时特指“驱马进击”。“驰”比“驱”的词义要重一些。如:乘坚驱良。(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六)从适用对象不同辨析,妇女“妇”和“女”在“女人”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妇”和“女”所指对象的身份却有区别。“妇”专指已婚女子,“女”多指未婚女人,只是在男女对举时,“女”才泛指女人,包括已婚女子。但未婚女子绝对不能叫作“妇”。如: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杜甫石壕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续上页,杀弑“杀”和“弑”在“杀人”这一意义上是同义词,但所适用的对象却有严格的区别。“杀”适用于普通人,而“弑”却适用于下杀上,多指臣杀君,子杀父。如: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论语宪向)/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左传宣公二年),续上页,唯诺“唯”和“诺”都是应答的声音,表示对某件事情同意的态度。但它们适用的对象却不相同。“唯”适用于下对上、卑对尊。而“诺”适用于上对下、尊对卑,有时也用于平等或地位相同的人之间。如: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论语里仁)/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战国策齐策),(七)从语法功能不同辨析,之其“之”和“其”都能做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或“它”,是一对同义词。但“之”只能作宾语或兼语。而“其”主要是做定语,或做主谓短语中的主语。如:韩厥献丑父,郤献子将戮之。(左传成公二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糜,故逐之。(左传曹刿论战),续上页,之往“之”和“往”做动词,在“去”的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它们的语法功能却不相同。“之”做谓语必须带宾语。而“往”做谓语时,只表示动作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不能带宾语。如: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战国策齐策)/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史记项羽本纪,续上页,耻辱“耻”和“辱”用作名词时是同义词,都有“耻辱”的意思。当它们用作动词时,“耻”多是意动用法。而“辱”多是使动用法。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子路)/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同上),(八)从感情色彩不同辨析,征侵“征”和“侵”都是军事进攻的意思。但“征”多指上攻下,或以有道进攻无道,带有赞颂的感情色彩,是个褒义词。而“侵”是不宣而战,偃旗息鼓地出击有不正大光明的色彩,是个贬义词。如: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左传僖公四年)/冬,楚师侵卫,遂侵我师于蜀。(左传成公二年),续上页,若尔“若”和“尔”做第二人称代词,都有“你”的意思。但它们的感情色彩也有区别。“若”是一般称呼,可用于平等之间,但不能用于下对上。“尔”,除了作为极亲热的平辈之间直率的称呼,或上对下之外,往往带有厌恶、轻蔑的感情色彩。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六、掌握词的古义的手段,(一)从字形上分析(二)从语境上分析(三)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四)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从成语中去考察,(一)从字形上分析,“劝”从“力”不从“言”,可见它的古义不是用言语劝说,而是勉力、奋力。“醒”与“醉”、“酣”等字一样从酉,所以字义与饮酒有关。因此“醒”的古义是酒醒。,(二)从语境上分析,即根据词所处的上下文,和词在句中的搭配关系分析,秋声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说明“睡”是打瞌睡,而不是躺下睡觉。“再”在古代指两次或第二次,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与“一”、“三”相对使用,可见它不是指“又一次”。,(三)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反义词并用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同义词并用如“宫室”、“辅相”、“臣虏”、“货财”。后代联合式复合词的词素一般都是同义、近义或反义的,可以提供考察词的古义的线索。如复合词“觉醒”说明“觉”与“醒”同义,它的古义是睡醒。又如复合词“寒暄”中的词素“暄”古义是温暖,与“寒”相反。对于这类复合词,我们可以由一个已知的词素意义去了解考察另一个词素的古义。,(四)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从成语中去考察,“揭”义为“举”,成语有“揭竿而起”。“走”有跑义,成语有“走马观花”。“举”有全义,成语有“举世无双”等。另外,由“汤”联想到成语“赴汤蹈火”、“固若金汤”;由“穷”可联想到成语“穷途末路”“理屈词穷”,等等。,第二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二、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三、怎样掌握本义?怎样分析引申义?,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词的本义(二)词的引申义,(一)词的本义,语言中的词大部分是多义词,即一个词有若干个义项。例如“解”这个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列了八个义项:分割动物肢体。把系着的东西解开。分解;融化。和解,排解,调解。消除。解释。理解,懂得。松弛,懈怠。表面上看起来,这么多意义,纷繁复杂。但是这些意义之间是有规律可循的,从理论上来说,就是词义具有系统性,这种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一个词的各个意义之间的联系上。下面以“解”为例加以分析说明。,续上页,“解”的八个义项中,义项是基本的,是从字形上表现出来的最早的意义。从字形上看,“解”从角,从牛,从刀,是一个会意字,用刀分解牛角。我们可以说,义项跟“解”的字形所表现出来的意义相符合。再从“解”在古书中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在现存的古书中找到义项的例证,如“庖丁解牛”就是庖丁分割牛的肢体。,续上页,我们把词的这种基本的、最早产生的意义称为本义。本义,就是本来的意义,这种本义是由汉字的造字结构以及汉字记录的古代书面语体现出来的。,如何理解词的本义?,1、词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义。语言的历史要比文字悠久得多。那些早在汉字产生以前就已出现的汉语词,它们当初的意义是什么,由于没有文献可考,我们无从得知。我们所讨论的,只能是文献语言范围内的词义引申。因此,我们所讲的本义,指的是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续上页,2、词的本义需要有文献资料作为证据,而不能仅仅根据字形作出判断。因为根据字形作出的判断只是一种主观猜测,必须有文献数据的证明才能最终成立。,续上页,3、古汉语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因此词的本义主要是指单音词的本义。复音词也有本义和引申义的问题,不过比较复杂,我们暂时不予讨论。4、并非所有的词都是多义词,古汉语中有些词是单义的,如“淮”自先秦即指淮水,劓”(yi4)指一种割掉鼻子的酷刑。这些词的意义都是单义的,不过这类词在古汉语常用词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二)词的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引”是“拉”的意思,“申”是“伸展”的意思。上面所举“解”的其它七个义项都是引申义,不过这七个义项跟本义的关系有远有近,义项由本义直接引申而来,我们称之为直接引申义,义项是由义项引申而来,对于本义来讲,是间接引申,我们称之为间接引申义。,续上页,解:分割动物肢体分解,融化(对动物一方)把系着的东西解开(对人一方)消除 从本义到引申义,这中间也有一定的规律,一般说来,词义由指具体的事物到指抽象的事物,由指个别的的事物到指一般的事物。如“解”,本义“分割动物肢体”是一种具体行为,引申义“理解”则是抽象的;而分解、解体这一义项用于指一般的事物,如汉书陈余传:“恐天下解也。”,二、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必要性(二)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对我们学 习古代汉语的具体帮助,(一)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必要性,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词为主,词义相对比较单纯。古代汉语则不然,单音词占绝大多数,而单音词中大部分又是多义词,一个往往有若干个义项。正因为古代汉语词的多义现象特别突出,所以,如果不对这种现象作系统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起来就如同一盘散沙,感觉非常困难。因此,学习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正是为大家提供了分析研究词义的工具。,(二)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对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具体帮助,1、使我们对每一个词的词义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加深对词的理解 2、可以帮助我们以简驭繁地掌握词义3、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词义的发展变化,分辨古今词义的本义4、分析本义和引申义有助于我们了解近义词之间的异同,1、使我们对每一个词的词义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加深对词的理解,例如“题”,在古代汉语中经常用来指事物的前端。孟子尽心下:“堂高数仞,榱(cui1)题数尺。”意思是说,殿堂的基础有两三丈高,屋檐的椽头有几尺长。这里“题”指椽子的前端。又如古代有“题凑”,这是指贵族死后,椁(guo3)室用厚木堆积而成,厚木都是顶端内向,称“题凑”,这里“题”指木头的顶端,“凑”指聚合。汉书霍光传记载霍光死后,汉宣帝赐给他“黄肠题凑”,就是用比较贵重的黄肠木给霍光做题凑,以表示恩宠。,续上页,进一步深究一下,这一意义是怎么来的。分析“题”的形态构造,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形声字,从页是声。古代从“页”的字都跟头有关系,“题”的本义正是“额头”,如楚辞招魂:“雕题黑齿。”意思是额头上雕刻着花纹,染黑牙齿,这是古代南方民族的风俗习惯。由表示人的额头引申指一般事物的前端。明白了“题”的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我们就很容易掌握“题”这个词的意义,同时,对现代汉语中“题跋”这一类词语的意义也可以有更进一步的理解。,续上页,另外,词义的引申往往具有时代性,即与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相联系。如“下风”,本是指风向的下方,古代引申指地位低下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引申呢?因为古代军队在野外发布命令时,需要借助风力使声音传送得比较远。所以发令者居上风,听命者居下方,由此引申出指地位低下的意思。象这样的引申必须结合具体的社会背景加以分析,才能理解和掌握。,2、可以帮助我们以简驭繁地掌握词义,抓住本义,并进而正确地分析它的引申义,这就如同抓住了网的纲,既简便省力,而又条理清楚。例如:“具”的本义为备办饭食,因而可引申为饭食,所以称粗劣的饭食为“草具”。如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续上页,也可由备办饭食引申为泛指准备、备办。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缮甲兵,具卒乘”。“具”在此指的是准备步兵和战车。准备的目的或结果是齐备,因而“具”又有齐备义。再由齐备义虚化为副词,表示全部、都。如史记项羽本纪“良乃入,具告沛公。”即把全部情况都告诉刘邦。这样弄清了词义引申的来龙去脉,了解其所以然,就能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词的有关意义了。,3、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词义的发展变化,分辨古今词义的本义,例如“时”,本义指四时,也就是季节,春夏秋冬四季古代称四时,由此引申出“时候”、“时间”的意思,引申出“时代”的意思,引申出“时机”、“机会”的意思。汉代以后,历法不断完善,一天划分为十二时,“时”进一步引申指“时辰”,当时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两小时。到了十九世纪末,西方历法传入中国以后,一天划分为二十四时,这种西方的时比中国原来的时短,就称之为小时。懂得了这种发展关系,我们对“时”古今义的差别就有了明确的认识。,4、分析本义和引申义有助于我们了解近义词之间的异同,例如:冕、弁(bian4)、冠三个词,都是指帽子,但它们本义不同,引申义也有差别。冕是古代最为尊贵的帽子,后来只有皇帝才能戴,由此产生了“加冕”这个词,意思就是皇帝登基。弁也是一种礼帽,其中有一种皮弁是武官所戴,因此武官称弁、武弁、将弁。清代以后,弁指低级军官,如马弁,马弁就是给指挥官在前面牵马的人,所以“弁”在后来又引申指最前面的,如“弁言”,指文章或著作前面的序言或前言。,续上页,冠是古代的一种礼帽,有两个特点:一是成年人戴这种帽子,古代贵族家的子弟到二十岁要举行隆重的冠礼,戴上冠之后,就表示开始作为成年人正式步入社会。因此,“冠子”指成年人,而所谓“弱冠”,则指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因为年轻,所以似乎还不能戴住冠。“冠”的另一个特点是做官的人戴它,因此不做官了就称“挂冠”,而准备去做官就叫“弹冠”,因为很久不做官了,冠挂在一边,有了灰尘。成语有“弹冠相庆”。另外,冠还引申指名次最高的,如冠军。,三、如何掌握本义?怎样分析引申义?,(一)如何掌握本义?(二)怎样分析引申义?,(一)如何掌握本义?,第一步:分析字形 第二步:考核文献,第一步:分析字形,、利用“六书”理论分析汉字的形体。、结合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分析汉字的形体。斤:斫木斧也。象形。戒:警也。从廾、戈,持戈以戒。刃:刀尖也。象刀有刃之形。适:之也。从辵,啻声。,第二步:考核文献,、看看古代文献中是否有这样的解释。、看看古代文献中是否有这样的用法。例如:向:字形分析其本义是朝北的窗子。文献:说文:“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塞向墐户。”毕(畢):字形分析其本义是以网捕鸟兽。文献:说文:“田网也。”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二)怎样分析引申义?,1、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 2、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 3、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1、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1)相似(2)相关(3)相因,(1)相似,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有某种相似之处。斗,本义为酌酒器,由于形貌性状相似而引申为斗星。如诗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關,本指门闩,由于功能作用相似而引申为关卡。如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2)相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或所表达的概念相互关联,彼此牵涉。齿,本指门牙或牙齿,牙齿的生长情况标志着幼少壮老,由此引申为年龄。年,本义为稻谷成熟,有收成。收获标志着农业生产的一个周期,古代每年只收获一次或一季,由此“年”引申为时间单位“年”。,续上页,陵,由大土山引申为帝王的坟墓。宗,由祖庙引申为祖宗。官,由官府、行政机关引申为官职、官长。,(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虚,本义为大丘,大了就空旷了,因此引申为空虚的意思。危,本义为陡峭、高峻,陡而高则易倾倒,因此引申为不稳定,再引申为危急、危险。,2、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1)从个别到一般(2)从具体到抽象(3)由实词到虚词,即实词虚化,(1)从个别到一般,例如“江”、“河”本来专指长江、黄河,后来引申泛指河流。“匠”由专指木匠引申为泛指工匠。,(2)从具体到抽象,例如“術”、“道”均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析”由劈木头引申为分析、辨析。,(3)由实词到虚词,即实词虚化,“和”,本义是指“应和”。老子:“音声相和。”后来引申为“连带”。又由“连带”引申为“与”、“同”等。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图示:和:应和(动词)一连带(介词)一与、同。“徒”,本义是“步行”。论语先进:“不可徒行也”。步行的特点是不坐车,不骑马,不利用任何工具,于是虚化为“空”、“白白地”、“只”、“仅仅”等意义。,3、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通常是用一个字来表示的,读音也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词在词义引申之后改变了读音。例如:说(shu)由陈述、解说引申为劝说、说服,改读(shu);语(y)由言语、说话引申为告诉,改读(y)。有的后来还为引申义另外造了新字。例如:解(ji)由分割、分解引申为松懈、懈怠,改读(xi),并造了“懈”字。弟(d)由弟弟引申为尊敬、顺从兄长,改读(t),后来造了“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