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农化学第一章气体、溶液和胶体.ppt
无机及分析化学,主 讲:李瑛Office:理学院211#,化学学科的分类,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化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形成新的学科,如配位化学、放射化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环境分析化学、食品化学、农药化学、土壤化学、植物化学等。农业院校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学 习 方 法,课前预习,找出难点。,课间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课后做适当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做好阶段性总结,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归纳。,课程成绩:平时(30%)+期终考试(70%)平时:到课率,课堂练习,作业,回答问题,参 考 书 目,1.无机及分析化学.呼世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无机及分析化学.浙江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3.无机及分析化学.南京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编写组,高教出版社.2006年(第四版).4.无机化学(上册).武汉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三版).5.分析化学.武汉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 五版).,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约共68节课,第一章,第一章 气体、溶液和胶体,第一节 气 体第二节 溶 液第三节 胶 体,第一章第一节,一、理想气体,第一节 气 体,(1)理想气体分子间无相互作用;(2)理想气体分子本身不占有体积,可视为质点。,理想气体模型的两个假设:,实际气体若温度不太低(高于273.15 K)、压力不太大(小于1 p),可近似为理想气体。,第一节 气 体,第一章第一节,标准状况:p=101.325 kPa,T=273.15 K,V=22.4 L R=8.314 Pa m3mol1K1=8.314 kPaLmol1K1=8.314 Jmol1K1(Pam3=Nm2m3=Nm=J),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二、Dalton分压定律,第一章第一节,1.有关概念,组分气体:混合气体中每一种气体都称为组分气体。气体分压:当某组分气体单独存在且占有总体积时,其具有的压力,称为该组分气体的分压,用pi表示。,2.气体分压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二、Dalton分压定律,第一章第一节,3.公式描述,p总=p1+p2+p3+=pi,第二节 溶 液,第一章第三节,一、分散体系,分散系(disperse system):一种(或多种)细小粒子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系统称为分散系。,分散质(dispersate):被分散了的物质叫作分散质(固体、液体和气体),分散质处于分割成粒子的不连续状态。,分散剂:(dispersant):分散分散质的物质称为分散剂(固体、液体和气体),分散剂处于连续状态。,一、分散体系,第一章第三节,冰和水两相体系,相:混合体系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的一部分。单相体系:只有一个相的体系,也称均相体系。多相体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的体系(两相间有界面)。,一、分散体系,第一章第三节,按分散质颗粒大小分类的分散系,一、分散体系,第一章第二节,溶液: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均匀混合而且彼此呈现分子(或离子)状态分布者。溶液的状态:气、液、固三种聚集状态。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溶质:被溶解,含量较少的物质。溶剂:溶解溶质,含量较多的物质。,第一章第二节,二、溶液浓度的表示法,1.物质的量浓度 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用符号cB表示,常用单位molL1。,2.质量摩尔浓度 单位质量的溶剂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用符号bB表示,单位是molkg1。,对于溶剂是水的稀溶液bB与cB的数值相差很小。,第一章第二节,二、溶液浓度的表示法,4.质量分数 溶液中溶质B的质量mB 与溶液的总质量m之比称为溶质B的质量分数(mass fraction)。,3.摩尔分数(物质的量分数)是指溶液中组分B的物质的量nB与溶液中总的物质的量n之比。,第一章第二节,二、溶液浓度的表示法,5.ppm和ppb浓度,主要用于极稀的溶液(环境分析、食品分析中)。ppm(百万分浓度):溶质的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万分之几,即每kg溶液所含溶质的mg数。如:,ppb(十亿分浓度):表示溶质的质量占溶液质量的十亿分之几,即每kg溶液中所含溶质的g数。如:,1ppm=1mg溶质/1kg溶液,1ppb=1g溶质/1kg溶液,第一章第二节,例 题 1-1,在100 mL水中,溶解17.1 g蔗糖(C12H22O11),溶液的密度为1.0638 gmL1,求蔗糖的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摩尔浓度、摩尔分数各是多少?,解:,第一章第二节,例 题 1-1,在100 mL水中,溶解17.1 g蔗糖(C12H22O11),溶液的密度为1.0638 gmL1,求蔗糖的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摩尔浓度、摩尔分数各是多少?,解:,溶液的性质有两类:第一类:如颜色、导电性、酸碱性等,这些性质由溶质的本性决定,溶质不同则性质各异;第二类:如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渗透压等则与溶质的本性无关,取决于溶液中溶质的自由粒子(可以是分子、离子、原子等微粒)数目,即浓度。后一类性质常称为溶液的依数性,也称为溶液的通性。在难挥发非电解质的稀溶液中,这些性质就表现得更有规律。,第一章第二节,二、溶液的依数性,1.溶液的蒸气压下降,第一章第二节,(1)纯溶剂的蒸气压,蒸发H2O(l)H2O(g)凝结,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与液 相处于平衡时蒸气所具 有的压力p称为饱和蒸 气压(简称蒸气压)。单位:Pa,kPa。,当蒸发与凝结速率相等,气相和液相达到动态平衡,蒸气的含量和压力保持一定。,纯溶剂和溶液蒸发示意图代表溶剂分子 代表溶质分子,溶液蒸气压下降!,第一章第二节,1.溶液的蒸气压下降,若在纯溶剂中加入少量难挥发非电解质时,此时会有什么结果产生呢?,(2)稀溶液的蒸气压,1.溶液的蒸气压下降,第一章第二节,(3)拉乌尔(F.M.Raoult)定律:,在一定的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等于纯溶剂的饱和蒸气压与溶液中溶剂摩尔分数的乘积。数学表达式为:,p=p0 xA,p:溶液的蒸气压p0:纯溶剂的饱和蒸气压xA:溶剂的摩尔分数,两组分的体系:xA+xB=1,xA=1 xB p=p0(1 xB)=p0 p0 xB p=p0 p=p0 xB,第一章第二节,1.溶液的蒸气压下降,对于稀溶液:,nA+nB nA,1.溶液的蒸气压下降,第一章第二节,一杯纯水和一杯溶液放入一个密闭的容器中会产生下面的现象!,若在纯水中加入少量难挥发的非电解质后,会产生什么现象呢?,第一章第二节,2.溶液的沸点升高,(1)纯溶剂的沸点(boiling point):,当某一液体的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力时液体即沸腾,此时的温度称为该液体的沸点。,(2)稀溶液的沸点:,2.溶液的沸点升高,第一章第二节,溶液沸点升高!,Tb=Tb Tb0,Tb=KbbB,Tb沸点升高值(K)Tb稀溶液的沸点(K)Tb0溶剂的沸点(K)Kb 沸点升高常数值(Kkgmol1)bB 质量摩尔浓度(molkg 1),Tf Tf0 Tb0 Tb T/K,3.溶液的凝固点下降,第一章第二节,若在纯水中加入少量难挥发的非电解质后,会产生什么现象呢?,(1)纯溶剂的凝固点(freezing point):,在一定的外压下,溶液与纯溶剂固体具有相同的蒸气压时的温度称为该溶液的凝固点。(固液平衡时的温度),(2)稀溶液的凝固点:,3.溶液的凝固点下降,第一章第二节,溶液凝固点下降!,Tf=Tf0 Tf,Tf=KfbB,测定溶液的沸点或凝固点可用于计算溶质的摩尔质量。,Tf Tf0 Tb0 Tb T/K,Tf凝固点下降值(K)Tf0溶剂的凝固点(K)Tf稀溶液的沸点(K)Kf 凝固点下降常数值(Kkgmol1)bB 质量摩尔浓度(molkg 1),解:,第一章第二节,例 题 1-2,在20.40 g葡萄糖水溶液中含有葡萄糖0.40 g,测得溶液的凝固点为0.207,试计算葡萄糖的相对分子量。,第一章第二节,3.溶液的凝固点下降,应用:植物细胞液中溶有氨基酸、糖类物质,有一定的抗旱性(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和耐寒性(凝固点下降)。用NaCl等物质与冰混合而制成的冷冻剂(凝固点下降)。冬天,人们常往汽车的水箱中加入甘油等物质,以防止水箱因水结冰而胀裂(凝固点下降)。为什么稀饭比水烫伤得更厉害(沸点升高)?,(1)渗透,溶液的渗透(osmosis):是指只有水分子(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向单方向扩散(diffusion)的现象。产生渗透的两个条件:有半透膜;有浓度差。,第一章第二节,4.溶液的渗透压,(2)渗透压,糖水液面比纯水液面高出h,液面高度差所产生的静压力称为该溶液的渗透压。换句话说,为阻止渗透作用发生所需施加于液面上的最小压力叫做该溶液的渗透压。,第一章第二节,4.溶液的渗透压,是渗透压,单位为 kPa。,两溶液渗透压相等,称为等渗溶液;不等,则渗透压高的称为高渗溶液,渗透压低的称为低渗溶液。,第一章第二节,4.溶液的渗透压,(3)渗透压计算公式,(4)渗透作用的意义:,第一章第二节,4.溶液的渗透压,等渗液,高渗液,低渗液,4.溶液的渗透压,第一章第二节,海水淡化:像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极其缺乏淡水,反渗透成为发展海水淡化一种有效的手段。口渴时一般不宜饮用含糖等成分过高的饮料。速溶咖啡和速溶茶的制造。将稀溶液首先用反渗透方法变浓,再用蒸发法蒸干,生产成本会大大降低。渗透压可用来测定溶质的分子量(主要用于大分子物质,易获得相应的膜)。,(4)渗透作用的意义:,某难挥发、非电解质水溶液的凝固点为272.15 K,计算:(1)此溶液的沸点;(2)298.15 K时此溶液的蒸气压;(3)在273.15 K时此溶液的渗透压。,第一章第二节,例 题 1-3,解:(1)Tf=273.15 272.15=1.0=KfbB bB=1.0/1.86=0.538 molkg1 又 Tb=KbbB,Tb=0.512 0.538=0.27K Tb=373.15+0.27=373.42 K(2)p0=3.17 kPa,xA=55.6/(55.6+0.538)=0.99 p=p0 xA=3.17 0.99=3.14 kPa(3)=bBRT=0.538 8.314 273.15=1220 kPa,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非电解质。,第一章第二节,三、电解质溶液,(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几种质量摩尔浓度为0.100 molkg1的电解质水溶液的i 值 电解质 T f(K)(实验值)T f(K)(计算值)NaCl 0.348 0.186 1.87 HCl 0.355 0.186 1.91 K2SO4 0.458 0.186 2.46 CH3COOH 0.188 0.186 1.01,依数性的影响:A2B(或AB2)型AB型弱电解质溶液非电解质溶液,解离度是指溶液中已解离的电解质的物质的量占溶液中初始电解质物质的量的百分数,用表示。,第一章第二节,1解离度,弱电解质在水中只有部分解离,解离度较小,在水溶液中存在解离平衡;而强电解质在水中解离完全,在水溶液中不存在解离平衡。,离子氛模型:,离子氛示意图,在溶液中,一方面正负离子间的静电引力使离子有规则地排列;另一方面热运动又要使离子无序分布。,总结果形成“离子氛”:异电性离子的密度大于同电性离子的密度;聚中心离子越近,异电性离子愈多,同电性离子越少。,2.表观解离度,第一章第二节,第一章第二节,2.表观解离度,根据“离子氛”模型,离子之间相互牵制限制了离子的自由运动。所以强电解质的实际“解离度”都小于100%,如下表所示。,几种强电解质的实测解离度(298.15K,0.1 molL1)电解质 KCl HCl HNO3 NaOH H2SO4 Ba(OH)2 ZnSO4 实测解离度(%)86 92 92 91 61 81 40,为了区别于弱电解质的解离度,把强电解质的解离度称为“表观解离度”。弱电解质的解离度表示解离了的分子百分数,强电解质的表观解离度仅反映溶液中离子间相互牵制作用的强弱程度。,离子活度是离子在反应中发挥作用的有效浓度。若以c表示离子的浓度,表示活度系数,则离子活度a与浓度的关系为 a=c 反映了电解质溶液中离子间相互牵制作用的大小。当溶液极稀时,1,活度和浓度基本一致。对弱电解质溶液,当浓度不大时,可认为=1,即a=c。这是今后讨论弱电解质时用浓度表示的依据。,第一章第二节,3.活度和活度系数,将浓度均为0.01molkg1的KCl、Na2SO4、C6H12O6水溶液分别按蒸气压、沸点、凝固点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第一章第二节,例 题 1-4,解:(1)知溶液的p与bB成反比,所以蒸气压由高到低的顺序为:C6H12O6、KCl、Na2SO4。(2)知溶液的沸点与bB成正比,所以沸点由高到低的顺序为:Na2SO4、KCl、C6H12O6。(3)知溶液的凝固点与bB成反比,所以凝固点由高到低的顺序为:C6H12O6、KCl、Na2SO4。,它可分为两类:(1)胶体溶液(溶胶):它是由小分子、原子或离子聚集成较大颗粒而形成的高度分散的多相体系。如Fe(OH)3溶胶和As2S3溶胶等。(2)高分子溶液:是由高分子化合物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形成稳定、均匀的溶液。如胶水、核酸水溶液。,第一章第三节,第三节 胶 体,一、胶体分散系,是由颗粒大小在1100 nm的分散质组成的体系。,1.两个条件:分散质粒子大小在适合的范围内(1100 nm);必需加入适量的稳定剂。,第一章第三节,二、溶胶的制备,2.制备方法:(1)分散法 研磨法 超声波法 电弧法 胶溶法 Fe(OH)3(加FeCl3稳定剂)Fe(OH)3(溶胶),(2)凝聚法 a.物理凝聚法:S溶于有机溶剂(如丙酮、苯等)加入水中(溶解度改变)S溶胶。b.化学凝聚法 FeCl3+3H2O Fe(OH)3(溶胶)+3HCl AgNO3+KI AgI(溶胶)+KNO3 必须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否则沉淀析出。,第一章第三节,二、溶胶的制备,1.光学性质,(b)狭缝式超显微镜,第一章第三节,三、溶胶的性质,(a)Tyndall效应,第一章第三节,1.光学性质,可见光的波长约在4 107 7 107 m之间,当用一光束照射到微粒时,可能发生三种情况:,(1)若d,主要发生光的反射或折射。如粗分散体系,用光束照射时使体系呈现混浊。,(2)若d,主要发生光的衍射。,(3)若d,主要发生光的散射,发出乳光或散射光。如溶胶和分子溶液。,溶胶是高度分散的多相不均匀体系,当光束通过时,在胶粒和介质分子上产生的散射光不能完全抵消,因而可以看见乳白色的光柱。,散射光的强度与入射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蓝光波长小,故散射强度大;红光波长大,散射强度弱(散射弱,透射强)。,第一章第三节,1.光学性质,解释:用白光照射AgCl、AgI等溶胶时,侧面看呈蓝紫色,迎着光的方向看呈橙红色;晴朗的天空和海水呈蓝色,晨曦和晚霞呈火红色;测定旋光度时采用钠光。,散射光的强度与粒子体积的平方成正比。因为真溶液的粒子体积太小,散射光的强度太弱,观察不到丁铎尔现象。,第一章第三节,2.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示意图,1827 年植物学家Brown用显微镜观察到悬浮在液面上的花粉粉末不断地作不规则的运动。人们称微粒的这种运动为Brown运动。,1903年发明了超显微镜,用超显微镜观察到溶胶中胶粒在介质中也有同样的现象。,介质分子对胶体粒子冲击示意图,第一章第三节,3.电学性质,(1)电泳:在电场作用下分散质粒子在分散剂中定向的移动现象称为电泳。,第一章第三节,3.电学性质,(2)电渗:在外电场下,使溶胶粒子不动,分散剂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渗。,第一章第三节,3.电学性质,(3)溶胶带电原因,分散度与比表面:,比表面(specific surface):单位体积分散质的表面积,单位体积的分散质表面积越大,即分散质的颗粒越小,则比表面积越大,分散度越高。,分散度(dispersion degree):即物质的分散程度,分散质粒子越小,分散度越大。,第一章第三节,3.电学性质,例如:把边长为1cm的立方体1cm3逐渐分割成小立方体时,比表面增长情况列于下表:,可见达到nm级的超细微粒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相应地有很高的表面能。表面能的降低是一个自发过程,溶胶粒子大小处在109107 m,因此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吸附作用。,第一章第三节,3.电学性质,吸附与吸附本质,一种物质的分子自动聚集到另一种物质的界面上的过程,称为吸附。具有吸附能力的物质称为吸附剂,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质。固体物质之所以具有吸附能力,是因为固体物质表面的粒子与内部粒子所处的环境不同。常见的吸附现象有:固体对气体的吸附和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第一章第三节,3.电学性质,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离子吸附 固体吸附剂在强电解质溶液中对溶质离子的吸附称为离子吸附。离子吸附又可分为两种:离子选择吸附和离子交换吸附。,.分子吸附 固体吸附剂在非电解质或弱电解质溶液中对溶质分子的吸附,称为分子吸附。吸附规律:极性的吸附剂较易吸附极性的物质,非极性的吸附剂较易吸附非极性的物质。,第一章第三节,3.电学性质,离子选择吸附 固体吸附剂通常选择吸附与吸附剂组成相同离子的现象。,例一:AgNO3与KBr制备AgBr溶胶时,KBr 过量,则AgBr固体优先吸附Br而使固体表面带负电。,3.电学性质,第一章第三节,例二:AgNO3 与 KBr制备AgBr溶胶时AgNO3 过量,则AgBr固体优先吸附Ag+而使固体表面带正电。,第一章第三节,3.电学性质,离子交换吸附 吸附剂吸附某种离子的同时,将原来已存在于吸附剂表面的电荷符号相同的另一种离子等量地释放到溶液中去,能进行离子交换的吸附剂称为离子交换剂。,3.电学性质,第一章第三节,浓度越大,离子价数越高,交换能力越强。例如,交换能力Na+Mg2+Al3+价数相同时,与水化离子半径有关。例如,水化离子半径:Li+Na+K+Rb+Cs+交换能力:Li+Na+K+Rb+Cs+,离子交换吸附规律:,第一章第三节,3.电学性质,溶胶带电原因,.吸附作用 溶胶在分散剂中选择吸附某种离子而带电。如:FeCl3+3H2O Fe(OH)3+3 HCl Fe(OH)3+HCl FeOCl+2 H2O FeOCl FeO+Cl,.电离作用 硅酸溶胶表面上H2SiO3分子可以电离,如:H2SiO3=HSiO3+H+或 SiO32+2H+HSiO3或 SiO32 留在表面而使粒子带负电荷,H+进入溶液。,1.胶团结构,第一章第三节,四、胶团结构和电动电势,以KI为稳定剂的AgI胶团的示意图为:,2.电动电势,第一章第三节,四、胶团结构和电动电势,双电层结构及电势差示意图,电解质对电势的影响,第一章第三节,五、溶胶的稳定性与聚沉,1.溶胶的稳定性,2.溶胶的聚沉 如果溶胶失去稳定因素,胶粒相互碰撞,将导致聚结成大颗粒,最后以沉淀形式析出。这个过程称为聚沉。,溶胶之所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主要原因有:(1)布朗运动;(2)胶粒带电(双电层结构);(3)溶剂化作用。,(1)溶胶聚沉的因素,第一章第三节,2.溶胶的聚沉,外加电解质的影响 这影响最大,主要影响胶粒的带电情况,使|电势下降,促使胶粒聚结。,溶胶浓度的影响 浓度增加,粒子碰撞机会增多,促使溶胶聚沉。,温度的影响 温度升高,粒子碰撞机会增多,碰撞强度增加,促使溶胶聚沉。,胶体体系的相互作用 带不同电荷的胶粒互吸而聚沉。,(2)电解质的聚沉作用,第一章第三节,2.溶胶的聚沉,聚沉值:能使一定量的溶胶在一定时间内开始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低浓度,单位为 mmolL1。,规律:主要考虑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的作用。,(2)同价离子的影响。对负溶胶来说,一价金属离子的聚沉能力是 Cs+Rb+K+Na+Li+。这是因为水合离子半径依次增大的缘故。,(1)不同价离子:价数愈高,聚沉值愈小,聚沉能力愈大。如对于As2S3负溶胶,AlCl3、MgCl2、NaCl三种电解质的聚沉值之比为18548。,第一章第三节,2.溶胶的聚沉,(3)溶胶的相互聚沉 相互聚沉是指将带相反电荷的溶胶适量混合,发生聚沉。聚沉作用力为静电吸引力。,完全聚沉的条件:当两种溶胶的用量恰能使其所带电荷的量相等时,才会完全聚沉;否则可能会聚沉不完全,甚至不聚沉。,典型实例:明矾KAl(SO4)212H2O净水。,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0以上的有机化合物溶于水或其它溶剂中所得的溶液。,第一章第三节,六、高分子溶液,2.高分子溶液与溶胶的相同点:(1)分散相粒子大小在1100nm之间;(2)扩散慢,颗粒不能通过半透膜。,3.高分子溶液与溶胶不同之处:(1)溶胶:多相、热力学不稳定体系;而高分子溶液:均相、热力学稳定体系体系。(2)溶胶对电解质十分敏感;但要使高分子物质从水溶液中析出,必须加入大量的电解质盐析。,1.高分子溶液:,第一章第三节,六、高分子溶液,在溶胶中加入高分子溶液,加入的量不同,会出现两种情况:,(1)保护作用:在溶胶中加入适量的高分子物质溶液,可以大大地增加溶胶的稳定性。,保护作用,敏化作用,(2)絮凝作用:在溶胶体系中加入极少量的大分子物质溶液,反而促使溶胶体系产生聚沉。,第一章第三节,例 题 1-5,试分别比较MgSO4,K3Fe(CN)6和AlCl3 三种电解质对下列两溶胶的凝聚能力及聚凝值大小。(1)0.010 molL1 AgNO3 溶液和0.020 molL1 KCl溶液等体积混合制成的AgCl溶胶。(2)0.020 molL1 AgNO3 溶液和0.010 molL1 KCl溶液等体积混合制成的AgCl溶胶。,解:(1)因KCl过量,所以AgCl 吸附Cl而带负电,则聚沉能力为:AlCl3 MgSO4 K3Fe(CN)6;聚沉值相反。(2)因AgNO3过量,所以AgCl吸附Ag+而带正电,则聚沉能力为:AlCl3 MgSO4 K3Fe(CN)6;聚沉值相反。,第一章,作 业,P2122:二、填空题:1,2,3,4,5,7,8三、计算题:1,2,3,第一章,习 题,1.5.8%NaCl溶液产生的渗透压接近于()。A.5.8%蔗糖溶液 B.5.8%的HAc溶液 C.2.0molkg1 蔗糖溶液 D.1.0molkg1葡萄糖溶液 2.在 0的 100g KCl 溶液中,加入重量为 100g 的冰,一段时间后,混合液中冰的质量为()。A.大于100g B.小于100g C.等于100g D.不能确定,第一章,习 题,3.相对分子量为120的弱酸HA 3.00 g 溶于100 g 水中,在101.325 kPa下测得其沸点为100.14。求此弱酸溶液的解离度。已知:水的Kb=0.512Kkgmol1。4.考虑到乙醇的沸点78.3和Kb=1.16 Kkgmol1,解下列各题:(1)由20g某物质与100g乙醇组成的溶液在79时沸腾,计算该物质的相对分子量;(2)由6.57g碘溶于100g乙醇的溶液,在78.6时沸腾,那么在溶解状态下碘以什么形态存在的(碘的相对原子量为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