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大自然的语言2.ppt
,春柳,夏荷,秋枫,冬梅,冬梅,16、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是我国 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快速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2、理清文章说明顺序。3、学习准确、典雅、生动、简洁的语言。4、了解物候现象及重要意义,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翩然 孕育 簌簌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谚语 连翘,1、我会读,我会解释,pin,yn,s,n,zi,yn,wi,qio,shui,课前比试,纬 度,萌发,mng,整体感知,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说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及所在的自然段?把段落序号标在括号里。,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一部分()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说明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理清说明顺序,描述物候现象,阐述研究意义,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现象,本质,逻辑顺序,大自然的语言,说明顺序,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什么?2、这四个因素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二、阅读610段、思考:,不能。这里运用了逻辑顺序。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从空间到时间依次排列。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纬度、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局部研读,作者为了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用了一些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请同学们精读文章第1、2 自然段:请用我喜欢(语句),因为他用了(修辞或词语),好处是,,,例:我喜欢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语句),因为他用了“苏醒”将大地拟人化(修辞或词语),好处是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品味探究一,原题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改为大自然的语言你认为有什么好处?,改之后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形象而富有情趣,而且使题目新颖,吸引读者。同时将抽象的科学概念通俗化。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丰富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标为“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丰富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品味探究二,一、找出诗中蕴含的物候现象: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诗句的理解。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学以致用,亲近自然,探索奥秘,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只要你观察思考,随处可以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作业布置,1、收集几则农谚,体会其中 蕴含的物候知识。2、小练笔:仿照课文第一 段,写一段描写四季的 话。,第二课时,说说这些农谚包含哪些物候知识。,1.清明前,开秧田。2.柳毛开花,点豆种瓜。3.狗猫换毛早,冬季冷得早。4.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互动探究,一、说明方法(掌握与运用)二、语言(准确、生动、典雅),1、判断下列各句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测检拓展 抢答题:,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要比北京早开20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星期。()4.“阿公阿婆,割麦插禾。”(),1、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下定义,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3、在春天,早春也跟晚春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文章其它地方还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析它们的作用。,找一找,研读探究,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两个例子?举例多少,要看需要。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左右”一词可否去掉?为什么?不能去掉。“左右”表示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去掉了它,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相吻合。,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