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古诗四首2.ppt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继杜甫之后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重视讽喻,崇尚简易。他做诗总是读给年迈的老人和没有读过书的人听,如果他们听得懂,就可以了:如果听不懂就改,直到懂了为止。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名词解释,早莺:早来的黄莺。暖树:向阳的树枝。新燕:刚飞来的燕子。乱花:杂花,各色各样的花。浅草:不高的青草。行不足:玩赏不够。渐欲:渐渐的要。云脚:下雨前后出现的接近地面的云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首 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向向阳的枝头唱歌啼鸣;不知哪家新来的燕子,又在湖边不停地已衔泥筑巢。,颔 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以“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谁家”二字的疑问,既写出春之早,又表现出诗人乍见新燕的喜悦。,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颈联,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尾 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阳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通过“几处”和“谁家”的描写,清晰地表现出初春的季节特点。因为是“早莺”“新燕”,数量上还是有限的,因此诗人在此处的用词是准确的。,钱塘湖春行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柳荫,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愉悦之意。,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描绘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这里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全诗以“”字为线索,从 起,至 终。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表达 之情。,行,孤山寺,白沙堤,春,喜悦,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乡愁”是离别故土的众人对家乡的思念情结,是长期漂泊游子的哀愁,马致远在文学史上称为“秋思之祖”。,1、全曲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怎样表达出游子的思乡之情的?,诗的前三句写了九种景物,描写了一幅晚秋黄昏图(深秋晚景图),渲染了萧瑟、肃杀、冷寂的气氛。,2、用自己的话描绘这首曲的画面。,深秋时节,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时,乌鸦在哀鸣;潺潺流水,小桥旁边,呈现几户人家;在野外荒凉的古道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残阳夕照,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小桥 流水 人家,写出了温馨恬静的景象。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夕阳西下”,天之将黑,鸦归巢了,但千里奔波的游子,家在何处?作者没有说出,却只道出“断肠人在天涯”,留给人无尽的想像。,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断肠”一词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形象地突出了漂泊他乡的游子因思乡念亲而肝肠寸断的情感。,总结:小令前三句,写了九种事物,一字一景,九种事物名称前分别冠以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事物带上鲜明的个性,借情抒情,渲染了一派凄凉萧瑟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乡愁诗知多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