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nn.ppt
药品质量标准研究及分析方法验证等有关问题探讨,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所 伍 丕 娥2005年11月30日,主要内容,一、药品质量标准及标准提高行动计划 二、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三、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 四、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方法验证 五、药品质量标准研究中的常见问题,一、药品质量标准及标准提高行动计划,1、我国药品质量标准的沿革及概况 公元659年(唐,新修本草)公元1151年(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公元1930年(中华药典、化学药)公元1950年至今共出版8版中国药典:53、63(分为一、二部)、77、85、90、95、2000、2005(分为一、二、三部)公元1950年至今:局(部)颁标准数十册 公元1950年至2002年:省级地方标准,2、国家药品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科学、实用、规范原则 质量可控性原则 标准先进性原则,3、标准提高行动计划,背景:2002年12月1日,我国已完成全部上市药品的国家药品标准的制定工作,取消了地方标准,实现了药品管理法所规定的药品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这一目标。然而,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医药产业和药品检测技术水平的发展,以及加入WTO所面临的新形势,我国早期制定的国家药品标准已严重滞后于药品生产现状和药品检测技术水平的发展,一些药品标准已不足以控制药品的质量,难以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亦给,一些假冒伪劣药品扰乱市场、危害百姓生命健康以可乘之机。因此2004年2月,根据国务院“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的总体要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了国食药监注200435号文,启动了提高国家药品标准行动计划。计划用35年时间,实现国家药品标准的检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准提高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1)在5年内(2004年2008年)分期、分批地完成中药120册的4000余个品种,化学药品(9册及历版药典遗留品种)500个品种;(2)早期新药转正标准(99、2000年前转正)约300种品种的标准提高工作;(3)常用药用辅料约50种的标准制定工作;(4)完成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检测方法的科研和提高工作;实现国家药品标准的质量可控性及与国际先进标准的接轨。,二、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为促进我国药品的研究开发,指导药物研究单位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开展药品研究工作,国家局自2003年启动了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起草和修订工作。指导原则的修订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为依据,以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为指导思想,充分借鉴了ICH等技术指导原则。,今年3月1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食药监注2005106号文)发布了16个有关化学药物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其中涉及药学研究的有8个,涉及药品质量标准研究与分析方法验证有2个:化学药物质量标准建立的规范化过程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今年7月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食药监注2005331号文)发布了12个有关中药、天然药物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其中涉及药学研究的有4个,目前暂无涉及质量标准规范研究和分析方法验证技术的指导原则,三、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方法学研究包含方法的选择及验证(一)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技术指导文件有:1、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编号 HGPH5-1),2、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3、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4、1999年11月1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药管注1999363号文)发布了中药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5、化学药物质量标准建立的规范化过程技术指导原则要求质量标准中建立的分析方法必须经过验证 6、药品注册的国际技术要求(ICH)Q2a和Q2b(1、2、3、5、6中要求验证的项目和内容基本一致),(二)关于ICH的简介: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monisation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Rejistration of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ICH是1990年由美国、日本、欧盟三方的政府药品管理部门和制药行业共同发起,旨在协调各国药品注册的技术要求,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药品质量(Q)、疗效(E)、安全性(s)的技术指导原则,迄今已举行了六次会议,共制定了60多个文件。ICH目前共有17个成员国,我国不是,但是WHO要求各非成员国积极推广应用ICH。,我国目前药品注册的技术要求自成体系,国家局要求将ICH作为主要借鉴和参考依据。ICH中的Q2a和Q2b是分析方法验证的专门章节。,(三)现将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的技术要求(1999年11月执行)与现行的分析方法验证的内容作一比较(见下表),99年中药标准研究“技术要求”与现行的分析方法验证项目比较表,1、现行的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各验证内容更为科学,方法更为细化,可操作性更强,但仍有难于理解和掌握之处:(1)关于“范围”中药怎样考察,有待探讨(2)中药样品的前处理与检测结果的准确度、精密度直接相关,“耐用性”能否完全评价样品前处理的合理性?应怎样与各项验证有机结合,有待探讨 2、应根据不同检测项目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方法验证(见下表),检验项目和验证内容,准确度(真实度):准确度系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测试。用于定量测定的分析方法均需做准确度验证。,1、准确度的考察方法 中药含量分析一般用已知纯度的对照品做加样回收测定(化学药品作直接回收实验),即于已知被测成分含量的供试品(化学药品为空白样品)中精密加入一定量的已知纯度的被测成分对照品,依法测定。用实测值与供试品中含有量之差,除以加入对照品量计算回收率。,在加样回收实验中须注意对照品的加入量与供试品中被测成分含有量之和必须在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之内;加入的对照品的量要适当,过小则引起较大的相对误差,过大则干扰成分相对减少,真实性差。加入对照品的操作过程必须有可操作性。,式中 A为供试品所含被测成分量(化学药品A值为零);B为加入对照品量;C为实测值。,2、数据要求 在规定范围内,取同一浓度的供试品,用6个(原至少5个)测定结果进行评价;或设计3个不同浓度,每个浓度各分别制备3份(原两份)供试品溶液进行测定,用9个测定结果进行评价,一般中间浓度加入量与所取供试品含量之比控制在1:1左右(化学药品为100%浓度)。应报告供试品取样量、供试品中含有量(化学药品无此项)、对照品加入量、测定结果和回收率(%)计算值,以及回收率(%)的相对标准偏差(RSD%)。,精密度: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个均匀供试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一般用偏差、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重现性。用于定量测定的分析方法均应考察方法的精密度。,1、重复性(间歇测量精密度)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较短的时间间隔精密度。(1)用100%浓度水平至少测定6次(5次)进行评价,(2)在规定的范围内,设计3个不同浓度水平,每个浓度制备3份供试液,每份测定3次,共9个结果进行评价。2、中间精密度 为考察随即变动因素对精密度的影响,应进行中间精密度试验。变动因素为不同日期、不同分析人员、不同设备等。(ICH认为中间精密度没有必要逐个考察每个因素,鼓励使用较为简化的矩阵试验设计),3、当分析方法将被法定标准采用时,应进行重现性试验。例如,建立药典分析方法时通过不同实验室的复核检验得出重现性结果。4、数据要求 重复性、中间精密度、重现性均应报告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和可信限。目前,分析方法研究中一般只作了“重复性”,药检所的技术复核相当于是“重现性”考察,经“重现性”验证的分析方法,可不考察“中间精密度”。,专属性: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可能存在下,采用的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成分的特性。鉴别实验、限量检查、含量测定等方法均应考察其专属性。,1、鉴别实验 应能与可能共存的物质(如辅料)或结构相似化合物区分。不含被测成分的供试品(空白样品)以及结构相似或组分中的有关化合物,均不得干扰测定。显微鉴别、色谱及光谱鉴别等应附相应的代表性图象或图谱。,2、含量测定和限量检查 以不含被测成分的供试品(除去含待测成分药材或不含待测成分的模拟处方)实验说明方法的专属性。色谱法、光谱法等应附代表性图谱,并标明相关成分在图中的位置,色谱法中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必要时可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和质谱检测,进行峰纯度检查。,检测限:指供试品中被测物能被检出的最低量。该指标的意义在于考察方法是否具备灵敏的检测能力,特别是微量有害杂质的检查应证明其方法具有足够低的检测限,以保证检出需控制的杂质。如化学原料药中的有机溶剂残留量、中药中马兜铃酸的检查等,均应对检测限进行考察。确定检测限有两种方法:(1)、直观法 用一系列已知浓度的供试品进行分析,试验出能被可靠检出的最低浓度或量。仪器或非仪器方法均可使用。,(2)、信噪比法 仅适用于能显示基线噪音的分析方法,即把已知低浓度供试品测出的信号与空白样品测出的信号进行比较,算出能被可靠地检测出的最低浓度或量。一般以信噪比为3:1或2:1时相应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确定检测限。(3)、数据要求 应附测试图谱,说明测试过程和检测限结果。,定量限:定量限系指供试品中被测成分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其测定结果应具有一定准确度和精密度。用于限量检查的定量测定的分析方法(如以5-羟甲基糠醛为对照品测定葡糖糖注射液中5-羟甲基糠醛的量、以马兜铃酸A为对照测定含量等)应确定定量限。常用信噪比法确定定量限。一般以信噪比为10:1时相应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进行确定。,线性:线性系指在设计的范围内,测试结果与供试品中被测物浓度直接呈正比关系的程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定线性关系。可用一储备液经精密稀释,或分别精密称样,制备一系列供试品的方法进行测定,至少制备5个浓度的供试品。以测得的响应信号作为被测物浓度的函数作图,观察是否呈线性,再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必要时,响应信号可经数学转换,再进行线性回归计算(如采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需取响应值的对数)。,数据要求:应列出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和线性图。范围:范围系指能达到一定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测试方法适用的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范围应根据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和线性、准确度、精密度结果及要求确定。一般来说,线性范围窄、精密度要求高,范围就相应较窄。对于有毒的、具特殊功效或药理作用的成分,其范围应大于被限定含量的区间。溶出度或释放度中的溶出量测定,范围应为限度的20%。,范围不是线性关系考察的浓度范围,而是测定方法应能达到的准确测定的范围。范围是规定值,对于化学药品,是根据测定项目和精密度要求规定的,如制剂规定含量为标示量的90%110%,即方法的范围考察规定应为80%120%。对于中药分析方法,范围的确定较为困难,但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含量限度有高、低限时,可参照化学药品;2、中药往往只规定下限,限度值为110%时,考察范围建议为低限-30%,高限50%;限度值小于1%时,考察范围建议为低限-50%,高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做得更宽。,耐用性:耐用性系指在测定条件有小的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为使方法用于常规检验提供依据。开始研究分析方法时,就应考虑其耐用性。如果测试条件要求苛刻,则应在方法中写明。,典型的变动因素有:被测溶液的稳定性,样品提取次数(中药的提取次数考察不属于耐用性)、时间等。液相色谱法中典型的变动因素有:流动相的组成比例或pH值,不同厂牌或不同批号的同类型色谱柱,柱温,流速及检测波长等。气相色谱法变动因素有:不同厂牌或批号的色谱柱、固定相,不同类型的担体,柱温,进样口和检测器温度等。薄层色谱的变动因素有:不同厂牌的薄层板,点样方式及薄层展开时温度及相对湿度的变化等。,经实验,应说明小的变动能否通过设计的系统适用性实验,以确保方法有效。稳定性:为“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的技术要求”中对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要求,可纳入新版药典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的“耐用性”中。,四、微生物限度或无菌检查的方法验证,背景:(1)今年7月1日正式执行的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规定:建立微生物限度或无菌检查方法时必须进行方法验证。(2)国药典发(2005)98号文(10月11日)强调了验证实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作出以下规定:进口检验必须提供方法验证资料或详细的SOP资料,经审核后在标准正文中要明确检查方法的关键操作点 注册检验必须提供方法验证资料,并在标准正文中写明检查方法的关键操作点,否则,审核意见中要明确指出“方法学未经验证,无法检验”,并建议重新建立检查方法。监督检验也应请企业提供方法验证资料,未经验证的品种,决不能给出“符合2005年版中国药典的规定”的结论。,(3)2005年11月14日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对各省市药检所发出关于征集2005年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和“无菌检查法”方法验证结果的通知,要求将完成验证的品种及所收集的企业完成的验证品种按要求于05年11月30日以前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寄予中检所抗生素室,将在抗生素工作网站组建“药品无菌检查和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品种信息交流平台”,目的为减少重复工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快验证实验的进程。,有以下建议供参考:,(1)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通则项下未规定作微生物限度检查的化学药品的四种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即丸剂、胶囊剂、片剂、颗粒剂不要求作微生物限度检查,如果发现问题,可进行检查,不符合规定发不合格报告。,(2)除以上四种剂型以外的所有剂型,均应要求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并要求通过方法验证确立合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应将确定的方法在标准正文中写明),若申报单位的申报资料中缺验证资料,药检所按98号文的规定办。,(3)许多需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和无菌检查的上市老品种,企业应持积极主动的态度,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完成验证工作,若是多家生产的老品种企业可通过共同协商,合理分工,实行资源共享,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验证工作。,(4)目前注册检验申报资料中的验证实验有造假现象,申报单位应认真对待,严格按药典的要求进行验证。造假在经药检所复核检验,一经发现,药检所会提出“方法验证不符合要求”的意见。是否有抑菌作用,一可通过处方分析,二可通过检验结果判定。,五、药品质量标准研究中的常见问题,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新分析技术的日益普及,年轻人才的飞速成长,我省新药(含仿制药)研究整体水平普遍提高,但由于未有效把握“科学、合理、规范”的标准研究的基本原则。出现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并加以重视。针对一些在质量标准中常见的共性问题进行以下探讨。,(一)、中药的常见问题,1、质量标准控制内容不全或 定性与定量目标成分重复控制,致使标准缺乏完整的可控性,非常典型的例子为金刚藤系列制剂,断血流系列制剂等,标准中仅收载同时以菝葜皂苷元为对照品进行薄层鉴别和高效夜相色谱法测定含量,检验方法看似有专属性,方法验证也作得很完整,但标准内容覆盖不全,可控性较差,且还提供了绝好的造假机会。赶黄草等单味药制剂均有类似情况。正确的设计应怎样做?,2、关注05版药典将部分药材按不同基源作了分别收载的情况,如五味子 南五味子;粉萆薢、绵萆薢;寒水石、北寒水石;大青叶、蓼大青叶;黄柏、关黄柏;金银花 山银花;葛根 粉葛;土木香 藏木香;山楂、南山楂;败酱草、北败酱草;刘寄奴、北刘寄奴;板蓝根、南板蓝根;牛膝、怀牛膝;金钱草、广金钱草;山豆根、北豆根。8号资料与申报标准有矛盾,如葛根。,3、关注国家局有关牛黄与人工牛黄的替代、麝香与人工麝香的替代的有关规定,在处方中应明确表示。4、关注国家局关于含马兜铃酸药材的有关规定,该替换的必须替换。5、地方标准收载的药材与国家标准同名必须使用国家标准,如黄芪、柴胡等。,6、改变剂型的新药或仿制药中的提取物不能等同于单一化学成分,如某中成药用黄芩提取物(以黄芩苷计)投料,此处的“以黄芩苷计”在原标准中,用的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黄芩苷的含量,而申报单位所附的标准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芩苷含量,这两种方法提供的测定信息是有差异的。,7、样品的前处理设计不尽合理,特别复杂样品的前处理申报单位往往设计不合理。操作也不具可操作性。一个科学合理的复杂样品的前处理方法需设计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应在尽可能排除杂质的干扰同时,确保待测成分在每一部操作环节中均不能丢失,而每一个操作细节均应有可操作性,要注意整体的合理适用。,8、由于中药的特殊情况,含量测定往往只规定下限,导致个别研究者错误地将中药的含量测定看作是一种限度检查,在实验设计上缺乏“量”的意识,对照品的取用量小于10mg是其通病,所制定的操作步骤极为粗放,完全无微量分析的概念。,9、含量测定选择的对象应首先为有效成分,且此成分应具有专属性,如山茱萸应测定马钱苷、丹参除测定丹参同酮A还应测定丹参酚酸B、黄连或黄柏若选择盐酸小檗碱为测定对象,薄层色谱必须以对照药材为对照,以使标准整体可控。,10、若中药的有效成分不明,应对所采用的指标成分作初步的论证,即选择该成分的意义何在等等。11、同一色谱条件下若能同时测定多个成分,应尽可能多测,如大黄、人参等,若有干扰应提供排除干扰但仍不成功的研究资料。,12、关于大类化学成分(如总黄酮、总皂苷、总氨基酸等)的含量测定存在的有关问题,(1)一般来说,大类化学成分(如总黄酮、总皂苷等)的含量测定不具专属性,但如果薄层鉴别使用的是对照药材,所建立的定量方法经过验证,可以认为标准基本可控,无必要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单一化学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同时采用“总”和“单”当然提倡,但应该考虑其必要性)。,(2)在诸多的药品注册申报标准经常可见,总的大类化学成分含量高,而单一组分含量低,如果为黄酮类成分,单一化学成分含量测定的色谱图仅呈现较为单一的色谱峰,说明为“大类化学成分含量高”作出贡献的还有其他类成分,但申报资料所附的空白样品图谱显示,空白样品无干扰,这样的研究资料水分太重,应加强样品的前处理,有效排除干扰,最大限度地富集待测成分。(3)样品的光谱图与对照品无相似性,最大吸收波长(或波长范围)相差2nm以上,除考虑前处理是否合理外,有时还应考虑所选用的对照品是否合适?,(4)个别情况下,总的大类成分的定量测定比单一成分的定量测定更具专属性,如有一以某药材为原料生产的单味制剂,质量标准同时收有总的大类成分的含量测定和两个单一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如果投料的药材中混有与该药材同科同属但不同种的药材,两种单一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符合规定,但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的大类成分时,对照品与样品的最大吸收波长相差非常大,光谱图的相似度也较差,在此情况下,总的大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是不可替代的。,13、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普遍无专属性,有以下建议加以弥补,(1)加强薄层色谱研究,设置相应特征糖对照品,将经水解和未水解的样品点于同一张板上;(2)多糖的分子量及其分布检测能较大程度地反映专属性的信息,应对其研究,并纳入标准正文;(3)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采取HPCE测定法。,14、应提倡大量使用对照药材及对照提取物作为薄层鉴别的对照物质。因为其信息量更为丰富,使用成本也较低。但需注意:仅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进行描述,缺乏完整性与严谨性,应描述个数或描述为“主斑点”。,15、薄层鉴别所用的另一展开系统验证与前面讲的方法“验证”的含义完全不同,采用另一展开系统,实际上属于方法选择,而且有时还不止选择一个展开系统。薄层鉴别的方法验证应对选定的色谱条件,进行验证。,16、在杂质控制方面,与国外药典相比我们存在理念上的差异,如英国药典收载的大黄,含量测定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以大黄酸作对照)测定总蒽醌的含量,但对酸不溶性灰份的控制非常严格,我国目前上市的含原药粉的中药制剂极少见对酸不溶性灰份进行控制,这是极为不妥的!有害杂质(如农残、有害金属、生物毒素等)的控制更是空白!,17、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时,不能将色谱条件的选择与方法耐用性验证相混淆。实际上我们目前研发的新药大多为低水平重复,有许多可借鉴的成熟方法,是否有必要走过场似地选择多种流动相,值得考虑。若色谱条件一经选定,应对多色谱柱的变更、流动相各组分比例的小变化、柱温及流速的小变化做耐用性验证。,18、制剂浸出物的含量限度用百分含量表示,合理吗?19、标准研究中,应尽量避免使用苯、三氯甲烷等有害溶剂。20、标准正文的书写极不规范,特别是制法。建议最好不必写出药材的炮制过程、制摇设备的名称、喷雾干燥的压力及温度等,简单扼要描述主要工艺步骤、关键技术参数即可。21、建议性状项下的描述最好颜色有一个幅度,胶囊若有制粒过程,最好描述为颗粒及粉末。,(二)化学药品的常见问题,1、有关物质的研究不到位,所建立的检测方法不能真实反映杂质的存在情况,应按有关技术指导原则进行,并对方法进行验证。2、气相色谱法检测有机溶剂残留量、氨基酸分析仪测定氨基酸含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金属离子含量、分子排阻色谱法(凝胶柱)测定分子量及其分布等,缺乏方法学研究资料,往往以某个单位的委托检验(或代测)报告代替。,3、溶出度检查方法的研究不到位,缺乏方法选择和验证资料,应按有关技术指导原则进行,并对方法进行验证。4、抗生素类药品需按毫克效价单位投料的,按重量单位投料,特别是青霉素V钾类系列制剂,没有认真研究药典的相关规定。5、细菌类毒素检查缺乏干扰实验。,6、供静脉注射的100ml以下注射剂,研究资料缺乏不溶性微粒的考察。7、生化药品的命名不规范,特别是一些仿制进口生化药品的名称不规范。8、pH值、溶液的颜色等项目缺乏所配置浓度的依据。9、“无水物”与“干燥品”的概念混淆。,10、杂质控制项目设置不全,应根据工艺过程中可能引入的杂质设置控制项目。11、标准正文的书写极不规范,特别是有机残留溶剂的书写五花八门,建议参照中国药典(顶空进样、程序升温)书写。热原的检查标准正文中往往无家兔的每公斤注射量。,实际上,在药品标准研究中,远不止存在上述问题,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认真学习药品研究的各种政策法规、技术指导原则、中国药典、标准工作手册等,关注和研究药品研究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全方位提高药品研发的技术水平,以满足新形势下对药品研究的要求。,谢 谢 大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