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第十一章面向对象设计.ppt
第11章 面向对象设计,11.1 面向对象设计的准则11.2 启发规则11.3 软件重用11.4 系统分解11.5 设计问题域子系统11.6 设计人机交互子系统,11.7 设计任务管理子系统11.8 设计数据管理子系统11.9 设计类中的服务11.10 设计关联11.11 设计优化,分析是提取和整理用户需求,并建立问题域精确模型的过程。设计则是把分析阶段得到的需求转变成符合成本和质量要求的、抽象的系统实现方案的过程。从面向对象分析到面向对象设计(OOD),是一个逐渐扩充模型的过程。分析是以问题为中心,设计则是面向计算机的“实现”开发活动。或者说,面向对象设计就是用面向对象观点建立求解域模型的过程。,软件设计的任务:把客观世界的对象和操作变换成计算机可接受的形式。,11.1 面向对象设计的准则,软件设计的三条重要原则:抽象、信息隐藏和模块化1.模块化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模式,也遵循把系统分解成模块的设计原理:对象就是模块。它是把数据结构和操作这些数据的方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模块。,2.抽象面向对象方法过程抽象和数据抽象。类是一种抽象数据类型,对外提供方法,对内封装数据和实现,使用者可以通过这些方法说明使用类中定义的数据。通常把这类抽象称为规格说明抽象。,参数化抽象:是指当描述类的规格说明时并不具体指定所要操作的数据类型,而是把数据类型作为参数。这使得类的抽象程度更高,应用范围更广,可重用性更高。例如,C+语言提供的“模板”机制,就是一种参数化抽象机制。3.信息隐藏在面向对象方法中,信息隐藏通过对象的封装性实现。对外尽可能隐藏对象的内部实现细节,利用有限的接口或方法与外界保持联系。,4.弱耦合耦合指一个软件结构内不同模块之间互连的紧密程度。在面向对象方法中,对象是最基本的模块,因此,耦合主要指不同对象之间相互关联的紧密程度。弱耦合是优秀设计的一个重要标准,低耦合使得系统中某一部分的变化对其他部分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在理想情况下,对某一部分的理解、测试或修改,无须涉及系统的其他部分。,为了达到低耦合,模块之间的应该是很少接口、很小接口和显式的接口。很少接口是指模块间接口的数量应该最小化;很小接口就是某一个接口移动的信息量应该最小化;显式接口就是当模块通信时应该用显式或直接的方式。一般说来,对象之间的耦合可分为两大类:交互耦合和继承耦合,(1)交互耦合如果对象之间的耦合通过消息连接来实现,则这种耦合就是交互耦合。为使交互耦合尽可能松散,应该遵守下述准则:尽量降低消息连接的复杂程度。尽量减少消息中包含的参数个数,降低参数的复杂程度。减少对象发送(或接收)的消息数。(2)继承耦合,继承耦合是一般化类与特殊类之间耦合的一种形式。与交互耦合相反,应该提高继承耦合程度。通过继承关系结合起来的基类和派生类,构成了系统中粒度更大的模块。因此,它们彼此之间结合得越紧密越好。为获得紧密的继承耦合,在设计时应该使特殊类尽量多继承并使用其一般化类的属性和服务,从而更紧密地耦合到其一般化类。,5.强内聚内聚衡量一个模块内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在设计时应该力求做到高内聚。在面向对象设计中存在下述3种内聚。(1)服务内聚:一个服务应该完成一个且仅完成一个功能。(2)类内聚:设计类的原则是,一个类应该只有一个用途,它的属性和服务应该是高内聚的。,(3)一般-特殊内聚。设计出的一般-特殊结构,应该符合多数人的概念,更准确地说,这种结构应该是对相应的领域知识的正确抽取。一般说来,紧密的继承耦合与高度的一般-特殊内聚是一致的。,6.可重用软件重用是提高软件生产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在面向对象设计中,重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重用从设计阶段开始。重用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尽量使用已有的类(包括开发环境提供的类库,及以往开发类似系统时创建的类),二.是如果确实需要创建新类,则在设计这些新类的协议时,应该考虑将来的可重复使用性。,11.2 启发规则,使用面向对象方法学开发软件得出以下几条启发规则,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提高面向对象设计的质量。1.设计结果应该清晰易懂提高软件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的重要措施是使设计结果清晰、易读、易懂。保证设计结果清晰易懂的主要因素如下。,(1)用词一致。命名应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一致,与人们习惯的名字一致。不同类中相似服务的名字应该相同。(2)使用已有的协议。已有的协议包括同一软件的其他设计人员已经建立了类的协议,及已在所使用的类库中相应的协议,则应该使用这些协议。(3)减少消息模式的数目。如果已有标准的消息协议,设计人员应该遵守这些协议。如果确需自己建立消息协议,则应该尽量减少消息模式的数目。有利于读者理解。,(4)避免模糊的定义。一个类的用途应该是有限的,而且应该从类名可以较容易地推想出它的用途。2.一般-特殊结构的深度应适当类等级中包含的层次数要适当。一般说来,在一个中等规模(大约包含100个类)的系统中,类等级层次数应保持为72。不应该仅仅从方便编码的角度出发随意创建派生类,应该使一般-特殊结构与领域知识或常识保持一致。,3.设计简单的类应该尽量设计小而简单的类,便于开发管理。经验表明,如果一个类的定义不超过一页纸(或两屏),则使用这个类是比较容易的。为使类保持简单,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避免包含过多的属性。(2)有明确的定义。(3)尽量简化对象之间的合作关系。(4)不要提供太多服务。,但由于类的规格较小,则有可能导致类的数目增多,带来一定的复杂性。此时,可将类分组,划分“主题”予以解决。4.使用简单的协议一般说来,消息中的参数不要超过3个。经验表明,通过复杂消息相互关联的对象是紧耦合的,对一个对象的修改往往导致其他对象的修改。,5.使用简单的服务一般说来,面向对象设计类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复杂的服务。服务通常都很小,一般只有35行源程序语句,可以用仅含一个动词和一个宾语的简单句子描述它的功能。如果一个服务中包含了过多的源程序语句,或者语句嵌套层次太多,或者使用了复杂的CASE语句,则应该仔细检查这个服务,设法分解或简化它。,如果需要在服务中使用CASE语句,通常应该考虑用一般-特殊结构代替这个类的可能性。6.把设计变动减至最小通常,设计的质量越高,设计结果保持不变的时间也越长。即使必须修改设计,也应该使修改的范围尽可能小。理想的设计变动曲线如图11.1所示。,图11.1 理想的设计变动情况,在设计的早期阶段,变动较大,随着时间推移,设计方案日趋成熟,改动也越来越小了。图中的峰值与出现设计错误或发生非预期变动的情况相对应。峰值越高,表明设计质量越差,可重用性也越差。,11.3 软件重用 11.3.1 概述,1.重用重用也叫再用或复用,是指同一事物不作修改或稍加改动就多次重复使用。广义地说,软件重用可分为以下3个层次:(1)知识重用(例如,软件工程知识的重用)。(2)方法和标准的重用(例如,面向对象方法或国家制定的软件开发规范的重用)。(3)软件成分的重用。,2.软件成分的重用级别软件成分的重用划分为3个级别:(1)代码重用代码重用通常把它理解为调用库中的模块。实际上,代码重用也可以采用下列几种形式中的任何一种:源代码剪贴:这是最原始的重用形式。源代码包含:许多程序设计语言都提供包含(include)库中源代码的机制。继承:利用继承机制可以扩充或具体化库中的类。,(2)设计结果重用设计结果重用是指重用某个软件系统的设计模型(即求解域模型)。此重用有助于把一个应用系统移植到完全不同的软硬件平台上。(3)分析结果重用重用某个系统的分析模型。这种重用特别适用于用户需求未改变,但系统体系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的场合。是一种更高级别的重用。,3.典型的可重用软件成分被重用的软件成分主要有以下10种:(1)项目计划。软件项目计划的基本结构和许多内容(例如,软件质量保证计划)都是可以跨项目重用的。这样做减少了用于制定计划的时间,也降低了与建立进度表和进行风险分析等活动相关联的不确定性。(2)成本估计。因为在不同项目中经常含有类似的功能,所以有可能在只做极少修改或根本不做修改的情况下,重用对该功能的成本估计结果。,(3)体系结构。即使不同的应用领域时,也很少有截然不同的程序和数据体系结构。因此,有可能创建一组类属的体系结构模板(例如,事务处理体系结构),并把那些模板作为可重用的设计框架。通常把类属的体系结构模板称为领域体系结构。(4)需求模型和规格说明。类和对象的模型及规格说明是明显的重用的候选者,此外,用传统软件工程方法开发的分析模型(例如,数据流图),也是可重用的。,(5)设计。用传统方法开发的体系结构、数据、接口和过程设计结果,是重用的候选者。更常见的是,系统和对象设计是可重用的。(6)源代码。用兼容的程序设计语言书写的、经过验证的程序构件,是重用的候选者。(7)用户文档和技术文档。即使针对的应用是不同的,也经常有可能重用用户文档和技术文档的大部分。,(8)用户界面。GUI(图形用户界面),因为它可占到一个应用程序的60%代码量,因此,重用的效果非常显著。这是最广泛被重用的软件成分。(9)数据。在大多数经常被重用的软件成分中,被重用的数据包括:内部表、列表和记录结构,以及文件和完整的数据库。(10)测试用例。一旦设计或代码构件将被重用,相关的测试用例应该“附属于”它们也被重用。,11.3.2 类构件,面向对象技术中的“类”,是比较理想的可重用软构件,可称之为类构件。类构件有3种重用方式,分别是:实例重用 继承重用 多态重用,1.可重用软构件应具备的特点为使软构件也像硬件集成电路那样,能在构造各种各样的软件系统时方便地重复使用,就必须使它们满足下列要求。(1)模块独立性强。具有单一、完整的功能,且经过反复测试被确认是正确的。它应该是一个不受或很少受外界干扰的封装体,其内部实现在外面是不可见的。,(2)具有高度可塑性。可重用的软构件必须具有高度可裁剪性,也就是说,必须提供为适应特定需求而扩充或修改已有构件的机制,而且所提供的机制必须使用起来非常简单方便。(3)接口清晰、简明、可靠。软构件应该提供清晰、简明、可靠的对外接口,而且还应该有详尽的文档说明,方便用户使用。,2.类构件的重用方式(1)实例重用由于类的封装性,使用者无须了解实现细节就可以使用适当的构造函数,按照需要创建类的实例。然后向所创建的实例发送适当的消息,启动相应的服务,完成需要完成的工作。这是最基本的重用方式。还可以用几个简单的对象作为类的成员创建出一个更复杂的类,这是实例重用的另一种形式。,(2)继承重用继承性提供了一种对已有的类构件进行裁剪的机制。继承重用提供了一种安全地修改已有类构件,以便在当前系统中重用的手段。为提高继承重用的效果,关键是设计一个合理的、具有一定深度的类构件继承层次结构。这样做可降低了每个类构件的接口复杂度,提高了每个子类的可理解性,而且为软件开发人员提供了更多可重用的类构件。同时为多态重用奠定了基础。,(3)多态重用利用多态性可以使对象的对外接口更加一般化(基类与派生类的许多对外接口是相同的),从而降低了消息连接的复杂程度。多态性同时提供了一种简便可靠的软构件组合机制。系统运行时,根据接收消息的对象类型,由多态性机制启动正确的方法,去响应一个一般化的消息,从而简化了消息界面和软构件连接过程。,为充分实现多态重用,在设计类构件时,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下列一些可能影响重用性的操作上:与表示方法有关的操作。例如,不同实例的比较、显示、擦除等等。与数据结构、数据大小等有关的操作。与外部设备有关的操作。例如,设备控制。实现算法在将来可能会改进(或改变)的核心操作。,11.3.3 软件重用的效益,1.质量理想情况下,为了重用而开发的软件构件已被证明是正确的,且没有缺陷。事实上,由于不能定期进行形式化验证,错误可能而且也确实存在。但是,随着每一次重用,都会有一些错误被发现并被清除,构件的质量也会随之改善。随着时间的推移,构件将变成实质上无错误的。,2.生产率当把可重用的软件成分应用于软件开发的全过程时,创建计划、模型、文档、代码和数据所需花费的时间将减少,从而将用较少的投入给客户提供相同级别的产品,因此,生产率得到了提高。由于应用领域、问题复杂程度、项目组的结构和大小、项目期限、可应用的技术等许多因素都对项目组的生产率有影响,因此,不同开发组织对软件重用带来生产率提高的数字的报告并不相同,但基本上30%50%的重用大约可以导致生产率提高25%40%。,3.成本软件重用带来的净成本节省可以用下式估算:C=Cs-Cr-Cd其中,Cs是项目从头开发(没有重用)时所需要的成本;Cr是与重用相关联的成本;Cd是交付给客户的软件的实际成本。可以使用本书第13章讲述的技术来估算Cs,而与重用相关联的成本Cr主要包括下述成本:领域分析与建模的成本;设计领域体系结构的成本;为便于重用而增加的文档的成本;,维护和完善可重用的软件成分的成本;为从外部获取构件所付出的版税和许可证费;创建(或购买)及运行重用库的费用;对设计和实现可重用构件的人员的培训费用。虽然和领域分析及运行重用库相关联的成本可能相当高,但是它们可以由许多项目分摊。,11.4 系统分解,人类解决复杂问题时普遍采用的策略是,“分而治之,各个击破”。同样,软件工程师在设计比较复杂的应用系统时普遍采用的策略,也是首先把系统分解成若干个比较小的部分,然后再分别设计每个部分。这样有利于降低设计的难度,有利于分工协作,也有利于维护人员对系统理解和维护。,通过面向对象分析所得出的问题域精确模型,为设计问题域子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立了完整的框架。一般应该保持面向对象分析所建立的问题域结构。通常,面向对象设计仅需从实现角度对问题域模型做一些补充或修改,主要是增添、合并或分解类与对象、属性及服务,调整继承关系等等。当问题域子系统过分复杂庞大时,应该把它进一步分解成若干个更小的子系统。,通常根据所提供的功能来划分子系统。一般说来,子系统的数目应该与系统规模基本匹配。在划分和设计子系统时应遵循下列几个原则:1)各个子系统之间应该具有尽可能简单、明确的接口。2)应保持设计的各个子系统相对独立。3)减少子系统彼此间的依赖性。,采用面向对象方法设计软件系统时,面向对象设计模型(即求解域的对象模型),与面向对象分析模型(即问题域的对象模型)一样,也由主题、类与对象、结构、属性、服务等5个层次组成。这5个层次一层比一层表示的细节更多,可以把这5个层次想象为整个模型的水平切片。大多数系统的面向对象设计模型,在逻辑上都由4大部分组成。这4大部分对应于组成目标系统的4个子系统,它们分别是:问题域子系统、人机交互子系统、任务管理子系统和数据管理子系统。,典型的面向对象设计模型,1.子系统之间的两种交互方式在软件系统中,子系统之间的交互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分别是客户-供应商(Client-supplier)关系和平等伙伴(peer-to-peer)关系。(1)客户-供应商关系“供应商”的子系统提供接口作为“客户”的子系统的调用,并返回结果给“客户”。整个调用过程是“客户”子系统驱动的。使用这种交互方案,客户子系统必须了解供应商子系统提供的接口,然而“供应商”却无须了解“客户”的接口。,(2)平等伙伴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每个子系统都是客户,亦都是供应商,可以互相调用。每个子系统都必须了解其他子系统的接口以便调用。相对于客户-供应商关系而言,平等伙伴关系中的子系统之间的交互更复杂,而且这种交互方式还可能存在通信环路,使系统难于理解,容易发生设计错误。总的说来,单向交互比双向交互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设计和修改,因此应该尽量使用客户-供应商关系。,2.组织系统的两种方案把子系统组织成完整的系统时,有水平层次组织和垂直块组织两种方案可供选择。(1)层次组织这种组织方案把软件系统组织成一个层次系统,每层是一个子系统。上层在下层的基础上建立,下层为实现上层功能而提供必要的服务。每一层内所包含的对象,彼此间相互独立,而处于不同层次上的对象,彼此间往往有关联。,上层通过层间的接口调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在上、下层之间存在客户-供应商关系。低层子系统提供服务,相当于供应商,上层子系统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相当于客户。层次结构又可进一步划分成两种模式:封闭式和开放式。封闭式模式:就是每层子系统仅仅使用其直接下层提供的服务。由于一个层次的接口只影响与其紧相邻的上一层,因此,这种工作模式降低了各层次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更,容易理解和修改。开放模式:某层子系统可以使用处于其下面的任何一层子系统所提供的服务。这种工作模式的优点,是减少了需要在每层重新定义的服务数目,使得整个系统更高效更紧凑。但是,缺点是开放模式的系统不符合信息隐藏原则,对任何一个子系统的修改都会影响处在更高层次的那些子系统。设计软件系统时到底采用哪种结构模式,需要权衡效率和模块独立性等多种因素,通盘考虑以后再做决定。,(2)块状组织这种组织方案把软件系统垂直地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弱耦合的子系统,一个子系统相当于一块,每块提供一种类型的服务。,图11.3 典型应用系统的组织结构,11.5 设计问题域子系统,使用面向对象方法开发软件时,在分析与设计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通过面向对象分析所得出的问题域精确模型,为设计问题域子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立了完整的框架。面向对象设计仅需从实现角度对问题域模型做一些补充或修改,主要是增添、合并或分解类与对象、属性及服务,调整继承关系等等。当问题域子系统过分复杂庞大时,应该把它进一步分解成若干个更小的子系统。,下面介绍,在面向对象设计过程中,可能对面向对象分析所得出的问题域模型做的补充或修改。1.调整需求需求的变化可能贯穿于软件开发的全过程。有两种情况会导致修改通过面向对象分析所确定的系统需求:一、是用户需求或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二、是分析员对问题域理解不透彻或缺乏领域专家帮助,以致面向对象分析模型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用户的真实需求。如出现上述情况,则修改面向对象分析模型,再将修改反映到问题域子系统中。,2.重用已有的类代码重用从设计阶段开始,在研究面向对象分析结果时就应该寻找使用已有类的方法若因为没有合适的类可以重用而确实需要创建新的类,则在设计这些新类的协议时,必须考虑到将来的可重用性。如果有可能重用已有的类,则重用已有类的典型过程如下:,(1)选择有可能被重用的已有类,标出这些候选类中对本问题无用的属性和服务,尽量重用那些能使无用的属性和服务降到最低程度的类。(2)在被重用的已有类和问题域类之间添加泛化关系(即从被重用的已有类派生出问题域类)。(3)标出问题域类中从已有类继承来的属性和服务,无须在问题域类内定义它们。(4)修改与问题域类相关的关联,必要时改为与被重用的已有类相关的关联。,3.把问题域类组合在一起在面向对象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往往通过引入一个根类而把问题域类组合在一起。同时,根类还可以用来建立协议。4.加入一般化类以建立类间协议在设计过程中一些具体类需要有一个公共的协议,也就是说,它们都需要定义一组类似的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引入一个附加类(例如,根类),以便建立这个协议(即命名公共服务集合,这些服务在具体类中仔细定义)。,5.调整继承层次如果面向对象分析模型中包含了多重继承关系,然而所使用的程序设计语言却并不提供多重继承机制,则必须修改面向对象分析的结果。即使使用支持多重继承的语言,有时也会出于实现考虑而对面向对象分析结果作一些调整。下面分几种情况讨论:(1)使用多重继承机制使用多重继承机制时,应该避免出现属性及服务的命名冲突。下面通过例子说明避免命名冲突的方法。,下图是一种多重继承模式的例子,这种模式可以称为窄菱形模式。使用这种模式时出现属性及服务命名冲突的可能性比较大。,图11.4 窄菱形模式,图11.5(见书262页)是另一种多重继承模式,称为阔菱形模式。使用这种模式时,属性及服务的名字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是,它需要用更多的类才能表示同一个设计。,(2)使用单继承机制如果使用仅提供单继承机制的语言实现系统,则必须把面向对象分析模型中的多重继承结构转换成单继承结构。常见的做法是,把多重继承结构简化成单一的单继承层次结构,如图11.6所示。,图11.6 把多重继承简化为单一层次的单继承,6.ATM系统实例下图描绘了上章给出的ATM系统的问题域子系统的结构。,11.6 设计人机交互子系统,在面向对象分析过程中,已经对用户界面需求做了初步分析,在面向对象设计过程中,则应该对系统的人机交互子系统进行详细设计,以确定人机交互的细节,其中包括指定窗口和报表的形式、设计命令层次等项内容。,1.分类用户人机交互界面是给用户使用的,为设计好人机交互子系统,设计者应该认真研究使用它的用户。了解用户的需要与爱好,以便设计出符合用户需要的界面,设计者首先应该把将来可能与系统交互的用户分类。通常从下列几个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按技能水平分类(新手、初级、中级、高级)。按职务分类(总经理、经理、职员)。按所属集团分类(职员、顾客)。,2.描述用户应该仔细了解将来使用系统的每类用户的情况,把获得的下列各项信息记录下来:用户类型。使用系统欲达到的目的。特征(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限制因素等)。关键的成功因素(需求、爱好、习惯等)。技能水平。完成本职工作的脚本。,3.设计命令层次设计命令层次的工作通常包含以下几项内容。(1)研究现有的人机交互含义和准则现在,Windows已经成了微机上图形用户界面事实上的工业标准。所有Windows应用程序的基本外观及给用户的感受都是相同的。Windows程序通常还遵守广大用户习以为常的许多约定。设计图形用户界面时,应该保持与普通Windows应用程序界面相一致,并遵守广大用户习惯的约定,这样才会被用户接受和喜爱。,(2)确定初始的命令层次所谓命令层次,实质上是用过程抽象机制组织起来的、可供选用的服务的表示形式。设计命令层次时,通常先从对服务的过程抽象着手,然后再进一步修改它们,以适合具体应用环境的需要。(3)精化命令层次为进一步修改完善初始的命令层次,应该考虑下列一些因素:,次序:仔细选择每个服务的名字,并在命令层的每一部分内把服务排好次序。排序时或者把最常用的服务放在最前面,或者按照用户习惯的工作步骤排序。整体-部分关系:寻找在这些服务中存在的整体-部分模式,这样做有助于在命令层中分组组织服务。宽度和深度:由于人的短期记忆能力有限,命令层次的宽度和深度都不应该过大。操作步骤:应该用尽量少的单击、拖动和击键组合来表达命令,而且应该为高级用户提供简捷的操作方法。,4.设计人机交互类人机交互类与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及编程语言密切相关。例如,在Windows环境下运行的Visual C+语言提供了MFC类库,设计人机交互类时,往往仅需从MFC类库中选出一些适用的类,然后从这些类派生出符合自己需要的类就可以了。,11.7 设计任务管理子系统,从概念上说,不同对象可以并发地工作,但是,在实际系统中,许多对象之间往往存在相互依赖关系。此外,在实际使用的硬件中,可能仅由一个处理器支持多个对象。因此,设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确定哪些是必须同时动作的对象,哪些是相互排斥的对象。然后进一步设计任务管理子系统。,1.分析并发性通过面向对象分析建立起来的动态模型,是分析并发性的主要依据。如果两个对象彼此间不存在交互,或者它们同时接受事件,则这两个对象在本质上是并发的。通过检查各个对象的状态图及它们之间交换的事件,能够把若干个非并发的对象归并到一条控制线中。,2.设计任务管理子系统常见的任务有事件驱动型任务、时钟驱动型任务、优先任务、关键任务和协调任务等。设计任务管理子系统,包括确定各类任务并把任务分配给适当的硬件或软件去执行。(1)确定事件驱动型任务某些任务是由事件驱动的,这类任务可能主要完成通信工作。例如,与设备、屏幕窗口、其他任务、子系统、另一个处理器或其他系统通信。事件通常是表明某些数据到达的信号。,在系统运行时,这类任务的工作过程如下:任务处于睡眠状态(不消耗处理器时间),等待来自数据线或其他数据源的中断;一旦接收到中断就唤醒了该任务,接收数据并把数据放入内存缓冲区或其他目的地,通知需要知道这件事的对象,然后该任务又回到睡眠状态。,(2)确定时钟驱动型任务某些任务每隔一定时间间隔就被触发以执行某些处理,例如,某些设备需要周期性地获得数据;某些人机接口、子系统、任务、处理器或其他系统也可能需要周期性地通信。在这些场合往往需要使用时钟驱动型任务。时钟驱动型任务的工作过程如下:任务设置了唤醒时间后进入睡眠状态;任务睡眠(不消耗处理器时间),等待来自系统的中断;一旦接收到这种中断,任务就被唤醒并做它的工作,通知有关的对象,然后该任务又回到睡眠状态。,(3)确定优先任务优先任务可以满足高优先级或低优先级的处理需求:高优先级:某些服务具有很高的优先级,为了在严格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这种服务,可能需要把这类服务分离成独立的任务。低优先级:与高优先级相反,有些服务是低优先级的,属于低优先级处理(通常指那些背景处理)。设计时可能用额外的任务把这样的处理分离出来。,(4)确定关键任务关键任务是有关系统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处理,这类处理通常都有严格的可靠性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可能用额外的任务把这样的关键处理分离出来,以满足高可靠性处理的要求。对高可靠性处理应该精心设计和编码,并且应该严格测试。(5)确定协调任务当系统中存在3个以上任务时,就应该增加一个任务,用它作为协调任务。,引入协调任务会增加系统的总开销(增加从一个任务到另一个任务的转换时间),但是引入协调任务有助于把不同任务之间的协调控制封装起来。(6)尽量减少任务数必须仔细分析和选择每个确实需要的任务。应该使系统中包含的任务数尽量少。设计多任务系统的主要问题是,设计者常常为了自己处理时的方便而轻率地定义过多的任务。这样做加大了设计工作的技术复杂度,并使系统变得不易理解,从而也加大了系统维护的难度。,(7)确定资源需求使用多处理器或固件,主要是为了满足高性能的需求。设计者必须通过计算系统载荷(即每秒处理的业务数及处理一个业务所花费的时间),来估算所需要的CPU(或其他固件)的处理能力。设计者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决定哪些子系统用硬件实现,哪些子系统用软件实现。下述两个因素可能是使用硬件实现某些子系统的主要原因:,11.8 设计数据管理子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是系统存储或检索对象的基本设施,它建立在某种数据存储管理系统之上,并且隔离了数据存储管理模式(文件、关系数据库或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影响。,11.8.1 选择数据存储管理模式,不同的数据存储管理模式有不同的特点,适用范围也不相同,设计者应该根据应用系统的特点选择适用的模式。1.文件管理系统文件管理系统是操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使用它长期保存数据具有成本低和简单等特点,但是,文件操作的级别低,为提供适当的抽象级别还必须编写额外的代码。此外,不同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系统往往有明显差异。,2.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理论基础是关系代数,它有下列一些主要优点:(1)提供了各种最基本的数据管理功能(例如,中断恢复,多用户共享,多应用共享,完整性,事务支持等)。(2)为多种应用提供了一致的接口。(3)标准化的语言(大多数商品化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都使用SQL语言)。但是,为了做到通用与一致,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通常都相当复杂,有下述一些缺点:,(1)运行开销大:即使只完成简单的事务(例如,只修改表中的一行),也需要较长的时间。(2)不能满足高级应用的需求: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为商务应用服务的,商务应用中数据量虽大但数据结构却比较简单。事实上,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很难用在数据类型丰富或操作不标准的应用中。(3)与程序设计语言的连接不自然:SQL语言支持面向集合的操作,是一种非过程性语言;然而大多数程序设计语言本质上却是过程性的,每次只能处理一个记录。,3.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系统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种新技术,主要有两种设计途径:扩展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扩展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1)扩展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在关系数据库的基础上,增加了抽象数据类型和继承机制,此外还增加了创建及管理类和对象的通用服务。(2)扩展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扩充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和功能,增加了在数据库中存储和管理对象的机制。,11.8.2 设计数据管理子系统,设计数据管理子系统,既需要设计数据格式又需要设计相应的服务。1.设计数据格式设计数据格式的方法与所使用的数据存储管理模式密切相关,下面分别介绍适用于每种数据存储管理模式的设计方法:(1)文件系统定义第一范式表:列出每个类的属性表;把属性表规范成第一范式,从而得到第一范式表的定义。,为每个第一范式表定义一个文件。测量性能和需要的存储容量。修改原设计的第一范式,以满足性能和存储需求。必要时把泛化结构的属性压缩在单个文件中,以减少文件数量。必要时把某些属性组合在一起,并用某种编码值表示这些属性,而不再分别使用独立的域表示每个属性。这样做可以减少所需要的存储空间,但是增加了处理时间。,(2)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定义第三范式表:列出每个类的属性表;把属性表规范成第三范式,从而得出第三范式表的定义。为每个第三范式表定义一个数据库表。测量性能和需要的存储容量。修改先前设计的第三范式,以满足性能和存储需求。,(3)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系统扩展的关系数据库途径:使用与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相同的方法。扩展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途径:不需要规范化属性的步骤,因为数据库管理系统本身具有把对象值映射成存储值的功能。,2.设计相应的服务如果某个类的对象需要存储起来,则在这个类中增加一个属性和服务,用于完成存储对象自身的工作。应该把为此目的增加的属性和服务作为“隐含”的属性和服务,即无须在面向对象设计模型的属性和服务层中显式地表示它们,仅需在关于类与对象的文档中描述它们。下面介绍使用不同数据存储管理模式时的设计要点。,(1)文件系统被存储的对象需要知道打开哪个(些)文件,怎样把文件定位到正确的记录上,怎样检索出旧值(如果有的话),以及怎样用现有值更新它们。此外,还应该定义一个ObjectServer(对象服务器)类,并创建它的实例。该类提供下列服务:通知对象保存自身;检索已存储的对象(查找,读值,创建并初始化对象),把这些对象提供给其他子系统使用。,(2)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被存储的对象,应该知道访问哪些数据库表,怎样访问所需要的行,怎样检索出旧值(如果有的话),以及怎样用现有值更新它们。此外,还应该定义一个ObjectServer类,并声明它的对象。该类提供下列服务:通知对象保存自身;检索已存储的对象(查找,读值,创建并初始化对象),以便由其他子系统使用这些对象。,(3)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系统扩展的关系数据库途径:与使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时方法相同。扩展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途径:无须增加服务,这种数据库管理系统已经给每个对象提供了“存储自己”的行为。只需给需要长期保存的对象加个标记,然后由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系统负责存储和恢复这类对象。,11.8.3 例子,为具体说明数据管理子系统的设计方法,让我们再看看图11.7所示的ATM系统。从图中可以看出,惟一的永久性数据存储放在分行计算机中。因为必须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而且常常有多个并发事务同时访问这些数据,因此,采用成熟的商品化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存储数据。应该把每个事务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批操作来处理,由事务封锁账户直到该事务结束为止。,在这个例子中,需要存储的对象主要是账户类的对象。为了支持数据管理子系统的实现,账户类对象必须知道自己是怎样存储的,有两种方法可以达到这个目的。(1)每个对象自己保存自己账户类对象在接到“存储自己”的通知后,知道怎样把自身存储起来(需要增加一个属性和一个服务来定义上述行为)。(2)由数据管理子系统负责存储对象,账户类对象在接到“存储自己”的通知后,知道应该向数据管理子系统发送什么消息,以便由数据管理子系统把它的状态保存起来,为此也需要增加属性和服务来定义上述行为。使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无须修改问题域子系统。如上一小节所述,应该定义一个数据管理类ObjectServer,并声明它的对象。这个类提供下列服务:通知对象保存自身或保存需长期存储的对象的状态;检索已存储的对象并使之“复活”。,11.9 设计类中的服务 11.9.1 设计类中应有的服务,需要综合考虑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才能正确确定类中应有的服务。对象模型是进行对象设计的基本框架。但是,面向对象分析得出的对象模型,通常只在每个类中列出很少几个最核心的服务。设计者必须把动态模型中对象的行为以及功能模型中的数据处理,转换成由适当的类所提供的服务。,一张状态图描绘了一类对象的生命周期,图中的状态转换是执行对象服务的结果。对象的许多服务都与对象接收到的事件密切相关,事实上,事件就表现为消息,接收消息的对象必然有由消息选择符指定的服务,该服务改变对象状态(修改相应的属性值),并完成对象应做的动作。对象的动作既与事件有关,也与对象的状态有关。因此,完成服务的算法自然也和对象的状态有关。如果一个对象在不同状态可以接受同样事件,而且在不同状态接收到同样事件时其行为不同,则实现服务的算法中需要有一个依赖于状态的DO-CASE型控制结构。,功能模型指明了系统必须提供的服务。状态图中状态转换所触发的动作,在功能模型中有时可能扩展成一张数据流图。数据流图中的某些处理可能与对象提供的服务相对应,下列规则有助于确定操作的目标对象(即应该在该对象所属的类中定义这个服务):(1)如果某个处理的功能是从输入流中抽取一个值,则该输入流就是目标对象。(2)如果某个处理具有类型相同的输入流和输出流,而且输出流实质上是输入流的另一种形式,则该输入输出流就是目标对象。,(3)如果某个处理从多个输入流得出输出值,则该处理是输出类中定义的一个服务。(4)如果某个处理把对输入流处理的结果输出给数据存储或动作对象,则该数据存储或动作对象就是目标对象。当一个处理涉及多个对象时,为确定把它作为哪个对象的服务,设计者必须判断哪个对象在这个处理中起主要作用。通常在起主要作用的对象类中定义这个服务。下面两条规则有助于确定处理的归属:,如果处理影响或修改了一个对象,则最好把该处理与处理的目标(而不是触发者)联系在一起。考察处理涉及的对象类及这些类之间的关联,从中找出处于中心地位的类。如果其他类和关联围绕这个中心类构成星形,则这个中心类就是处理的目标。,11.9.2 设计实现服务的方法,在面向对象设计过程中还应该进一步设计实现服务的方法,主要应该完成以下几项工作。1.设计实现服务的算法设计实现服务的算法时,应该考虑下列几个因素:(1)算法复杂度。通常选用复杂度较低(即效率较高)的算法,但也不要过分追求高效率,应以能满足用户需求为准。,(2)容易理解与容易实现。容易理解与容易实现的要求往往与高效率有矛盾,设计者应该对这两个因素适当折衷。(3)易修改。应该尽可能预测将来可能做的修改,并在设计时预先做些准备。2.选择数据结构在分析阶段,仅需考虑系统中需要的信息的逻辑结构,在面向对象设计过程中,则需要选择能够方便、有效地实现算法的物理数据结构。,3.定义内部类和内部操作在面向对象设计过程中,可能需要增添一些在需求陈述中没有提到的类,这些新增加的类,主要用来存放在执行算法过程中所得出的某些中间结果。此外,复杂操作往往可以用简单对象上的更低层操作来定义。因此,在分解高层操作时常常引入新的低层操作。在面向对象设计过程中应该定义这些新增加的低层操作。,11.10 设计关联,在对象模型中,关联是联结不同对象的纽带,它指定了对象相互间的访问路径。在面向对象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确定实现关联的具体策略。既可以选定一个全局性的策略统一实现所有关联,也可以分别为每个关联选择具体的实现策略,以与它在应用系统中的使用方式相适应。为了更好地设计实现关联的途径,首先应该分析使用关联的方式。,1.关联的遍历在应用系统中,使用关联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单向遍历和双向遍历。在应用系统中,某些关联只需要单向遍历,这种单向关联实现起来比较简单,另外一些关联可能需要双向遍历,双向关联实现起来稍微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