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域中的中西文化差异.ppt
跨文化交际视域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曲阜师范大学 康淑敏2008年7月,Outline,为什么要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如何理解文化和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结语,5,一、为什么要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语言运用能力,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总体目标,学习策略,语言知识,情感态度,语言技能,文化意识,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都分语言的结构规律在语言交际实践中生成语言的交际行为在社会文化活动中完成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交际的具体内容文化意识是语言交际的思维基础语言与文化不掌握语言结构规律,就无法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不掌握语用规则就无法进行得体的交际没有文化内容,就无法进行有意义的交际,语言运用中的现象学生能使用正确的语言结构进行表述但却难以得体地进行交流,常常会出现交际受阻或交流失误原因不了解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易按本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衡量他族文化如行为举止、交际方式、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必要性,语言学习的需要语言反映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学习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学习一种文化如寒暄、称谓、谦辞、待客等跨文化交流的需要民族间文化交流日趋频繁能否得体地使用外语取决于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和理解程度取决于对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差异的了解程度,二、如何理解文化和跨文化交流,1、如何理解文化,文化,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现象,历史进程,生活方式,社会现象,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历史进程,反映人类的文明程度;如:娱乐文化形式的变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社会的发展情况;如:迎娶新娘的形式的变化是一种生活方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如:表达敬意的方式是一种民族现象,反映民族的独特风格。如:民俗、建筑,(Like an iceberg),文化的特征,民族性生存环境、生存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稳定性在积淀中形成,发展变化缓慢、文化内核不变继承性在社会发展中发展,源远流长,文化的分类,从文化的内部结构看主流文化实质性的相似、相通:思维模式、价值观观念亚文化“和而不同”:形成一定的种族、民族、地域、经济或社会群体的行为模式特征,文化的内涵,表层文化:有形的物质文化(tangible)服饰、饮食、建筑、戏曲等中层文化:社会关系/制度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深层文化:精神/观念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心理等,2、如何理解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正式的、直接的 国际交流、商贸谈判、社会交往非正式的、间接的阅读外国小说、欣赏他国艺术、观看外国电影、电视节目、国外观光等广义看,学习外语的过程,就是接触和了解他族文化的过程,跨文化交流与媒体的同步快速发展,文字、印刷媒体的使用:书面文化,语言媒体的产生:口传文化,三、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方面,1、中西文化主要特征的差异,中华文化基于自然经济重视集体讲求和合仁性+感性内向型的重综合、直觉,西方文化基于商品经济重视个人倾向扩张知性+理性外向型的重分析、理性,中华文化 注重德性实践,依据自己的心性体验把握世界重体验、直觉,感性胜于理性缺乏理性反思,西方文化惯于追问,任何事请都求有答案重理性(即科学理性:演绎、归纳、推理、论证)不断反思与批判现实,2、核心观念差异,天人关系:文化的核心观念原本性问题人类思想史上的主题一切关于自然、社会、人生和历史的思考“天”:泛指相对于人的客体世界天地万物、自然界在中西文化中“以一贯之”,中华文化:“天人合一”,建立在群体社会结构基础之上的“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和谐与人的和谐:尊老爱幼、亲仁善邻、安分守己、谦虚谨慎与自然的和谐:建筑追求人与自然浑然无痕的境界与意趣风水学、园林艺术,西方文化:“天人相分”,建立在个人基础之上的“天人相分”的宇宙观以组成它的个体为出发点以个体的独立为前提将外物作为客体世界,而非与外物融为一体强调征服外界以求生存与发展体现:突出自我(individualism)CF:The squeaky wheel gets the grease.“人怕出名猪怕壮”,3、价值观与社会心理差异,中国人:群体观念、尊人卑己、重“面子”突出集体,强调个人依赖社会对其社会地位与声誉的认同和社会对其需求的认可认为最好的美德:仁、义、礼、智、信西方人:个体观念、独立精神、重“隐私”强调个人行动的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强调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e.g.,I)认为最好的美德:勇敢、节制、公正、刚毅、诚实,4、思维差异,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受不同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中国人:偏向形象思维、综合思维(如中医)重经验(如包饺子),以感觉、直觉、表象为依据进行分析,忽视问题的个性和偶然性思维模式:倾向于由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如地址的写法)西方人:偏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条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强(如科幻小说、侦探小说)注重微观量化、精密度高思维模式:由小到大,从微观到宏观,5、语言差异,汉语(表意文字):由图画演变的象形文字(视觉型)意合语言:语序灵活、词语义合、偏重心理、略于形式受汉文化在哲学上重“悟”,在艺术上重“神似”,不重形式/似的影响,英语(表音文字):符号化、流线型拼音文字(听觉型)形义融合、意在则形达、句子结构严谨西方的哲学、艺术和语言注重自然时空观,尤其偏重空间的真实性,语言形式上汉语没有词缀、时态、语法及数的变化,相对灵活不注意区分主体和客体(如:下雨了。)英语较严密的语法体系,定位机械,严谨严格区分主客体,思想表达上汉民族:曲线思维(onion),综合性、概括性表达英民族:直线思维(bridge),直截了当、重点突出语篇上汉语重意合(辩证思维)英语重形合(形式逻辑),6、语义的文化差异,语言作为音义的结合体,记载文化穿小鞋、对台戏、狗皮膏药等A lucky dog,to be top dog字义上(两语言:重合、空缺、半空缺、冲突词汇)中文一音多义字多,容易宽泛、笼统,易造成表义模糊现象英语表义准确度高,7、交际风格差异,中国人重礼仪、言语含蓄委婉,方式谦虚和蔼,常用谦词(e.g.,开场白)高语境交际:(high-context)相当一部分信息隐含在情境中 多自我交流,重心领神会(intra-),西方人等级和身份观念淡薄,习惯以十分肯定的方式,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低语境交际(low-context):信息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少自我交流,重言谈沟通(inter-),8、人际关系差异,中国人(close)家庭化的社会关系:家庭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扩大到其他人际关系(关系网)注重长幼有序 如称谓(e.g,aunt)社会权势系列:沿着职务方向延伸 家族系列:亲属称谓,西方人(loose)个人独立性较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松散E.g.,孩子的独立性:参与意识、责任意识;提供帮助的方式就事论事朋友间不愿承担过多的责任和义务(e.g,go Dutch;gift),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语言能力,语用能力,交际能力,敏感性,宽容性,灵活性,跨文化交际能力,综合素养,四、跨文化交际能力,交际能力语言能力(语音语调、语法、语篇能力)语用能力(语境决定语体:正式、非正式、亲密体)交际能力(补偿、协调能力)跨文化能力敏感性(了解深层文化上的差异)宽容性(理解、尊重、换位思考)灵活性(灵活调整交际行为、妥善处理交际冲突),文化意识的培养,置身于该民族文化各种文化现象以心理、观念的形式保存在风俗、艺术、宗教、哲学、伦理、政治制度等之中以异国文化心理观看待异族文化通过语言文字建立在语言艺术之上的文学作品是了解文化的一面镜子通过多种媒体或社会活动通过文化教学,文化能力培养的维面,外语教学/学习语言结构的学习以语言结构为重点,以掌握语言规律为目标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以了解文化知识为重点,以掌握语用规则为目标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以语言运用、交际体验为重点,以掌握交际技能为目标,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过程揭示语言内涵和语用规约强调语言的交际性和文化性目的提高学生的文化敏锐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教学的范围,以语言本身所蕴涵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交际文化表征为核心侧重丰富学生的知识文化分析中西文化差异介绍语用规则增强文化的敏感性,文化教学的原则,为教学和语言学习服务,具有针对性:贴近内容,为课文讲解铺垫交际性:侧重影响语言运用的交际文化启发性:引发学生思考,文化知识的导入,结合课文讲解文化背景知识结合课文介绍相关文化知识借助视听媒体展示文化片断分析两中文化的异同,利用多种形式导入文化,注意内容、形式的适合度,既把握教材的内容,又根据需要补充相关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通过适当的形式呈现文化信息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注意语言输入与输出的有效性,input extensive exposurecomprehensible inputactivities manageable contextualizationdiverse interactionoutput language use meaningful production,结语,语言与文化:形式与内容语言:记载社会文化的发展、传播文化的媒介文化:语言的内涵、制约语言的运用方式学习语言=学习文化了解文化、熟悉文化、了解文化间的差异学会理解、尊重、宽容异族文化提高文化的敏锐性和交际能力。,影响跨文化交际的维面,中西文化差异,熟悉他族文化,通晓本族文化,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