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第四章文学创作的主体.docx

    • 资源ID:6201974       资源大小:75.93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四章文学创作的主体.docx

    第四章文学创作的主体文学是人类创造的产物,创作主体在文学创作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高水平的文学创作,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文学文本,而没有高水平的文学文本为文学大厦提供有力的支撑,文学便不可能经久不衰且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创作主体的文学创作决定着文学的兴衰成败,决定着文学的发展和走向。文学创作主体是指文学文本的创作者一_作家【判断】,目录第一节创作主体与社会生活语境第二节个人创作与文学传统第三节创作主体的文学素质第一节创作主体与社会生活语境一、社会生活为创作主体提供了文学创作的现实生活语境文学来源于创造,而创造不是凭空捏造,它是以社会生活为蓝本的,因而文学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文学与不同时代社会生活的联系古人早有认识。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就说:“时运交移,fix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意即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社会生活,不同的社会生活蕴涵着不同的社会风气与时代精神,从而也决定了文学在内容与形式等方面的不同。社会生活与文学的联系是以创作主体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它通过为创作主体的文学创作提供充足的物质前提、丰富的生活经验、开阔的文学视野、无限的创造空间等,为主体的文学创作活动提供足够充分的主客观条件,没有社会生活为创作主体确立的种种条件,文学也就失去了诞生的可能。明代胡应在诗薮内编卷一中指出:“优柔敦厚,囿也;朴茂雄浑,汉也;风华秀发,度也;三代政事俗习,亦略如之。魏继汉后,故汉风犹存;六代居唐前,故唐风先兆。文章关世运,也谓不然?”这说明社会生活之于创作主体文学创作活动的影响在各个时代均有反映,在醺望中此种影响表现得尤为直接。我国先民们创造的“扶桑十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女蜗补天”等神话传说,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社会生活中日月星辰、风云雷电等当时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做出的种种颇具文学色彩的认识和想象,这种富于诗意的认识和想象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交织在一起的,并且决定着人们的创作取向,亦即热衷于利用幻想朴实地表达他们对自然的解释和试图征服自然的愿望。社会生活作为创作主体进行文学创作的现实生活语境,为创作主体提供了从事文学创作的轨.(一)社会生活为创作主体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充足的逊前起(二)社会生活为创作主体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体验(三)社会生活为创作主体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剑道领(四)社会生活对创作主体的制约(一)社会生活为创作主体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前提文学创作当然离不开创作主体的辛勤劳动,但是在创作主体从事文学创作之前,他首先必须具备高度发达的壁、敏锐的蜃驾宣等相关的物质条件,而这些物质条件是长期的生产劳动等社会生活实践所赋予的。此外,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创作所利用的物质材料一一语言,也来自于社会生活。根据考古学和人类学的材料,文学语言产生于原始人的劳动过程。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原始人在生产劳动时,为了协同动作、表达情感和相互交流,创作了最早的诗歌。不仅如此,社会生活还为历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矿藏,使文学语言呈现出五彩缤纷的万花筒景观。纵览中外文学发展史,不难发现文学语言随着时代的向前推进愈加丰富,且总是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创作主体作为现实的人、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他既不能跳出过去优秀的文学语言传统,也不能脱离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不能不从生活中吸取鲜活的语言材料,不能不积极采撷各个时代人们共同创造的语言成果。(二)社会生活为创作主体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体验1.童年经验对创作主体的影响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童年的生活经验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那些最初的、自发的情感体验是其日后建造文学大厦的基石。文学艺术家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是其最具价值的“不动产”,它们会在作家的记忆中保持一生,并在其文学创作中自然地流淌和浮现出来。巴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一书中说:“写作,像一种精神状态,早在他还没写满几令纸以前,就在他身上产生了。可以产生在少年时代,也可能产生在童年时代”例如,在莫泊桑童年的时候,他的父母经常打架,尔后离异,给莫泊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使他一生都被一种被抛弃的孤独之感占据。他的小说创作反复出现弃儿和私生子的题材,共达32篇。创作主体童年的社会生活为什么会对他们的文学创作造成如此重要的影响呢?这是因为一方面童年时期是人的个性心理形成的最初阶段,在此一时期,人通过和周围环境的接触,对身边的社会生活不断进行同化和顺应,不知不觉地形成了其个性的“最初的枢纽”,亦即人在童年时期就已经起草了他之作为“人的初稿”,每个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形成,都是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不断地对这部“初稿”进行修改而实现的。县己直创造主体童年的生活体验和文学艺术表现的内涵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心理学家张耀翔曾做过一项“人生第一记忆”的心理测验,结果表明,人的早年记忆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第一对“人”的兴趣最浓。(主要是自己的亲属邻里,尤其是母亲)第二多为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件第三大多伴随较为强烈的情绪体验,而且痛苦、焦虑、悲伤的情绪多于愉悦、欢乐的情绪2.生活阅历对创作主体的影响生活阅历是指人们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接触、感知、识别外在世界并与其相互作用所获得的对人生的感悟和体验。随着人类社会实践范围的扩大,对于历史、现实和未来知识的增多,人在接受外在:H物影响的同时,也在定程度卜.影响外在犷物,正:是隹人Lj外隹中物交"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们的认识水平逐渐提高,内心世界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例如鲁迅先生的经历与文学创作。正是鲁迅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在体验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人生意义及其价值的独特、深入的思考,使得他的文学作品入木三分地集中揭露了封建主义的罪恶,握丞在封建统治下中国人受到的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他们的病态精神状态,以及农民、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由于他亲身经历了近代社会的巨大变化,对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命运有着深切的体验,所以他善于高度概括社会生活的现实,从平凡的生活里甄选出不平凡的主题,从常见的社会现象中挖掘出深邃的意义,使作品具有厚重的思想内容和催人警醒奋进的强大力*(三)社会生活为创作主体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创造空间主要表现在:1.社会生活培育了创作主体特定的文学观念2.社会生活为创作主体孕育了取之不竭的创作元素1 .社会生活培育了创作主体特定的文学观念众所周知,文学在社会结构中属于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领域,文学观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的产生和发展最终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创作主体文学观念的形成与某一时代的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特定时代社会生活培育的产物,是对特定时代社会生活的顺应。比如,在18世纪末,欧洲各国发生了民族民主革命,社会各阶层均起来反对封建贵族的专制统治,在文学上也就出现了以曾基噩等为代表的倡导自由、张扬个性、崇尚自我的浪漫主义的文学观念,以对抗、取代代表封建贵族阶级审美观的古典主义文学观念。尽管新的文学观念诞生之初,会遭遇到旧的保守势力的打压、抵制和批判,但是只要它和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相适应,就一定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并睡出整生命力。新的文学观念也可以来自由社会生活所激发的创造主体试图改变社会现状的愿望。创作主体对其所处社会存在的落后、腐朽现象和悲惨、沉闷的社会生活不满,深感有改良的必要,也会激发其萌生新的文学观念。因为“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声,而新文艺之勃兴,尤必赖有一二哲人,犯当世之不魅,发挥其理想,振其自我之权威,为自我觉醒之绝叫,而后当时有众之沉梦,赖以惊破"。如五四运动,高举民主、科学旗帜,致力于新思想启蒙宣传,随后又高举新文化运动大旗。总之,创造主体作为社会的人,其文学创作总是在特定的文学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由社会生活所催生或激发的新的文学观念的出现,意味着创作主体从事文学活动的立场、观点势必受其影响发生变化,也意味着其观察、思考社会生活的视角,进行文学创作的手段、方式方法等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而上述种种因素的变化,有利于创作主体对社会生活做出迥异于过去的新的理解,更新旧的文学视野,突破原有的创作范式,创造出紧扣时代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正是在此种意义上,新的文学观念的出现为创作主体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无限多的可能性。2 .社会生活为创作主体孕育了取之不竭的创作元素文学创作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创作主体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众多可资借鉴的蟀。创作主体之所以要深入生活,是因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隐藏着丰富的创作元素,有待于作家去挖掘。(1)首先,作家需要从社会生活中选择适合进行文学创作的素材。文学创作有源于生活基础之上的加工虚构,但绝不是毫无根由的杜撰。即便是描写神仙鬼怪、地狱天堂等的作品,同样离不开人们生活的现实世界,离不开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其次,作家Ig要针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来立意。立意是文学创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要得到充分发挥关键看作品的立意,立意的优劣决定创作的成败。立意必须有针对性,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存在的种种问题,或催人奋发,或让人警醒,或给人以教益。鲁迅先生的作品阿Q正传就是针对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以及农民群众要求解放的问题,试图通过艺术描绘让人重温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他对阿Q的“精神胜法”等病态心理的刻画,触及了应该启发中国农民民主主义觉悟的问题,因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3)再次,作家宝要从社会生活中获得文学形象。文学必须塑造形象。文学形象是作家在深入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将鲜活的物象经过大脑的构思转化为意象创造出来。抒情文学电意境的塑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尤为密切。从中国古代的山水诗、田园诗等抒情文学作品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创造主体对真实景物的描绘,所不同的是通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创作主体将真实的景物人格化、写意化、移情化了。需要注意的是,创作主体的选材、立意以及其对文学形象的塑造,是因个人创作的兴趣、爱好等不同而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创作主体,其创作兴趣、爱好等也可能因某种原因而发生变化,这使得他们能将文学创作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反过来说,也就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创作主体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元素,从而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敞开了无限多的可能性。(四)社会生活对创作主体的制约当然,社会生活在为创作主体提供众多创造条件的同时,也从写什么、怎样写以及为什么写等方面制约着创作主体的文学创作。由于社会生活包罗万象的巨大外延已把文学的全部材料和观念纳入其中,因而它常常用丰富芜杂的生活现象模糊创造主体的认识,不停地提供世俗姿态影响创造主体对生活现象作恰当反映,它甚至用功利的魔法诱导文学走入歧途。主要体现在:1 .社会生活制约着创作主体的认识水平2 .社会生活制约着创作主体的创作方法3 .社会生活制约着创作主体的价值判断1 .社会生活制约着创作主体的认识水平创作主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总要受到一定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对社会生活现象形成特有的认识。例如施耐庵的水;与俞万春的荡寇志写的是同事件,前者歌颂农民起义J后者则因育壮年时代长期追随其父在广东的任所镇压人民的武装反抗活动,他对农民起义的认识就与施耐庵完全不同,他对农民起义不是歌颂和同情,而是站在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对其进行恶毒的诬蔑和诽谤。可见,社会生活对创作主体的认识水平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2 .社会生活制约着创造主体的创作方法所谓创作方法是指作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基本方法。作家的社会生活以及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世界观,是影响、制约创作方法选择、运用的重要因素。社会生活对作家创作方法的制约,一方面通过影响其世界观来实现,即作家世界观的不同,必然导致创作方法的不同: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作家创作方法的选择会主动地与社会生活相适应。例如,产生于17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创作方法,就与当时君主立宪制的实施,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妥协的社会政治生活相关;而18世纪兴起的浪漫主义,则与当时资产阶级直扬个性解放、自由平等的政治潮流密切相连。社会生活潮流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会形成创作方法上的主导倾向,并造就特定的创作方法模式。3 .社会生活制约着创造主体的价值判断位值判断是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对事物的有用性和重要性所作的判断。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复杂的自然、社会环境中,通过酗隆查的价值选择来为自己求得更好的生存。创作主体也不例外。面对激烈的生存竞争,他也需要对社会现象进行自己的判断,以期经过自身的努力积极地为自己的生存创造更好的有利的生活条件。这样,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活动在创作主体那里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功利的烙印。源于社会生活的这种功利目的,会诱使创作主体的文学创作活动用五花八门的实用价值遮蔽文学的审美价值,从而使文学脱离正常的运行轨道,或者单纯成为政治话语的传声筒,或者纯粹成为捞取经济利益的工具。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创造主体只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就很有可能出现价值判断错位以及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缺失,从而使文学沦落为平庸嘈杂的话语游戏。二、创作主体对现实语境的复现与超越人生活在世界上,离不开与其朝夕相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一方面受这两大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会通过自己的认知作用于这两大环境。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与环境的联系愈加紧密。人与环境的相互交流、应答,使人真正成为了环境中的人,也使环境真正成为了人的环境。正是人与环境的这种水乳交融的关系,使环境具有人格化的特征,而这种人格化的环境就是人所生存的现实生活1 .复现文学创作是创作主体对现实生活语境的复现C所谓复现,不是指作家在创作文学文本时对现实生活语境依样画葫芦似的进行临摹,而是指创作主体在尊重生活真实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创造来彰显生活的真谛。一创作主体对现实语境的复现主要是复现现实生活中的物象,即客观存在的人、事、物,它们作为文学创作的原始材料r要成为文学文本的构成因素,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I)首先,有赖于创作主体的感知。感知是人与现实生活语境联系的基本途径。创作主体的感知是审美感知,合于审美目的。创作主体的审美感知具有整体性。另外,创作主体的审美感知还具有选择性,亦即创作主体在感知现实生活中的物象时,必须注意审美对象的个别、鲜明、独特的感性特征。概而言之,创作主体要复现现实语境,既要宏观地把握现实生活,又要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2)其次,有赖于表象。表象是现实语境中的物象被反复感知强化之后,在创作主体思维中形成记忆并随时可以复现的印象。这种印象在创作主体的头这中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只要创作需要,创作主体可以随时提取。著名作家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的创作就是源于一个抓壮丁的故事。(3)再次,有赖于意象的生成。创作主体对现实语境的复现最终是通过意象完成的。意象既具有“象”的痕迹,也具有“意”的色彩,它是创作主体将自己的主观情志融入现实生活表象的产物。意象的创造性是创作主体在情感和创作意图的推动下,根据创作需要对头脑中现实生活的表象进行分解、重组、变形,赋予主观之意形成的。比如叙事文学中人物意象的创造,鲁迅就是通过“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创造出来的,“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综上所述,感知、表象是创作主体复现现实语境的重要前提,鲤是创作主体复现现实语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意象的营构也使文学创作具备了超越现实语境的可能性。2 .超越创作主体对现实语境的超越,是通过将头脑中的意象转化为文学形象来实现的,正是意象的中介作用,才使得现实世界中的具体物象升华为文学形象。创作主体之所以能对现实语境进行超越,就是因为其所塑造的文学形象,在意象形成阶段过滤了现实生活语境中的具体物象,同时使具体物象成为了创作主体意图和审美理想的荷载。主要体现在:(1)首先,创作主体带明确指向性的选择,赋予了生活材料特定的表现功能。作家创作时,他必须根据自己的创作兴趣、爱好对这些材料进行筛选,择取那些他熟悉的、感兴趣的且适宜用文学形式加以反映的生活材料。这是创作主体对现实语境的第一次超越,即通过撷取能体现生活本质的现象,为文学夯实了超越现实语境的根基。(2)其次,创作主体带明确意向性的改造,使生活材料成为了其创作意图的代言物。现实语境中的生活材料一旦进入文学创作,由于创作主体主观性的作用,其客观性会发生根本改变,它跳出其原先的自在状不再是单纯的客观实在。文学创作中生活材料纯客观性的退隐,使其成为了表达作家主观意图且具有明确意向性的客体,粗糙、平庸的生活材料由于被注入了创造者的思想和智慧,也就具有了表情达意的功能,文学也因此具备了超越现实语境的可能。(3)再次,创作主体审美理想的表达,使生活材料的平常性得到了提升。文学无论它言说什么、怎样言说,总是隐含着创作主体对人类的整体目标,即精神彼岸的自由壬国所展开的向往、叩问与追寻,表达着作家的审美理想,这是文学的内在灵魂。创作主体通过以自己的审美理想作为尺度和准绳,对现实语境提供的生活材料进行审美观照,借其肯定现实生活语境中合规律、合目的的事物,澄清人性的美好和丑陋、真诚和虚伪、善良与卑劣,从而去除现实生活中个人欲望和尘世功利对人的生命活动本质的遮蔽,促进人对自我生存状态的自觉,使人从生活的平常性、世俗性中解放出来,精神得到净化。这样,生活中原本平庸的现象和材料得以脱去其陋俗的外衣,而被染上了创作主体审美理想的色彩。创作主体审美理想对生活材料的介入,也为文学超越现实语境提供了可能。创作主体对现实语境的超越,是通过对生活客体进行艺术变形来实现的。所谓艺术变形是指作家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审美理想对生活材料进行分解重组、增删显隐等加工改遣,改变生活材料的自在状态与客观性,使其成为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现实与理想相统一的独特的茎术形象【名解】。艺术变形既是创作主体超越现实语境的方式,也是创作主体超越现实语境的结晶,反映了创作主体与生活客体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第二节个人创作与文学传统一、文学的现实原则O所谓文学的现实原则是指创作主体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客观世界进行审美观照和艺术表现,塑造鲜明、独特的文学形象,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名解】O文学的现实原则是任何创作主体都无法回避的,不管创作主体愿不愿意承认,它总是或隐或显地贯穿于文学创作的始终,并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它的作用。文学的现实原则根源于文学的现实基础以及文学对现实的影响。(1)首先,文学的现实原则要求创作主体必须尊重客观现实,因为正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为文学直接提供着有形的材料和无形的观念。1.从文学创作的立场看丰富神奇的自然现象它往往作为人物的生活环境或情感的承载物、象征物进入作品。还会将作家在自然世界中领悟到的某种启示带入作品。2.从文学创作的立场看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景等都是其产物。也提供人类在现实世界中形成的社会历史态度、理想、信仰等。由于客观现实为主体的文学创作注入的这些元素,常常成为左右文学甚至决定文学成败优劣的重要力量,所以创作主体必须尊重客观现实。(2)其次,文学的现实原则要求作家必须尊重现实世界的主体一人,因为文学的人学特性决定/文学必须观察人、思考人、表现人。文学是人学,它为人所创造、为人而创造,因之,展现丰富多彩的人性世界便是文学必然的皈依。人性是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它是变动不居、多种多样的。一方面人类还远未获得完整纯粹的人性,在现实世界中,人们总会看到人身上各种残存的兽性;另一方面,在漫长的劳动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中,人类又形成了有别于动物的共同的属性。这样,创作主体对人性的考量就必须立足于人类自身动态的发展过程,通过歌颂、肯定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世界的积极因素,批判、否定消极因素,对人性的发展做积极的引导,使其不断地趋向完善。只有如此,方能体现文学的现实原则,也方能体现对现实世界的主体一一人的尊重。(3)再次,文学的现实原则要求创作主体还必须尊重历史传统,因为历史传统作为过去的现实它具有历时的连续性与必然性。任何现实都是历史的现实,而任何历史也都是现实的历史。现实与历史不可分割的联系,使得创作主体的文学创作既不可能是纯现实的,也不可能是纯历史的,而是现实的共时性与历史的历时性的辩证统一。所谓现实的共时性,是指创作主体的文学创作总是源于现实的动机,即使选择的是历史题材,也是基于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试图借助历史折射现实世界的某种状态。而历史的历时性是说创作主体的文学创作总要受到历史传统的彩响,使过去的历史传统服务于表达现实的需求。因为历史传统经过了时间距离的过滤,它能以意义持存的方式被保留下来为创作主体所借用,就是在这种意义上,历史传统在现实世界中获得了生机,具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二文学经典文学的历史传统是以文学经典的方式留存下来的。“经典”一词首先有规范、典范、法则、范例、准则的意思,在文学的范畴中,它指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以语言文字符号形式存在的具有权威性的文本,也指这类文本展现和确立的关于文学观念、审美理想和思想、情感的文化规范。所谓文学经典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上出现过的具有丰厚的人生意秀和永恒的艺术价值,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反复阅读、欣海,体现本国家本民族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深具原创性的文学作品名解。具体说来,文学经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选择】:第一,文学经典具有历时性。文学经典是经过了历史的淘洗,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方才获得自己的经典地位的。历史对文学经典的确认,会受到读者接受、文化环境、话语权力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但其中最重要的却是这些作品本身所蕴藏的独特价值。正是其自身的价值,使得这些作品尽管是对过去的社会生活的反映,但还是获得了以后历代读者的高度认同。人们从这些作品中不仅能看到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了解本民族发展的历史,获得人生的启迪与教益,而且还能从中得到思想观念、创作方法等的借鉴。由于这些文学作品的上述价值,隐含着不断重构人的精神文化世界的可能,因而它们能经久不衰且历久弥新。所以,有学者认为,“文学史是经典化了的文学的历史”,而经典是文学史的龙骨和支架。第二,文学经典具有典范性。文学经典一旦确立,标志着为以后的文学创作厘定了标准和规范。正如洪子诚先生所言,“某个时期确立哪一种文学经典,实际上是提出思想秩序和艺术秩序确立的范本,从范例的角度来参与左右一个时期的文学走向”。也就是说,文学经典为后来的创作所树立的标准首先体现在思想秩序方面。例如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被“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儒家思想所推崇,成为后世评价此类作品的一种典范、一种标准【选择】。文学经典的典碘还体现在,从艺术秩序方面为以后的文学创作确立范本。文学经典绝不只是思想观念方面的经典,而且还是艺术表现方面的经典。比如,19世纪初在欧洲继浪漫主义之后出现的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其作为经典的意义就在于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像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等一批伟大的作家用他们的作品树立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典范,在思想和艺术方面对后世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文学经典具有原创性。文学经典的原创性首先表现在其所蕴涵的置想观然有原嵋。如何有意识地改变思考问题的视角,突破原有的思维范式,破除惯性思维的束缚,这既是创作主体积极追求的目标,也是使文学文本成为经典的重要手段。这种突破意味着他们要高举反传统的大旗,对过去的思想观念进行革新。因之,反传统几乎成了文学经典化的必由之路。文学的发展就是在这种否定之否定中实现的。文学经典的原创性还表现在创作主体所运用的艺术表达手段方面。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提出了“陌生化”的概念,认为文学性的产生在于作者有意识地打破人们对日常生活语言产生的习惯的自动反应,以语言的多种手段运用造成“陌生化”的效果,引起读者的好奇和关注。文学发展的历史,常常以新的表现方法改变既有的文学秩序,引起人们的关注,使人体验到新的审美经验。虽然具有上述特征,但不表示文学作品就必然能成为文学经典。文学经典的出现有赖于文学史的建构。众所周知,文学史是文学活动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同时也是建构文学经典的历史。文学作品要ax文学史的视野并最终成为经典,至少帚要具备以下条件(3个)。首先,文学作品应具备独特的艺术价值。以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为例。离骚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诗歌表现的是诗人的爱国理想无法实现的沉痛与苦闷,以及为实现强国之梦自己所做的热烈追求和不懈斗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体现在,诗人大量地采用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纵横驰骋自己的想象,将神、人和自然现象相融,编织扑朔迷离、奇特壮丽的幻想境界,用以表现自己追求理想的精神,从而使离骚成为了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此外,离骚还进一步发展了诗经的比兴传统,突破了诗经用以起兴和比喻的还只是独立存在的客体的局限,使比兴手法与作品所表现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赋予了其象征的性质。因之,离骚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永远光芒四射的经典。其次,文学作品应具备可阐释的空间。文学文本是由特定的话语系统构成的,创作主体的表达意图必须蕴涵在话语系统之中,且通过话语系统去表现。文学经典与普通文学作品的区别在于,尽管创作主体都通过文学话语预设了说话人与受话人相互沟通的语境,但由于文学经典包含着意义生成的众多可能性,这就给不同时代的受话人提供了更大的阐释空间。例如红楼梦,不同的读者阅读时就有不同的感受。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经典历久不衰的生命力,就是其巨大的阐释空间所赋予的。再次,文学作品应满足特定时期的读者的期待视野。特定时期的读者作为文学作品接受的主体,由于其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因素的影响,对文学作品中的文体、形象、意蕴等会有自己的接受心理,会形成相应的心理期待。在文学的接受过程中,除了个体性的期待视野,也还有社会性的期待视野,后者主要是通过那些专门从事文学研究和批评的特殊读者体现出来的。由于拥有从事文学鉴赏、研究、批评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丰富的文学阅读经验,他们往往担当着文学经典发现者、阐释者的角色。总之,文学史之于文学经典的建构,是一项浩繁复杂的工程,毕竟文学史不是简单的作家作品的编年史,它涉及社会生活实践中的很多方面,包括特定时代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的变动以及文学理论和批评观念的变化,均有可能使文学经典的评价标准以及身份发生移位或变异。但是,无论文学经典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何种因索的影响,它对于人类文学创作活动的价值和作用是始终存在且不容低估的。【例题单选】文学经典不具有特征是()OA.历时性B.原创性C.典范性D.可复制性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文学经典具有历时性、典范性和原创性。参见教材P124T25。三、个人的艺术创造文学创作活动毕竟是人的活动,面对客观现实人并非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对社会生活人们可作能动的反映,这就使创作主体在从事文学创作活动时能排除各种不利不素的干扰,在复杂的现实生活面前体现出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来。(1)创作主体个人的艺术创造是在把握理解现实生透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想象,利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创作主:体的名术创造首先有赖于其在平凡琐碎的社会现象中去发现生活的闪光点。这种发现与作家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养成的职业敏感有着莫大的关系。如著名作家冯骥才一次乘火车旅行,在车上看见一对夫妻,丈夫个子很矮,妻子却很高。这一奇特的组合特别引人注目,且又使人不大习惯。但一路上这对夫妻相亲相爱,使全车的人都改变了对他们的印象,觉得他们是非常般配的一对。这件事使冯骥才产生了写一篇小说的冲动,于是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得以产生。可见,文学创作的原动力与作家的职业敏感有着紧密的联系。(2)创作主体个人的艺术创造也有赖于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想象。艺术构思是作家用想象的方式对适合文学表现的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在头脑中赋予其意义的过程。想象是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因为创作主体的创作意图,是在想象的作用下完成的。想象是人们在观念形态上再造现实现象或创造新形象的心理功能。它包括两种类型,即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所谓醺整复就是指人们根据头脑中储存的生活印象展开的想象。生活印象是再造想象的基础,主体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很多情况下都是受某种因素的激发对生活印象的再造。比如,列夫托尔斯泰青年时期曾在高加索的炮兵部队供职,他从山民那里听到了哈泽穆拉特的事迹。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哈泽穆拉特的事迹越来越模糊,直到半个世纪之后的某一天,列夫托尔斯泰走在一片翻耕过的土地上,放眼望去,看不见一根绿草,只见在灰蒙蒙的大道旁有一丛勒勒木(牛芳),这时,托尔斯泰从这枝顽强的勒勒木,马上想起了哈泽穆拉特的事迹,于是创作了优秀小说哈泽穆拉特(即牛募)。创造想象是指突破现实规范的束缚,依据表达的需要创造性地发挥想象力,营造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表现作者独有的精神世界。创造想象具有虚构的性质,只有这样它才能无中生有,有中见奇。具体来说,创造想象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点:第一,创造想象是创作主体根据创作需要,通过将生活印象中经这造后的各个成分纳入新的联系而展开的想象。第二,创造想象常用高度的夸张、显著的变形以及大大扩展事物活动的时空领域等方法,创造出在现实中不可能有的艺术形象。如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人面狮身的怪物斯芬克斯,是人面与狮身的综合,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人与猴的综合,而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的许多狐狸鬼怪的形象,就是用创造想象虚构出来的C当然,在主体的文学创作实践中,上述两种类型的想象并不是截然分开、孤立运用的,作家的再造想象必然结合着程度不同的创造想象的成分,而创造想象也定有再造想象的参与,因为文学创作毕竟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第三节创作主体的文学素质一、创作主体的思想水平O创作主体的思想水平指的是作家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能力,是作家的理智之光对事物本质的觉察。文学借形象说话,说什么、怎样说时时处处体现着作家的思想和智慧。作家的思想水平来自社会生活的陶冶和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也来自文化传统的熏陶。因素影响例子1.社会生活的际遇形成特定的立场和思想观念比如鲁迅和胡适当年都曾坐过洋车,都写过关于车夫的作品,但鲁迅的一件小事写的是对车夫美好心灵及内在精神的由衷的赞许,而胡适的人力车夫表达的则是对车夫无奈酸楚的接纳与认同,二者思想水平的高低也就决定了其作品意义的差别。2.人生阅历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诗人杜甫大半辈子体验的是居无定所、困窘不堪的生活,他自然站在劳苦大众的立场上,由自身的悲哀推及他人的痛苦,写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自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的胸怀。3.文化传统的熏陶对历史事实甄别,做接近于事实的或新的理解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原型也叫原始意象。原型经常出现在梦境、幻觉、神话、童话以及原始宗教之中。由于原型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极其纷繁多样,它可以是意象、象征、主题、人历代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集体无意识物,也可以是文体、结构单位、叙述程式、故事模式,所以原型对创作主体思想的影响势必也是多方面的。二、创作主体的文化立场创作主体的文化立场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作家要站在其所处的文化立场上,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内在的评价,并给予主动的反映。文学的发展历程表明,凡有生命力、有价值的文学创造,总是站在正确的立场上,通过对人的生存状况、民族命运的揭示,来反映人类共同的文化主题的。比如歌德笔下的浮士德精神、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精神、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等之所以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反响,原因即在于此。第二,作家的文化立场能赋予其文学作品以特定的文化精神。将文学纳入文化的系统来考察,文学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人类文化的承载者,又是人类文化的构建者。由于创作主体文化立场的差异,文学对人类文化的构建是从不同的视角展开的。中国古代文学长期占主导地位的话语是对伦理型圣贤人格的推崇,它建构的是通过“内省”、“慎独”、“躬行”成为圣人、君子的审美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实现这种圣贤人格的阶梯,孔子提出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董仲舒提出的“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气功”则是达成审美理想所必需的处世方式,所以,中国古代文学主要是从道德上的自我完善这一视角来建构儒家文化精神内核的。西方文学则明显不同。从西方文化的源头古希腊文学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古希腊人一直都把自己是自由人,可以不受约束地施展自己的能力作为最大的骄傲,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男主角以一己之怒撼动天下人,及至后来尼采的个性解放、萨特的存在主义以及歌德作品中的浮士德精神,张扬的都是一种能力型的英雄人格。西方文学对这种人格的推崇,建构了西方注重自我、事功求利的个人英雄主义文化价值观念,在有关美国西部牛仔的电影、007系列影片以及海明威等作家的作品中,这种文化观念时时处处被表现出来。这种对自由权利和个人能力的强调,衍生出西方文化的三大支柱,即科学、法律和宗教。科学源出功利的目的,法律对人的趋利行为进行调适和约束,宗教为人的心灵提供居所。可见,西方文学对于文化的建构是在个性的充分张扬和能力的自我实现的视域中展开的。第三,创作主体的文化立场赋予其文学创作以特定的文化拯救精神。拯救精神是文学创作中最富有人性魅力和文化价值意向的要素。它根源于作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文学创作中所包含的文化拯救精神,主要表现为创作主体依据自己的文化立场,对他所生存的时代生活的人道主义关注和积极承诺,它或者深切关注和思考人生中普遍存在的重大问题,或者对人类生存的苦难、悲哀给予担忧和同情,或者勇敢介入时代的文化精神生活,积极致力于改变和培植新的国民文化精神秩序。比如在复活、红与黑、蝇王、变形记等重要作品中,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创作主体理性的力量对生活假象的穿透。文学创作中的文化拯救精神,不仅体现了作家的文化品质,而且显示出其对人类普遍的文化境况和文化主题的关注,表现了创作主体为改变和拯救人类的不幸,为消除残缺、腐败和病态的精神状况所体现出的道德意志和力量。第四,创作主体的文化立场还赋予了其文学作品固有的文化批评内涵。文学作品的文化批评内涵指的是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创作主体对既存文化的怀疑意识与否定精神。作家通过对现实文化状况的深邃洞察和透视,在文学创作中大胆地冲击和超越现存文化的规范性和压抑性,刻意颠覆其消极、否定、不健康的精神内核,从而促使新的文化精神滋生,这就是文化批评内涵的具体体现。文学作品的文化批评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揭穿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假象,召唤读者重新审视生活和人生,塑造新的思想文化价值。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说,文化批评意味着通过对旧文化的解构和新文化的重组,以恢复生活的真实性和真理性,恢复个体生存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促进人类否定和挨弃非人性的与腐朽的东

    注意事项

    本文(第四章文学创作的主体.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